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分集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分集技术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分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卫凤玲[1](2019)在《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的要求也随之剧增。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解决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以及频谱利用率问题,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而分布式天线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快等优点,因此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MIMO系统应运而生。分布式MIMO系统继承了两者的优点,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又因多天线的应用,导致了系统复杂度更大,硬件成本更高。而天线选择技术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地将天线选择技术运用到分布式MIMO系统中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传统的MIMO技术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分布式MIMO系统,并且研究了天线选择技术在MIMO系统和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本文研究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而对分布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行研究。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分布式MIMO系统和集中式MIMO系统性能。其次,研究了几种经典天线选择算法对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之后结合粒子群算法,提出一种适用于MIMO系统的优化算法。该算法主要通过改进模糊函数来提高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收敛性,并仿真分析了该算法的性能。最后,本文针对分布式MIMO系统,研究了经典的天线选择算法对其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性能。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分布式MIMO系统的天线选择算法,该算法考虑了系统能效以及天线选择,仿真结果表明:与穷举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运算复杂度,减少信道容量的损耗,且系统能效趋近于最优算法。

张美杰[2](2013)在《基于OFDM的优化空时编码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空中无线频谱资源显得日益紧张,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成为移动通信首要研究的问题。MIMO-OFDM系统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传输速率快,频谱利用率高。MIMO-OFDM系统中的空时编码技术将信道编码技术和天线分集技术结合,能够改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有效地减弱了干扰和多径衰落。OFDM技术可以解决MIMO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其显着的优点是频带利用率高,抗多径衰落能力强,因此,在多径衰落信道中,为了削弱多径传播对信号传输的影响,OFDM技术成为首要选择。OFDM技术要求各子载波之间保持严格的正交性,而频率偏移直接影响各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因此,OFDM技术对频率偏移比较敏感。空时编码技术能够弥补OFDM技术的不足,通过使用多天线技术对信息进行发射与接收,目标是获取最大分集增益,它通过增加空间分集增益减弱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获得较高的吞吐量。本文首先对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以及信道估计原理。然后介绍了无线信道模型,空时编码的原理和设计,介绍其设计准则并分析性能。最后根据多径衰落信道的模型,空时编码的编译码算法,得出空时编码与MIMO-OFDM系统相结合的系统框图,通过仿真分析了空时编码在OFDM系统中的性能。根据线性扩散理论,将基于Clifford基矩阵构造的优化空时编码方案应用于OFDM-STBC系统中,运用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得出误码率曲线。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了优化的空时编码在OFDM-STBC系统中的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高进[3](2012)在《复扰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现在共历经了三代:第一代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第二代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以及主要是面向多媒体和无线因特网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目前主要使用的是2G和3G系统,即将推出的、具有更高比特速率的4G系统将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3G的主流标准分别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与2G中应用比较广泛的GSM、IS-95等标准相比较,这三个3G标准都引入了复扰码技术,复扰码技术的引入对系统的性能有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首先分别讨论了CDMA2000、WCDMA和TD系统的复扰码技术,通过理论分析与Matlab实验仿真相结合,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系统性能以及各个系统的星座图。通过对CDMA2000和TD复扰码技术的比较,导出两者扩频、扰码技术的等效方法。并根据TD扰码技术的分析过程给出了TD系统的一种扩频、扰码实验方案MSS-TD,该实验方案综合了CDMA2000与TD两个系统扰码技术的优点。最后分别对CDMA2000/WCDMA、 TD-SCDMA、MSS-TD三种扩频扰码方案的信噪比、误码率和峰均比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仿真和性能比较。

