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威[1](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由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人的创新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指向培养出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来推动社会发展也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中,中职文秘专业作为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因此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以及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仍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念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学校的生态系统,归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维度及参数,构建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对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此来提出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在厘清研究背景之后,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之后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几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界定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指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网格化的特点。其次在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明晰,明确其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后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根据中职文秘专业特点指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偏向提高中职文秘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此外,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说明,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建构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经验借鉴,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职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生态化梳理,从消费者、生产者、影响者和分解者四个角度对其内部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其生态共性,总结对构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是本土构建,在经验借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所要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维度及参数,从而构建出中职文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之后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研究“锚标”。此外,为了提升生态模型与中职文秘专业的契合度,特提出建构该模型的四条原则:契合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中职文秘专业独有专业特色、促进中职文秘专业职业化的发展以及拓宽中职文秘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是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分析出与应然模型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化原因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存在着“环境不健全”、“结构不平衡”、“功能不充分”、“机制不协调”以及“生态弹性不强”的五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分别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组织机构发展滞后”以及“边缘效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上述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较为中观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得以完全发挥。

高海涛[2](2021)在《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新型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课题,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为现代高校存在的逻辑起点。随着"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困境开始凸显。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以及协同育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契合,并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例,从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科交融、创新教学模式和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等维度,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育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戴震,李翠,宋晨晨,王晓君[3](2021)在《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主动适应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山西高校办学定位的职责使命和特色发展的内生需求。山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转型综改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而转型综改又能促进山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但山西高校人才培养仍面临教学模式落后、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缓慢、人才流失、外地就业偏向严重等问题。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是,应以"双万计划"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贯彻实施"三个优化调整"教育政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多措并举做好人才留存。

徐侠侠[4](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张继明[5](2020)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审视与现代化治理路径——基于20余年来改革历程与治理模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逐渐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从启动质量建设及构建保障体系、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本科教学重获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渐向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转变,适应了高校教学规律及时代要求。但客观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一些短板,迫切要求加强高校教学治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国高校教学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高校缺乏教学自主权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提出深化"管办评分离"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基于自主与责任的教学文化,构建教师共同体和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建议,以构建现代化教学治理体系,保障本科教学不断创新。

孙雨婕[6](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新产业、新形态的出现对工程人才提出新要求,“新工科”作为智能时代下的产物出现在大众视野,自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以来,全国各类高校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讨论愈来愈热。产学研合作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论文基于协同论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新工科”和“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与挑战、内涵与特征、国内外工程教育建设和实施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明晰的育人路径,“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需要深层次构建育人模式、进一步优化育人路径。其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协同为重点,以两者高效结合为抓手,提出了以“一点两线三体四面五优”(1+2+3+4+5)为核心的育人框架,构建了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和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以“资源整合集成服务”为核心、以“横向协同纵向共享”为思路的协同育人云平台。最后,针对以上内容,从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主体的核心地位、加强合作主体的自我完善、“三导师”与“双师型”教师双轨发展、加强协同育人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建议,优化育人路径,以促进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李乐[7](2020)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保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理应直面国内创新人才短缺的现实,承认我国创新实力较弱的现状,并给以研究解决。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结合高科技时代人才的重大价值以及国际国内的人才培养经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方略,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论文结合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问题重要讲话的系统梳理,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方法等,对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与教育意蕴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一是从历史渊源纵向角度与时代背景横向视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源泉及形成的国内外背景。二是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体系,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以德才兼备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涵盖了教育内容、培育机制、育人目标、保障支撑等多方内容。三是着重研究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立足时代、全面发展的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总结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话语体系。四是讨论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其思想在理论学说、教育指导、实践应用上的魅力。五是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指导下,从现实和未来回应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为深化改革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提出建议,努力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合力,致力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立足时代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进行的时代性、社会性、科学性的丰富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为指导,正视中国创新力量薄弱、创新人才短缺之现实,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做好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一是健全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做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一体化建设;三是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素质高、精神佳的创新人才。

