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岳,杨正勇[1](2021)在《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本文首先对1995—2017年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应用CMS模型对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波动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水产品进口贸易增长成因,检验水产品进口与世界进口规模间的关系,据此为促进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我国较强的进口引力是促进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而进口产品结构及市场分布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的增长。因此,应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优化水产品进口贸易品种结构及市场结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进而推进水产品进口贸易及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安琦[2](2019)在《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发展迅猛,水产品贸易在国际间互动往来愈加频繁,既健康又美味的水产品深受各国消费者的青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统计,世界水产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512.56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875.35亿美元,上涨幅度高达70.78%。中国位列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榜首,由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知,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以55.8亿美元成功的成为水产品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2019年,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连续17年蝉联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外汇收入。在水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有关因进口水产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动植物疾病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各国也加强了对《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措施)的使用。此外由于SPS措施比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更加隐蔽和灵活,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国家用来当作借口以阻止其他国家的水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根据WTO组织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所有国家SPS通报共计发起了 25056项,2017年中国水产品遭受到1061项通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SPS措施使中国水产品在出口时遭受其他国家的禁止、拒绝以及扣留,使水产品的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大幅度的增加。本文选取2002-2017年HS92编码下03类水产品作为研究产品对象,首先对中国水产品出口国家的价值量进行排名,在排名前列的国家中选择其对中国水产品的SPS通报数大于每年5起的国家作为目标国,最终选择了日本、美国、韩国、以及部分欧盟和东盟国家(共有26个)。这26个国家占据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足以说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整体情况。采取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相结合,首先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及遭受SPS措施的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其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并构建了 SPS措施的量化指标;最后实证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实证结果表明,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具体来看,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的集约边际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而对扩展边际具有不显着的促进效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扩展边际影响都不显着;而发达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水产品出口集约边际的抑制效应统计上不显着。从实证结果得到的启示是:中国应该增加水产品的扩展边际来维持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长期发展,加大水产品创新的力度,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将水产品贸易的重点转向一些低SPS壁垒的发展中国家,减少出口成本与风险;逐步完善水产品生产出口标准体系,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本文聚焦于中国水产品出口研究,贸易伙伴国不仅仅选择日本、美国、欧盟、韩国这些发达国家还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中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样本覆盖范围更加全面;第二,本文的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基于微观角度,在企业异质性的假设下,不仅仅考察SPS措施对水产品出口总量的影响,还考察其因贸易成本的变化而对出口水产品种类的影响。即将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划分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分别考察SPS措施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第三,对贸易伙伴国按照经济水平进行划分,实证对比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
智建伟[3](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张姝[4](2012)在《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加自由的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益处。但是,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根据经典贸易理论的阐述,自由贸易能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提高双方的福利水平,但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中政府往往更关注开放给国内相关行业造成的生产者损失,通常倾向于采取偏离经典自由贸易理论,限制进口数量和提高进口产品价格的保护政策。实际上,现实的情况和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来源于经典自由贸易理论所暗含的重要假设之一,即受冲击的部门可以迅速地、无成本地将其各种生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无障碍转移到其他具有竞争力和其他未被冲击的部门或行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并获取由贸易促进带来的更多获利机会和经济收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部门,这一假设很难完全成立,在面对市场开放带来的冲击时,农业生产资源相对较低的流动性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无成本转向其他生产,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调整压力(adjustment costs)。由于调整压力往往是由生产要素所有者承担,因而贸易冲击在影响调整压力较大的产业时会损害生产部门的福利,甚至会威胁到该产业从业者的基本生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作为贸易开放和保护的理论依据,根据具体产业调整压力的大小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就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以调整压力角度考量我国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一般可以从进口和出口两个维度观察:作为主要进口产品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由于受到大量的进口冲击,需要根据产业所面临调整压力的大小给予适度保护;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面临出口频繁受阻的局面,需要对出口对象调整压力进行分析与测度以适度规避对方调整压力较大的行业,促进出口。因此对我国农业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的测度和分析将成为基于调整压力视角制定开放和保护政策的关键。同时,调整压力的实际承受主体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承受的调整压力存在差异。而在所有投入要素中,集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提供者和土地经营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获取技术渠道缺乏及信息缺失等因素限制,在面临贸易引致的生产调整时流动的可能性十分有限。调整压力下,劳动力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在我国农业贸易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角度,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生产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测度,甄别出不同产品和具体生产要素所面临的调整,从而以整体相对更小的代价对不同的行业或要素采取WTO规则许可的适度、有别的贸易保护和开放政策,将适度保护和合理开放相结合进而获得尽量大的贸易利益,就成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对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的测度假说在我国农业贸易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的基础,利用农业贸易和生产数据,分别从产品角度和生产要素层面对我国农业入世前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进行实证测度,并着重考察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就业劳动力的调整问题,希望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视角对我国农产贸易的保护或开放进行探讨,讨论以最小调整压力促进贸易利益增长、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农业就业并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1、要对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进行测度,首先需要对调整压力的测度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选取我国入世前后1994-2009年农业24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S指数和GL指数作为代表指标,在前人验证方程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平滑调整假说在我国农业的适用性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回归方程中关键变量均在1%的水平显着,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在我国农业贸易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2、在对平滑调整假说适用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贸易调整空间(TAS)模型和S指数,对中国土地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分析、测度和对比。