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

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

一、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张航[1](2021)在《中低速磁悬浮列车TWC环线电磁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低速磁悬浮技术一直在建设应用过程中,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与地面的通信是基于无线形式的,所以研究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通信免受电磁干扰,对列车安全可靠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TWC(Train Wayside Communication车地通信)环线作为车地通信的一种技术,其与车载天线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车地双向信息连续实时传输。TWC环线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可靠的重要设备,而信息传输的稳定与否十分关键。论文通过理论分析进行TWC环线工作原理的研究,推导出TWC环线的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压的计算公式。现场测试中对干扰TWC环线的干扰源定位以及干扰源侵入路径进行研究,通过TWC环线的建模与仿真,研究了TWC环线的电磁场耦合机理。论文研究工作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与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分析。TWC环线与车载天线通信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原理,根据电磁场理论,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TWC环线的一个环在空间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以及在外界电磁场作用下,TWC环线在导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2现场测试。通过使用频谱仪、同轴线缆和电流探头进行传导的测试;使用频谱仪、同轴线缆和天线进行空间辐射的测试。测试地点分别选取机械室、轨旁、轨旁近端和远端、车厢内部和外部重要电气设备处。通过测试和分析研究,对干扰源进行了定位,明确了干扰源的侵入路径。3软件建模仿真。利用建模软件和电磁仿真软件建立了TWC环线的仿真模型,经过一系列的建模和仿真设置等操作,得到了仿真计算结果,主要有电磁场强度分布、截面电磁场分布等,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了仿真模型的适用性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李涛[2](2021)在《应用于废水处理的磁性分离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铬(Cr)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致癌物质,水系中超标的铬也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是一个铬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制革企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水和含铬固体危险废弃物,造成严重的铬资源浪费和由铬引起的环境污染。河北省开始执行《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6-2013》,该标准将总铬排放标准从1.5 mg/L减小到0.5 mg/L。目前,制革企业处理含Cr(Ⅲ)废水的方法难以使处理后废水出口总铬浓度小于0.5 mg/L,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含铬危险废弃物,铬资源也不能回收。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用磁性Fe3O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的新机理,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钕铁硼(Nd-Fe-B)高强磁棒式磁分离器,系统地研究了磁性Fe3O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工艺,开展了实验室规模和中试规模制革含Cr(Ⅲ)废水处理实验,建成了制革含Cr(Ⅲ)废水处理示范工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去除制革含铬废水中Cr(Ⅲ)的“Fe3O4-Cr(OH)3”团簇机理。这种机理跟传统的吸附机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对Cr(Ⅲ)具有高选择性和超高的捕获容量。磁性Fe3O4纳米颗粒和“水合Cr(OH)3胶体团簇”结合形成“纳米团簇”的数目和尺寸不受磁性纳米颗粒比表面积的限制,因而理论上来说磁性纳米颗粒对“水合Cr(OH)3胶体团簇”的捕获容量是无限的,其对Cr(Ⅲ)的分离效率是巨大的,所以才能够实现对废水中Cr(Ⅲ)如此大的捕获容量。在pH 8时,表面裸露磁性Fe3O4纳米颗粒对Cr(Ⅲ)的最大捕获容量为452.6mg/L。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钕铁硼(Nd-Fe-B)高强磁棒式磁性分离器。磁性分离器主体是由呈正三角形垂直排列的磁棒组成。该磁性分离器具有体积小、处理量大、能耗低等优点,能在不移动磁棒的情况下实现磁棒表面的清洁。采用加入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水作为模拟液,研究了磁性分离器捕获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效率。当磁性Fe3O4纳米颗粒浓度小于400mg/L、流速小于18 L/h、磁棒间距小于30 mm时,在3小时内,磁性分离器对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捕获率大于99.4%。在此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处理量分别为2-5 m3/h和10-15 m3/h的中试和示范工程规模的磁性分离器。进行连续流动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实验室规模实验,磁棒间距30mm,入口流速18 L/h,两级处理后废水总铬浓度降低至0.2 mg/L左右,满足排放标准。用10%的次氯酸钠(NaClO)溶液对使用后的磁性Fe3O4纳米颗粒进行再生,可实现对磁性Fe3O4纳米颗粒接近100%再生和对废水中的铬99%以上回收,无危险废弃物产生。再生磁性Fe3O4纳米颗粒循环用于制革含Cr(Ⅲ)废水处理,处理后废水总铬浓度稳定小于0.5 mg/L。中试实验以2 m3/h的流速运行,每天工作8小时,每4小时启动原位清洁装置清洗磁棒,连续运行15天。处理后废水总铬浓度稳定小于0.5 mg/L。示范工程以10 m3/h的流速运行,连续7天间歇和连续稳定运行,全程处理后废水总铬浓度低于0.5 mg/L。建成了与示范工程配套的生产量为300 kg/天的磁性Fe304纳米颗粒生产线和处理量为300kg/天的“磁-铬”解离生产线。此外,传统废水处理技术难以使油田采出水COD小于50mg/L,或者成本很高。本论文提出了用磁性Fe3O4-IDA-Cu2+纳米颗粒去除经传统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COD新机理。将磁性分离器用于去除COD的连续流动实验,COD去除率可达66.7%,处理后油田采出水COD稳定小于50 mg/L。使用后的磁性Fe3O4-IDA-Cu2+纳米颗粒能再生循环回用,再生循环回用6次,出口 COD浓度稳定小于50 mg/L。