鲍鹏[8](2020)在《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在我国产生已有数千年,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积极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1]。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为我国独有特色的产业,故此未分析国外同类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我国中医药市场前景早已被国际所看重。同时面对人民对健康养生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未开发的潜力仍属挖掘,需要社会各方继续努力。国家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下,把旅游产业与健康服务产业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医药旅游中加深对自主保健观念的印象。使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有认同感,特别是中医药相关传统文化。目的是为让游客防病治病,休养生息,健身游憩,延年益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地区逐步建立健康和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以制药和医疗保健产品为特色,以休养自身和养生旅游服务为卖点的中医药旅游项目上得以迅猛发展。以地方为例,甘肃、广东、北京、江西、广西等省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展现了中医药各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各地中医药旅游产业产生的游客数量也极具增加,使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因此,创新和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现今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消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模式的弊端,构建政府、高校、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多方联合,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硬道理,其中协同创新是重中之重。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以江西省中医药旅游管理相关领域专家为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象,并对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全新的阐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和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通过专家咨询,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和相关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高校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可促进相关培养方案理论工作的研究进程,并可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企业组织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冠男[9](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董涵琼[10](2020)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制定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促发展,因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但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培养策略的变革,以往注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面临的挑战正在逐渐加大,未来本科人才培养必须要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对科教融合、科技育人等政策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回应国家所提出的“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求时,也亟需立足自身实际,提升高校科技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本研究所依据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源自生态学领域,创新生态系统即有创新主体、环节和要素之间所组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最大的特征是多样性合作、自组织协同、开放式共生,能为科技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撑。研究目的1.编制高校科技育人调查问卷教师版与学生版,并对案例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总结出案例高校科技育人现状。2.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开放互通、协同共生、共同进化的机制特征,提出高校本科科技育人模式,并为其他高校提升科技育人功能以及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初步构建高校科技育人模式,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概念与运用范畴。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及高校科技育人的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源,利用中国知网、万方、linkdirect等文献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全面检索高校人才培养、科技育人、科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主题相关文献;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检索科技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内容二:编制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并进行现状调查根据文献研究结果,构建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教师与学生问卷的整体框架,设计访谈提纲,对7位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相关专家、一线教师以及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专家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师、学生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的维度与条目。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完善,最终确定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东省某医科大学的教师、学生进行正式调研,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以及纸质问卷收集数据。对收集到的177位教师、450位学生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总体展现教师与学生在各维度的得分情况,运用差异比较分析不同特征的教师、学生在各维度的差别,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特征,对案例高校内外制度环境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高校科技育人现状。研究内容三:依据理论基础与现状实际初步构建高校科技育人模式以案例高校为例,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针对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以及发挥科技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整合资源、重塑组织架构,初步构建科技育人模型,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提出策略建议。研究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①教师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25,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0.871、0.860、0.863、0.769。学生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920,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0.900、0.877、0.852.教师问卷4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60%,因子载荷量>0.400,学生问卷3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60%,因子载荷量>0.500。②教师理念认同水平相对其他维度较高,理念认同得分最高为4.23±0.627分,教师转化实践水平相对其他维度较低,教学转化得分最低为3.30±0.960分;不同特征组的教师在理念认同、环境支持、转化实践维度的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教师组、不同课题项目数、不同授课门数在教学实践维度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他特征组在教学实践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理念认同、环境支持、教学实践、转化实践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教师问卷各维度与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67~0.863,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0.662;理念认同对教学实践起正向影响作用(B=0.777>0),环境支持对转化实践起正向影响作用(B=0.670>0)。③学生科研需求水平相对其他维度最高,科研需求得分最高为3.65±0.591分,学习方式水平相对其他维度最低,学习方式得分最低为2.80±0.738分。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学分绩点学生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在环境支持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取得科研成果、不同年级组、不同绩点组在学习方式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取得科研成果、不同年级组、不同绩点组、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科研需求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余组别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学习方式、科研需求、环境支持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学生问卷各维度与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17~0.894,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451~0.506;环境支持对学习方式(B=0.560>0)、科研需求(B=0.503>0)起正向影响作用。2.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校内外因素分析结果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导向创新型人才需求,但政策层面细化程度不足,高校发挥科技育人功能缺乏具体的引导与规范。高校科技资源丰富,但高校科研与教学活动性质方面差别明显,科技资源进行教学转化难度较大,且重科研轻教学情况仍然存在。研究结论1.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案例高校科技育人的实际情况。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客观分析案例高校科技育人现状,总结出案例高校特点以及构建科技育人模式面临的问题,需要关注外部政策、人才需求变化,内部关注科技与教学要素差异、青年教师能力问题、教师群体在进行科技资源教学转化时面临的障碍以及本科生的科研需求与学习方式问题,加大对教师与学生参与到科技育人活动中的政策、资金与环境支持。2.以问题与特点入手,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案例高校实际,确立科技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框架,初步构建科技育人模式,对该模式的框架、要素进行总结。在完善制度设计、重塑学校组织架构、整合育人资源、提升教师群体素注重本科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4.中职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6.教育生态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2.教育生态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支撑
