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光缆线路和分散分布光缆(第二部分)

混合光缆线路和分散分布光缆(第二部分)

一、混合光缆线路与色散分布光缆(下)(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勇[1](2019)在《分布式光纤热网泄漏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可维护性强、抗电磁干扰、可靠性好、耐用性强等方面的优势,然而其在供热管网系统健康状态监测中应用尚少。本论文依据电厂实际应用环境设计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对热网管道进行光缆敷设,来实现泄漏点温度及位置的实时在线检测。同时,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对热力管道中膨胀节部分的检测展开了研究,为实现热力管网的实时在线监测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论文对国内外利用光纤传感技术进行温度测量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并详细阐述了其应用领域。结合现有管道泄漏的测量方法,对比说明了将本系统应用于热力管道的独特优势。而后对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原理进行详细的剖析,分别比较了系统三种解调算法。本论文结合光纤传感理论,概括介绍了影响测温系统的主要三项指标,结合各指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系统硬件进行了选型,基于Viso Basic开发上位机界面,成功搭建了一套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而后对系统进行优化调试,并结合实验室实验及电厂实际环境下实验,通过对光缆敷设方式设计及解调算法的改进完成了系统稳定性的提高。重点分析了在电厂环境中系统的运行状态,并最终证明了系统能够可靠有效地实现热力管网的在线监测。最后,通过实验对热力管网膨胀节膨胀量在线检测展开研究,设计开发了膨胀节检测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膨胀量检测模型,并详细阐述了膨胀量检测模型的建立过程。而后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利用光强拟合数据对膨胀节膨胀量进行直接测量,并在本论文中给出了36℃至70℃的测温范围下,大于等于3.3mm的膨胀量的测量及近3%的测量误差,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膨胀节膨胀量在线检测方法能够保证低误差内有效可行,为相关实际工程提供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廖平录[2](2018)在《光纤感应拉丝炉的涡流场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光纤是信号传输介质,应用广泛;光纤感应拉丝炉是光纤的关键生产设备,炉内涡流场分布的均匀性和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光纤的质量和产量。本文研究感应线圈产生的涡流场,并改进光纤拉丝炉的结构尺寸,旨在提高光纤的质量和产量。根据光纤感应拉丝炉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保证光纤圆度、同轴度、翘曲度和抗拉强度等质量参数的工艺要求,说明了拉丝炉涡流场研究与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涡流场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涡流场的数学模型。光纤感应拉丝炉的感应线圈由平绕、多匝同轴紫铜方管组成,各匝线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为减少计算量,首先将每匝线圈简化为一个电流环,通过ANSYS14.0分析确定了不同径向点处的涡流场数值,结合保温层的保温效果、每匝线圈不同轴向位置的涡流场及光纤感应拉丝炉的工艺要求,完成感应线圈几何参数的初步设计。再以感应线圈为基础,通过涡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设计了保温层,利用涡流场渗透能力结合原材料要求设计了导体(石墨中心管)几何尺寸。在上述二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感应线圈和导体(石墨中心管)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导体(石墨中心管)中的涡流场,在感应线圈施加135A交变电流(加热电源要求输出电流)的情况下,取得了模型ZY面涡流场强度分布数值,并据此确定了导体(石墨中心管)尺寸;结合导体(石墨中心管)电阻率与导体尺寸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情况,获得了较佳的保温层厚度和导体(石墨中心管)尺寸,优化了光纤感应拉丝炉的结构参数。根据上述结构优化参数,对一台现有的光纤感应拉丝炉进行了改造,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检测了改造后的光纤感应拉丝炉在不同保温层厚度处的温度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光纤感应拉丝炉保温层中的温度分布情况与模拟的涡流场分布情况吻合良好,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改造和未经改造的光纤感应拉丝炉的产品(即所拉的光纤)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改造后的拉丝炉产品质量较好,验证了光纤感应拉丝炉结构优化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作者所在的公司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李雪彩[3](2018)在《基于架空环境下量子保密通信多态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量子通信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将量子态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可以分为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量子密集编码(Quantum Dense Coding)和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量子保密通信等形式。目前所谓商用量子保密通信是指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采用激光器产生非极化光并由衰减器进行衰减,产生的单光子进行随机数的传递,从原理和实验的角度证明其具有绝对安全和不可破解的特性。正因为其绝对的安全性,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广泛应用在通信、电子商务、金融和军事等安全等级较高的领域。电力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关系国家安全,鉴于量子保密通信的安全性,电力量子通信技术受到电力行业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架空环境下量子密钥分发设备为对象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对BB84协议、电力量子信道、常见的电力量子保密通信的组网类型以及影响成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应用基于偏振编码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搭建实验室测试系统,设计了各因素影响下的相关指标参数测试方法及流程,并对主要的指标进行测试及分析。通过对电力架空光缆环境下光的偏振态变化研究,将快速偏振反馈技术,应用于实际网络架构,搭建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方法提高了量子密钥成码率。量子保密通信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在电力行业的工程实践中更属空白。本论文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下和实际工程这两种应用场景,分析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实际电力工程应用的干扰因素,论证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量子保密通信电力应用的工程测试方法。本文成果可为量子保密通信在电力行业工程实践的应用提供参考,为今后量子保密通信的相关研究鉴定理论基础。