牛晓斋[4](2009)在《基于协作分集与分集接收的双重分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业务量和传输数据类型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服务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信道衰落是制约通信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改善信道质量和降低信道对通信信号的影响成为通信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为了对抗信道衰落对通信信号的影响,因此人们提出了分集技术和MIMO技术,利用发送和接收端的多个天线进行发送和接收,以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采用了这两种技术后,很明显改善了通信质量,但是对移动终端、基站的收发天线、发射功率等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天线的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协作分集技术,当一个通信终端不能直接进行通信时,选择附近的一个终端作为协作用户,协作用户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转发给接收端,三个用户的天线构成了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从而可以实现分集发送和分集接收。本文在协作分集和分集接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在上行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分集技术,即双重分集技术,首先单独分析了采用分集接收技术和协作分集技术后的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过程,通过MATLAB数值分析,分析了两种技术在提高通信系统性能方面的效果。然后介绍了采用了双重分集技术后的通信系统,分析了信道衰落对信号的影响,基站的多个接收天线分别接收、合并协作用户转发和信源直接发送的信号等过程。最后用MATLAB对接收信号的中断概率、信噪比分布情况和误码率进行了数值分析,总结了双重分集技术对通信系统性能的改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行通信系统中,双重分集技术能很好的达到改善通信质量的目的。而该技术对信道容量、分集增益的等通信指标的改善以及在下行通信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阳[5](2007)在《移动通信的分布式天线分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天线技术属于移动通信系统多天线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天线单元在整个小区内地理位置上的均匀分布,分布式天线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覆盖问题。另一方面,天线密度的增加,使得移动终端接入系统的平均距离减少,因而降低了终端的平均发射功率,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分布式天线最初用于覆盖一些通信中的死区,如矿井、隧道等,近来很多新的研究表明这项技术还具有功率和容量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因此,分布式天线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本文在对多天线技术原理进行了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分布式天线的特征及性能,根据其特点重点对分布式天线分集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对分布式天线室内静态模型加以验证,分析了天线单元的不同配置方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分布式天线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移动终端的平均发射功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系统中用户成功通信的概率,增强了功率控制的有效性。最后将分布式天线技术与MIMO技术相互结合分析了文献中已有的两种天线的使用方案,通过仿真分别进行了容量和分集性能的比较,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天线使用方案。这种新的方案与传统的方案相比,具有显着地综合优势,既可以提高系统接收信号的质量,又可以增加系统的容量。

李贺冰[6](2006)在《发送分集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送分集是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提出的一种新的空间分集技术,能够提供较好的抗衰落性能,适用于在基站端采用多天线的通信系统,很好的解决了移动终端的设计复杂度问题。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具有诸多技术优势,能够高度满足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高速率传输和多样化服务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基于发送分集的空时分组码技术进行讨论。对Alamouti提出的简单的发送分集、正交空时分组码、准正交空时分组码和差分空时分组码的编译码算法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仿真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随后对TD-SCDMA系统的物理层规范及其联合检测及智能天线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结合仿真验证标准中的算法并分析系统的误码性能。在进行了以上两部分内容的研究后,本文提出了将空时分组码技术应用于TD-SCDMA系统中的合理方案,该方案以TD-SCDMA的突发数据中的数据域为单位进行空时分组编码,在基站端使用两根天线或两组智能天线实现发送分集。根据发送端的编码规则重新设计接收端的联合检测算法,经过算法的简化,译码复杂度与原算法相同。从仿真的结果中得出,该方案能够在不增加系统实现复杂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衰落特性,降低误码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邹颖[7](2006)在《移动通信发射分集技术及其编码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亦日益增强,对通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更好的抵抗多种多样的损耗与衰落一直以来倍受人们的密切关注,如何提高通信质量也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正是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本文首先对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作了简单的叙述,紧接着对现代移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它们的解决方法也做了简单介绍,引出分集技术和发射分集技术的概念。接下来对发射分集技术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重点讨论了发射分集的基础--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MIMO信道的数学模型和MIMO信道容量,还介绍和分析了各种发射分集的原理、模型和编码算法。同时描述了多载波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OFDM-CDMA技术和MIMO-OFDM系统。在此基础上把发射分集技术与多载波OFDM技术结合起来,给出一种基于多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算法,将单载波的空时扩频扩展到多载波,进行空间、时间和频率的联合编码。设计了一种最简单的2发1收2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并根据2发1收2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的规律推导出M T发M R收N C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的系统模型,给出了相应的空时频扩频码的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基本框架与空时频扩频码的几种合并方式。最后对空时频扩频码的频谱效率和成对错误概率进行了分析,对空时频扩频码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证明。该编码算法不仅在方法和原理上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在相同符号率下比空时扩频具有更大的分集度和更高的编码增益,能有效抵抗信道衰落、提高数据速率、提高无线系统容量、很好的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消除符间干扰。对于现代移动通信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编码算法。

