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人们投资了什么?

2003年,人们投资了什么?

一、2003年,百姓投资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21)在《汉代城乡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城乡关系即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往的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唐宋明清时期的探讨,具体到两汉时期则更加侧重于城市和乡村的分别研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不仅可以补充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还有助于打通汉代城市研究与乡村研究的关联。同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也有深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作为研究主体,探究汉代城乡关系的历史实际,梳理两汉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和乡村从宗法血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城乡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动向。受到多国林立、社会动荡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乡关系还展现出区域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历史特点。短暂的秦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下一统局面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进入汉代以后,城乡关系得以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汉代城乡关系中存在较多的同一性要素。这是城乡共同体时代的基因遗存和“大一统”王朝政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同一性要素主要体现在政治治理和居民生活两方面。城市与乡村统一于地缘行政管理体系,拥有着相同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人员设置。各种身份人群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广大城乡平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经济权益和文教机遇。此外,城乡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同一性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城乡居民在主流思想文化上也有着相当多的一致想法与诉求。其二,汉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有差异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城乡共同体色彩淡化,城乡分野明晰化的结果。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差异和经济结构差异两方面。城市与乡村在空间规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发展趋势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与乡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也存在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就汉代城乡关系的结构与发展趋势而言,城乡同一性要素的存在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始终是并存的。其三,汉代城乡差异推动着城乡相互交流。城市和乡村通过政治互动,实现了治理功能的互补,乡村自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乡经济也因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差异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乡思想文化呈现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形态。汉代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自由选择居住,造就了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流民在城市和乡村中祈求生存,造就了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其四,汉代城乡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汉代城乡转化规模十分可观,乡村向城市不断地演进,城市也在向乡村不停地回归。影响城乡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单位城乡形态的变化。城乡转化的实现得益于汉代城乡的特定背景,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城乡共同发展的“马太效应”推动了大都市和小型乡村的涌现,也为城乡转化提供了发展动力。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两汉城乡关系出现了较多变动,其结果是乡村的成长与城市的停滞,但是没有突破城乡关系的原有结构。这是汉代城乡关系有别于其他时期的显着特征。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在于农本,而欧洲古代城乡没有共同的基点,由此造就了中西古代城乡关系的结构差异。同时,官方政府统一主导着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这与西方古代的城乡分治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张超[2](2020)在《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柏拉图是古代希腊着名的经济思想家,其经济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斯密、马克思、斯皮格尔等人的重视。学界重视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政治、正义等哲学、政治及伦理思想,较少研究其经济思想。本文以《理想国》和《法律篇》为依托,以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伦理及制度秩序为研究线索,以经济思想内容为截面,考察柏拉图经济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渊源,厘清柏拉图对古代雅典经济现状的认知,揭示其构建理想城邦经济思想的本质、规律和特征。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哲学、政治经济学范式对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进行阐述,涵盖正义、分工、所有、流通、消费及城邦、政制,构建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体系。在经济哲学范式下,对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道德规范进行阐释;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构建柏氏分工生产、所有制、交换流通、消费福利的思想体系;在新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探讨城邦的经济起源,不同城邦政制下的经济秩序,哲学王政制的城邦经济社会治理。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古典中后期的人类理想启蒙对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运用阐述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把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与其它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以把握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的理论实质、特点。本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八章三十三节,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柏拉图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之所以介绍柏拉图的生平和着作,有助于更加客观理解他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和他整体思想的哲学偏向;为本文从伦理哲学角度阐释他的经济思想做实证材料铺垫。