许勤侃[4](2014)在《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正文》随着通信业务快速发展,拥有一张安全、稳定、高效的光纤物理网是各大运营商竞相追求的目标。但是通信业务的迅速膨胀导致光纤物理网错综复杂,网络结构隐患重重,若还是一味的按照按需建设的原则进行光纤物理网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城市光纤物理网层次不清,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通过研究现有网络的基础资源及对今后发展趋势的预判,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光纤物理网提出总体的规划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运营商在光纤物理网的建设的发展过程,根据核心汇聚层安全稳定,接入层灵活多变的建设思路及原则,通过各级物理网层次的分析最终提出了核心层网采用格化网,汇聚层采用环形化网,接入层采用光交基础网,用户层采用FTTX的规划及解决方案。本论文将结合上海移动闵行地区作为模型进行光纤物理网的规划研究,运用科学的通信规划的流程和方法,通过研究闵行地区的移动业务的特点及地理特点,从前期市场端调研,到实地考察,整合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适合上海移动闵行地区的光纤物理网的建设方案,从而保持其与其他运营商的竞争优势,加强了网络基础的储备,为其今后展开各种丰富多样的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其它城市提供参考模板。

王莉霞[5](2014)在《全IP化城域传输网络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全业务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趋势之一。全业务运营是运营商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当前全国各地LTE试验网(Long Term Evolution,移动通信技术的长期演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2014年开始将是LTE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黄金期,各运营商将不遗余力地投入到LTE网络的建设中,为4G(the4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通信市场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开始的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建设更是将我国的宽带速率提上了新的台阶。随着互联网业务需求爆炸式增长,无论是传统的有线宽带还是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新建移动回传网络及大幅扩容的IP城域网的承载对现有光缆纤芯资源需求量猛增。传输网络是运营商重要的基础网络之一,建设规模和网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业务发展。传输网作为基础网络,不仅有大容量、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以及高质量传输的要求,还要有较好地支持IP业务传输的要求。因此在网络发展的关键时期,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OTN(OpticalTransportNetwork,光传送网)以及IPRAN网络(IP化无线接入网)如何部署也成为各大运营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主流城域传输技术SDH/MSTP、PTN(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IPRAN及DWDM(密集波分)、OTN等的比较,结合某运营商城域网现状的调研、业务需求的预测及经济性评价,重点阐述了面向全业务运营背景下,如何根据当前网络现状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传输网络规划。本文总结了OTN网络的建设思路及经验。本文从新技术选定、节点选定、系统速率选定等方面介绍了OTN网络的建设思路。城域OTN网络首先部署骨干层及汇聚层,在骨干层与汇聚层重合的节点,选用电交叉子架合一的方式部署,可实现骨干层对汇聚层业务的灵活调度,节约成本。网络建设与IP网规划紧密结合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精确投资、投资管控。综合考虑现有光缆、管道的资源状况,对传输网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投资效益最大化。结合目前的光缆纤芯资源及施工难度、建设工期等综合因素,考虑目前市区及郊县城区具备光缆资源或新建光缆条件的区域内,短距离10GE业务采用裸纤承载,较长距离10GE业务可采用OTN系统承载,对于GE业务则尽量采用OTN承载。随着路由器100G端口的应用推广,城域OTN网络业务面临100G系统的建设。本文从技术、运维、成本等角度对40G/100G混传网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总结了某运营商的IPRAN网络建设经验。本文从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成本、网络维护等角度分析了IPRAN的4种承载技术,提出L2VPN(2层虚拟专用网络)+L3VPN(3层虚拟专用网络)在移动回传网络应用。IP RAN网络建设初期首先考虑与移动专业的需求紧密衔接,配合LTE建设,加大IPRAN网络建设范围,确保LTE基站业务端到端质量传输。明确网络发展思路和方向,通过IP转型架构建设统一的综合业务承载网。

陈军成[6](2011)在《无锡电信光缆网规划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宽带是当前通信网络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电信运营商综合业务发展战略的推进,光缆网已经成为网络建设和争夺用户的关键。因此,对光缆网进行科学规划,优化结构,调整覆盖方式和范围,使其达到技术先进、网络容量大、适应综合业务、投资效益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传统光缆网的规划工作主要是工程实践积累的经验方法,缺乏理论依据支撑。论文结合无锡电信实际工程研究了光网络的规划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光缆网规划策略,并在实际的光缆网规划中加以应用。论文首先介绍了通信网和光缆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光缆网规划的内容和意义;而后从光缆网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光缆网规划的一般依据、原则、主要方法和工具。论文重点研究了光网络规划策略,分析并给出了通信局点选址和光纤选型方案。论文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光缆网规划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算法并计算得出了光缆网规划结果。论文结合无锡电信网络规划依据和总体要求,对无锡电信光缆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给出了无锡电信光缆网规划思路以及无锡江阴地区的具体规划方案。