        1.生态系统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三螺旋理论
        4.全面发展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的内在联系
        1.本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内含教育生态学特质
        2.方法准备:教育生态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视角
        3.价值目标:教育生态学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三、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构建
    (一)经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二)本土建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思想及目标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维度及参数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成果
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4.调查结果
    (二)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1.学校实施层
        2.交流转化层
        3.社会支持层
    (三)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全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不充分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不协调
        5.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弹性力不强
    (四)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困境审视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4.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发展滞后
        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缘效应”
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转变教育认识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1.转变教育理念
        2.转变就业观念
    (二)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生态
        1.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2.组建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以补足教育支持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2.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四)以协同教育机制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1.以机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以校企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五)以促进教育循环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性
        1.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衡性
        2.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开放性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综述
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4 协同育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契合
    4.1 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积淀
    4.2 协同育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契合
5 协同育人视角下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5.1 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协同育人理念
    5.2 加强学科交融,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5.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协同育人质量
        5.3.1 设立创新教研中心,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5.3.2 开展“大创”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5.3.3 “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5.3.4 创新校企合作“生态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4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全方位评价育人效果
6 结论

(3)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转型综改的关系
    (一)山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转型综改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转型综改促进山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改革
二、山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缓慢
    (三)山西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外地就业偏向严重
三、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以“双万计划”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贯彻实施“三个优化调整”教育政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三)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多措并举做好人才留存

(4)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6.1 人才
        1.6.2 人才资本
        1.6.3 人力资本
        1.6.4 创新
        1.6.5 创新人才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3.5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5.3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审视与现代化治理路径——基于20余年来改革历程与治理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启动质量建设并构建保障体系
    (二)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高校本科教学观的演变及其科学化趋向
    (一)本科教学重回高校办学工作的中心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走向综合化
三、目前高校教学治理模式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掣肘
    (一)高校缺乏教学自主权
    (二)教学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行政化问题突出
四、教学创新导向下高校本科教学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一)深化“管办评分离”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建构基于自主与责任的教学文化
    (四)构建教师共同体和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6)“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新工科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二、相关理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理论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关系辨析
        (一)新工科建设呼唤产学研协同育人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新工科发展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互依共存共同发展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进程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二、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明晰的育人路径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信息化应用亟待加强
    三、新工科建设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新要求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
        (二)学科专业新需求
        (三)知识能力新结构
        (四)人才质量新标准
        (五)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三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基于一个中心,确定产学研协同目标
        (二)坚持两个原则,确立组织领导架构
        (三)依托“KAQ”三位一体,建立融合共享机制
        (四)立足四个方面,优化育人体系
        (五)发挥五大优势,完善育人机制
    三、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云平台
        (一)云平台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二)云平台设计的构想与思路
        (三)云平台的功能与运行
        (四)云平台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第四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保障建设
    一、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高校的自我完善
        (二)企业的自我完善
        (三)政府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环境建设
        (一)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越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为产学研合作制定长期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源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研究现状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二)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创新人才的思想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时代之需
