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银[1](2017)在《不同焊接方法的纯镍直缝焊管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镍及镍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以及可锻性,在冷、热状态下均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冷热加工制成板材、箔材、线棒材以及管状等各类产品。镍及镍合金管常应用于制碱、氯碱化工、有机氯化物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尤其在各种耐强碱的设备中的应用广泛。等离子弧焊(PAW)能量密度高、穿透力强,能够实现板厚6mm以下镍及镍合金单面焊双面成形,用于镍及镍合金管的焊接具有较大的优势;钨极氩弧焊(TIG)可靠性高、易操作、电弧稳定,具有良好的覆盖能力,焊缝成形美观,性能良好,在镍及镍合金的焊接方面也得到了大量应用。本课题分别采用PAW焊以及PAW+TIG焊两种不同的焊接方法,不添加填充材料,实现尺寸规格为Ф112mm×3.5mm×6500mm纯镍直缝焊管的焊接,对获得的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从纯镍直缝焊管接头宏观形貌分析可知,两种焊接方法均能够实现板厚为3.5mm纯镍直缝焊管单面焊双面成形,与此同时,PAW+TIG焊能够有效避免PAW焊接接头咬边、凹陷、气孔等缺陷,获得了成形均匀、美观的鱼鳞纹状焊缝表面形貌;焊接接头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纯镍母材为均匀细小的单相奥氏体等轴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47.32μm,PAW焊接接头热影响区为等轴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96.43μm,焊缝区域形成了柱状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463.57μm;PAW+TIG焊接接头各区域由于受到TIG电弧的二次加热作用,较PAW接头组织出现长大现象,热影响区为等轴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103.75μm,焊缝区域形成了粗大的柱状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547.32μm;焊接接头XRD物相分析表明,两种焊接方法所获得的焊缝中物相组成与母材相同,基体均为奥氏体组织;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AW+TIG接头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85.60%,冲击功为母材的61.58%,较PAW接头力学性能虽有所降低,但均能满足镍管接头力学性能要求,均为韧性断裂;采用盲孔法测量镍管PAW焊接接头以及PAW+TIG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结果表明:由于TIG电弧对焊接接头的二次加热作用对焊缝具有重熔和热处理作用,与PAW焊相比较,PAW+TIG焊可以显着降低镍管焊缝的轴向残余应力σx以及周向残余应力σy。室温浸泡试验与电化学试验结果均表明,纯镍母材、镍管PAW焊缝以及镍管PAW+TIG焊缝在不同腐蚀溶液中耐蚀性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耐蚀性由强到弱顺序为:母材,PAW+TIG焊缝,PAW焊缝。综合可见,PAW+TIG焊满足了镍管接头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接头咬边、气孔等缺陷,获得了成形均匀、美观的鱼鳞纹状焊缝表面形貌,成材率高,生产成本低,显着降低了镍管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以及在腐蚀溶液中较PAW焊缝具有更好的耐蚀性,是纯镍N6直缝焊管焊接的理想方法。
苏运波,孙智兴,李占贤[2](2016)在《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电源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单相交流电弧放电不稳定和射流短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六相交流电弧放电相比于单相交流电弧放电更稳定,可以产生更大功率的等离子体。主要介绍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的电源系统电路设计,并给出了六相交流电源驱动的电弧等离子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及不同弧电流对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影响规律。
袁亮文[3](2016)在《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文中认为随着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不断提升以及镍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镍管新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不断被开发。直缝焊管由于具有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成形质量好以及产品精度高等优点,在许多领域已经完全替代了无缝管,其中镍直缝管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管。