贾武[7](2011)在《光OFDM与PON结合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通信与无线通信的融合是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无线宽带接入以及4G移动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已经被确定为核心技术。将OFDM技术引入到光传送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1)通过把高速率的数据流转换成多个低速数据流,使得每个子信道上的数据符号持续时间相对增加,这样既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又有效减少了由光纤非线性、色散导致的时延所带来的符号间干扰(ISI)。2)由于OFDM各个子载波之间存在正交性,OFDM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3)由于各个子信道中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以通过采用IFFT和FFT来实现,随着DSP技术的发展,运算实现容易,计算复杂度较低。4)OFDM系统可以维持发送符号周期远远大于时延,因而不需要复杂的信道均衡。5)OFDM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很高的频谱利用率以及低的建网与维护成本。6)OFDM适用于高速率宽带通信系统,且不需要反馈信道,只需在接收端进行均衡与同步,简化了数字信号处理。PON当前已成为解决光网络瓶颈的主要方案。TDM-PON当前应用较多,但是它的上行链路的分时传送需要应用动态带宽分配算法(DBA)。 WDM-PON因为具有高传送容量、单一用户高带宽的特点而在近期得到较大发展,但高代价限制了它的应用。下一代光接入网要求同时给多个用户传送多类业务,并要求新的鲁棒性和高效调制技术。OFDMA-PON以动态方式分配各子载波给多个用户,它可以同时对时域和频域资源进行分割。与WDM-PON相比,它只需一个光接收机,而且在上行方向不需要进行WDM复用,同时它可以在各ONU之间动态地分配波长,增减ONU也不需要重新配置硬件。与TDM-PON相比,OFDMA-PON利用了多个波长传送,具有更大容量和更远的传输距离。因此,其优势在于:1)在处理带宽资源共享与隔离时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带宽可以以不同模式在不同的应用中进一步被共享。各ONU可以以不同的数据速率共享同一个子信道;2)带宽效率得到了改进。例如10Gb/s可以通过4bit/s/Hz、16QAM调制和3.5GHz带宽实现;3)可以实现业务透明传送和独立协议。子载波的子集可以以不同的QoS要求同时支持数字和模拟信号。本论文针对光OFDM技术与PON结合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简要叙述了OFDM和光接入网技术的背景与发展。第二章描述了基于DSP的、直接上变频的相干光OFDM系统框图设计,并阐述了光OFDM系统中的信号流程及公式推导。对现有文献中融合OFDM技术的各种PON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也针对结合极化复用、ONU无光源、最小移位键控(MSK)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先介绍了前期光接入网研究中,参与完成的基于异构8B10B编码和WDM的多P2P并联架构FTTH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接着介绍了独立设计的基于分光器单向环网的终端节点自动保护机制。第四章研究了光OFDM系统优化设计的思路和子载波数NSC的优化选择。第五章对OFDMA-PON与其它PON技术进行了性能比较,探讨了系统设计方法和网络拓扑研究,并重点设计了基于ONU问单纤桥接对、双纤桥接对、单纤桥接环这3种适用于OFDMA-PON的分支光缆(DF)故障保护机制。论文的主要创新完成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提出一种基于分光器单向环网的终端节点自动保护机制,设计了保护结构、保护规则和保护切换流程,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的生存性。该机制保护了数据完整性,并明显地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和连接可用性。相关研究工作并已发表在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Telecommunications(ETT)杂志上(SCI已检索)。2、首次就光OFDM系统中子载波数的最优化选取进行了探讨,探讨了保护间隔、数据吞吐量、峰均功率比、运算复杂度、频带效率、抽样可实现性等多个限制条件对子载波数的影响。3、提出并研究了OFDMA-PON中保护问题,设计了基于ONU间单纤桥接对、双纤桥接对、单纤桥接环3种适用于OFDMA-PON的分布光纤(DF)故障保护机制,并以线路保护尤其是DF保护为重点进行了分析。4、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点到点(P2P)型FTTH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光线路终端(OLT)和光网络单元(ONU)使用“语音数据汇聚/分离器”芯片,把语音信号复用成时分复用(TDM)信号E1(2.048Mb/s)后,再通过基于私有协议的8B10B编码汇聚在百兆以太网信号上即成为可进行时钟恢复和数据再生(CDR)的125Mb/s信号。采用了媒质转换器(MC)方式。将有线电视和CDR信号经波分复用(WDM)技术单纤双向传输。1部OLT可接入8路光网络单元(ONU),1个ONU可提供100Mb/s以太网、视频和4个E1接口。集中式网管系统可对全部ONU和OLT的机盘进行查询告警、实时监控和管理,实现了G.985中简单规范而传统光以太网不具备的OAM功能。

赵刚[8](2010)在《黑龙江省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自1970年光纤出现以来,光纤通信逐步在长途通信网、市话通信网中取代原有的电缆通信网,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在现代通信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认为是通信史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但同电通信相同,光纤通信也属于有线传输,是利用光导纤维构成的光缆作为传输线路,依旧面临着如何保证传输质量和运行安全的问题。本论文以黑龙江省移动通信光缆线路为应用背景,主要针对维护过程中的光缆线路基础维护技术和维护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列举了收集整理的大量相关数据和资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总结以往的维护经验、不断实践研究和模拟分析,共同去解决光缆线路维护中的故障处理技术以及如何做好维护管理工作的问题,为日常维护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柴森[9](2010)在《光缆冲击实验机的改进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用光缆进行信息传输,全球的电信运营商也将目光集中在铺设更广更密集质量更优质的光缆。