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新媒体

令人失望的新媒体

一、令人失望的新媒体(论文文献综述)

林品[1](2021)在《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文中提出弥漫着"数据拜物教"的泛娱乐产业,以及在职业培训机制和内容输出机制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缺失的中国内地"爱豆"工业,在"饭圈"即围绕大数据时代的"流量明星"形成的粉丝圈层与"非饭圈人士"之间制造出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而在肖战团队的"粉丝运营"下出现的肖战粉丝跨圈侵犯和越界"应援"现象,又以极端化的形式将"流量明星"和"饭圈文化"的问题集中暴露在公众面前,进而导致"肖战"成为多重话语的扭结点,成为多方"非饭圈人士"重点针对的抵制对象。

赵静睿[2](2021)在《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认知研究 ——以大雁塔文化空间微博照片签到数据为例》文中认为城市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时空印记,承载城市记忆,凝聚城市精神,延续城市文脉。城市遗产文化空间集中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保护、展示、发展的思考,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场所。读图时代到来,新媒体技术成熟,大众参与文化空间形象素材的生产与消费,伴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遗产文化空间在社交网络上被围观、被传播、被讨论,网络流量与客流量双向转化。为提升文化空间“教以效化”的功能品质,促进遗产文化的表达与传承,本文对文化的积累过程和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围绕旅游照片,对城市遗产文化空间认知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借鉴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维逻辑梳理文化空间的认知路径。一方面,分析空间建构过程中,城市空间通过结构的扩展与调整,对人类活动及其文化信息的内化过程,并讨论该过程中规划者、居民、游客的身份使命。另一方面,分解既有空间结构,并提出以文化符号为线索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策略。在此基础上,以个人的知觉历程为线索,结合大众传播内容对个人体验与个人认知结果的影响,围绕旅游照片梳理文化空间大众认知路径。其次,以大雁塔文化空间为例,分析文化空间建构过程中获得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表达文化的过程,并据此划定大雁塔文化空间的研究范围。从动、静态活动空间两个层面讨论该范围内的流线组织与场所布局,以文化符号为线索讨论场所的内在组织逻辑。在此基础上,将游客的微博签到内容作为研究大雁塔文化空间认知结果的数据来源,采用定量分析、内容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地理标签照片所包含的三部分内容,即元数据、附加文本、照片本体,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游客的认知结果,总结游客的时空认知规律、文化认知偏好,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调研,分析造成认知障碍的原因,影响认知结果的相关因素。最后,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以青年力量为引领的文化传承策略、广泛适用于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提升策略。

丁雪霏[3](2021)在《危机传播视域下的受众媒介使用分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危机,一方面,对媒体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危机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另外一方面,受众在危机环境下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媒介的使用又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容易产生错位,因此研究处在危机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和信息需求,对调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矛盾与偏差、消除虚假信息和谣言、实现良好的危机传播和信息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的议程设置与武汉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在疫情期间相关信息的报道和议题设置进行分析,结合对武汉地区受众媒介使用情况和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于危机信息的报道和传播,在议题设置、叙事方式、媒介使用、信息规范、受众信任度和满意度这几个方面,与受众的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和偏差。针对媒体建构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的调适策略包含:深入受众实际、平民视角表达、把握受众需求的转变、保证观点的准确性、统一性与连贯性、唤起受众共鸣。

刘勇[4](2021)在《新媒体经济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媒体融合的形势下,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业人员面临更多的难点和挑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分析了普通期刊的运行现状及新媒体条件下暴露的短板,提出了相应解决期刊现状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期刊在保持定力,立足本刊的专业特色方面,应采取的一些相应对策,坚决守住知识传播的阵地。