陈玉[8](2006)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码分多址(CDMA)以其频率规划简单、频谱利用率高和独特的抗多径衰落、软容量、软切换、宏分集以及灵活的变速率传输等技术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论文以宽带CDMA系统关键技术中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cdma2000系统的物理层传输技术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适用于宽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首先,论文研究了量化处理和有限字长效应对cdma2000系统下行链路RAKE接收机和Viterbi解码器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了A/D转换器字长、信道估计区间长度、移动台速度以及导频功率增益因子等参数的选取对定点仿真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对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合理设计滤波器以提高量化信噪比,增加量化器有效字长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系统的硬件电路以及ASIC设计之中。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分析了接收信号中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的统计特性;推导了单小区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导频干扰抵消前后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分析了均匀多径分布条件下,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的统计特性,给出了导频功率增益因子与信道估计噪声方差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和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说明了两种算法的等价性;系统仿真表明,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接收机的性能,而且在符号速率上处理时将大大降低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该算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个蜂窝小区的情形,有效地消除相邻小区基站发送的导频信号对于本小区中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更好地满足话音和数据业务的传输要求。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给出了扩频序列部分互相关函数的精确描述,得到了低扩频比时关于多址和多径干扰更为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基于对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统计特性的分析,推导了单小区环境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低扩频比DS-CDMA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RAKE合并与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相结合的联合接收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接收机结构。既可以利用RAKE接收技术合并多径信号,实现接收分集;又可以利用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算法消除各径信号中的符号间干扰,从而有效地克服在低扩频比情况下、传统RAKE接收机中存在严重的符号

刘晓东[9](2006)在《WCDMA中的空时编码与空间分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业务和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高速无线接入。由于无线传输受到信号衰落和噪声的影响,为了实现高数据速率和高业务质量,要求采用新技术来提高频谱效率和改善链路可靠性。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条件下,成倍的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还可以抗多径干扰。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即将到来,为了将多天线技术(MIMO),空间分集技术,空时编码技术用到WCDMA系统中去,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奠定一定的基础,需要做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本文就是以这一背景而展开的。本文以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为开端,介绍了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将会得到广泛应用的分集技术,接着给出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广泛应用的MIMO技术和空时编码技术,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技术将会带来显着的性能增益。然后在第四章给出了MIMO信道估计与天线选择,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正交信道估计方法,介绍了相关信道下的天线选择算法,在最大行和范数准则的基础上改进了天线选择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信道容量最大化角度推导了最大化最小奇异值准则天线选择算法,从运算量方面提高了效率。在接下来的一章里对WCDMA中的各种发射分集方案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特别针对空时编码在WCDMA中的应用作了重点研究,对扩频和空时编码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扩频在前要优于扩频在后的结论。第六章介绍了多用户情况下的各种检测方法,针对以往WCDMA线性多用户检测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非线性多用户检测方法,它充分利用了用户信息的高阶统计特性,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仿真结果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何龙科[10](2005)在《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轨卫星是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趋势,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发展的结晶。 