其中,光纤光缆的机械性能检测服务也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光纤光缆的机械性能的检测服务,包括对光缆冲击试验机、光缆弯曲扭绕试验机,光缆振动试验机等.传统的光缆冲击试验机采用的是STD总线控制系统结构,随着信息传输量的增大和芯片科技的日益发展,接口元件越来越多,而原有芯片本身的处理能力和带宽有限,因此容易造成“单点实效”,系统的可扩展性差。而改进后的实现方案以STM32F103RET6芯片为处理器,不同于原有处理器的传输模式,其采用的是大容量存储,高运算速度的新一代arm芯片,STM32F103RET6芯片既高速度计算,又可以利用本身的存储器进行存储数据。这种芯片的运算处理模式将服务由中心推向了边缘,充分利用自己本身自有的资源,极大减轻了所需接口的数目,这些特点都极大促进了基于STM32F103RET6芯片的光缆冲击试验机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STM32F103RET6芯片的结构和功能,技术特点及数据存储的相关方面知识。其次,重点分析了改进光缆冲击试验机的四大主要方面,并根据STM32F103RET6芯片的特点,对信息数据传输的部分进行了改进。最后结合Protel软件,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设计了一种适合现代光缆冲击试验检测的试验系统,有效解决了原冲击试验系统的扩展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和系统吞吐性能低等问题,并且系统使用了跨平台的UC/OS系统。

石峰[10](2010)在《全业务下本地传输网与宽带接入网及IP城域网协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全业务运营背景下宽带接入网和IP城域网的发展对传输网络的要求,以及中山移动传输网络现状调查,分析出中山地区各类传输建设场景,总结归纳出适合珠三角地区建设模式的场景。本论文就不同应用场景,提出SDH、WDM等传输网和EPON等宽带接入网建设方案,并在佛山等城市进行验证和实施.正对城域网络建设,本论文研究IP网络的结构,提出IP城域网的协调建设策略,能够对珠三角地区的传输网络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混合光缆线路与色散分布光缆(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光缆线路与色散分布光缆(下)(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光纤热网泄漏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直接检测法
        1.2.2 间接检测法
    1.3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总体方案设计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总体方案设计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分布式拉曼光纤传感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原理
        2.1.1 分布式光纤瑞利散射传感系统原理
        2.1.2 分布式光纤布里渊传感系统原理
        2.1.3 分布式光纤拉曼传感系统原理
    2.2 分布式拉曼散射测温与定位原理
        2.2.1 拉曼散射理论基础
        2.2.2 光时域反射(OTDR)技术原理
    2.3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解调原理
        2.3.1 反斯托克斯背向散射解调方法
        2.3.2 拉曼反斯托克斯与斯托克斯背向散射比值解调方法
        2.3.3 拉曼反斯托克斯与瑞利背向散射比值解调方法
        2.3.4 温度定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热网泄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设计
        3.1.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结构组成
        3.1.2 系统硬件搭建
        3.1.3 系统软件设计
    3.2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影响参数及性能指标
        3.2.1 系统温度分辨率
        3.2.2 系统空间分辨率
        3.2.3 系统时间分辨率
        3.2.4 系统调试
    3.3 热网泄漏检测实验室模拟方案设计与分析
        3.3.1实验室模拟实验
        3.3.2 历史测量数据分析
    3.4 热网现场检测方案设计与应用
        3.4.1 复杂管段传感光缆布阵
        3.4.2 现场调试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力管网健康状态监测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测量系统方案
    4.2 热力管网现场健康状态分析
        4.2.1 系统稳定性分析
        4.2.2 热力管道温度场的复现
        4.2.3 热力管网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4.3 热网状态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4.3.1 热网膨胀节膨胀量测量的装置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4.3.2 热网膨胀节膨胀量检测模型建立
        4.3.3 实验方案设计
        4.3.4 影响热网膨胀节膨胀量测量参数分析
        4.3.5 实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膨胀节膨胀量检测方法优化和改进
    5.1 基于系统光强数据的膨胀节检测方法
        5.1.1 热网膨胀节膨胀量检测模型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2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光强数据拟合结果
        5.2.1 热力管网中膨胀节膨胀量与光缆拟合曲线分析
        5.2.2 实验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光纤感应拉丝炉的涡流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简介
        1.1.1 光纤定义和结构
        1.1.2 光纤传输信息优点
        1.1.3 光纤的发展趋势
    1.2 光纤生产过程
        1.2.1 双坩埚法
        1.2.2 套管法
        1.2.3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研究与设计的意义
    1.3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纤感应拉丝炉的工艺要求及分析
    2.1 光纤感应拉丝炉工艺要求
    2.2 光纤感应拉丝炉工艺分析
        2.2.1 光纤参数对应损耗分析和改善措施
        2.2.2 光纤感应拉丝炉提高光纤参数措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数学模型建立