朱兴荣[5](2020)在《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的现状与方法》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显着提升,对于物质的需求以及审美的增加,使各领域得到了集中发展。其中,在服装领域当中,其品牌效应将促使消费者进行有效购买。服装品牌与新媒体营销结合,可有效提升其传播优势,保证服装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将就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的现状与方法展开讨论,阐述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现状。分析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的意义,研究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利用新媒体营销对服装品牌进行进一步提升。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磊[7](2020)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养成”类网络真人秀节目中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养成”是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的意思,在本文中养成一词用于偶像培养过程,是指将偶像全部成长过程完全公开化,是一个不断固粉的模式,其中粉丝参与偶像从平凡素人被打造成明星的全过程,偶像的成长离不开粉丝的陪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多,娱乐综艺类节目发展如火如荼。TFBOYS的出现、爆红开始让人们将视线转移到这一群“养成系”偶像,而2018年可以说是养成类偶像的元年,随着网络真人秀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开播、走红,有关偶像养成的讨论度和话题度一直位居各种社交媒体的榜首,播出平台爱奇艺和腾讯收获了2019收视神话。养成类偶像的成名过程不同于科班明星的培养模式,是基于粉丝支持而获得出道机会并且迈入偶像行列,培养的过程更多的强调互动的本性,因此本文借助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基于对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进行观察分析并就出道选手的超话社区参与式观察,选取了15位粉丝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探究节目互动模式如何设置以及节目播出后受众互动如何形成以及进一步深化的机制,并且想进一步证实互动与消费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笔者发现这类真人秀节目将互动作为主要模式,实则是依靠受众之间的互动加深背后消费的实现,粉丝之间的互动成为了资本收编的对象。互动仪式的逐渐深化所形成的粉丝之间的高级情感能量以及互动仪式市场的建立使得更多的粉丝社群出于情感和身份的维护自愿加入消费。最后笔者建议我们应该跳出这场互动狂欢,站在文化批判的视角理性看待这类文化综艺节目,资本控制下的偶像成为了符号化营销下的产物,大规模的复制粘贴式的文化工业产品失去了文化价值内涵,看似个体节点被激发的创作、评论和转发实在成为了最宝贵的商业资源,一切都是商品操作的产物,通过观察思考给予观众警示以及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刘梦杰[8](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赋权下,由于传播空间的开放性、传播内容的透明性、发表言论的自由性,网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网言网语的生产与传播,互联网话语场域中也在不断形成新颖独特的多元亚文化景观。2016年夏,“丧文化”流行于网络,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表达出自己的沮丧而形成的一种“丧”文化态势。“丧文化”具象表现为“四大丧神”颓丧式表情包、日常交际中的“丧文化”流行语、“丧产品”及其语录的情感消费、影音作品中的丧元素、文学作品中的“丧言丧语”等等。“丧文化”具备传统亚文化的某些固有特征,如“抵抗”“收编”“拼贴”“同构”等,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它的风格发生了转向,如“抵抗”转向为“独白”,他们生产亚文化的意义不再是强烈的抵抗主流,而是自说自话式的软性反抗,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解围,是黑色幽默式的集体恶搞,是对成功学及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立足于新媒体语境的理论框架对“丧文化”的流行原因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丧文化”通过搭乘多个传播渠道,如UGC传播、社交媒体、自媒体、各大新闻网站,在新媒体语境下达到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对“丧文化”的催化作用具体表现为:自媒体聚合为“丧文化”设置议程,社交媒体助力“丧文化”情绪裂变式传播,新媒体营销引起受众颓丧情绪的同频共振。本文认为,虽然“丧文化”的存在是人们释放压力与宣泄情绪的一种体现,但其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必须从多维度视角加以合理地引导。