本文首先研究了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的信道模型,针对卫星通信中常用的统计分布Loo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它的功率谱形状,得出其功率谱形状与通常应用的Jakes模型的不同的重要结论,使得采用该功率谱的仿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物理信道。 在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中,一般在地面用户的上空会存在至少两颗卫星,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时延发送分集方案,即利用两颗或两颗以上的卫星按照一定的时延向同一地面用户发射相同数据信号,然后深入地研究了在Loo模型的信道中该分集方案选择性合并和最大比合并的性能。通过最大比合并和选择性合并的性能对比,说明了采用最大比合并的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都要好于采用选择性合并以Globalstar通信星座为代表的系统。 通过对多径合并控制、系统容量、卫星覆盖率和通信链路处理及分集接收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时延发送分集在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 实现分集接收需要在地面移动用户的接收机中采用Rake接收机,针对卫星通信时延大的特点,本文提出时延控制可在一个帧长范围内进行区分合并多径信号的方法,然后根据这种方法可对常用Rake接收机的结构进行改进;针对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变化较大的特点,提出在信道衰落较慢时使用WMSA估计方法,而在信道衰落快时使用最小二乘二次曲线内插的方法。 对于突发模式的通信,同步的时间越短,通信的效率就越高。在大多普勒低信噪比条件下,同步的时间表现为扫频的间隔大小和扩频码的捕获时间,增大扫频的间隔,减小扩频码的捕获时间都可以减小系统总的同步时间。 在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的同步中,载波多普勒效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载波多普勒频移不超过1/4T时,造成的性能恶化可以忽略,本文提出一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分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分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天线选择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IMO无线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2.1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
        2.1.1 大尺度衰落
        2.1.2 小尺度衰落
        2.1.3 复合衰落
    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径传播特性
        2.2.1 移动通信信道的时变特性
        2.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2.2.3 多普勒频移
    2.3 多天线技术
        2.3.1 MIMO技术
        2.3.2 分布式天线系统
        2.3.3 分布式MIMO系统
    2.4 分集技术
        2.4.1 空间分集
        2.4.2 时间分集
        2.4.3 频率分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MO系统信道模型和容量
    3.1 概述
    3.2 MIMO系统传输模型
    3.3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3.1 平均功率分配的MIMO信道容量
        3.3.2 自适应功率分配的MIMO信道容量
        3.3.3 随机时变的MIMO信道容量
    3.4 MIMO系统信道容量影响因素
        3.4.1 相关性对信道容量产生的影响
        3.4.2 莱斯因子对信道容量产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MIMO系统与天线选择技术
    4.1 分布式MIMO系统概述
    4.2 分布式MIMO系统的传输模型
    4.3 分布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4.4 仿真与分析
    4.5 天线选择技术
        4.5.1 天线选择的基本原理
        4.5.2 MIMO系统天线选择模型
        4.5.3 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MIMO系统的天线选择算法
    5.1 MIMO系统中经典的天线选择算法
        5.1.1 最优天线选择算法
        5.1.2 逐减天线选择算法
        5.1.3 最大范数天线选择算法
        5.1.4 逐增天线选择算法
        5.1.5 仿真分析各算法的性能
    5.2 新的MIMO系统天线选择算法
        5.2.1 算法介绍
        5.2.2 仿真结果
    5.3 天线选择算法在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应用
        5.3.1 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各天线选择算法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改进的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天线选择算法
        5.4.1 算法介绍
        5.4.2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2)基于OFDM的优化空时编码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1 4G 关键技术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OFDM 原理
    2.1 OFDM 技术
        2.1.1 OFDM 技术原理
        2.1.2 OFDM 频谱特性
    2.2 OFDM 关键技术
        2.2.1 OFDM 主要关键技术
        2.2.2 OFDM 参数设计
    2.3 信道估计
        2.3.1 概述
        2.3.2 信道估计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信道
    3.1 无线信道
        3.1.1 无线信道的概念
        3.1.2 无线信道特点
    3.2 无线信道特性
        3.2.1 电磁波的传播机制
        3.2.2 衰落类型
    3.3 多径衰落信道
        3.3.1 多径衰落信道
        3.3.2 频率选择性衰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时编码与分集技术
    4.1 空时编码的原理
        4.1.1 空时编码模型
        4.1.2 空时分组码
    4.2 Alamouti 码
        4.2.1 Alamouti 码