    3.1 光纤感应拉丝炉内涡流场研究方法
        3.1.1 安培环路定律
        3.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1.3 高斯电通定律
        3.1.4 高斯磁通定律
    3.2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数学模型
        3.2.1 求解区域V的定义
        3.2.2 未知函数选取
        3.2.3 边界的确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模拟及结构设计
    4.1 ANSYS软件简介
        4.1.1 ANSYS分析过程
        4.1.2 ANSYS软件求解方法
    4.2 光纤感应拉丝炉几何模型
    4.3 涡流场区域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4.4 光纤感应拉丝炉涡流场模拟
    4.5 光纤感应拉丝炉设计
        4.5.1 感应线圈的设计
        4.5.2 保温层的设计
        4.5.3 导体(石墨中心管)的设计
        4.5.4 炉壳的设计
    4.6 感应线圈二维涡流场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纤感应拉丝炉的涡流分析
    5.1 涡流场在ANSYS软件中的分析方法
    5.2 涡流场模拟与分析
        5.2.1 有限元几何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几何参数
    5.3 涡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建立模型
        5.3.2 材料性质定义
        5.3.3 利用ANSYS14.0对模型进行涡流场分析步骤
        5.3.4 简化后二维模型分析
        5.3.5 感应线圈加载励磁电流135A三维涡流场分析
        5.3.6 导体(石墨中心管)温度上升所引起的性能变化
        5.3.7 保温层保温效果与感应线圈内径引起的磁场强度降低平衡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光纤感应拉丝炉内温度测定
        6.1.1 准备工作
        6.1.2 安装与调试
        6.1.3 开机工作和数据采集
        6.1.4 数据对比
    6.2 光纤参数测定
        6.2.1 数据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架空环境下量子保密通信多态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BB84的电力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分析
    2.1 基于单光子的量子保密通信协议
        2.1.1 BB84协议
        2.1.2 基于BB84协议的系统模型及分析
    2.2 电力量子保密通信信道特性
    2.3 电力量子保密通信网
        2.3.1 电力量子保密通信网的体系架构
        2.3.2 电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拓扑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系统实验及数据分析
    3.1 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系统环境搭建
        3.1.1 量子保密通信简介
        3.1.2 偏振式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测试系统搭建
    3.2 偏振式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系统测试方法设计
        3.2.1 偏振式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系统总体测试流程
        3.2.2 偏振式电力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系统各指标测试流程
    3.3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 距离衰减损耗测试
        3.3.2 舞动损耗测试
        3.3.3 接续损耗测试
        3.3.4 量子VPN加密算法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4.1 架空光缆下的光偏振变化研究
    4.2 降低光偏振变化对成码率影响策略
    4.3 电力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搭建
        4.3.1 量子信道设计
        4.3.2 组网模式
        4.3.3 量子网络设备
    4.4 电力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成码率测试结果分析
        4.4.1 日平均成码率分析
        4.4.2 接入快速偏振反馈设备后日平均成码率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物理网综述
        1.2.1 光纤物理网的分层
        1.2.2 光纤物理网各个层次的定义及说明
        1.2.3 光纤物理网基本规划情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光纤物理网规划理论基础
    2.1 光纤物理网的概念及特点
        2.1.1 光纤物理网的概念
        2.1.2 光纤物理网的特点
    2.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2.2.2 国内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2.2.3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3 光纤物理网规划流程
        2.3.1 规划启动阶段
        2.3.2 规划调研、准备阶段
        2.3.3 规划编制阶段
        2.3.4 规划收尾阶段
    2.4 光纤物理网规划方法
        2.4.1 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
        2.4.2 光纤网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2.4.3 规划区域划分
        2.4.4 需求分析及预测
        2.4.5 光节点设置
        2.4.6 光缆选型
        2.4.7 光缆芯数的确定
        2.4.8 光纤物理网规划常用工具
    2.5 光纤物理网规划原则
        2.5.1 光纤物理网的总体规划原则
        2.5.2 光纤物理网结构目标图
        2.5.3 光纤物理网节点设置原则
        2.5.4 光纤物理网各层规划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的规划
    3.1 业务需求分析
        3.1.1 业务需求预测及方法
        3.1.2 接入点建设规模预测
        3.1.3 网络需求模型
        3.1.4 网络建设
        3.1.5 网络带宽需求预测
        3.1.6 技术发展需求分析
        3.1.7 各类业务对于纤芯的需求