镍管在制碱行业、海水淡化、氯碱化工、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滨电站等行业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镍直缝焊管成型工艺技术的开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ZG80型镍直缝管生产线辊弯成形机组为研究对象,以镍直缝焊管辊弯成型工艺、等离子-TIG双枪焊接工艺及其过程控制为研究主线,采用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镍直缝管辊弯成型机组设备、成型过程工艺参数、镍直缝管镍带宽度理论分析计算、等离子-TIG双枪焊接工艺方法以及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五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镍直缝管成型采用辊弯成形工艺(CUO成型法),一般是采用上、下平辊的压靠弯曲,进而对镍带进行横向实弯,用立辊进行辅助导向。镍带经修整后进入成型机组,成型机组主要包括:镍带入口导板、夹送辊、成型机弯边机架部分、焊接部分和定径切割部分、成品料架等构成。其中,最重要的组成是焊接设备,主要由PHM-500型等离子焊机、WSE-400TIG焊接、CA-01工业冷却水箱、TX-3等离子焊枪以及TIG焊枪等设备组成。成型机组主传动采用电机拖动,主要采用AC70系列(AC70-T3-011G/030P)矢量型变频调速器实现对成型机组速度的精确控制。镍直缝管焊接部分时序控制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CP1H-XA40DT-D)为控制核心,配备触摸屏MT6070i H3、CP1W-CIF11通信模块,结合PC技术、自动化组态软件技术对等离子-TIG双枪焊接系统实施优化、精确、全自动化控制。在搭建的等离子-TIG双枪焊接现场实验平台上分别进行了(37)48mm?3.5mm和(37)112mm?3.5mm两种规格的镍直缝管焊接生产试验。主要对等离子弧焊接电流IP、等离子气流量Q1、TIG焊接电流IT、保护气流量Q、焊接速度V、双枪距离S2等焊接工艺参数进行合理匹配。在获得良好焊缝表面成形的条件下,按照生产要求测试不同规格镍管的基本物理性能指标与焊缝组织,并且用等离子焊接和等离子-TIG双枪焊接工艺焊接同一规格的镍管进行对比。最后,经过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等离子-TIG双枪焊接,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等离子弧焊具有穿孔效应,能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TIG焊的自由电弧有良好的覆盖能力,达到正面成形美观的效果,能够满足镍直缝焊管优质高效焊接的需求。
苏运波[4](2016)在《多相交流电弧放电实验装置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高危固体废弃物(包括医疗垃圾和核废料等)逐渐增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废弃物,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以前处理高危有害废弃物主要是采取焚烧和掩埋等方法处理,这些处理方法会带来二次危害。如焚烧方法会产生二恶英和呋喃等,而二恶英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毒性的有机物之一。因此普遍存在的处理方式具有处理不彻底、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热等离子体具有高温度、高化学活性等特点,逐渐被应用于处理高危固体废弃物(包括医疗垃圾和核废料等)。交流电弧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属于热等离子体。在高气压条件下,热等离子体的体积通常较小,气体温度和电子数密度通常在10000 K和1022 m-3量级;而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在等离子体射流体积增大的同时,气体温度则有所降低。本文以热等离子体处理高危污染物为背景,设计了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采用PLC控制伺服电机带动放电电极移动以实现电极的精确移动,并提出了采用水冷约束管来增大等离子体射流长度和体积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设计了六相交流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装置。研究了不同的进气量、进气方式和电源功率对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热等离子体,相比于单相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具有更大的高温区体积,从而使高效处理高危污染物成为可能。其次,设计了能产生六相交流电弧放电的等离子体驱动电源系统。根据单相交流弧焊电源的工作原理,组建了六相交流电弧等离子体驱动电源,并设计了用于启动变压器的软启动电路和用于非接触引弧的高频引弧器。最后,本文提出了采用水冷约束管和冷气体注入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等离子体射流直径和长度,在中等气压条件下获得了放电均匀稳定、射流长度和直径分别达到35和13 cm的高温等离子体射流,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实验测量。