李朋朋[3](2020)在《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结构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下采煤工作面条件恶劣,运输、安装、维护困难,大型设备难以入井,严重制约了煤层的开采利用。变频机组体积小,重量轻,系统故障率低,电磁干扰小,能耗低,降低了系统成本和设备维护的难度,完全可以满足煤矿的需求。然而,在将变频器和变频电机集成之后,散热设计上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论文对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问题展开研究,进而提高变频机组散热性能,解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散热问题。本文以3300V/1600kW矿用高压变频机组为原型。首先研究了变频机组散热结构的设计和各部分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阐述了 ANSYS仿真软件及其流体场理论;其次研究了变频机组的散热方式和发热方式,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对变频机组的折返式散热水道结构进行了设计计算,并与螺旋式水道作了简要对比;然后运用Solidworks建立了变频机组的三维模型,运用ANSYS Fluent仿真软件对变频机组的变频器散热水道、电抗器散热水道及电机散热水道进行流场特性分析,得出散热水道的压力场、速度场仿真分布结果,运用ANSYS Maxwell仿真软件对电机损耗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将计算结果引入各部分的温度场中进行分析,进而获得变频机组各部分的温度仿真结果,并将折返式散热水道和螺旋式散热水道变频机组的温度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折返式散热水道的优越性;最后分别对折返式散热水道和螺旋式散热水道的变频机组进行现场试验,将两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折返式水道设计的合理性,将现场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误差较小,结果表明其水道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满足变频机组在煤矿井下的散热要求。论文通过研究矿用高压变频机组各部分耐热等级、温度变化、循环水流量和进出水口温度等问题,确定变频机组散热水道的结构及长度;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水道进行了流场分析,对电机进行了磁损耗分析,对变频机组整体及各部分做了温度场分析;为确保设计及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对变频机组进行了现场加载模拟试验,从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论文的研究对解决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珂[4](2020)在《能量路由器中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建模与设计》文中提出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在电能变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背景,作为能量路由器的关键部件,大功率高频变压器承担着电气隔离与电压变换等功能,其性能对能量路由器整机功率传输特性起着重要影响。装置高频化在提升功率密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损耗、绝缘、温升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设计难度。本文对大功率高频变压器的损耗特性、漏感模型、样机设计三个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首先,绕组损耗影响高频变压器的效率与温升,针对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常用绕组形式,论文分析了铜箔与利兹线在高频下的绕组损耗解析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利兹线绕组损耗多个解析公式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得到Tourkhani公式误差最小的结论;同时,推导得到了一定频率下,为使绕组损耗最小,铜箔与利兹线各自的最优厚度或直径。在任意波形激励磁芯损耗计算方面,论文介绍了基于时域统一模型的瞬态有限元仿真以及以Steinmetz公式为基础的多种半经验修正算法,并在方波激励下进行实验验证,发现IGSE算法精度已经足够,可作为大功率高频变压器设计参考。其次,高频变压器的漏感影响变换器功率传输与软开关特性,论文建立了高频下利兹线的漏磁能量模型,并提出了一种用于精确计算利兹线绕组高频变压器漏感的解析公式,该公式考虑利兹线内漏磁能量的频变效应,并计及了填充系数的影响;使用Sobol等全局敏感性算法,评估了变压器各结构参数对漏感的影响,发现改变原副边绕组绝缘距离是调整变压器漏感的主要有效手段之一;绕制了两台变压器样机进行测试,验证表明所提利兹线绕组变压器漏感模型在宽频域内均保持了较高精度。最后,研制了一台纳米晶磁芯10k Hz/200k VA干式大功率高频变压器样机。综合考虑了温升-磁密约束、漏感-绝缘约束、最优绕组选择、散热优化等因素,对其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部分实验。通过间接测试法得到的样机效率为99.87%,功率密度为1.54k W/kg(8.7k W/L),漏感为8.7μH,最热点温升仿真值为69K,该样机综合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宋爽[5](2020)在《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接收系统原理样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飞速发展,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水坝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堤坝由于当时的建设施工条件限制,加上长时间的江水浸泡、雨水腐蚀和自然风化等不可避免的水文环境破坏,每年到汛期时节,堤坝渗漏以及溃坝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水库下游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做好堤坝渗漏的检查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堤坝渗漏探测通常是照搬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导致一些检测设备受地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引起测量结果不准确、探测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新型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接收系统原理样机。磁电阻率探测方法早期在地面、空中和海洋探测中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Willowstick公司将MMR探测方法应用于堤坝渗漏的检测当中并取得了可观的探测结果。其主要是通过地下渗漏流径的电导率与背景材料电导率的差异而探测地下水优先流径。通过在堤坝两侧放置发射电极,发射一定频率的低频正弦交流信号,由于渗漏的存在会使渗漏位置的电导率低于非渗漏处,渗漏位置就为成为电流的优先流径。通过使用高精度磁传感器接收系统测量坝体上方的磁场分布情况,就可以反演推算到堤坝渗漏所处的具体位置。此方法受地形和环境影响较小,探测效率较高,适用于复杂情况下的堤坝渗漏探测。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少有研究,且多关注于该方法的理论反演研究,探测采用的仪器多从国外引进。针对磁电阻率应用于堤坝渗漏探测的应用条件,本文拟设计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接收系统原理样机,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建立了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方法在堤坝渗漏探测应用中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提出了本文设计仪器的性能指标,为后文的设计提供参考;2)分析了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方法所需的空心线圈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传感器结构以及线圈的绕线方式、匝数和线圈面积对其信噪比以及灵敏度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传感器的各项参数。