    3.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基础资源现状
        3.2.1 业务节点现状
        3.2.2 光纤物理网现状
    3.3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现状问题分析
        3.3.1 业务节点存在的问题
        3.3.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存在的问题
    3.4 规划策略及规划目标架构
        3.4.1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总体规划策略及原则
        3.4.2 上海移动光纤物理网规划原则细则及目标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规划实例
    4.1 闵行地区业务需求分析
        4.1.1 无线配套需求
        4.1.2 政企专线及家庭宽带需求
    4.2 闵行光纤物理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局房节点现状及问题分析
        4.2.2 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4.2.3 本节小结
    4.3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规划策略
        4.3.1 闵行光纤物理网节点规划策略
        4.3.2 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光缆网建设策略
    4.4 上海移动闵行地区光纤物理网建设方案
        4.4.1 闵行地区概况及功能定位
        4.4.2 节点规划
        4.4.3 光缆网规划建设方案
        4.4.4 相关技术论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全IP化城域传输网络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主流本地传输网技术介绍
    2.1 SDH/MSTP技术
    2.2 IPRAN技术
    2.3 PTN技术
    2.4 波分复用技术
    2.5 OTN技术
    2.6 技术对比
第3章 网络现状分析
    3.1 光缆网现状分析
    3.2 MSTP网现状分析
    3.3 IPRAN网现状分析
    3.4 OTN网现状分析
第4章 业务需求分析
    4.1 IPRAN网络业务需求分析
        4.1.1 基站承载需求
        4.1.2 政企客户接入需求
    4.2 OTN网络业务需求分析
        4.2.1 IP网承载需求
        4.2.2 IPRAN网承载需求
        4.2.3 政企电路出租承载需求
第5章 ALLIP化时代本地传输网发展思路
    5.1 IPRAN网络总体发展思路及建设原则
        5.1.1 IPRAN网络发展思路
        5.1.2 IPRAN网络架构及组网原则
    5.2 SDH/MSTP网络总体发展思路及建设原则
    5.3 OTN网络总体发展思路及建设原则
        5.3.1 OTN网络总体发展思路
        5.3.2 OTN网络架构及组网原则
        5.3.3 OTN网络与IPRAN网络联合组网架构
第6章 本地传输网规划方案
    6.1 IPRAN网络规划方案
    6.2 OTN网络规划方案
        6.2.1 本地网波分/OTN网络建设规划
        6.2.2 城域OTN网管规划
        6.2.3 精确建设和投资管控
第7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无锡电信光缆网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网发展背景
    1.3 光缆网现状
    1.4 国内外光缆网规划发展趋势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缆网规划理论和方法
    2.1 光缆网结构及存在问题
        2.1.1 光缆网结构组成
        2.1.2 光缆网存在问题
    2.2 光缆网规划依据和原则
        2.2.1 光缆网规划依据
        2.2.2 光缆网规划一般原则
    2.3 光缆网规划思路
        2.3.1 总体规划思路
        2.3.2 规划细分及对策
    2.4 光缆网规划工具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缆网规划策略研究
    3.1 通信局点选址及布局策略
        3.1.1 通信局点分类
        3.1.2 通信局点选址及布局策略
    3.2 光纤选型策略
        3.2.1 光纤型号与分类
        3.2.2 光纤传输性能指标
        3.2.3 G.652 和G.655 光纤
        3.2.4 光纤选型方案
    3.3 光缆网分层优化策略
        3.3.1 光缆网拓扑结构分析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核心层组网方案研究
        3.3.4 汇聚层组网方案研究
        3.3.5 接入层组网方案研究
        3.3.6 光缆分层组网方案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锡电信光缆网规划
    4.1 现状分析
        4.1.1 局点现状
        4.1.2 光缆网结构现状分析
        4.1.3 纤芯使用现状分析
    4.2 规划需求分析
        4.2.1 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4.2.2 光缆网需求分析
    4.3 无锡光缆规划设计
        4.3.1 通信局点规划
        4.3.2 光缆拓扑规划
        4.3.3 光缆路由规划
        4.3.4 光缆容量规划
    4.4 无锡江阴地区规划具体方案
        4.4.1 局点规划
        4.4.2 光缆拓扑规划
        4.4.3 光缆路由规划
        4.4.4 光缆容量规划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缩略语
致谢

(7)光OFDM与PON结合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OFDM技术的背景与发展
    1.2 光接入网技术的背景与发展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OFDM关键技术及研究背景
    2.1 光OFDM系统功能框图
    2.2 光OFDM系统信号流程
    2.3 OFDMA-PON概述
        2.3.1 理论基础
        2.3.2 基于DSP的OFDMA-PON
        2.3.3 OFDMA-PON的混合业务传输
    2.4 OFDM与WDM-PON结合研究
        2.4.1 上行I/Q双波长的WDM-OFDMA-PON
        2.4.2 ONU侧无光源的OFDM-WDM-PON
        2.4.3 PolSK调制的OFDM-WDM-PON
        2.4.4 运用了OFDM-MSK调制的WDM-PON
    2.5 0FDM与TDM-PON结合研究
    2.6 基于子载波集复用的OFDMA-VPON
        2.6.1 OFDMA-VPON
        2.6.2 基于下行极化复用和直接检测的OFDMA-PON
    2.7 OFDM与PON结合的保护技术研究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接入网研究
    3.1 基于异构8B10B编码和WDM的多P2P并联架构FTTH系统