        4.2.2 Alamouti 码的推广
    4.3 分集
        4.3.1 分集的分类
        4.3.2 分集接收合并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FDM-STBC 系统
    5.1 系统结构
        5.1.1 传统系统模型
        5.1.2 最大似然译码
    5.2 STBC 的线性扩散
        5.2.1 线性扩散
        5.2.2 Clifford 基矩阵的设计
    5.3 基于 Clifford 基矩阵的 STBC-OFDM 系统
        5.3.1 系统模型
        5.3.2 性能分析及仿真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复扰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及其无线通信概述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
        2.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标准比较
    2.2 无线通信概述
        2.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2.2.2 无线信道的特性
        2.2.3 分集技术
        2.2.3.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2.2.3.2 分集合并技术
        2.2.3.3 CDMA2000 1x和TD-SCDMA的发送分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系统关键技术以及扩频、扰码与调制技术简介
    3.1 CDMA技术基本原理
    3.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3.2.1 RAKE接收机
        3.2.2 软切换
        3.2.3 功率控制
    3.3 扩频技术简介
        3.3.1 扩频通信的原理与定义
        3.3.2 扩频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
        3.3.3 扩频通信特点
        3.3.4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
    3.4 扰码
        3.4.1 扰码简介
        3.4.2 PN序列
        3.4.3 扰码的相关性特点
    3.5 QPSK数字调制原理
        3.5.1 QPSK调制
        3.5.2 QPSK解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G主流标准的扩频扰码方案研究
    4.1 CDMA2000/FDD-WCDMA的扩频扰码方案研究
        4.1.1 CDMA2000系统中的正交分集发送
        4.1.2 CDMA2000系统复扰码过程的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4.2 CDMA2000系统扩频扰码方案星座图的分析
        4.2.1 单用户情况下
        4.2.2 多用户情况下
    4.3 TD-SCDMA系统的扩频扰码方案
        4.3.1 TD-SCDMA系统扰码的规划
        4.3.2 3GPP公布的TD-SCDMA的扩频扰码方案
        4.3.3 实用的TD-SCDMA扩频扰码方案
        4.3.3.1 实用的TD-SCDMA扩频方案
        4.3.3.2 实用TD-SCDMA系统的复扰码
        4.3.3.3 实用的TD-SCDMA QPSK解调、复解扰和复解扰的基本结构
    4.4 TD-SCDMA扩频扰码方案星座图研究
    4.5 TD-SCDMA与CDMA2000系统扩频、扰码方案的等效性
    4.6 TD-SCDMA系统扩频扰码的实验改进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扰码系统性能的研究
    5.1 TD三电平判决误码率的分析
    5.2 CDMA系统自干扰径数的估算
    5.3 CDMA2000/WCDMA、TD-SCDMA、MTD系统复扰码性能的分析比较
        5.3.1 多径衰落环境下系统性能分析比较
        5.3.2 非多径衰落环境下系统系能的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协作分集与分集接收的双重分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通信信道模型
    2.1 传输衰减
    2.2 衰减类型
        2.2.1 多径(时延)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
        2.2.2 多普勒扩展-时间选择性衰落
        2.2.3 角度扩展-空间选择性衰落
        2.2.4 Rayleigh、Rice 和Nakagami 衰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集技术与协作分集技术简介
    3.1 分集技术
        3.1.1 分集技术分类
        3.1.2 分集发射技术
        3.1.3 分集接收技术
    3.2 MIMO 技术
        3.2.1 MIMO 技术简介
        3.2.2 MIMO 技术的优缺点
        3.2.3 面临的问题
    3.3 协作分集技术
        3.3.1 协作分集方法的提出
        3.3.2 协作分集方法基本原理
        3.3.3 协作分集的分类
        3.3.4 协作分集技术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3.4 分集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作分集和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4.1 系统工作的环境
    4.2 合并技术
    4.3 协作分集通信系统
        4.3.1 协作分集技术的系统模型
        4.3.2 协作分集技术的工作原理
        4.3.3 协作分集通信的系统性能
    4.4 分集接收通信系统
        4.4.1 分集接收技术的系统模型
        4.4.2 分集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4.4.3 分集接收通信的系统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重分集系统
    5.1 双重分集技术的系统模型
    5.2 通信流程
    5.3 双重分集系统工作原理
    5.4 双重分集系统的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移动通信的分布式天线分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概况
    1.2 多天线技术简介
    1.3 分布式天线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人的工作和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天线技术概述
    2.1 多天线技术提出的背景
    2.2 三种多天线技术
    2.3 智能天线
        2.3.1 智能天线的发展概述
        2.3.2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2.3.3 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
        2.3.4 智能天线实现的实际考虑
    2.4 多入多出天线MIMO
        2.4.1 多出天线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
