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测试 CD-ROM

我们如何测试 CD-ROM

一、我们如何测试CD-ROM(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1](2021)在《图像复原中的去雾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图像复原中的去雾算法这个领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简单来说,本文首先介绍了结合神经元注意机制(Neuron Attention,NA)的更迭去雾网络所使用到的一些关键算法与模块。其次介绍了关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基本构架。最后介绍了关于神经元注意力机制的基本结构,以及其所采用的深度和点卷积的运算过程。NA模块是在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可以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自适应和动态地重新校准神经元的响应。接下来,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结合NA机制和Bi-LSTM来设计实现我们的更迭去雾网络。我们先是介绍了结合NA机制的环境光估计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环境光估计网络、传输图估计网络、和去雾网络。环境光估计网络是针对雾图当中的环境光进行估计,尽可能避免产生颜色失真的现象。了解到逐通道计算环境光能更好的处理雾图中的偏色问题,本文在这里引入NA机制用来计算每个颜色通道对应的环境光。传输图估计较为复杂及难以控制,因为需要尽可能精准的估计传输率。基于当前的主流做法,本文在使用编码器-解码器网络结构来设计传输图估计网络模型。然后,我们讨论了本文模型中最关键的去雾网络。考虑到Bi-LSTM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序列中前序信息保留的问题,我们在去雾网络中引入Bi-LSTM模块,从而对所有的去雾操作进行记忆、保留和传输,这样做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去雾的整体性能。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下一阶段做好奠基。首先,分别对透射图和大气光估计器训练;紧接着,使用重建损失对除雾网络进行单独训练;最后,将所有三个受过训练的网络与多个目标函数一起进行微调。在实验验证部分,对本文的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客观量化评估实验和主观评估实验,从而证明了本文的去雾算法具有很好的结果。此外,为了探究本文的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的各个模块的具体性能,本文还设计了缺失性比较实验:分别探究了本文的NA-IDN中的NA模块、Bi-LSTM模块的改进对整体算法性能的贡献。上述系统化的分析和实现足以说明,本文的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可以在当前相关研究中达到极佳性能。

刘宗凡[2](2020)在《小U盘,大玄机》文中研究指明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移动存储设备是大家都离不开的,那就是U盘。其实U盘的历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20年前,最常用的移动存储设备还是软盘,直到2000年,我国朗科公司发布第一代U盘,U盘才逐渐取代了软盘的位置。追本溯源:U盘发展史科技业界通常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中国近20年来,在科技界极少能做到领导全球的标准,唯一在存储领域确定了标准的就是U盘。

郭晓玲[3](2020)在《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成为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实现这一环节,如何使汉语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关键。有效地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汉语教材联系起来,组建新型“教参类”资源包,为汉语教师提供更多教学便利和资源支持,是当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信息化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组建“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能够轻松地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本文试图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化智能时代背景下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应用价值与实施意义,希冀借此引起学术界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尤其是汉语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本文首先就目前常用汉语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具体定义、性质特点、建设问题等进行详细地说明。然后,对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具体建设情况进行了微观分析,选取了三套不同介质的汉语教材,通过对比其配套教学资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其中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需求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的设想,并尝试就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开发过程、整体架构、设计原则以及改进空间提出相关建设方案。