        3.1.1 导言
        3.1.2 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
        3.1.3 光线路终端(OLT)
        3.1.3.1 OLT单元功能设计
        3.1.3.2 E1汇聚板
        3.1.3.3 以太网汇聚板
        3.1.3.4 OLT子板
        3.1.3.5 背板
        3.1.4 光网络单元(ONU)
        3.1.5 网络管理系统(NMS)
        3.1.5.1 系统体系结构
        3.1.5.2 软件总流程
        3.1.5.3 模块说明
        3.1.6 比较与分析
        3.1.6.1 技术成熟度
        3.1.6.2 带宽特性及利用率
        3.1.6.3 成本
        3.1.6.4 安全性
        3.1.6.5 QoS和OAM
        参考文献
    3.2 基于分光器单向环网的终端节点自动保护机制
        3.2.1 导言
        3.2.2 结构设计
        3.2.2.1 结构及信息流
        3.2.2.2 可恢复性及网管设计
        3.2.3 保护倒换及生存性分析
        3.2.3.1 保护规则
        3.2.3.2 CU中的保护倒换流程
        3.2.3.3 VA失效
        3.2.3.4 VA和VB均失效
        3.2.3.5 VB失效
        3.2.3.6 Vc失效
        3.2.4 性能
        3.2.4.1 成本
        3.2.4.2 连接可用性
        3.2.4.3 恢复时间
        3.2.4.4 光功率预算
        参考文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OFDM系统子载波数最优化
    4.1 光OFDM系统优化概论
        4.1.1 基本步骤
        4.1.2 约束条件
        4.1.3 参数选择
    4.2 基本公式推导
    4.3 数据吞吐量R_(cb)限制
    4.4 峰均功率比(PAPR)限制
    4.5 IFFT/FFT运算复杂度限制
    4.6 频带效率限制
    4.7 ADC抽样可实现性限制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OFDMA-PON保护机制
    5.1 OFDMA-PON与其它光接入网技术的比较
    5.2 OFDMA-PON系统设计
        5.2.1 基本架构
        5.2.2 网络结构拓扑研究
        5.2.3 OFDM基带发射机/接收机
    5.3 PON线路保护研究背景
        5.3.1 星形拓扑
        5.3.2 环形拓扑
        5.3.3 星-环形拓扑
    5.4 OFDMA-PON关键参数分析设定
    5.5 基于ONU间单纤桥接对的OFDMA-PON中DF自动保护机制
        5.5.1 导言
        5.5.2 结构设计
        5.5.2.1 结构及信息流
        5.5.2.2 可恢复性
        5.5.3 保护倒换
    5.6 基于ONU间双纤桥接对的OFDMA-PON中DF自动保护机制
    5.7 基于ONU间单纤桥接环的OFDMA-PON中DF自动保护机制
    5.8 各机制性能比较
        5.8.1 成本
        5.8.2 连接可用性
        5.8.3 恢复时间
        5.8.4 光功率预算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黑龙江省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1.3 文章结构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光纤
        2.1.1 光纤的概念
        2.1.2 光纤的传输特性
    2.2 光缆
        2.2.1 光缆的种类和结构
        2.2.2 光缆的机械物理性能
    2.3 光纤通信系统
        2.3.1 光纤通信系统的概念
        2.3.2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缆线路的施工
    3.1 施工概述
        3.1.1 光缆通信工程建设程序
        3.1.2 光缆通信工程施工流程
    3.2 光纤连接技术
        3.2.1 光纤连接的方式及要求
        3.2.2 光纤连接损耗的产生因素
    3.3 光缆线路的敷设方式
        3.3.1 光缆敷设一般规定
        3.3.2 光缆线路的敷设安装
    3.4 光缆接续
        3.4.1 光缆接续的一般要求
        3.4.2 光缆接续的方法和步骤
    3.5 竣工验收
        3.5.1 竣工验收的依据
        3.5.2 竣工验收的方法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缆线路的维护
    4.1 光缆线路维护的目的和任务
        4.1.1 光缆线路维护的目的和任务
        4.1.2 光缆线路维护的内容和周期
    4.2 光缆线路维护的主要内容
        4.2.1 架空光缆的维护
        4.2.2 直埋光缆的维护
        4.2.3 管道光缆的维护
        4.2.4 巡回和护线宣传
    4.3 光缆线路的维护施工
        4.3.1 光缆维护施工概述
        4.3.2 光缆割接施工
        4.3.3 光缆敷设施工
        4.3.4 光缆故障抢修施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缆线路的测试和监测
    5.1 光缆线路的测试
        5.1.1 对光纤的测试
        5.1.2 对光缆的测试
    5.2 光缆线路的监测和保护
        5.2.1 光缆线路的自动监测系统
        5.2.2 光缆线路的自动保护倒换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缆线路的故障处理
    6.1 光缆线路故障的分类和处理程序
        6.1.1 光缆线路故障的分类和定义
        6.1.2 光缆线路故障的处理程序
    6.2 光缆线路故障的测量和判断
        6.2.1 光时域反射仪
        6.2.2 光纤测试分析
        6.2.3 现场障碍点的查找
    6.3 光缆线路故障的现场处理
        6.3.1 应急抢通处理
        6.3.2 正式抢修处理
        6.3.3 冬季障碍处理
        6.3.4 障碍处理全程测试
    6.4 光缆线路故障的分析和预防
        6.4.1 障碍的基本类型
        6.4.2 光缆障碍的故障分析
        6.4.3 光缆障碍的预防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
    7.1 光缆线路维护与管理的概念
        7.1.1 光缆线路维护与维护管理
        7.1.2 光缆线路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7.2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信息化
        7.2.1 信息与信息化
        7.2.2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7.3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社会化
        7.3.1 光缆社会化维护
        7.3.2 光缆社会化维护过程中的管理