根据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方法的信号特征以及仪器的设计需求,设计了与空心线圈传感器相匹配的低噪声前置放大电路。通过分析传感器的本底噪声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了低电压噪声和低电流噪声的前置运算放大器,以降低传感器的本底噪声。针对三分量线圈传感器组装后三个线圈不正交问题,本文给出了基于椭球模型的三分量校正方法,以此降低由于安装误差导致的磁场总量探测误差。进而设计了高精度信号调理电路以及相应的电源电路,提高了系统的信号接收幅度和抗饱和能力。同时,为了方便野外探测过程中的操作和数据记录,系统集成了GPS模块对野外探测的时间以及测点位置的经纬度等信息进行实时记录。为了避免由于传感器姿态差异导致的测量误差,设计了姿态采集电路对姿态数据进行测量和存储。3)针对本文设计的三分量空心线圈传感器及模拟信号调理电路,选择了合适的高速数据采集卡卡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方便后期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工作,同时同时基于Windows系统编写了上位机软件实现了对系统的控制以及对采集数据的实时显示和保存。4)设计完成后首先测试了系统的各部分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满足MMR探测的信号幅值要求。同时所设计的三轴传感器的不正交角度误差可以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然后在实验室进行了优先流径的模拟探测实验,验证了仪器对优先流径探测的有效性。最后使用设计的接收系统进行了野外验证试验,测量结果验证了仪器在野外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马国武[6](2019)在《140GHz回旋管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旋管是毫米波段实现高峰值功率和高平均功率最有潜力的电真空器件之一,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加热、定向能武器和材料处理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需求。当前回旋管正向着更高单管连续波功率、更高频率、更优调谐能力、更高效率和更好的连续运行稳定性的方向发展,本论文旨在探索提升回旋管单管功率和调谐能力的技术途径,并实验探索回旋管连续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重点围绕140GHz频点开展了相关的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工作。作为论文所有研究工作的基础,首先基于回旋管理论完成了系列设计程序的编写,其中包括电子枪设计程序、腔体冷参数计算程序、单模稳态计算程序和多模时域计算程序等,并着重对单模稳态计算程序和多模时域计算程序开展了校验工作,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其次,论文优选TE34,10-模式为工作模,开展了更高单管功率回旋管的研究。为了解决制约超高阶模稳定工作从而限制整管功率提升的模式竞争问题,论文对该回旋管开展了系统的竞争状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两种抑制模式竞争的方法,包括磁场调整方法和电压调整方法,实现了输出功率大于1.5MW的单模稳定工作,而电压调整方法可以与束压上升的过程自然结合,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然后,论文提出了一种超宽阶跃调谐高功率准光回旋管的实现方法。与寻求微扰壁辐射器对多个模式高效传输的宽带调谐常规方法不同,论文采用了基于Vlasov辐射器的准光模式变换系统,通过准光模式转换系统的传输条件结合腔体的耦合半径条件确定了选模依据。采用渐变壁腔体解决了低阶模和高阶模之间Q值差距太大的问题,开展了各个频点的单模参数优化和模式竞争分析,实现了高频腔的宽带阶跃调谐。高频腔体、准光系统和窗体可支持近6个倍频程的调谐能力,而由于电子枪在磁场低端与腔体未实现匹配,最终该回旋管可实现近3个倍频程的宽带阶跃调谐。相比常规方法不到2个倍频程的最宽调谐带宽而言,回旋管的调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最后,论文开展了 140GHz/50kW回旋管的设计与实验,一方面用以进一步验证论文使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另一方面对连续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的探索。开展了频率曲线、低功率曲线和高功率曲线的测试,最高脉冲功率达到56kW,各曲线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取得了良好的一致。对Nottingham效应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其对发射束流的影响。开展了连续运行实验,由于输出窗功率容量不足,仅在低功率状态下进行了连续运行实验,分钟级运行时获得了 20.3kW的输出功率,含降压收集的效率为28.3%,对各电极回流的测试表明该回旋管在该功率下连续运行时稳定性良好。

陈彬[7](2019)在《高压大容量高频变压器电磁特性与优化设计方法》文中认为大容量DC-DC变换器是建立和实现大规模直流源互联、兆瓦级直流电压变换以及直流电网的核心设备。其中,基于高频变压器磁耦合的DC-DC变换器可以实现高低压两侧的电气隔离与电压变换,提高单台高频变压器的容量、效率和功率密度,减少体积和重量是实现大容量DC-DC变换器研制及商业应用的关键。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推导了几种Steinmetz修正经验公式法在方波、梯形波电压激励下的损耗表达式。搭建了磁性材料高频损耗测试平台,测量了不同材料磁环在正弦和非正弦电压波激励下的铁心损耗。对比分析了不同铁心材料在不同磁密、不同频率、不同激励工况下的损耗特性,为设计和制作高频变压器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特性数据。通过对比铁心在占空比可调方波与上升时间系数可调梯形波电压激励下损耗密度测量值与Steinmetz修正经验公式法解析计算值,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基于损耗统计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损耗分离方法,实现了宽磁通密度范围和宽频率范围内磁滞、涡流和剩余损耗的精确提取。考虑了集肤效应、频变复磁导率、非线性磁化特性和磁通密度不均匀分布特性的影响。采用单片测量仪测量了 0.08mm超薄取向硅钢片的损耗,验证了改进的损耗分离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考虑端部效应的交流电阻系数半经验计算方法,用于多层绕组中高频铜损耗的精确计算。分析了端部磁场强度水平分量对绕组损耗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填充率下经典Dowell公式和修正Ferreira公式的计算精度。采用灵敏度分析法确定了交流电阻系数或铜损耗的决定性几何结构影响因子,组合决定性几何结构影响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无量纲参量引入到了交流电阻系数半经验公式。结合高频变压器的参数化二维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结果,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修正系数。通过对比高频变压器试验模型交流电阻的计算值和实验测量值,验证了半经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了绕组填充率和布置方式对交流电阻系数的影响。(3)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漏磁场强度、绕组导体内电流密度和漏电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绕组结构对高频变压器电磁参数的影响。基于安培环路定理和一维扩散方程,推导出了绝缘层和铜箔导体区域的漏磁场强度表达式。按照磁场分区的思想,将漏磁能量区域进行划分。基于磁场能量法,推导出了考虑频变效应的漏电感解析表达式。通过引入填充率,将解析方法的应用范围由连续导体推广到了非连续导体。明确了绕组交叉换位布置方式对宽频区间内漏电感的影响。