龚海[5](2007)在《摆动TIG焊焊缝跟踪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对焊接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自动化焊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焊缝自动跟踪。本研究采用了双焊枪结构(小电流的摆动TIG焊枪作为传感器前置,用来焊接的焊枪置于传感器后),成功地实现了焊缝跟踪。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的关键问题:1.设计了电弧信号初级处理电路,该电路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区间,完全适用于本研究的TIG焊焊缝跟踪传感器。2.采用二阶Butterworth滤波电路对电压采样信号进行硬件处理,成功地提取出了反映坡口状态的弧压信号。采用光码盘技术来记录转动电机的位置,从而确定了电弧的实时扫描位置。3.通过分析焊缝坡口的特征和弧压信号的变化特点,采用积分比较法来解决V型坡口的横向跟踪问题,采用自学习确定高低跟踪参考值的方法来解决V型坡口的高低方向跟踪问题;分析了搭接坡口的几种跟踪策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积分比较法。4.针对本研究与传统电弧传感器的不同之处:传感器与焊枪独立,即采用两套独立的十字滑架单独驱动,提出了分别针对传感器和焊枪的控制策略——对于传感器,采用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传感器的焊缝识别精度;对于焊枪,其控制信号由传感器检测得到的信号给出,而焊枪由于滞后于传感器一段时间,因而属于大滞后系统的范畴,采用带Smith预估补偿器的PID控制方法,成功的实现了焊缝的跟踪。5.完成了相关硬件电路的制作、软件程序的编写及调试工作。
苗玉刚[6](2004)在《镁合金薄板焊接工艺及弧长控制》文中提出镁合金具有重量轻、比刚度比强度高、阻尼性好以及可回收利用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在汽车、摩托车、航天航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镁合金结构件的广泛应用,必将面临连结问题,焊接将是一种优选的连结方法。 为深入认识变形镁合金TI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探索提高镁合金熔焊接头性能的有效途径。在AZ31镁合金TIG焊工艺试验的基础上,使用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显微硬度仪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AZ31镁合金TIG焊接头的力学性能、组织特征、断口形态、相组成、接头区的成分分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与母材组织相比,焊缝区晶粒明显细小,为细小的等轴晶组成;热影响区的晶粒明显粗大,是接头断裂的危险区。进一步研究发现焊接热输入是决定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保证焊透的基础上,随焊接热输入的降低,接头组织晶粒变细,热影响区宽度变窄,接头组织明显改善,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 为适应工件表面形状的变化,对镁合金薄壁件焊接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在研究镁合金薄板TIG焊过程弧压-电流-弧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弧压、电流与弧长间的关系模型来准确控制弧长的技术,同时结合PID和Fuzzy控制的原理,设计了一种自适应ALC(Automatic Length Control)控制器,并建立了相应的弧长跟踪系统的软、硬件。焊接试验表明,设计的自适应ALC控制系统,突破了常规AVC(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系统不能在小电流和收弧期间工作的局限,成功实现了镁合金薄板和弓形件在TIG焊过程中的弧长跟踪控制问题,得到了成型较好的焊缝,且动态精度高、稳定性好。 本文还对镁合金交流TIG焊过程中高频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隔离、频蔽、接地等措施对高频干扰进行抑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设计了以正半波电弧电压作为弧长反馈信息的弧压采样电路,试验结果表明该采样电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镁合金焊接过程中的弧长变化。
许建亚,刘晓红[7](2001)在《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结合振荡回路有关参数,分析了主回路串有大电感的电源引弧特性;研究了高频振荡器的工作性能;提出了焊接电源采用小功率、低电压辅助电源引弧的措施。
郝玉峰,许建亚[8](2000)在《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振荡回路有关参数 ,分析了主回路串有大电感的电源引弧特性 ;研究了高频振荡器的工作性能 ;提出了焊接电源采用小功率、低电压辅助电源引弧的措施。
二、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焊接方法的纯镍直缝焊管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镍及镍合金概述 |
1.3 镍及镍合金的焊接性 |
1.4 镍及镍合金的焊接方法 |
1.5 焊接残余应力研究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2.1 镍管成型设备 |
2.2.2 镍管焊接设备 |
2.2.3 耐蚀性测试设备 |
2.2.4 残余应力测试 |
2.2.5 其它测试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焊接方法的选择 |
2.3.2 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 |
2.4 试验测试 |
2.4.1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2.4.2 焊接接头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4.4 镍管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
2.4.5 镍管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析 |