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的测度分析为适度、合理的贸易保护提供了选择标准;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上的调整压力分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规避高调整压力、高摩擦成本的品种和对象国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同时,进一步结合相对要素密集度,对农业生产中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具体产品中,劳动力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要明显高于同一产业中投入的其他要素,面临更为严峻的调整压力。3、进而,本文将焦点集中于调整压力下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在所有投入要素中,农业劳动力作为重要投入要素之一,由于受教育水平、获取技术渠道缺乏及信息缺失等因素限制,在面临贸易引致的生产调整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因此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更加引人关注。虽然前文中已经通过运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劳动力要素遭遇贸易冲击时所承受的调整压力进行指数化的测度,但这种相对化、序数化的表示方法并不能对调整压力下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绝对数量化的衡量,于是本文继续采用以标准劳动力为单位的劳动力调整压力绝对量的量化分析,尝试对贸易引致的劳动力要素调整压力进行可能的数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在入世后呈现明显的收缩性调整压力下的就业挤出。通过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发现,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逐步的下降趋势同样是影响就业效应程度和变化趋势的重要作用因素,而且其贡献度在入世前后的对比中明显上升。因此,我国我国劳动力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就业挤出”的趋势可能将长期持续。在农业贸易不断开放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农产品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及其生产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农业就业劳动力所面临的调整和调整压力,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合理的市场开放政策与各品种和投入要素的调整压力直接相关,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具体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调整压力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后过渡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肖文兴[5](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智鑫[6](2011)在《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水产大省。依托各种资源优势,山东省的水产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山东省水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来位居全国榜首,2009年高达753.6万吨,约占全国水产品产量的15%。同时,山东省也是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大省。多年来,山东省水产品的出口额也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9年山东省水产品的出口额高达33.74亿美元,远远高于第二位的广东省。然而近年来山东省水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水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竞争无序,缺乏行业自律;水产品质量安全性不高,检测体系落后;出口品种单一,附加值低;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品牌意识差;渔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摆脱各种制约因素,不断增强山东省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政策建议,希望能对山东省水产品的养殖、加工、出口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有所启发和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并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三章主要从出口数量、出口目标市场、出口贸易方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并讨论了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现存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对山东省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这三个评价指标测算了山东省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发现山东省的水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然而这种比较优势总体呈下降趋势。然后又借助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的竞争优势,发现目前山东省水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上,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五章主要是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实施多元化战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及提高渔业信息化程度。和现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目前针对具体某一省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省域层面深入研究了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2、同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来研究山东省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对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多数研究只是单一采用了其中一种理论。3、通过相关评价指标和最新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的比较优势。
霍尚一[7](2008)在《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水果产业的发展和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78年中国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来,中国的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水果产量从1978年的657万吨增长至1997年的5089.3万吨,到2006年,中国水果产量已达9599.2万吨,占世界水果产量的18.1%。水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果出口贸易,水果出口额从1992年的2.83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2.84亿美元。然而,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国相比,中国水果出口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水果出口量仅占世界的2%,出口量也仅占产量的2%左右;这表明中国虽然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中国水果出口远未实现其应有的潜力。影响水果出口的因素多种多样,针对影响水果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挖掘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把中国从世界水果生产大国转变为水果贸易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在全球水果贸易竞争的背景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以及在东盟、日本、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国主要出口水果:苹果、柑橘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研究了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主要水果进出口市场及其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以明确中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世界水果贸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世界水果贸易市场主要包括三大区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和亚洲区域。三大区域的贸易又包括区域内部的贸易以及三大区域与赤道和南半球国家之间的贸易。内部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内部贸易在三大区域的重要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在国际水果贸易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及中国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二,对1992年以来中国水果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水果贸易呈现出进出口均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水果贸易的市场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日本和欧盟市场。在各市场内部,中国水果出口又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东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在欧盟市场份额的稍有增长以及在日本、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国水果出口的品种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苹果和梨、其它坚果、柑橘以及冷冻水果和坚果上。