通过对比高频变压器试验模型漏电感的解析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验证了漏电感解析计算方法的有效性。(4)在对隔离式双有源全桥(isolated bidirectional dual-active-bridge,DAB-IBDC)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变换器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出了 DAB-IBDC变换器中高频变压器谐波电流表达式。在上述铁心损耗、绕组损耗、漏电感、温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参数扫描法的高频变压器设计方法,对众多候选解进行逐一枚举和检验,确定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解集。设计并制作了两台壳式和芯式纳米晶铁心拓扑结构的10kW/5kHz高频变压器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方法提取了高频变压器模型的漏电感、铁心损耗、绕组损耗和温升,综合对比了壳式和芯式铁心拓扑结构高频变压器的电磁特性,并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5)根据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的系统参数、电力电子控制电路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Ⅱ,NSGA-Ⅱ)的高频变压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效率为优化目标,同时兼顾了高频变压器漏电感参数。以高频变压器的工作磁通密度作为设计变量,以最大允许温升、绝缘水平和负载损耗为约束条件。采用上述方法对应用于柔性变电站的电力电子变压器中的一台200kVA/10kHz高频变压器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最优方案制造了高压大容量高频变压器样机,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各目标参数设计值与测量值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证明了优化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200kVA/10kHz高频变压器样机采用纳米晶合金作为铁心材料,采用方形利兹线作为绕组导线,效率为99.45%,功率密度为8MW/m3,强迫风冷下温度为62℃。

熊森[8](2015)在《同心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心嵌套通道式结构是霍尔推力器实现高功率的有效途径,目前研究工作尚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的参数设计、磁路设计、热设计等进行了分析与计算。论文基于单通道霍尔推力器参数设计方法,结合提出的通道长度计算方法,给出了适用于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的参数设计方法与优化流程。给出了放电功率为18 kW、阳极比冲为1704 s的嵌套两通道霍尔推力器—NH-2的初步设计参数和阳极设计过程。NH-2的初步设计参数显示:中等功率水平下霍尔推力器应优先采用单通道方案。论文通过优化NH-2各零件形状及磁屏位置,使内、外放电室内的磁场构型符合公认的磁场构型设计的经验准则。通过增设内调整线圈,使NH-2的外放电通道上游出现“零磁场”区域。基于圆环构型中间磁极,发展了适用于嵌套两通道霍尔推力器NH-2的双“C”磁路模型,并提供了由放电室磁场峰值确定各励磁线圈安匝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消除因调整线圈导致磁场峰值变化的方法。论文采用COMSOL软件分别对NH-2的点火工况和推进工况开展热仿真,揭示了磁屏的“磁热双屏”特性。论文基于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计算了所设计推力器部分性能参数。论述了降低阳极出口区域磁场强度可降低扩散区电势差,从而提高推力器阳极比冲。

冀田[9](2015)在《油纸电容式套管电场及温度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油纸电容式套管是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与变压器、电抗器配套使用,起到导电载流和对地绝缘的作用。套管运行条件极为苛刻,容易受电压、电流等多方面的影响。绝缘材料的介质发热和导电介质的焦耳发热造成套管内部散热困难,从而导致绝缘介质老化甚至热击穿。由此引发的电力设备故障比例相当高,已经严重影响电力系统可靠运行。本文以550kV油纸电容式套管为研究对象,建立550kV油纸电容式套管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套管在工频电压下的电场分布,得到套管内各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值;建立套管法兰、导杆及进线出线装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在额定电流下3150A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得到导杆、法兰和进线出线装置的焦耳损耗值;计算550kV、3150A交流电容式套管在介质损耗值和焦耳损耗值作下的温度场分布,得到套管温度分布规律,将有限元仿真所得到的各个关键点温度值与实验所测得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对套管金属附件温升进行校核。结果表明:550kV、3150A套管在额定交流电压激励下介质损耗共54.1527W,损耗主要在套管芯子中产生。套管内的焦耳损耗总发热量为1149.7W,介质损耗主要集中在导杆上。套管稳态情况下发热总量为1203.89W,其中介质损耗占4.50%。套管中最高温度点出现在变压器油中的导杆上,最高温度为87.27℃。计算所得温度值与实验测得的温度值基本一致,说明了有限元法计算套管温度分布的正确性。对800kV油纸电容式套管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的电场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了套管在额定电流2500A下长期稳定运行的温度分布,分析了套管温度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油纸电容式套管呈现上端较低、底部较高。最高温度值出现在下瓷套内的导电杆上,值为86.48℃。计算结果可为油纸电容式套管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业率[10](2014)在《稳态磁场交流阻抗测量系统及其电磁兼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时具有磁有序和铁电有序的多铁性材料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以及技术应用前景。因此,此类材料的磁电耦合特性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另外,交流阻抗测量能够探索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以及导电机制,对磁电耦合特性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基于稳态磁场的交流阻抗测量系统,用以探索材料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介绍交流阻抗测量的原理以及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介电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Cole-Cole圆的绘制方法。介绍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给出各部分模块及设备的连接方式、功能型号、性能参数。逐一分析了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样品杆的设计方案。研究行驻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传输线参数的变化原理。讨论精密阻抗分析仪的高频补偿校准无法通过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建立基于多导体模型的4+1传输线模型。在不同的屏蔽层假设条件下,计算了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参数并针对测量系统提出预测。