2.4.6 耐蚀性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纯镍直缝焊管PAW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 |
3.1 焊接接头宏观形貌分析 |
3.2 平均晶粒尺寸测量 |
3.3 纯镍N6母材显微组织分析 |
3.4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3.5 镍管焊缝XRD分析 |
3.6 镍管PAW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
3.6.1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2 焊接接头拉伸断口分析 |
3.6.3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4 焊接接头冲击断口分析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纯镍直缝焊管PAW+TIG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 |
4.1 镍管PAW+TIG焊接接头宏观形貌分析 |
4.2 镍管PAW+TIG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4.3 镍管PAW+TIG焊缝XRD分析 |
4.4 镍管PAW+TIG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
4.4.1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2 焊接接头拉伸断口分析 |
4.4.3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4.4.4 焊接接头冲击断口分析 |
4.5 镍管焊接接头焊接残余应力测试与分析 |
4.5.1 盲孔法测试原理 |
4.5.2 镍管焊接接头残余应力测试点布置 |
4.5.3 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纯镍直缝焊管接头耐蚀性能研究 |
5.1 浸泡腐蚀试验分析 |
5.1.1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HCl溶液中浸泡试验 |
5.1.2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中浸泡试验 |
5.1.3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NaOH溶液中浸泡试验 |
5.1.4 焊缝及母材在 6%FeCl_3溶液中浸泡试验 |
5.2 电化学腐蚀试验分析 |
5.2.1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H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试验 |
5.2.2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试验 |
5.2.3 焊缝及母材在不同浓度NaOH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试验 |
5.2.4 焊缝及母材在 6%FeCl_3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试验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电源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源系统电路的设计 |
1.1 六相变压器 |
1.2 交流弧焊电源 |
2 六相交流电弧放电电源特性分析 |
3 结语 |
(3)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镍及镍合金 |
1.2.1 镍及镍合金的分类与应用 |
1.2.2 镍及镍合金的焊接性能 |
1.3 管道及其分类 |
1.3.1 管道 |
1.3.2 管道的分类 |
1.4 多热源复合焊接法的提出 |
1.4.1 双面电弧焊接法 |
1.4.2 单面电弧焊接法 |
1.5 国内外直缝焊管焊接成型与焊接过程控制的发展现状 |
1.5.1 直缝焊管辊弯成形工艺的发展过程 |
1.5.2 典型直缝焊管焊接成型法 |
1.5.2.1 螺旋埋弧焊管成型 |
1.5.2.2 直缝电阻焊管成型 |
1.5.3 管道焊接过程控制的发展现状 |
1.5.3.1 继电器控制系统 |
1.5.3.2 单片机控制系统 |
1.5.3.3 PLC控制系统 |
1.6 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第2章 镍管成型机组设备及控制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镍管成型工艺机组整体组成介绍 |
2.3 镍带开始阶段的组成及主要设备 |
2.3.1 开卷机 |
2.3.2 镍管辊式成型机 |
2.3.2.1 水平辊成型机架 |
2.3.2.2 立辊成型机架 |
2.3.3 镍管定径矫直设备 |
2.3.4 定尺切断及其设备 |
2.4 成型机的主传动系统 |
2.5 成型机组控制系统 |
2.5.1 成型机主传动轴的变频器控制 |
2.5.2 成型机变频器调速原理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镍直缝管成型过程与镍带宽度设计 |
3.1 引言 |
3.2 镍带变形过程 |
3.2.1 纵向变形与横向变形 |
3.2.2 断面变形和边缘延伸及回弹 |
3.3 直缝管的成型方法 |
3.3.1 中心弯曲成型法 |
3.3.2 边缘弯曲成型法 |
3.3.3 圆周弯曲成型法 |
3.3.4 三半径W型成型法 |
3.4 镍带宽度对焊接部分影响 |
3.5 镍直缝管镍带宽度理论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镍管焊接系统组成 |
4.1 引言 |
4.2 镍管焊接系统平台搭建 |
4.2.1 等离子-TIG双枪焊接设备 |
4.2.1.1 弧焊电源的选择 |
4.2.1.2 气路系统与水冷系统 |
4.2.1.3 等离子-TIG双枪介绍 |
4.2.1.4 等离子弧焊与氩弧焊电极 |