张文萍[4](2020)在《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应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项重大的使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形式不断变革与创新。CourseLab是一款集交互性与直观性于一体的课件制作类教学软件,具有模拟情景、创建交互性课堂活动和测试题、添加导航和触发器等特色功能。该软件能够依据教学需要制作具有互动性、实用性、多样性的交互式课件。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视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了当前交互式课件及CourseLab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空白。并在充分挖掘CourseLab软件功能及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制作原则与思路。同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三个章节为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交互式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以供一线教师借鉴参考。此外,本研究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将利用CourseLab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检验该教学资源的教学效果并分析该软件在教学上的应用可行性,以丰富交互式课件的制作途径,优化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对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应用实践和应用效果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将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应用于课前预习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满足教学需要。其交互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CourseLab制作的交互式课件评价较高,愿意在今后的生物教学和学习中使用交互式课件。但是由于教学实践时间短、应用章节少、硬件设施配备受限等因素,交互式课件的优势并不明显。笔者相信随着软件的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普及,CourseLab将会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认可,交互式课件将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交互式课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教学中。本研究旨在填补国内交互式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的空白,丰富交互式课件的制作途径,为一线教师开发交互式课件提供一套范本样例。希望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充分发挥该软件的优势,切实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另外,笔者也会积极采纳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继续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提高CourseLab软件的适用性,充分发挥交互式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李歌[5](2020)在《《翻译模因论》(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一书属学术类书籍,作者是Andrew Chesterman,作者探讨了翻译理论类里一些较具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由于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经导师介绍,受翻译公司委托,由西华大学四名2017级MTI学生组成翻译小组,共同完成该书的翻译。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第四章以及第五章前四小节为研究素材。在翻译过程中,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应用学术翻译中较为常用的翻译策略,探讨理论类书籍在翻译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由于本书兼具纽马克文本分类中信息类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的特征,再结合学术类文本的特点,本书的翻译应该以传递原文信息为主,因此以交际翻译理论为主导,以目标读者为中心,以达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笔者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即词汇层面的代词和连接词、句法层面的被动语态和长句以及翻译中涉及到的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的翻译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归纳出常见的解决方法如显化、隐化、重组、省译、增译以及直译等。本报告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任务描述、实践过程、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以及总结,记录了项目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模因论》一书的特点以及翻译的意义,第二部分记录了翻译过程,第三部分详述纽马克理论对本实践报告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详细记录了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本次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其中,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重点,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学术文本中的翻译策略。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和译文,术语对照表均收录在附录中。

常煜[6](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文本摘要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众多新兴自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人工处理提炼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文字信息的指数式增长,造成大量最新的信息不能及时处理,使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无法一一阅读。自动文本摘要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帮助人们从文本中精简、提炼和总结重要信息,过滤无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社会生产力。得益于深度学习的蓬勃发展,理解式文本摘要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理解式文本摘要模型,解决以往深度学习文本摘要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生成的文本摘要的质量。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注意力的文本摘要模型,通过编码器、解码器保持自动抽象生成文本摘要的能力,嵌入层使用广义自回归预训练模型提取语义特征,充分学习文本上下文信息,深度挖掘文本内在特征。(2)针对未登录词(OOV)问题,通过使用指针生成器直接从源文本中选择复制单词,提高文本摘要的准确度。(3)针对文本摘要单词重复的问题,提出并使用两种改进的注意力,使用历史缓存注意力降低过往产生的注意力高的部分,让模型更加关注之前较少注意的部分,鼓励模型能够关注到更多的单词,使用差异注意力让模型更加关注历史生成过的文本摘要的单词,避免在生成新的单词时候重复输出。(4)针对曝光偏差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损失函数,通过融合强化学习,避免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评价得分与测试集的评价得分有较大差异,增加训练的稳定性。(5)设计并实现文本摘要生成系统,以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注意力的文本摘要模型为核心,能够对用户提供的源文本数据自动生成质量较高的文本摘要,并在浏览器上展示给用户。最后,在CNN/Daily Mail公开数据集上使用ROUGE评价指标训练、测试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ROUGE-1、ROUGE-2、ROUGE-L三个评价指标上均有效果提升,ROUGE-1得分至少高于目前其他的先进算法模型0.57,证明了本文模型方法改进的有效性。本文系统能够满足用户总结文章的需求,提高阅读效率。

丁红[7](2004)在《光盘驱动器产线性能测试程序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研究CD/VCD/DVD光盘的物理、逻辑格式、文件系统,光盘的ATAPI接口协议,设计了一个基于DOS平台的、用于台湾唯冠集团光驱产线的测试程序,实现了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快速准确测试的要求。当前流行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软件如NERO、CDWinBench等都是在WINDOWS环境下的测试软件,不适合于实际生产流水线的简单快速测试要求。此次开发的功能测试程序使用ATAPI传输协议分别在PIO和DMA模式下对各个厂家的光盘驱动器的基本性能进行检测,实现起来非常方便。在系统的设计上,将整个软件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对光盘驱动器控制的接口程序的编写。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光盘驱动器的控制工作,初步实现程序控制光盘的初始化、出仓、进仓、播放CD、刻录光盘等;实现对光驱读数据和写数据的速度测定的功能;实现光驱的1/3寻道和全寻道时间的检测。第二模块是主控界面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整个测试过程的控制。不仅给用户提供图形界面,还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设定待测光驱、待测项目、待测项目间测试时间间隔等。还同时具有保存用户的测试配置文件、显示测试的结果并和标准进行比较的功能。在第一模块中使用汇编语言,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控制和测试,使测试的精度提高。第二模块是用于设计界面、控制工作流程和文件存取的,使用Borland C++ 3.0作为开发工具。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实际产线要求的各个功能的快速、准确测定,并可以对市面上98%的光驱进行测试,是一个界面友好,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的系统。