中国水果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方式。从总量上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呈现增长趋势。从产业内贸易细分来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优势地位。第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的GDP、中国的农业产值、中国与各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双方的实际汇率以及双方是否为APEC成员国等是中国水果出口流量和流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水果出口。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果出口“贸易过度”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荷兰和俄罗斯;“贸易不足“的国家是是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第四,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首先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日本市场、俄罗斯市场、欧盟市场以及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出口在世界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其贡献份额分别达63%和40.2%。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竞争力的增强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分别达43.4%和30.3%。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在俄罗斯市场,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达82.6%。在美国市场,2000-2005年,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其贡献份额达73.1%。2002-2006年,在中国水果对欧盟出口值的增长中,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几乎占有相同的重要地位。第五,对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水果仅在苹果和梨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苹果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水果具有价格竞争力,但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上。第六,分析了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又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规、产品合格标准及其认证以及植物检疫措施。这些贸易壁垒对中国的水果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以上六部分,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果安全标准,积极申请国际认证;提高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我国水果的生产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市场结构多元化措施,减小市场风险;实施水果的品牌营销;协调发展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WTO事务;参加区域性贸易合作,推动APEC进程;加强与其它国家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建设水果生产的非疫区,改善中国水果出口的市场准入条件等。
李琳[8](2007)在《加入WTO后的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文中指出探讨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贸易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通过2002年以来水产品贸易的数字分析及国际贸易壁垒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对我国的影响来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加入WTO以来我国水产品贸易呈现较好的发展特点,如出口水产品价格逐渐上升、深加工程度不断加强、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水产品贸易发展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优化水产生产和加工布局等措施来增强我国出口水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张玫[9](2007)在《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与出口第一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一直居世界首位。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直到2006年仍然保持这一优势地位。但中国在水产品生产量与出口额上的绝对优势并不等于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水产品生产与出口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诸如:养殖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配套程度不高、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水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限制我国水产品生产资源优势的发挥,也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受进口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中国水产品要想在未来国际市场上获得发展机遇,需要从依靠资源比较优势转向全面提高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全面地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探讨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对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状况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主要依赖于养殖产量的增长;中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中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口额多年连续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也逐渐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出口;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有所增长,深加工品比重逐渐提高对其起到重要作用。(2)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从出口业绩上看,无论是分种类还是总体上考察,中国水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水产品竞争实力上看,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相比不低,但分种类价格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水平,反映出我国水产品属“中低档货”的现状;对质量升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中国签订的相关国际协议来分析。结论是:加入WTO后进口关税的降低,不仅不会对我国国内水产品市场带来冲击,而且会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降低生产成本,原因在于进口水产品中大多数是价格相对价廉的加工原料或养殖饲料;技术性贸易壁垒虽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但“倒逼机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与日本、韩国与越南渔业协定的实施,直接减少我国近海捕捞范围,减少加工原料的供应,使水产加工业原料上更加依赖进口;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趋势有利于我国水产品出口公平贸易。二是基于波特模型,对国内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生产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相关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水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偏好差异大,不能促进水产品竞争力提升;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4)探讨了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多方着手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本文主要创新点是:从产品出口业绩与产品出口实力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中国水产品竞争力的实际测定;设计了水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出中国主要水产品在主要出口销售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有所提高的结论;首次将灰色关联分析法运用于相关因素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定量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