第二章阐释了柏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厘清前柏拉图学者对柏拉图正义理论影响的基础上,论证了柏拉图批判当时流行的功利正义观点,阐释了他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正义规范及实现途径。在阐释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阐释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社会秩序,重点分析和总结分工思想、所有制思想、交换思想、消费思想及治理理念。第三章讨论了柏拉图分工思想,重点阐释理想城邦的分工形态。论述了柏拉图分工思想的内涵,排斥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分工和绝对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就分工与社会结构关系予以阐释。第四章研究了柏拉图所有制思想,重点论述理想城邦所有制的设计。柏拉图批判了绝对的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分配制度,倡导财产共有制和实行共妻共子制,笔者通过“公民均分土地的”财产所有方案揭示其所有制思想的实质。第五章研究了柏拉图交换流通思想,探讨了理想城邦商品经济秩序的设计。阐明了柏拉图的商业起源理念,论述了他批判不公正的、绝对的商品交换理念及行为,探讨了理想城邦的货币安排、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等商品经济秩序。第六章研究了柏拉图消费福利思想,探讨正义引导下生活理念与秩序。柏拉图提出纯粹正义生活理念,倡导过节制的生活;论述柏拉图对理想城邦民众物质文化生活及民生福利的看法和要求,有公餐、文体、宗教、尊老养孤等。第七章研究了柏拉图城邦起源及经济社会治理思想,重点探讨城邦、政制与经济关系,阐释柏拉图城邦的经济起源论及其形态显现,讨论了城邦政制演变下的经济秩序演变,阐明了理想城邦王政下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第八章阐明柏拉图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民国学者传播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和新中国学者研究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寻找对解决中国面临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结论,柏拉图是一位伦理经济学家,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以思辨理性为思维范式,构建他理想城邦的伦理秩序和经济秩序,进而形成了他的经济思想体系。正义伦理是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批判传统经济观念及经济秩序的标准,亦是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目标。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关注人的灵魂和谐,通过灵魂中品行规范实现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是一种德性正义观。在正义理论引导下,柏拉图探讨了城邦分工、交换、分配、消费和治理议题。柏拉图的分工经济思想重视哲学王、护卫者和生产者之间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理论;其所有制思想强调在劳动者阶层实现有限制的私有制度、统治阶层实现共有财产制度,是一种等级社会的混合所有制思想;其交换思想探讨了货币媒介安排、强制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的商品经济秩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交换思想;其消费思想倡导过节制的生活和摒弃私人生活,是一种集体消费思想;福利理念主张城邦全面提供福利服务,是一种绝对的城邦福利理念;治理思想极力强调城邦立法与法治,是一种高度管控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本文通过探索,在理论上揭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挖掘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有益成分,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参考;在实践上,通过分析柏拉图推进经济改革实践的失败,揭示违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潮流的经济改革方案是有局限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陆俊杰[3](2020)在《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文中指出在法治现代化征程中,地方法治深嵌在时代发展大潮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双重关系中,需要在实践中着力解决“何以可能?何以进行?何以实现?”等关键性问题。全球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意味着处于开放型格局中的地方必然要以国际化视野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和治理中的各类法律问题。数字时代的信息与数据的变革,催生了地方数字政府,优化了社会规范与工具,促进了社会发育和公众参与。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地方法治受到了动力主体与要素不平衡和内在权力关系配置失衡的制约。破解社会基础薄弱和政府主导的悖论关键在于培育社会力量,建设“有效地方法治”。当下,地方法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国家试错分析模式的试验型地方法治、政府竞争分析模式的竞争型地方法治、压力发包分析模式的承包型地方法治,均存在着社会缺位等问题。多元主体力促政府与社会合作,这是地方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向。现实中,市场化利益聚合、服务型政府改革和社会力量嵌入性成长促使地方法治逐步向政社合作转型。地方性事务的平等治权、宪法与法律的涉地合作规定、地方社会的信赖机制等为合作型地方法治提供了正当性、合法性和实效性基础。合作型地方法治意指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社会权力和政府权力以信任为基础,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和社会资本,通过平等合作和交织互动,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结合而成共同体的能动作用,有效实现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法治目标的地方法治模式类型,需要具备合作主体、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合作平台等构成要件,具有强社会性、多主体性、平等性、集体行动等鲜明特征。社会权力作为合作型法治的重要力量一直存在于地方法治的实践场域中。政府与社会结构网络中,社会权力活跃于政府服务、公共治理和基层自治等领域,并且在公权力的主导下作为参与性力量参与地方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权力关系结构中,社会权力在社会阶层复杂化、资源配置社会化和网络观念多元化的催生下逐步发育壮大,从而与政府权力之间基于主体、制度和结果等相互信任而迈向合作。这种合作展现了平等性地位、公共性指向和多向度开放的合作特点。法理语境中,社会权力是除国家组织和社会个体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凭借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对政府、社会和公众产生影响、支配和控制作用的力量和能力,是地方法治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其生成和实施需具备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力量、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源条件以及对于其他主体和权力权利产生影响等条件。“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作为地方法治权力关系的重要维度,社会权力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社会权力的法治力量主要来自于社会领域的多元主体,需具备组织化、群体化、社会化和公共资源等条件。地方性社会组织是社会权力最重要的主体,其囊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在迈向高质量治理进程中不仅具有组织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性,还具备了民间性和公共性等特点。稳定的社会群体则是基于社会利益价值需要为实现共同目标结合的社会共同体,包括较多现实结合的实体性社会群体和虚拟化网络社会群体,自组织性、利益共通性和成员认同性是其重要特点。