        2.4.2 多入多出天线MIMO系统的优点
        2.4.3 多入多出天线MIMO技术实现上的难点
    2.5 分布式天线
        2.5.1 分布式天线技术概述
        2.5.2 分布式天线的主要特征
        2.5.3 分布式天线的研究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集技术概论
    3.1 无线传输信道
        3.1.1 无线传播的基本特征
        3.1.2 多径传播的基本特征
    3.2 抗多径技术
    3.3 分集技术
        3.3.1 分集方式
        3.3.2 合并技术
    3.4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空间分集的性能分析
        3.4.1 系统传播模型
        3.4.2 相关阴影衰落分析
        3.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天线室内模型的搭建
    4.1 系统级仿真简介
    4.2 分布式天线室内静态测试模型的搭建
        4.2.1 应用环境
        4.2.2 传播模型
    4.3 分布式天线室内模型的基本性能
        4.3.1 室内静态仿真平台描述
        4.3.2 仿真参数
        4.3.3 分布式天线室内模型的基本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功率控制的研究
    5.1 传统单天线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1.1 功率控制简介
        5.1.2 典型的功率控制算法
    5.2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基于接收功率的功率控制的研究
        5.2.1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功率控制与单天线系统中功率控制的区别
        5.2.2 基于接收功率的功率控制算法的分析
    5.3 基于SIR的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
        5.3.1 基于SIR的功率控制算法的实现
        5.3.2 仿真实现及性能比较
        5.3.3 不同天线配置方案的初步研究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分集技术与复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6.1 分集技术与复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背景
    6.2 通用分布式天线系统GDAS模型
    6.3 分布式天线的复用
        6.3.1 信道模型
        6.3.2 功率控制方案
        6.3.3 信道容量
        6.3.4 仿真实现及性能比较
    6.4 分布式天线的分集
        6.4.1 分集原理描述
        6.4.2 仿真实现及性能比较
    6.5 分布式天线的新型使用方案
        6.5.1 新型分布式天线的使用方案
        6.5.2 仿真实现及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课题工作总结
    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6)发送分集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发送分集及空时编码技术
    1.3 TD-SCDMA系统概述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简单的空时发送分集方案及在3G系统中的应用
    2.1 MIMO无线通信系统模型
    2.2 Alamouti的发送分集方案
        2.2.1 基于MRRC的接收分集方案
        2.2.2 Alamouti的发送分集方案
        2.2.3 两种分集方案及无分集系统性能的比较
    2.3 发送分集技术在3G系统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种典型的空时分组码研究
    3.1 基于正交设计的空时分组码
        3.1.1 编码矩阵的广义实正交设计
        3.1.2 编码矩阵的广义复正交设计
        3.1.3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译码算法
        3.1.4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性能仿真
    3.2 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3.2.1 准正交STBC的编码
        3.2.2 准正交STBC的译码
        3.2.3 准正交STBC的性能仿真
    3.3 差分空时分组码
        3.3.1 信道模型
        3.3.2 正交设计
        3.3.3 差分空时分组码的编码
        3.3.4 差分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3.3.5 仿真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SCDMA物理层规范
    4.1 TD-SCDMA物理信道
    4.2 信道的编码与复用
    4.3 扩频和扰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系统的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技术
    5.1 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算法
        5.1.1 信号传播模型
        5.1.2 系统矩阵A的构造
        5.1.3 信道估计
        5.1.4 线性联合检测算法
    5.2 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技术
        5.2.1 采用智能天线的信号接收模型
        5.2.2 TD-SCDMA系统的下行波束赋形算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时分组码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
    6.1 基站端采用两发送天线的空时分组码方案
        6.1.1 域空时分组码的编码方案
        6.1.2 采用域空时分组码方案时的联合检测
        6.1.3 仿真结果
    6.2 基站端采用智能天线和域空时分组码结合方案
        6.2.1 智能天线与域空时分组码的结合方案
        6.2.2 仿真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移动通信发射分集技术及其编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移动通信概述
        1.1.2 移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1.1.3 本课题的意义
    1.2 发射分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发射分集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分集技术和发射分集技术的基础知识
        2.2.1 分集技术的分类
        2.2.2 分集技术的接收
        2.2.3 发射分集技术的分类
    2.3 发射分集技术的基础----MIMO 移动通信系统
        2.3.1 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
        2.3.2 MIMO系统信道的数学模型