杨莲娜[10](2007)在《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文中指出WTO农业协议的签订以及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对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与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产品贸易向着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开始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对重要农产品实施一定程度的价格支持,对农民实施直接收入支持;关注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改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大幅度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和国营贸易体制,对其它非关税措施进行规范;加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促进等。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改革,削减价格支持措施的使用,对部分农产品实施“脱钩”支付,对农民的支付引入“交叉”标准,加大农村发展计划的投入;削减农产品进口总体关税水平,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使用;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的使用,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贸易促进。中国入世以后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很快,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出口最多的是水产品、蔬菜及水果、非食用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从欧盟进口最多的是乳制品、饮料、谷物等。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与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的实际效果;采用理论定性分析方法与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使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借鉴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有益经验,探讨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显着促进作用,入世后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使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扩大,农业的市场开放程度也提高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减少了对贸易的扭曲,但只对部分农产品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盟贸易政策的改革总体上促进了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欧盟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实质性的障碍。本文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发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思路:第一,对中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对此需要对农业的支持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包括对重要农产品实行适度的价格支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对一般服务支持的结构进行调整等。需要优化与整合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政策,关注农业的可持续性和农村发展。第二,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有助于优势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对此应强化出口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管理,强化出口促进政策措施的使用,加强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技术支持。第三,进一步完善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在继续加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
二、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
1.1 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规模分析 |
1.2 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1.3 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2.1 CMS模型 |
2.2 数据来源 |
3 CMS模型结果分析 |
3.1 结构效应 |
3.2 引力效应 |
3.3 二阶效应 |
4 结论与启示 |
(2)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产品贸易研究 |
1.2.2 二元边际研究 |
1.2.3 SPS措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1.2.4 SPS措施对贸易的二元边际影响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二元边际概念 |
2.2 SPS概念 |
2.3 基本理论 |
3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及遭遇SPS措施现状与特征 |
3.1 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
3.1.1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稳步上升 |
3.1.2 出口市场集中 |
3.1.3 中国各种类水产品出口情况 |
3.2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遇SPS措施的概况 |
3.2.1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到主要贸易伙伴国扣留的总体情况 |
3.2.2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到主要贸易伙伴国扣留的国别情况 |
4 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构建SPS措施量化指标 |
4.1.1 SPS措施数据来源和说明 |
4.1.2 中国水产品遭受的SPS壁垒系数 |
4.2 中国出口水产品的二元边际 |
4.3 构建模型 |
4.3.1 引力模型 |
4.3.2 数据来源 |
4.4 实证检验 |
4.4.1 异方差检验 |
4.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小结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重点和难点 |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2 其他经济理论 |
2.2.1 古典经济理论 |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
2.3 现代经济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
5.2 经验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
6.3.5 虚拟合作模式 |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
6.4.1 纵向比较分析 |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
6.4.3 成本比较分析 |
6.4.4 效果比较分析 |
6.4.5 比较分析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7.1 土地要素 |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
7.2 劳动力要素 |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
7.3 资金要素 |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
7.4 科技要素 |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
7.5 本章小结 |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
8.3.1 数据来源 |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
8.5 本章小结 |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
9.4.4 算例分析 |
9.4.5 实证分析结论 |
9.5 本章小结 |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说明 |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能的创新 |
1.5.2 可能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 |
2.1.2 农产品及分类 |
2.2 理论综述 |
2.2.1 重商主义的保护理论 |
2.2.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2.3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2.4 其他贸易保护理论 |
2.2.5 受保护产业的选择标准 |
2.3 文献回顾 |
2.3.1 我国农产品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 |
2.3.2 贸易开放引致的调整压力研究 |
2.3.3 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要素影响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
3.1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与格局变化 |
3.1.1 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变化分析 |
3.1.2 农产品贸易对象分布变化分析 |
3.1.3 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
3.2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 |
3.2.1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产生机理 |
3.2.3 调整压力的测度方法:平滑调整假说 |
3.3 调整压力与贸易方向 |
3.3.1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与调整压力 |
3.3.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调整压力 |
3.4 个别要素调整压力绝对量分析:以劳动力要素就业效应为例 |
3.5 本章小结 |
4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一: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的检验 |
4.1 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适用性:基于S指数的模型检验 |
4.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4.1.2 实证结果分析 |
4.2 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适用性:基于GL指数的再检验 |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二: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调整压力 |
5.1 产品角度调整压力的测度方法 |
5.1.1 贸易调整空间(Trade Adjustment Space-TAS) |
5.1.2 边际产业贸易指数S index |
5.2 贸易引致的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实证分析 |
5.2.1 产品间年度变化分析 |
5.2.2 加入WTO前后对比分析 |
5.3 贸易引致的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实证分析 |
5.3.1 产品间年度变化分析 |
5.3.2 出口市场对比分析 |
5.3.3 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
5.4 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与生产要素角度的调整压力 |
5.4.1 结合相对要素密集度的生产要素调整压力测度方法 |
5.4.2 土地、资本、劳动力要素调整压力 |
5.5 本章小结 |
6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三: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与就业吸纳数量分析 |
6.1 分析方法和数据 |
6.2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与吸纳数量分析 |
6.2.1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 |
6.2.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吸纳 |
6.2.3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分析 |