而自治性社区组织是法定的常见社会力量,广泛地存在于城乡治理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权力主体不仅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组织形态,更是地方法治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权力在合作型地方法治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是其重要的法理向度。整体而言,社会权力自组织运行不仅能够增强其在权力体系中的法治地位,还能有效发挥其外化的法治功能。首先,社会权力通过多元化方式有效防止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滥用,途径是社会权力促使地方政府通过职能转变自限权力、扩张社会权力领域限缩政府权力实施空间、通过静态分享和动态转化方式分解政府权力。其次,增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与政府间合作,则是社会权力法治功能的重要一面。在具体实践中,社会权力通过架构陌生人互惠关系网络、培育平等合作的公共精神和构筑体制回应的社会秩序等方式丰盈社会资本的内容,增强社会权力内在动能。再次,社会权力通过“民间法”等社会规范的成熟完善,不断生成自身治理权威,架构多元权力的耦合机制,从而促成社会秩序的逐步建立。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培育社会资本、生成社会秩序,社会权力致成了其法治功能。社会权力在合作型地方法治的作用主要通过其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权力运行主要依赖于地方开放复合的民主实践空间、经济和信息等多元资本以及多样繁荣的理性文化等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地方法治建立公私伙伴关系集聚信任,强化平等对话与公共协商,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的有序参与和城乡的社区自治等方式实现深度法治合作。社会权力的作用机制是其介入地方法治进程最核心的运行机理。社会权力通过自主决策和能动机制,建立了多元权力平等合作的网络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多元权力主体基于项目化绩效目标,生成动态的项目合作共同体。在较为完善的社会信任制度体系以及政社权力合作运行规范机制下,多元主体基于互惠原则展开法治合作的集体行动。社会权力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是其和政府权力通过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依靠强大的社会资本和互惠的信息共享机制,基于信任形成项目化的虚拟合作共同体,对权力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及反馈,动态回应治理中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需要,实现地方法治目标。当然,合作型地方法治也要高度警惕社会权力的政治动机和权力溃散现象,确保权力的运行和功能以法治目标为导向。

张晓风[4](2019)在《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媒介内容研究 ——基于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的定量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在研究过程中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以大陆最有影响力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北京独立影像展”)为例。电影节是独立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通过对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产生、发展、运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生存发展、传播影响力与选片机制。另一方面是“独立纪录片”,以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所展映的影片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研究独立纪录影片中含有的违反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影片类型;同时分析呈现,利于优秀文化传播表达与较受观众欢迎认可的影片类型及比重。论文中通过影展发展历程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整理和影展展映影片的量化分析,最终提供给独立纪录片监管部门、影展运作机构以及独立纪录片艺术创作等相关方面以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在第一章主要展述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产生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以具体的三大电影节为分析对象,主办方与经费来源、影展定位与宗旨、影展举办时间与地点选择、影展报道与传播形式、影展结构设计、评委嘉宾来源与评选机制方面,探讨了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运行模式。第三章以三大电影节的历年展映影片作为样本进行分两个层面的量化分析。第四章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总结对策及未来展望。

韩忠丽[5](2019)在《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机构放映内容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关注。有的纪录片把摄像机比作墙上的苍蝇,静静地观察人类,没有任何参与式的介入,当然也有一些创造式的纪录片,而精英人士和一些文艺界人士开始更关注那些真正展现人性和社会现实的纪录片。中国独立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逐渐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这种全新的纪录片形式,究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目前还鲜见报道。基于此,本文从中国100家民间同城放映机构开始介入,通过对100家机构放映的233部影片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探究中国民间同城放映机构放映的影片是否会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影响,结合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独立纪录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着重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的概述;第二章是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现状的定量研究,通过对样本的收集和分析,探究发现哪些独立纪录片比较受欢迎,哪些机构放映的独立纪录片存在文化安全问题;第三章以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机构“瓢虫映像”和“清影放映”为个案展开研究,对个案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以及对机构特色和放映影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为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所面临的挑战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独立记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依据,以期促进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放映机构能在一个良性的状态下更稳健的发展。