    7.4 现行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
        7.4.1 我国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7.4.2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的研究
    8.1 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热点问题探讨
        8.1.1 维护与管理专业化
        8.1.2 综合维护与差异化维护
        8.1.3 维护体制探讨
        8.1.4 维护的市场化
    8.2 新型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的提出
        8.2.1 黑龙江现行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8.2.2 新型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技术的提出
    8.3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光缆冲击实验机的改进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结构
    1.3 论文难点
第二章 光纤光缆性能介绍
    2.1 光纤结构及其种类
        2.1.1 光纤结构
        2.1.2 数孔数值
        2.1.3 光纤的种类
    2.2 光纤制造与衰减
        2.2.1 光纤制造
        2.2.2 光纤的衰减
    2.3 光纤的优点
    2.4 光缆的制造
    2.5 光缆的连接
第三章 试验机系统方案
    3.1 光缆试验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3.1.1 常用光缆型号介绍
        3.1.2 光缆冲击试验机介绍
        3.1.3 冲击试验机的操作流程
        3.1.4 冲击试验机控制系统介绍
        3.1.5 冲击试验机上的电动机介绍
    3.2 光缆试验机系统的技术指标
    3.3 光纤机械性能测试目的
    3.4 系统的改进方案
第四章 试验机系统硬件设计
    4.1 STM32系列单片机和STM32F103RE芯片介绍
    4.2 STD总线控制系统与STM32单片机系统的优缺点对比
        4.2.1 STD总线控制系统介绍
        4.2.2 STM32单片机系统介绍
    4.3 系统原理设计
        4.3.1 电源部分设计
        4.3.2 键盘和显示部分
        4.3.3 串口通信部分电路
        4.3.4 控制电机转速和方向部分电路设计
        4.3.5 JTAG部分电路设计
        4.3.6 USB接口电路设计
第五章 试验机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STM32系列微控制器存储器
    5.2 STM32系列微控制器程序设计
    5.3 系统的全自动程序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全业务下本地传输网与宽带接入网及IP城域网协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
第二章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工作
    2.1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项目研究主要工作
第三章 全业务运营网络发展策略
    3.1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环境分析
        3.1.1 发展趋势
        3.1.2 竞争环境分析
        3.1.3 全业务运营SWOT分析
    3.2 业务特点及对网络要求
    3.3 全业务运营的目标网络架构
    3.4 全业务运营网络总体发展策略
第四章 全业务下传输网发展与现状分析
    4.1 中山市总体概况
    4.2 中山移动网络现状
        4.2.1 本地传输网现状
        4.2.2 IP城域网现状
        4.2.3 宽带接入网现状
    4.3 全业务下IP城域网对传输网的要求
    4.4 全业务下宽带接入网对传输网的要求
    4.5 传输网总体发展目标
第五章 全业务下传输网建设策略
    5.1 传送网技术分析
        5.1.1 SDH/MSTP技术
        5.1.2 无源光网络(xPON)技术
        5.1.3 分组传送网(PTN)
        5.1.4 WDM传送技术
        5.1.5 光传送网(OTN)
        5.1.6 无线接入技术
    5.2 全业务用户接入模型分析
    5.3 全业务下传输设备组网建设策略
        5.3.1 全业务下核心/汇聚层建设策略
        5.3.2 全业务下接入层/用户接入层的传输组网策略
    5.4 全业务下光缆网建设策略
        5.4.1 核心汇聚层光缆建设策略
        5.4.2 接入层光缆建设策略
第六章 全业务下传输网接入场景分析
    6.1 接入场景模型分析
    6.2 密集城区
    6.3 一般城区
    6.4 开发区
    6.5 一般乡镇
    6.6 传输建设场景在珠三角地区的延伸
        6.6.1 佛山北滘镇场景
        6.6.2 佛山乐从镇场景
        6.6.3 珠三角代表性场景分析
第七章 协调建设思路分析
    7.1 协调建设总体思路
    7.2 光缆网协调建设思路分析
    7.3 设备组网协调建设思路分析
    7.4 网络建设工程进度安排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混合光缆线路与色散分布光缆(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光纤热网泄漏监测系统研究[D]. 李勇勇.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7)
  • [2]光纤感应拉丝炉的涡流场研究与设计[D]. 廖平录. 苏州大学, 2018(04)
  • [3]基于架空环境下量子保密通信多态因素分析研究[D]. 李雪彩.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4]光纤物理网规划及实例分析[D]. 许勤侃.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5]全IP化城域传输网络规划设计与研究[D]. 王莉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1)
  • [6]无锡电信光缆网规划方案研究[D]. 陈军成.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光OFDM与PON结合的关键技术研究[D]. 贾武.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1)
  • [8]黑龙江省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D]. 赵刚.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9]光缆冲击实验机的改进方案[D]. 柴森.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全业务下本地传输网与宽带接入网及IP城域网协调建设研究[D]. 石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混合光缆线路和分散分布光缆(第二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