杭姗姗[9](2020)在《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开始扎根网络,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肆意泛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合理引导和管控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加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研究了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了网络民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的背景和意义,归纳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首先,对民粹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主义及意识形态的阐述;最后,总结得出网络民粹主义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涵义和特征,为接下来论文主体部分的阐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值效应。分析了网络民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网络民粹主义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每个环节,分别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监管工作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削弱。第四部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疏导网络民粹主义的路径。依据上述影响,有针对地提出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合理引导和管控网络民粹主义的途径和举措,增强传播主体的阵地意识,提升传播内容的广度,创新有效网络传播方式,加强传播受众的理性思维,完善传播监管工作,进而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每个环节的工作,维护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史征艳[10](2020)在《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建国以来,历经70年的发展,中国迎来了少儿出版的辉煌时期。国家政策扶持、家长教育理念更新及对少儿阅读的重视,使得市场对少儿图书的需求不断高涨,而国内原创少儿图书却发展疲软,难以有效满足读者需求,加之中国全球化步伐加快,少年儿童亟需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因此,引进出版国外的优质少儿图书势在必行。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和传播环境方面的差异性,进而对引进版少儿图书进行本土化改造。目前,读库作为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知名品牌,在图书市场已经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并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策略。本文选取读库的305本引进版少儿图书为样本,综合运用营销学、儿童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及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等,对读库的选题、翻译、改编及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多角度探讨其本土化特色。在选题层面,读库以少儿文学和科普畅销品类为主流,整合社内人才和渠道优势,瞄准9-15岁少儿市场,深度挖掘欧洲优秀作品,系列化开发冷门和实用题材,降低引进风险,提升图书适应性。在翻译层面,读库运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开展引进版少儿图书翻译,既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又注重融合我国文化内涵,将文本置于多元、开放的大文化系统内加以翻译,力求译文能够传达我国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改编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立足国内市场和读者,制定“还我漂漂拳”和“面目全非脚”改编方案,利用市场现有资源,融入我国审美文化,融合“读库”元素,对图书的书名、版面编排、图书设计和装帧印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营销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运用品牌延伸理论,立体化定位产品和受众,打造“读库化”的品牌标识,健全“线下分享+线上直销”营销模式,引入名人和知名品牌多维推广,重构图书本土化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对读库未来发展及同类图书出版有所助益。