聂选华[6](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提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张青磊[7](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董田甜[8](2016)在《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但同时聚集大量的民生问题使得社会矛盾凸显,从而对政治运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深入系统地研究民生政治,推进民生政治。民生政治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议题。系统研究民生政治的理论框架有利于中国政治主题的新发展,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进程的客观趋势。重视民生政治的实践发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民生问题,有利于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保障改善民生的政治理念、政治程序和行动模式。民生政治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组成部分,民生政治所显示的治国理政程序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因此,民生政治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应着力关注和弘扬的良治政治理念和具体操作模式,也应该成为学界研究现实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和分析途径。本文以民生政治的理论构成和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民生问题与政治发展的关系,力图全面系统地论证民生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政治发展与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与理论逻辑,从价值目标、动力阻力、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四个维度构建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体系,并在对我国民生政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读民生政治的战略实施与对策建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民生政治命题,并以民生政治解读、统领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为我国从“经济建设型”转向“民生型”的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政治改革与发展和政府治理方式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为科学有效地改善转型期民生问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解决路径。论文结构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其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并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与本文议题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概括,还简述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也进行了预估。正文总体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民生政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民生、民生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为民生政治的学术和现实内涵打下基础,本部分重点对民生政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是后续论证的重要框架。第二部分以中国民生思想和发展历史为主线,以发展政治学为学科视角,在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探讨民生政治是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与构建的战略意义,重点从传统、环境和结构三方面分析,理性节制的政治变革是适合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我国民生政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五、六、七部分分别阐述了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动力阻力、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系统构建出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研究重点。第八部分立足本国国情,探索民生政治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的战略实施与对策建议,重点通过建立民生发展指数的预测模型来解读民生政治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和发展进步,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民生政治发展和建设。最后的结论将各章节的主要观点贯穿起来,得出核心观点并展望中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政治学说,提出构建民生政治的发展体系之说。较为系统地提出民生政治的概念,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发展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进行视角创新,试图在整体上推进民生政治学的原创性研究。对当代中国民生政治的系统研究重点在政治发展方面,从价值目标到制度和政策层面再到机制层面,从内到外逐层分析建构,提出系统的民生政治发展的研究趋势和实践探索路径,以利于在总体上推进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实施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和对策建议。

郭静伟[9](2016)在《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文中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过程中扮演着并不逊于鸦片的重要角色,而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20多年后走出沉寂再次登场而成为国人文化消费与象征交换的重要对象,其中普洱茶堪称之最。自21世纪初国内开始掀起的“普洱茶热”影响所及越过国境线波及与云南普洱茶主产区生态环境相近同样适宜种植大叶种茶的周边国家,给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阿帕杜莱所谓“物的生命史”研究的别样版本。20世纪末云南大叶种茶被规模化地扩种到老挝丰沙里。丰沙里与云南山水相依,在区位相接、生态近似和历史联系以及老挝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下,丰沙里茶叶基地以该县龙井村400年古茶树为基础,1999年由广西普发茶厂投产初建,并被纳入到替代种植的国家行为。2005年马来西亚茶厂入驻丰沙里,2008年本地华人康潘受益建厂,随后云南茶老板涌入丰沙里,本地茶老板也迅速崛起,茶叶基地成型并面向市场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老挝华人和普囡人运用了跨国籍、跨族群的社会资本,把丰沙里茶跨国运输到云南并借由普洱茶的文化资本获得较高价值转换。正是在多形式资本交织的推动下,局中各行动者以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多形式资本”展开博弈,由于运筹策略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益,从而丰富了茶的社会生命,完成了茶的跨国流动。本文中“多形式资本”延续布迪厄“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和对资本的多种形式(Forms of Capital)即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元资本”等象征资本的探讨。在边疆异质社会的语境下,多形式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并投入再生产中的劳动,是具有获得经济利益、文化能力、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潜能且实施了价值转换的劳动。多形式资本以劳动时间积累为共性而成为其比较和转换的依据,并遵循一定的运作逻辑。从丰沙里茶的跨国流动可见,跨国经济活动中不仅仅是单一经济资本的活动,还交织着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象征资本的运作,这与“一带一路”政策是一致的,尤其“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资本的交换和社会资本的联结。以往我国“走出去”政策只限于经济交换,引发一系列问题与忽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而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的多形式资本交织,互惠而非排他的结果使双方都受益,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消解不均衡、促进共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指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2003年,百姓投资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百姓投资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城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政治关系