        (一)创新人才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
        (二)创新人才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三)创新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要以德才兼备为目标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要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为本
    三、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基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中国独特话语体系下的创新人才观
        (三)始终坚持党对创新人才的领导
    二、立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观
        (一)时代发展下的高瞻远瞩
        (二)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眼光
    三、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育特性
        (一)兼顾思想教育与专业素养培育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体系
        (二)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教育意义
        (一)树立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深化改革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健全新时代创新人才队伍
        (二)创新事业成就斐然,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启示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
        (一)健全创新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为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提供导向
        (二)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支持高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相融合
        (三)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科学性,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着眼一体化,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三)突出专业性,筑牢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以创新创业知识教学为中心,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
        (三)以创新精神为依托,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教育管理相关理论
        1.2.2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2.3 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旅游概念
        2.1.1 旅游、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
        2.1.2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联系
        2.1.3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区别
    2.2 相关管理概念
        2.2.1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概念
        2.2.2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联系
        2.2.3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区别
    2.3 人才相关概念
        2.3.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2.3.2 高端人才的概念
        2.3.3 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概述
    2.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2.4.1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概念的提出
        2.4.2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3 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行业供需状况
    3.1 国内健康旅游专业人才现状
        3.1.1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1.2 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2 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
        3.2.1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
        3.2.2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需求
        3.2.3 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
    4.1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4.2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概述
5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5.1 政府的职能与定位
    5.2 企业的职能与定位
    5.3 高校的职能与定位
    5.4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5.4.1 培养定位
        5.4.2 德尔菲法
        5.4.3 课程设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高等教育范式需要改革、创新与发展
        1.1.2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导向本科科技育人模式
        1.1.3 高等教育界科技育人政策关注度显着提升
        1.1.4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较多问题
        1.1.5 高校本科科技育人体系不完善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优势
        1.2.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适用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高校科技育人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
        1.4.2 案例高校现状调查以及分析研究
        1.4.3 高校科技育人模式构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编制与专家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育人
        2.1.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1.3 创新型人才
    2.2 科技育人的国内外研究
    2.3 创新生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2.4 几种国内外科技育人模式产生与发展
        2.4.1 教学-科研实验室和教学-科研研讨班
        2.4.2 一年级习明纳课程
        2.4.3 耶鲁模式
        2.4.4 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2.4.5 本科生研究办公室
        2.4.6 国内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编制与调查
    3.1 问卷编制
        3.1.1 问卷框架
        3.1.2 专家访谈
        3.1.3 预调查
        3.1.4 项目分析
        3.1.5 信度检验
    3.2 案例学校简介
    3.3 调查设计
        3.3.1 研究对象
        3.3.2 样本量
        3.3.3 抽样方法
        3.3.4 测量工具与资料收集
        3.3.5 质量控制
        3.3.6 信度检验
        3.3.7 结构效度
        3.3.8 分区效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高校科技育人现状分析与讨论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4.2.2 教师问卷
        4.2.3 学生问卷
    4.3 讨论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关注高校内外部要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步构建高校科技育人模式
    5.1 提出问题
        5.1.1 如何促进高校科技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5.1.2 如何帮助教师缓解自身所从事科研与教学活动间的矛盾?
        5.1.3 如何提升本科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5.1.4 如何增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外部适切性?
    5.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依据
        5.2.1 系统开放与资源共享机制
        5.2.2 动态演化与网络化机制
        5.2.3 系统边界与外环境影响机制
        5.2.4 协同共生与自组织机制
    5.3 科技育人模式理论基础
        5.3.1 高校科技活动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5.3.2 高校科技导向创新型人才培养
        5.3.3 科技育人模式突出高等教育的外部适应性
    5.4 科技育人模式行动框架
        5.4.1 政府层面
        5.4.2 学校层面
        5.4.3 专业层面
        5.4.4 课程层面
    5.5 模式特点
    5.6 推动高校科技育人的政策建议
        5.6.1 政府层面:坚定科技育人理念,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5.6.2 社会层面:整合科技育人要素,形成网络化协作模式
        5.6.3 高校层面:搭建科技育人体制框架,加强校内政策支持
        5.6.4 高校层面:革新组织架构,实现开放、互通、协同化发展
        5.6.5 教师层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撑科技发挥育人功能
        5.6.6 学生层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本科生能力培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高等院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高等院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俊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例[J]. 高海涛. 科学管理研究, 2021(02)
  • [3]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 戴震,李翠,宋晨晨,王晓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6)
  • [4]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审视与现代化治理路径——基于20余年来改革历程与治理模式的分析[J]. 张继明. 高校教育管理, 2020(04)
  • [6]“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D]. 孙雨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D]. 李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鲍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10]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D]. 董涵琼.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