李漫,李哲[8](2000)在《可移动的PC》文中研究表明无论就性能、配置和扩展性而言,当今笔记本电脑都可同台式机相媲美,可以说笔记本电脑替代台式机的时代已拉开了序幕。

李漫,张英[9](1999)在《步入移动计算世界》文中研究表明 在短短二、三年的时间里,笔记本技术突飞猛进日趋成熟,各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以降低价格为制胜的法宝。笔记本性能价格比的一次又一次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其中有不少是台式机用户),笔记本市场发展壮大起来,正逐步占领着原本属于台式

朱凌云,胡纲[10](1999)在《CD-ROM:向终点冲刺》文中研究说明DVD已步步紧逼,CD—ROM仍在固守阵地。下个世纪初将是DVD的天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CD—ROM在临近自己终点时,却发起了“百米冲刺”。然后,它将不情愿地逐渐让位于DVD这位明日之星。《个人电脑》中国实验室对来自11个厂商的15款光驱产品进行了测试。相信您会从中挑出最适合您的那一款。

二、我们如何测试CD-RO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如何测试CD-ROM(论文提纲范文)

(1)图像复原中的去雾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去雾算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基于图像增强的相关方法
        1.2.2 基于图像恢复的相关方法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基础
    2.1 基于CNN的去雾算法
        2.1.1 基于先验的图像去雾
        2.1.2 基于学习的图像去雾
    2.2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
    2.3 神经元注意力机制(NA)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研究
    3.1 大气散射模型
    3.2 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的基本模型
        3.2.1 结合NA的环境光估计网络
        3.2.2 传输图估计网络
        3.2.3 去雾网络
        3.2.4 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结构
        3.2.5 损失函数
    3.3 更迭融合训练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NA机制的更迭去雾网络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4.1 实验数据集介绍
    4.2 实验评价指标介绍
    4.3 实验实施细节
    4.4 客观量化评估结果
        4.4.1 合成雾图的量化去雾结果
        4.4.2 真实雾图的量化去雾结果
    4.5 主观评估结果
        4.5.1 合成雾图的去雾效果
        4.5.2 真实雾图的去雾效果
    4.6 缺失性实验设计及结果
        4.6.1 缺失性实验的相关设置
        4.6.2 缺失性实验的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像去雾系统的原型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图像去雾系统原型设计
        5.2.1 图像去雾系统功能与特性介绍
        5.2.2 图像去雾系统结构介绍
        5.2.3 图像去雾系统算法设计
    5.3 图像去雾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小U盘,大玄机(论文提纲范文)

●追本溯源:U盘发展史
    1.软盘
    2.U盘
●贯微动密:U盘速度测试
    1.闪存芯片
    2.主控
●旧貌新颜:量产U盘
●结语

(3)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6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概述
    2.1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现状考察
    2.2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概念说明
    2.3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性质特点
    2.4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定位
    2.5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问题的检视
3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对比分析
    3.1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说明
    3.2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对比与评价
    3.3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经验与启示
4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需求调查
    4.1 调查访谈的目的
    4.2 调查访谈过程说明
    4.3 调查访谈结果分析
5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构建规划
    5.1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原则
    5.2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功能模块
    5.3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基本框架
    5.4 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的应用页面
6 结语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4)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三)CourseLab软件的教学优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CourseLab
        (二)交互式课件
    二、理论基础
        (一)视听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混合学习理论
第三章 CourseLab软件简介
    一、CourseLab软件的下载与安装
        (一)下载安装包
        (二)安装
    二、CourseLab软件的界面介绍
        (一)起始界面介绍
        (二)操作界面介绍
第四章 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与制作
    一、基于CourseLab的交互式课件设计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二)多样性原则
        (三)适用性原则
        (四)艺术性原则
    二、基于CourseLab的交互式课件设计与开发流程
        (一)确定设计内容
        (二)构思教学设计
        (三)撰写脚本
        (四)制作课件
        (五)教学应用
        (六)评价修改
    三、教学设计
    四、撰写脚本
    五、交互式课件制作
        (一)素材的搜集与处理
        (二)课件制作
    六、课件的审定与修改
    七、反思与完善
第五章 应用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交互式课件的应用实践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客观问题分析
        (二)主观问题分析
    三、一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教学效果定量分析
        (一)前测成绩分析
        (二)后测成绩分析
        (三)结果分析
    五、结论
    六、使用建议
        (一)制作建议
        (二)实施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二)实践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致谢