6.2.4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
6.2.5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全文总结 |
7.2 政策涵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
2.4 研究框架 |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
2.1 基本假设 |
2.2 基本理论模型 |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
3 农业产业安全 |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
1 中国农业现状 |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6)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2 关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要素禀赋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关系的认识 |
3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水产品生产概况 |
3.2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概况 |
3.2.1 出口数量 |
3.2.2 出口主要目标市场 |
3.2.3 出口贸易方式 |
3.3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
3.3.1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差 |
3.3.2 出口竞争无序,缺乏行业自律 |
3.3.3 质量安全性有待提高,检测体系落后 |
3.3.4 出口品种单一,附加值低 |
3.3.5 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出口受阻 |
3.3.6 品牌意识差,建设力度不够 |
3.3.7 渔业信息化程度低,不利于出口 |
4 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4.1 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指标选取 |
4.1.2 具体测定 |
4.1.3 结论 |
4.2 竞争优势分析 |
4.2.1 生产要素分析 |
4.2.2 国内需求市场分析 |
4.2.3 相关和支持产业分析 |
4.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 |
5 提高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5.1 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 |
5.2 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
5.3 实施多元化战略 |
5.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5.5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
5.6 提高渔业信息化程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概念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5.1 研究理论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6.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政策 |
2.2.2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变化 |
2.2.3 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
2.2.4 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
2.2.5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6 食品安全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2.2.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2.2.8 总结与评述 |
3 世界水果贸易及其国际竞争 |
3.1 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变化 |
3.2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流向 |
3.2.1 欧盟市场 |
3.2.2 亚洲市场 |
3.2.3 北美市场 |
3.3 世界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
3.3.1 关税壁垒 |
3.3.2 非关税壁垒 |
3.4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
3.4.1 中国加入WTO |
3.4.2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变化 |
4.1 中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
4.1.1 自然资源条件 |
4.1.2 产量的增长 |
4.1.3 品种结构的变化 |
4.1.4 生产布局的变化 |
4.1.5 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
4.2 中国水果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化 |
4.2.1 贸易量的发展变化 |
4.2.2 市场结构的变化 |
4.2.3 品种结构的变化 |
4.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变化 |
4.3.1 苹果的贸易变化 |
4.3.2 梨的贸易变化 |
4.3.3 柑橘的贸易变化 |
4.4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
4.4.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4.4.2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
5.1 贸易引力模型介绍 |
5.2 理论基础 |
5.2.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
5.2.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5.3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5.4 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
5.4.1 模型设定 |
5.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4.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5.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潜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
6.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的理论基础及其计算方法 |
6.2 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
6.3 中国对主要水果出口市场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
6.3.1 东盟市场 |
6.3.2 欧盟市场 |
6.3.3 日本市场 |
6.3.4 俄罗斯市场 |
6.3.5 美国市场 |
6.4 小结 |
7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7.1 概念界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7.1.2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7.2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
7.2.1 中国各主要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
7.2.2 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
7.2.3 中国梨的国际竞争力 |
7.2.4 中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 |
7.3 中国水果的价格竞争力 |
7.3.1 中国苹果的价格竞争力 |
7.3.2 中国梨的价格竞争力 |
7.3.3 中国柑橘的价格竞争力 |
7.4 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 |
7.4.1 产品质量 |
7.4.2 品牌营销 |
7.5 小结 |
8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
8.1 关税制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
8.2 技术性贸易壁垒 |
8.2.1 食品安全法规 |
8.2.2 产品合格认证 |
8.2.3 植物检疫措施 |
8.3 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以坚果为例 |
8.4 植物检疫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案例分析 |
8.5 其它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美国对中国苹果汁的反倾销案 |
8.6 本章小结 |
9 世界水果出口国扩大水果出口的经验借鉴 |
9.1 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营销: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 |
9.2 营销组织与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印度葡萄产业的案例分析 |
10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主要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加入WTO后的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入WTO以来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 |
1.1 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出口额增长率逐年递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
1.2 一般贸易仍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出口产品平均价格呈上升趋势 |
1.3 深加工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名优养殖水产品出口势头良好 |
1.4 出口市场结构有所优化,但主要目标市场仍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 |
1.5 主要出口省份比较集中,福建省列居出口第五位,出口的区域分布正在形成,福建省成为我国烤鳗的主要出口地 |
1.6 原料进口所占比例较大,国内食用消费进口比例有所下降 |
2 制约我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制约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
2.1.1 提高进口水产品的检验标准 |
2.1.2 对水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卫生注册制度 |
2.1.3 通关程序繁琐 |
2.1.4 实行信息标明制度 |
2.2 反倾销措施是影响水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隐患 |
3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
3.1 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我国水产品出口质量 |
3.2 推动水产品出口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出口贸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
3.3 进一步加快水产生产结构调整, |