二、令人失望的新媒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令人失望的新媒体(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大数据时代的流量明星与商业化运营下的饭圈文化
二肖战粉丝的跨圈侵犯与饭圈实践的越界扩张
三泛娱乐闭环里的数据拜物教与爱豆工业的结构性缺失
结语

(2)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认知研究 ——以大雁塔文化空间微博照片签到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背景:“文化遗产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
        1.1.2 政策背景:中央指示与地方文件中的城市文化建设
        1.1.3 技术背景:新数据环境形成后的城市文化传播
        1.1.4 地方实践:城市遗产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遗产
        1.3.2 文化空间
        1.3.3 空间的结构、建构、解构与重构
        1.3.4 旅游照片
        1.3.5 位置签到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文化空间
        1.4.2 空间建构与空间解构
        1.4.3 旅游照片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区域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化空间认知的理论基础
    2.1 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的建构
        2.1.3 空间规划与文化空间的建构
    2.2 文化空间的解构分析
        2.2.1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理论
        2.2.2 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解构
    2.3 文化空间的大众认知分析
        2.3.1 理论基础
        2.3.2 大众认知路径
        2.3.3 文化空间的个人体验
        2.3.4 空间文化的大众传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分析
    3.1 大雁塔文化内涵的挖掘
        3.1.1 重要历史事件梳理
        3.1.2 建筑维护与空间整治记录梳理
        3.1.3 历史文化内涵整合
    3.2 大雁塔周边空间格局的演变
        3.2.1 大雁塔与唐长安城规划
        3.2.2 大雁塔与现代西安城市规划
        3.2.3 大雁塔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情况概述
    3.3 大雁塔及周边区域的保护利用现状
        3.3.1 申遗工作稳步推进
        3.3.2 上位保护规划提供导向
        3.3.3 专项保护管理规划制定细则
        3.3.4 大雁塔相关管理机构协同合作
        3.3.5 大雁塔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4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研究范围
        3.4.1 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属性的延续
        3.4.2 研究对象空间范围的界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解构过程分析
    4.1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结构
        4.1.1 动态活动空间:线路组织分析
        4.1.2 静态活动空间:场所布局分析
    4.2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解构
        4.2.1 空间功能的解构
        4.2.2 文化符号的重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雁塔文化空间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统计
        5.1.1 研究数据
        5.1.2 其他数据
    5.2 照片元数据分析
        5.2.1 数据类型分析
        5.2.2 地点标签分析
        5.2.3 微博数量周变化分析
        5.2.4 微博数量日变化分析
    5.3 照片附加文本分析
        5.3.1 词云分析
        5.3.2 情绪分析
    5.4 照片内容分析
        5.4.1 拍摄时间分析
        5.4.2 拍摄对象分析
        5.4.3 文化符号的认知结果分析
        5.4.4 大雁塔遗产环境的认知结果分析
    5.5 影响文化空间认知的因素分析
        5.5.1 游客内因
        5.5.2 网络传播内容
        5.5.3 文化空间规划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传承与文化空间提升策略
    6.1 以青年力量为引领的文化传承策略
    6.2 大雁塔文化空间微更新建议
    6.3 城市遗产文化空间提升策略
        6.3.1 研究古代城市格局,提取象征元素,演绎历史场景
        6.3.2 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提炼核心内涵,展示遗产文化
        6.3.3 强化建筑场效应,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城市遗产形象
        6.3.4 符号组织与氛围营造并进,点面结合,全面统筹
        6.3.5 活化城市遗产,打造文化IP,提供传播素材,带动产业发展
        6.3.6 组织文化活动,预留演出场所,实现灵活的人流控制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危机传播视域下的受众媒介使用分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突发危机事件下受众的媒介需求
    (一)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的阶段性传播
        1.危机酝酿期:社交媒体平台最先参与传播
        2.危机爆发期:主流媒体权威发声
        3.危机延续期:主流媒体成为传播主力
        4.危机恢复期:主流媒体积极引导公众乐观情绪
    (二)受众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介需求的特殊性
        1.危机状态感知需求
        2.传播与互动需求
        3.安全与防范需求
        4.心理抚慰需求
    (三)受众在危机状态下的媒介参与
        1.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
        2.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受众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媒体议程设置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类目建构
        1.研究对象
        2.类目建构
    (二)媒体报道概况和发展趋势
        1.媒体报道概况
        2.媒体报道阶段性发展趋势
    (三)媒体议题设置
    (四)媒体报道形式
        1.文字形式为主
        2.文字+图片/视频形式增强效果
        3.较多使用视频直播
        4.重视引入Vlog形式
三、疫情期间武汉地区受众媒介使用情况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1.样本选择及问卷概述
        2.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受访者基本情况
    (三)受访者媒介使用情况
        1.受访者媒介选择及媒介使用频率
        2.受访者媒介信任与媒介依赖度
        3.受访者参与互动倾向
        4.受访者的内容选择偏好统计
        5.受众满意度的分化
    (四)受众媒介使用需求分析
        1.获取疫情相关信息
        2.情感的宣泄与安抚
        3.社交互动
        4.寻找认同与自我价值的提升
四、新冠肺炎疫情媒体建构与受众信息需求的偏差
    (一)媒体议题设置与受众信息需求的偏差
    (二)叙事方式与受众需求的脱离
        1.主题叙事多于个体叙事
        2.抽象报道多于具体报道
    (三)媒介使用前后受众的需求转变
    (四)媒体给出了互相矛盾的观点
五、危机传播下媒介功能与用户期待的调适
    (一)议题转改:深入受众实际
    (二)创新叙事:平民视角表达
    (三)增强应对:把握受众需求转变
    (四)规范报道:观点的准确性、统一性与连贯性
    (五)唤起共鸣:提高受众满意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4)新媒体经济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走专业化之路
三、避免跟风模仿
四、合理有规划的运用新媒体技术
五、以主办单位为阵地,发挥行业的资源优势
六、培育发展特色领域,以亮点吸引人气
七、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办刊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八、结论