(5)《翻译模因论》(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task
    1.2 The introduction of text
        1.2.1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1.2.2 The introduction of text content
    1.3 The analysis of text
        1.3.1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text
        1.3.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3.2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Pronoun
        4.1.2 Connectives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Passive voice
        4.2.2 Long sentence
    4.3 Translation of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xperiences and gain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5.3 Sugges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Appendix 3: Glossary
Appendix 4: Certificate of Entrustment
Appendix 5: Certificate of Adoption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Acknowledgements

(6)基于深度学习文本摘要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深度学习
        2.1.1 循环神经网络
        2.1.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1.3 序列到序列模型
        2.1.4 注意力机制
    2.2 强化学习
    2.3 文本表示
        2.3.1 WORD2VEC
        2.3.2 GLOVE
        2.3.3 ELMO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注意力的文本摘要模型
    3.1 文本摘要模型整体结构
    3.2 文本特征抽取
        3.2.1 重排列语言模型
        3.2.2 转换器
        3.2.3 双流自注意力
    3.3 改进注意力
        3.3.1 历史缓存注意力
        3.3.2 差异注意力
    3.4 指针生成器网络
    3.5 损失函数
    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1 数据集
        3.6.2 数据预处理
        3.6.3 评价方法
        3.6.4 实验环境
        3.6.5 实验参数
        3.6.6 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摘要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性需求
        4.1.2 非功能性需求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4.2.2 系统业务分层
        4.2.3 系统技术架构
        4.2.4 系统功能架构
    4.3 详细设计
        4.3.1 文本预处理模块
        4.3.2 文本特征提取模块
        4.3.3 文本摘要生成模块
        4.3.4 信息交互模块
        4.3.5 系统管理模块
    4.4 关键模块具体实现
        4.4.1 文本预处理模块
        4.4.2 文本特征提取模块
        4.4.3 文本摘要生成模块
    4.5 系统展示与测试
        4.5.1 系统环境和工具
        4.5.2 功能测试
        4.5.3 性能测试
        4.5.4 功能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光盘驱动器产线性能测试程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盘驱动器产业的发展趋势
    1.2 课题背景与技术要求
    1.3 与商用软件的比较
    1.4 软件的具体技术要求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光盘技术分析
    2.1 光盘的记录格式
    2.2 光驱主要性能指标
    2.3 光盘接口协议ATAPI
    2.4 ATAPI任务寄存器组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软件开发方案
    3.2 软件总体层次分析
    3.3 软件工作流程图
    3.4 本章小结
4 主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主控模块各子模块
    4.2 模块主要数据结构说明
    4.3 本章小结
5 硬件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主机与光驱间的信息传输
    5.2 光驱命令调用流程
    5.3 各功能子模块主要函数介绍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分析
    6.1 实验结果
    6.2 结果分析
7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我们如何测试CD-ROM(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复原中的去雾算法研究[D]. 刘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小U盘,大玄机[J]. 刘宗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17)
  • [3]汉语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建设研究[D]. 郭晓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4]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D]. 张文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翻译模因论》(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李歌. 西华大学, 2020(01)
  • [6]基于深度学习文本摘要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常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光盘驱动器产线性能测试程序的研究与实现[D]. 丁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8]可移动的PC[J]. 李漫,李哲. 个人电脑, 2000(11)
  • [9]步入移动计算世界[J]. 李漫,张英. 个人电脑, 1999(03)
  • [10]CD-ROM:向终点冲刺[J]. 朱凌云,胡纲. 个人电脑, 1999(01)

标签:;  ;  ;  ;  ;  

我们如何测试 CD-RO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