(9)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
(二) 国内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框架结构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体系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一)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
(二)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
(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二、竞争优势理论 |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与评述 |
(二)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说明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世界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
(一) 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
(二) 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点 |
二、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 |
(三)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
(四)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
(五) 中国出口水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 |
三、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际地位 |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地位 |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业绩评价 |
一、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二、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 |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分析 |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
(三) 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 |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
(三)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
四、中国水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国际竞争力比较 |
(一) 日本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二) 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三) 韩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四) 欧盟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实力评价 |
一、中国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评价 |
(一)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二)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三)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四)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二、中国水产品的质量竞争力评价 |
(一) 水产品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三)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四)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五)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关国际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竟争力的影响 |
一、WTO有关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协议及其影响 |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二) 反倾销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三) 关税税率调整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二、渔业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一) 渔业协定签定的背景 |
(二) 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协定 |
(三) 各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三、国际渔业补贴规则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一) 国际渔业补贴规则 |
(二) 渔业补贴主要观点及可能趋势 |
(三) 国际渔业补贴改革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影响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 |
一、水产品生产要素条件 |
(一)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
(二) 生产成本:以罗非鱼为例 |
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 |
(一) 国内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滞后,水产饲料短缺 |
(二) 水产品包装滞后,制约着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
(三) 渔业信息化水平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大 |
三、国内需求条件:基于对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 |
(一) 水产品国内需求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
(二) 水产品消费以常规品种为主,但高档水产品消费趋于增加 |
(三) 购买方式以鲜活产品为主 |
(四) 消费者普遍注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
四、水产加工业 |
(一) 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
(二) 中国水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灰联分析 |
(三) 计算结果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一) 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 |
(二) 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 |
(三)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
(四) 增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
(五) 加大水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科技含量 |
(六) 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
(七) 合理利用WTO规则,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2: 杭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10)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回顾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农业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 农业贸易政策的基本涵义及贸易政策的分析方法 |
2.2 主要的贸易政策工具及产生的经济影响 |
2.3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及比较评价 |
3.1 中国与欧盟农业政策的目标 |
3.2 中国与欧盟的农业政策及改革 |
3.3 中国与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比较与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及比较评价 |
4.1 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
4.2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体制与政策的演变 |
4.3 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政策及改革 |
4.4 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出口政策及改革 |
4.5 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的比较与评价 |
4.6 对中国与欧盟农业贸易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 |
5.1 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 |
5.2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特征 |
5.3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6.1 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6.2 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6.3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
6.4 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对中国与欧盟主要进出口农产品的影响 |
7.1 水产品 |
7.2 谷物 |
7.3 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 |
7.4 奶制品 |
7.5 畜禽等肉类产品 |
7.6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研究[J]. 刘岳,杨正勇. 海洋经济, 2021(03)
- [2]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D]. 郭安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4]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D]. 张姝.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D]. 智鑫.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7]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霍尚一. 浙江大学, 2008(07)
- [8]加入WTO后的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 李琳. 北京农业, 2007(36)
- [9]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玫.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 杨莲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