        一、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特征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经济关系
        一、城乡赋役关系的变化
        二、城乡多向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文化关系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
        二、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居民关系
        一、城乡居民的流动
        二、城乡居民关系的开放
第二章 汉代城乡的同一性要素
    第一节 城乡政治治理的同一性要素
        一、地缘行政体系下的城市与乡村
        二、城乡基层组织设置的同一性表现
    第二节 城乡产业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一、农业的城乡分布
        二、工商业的城乡分布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的同一性要素
        一、城乡居民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二、城乡居民政治地位的同一性表现
        三、城乡居民生活状态的同一性表现
    第四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一、城乡思想的同一性表现
        二、城乡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第三章 汉代城乡的差异化发展
    第一节 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差异
        一、城乡空间规模的差异
        二、城乡空间形态的差异
        三、城乡空间的不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
        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
        二、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三、城乡市场结构的差异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差异
        一、城市文化的繁华与乡村文化的质朴
        二、城市文化的官方性与乡村文化的民间化色彩
        三、城市文化的兼容性与乡村文化的封闭性
第四章 汉代城乡的交流与交融
    第一节 城乡治理功能的互补
        一、乡里体系对郡县功能的补位
        二、乡村民间自组织的功能补位
        三、城市治理功能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补位
    第二节 城乡经济的交融
        一、社会再生产中的城乡经济交融
        二、区域交流中的城乡物产交换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
        一、城乡文化的交相互动
        二、思想文化互动的影响
    第四节 城乡人口的流动
        一、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
        二、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
第五章 汉代城乡的转化
    第一节 汉代乡村向城市的演进
        一、军事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二、政治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三、文化祭祀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四、经济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第二节 汉代城市向乡村的回归
        一、“城—乡”回归的复杂性
        二、上古邑国的衰落
        三、“城—乡”回归的因素导向
    第三节 城乡转化的历史逻辑
        一、城乡关系的特定背景
        二、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马太效应”下的城乡转化趋势
第六章 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变动趋势
        一、城乡关系的变动
        二、变动后的城乡关系
        三、乡村地位的上升
    第二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
        一、农本与汉代城乡关系
        二、城乡关系发展基点的特色
    第三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官方对民间力量的引导
        二、城乡关系的主导力量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考古与简牍资料
    三、今人着作
    四、学术论文
    五、海外研究资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通考与述评
        一、文献通考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
    第一节 柏拉图生平与着作
        一、柏拉图生平
        二、柏拉图着作
    第二节 《理想国》、《法律篇》及其经济思想
        一、《理想国》与《法律篇》简述
        二、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雅典城邦衰败与苏格拉底之死
        二、古代希腊学者拯救雅典城邦
第二章 正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经济伦理核心——正义论
        一、前柏拉图时期的正义思想
        二、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善
    第二节 反对功利主义正义观
        一、传统功利主义正义观实质
        二、批判三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第三节 确立折中正义和德性正义
        一、正义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二、确立灵魂和谐正义观
        三、构建城邦秩序正义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分工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腊分工产生
    第二节 经济分工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劳动论
        三、技艺观
    第三节 分工内涵与内容
        一、分工本质及成因
        二、批判绝对的自然分工与商品经济分工
        三、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
        四、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内部分工
    第四节 分工与社会结构
        一、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社会分工
        二、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阶层流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所有制思想
    第一节 私有制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一、批判“有债照还”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二、批判“强者利益”绝对阶级分配观念
    第三节 理想城邦财产所有制度安排
        一、倡导财产公有制度,限制财产私有制度
        二、改革私有家庭制度,实行共妻共子制
    第四节 一项财产所有方案:公民均分土地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交换流通思想
    第一节 商业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传统的商品交换
        一、批判不公正的商品交换
        二、批判绝对的商品交换
    第三节 理想城邦商业秩序设计
        一、货币媒介论
        二、规范市场秩序
        三、限制商业拓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福祉思想
    第一节 纯粹生活理念
        一、倡导本真生活
        二、摒弃私人生活
    第二节 理想城邦消费秩序规范
        一、公餐制度与饮酒规范
        二、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
    第三节 理想城邦社会福祉供给
        一、医疗与尊老养孤