(5)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的现状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我国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现状
    (一)服装品牌自身具有一定的“被动影响性”
    (二)新媒体自身具有明显的“引导性”
    (三)服装品牌自身的传播渠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性”
■■新媒体技术与服装品牌融合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品牌自身具有明显的“辨识性”
    (二)帮助品牌实现自身定位
    (三)帮助服装品牌实现整体的服务需求
■■如何在服装品牌营销当中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
    (一)服装品牌自身制定一定的规划
    (二)在营销过程中实现有效的整合策略
■■结束语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养成”类网络真人秀节目中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
        1.2.1 互动仪式链研究
        1.2.2 养成类真人系节目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总结
    1.3 理论框架与概念的界定
        1.3.1 理论框架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虚拟民族志
        1.4.2 线上访谈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互动形成的环境因素
    2.1 技术环境:互动形成的引导剂
    2.2 政治环境:互动形成的加持剂
    2.3 文化环境:互动形成的助燃剂
    2.4 经济环境:互动形成催化剂
3 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的互动特征
    3.1 互动的前提:受众权力的强调
        3.1.1 选手的可触摸性
        3.1.2 受众投票出道机制
    3.2 互动催化:节目养成生态机制
        3.2.1 选用流量明星吸引眼球
        3.2.2 选手人物设定
        3.2.3 近受众的全开放式节目产出
    3.3 互动的发酵:曝光制造关注
        3.3.1 多媒体平台的互动
        3.3.2 话题事件的设置
4 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受众主体互动行为呈现
    4.1 节目受众互动形成的因素
        4.1.1 虚拟的共同在场
        4.1.2 设限的局外人身份
        4.1.3 共同关注的焦点符号
        4.1.4 情感的分享
    4.2 受众到粉丝社群:互动逐渐深化的运行机制
        4.2.1 线上社区互动深化机制
        4.2.2 线下互动的深化
5 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互动深化:粉丝消费过程分析
    5.1 消费的前提:互动仪式链作用下的结果
        5.1.1 情感能量的激发
        5.1.2 身份符号下仪式市场的建立
    5.2 消费的推动:偶像情感劳动打造拟态亲密关系
    5.3 消费的实现:情感激发与认同的幻觉
        5.3.1 经济王国:粉丝认同的回馈
        5.3.2 追求理想形象的“偶像符号”消费
        5.3.3 情感满足欲望下的文化产品消费
6 互动反思:养成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互动背后的文化批判
    6.1 资本合谋下的偶像商品化
        6.1.1 符号禁锢下的商品化偶像
        6.1.2 营销狂欢下的商品化偶像
        6.1.3 培养阶段断层化下的偶像
    6.2 复制粘贴式的文化工业产品
        6.2.1 节目运作模式的机械化
        6.2.2 自杀式的节目运作流程
        6.2.3 偶像个性消解与价值内涵缺失
    6.3 受众假“赋权”下的免费劳工
        6.3.1 受众主体商品化
        6.3.2 受众生产商品的再商品化
    6.4 偶像养成节目的神话构想与现实图景
结语
    研究的结论
    研究的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丧文化”研究
        二、社会心理学、符号学等理论视角下的“丧文化”研究
        三、媒介视角下的“丧文化”研究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案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的表现与风格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语境特征
        一、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语境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的具象表现
        一、颓丧式表情包的生产与流行
        二、日常交际中的“丧文化”流行语
        三、“丧”产品及其语录的情感消费
        四、影音作品中的“丧”元素
    第三节 “丧文化”的亚文化风格
        一、自嘲自“丧”:阿Q式的文化解围
        二、正话反说:解构和颠覆主流价值观
        三、软性抵抗:对社会问题的另类吐槽
        四、全民狂欢:黑色幽默式的集体恶搞
第三章 新媒体传播视角下“丧文化”的流行原因
    第一节 自媒体聚合为“丧文化”设置议程
        一、UGC传播:用户贡献内容满足多维度的心理诉求
        二、PGC传播:自媒体文案对社会焦虑情感的过度渲染
        三、OGC传播:各大新闻网站和视频网站的回音室效应
    第二节 社交媒体助力“丧文化”情绪裂变式传播
        一、社交媒体平台扩大情绪释放范围
        二、社交媒体构建“丧文化”族群和圈层
    第三节 新媒体营销引起受众颓丧情绪的同频共振
        一、资本借势营销助力青年情感表达
        二、消费“丧”产品满足青年展演欲望
第四章 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的价值批判
    第一节 “丧文化”的特定传播价值
        一、释放压力与宣泄情绪
        二、充实网络话语场的多元表达
    第二节 “丧文化”传播的价值批判
        一、情绪沦丧导致价值虚无倾向
        二、自我矮化导致人际误会
        三、颠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章 “丧文化”现象的调适
    第一节 社会调适:从“丧”文化到“正”文化
        一、减轻青年压力并规避负面情绪营销
        二、加强心理疏导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
    第二节 媒体调适:发挥把关人角色
        一、增强正向价值观引导,防止消极文化渗透
        二、避免过度渲染和扩大青年的消极情绪
    第三节 自我调适:人内传播过程中积极调整心态
        一、选择性接收社会有效信息,不盲目从众
        二、提高媒介素养,培育健康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2.1 网络民粹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主义的评析
        2.1.3 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2.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2.1 意识形态的涵义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
        2.2.3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涵义及特征
第3章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值效应
    3.1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影响
        3.1.1 对传播主体共产主义信仰的冲击
        3.1.2 对传播主体公信力的挑战
        3.1.3 对传播主体宣传阵地的侵占
    3.2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影响
        3.2.1 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3.2.2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
        3.2.3 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爱国思想