        2.3.3 MIMO 系统信道容量
    2.4 各种发射分集技术的原理、模型和编码算法
    2.5 小结
第3章 多载波技术
    3.1 引言
    3.2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3.3 多载波与 CDMA 的结合
        3.3.1 多载波与 CDMA 的结合的原因
        3.3.2 多载波与 CDMA 的结合的方式与分类
    3.4 OFDM-CDMA 的基本方案
        3.4.1 OFDM-CDMA 与DS-CDMA 的对偶关系
        3.4.2 OFDM-CDMA 与OFDM 的异同
    3.5 MIMO-OFDM 系统
        3.5.1 MIMO-OFDM 系统组成及数学描述
    3.6 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多载波技术的空时频扩频码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本的空时扩频 STS 算法
    4.3 空时频扩频码的设计
        4.3.1 成对错误概率
        4.3.2 2 发1 收2 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的设计
        4.3.3 M_T 发M_R 收N_C 个子载波的空时频扩频码的系统模型
    4.4 空时频扩频码的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基本框架
    4.5 空时频扩频码的几种合并方式
        4.5.1 最大比合并
        4.5.2 等增益合并
        4.5.3 正交恢复合并
        4.5.4 最小均方误差合并
    4.6 小结
第五章 性能分析与仿真结果
    5.1 空时频扩频码的性能分析
        5.1.1 频谱效率分析
        5.1.2 成对错误概率分析
    5.2 仿真结果
        5.2.1 ML 检测不同速度下 STFS 与STS 的性能比较
        5.2.2 不同合并方案随不同用户数的性能仿真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 略 词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多径衰落信道的特性及其仿真
    2.1 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2 多径衰落信道的物理特性
    2.3 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抽头延迟线模型
    2.4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 RAKE 接收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2000 下行链路的定点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cdma2000 下行链路定点仿真系统
        3.2.1 定点仿真系统结构
        3.2.2 cdma2000 下行链路 RAKE 接收机及其定点化
        3.2.3 Viterbi 解码器的定点化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对于系统性能的改善
        3.3.1 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
        3.3.2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接收机方案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2.1 发射机模型
        4.2.2 信道模型
        4.2.3 接收机模型
        4.2.4 性能分析
        4.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4.3.2 性能分析
        4.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1 引言
    5.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2.1 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2 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3.1 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单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2.1 发射机模型
        6.2.2 信道模型
        6.2.3 接收机模型
        6.2.4 性能分析
        6.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3 多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接收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单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2.2 算法的实现
        7.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3 多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3.2 算法的实现
        7.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迭代软干扰抵消技术在低扩频比系统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单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2.2 MMSE 滤波预处理
        8.2.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3 多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3.2 MMSE 滤波预处理
        8.3.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本论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统计特性的分析

(9)WCDMA中的空时编码与空间分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述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技术
    1.4 课题的背景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中的分集技术
    2.1 移动通信面临的挑战
    2.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技术
        2.2.1 分集技术概述
        2.2.2 分集技术的分类
        2.2.3 主要分集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MO 及空时编码技术
    3.1 MIMO 技术
        3.1.1 MIMO 技术的发展
        3.1.2 MIMO 原理简析
    3.2 空时编码技术
        3.2.1 空时编码的主要类型及结构
        3.2.2 三种空时编码的性能比较
    3.3 系统仿真分析与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MO 信道的估计与天线阵元选择
    4.1 MIMO 信道估计
        4.1.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MIMO 信道估计