        二、文体生活与公共教育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城邦起源与经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城邦起源与形态显现
        一、分工与城邦起源
        二、理想城邦形态显现
    第二节 城邦政制演变及比较
        一、城邦政制演变
        二、不同城邦政制比较
    第三节 城邦经济社会治理
        一、城邦治理缘由及理念
        二、立法、行政及法治
        三、理想城邦经济治理
        四、理想城邦社会治理
    第四结小结
第八章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
        二、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
        三、经济思想对西方乌托邦经济思想的影响
        四、柏拉图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德性正义立场
        二、极端城邦理性主义逻辑
        三、转型阶段经济思想融合创新
    第三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启示
        一、经济思想的历史启示
        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3)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复杂背景下地方法治变革的动因
    第一节 时代变革叠加驱动地方法治转型
        一、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数字时代信息扁平化的喜与忧
    第二节 内在结构失衡期待地方法治转型
        一、法治变迁动力机制的结构失衡
        二、权力纵横配置的内在关系失衡
第二章 治理现代化语境地方法治的合作型转向
    第一节 基于“控制—依附”结构的地方法治类型
        一、国家试错分析模式的试验型地方法治
        二、政府竞争分析模式的竞争型地方法治
        三、压力发包分析模式的承包型地方法治
    第二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有效法治的可能范式
        一、逐步趋向合作的地方法治
        二、合作型地方法治的法理证立
        三、合作型地方法治的内在特征
第三章 社会权力的法治合作及其法理意蕴
    第一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在场
        一、政社关系结构网络的社会权力实践连接
        二、社会权力对法治合作机制的内生要素扩展
    第二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语境社会权力的法理属性
        一、域外关于社会权力的经典论述
        二、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权力的解读
        三、合作意蕴的社会权力法理界定
第四章 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主体力量
    第一节 地方性社会组织
        一、法律语境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高质量转向
        三、迈向治理的组织类型
        四、变塑社会的特征优势
    第二节 稳定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学理维度
        二、虚实结合的多元社群
        三、主体特征的社会面向
    第三节 自治性社区组织
        一、基于法定的主体地位
        二、社区自治的力量条件
        三、自治效应的典型实践
第五章 社会权力之于合作型地方法治的功能
    第一节 控约地方政府权力
        一、制约政府权力的传统机制及其式微
        二、社会权力阻却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
        三、社会权力对政府权力的分解与转化
    第二节 丰盈民间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与合作型地方法治
        二、地方法治中社会资本的孱弱
        三、社会权力重塑法治社会资本
    第三节 生成地方社会秩序
        一、社会权力生成地方法治的“民间法”资源
        二、基于社会权力合作治理的社会秩序生成
第六章 合作型地方法治社会权力的运行机理
    第一节 开放多元的运行条件与场域
        一、开放复合的民主社会实践空间
        二、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资本
        三、多样繁荣的地方社会理性文化
    第二节 深度合作的有序运行方式
        一、对话与协商:公私伙伴关系的建立
        二、有序参与:政社权力的深层互动
        三、自主治理:社会权力的自主实现
    第三节 制度化网络的集体合作行动机制
        一、自组织决策的项目绩效合作机制
        二、制度化政社权力的集体行动机理
余论:对社会权力的法治制约
    一、对社会权力保持政治警惕
    二、防止社会权力的溃散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媒介内容研究 ——基于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界文献研究综述
        一、独立纪录片行业生态研究
        二、独立纪录片创作研究
        三、独立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
        四、独立纪录片文本研究
        五、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研究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独立纪录片
        二、独立纪录片电影节
        三、豆瓣同城放映
    第四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需要
        二、社会实践的需要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发展概述
    第一节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概念界定
        一、独立影像
        二、独立纪录片电影节
        三、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
    第二节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节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历史发展脉络
        一、第一阶段(1990—2003)“萌芽期”
        二、第二阶段(2003—2012)“成长期”
        三、第三阶段(2012—至今)“衰退期”
    第四节 总结
第二章 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运作模式
    第一节 抽样来源电影节概述
    第二节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一、主办方与经费来源
        二、影展宗旨与主题
        三、影展时间与地点选择
        四、影展报道与传播形式
        五、影展结构设计
        六、评委嘉宾来源与评选机制
    第三节 中国独立影像展
        一、主办方与经费来源
        二、影展定位与宗旨
        三、影展举办时间与地点选择
        四、影展报道与传播形式
        五、影展结构设计
        六、评委嘉宾来源与评选机制
    第四节 北京独立影像展
        一、主办方与经费来源
        二、影展定位与宗旨
        三、影展举办时间与地点选择
        四、影展报道与传播形式
        五、影展结构设计
        六、评委嘉宾来源与评选机制
    第五节 总结
第三章 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表格建立与数据收集
    第三节 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量化分析
        一、基于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的WPS表格的数据分析
        二、基于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的SPSS测量研究呈现结果分析
        三、量化分析结果呈现
    第四节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四章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管理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国家文化安全与民间艺术文化传达
        一、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与国家文化安全