实际测量结果与预测吻合,验证了电路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模型进行了电场与磁场仿真。根据测量系统可能受到的电磁干扰途径,将测量系统划分为供电电源、精密阻抗分析仪、腔外传输线、样品杆连接座、腔内传输线、样品座六个部分。将这六个部分的传导干扰以及辐射干扰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针对共模、差模干扰问题以及开路、短路下的负载电路特点,进行了干扰路径建模以及公式推导。根据测量系统的特点给出检测电磁干扰信号的方法以及测量信号的频谱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屏蔽层的连接方法与样品电极的制作方法与关键技术。验证测量系统的电磁兼容可靠性。结合硬件系统介绍了软件系统的结构,分析了精密阻抗分析仪以及PPMS工作时的软件运行特点,然后详细介绍软件系统中的存储算法、数据通讯算法、数据同步算法。以程序界面为例展示软件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运行流程。文章最后给出了基于频率、磁场、温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数据,根据给出公式绘制出介电常数曲线和阻抗Cole-Cole圆,论证了测量系统的搭建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速磁悬浮列车TWC环线电磁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安排
    1.4 章节小结
第二章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TWC环线电磁场计算
    2.1 TWC环线的工作原理
    2.2 TWC环线的磁感应强度计算
    2.3 TWC环线的感应电压计算
    2.4 TWC环线的模型在仿真计算中的频域求解器
    2.5 章节小结
第三章 现场测试与分析
    3.1 测试方案
    3.2 测试设备布置
    3.3 测试数据处理分析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TWC环线电磁场干扰仿真计算
    4.1 无车状态的建模与仿真
    4.2 有车状态的建模与仿真
    4.3 仿真验证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应用于废水处理的磁性分离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制革含铬废水
        2.1.1 制革含铬废水来源
        2.1.2 制革含铬废水的特征及危害
        2.1.3 制革含铬废水处理
    2.2 油田采出水
        2.2.1 油田采出水的来源
        2.2.2 油田采出水的特征与危害
        2.2.3 油田采出水处理
    2.3 磁性纳米颗粒和磁性分离器的研究现状
        2.3.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简介
        2.3.2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2.3.3 磁性分离理论与分析
        2.3.4 磁性分离器设计与制造
        2.3.5 钕铁硼(Nd-Fe-B)高强磁棒
    2.4 磁性分离技术处理含铬废水研究现状
        2.4.1 磁性颗粒磁性分离处理含铬废水
        2.4.2 磁性纳米颗粒和高梯度磁性分离器处理含铬废水
    2.5 磁性分离技术处理油田采出水研究现状
        2.5.1 磁性颗粒磁分离技术处理油田采出水
        2.5.2 磁性纳米颗粒和高梯度磁性分离器处理油田采出水
    2.6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6.1 课题研究意义
        2.6.2 课题研究内容
3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回收处理制革含铬废水方法与机理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3.3.2 水合Cr(OH)_3胶体制备
        3.3.3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Cr(Ⅲ)的捕获实验
        3.3.4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实验
        3.3.5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再生循环回用实验
        3.3.6 表征和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性能
        3.4.2 水合Cr(OH)_3胶体zeta电位和粒度分析
        3.4.3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对Cr(Ⅲ)的捕获的影响
        3.4.4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对Cr(Ⅲ)的捕获
        3.4.5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实际制革含Cr(Ⅲ)废水
        3.4.6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再生循环回用和废水中铬回收
    3.5 本章小结
4 磁棒式磁性分离器设计及连续流动处理制革含铬废水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优选试剂制备
        4.3.2 单根磁棒磁场强度的理论模拟与实验测量
        4.3.3 实验室规模磁棒式磁性分离器的设计与构建
        4.3.4 磁性分离器对水中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连续捕获实验
        4.3.5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连续流动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实验
        4.3.6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再生回用和Cr(Ⅲ)资源回收实验
        4.3.7 表征和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性能
        4.4.2 单根磁棒磁场强度的理论模拟与实验测量分析
        4.4.3 实验室规模磁棒式磁性分离器的设计与制造
        4.4.4 磁性分离器对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连续捕获的影响
        4.4.5 磁性纳米颗粒连续流动处理实际制革含Cr(Ⅲ)废水
        4.4.6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再生和废水中Cr(Ⅲ)回收
    4.5 本章小结
5 磁性分离回收处理制革含铬废水中试试验及示范工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规模化制备
        5.3.2 中试规模磁棒式磁性分离器的设计与构建
        5.3.3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工厂实验
        5.3.4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中试实验
        5.3.5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示范工程构建
        5.3.6 磁性纳米颗粒再生回用和Cr(Ⅲ)资源回收中试及示范工程
        5.3.7 表征和测试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性能和规模化制备
        5.4.2 中试规模磁棒式磁性分离器制造
        5.4.3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的影响
        5.4.4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中试