        4.1.2 基于倒序排列的正交训练序列矩阵设计
        4.1.2.1 两根发射天线的正交训练矩阵设计
        4.1.2.2 四根发射天线的正交训练矩阵设计
        4.1.2.3 八根发射天线的正交训练矩阵设计
        4.1.3 计算机仿真结果
        4.1.4 小结
    4.2 MIMO 系统中的天线选择
        4.2.1 天线选择对MIMO 系统容量的影响
        4.2.2 基于最大行(列)范数准则的天线选择算法
        4.2.2.1 仿真结果分析
        4.2.3 基于排序准则的天线选择算法
        4.2.3.1 仿真结果分析
        4.2.4 基于最大化最小奇异值准则的天线选择算法
        4.2.4.1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WCDMA 下行链路发射分集
    5.1 WCDMA 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结构
    5.2 WCDMA 系统的数学模型
    5.3 WCDMA 下行链路的开环发射分集
        5.3.1 开环发射分集仿真试验
        5.3.2 小结
    5.4 WCDMA 下行链路的闭环发射分集
        5.4.1 闭环发射分集仿真试验
        5.4.2 小结
    5.5 时间切换正交发射分集
        5.5.1 时间切换正交发射分集仿真试验
        5.5.2 小结
    5.6 空时扩展发射分集
        5.6.1 空时扩展发射分集仿真试验
        5.6.2 小结
    5.7 空时编码技术在WCDMA 系统中的应用
        5.7.1 两天线的空时编码在WCDMA 中的应用
        5.7.2 WCDMA 系统中先空时编码后扩频的发射分集
        5.7.2.1 仿真结果
        5.7.2.2 小结
        5.7.3 WCDMA 系统中先扩频后空时编码的发射分集
        5.7.3.1 仿真结果
        5.7.3.2 小结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CDMA 中的非线性多用户检测
    6.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6.2 主要的多用户检测方法
    6.3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
        6.3.1 仿真结果
        6.3.2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1.1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1.2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信道模型中功率谱的修正
    §2.1 信道特性
        §2.1.1 路径传播损耗和信道衰落
        §2.1.2 冲激响应模型
        §2.1.3 多径信道参数
    §2.2 信道统计模型
        §2.2.1 分布模型
        §2.2.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的参数修正
    §2.3 功率谱分析
        §2.3.1 电平通过率
        §2.3.2 部分Jakes模型的功率谱形状
    §2.4 功率谱修正的验证
        §2.4.1 信道仿真原理
        §2.4.2 平坦衰落卫星通信信道仿真及结果对比分析
        §2.4.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时延发送分集方案
    §3.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集问题
    §3.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中的调制性能
        §3.2.1 各种调制的性能比较
        §3.2.2 频移键控调制性能
    §3.3 分集和空时码
        §3.3.1 时间分集
        §3.3.2 空间分集
        §3.3.3 空时码
        §3.3.4 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
    §3.4 时延发送分集的性能分析
        §3.4.1 多用户干扰噪声
        §3.4.2 选择性合并的性能分析
        §3.4.3 最大比合并的性能分析
        §3.4.4 两种合并的性能比较
    §3.5 时延发送分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5.1 多径时延控制
        §3.5.2 系统容量
        §3.5.3 卫星地面覆盖率
        §3.5.4 通信链路处理
    §3.6 时延发送分集接收分析
        §3.6.1 Rake接收机
        §3.6.2 时延估计
        §3.6.3 信道估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波同步和扩频码同步
    §4.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中的同步问题
    §4.2 大多普勒频移下的载波同步和扩频码同步
        §4.2.1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
        §4.2.2 码片频偏的影响
        §4.2.3 大频偏估计原理
        §4.2.4 低信噪比下的大频偏估计及其性能分析
    §4.3 在阴影遮蔽和多径衰落中的扩频码同步
        §4.3.1 多径信道中码捕获的统计特性
        §4.3.2 多重驻留串行捕获及其简化分析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A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分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D]. 卫凤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基于OFDM的优化空时编码性能分析[D]. 张美杰.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3]复扰码性能研究[D]. 高进.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4)
  • [4]基于协作分集与分集接收的双重分集系统[D]. 牛晓斋. 燕山大学, 2009(07)
  • [5]移动通信的分布式天线分集技术研究[D]. 李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8)
  • [6]发送分集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李贺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 [7]移动通信发射分集技术及其编码算法研究[D]. 邹颖. 湖南大学, 2006(11)
  • [8]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D]. 陈玉. 东南大学, 2006(04)
  • [9]WCDMA中的空时编码与空间分集技术研究[D]. 刘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10]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D]. 何龙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5(04)

标签:;  ;  ;  ;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分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