        二、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民间艺术文化传达
    第二节 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发展困境及管理策略
        一、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发展困境
        二、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管理策略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机构放映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文献梳理
        二、学术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概述
    第一节 电影节放映发展概述
        一、1990-2003:萌芽期
        二、2003-2012:前电影节时期
        三、2012-至今:电影节时期
    第二节 民间同城机构放映概述
        一、1989-1992:私人放映
        二、1996-至今:同城放映
    第三节 民间同城放映传播特征概述
        一、点对点的人际传播
        二、点对线的群体传播
        三、点对面的网络传播
第二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现状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数据库总量总体概述
        一、数据库的来源
        二、影响调查样本的因素
    第二节 100家民间同城放映机构的基本概况
        一、100家民间同城放映机构的地域特征
        二、100家民间同城放映机构的存活时长
    第三节 100家民间同城放映的内容分析
        一、100家民间放映机构放映的各类型影片统计
        二、独立纪录片影片类型内容统计分析
    第四节 100家民间同城放映内容的总结
第三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个案研究——“瓢虫映像”和“清影放映”为例
    第一节 个案选择缘由
        一、地域考量
        二、机构发展考量
        三、影响力考量
    第二节 “瓢虫映像”和“清影放映”的概述
        一、历史综述
        二、机构特点
    第三节 “瓢虫映像”和“清影放映”的放映内容分析
        一、“瓢虫映像”的放映内容分析
        二、“清影放映”的放映内容分析
    第四节 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的影响及意义
        一、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的媒介生态特征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的意义
第四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的挑战和对策
    第一节 问题与困境
        一、官方持保守态度
        二、缺乏资金扶持
        三、放映频率低
        四、放映内容难监管
    第二节 策略与方法
        一、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二、增强审查力求合法化
        三、倡导民间同城放映机构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8)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 研究的客观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手段
        (三) 技术路线
        (四) 可行性分析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生政治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民生政治的概念解读
        (一) 民生的概念与内涵
        (二) 民生政治的概念和内涵
    二、民生政治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 国家本质与政府职能理论
        (二) 政治发展与发展战略理论
        (三) 政治合法性与有效性理论
        (四)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当代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 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特征与战略选择
        (二) 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两条思路
        (三) 作为政治发展战略的变革
    二、当代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必然性
        (一) 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理论依据
        (二) 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现实依据
        (三) 当代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新主题
    三、当代中国发展民生政治的战略意义
        (一) 政治合法性基础新的增长点
        (二) 社会建设的新动力
        (三)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第三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一、民生政治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 民众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
        (二) 反贫困取得重大成绩
        (三) 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民生政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生法治化水平较低
        (二) 民生发展程度整体不高
        (三) 民生治理方式相对单一
        (四) 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三、民生政治的非均衡发展成因
        (一) 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 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 政府民生职能缺失
第四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系
    一、民生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 政治公正
        (二) 政治民主
        (三) 政治法治
        (四) 政治稳定
    二、民生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二)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民生政府
        (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实现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
第五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民生政治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 领导力量的推动
        (二) 经济发展的持续
        (三) 公民社会的兴起
        (四) 利益分化的需求
    二、民生政治发展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 历史传统和文化中的错误观念
        (二) 旧有体制和制度条件
        (三) 经济发展结构失衡
        (四) 社会群体的不合理差异
        (五) 生态环境与资源约束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民生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范式
        (一) 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二) 制度创新的意义
    二、构建民生政治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 民生政治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二) 民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机制
        (三) 民生法治化与民权保障机制