        5.4.5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处理制革含Cr(Ⅲ)废水示范工程
        5.4.6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再生回用和Cr(Ⅲ)资源回收
    5.5 本章小结
6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及在油田采出水COD去除中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磁性Fe_3O_4-IDA-Cu~(2+)纳米颗粒制备
        6.3.2 油田采出水红外光谱分析
        6.3.3 油田采出水和磁性Fe_3O_4-IDA-Cu~(2+)纳米颗粒Zeta电位测定
        6.3.4 油田采出水COD去除实验
        6.3.5 磁性纳米颗粒去除采出水COD连续流动运行实验
        6.3.6 磁性Fe_3O_4-IDA-Cu~(2+)纳米颗粒的再生和回用实验
        6.3.7 表征和测试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磁性Fe_3O_4-IDA-Cu~(2+)纳米颗粒性能
        6.4.2 油田采出水的红外光谱
        6.4.3 油田采出水和磁性Fe_3O_4-IDA-Cu~(2+)纳米颗粒Zeta电位
        6.4.4 油田采出水COD去除的影响
        6.4.5 磁性纳米颗粒去除采出水COD连续流动运行
        6.4.6 磁性纳米颗粒的再生和循环回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结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矿用变频机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矿用变频机组工况条件研究
    2.2 矿用变频机组散热分析
    2.3 矿用变频机组散热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结构设计及流场特性分析
    3.1 变频机组工作原理
    3.2 变频机组散热材质选择
    3.3 变频机组散热结构的设计
    3.4 基于ANSYS Fluent的变频机组散热水道流场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温度场特性分析
    4.1 变频机组三维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4.2 变频机组磁损耗分析计算
    4.3 变频机组温度场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矿用3300V/1600kW变频机组散热测试试验分析
    5.1 变频机组散热试验条件
    5.2 变频机组散热试验方法
    5.3 变频机组散热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能量路由器中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建模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频变压器损耗特性
        1.2.2 高频变压器寄生参数
        1.2.3 高频变压器绝缘方案
        1.2.4 高频变压器散热与温度场管理
        1.2.5 大功率高频变压器综合优化设计与制造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频变压器损耗分析
    2.1 绕组损耗
        2.1.1 高频绕组损耗基本理论
        2.1.2 铜箔绕组损耗解析计算模型
        2.1.3 铜箔绕组损耗控制方法及最优导体厚度
        2.1.4 利兹线绕组损耗解析计算模型
        2.1.5 利兹线损耗计算公式精度仿真验证
        2.1.6 利兹线股线数量与单股最优直径匹配
    2.2 磁芯损耗
        2.2.1 高频磁芯损耗基本理论
        2.2.2 磁芯损耗半经验计算公式
        2.2.3 任意波形激励下磁芯损耗时域统一模型
        2.2.4 磁芯损耗瞬态FEA仿真
        2.2.5 磁芯损耗算法比较与实验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兹线绕组高频变压器漏感分析
    3.1 利兹线绕组高频变压器漏感建模
        3.1.1 高频变压器漏感通用模型
        3.1.2 理想利兹线漏感建模
        3.1.3 利兹线漏感精确建模
        3.1.4 理想模型与精确模型适用范围
    3.2 高频变压器漏感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3.3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k Hz/200k VA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工程设计
    4.1 高频变压器参数指标要求
    4.2 AP法磁芯初选
    4.3 工作磁密与绕组选取
        4.3.1 IGSE算法损耗系数拟合
        4.3.2 温升磁密限制
        4.3.3 绕组匝数选取
        4.3.4 绕组形式选取与比较
    4.4 绝缘距离与漏感控制
        4.4.1 内侧绕组与铁芯绝缘布置
        4.4.2 绕组与铁芯轭部绝缘布置
        4.4.3 绕组匝间绝缘距离确定
        4.4.4 原副边主绝缘距与漏感约束
        4.4.5 铁芯尺寸确定及保护浇筑
        4.4.6 电场仿真校验
    4.5 磁芯损耗与绕组损耗
        4.5.1 磁芯损耗计算
        4.5.2 绕组损耗计算
    4.6 热管理与散热优化
        4.6.1 样机散热优化方法
        4.6.2 浇筑材料选择
        4.6.3 温度场仿真与浇筑改善
    4.7 样机研制与部分测试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待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接收系统原理样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堤坝渗漏检测的主要方法
        1.2.2 磁电阻率探测(MMR)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2.3 论文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探测理论基础
    2.1 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2.2 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电磁仿真
    2.3 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接收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探测三分量磁传感器设计
    3.1 线圈传感器参数说明
    3.2 感应式空心线圈传感器原理
    3.3 感应式空心线圈传感器结构分析
    3.4 三分量线圈传感器分析与设计
    3.5 线圈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6 三分量传感器的不正交度校正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MR信号控制和调理电路系统设计
    4.1 信号控制和调理电路总体设计
    4.2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3 接收系统数字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4.3.1 stm32 控制电路设计
        4.3.2 CPLD模块设计
    4.4 接收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MR信号采集电路和上位机设计
    5.1 高速数据采集卡选择
    5.2 上位机程序总体设计
    5.3 双模式采样技术
    5.4 4N倍采样仿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MMR接收系统性能测试及野外探测实验
    6.1 传感器及系统本底噪声测试
    6.2 传感器的三分量校正测试