    3.3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的影响
        3.3.1 借舆论事件左右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
        3.3.2 借学术理论抨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足
        3.3.3 借名人之力遏制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3.4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受众的影响
        3.4.1 分散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注意力
        3.4.2 影响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4.3 诱导传播受众非理性和极端行为的产生
    3.5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监管工作的影响
        3.5.1 破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防御功能
        3.5.2 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监管力度
        3.5.3 增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难度
第4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疏导网络民粹主义的路径
    4.1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阵地意识
        4.1.1 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意见领袖
        4.1.2 建设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新兴主流阵地
        4.1.3 提高传播主体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4.2 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广度
        4.2.1 加强理论创新以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4.2.2 融合传统文化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4.2.3 面向国际视野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4.3 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网络传播方式
        4.3.1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与网络传播阵地的结合
        4.3.2 开展由被动灌输到自主渗透吸收的新模式
        4.3.3 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型自媒体传播机制
    4.4 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受众的理性思维
        4.4.1 正确引导规范传播受众的网络行为
        4.4.2 加强对传播受众自媒体素养的教育
        4.4.3 提高传播受众的网络行为责任意识
    4.5 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监管工作
        4.5.1 创新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监管技术支撑
        4.5.2 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管控力度
        4.5.3 健全法律法规来保证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必要性
    1.1 国内原创少儿图书自身的局限
        1.1.1 选题严重趋同,内容创新不足
        1.1.2 呈现方式单一,阅读体验不佳
        1.1.3 编创人才匮乏,优质资源竞争激烈
    1.2 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独特优势
        1.2.1 内容丰富,品质相对较高
        1.2.2 图书开发系列化、套书化
        1.2.3 图书融合媒介,交互性趋强
        1.2.4 细分读者,满足个性化需求
    1.3 引进版少儿图书需提升适应性
        1.3.1 消减文化差异
        1.3.2 消减图书消费水平差异
        1.3.3 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1.3.4 适应国内出版发行环境
第二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编辑策略
    2.1 立足本土、本社的选题策略
        2.1.1 以文学和科普为主,降低引进风险
        2.1.2 优先接受度高的形象,增强选题适应性
        2.1.3 集中社内人力和渠道资源,深耕优势领域
        2.1.4 聚焦9-15 岁年龄层少儿,提升图书针对性
        2.1.5 独辟蹊径开发冷门题材,挖掘市场“蓝海”
        2.1.6 贴近少儿生活,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2 多元系统翻译策略
        2.2.1 发挥国内译者主体作用
        2.2.2 注重融入我国文化特征
        2.2.3 坚持我国文化价值导向
    2.3 去“异”存“同”的改编策略
        2.3.1 适应我国读者的改编方案
        2.3.2 贴近中国市场的书名改造
        2.3.3 符合国人审美的书籍设计
第三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3.1 借力母品牌,延伸式定位
        3.1.1 重新定位读者,提升图书匹配度
        3.1.2 洞察国人诉求,立体定位产品
        3.1.3 “读库化”品牌标识,激发读者共鸣
    3.2 把脉国内市场特征,建构销售网络
        3.2.1 整合国内渠道,分层深入读者
        3.2.2 深化线下互动,增强品牌融入性
    3.3 引入国内名牌名人,多维推广
        3.3.1 引入知名品牌跨界营销
        3.3.2 借助名人效应口碑营销
第四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4.1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不足
        4.1.1 内容与读者错位
        4.1.2 特色化用力过猛
        4.1.3 定价忽视差异性
    4.2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启示
        4.2.1 选题立足本位,注重纵横拓展
        4.2.2 深化读者体验,强化品牌认同
        4.2.3 强调差异化定位,注重沉浸式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令人失望的新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J]. 林品. 文化研究, 2021(03)
  • [2]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认知研究 ——以大雁塔文化空间微博照片签到数据为例[D]. 赵静睿. 西北大学, 2021
  • [3]危机传播视域下的受众媒介使用分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为例[D]. 丁雪霏. 内蒙古大学, 2021(02)
  • [4]新媒体经济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探讨[J]. 刘勇. 传媒论坛, 2021(02)
  • [5]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的现状与方法[J]. 朱兴荣. 营销界, 2020(31)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养成”类网络真人秀节目中的互动关系研究[D]. 张磊. 暨南大学, 2020(04)
  • [8]新媒体语境下“丧文化”现象研究[D]. 刘梦杰. 华侨大学, 2020(01)
  • [9]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研究[D]. 杭姗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D]. 史征艳.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令人失望的新媒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