        (四) 应对民生政治危机治理机制
        (五) 民生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机制
        (六) 健全民生政治制度执行机制
第七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民生政策议程的民意化
        (一) 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民生问题”
        (二) 改善民生政策议程的启动与议决
        (三) 民生政策议程确立的条件、途径和模式
    二、民生政策制定的合法化
        (一) 影响民生政策制定的因素
        (二) 民生政策制定的渐进动态过程
        (三) 民生政策的合法化
        (四) 加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三、民生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一) 民生政策执行的原则与模型
        (二) 民生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三) 民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四、民生政策评估的多元化
        (一) 民生政策评估的类型与意义
        (二) 影响民生政策评估的因素分析
        (三) 民生政策评估程序
        (四) 构建以民生为重心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第八章 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优化与对策建议
    一、民生政治发展的战略行动原则
        (一) 民生权益的普惠性
        (二) 政府主导的多元化
        (三) 发展进程的有序化
    二、建立民生指数及监督落实机制
        (一) 民生指标体系框架
        (二) 民生指数的细化与分解
        (三) 完善监督落实机制
    三、民生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
        (一) 经济驱动
        (二) 政府服务
        (三) 文化支撑
        (四) 社会调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文化消费与茶的扩种
        (二) “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二、研究综述
        (一) 物-茶的人类学研究
        (二) 资本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丰沙里的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点概述
        (一) 龙井村:拥有400年古茶树的普囡人村寨
        (二) 普松村:放弃古茶树整村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三) 盆叫村和孟早村:近路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四) 达拉维莱村:华人聚集的丰沙里老城
    四、分析框架
        (一) “多形式资本”的概念界定
        (二) “多形式资本”的分析框架
        (三) 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茶的因缘:丰沙里茶产区的地理、历史与族群
    第一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地理联系
        一、区位
        二、生态
    第二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
        一、古代朝贡体系和边民互动的历史联系
        二、近代边界划定与中老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丰沙里的促进投资法
    第三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族群联系
        一、丰沙里华人
        二、丰沙里普囡族
第二章 茶的生产:局中人及其博弈关系
    第一节 茶厂之间
        一、从茶叶基地建设看博弈关系
        二、从鲜叶抢收看博弈策略
    第二节 茶厂与茶农之间
        一、种与不种的博弈
        二、大小茶混杂的博弈
        三、鲜叶卖给谁的博弈
    第三节 政府与茶厂之间
        一、垄断阶段
        二、张力阶段
        三、开放阶段
第三章 茶的市场:文化资本与贸易圈
    第一节 体制化文化资本与“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一、茶产业政策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二、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三、茶的教育培训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第二节 具体化文化资本与地方知识的再生产
        一、辨识能力的增强
        二、生产技能的传播
    第三节 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路径偏移
        一、作为“普洱茶”的丰沙里茶
        二、丰沙里茶的销售途径
        三、跨国新茶路
第四章 全球性的地方化:多形式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第一节 新茶厂建设与社会资本的运用
        一、继承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二、创设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一) 基于雇工关系建厂
        (二) 基于客户关系建厂
        (三) 基于政府关系建厂
    第二节 “搭老表”与拟亲属关系的建构
        一、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基本情况
        (一) 中国人与丰沙里华人的“搭老表”
        (二) 普囡族对“搭老表”的接纳和借用
        二、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历史背景
        三、为茶“搭老表”的拟亲属关系建构
        (一) 为茶“搭老表”的指向和功能
        (二) 为茶“搭老表”的族群认知和距离
        (三) 为茶“搭老表”结盟的不确定
    第三节 地方性生产与“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
        一、地方性再生产的技术:华人春节与普囡“比迈”的比较
        二、互惠的逻辑差异:同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互惠比较
        三、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的逻辑分析
结语
附录1 丰沙里田野点的35家制茶单位
附录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记录书--龙井村历史(翻译稿)
附录3 2013年丰沙里县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附录4 2014年丰沙里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2003年,百姓投资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城乡关系研究[D]. 王越. 山东大学, 2021(11)
  • [2]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D]. 张超. 深圳大学, 2020(11)
  • [3]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D]. 陆俊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4]大陆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媒介内容研究 ——基于大陆三大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影片的定量分析[D]. 张晓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国独立纪录片民间同城放映机构放映内容研究[D]. 韩忠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8]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研究[D]. 董田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D]. 郭静伟. 云南大学, 2016(04)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2003年,人们投资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