    6.3 系统室内实验测试
    6.4 系统野外探测实验
        6.4.1 发射系统搭建
        6.4.2 野外实验设计
        6.4.3 野外探测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140GHz回旋管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回旋管的原理
    1.2 发展历程简述
        1.2.1 回旋管发展历程
        1.2.2 回旋管相关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回旋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回旋管的发展现状
        1.3.2 回旋管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回旋管理论
    2.1 电子光学系统理论
        2.1.1 磁控注入电子枪
        2.1.2 电子束品质
        2.1.3 降压收集极
        2.1.4 阴极发射的Nottingham效应
        2.1.5 小结
    2.2 束波互作用理论
        2.2.1 回旋管腔体的结构与特性
        2.2.2 线性理论
        2.2.3 自洽非线性理论
        2.2.4 多模时域理论
        2.2.5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5MW/140GHz回旋管设计
    3.1 理论计算程序的编制和校验
    3.2 1.5MW/140GHz回旋管双阳极磁控注入电子枪
        3.2.1 理论设计
        3.2.2 PIC模拟设计
        3.2.3 小结
    3.3 140GHz/1.5MW回旋管腔体的设计
        3.3.1 选模
        3.3.2 自洽非线性计算和优化
        3.3.3 模式竞争分析
        3.3.4 模式竞争抑制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频带调谐准光回旋管的设计
    4.1 准光模式转换系统的传输条件
    4.2 高频腔体设计
        4.2.1 选模
        4.2.2 单模自洽非线性计算与功率带内匀化
        4.2.3 模式竞争分析及多模时域计算
    4.3 宽带输出窗的设计
    4.4 宽带工作的电子枪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40GH/50kw回旋管的设计与实验
    5.1 140GHz/50kW回旋管设计
        5.1.1 高频腔体设计
        5.1.2 电子枪设计
        5.1.3 其他部分的设计结果
        5.1.4 小结
    5.2 140GH/50kw回旋管实验
        5.2.1 实验系统
        5.2.2 实验测试
        5.2.3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高压大容量高频变压器电磁特性与优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铁心损耗计算方法的研究
        1.2.2 绕组损耗计算方法的研究
        1.2.3 漏电感计算方法的研究
        1.2.4 高频变压器设计方法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频铁心损耗计算
    2.1 引言
    2.2 铁心损耗计算方法
        2.2.1 磁滞模型
        2.2.2 Steinmetz经验公式法
        2.2.3 损耗分离法
    2.3 非正弦电压波激励下Steinmetz修正经验公式法
        2.3.1 Steinmetz修正经验公式推导
        2.3.2 铁心损耗测量平台搭建
        2.3.3 Steinmetz修正经验公式法实验验证
    2.4 改进损耗分离方法
        2.4.1 铁心材料高频磁化特性
        2.4.2 涡流损耗计算
        2.4.3 磁滞损耗计算
        2.4.4 剩余损耗计算
        2.4.5 改进损耗分离法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频绕组损耗计算
    3.1 引言
    3.2 交流电阻计算方法及端部效应
        3.2.1 当前高频变压器交流电阻的计算方法
        3.2.2 端部效应
    3.3 交流电阻系数半经验计算方法
        3.3.1 决定性影响因子筛选
        3.3.2 无量纲化参量及其有效范围
        3.3.3 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仿真
        3.3.4 拟合函数及回归分析
        3.3.5 方形和圆形导体的计算精度
        3.3.6 半经验公式应用举例
    3.4 半经验计算方法的验证
    3.5 填充率的影响
    3.6 交叉换位方式对交流电阻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漏电感参数计算
    4.1 引言
    4.2 漏电感的频变特性及计算方法
        4.2.1 漏电感的频变特性
        4.2.2 当前高频变压器漏电感的计算方法
    4.3 漏电感解析计算公式推导
        4.3.1 铜导线和绝缘层中的磁场强度分布
        4.3.2 漏磁场能量与漏电感计算
    4.4 漏电感解析计算方法的验证
    4.5 交叉换位方式对漏电感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由参数扫描法的高频变压器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隔离式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
        5.2.1 变换器的拓扑、等效电路和相量图
        5.2.2 变换器工作电压、电流波形
        5.2.3 谐波电流表达式
    5.3 设计与优化
        5.3.1 系统参数
        5.3.2 固定参数
        5.3.3 自由参数
        5.3.4 尺寸计算
        5.3.5 漏磁通道计算
        5.3.6 高频损耗计算
        5.3.7 温升计算
    5.4 试验模型与设计方法的验证
        5.4.1 高频变压器试验模型
        5.4.2 漏电感测量与仿真计算
        5.4.3 损耗测量与仿真计算
        5.4.4 温度场仿真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NSGA-Ⅱ算法的高频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
    6.1 引言
    6.2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概述
    6.3 设计与优化
        6.3.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6.3.2 利兹线损耗和最优股径表达式
        6.3.3 尺寸计算
        6.3.4 漏磁通道计算
    6.4 200kVA/10kHz变压器样机与设计方法的验证
        6.4.1 技术参数及优化结果
        6.4.2 温度场测量与仿真计算
        6.4.3 绝缘耐压试验与仿真计算
        6.4.4 空载试验与负载损耗和短路阻抗测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同心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霍尔推力器参数设计
        1.2.2 霍尔推力器磁路设计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设计方法
    2.1 结构与设计概述
    2.2 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工作原理
        2.2.1 电流效率
        2.2.2 电压利用效率
        2.2.3 工质利用效率
        2.2.4 阳极效率
        2.2.5 小结
    2.3 霍尔推力器功率放大途径
        2.3.1 提升放电电压增大放电功率
        2.3.2 提升阳极质量流率增大放电功率
    2.4 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参数设计与优化流程
        2.4.1 放电电压确定
        2.4.2 总放电功率确定
        2.4.3 总阳极质量流率确定
        2.4.4 各放电室放电电流和阳极质量流率确定
        2.4.5 放电通道宽度的选择
        2.4.6 放电通道长度确定
        2.4.7 参数设计步骤与优化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嵌套两通道式霍尔推力器设计
    3.1 参数初步设计
    3.2 工作状态扩展
    3.3 阳极设计
        3.3.1 阳极构型选择
        3.3.2 阳极腔气体状态判定
        3.3.3 阳极出口流体状态判定
        3.3.4 歧孔设计
    3.4 放电通道长度设计
        3.4.1 等离子区长度估算
        3.4.2 通道长度的确定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磁路设计与数值分析
    4.1 磁路设计
        4.1.1 磁极构型设计
        4.1.2 磁路材料选择
        4.1.3 励磁线圈组设计
    4.2 磁场构型设计
    4.3 磁场构型优化
    4.4 利用磁路模型确定励磁电流值
        4.4.1 磁路模型
        4.4.2 漏磁系数的确定
    4.5 调整线圈对磁场峰值的影响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推力器本体热分析
    5.1 能量热耗散机理与热载模型
        5.1.1 束流离子热耗散
        5.1.2 束流电子热耗散
        5.1.3 壁面热负载
        5.1.4 阳极热负载
        5.1.5 电离能耗
        5.1.6 辐射能耗
    5.2 热载荷数值计算参数设定
        5.2.1 线圈材料设定
        5.2.2 接触热阻
        5.2.3 边界条件设定
    5.3 热载荷数值分析
        5.3.1 点火工况热仿真
        5.3.2 推进工况热仿真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基于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的性能计算
    6.1 模型假设
    6.2 模型方程
        6.2.1 质量守恒方程
        6.2.2 电流守恒方程
        6.2.3 电离方程
        6.2.4 离子动量守恒方程
        6.2.5 电子能量方程
        6.2.6 放电室轴向方向电场的建立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1 边界和初始条件设定
        6.3.2 计算结果分析
        6.3.3 磁屏提升效率的可能解释
    6.4 本章总结
结束语
    主要工作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油纸电容式套管电场及温度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高压套管的研究意义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高压套管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套管电场和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550kV油纸电容式套管温度场计算
    2.1 套管中的发热和散热过程分析
    2.2 热传导基本微分方程
    2.3 热分析有限元法
    2.4 三种热传递方式
    2.5 温度场计算三种边界条件
    2.6 涡流场计算数学模型
    2.7 磁场计算边界条件
    2.8 550kV交流套管模型
    2.9 交流套管三维涡流场及焦耳发热计算
    2.10 550kV、3150A套管介质损耗计算
    2.11 550kV交流套管温度计算结果
    2.12 本章小结
第3章 800kV油纸电容式套管下电场计算
    3.1 电介质中的电荷弛豫现象
    3.2 电场计算数学模型
    3.3 电场计算边值问题
    3.4 有限元求解原理
    3.5 套管电场计算几何建模
    3.6 网格划分
    3.7 材料参数与边界加载
    3.8 电场计算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800kV油纸电容式套管温度场计算及分析
    4.1 800kV油纸电容式套管结构
    4.2 油纸电容式套管热源计算
        4.2.1 涡流场计算数学模型
        4.2.2 涡流场有限元计算
    4.3 油纸电容式套管中的传热过程
    4.4 油纸电容式套管温度计算有限元模型及网格
    4.5 油纸电容式套管温度计算边界条件
    4.6 油纸电容式套管温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稳态磁场交流阻抗测量系统及其电磁兼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交流阻抗测量的背景及研究进展
    1.2 稳态磁场与低温环境的背景和研究进展
    1.3 交流阻抗测量与稳态磁场、低温环境结合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1.4 电磁兼容的背景及研究进展
    1.5 本文选题以及章节安排
2 稳态磁场交流阻抗测量系统设计
    2.1 系统测量原理
    2.2 测量系统硬件结构
    2.3 系统的性能指标
    2.4 总结
3 系统样品杆设计
    3.1 测量中问题的提出
    3.2 样品杆设计
    3.3 测量系统问题理论分析
    3.4 基于多导体模型的测量系统建模
    3.5 测量系统多导体模型参数求解及预测方法
    3.6 测量系统多导体模型的电场、磁场仿真
    3.7 总结
4 测量系统电磁兼容问题研究
    4.1 测量系统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4.2 测量系统传导干扰研究
    4.3 测量系统辐射干扰研究
    4.4 稳态磁场的耦合作用
    4.5 屏蔽接地与样品电极制作
    4.6 总结
5 测量系统的软件系统
    5.1 软件系统综述
    5.2 软件系统的程序结构
    5.3 软件系统的通讯控制算法
    5.4 测量系统程序界面
    5.5 测量系统程序运行流程
    5.6 总结
6 测量系统的实现及实验验证
    6.1 实验过程
    6.2 实验结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速磁悬浮列车TWC环线电磁干扰研究[D]. 张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应用于废水处理的磁性分离新技术研究[D]. 李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矿用高压变频机组散热结构设计分析[D]. 李朋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4]能量路由器中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建模与设计[D]. 张珂. 东南大学, 2020(01)
  • [5]接地导线源磁电阻率(MMR)接收系统原理样机研究[D]. 宋爽. 吉林大学, 2020(08)
  • [6]140GHz回旋管理论与实验研究[D]. 马国武.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01)
  • [7]高压大容量高频变压器电磁特性与优化设计方法[D]. 陈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8]同心嵌套通道式霍尔推力器设计研究[D]. 熊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油纸电容式套管电场及温度场分析[D]. 冀田.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6)
  • [10]稳态磁场交流阻抗测量系统及其电磁兼容研究[D]. 王业率.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磁场强度仅与传导电流有关的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