4.2.1.5 背部保护气装置设计 |
4.3 焊接过程控制原理 |
4.4 焊接系统控制所需主要器件 |
4.4.1 控制核心PLC(CP1H-XA40DT-D) |
4.4.2 人机界面-MT6070iH3 |
4.5 软件设计 |
4.6 调试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镍管焊接工艺实验及分析 |
5.1 等离子-TIG双枪焊接工艺原理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案 |
5.4 实验结果 |
5.4.1 镍直缝管焊接工艺参数 |
5.4.2 焊缝成形 |
5.4.3 力学性能 |
5.4.3.1 拉伸试验 |
5.4.3.2 压扁试验 |
5.4.4 无损检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多相交流电弧放电实验装置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
1.2.1 等离子体分类及应用 |
1.2.2 中等气压电弧等离子体介绍 |
1.2.3 等离子体发生器介绍 |
1.2.4 开发热等离子体高危污染物处理技术意义 |
1.3 采用电弧等离子体处理高危固体废弃物国内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3.1 中等压力等离子体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3.2 高危固体污染物处理方法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六相交流电弧等离子体放电装置系统研制 |
2.1 发生器结构设计 |
2.1.1 电极移动结构设计及发生器组装设计 |
2.1.2 顶部入气结构设计 |
2.1.3 约束管结构及其移动方式设计 |
2.2 真空系统设计 |
2.2.1 前段真空室设计 |
2.2.2 后段真空腔室结构设计 |
2.2.3 型材台架 |
2.2.4 真空测量系统 |
2.2.5 真空技术指标 |
2.3 控制系统设计 |
2.3.1 PLC及伺服电机选型 |
2.3.2 自动控制电极运动编程思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电源系统研制 |
3.1 电源系统主功率源设计 |
3.1.1 六相变压器 |
3.1.2 单相交流弧焊电源选型 |
3.1.3 电源系统特性分析 |
3.2 高频引弧器设计 |
3.3 软启动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等离子体电弧特性实验研究 |
4.0 六相交流电弧放电实验测量系统的搭建及其处理方法 |
4.1 弧电流大小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规律 |
4.2 进气方式和工作气体流量对射流影响规律 |
4.3 电极间距对等离子体射流稳定性的影响 |
4.4 等离子体参数分析 |
4.5 不同的水冷约束管结构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摆动TIG焊焊缝跟踪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
1.1.1 提高和保证焊接质量 |
1.1.2 改善焊接工人的劳动条件 |
1.1.3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焊接生产成本 |
1.2 焊接传感器及焊缝跟踪系统概述 |
1.2.1 焊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
1.2.2 焊缝跟踪系统中控制方法的发展 |
1.2.3 国内外焊缝跟踪研究现状 |
1.3 钨极氩弧焊研究现状 |
1.3.1 钨极氩弧焊概述 |
1.3.2 TIG焊电弧特性研究现状 |
1.3.3 TIG焊自动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摆动TIG焊焊缝跟踪传感器系统 |
2.1 系统的构成 |
2.2 跟踪过程的实现 |
2.2.1 电弧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物理数学模型 |
2.2.2 TIG焊电弧特性的实验研究 |
2.2.3 摆动电弧的建立 |
2.2.4 电弧扫描位置的确定 |
2.2.5 焊缝跟踪驱动控制技术 |
2.2.6 焊缝跟踪过程 |
第三章 电弧信号处理系统的建立 |
3.1 电弧信号处理系统概述 |
3.1.1 信号初级处理部分 |
3.1.2 信号采集部分 |
3.1.3 计算机处理部分 |
3.2 电弧信号处理系统 |
3.2.1 信号采集电路 |
3.2.2 滤波电路的设计 |
3.2.3 削波限幅处理 |
3.3 系统的抗高频干扰措施 |
3.3.1 焊接电源的屏蔽与保护 |
3.3.2 过程通道干扰的抑制 |
3.3.3 电源的抗干扰措施 |
3.3.4 其他抗干扰措施 |
第四章 焊缝跟踪方法分析 |
4.1 V型坡口跟踪方法分析 |
4.1.1 自学习确定高低跟踪参考值法 |
4.1.2 积分比较法 |
4.2 搭接坡口跟踪方法分析 |
4.2.1 积分差值法一 |
4.2.2 积分差值法二 |
4.2.3 中值比较法 |
4.2.4 均值比较法 |
4.2.5 改进的积分比较法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
5.1 传感器控制器设计 |
5.1.1 传感器控制模型的提出 |
5.1.2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系统的建立 |
5.1.3 系统控制特性仿真与分析 |
5.1.4 实验结果 |
5.2 焊枪控制器设计 |
5.2.1 建立Smith预估补偿数学模型 |
5.2.2 PID控制 |
5.2.3 跟踪系统仿真实验 |
5.3 焊缝跟踪实验与误差分析 |
5.3.1 焊缝跟踪实验 |
5.3.2 焊缝跟踪误差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6)镁合金薄板焊接工艺及弧长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镁及镁合金的焊接特点 |
1.1.1 镁及镁合金的焊接性 |
1.1.2 镁及镁合金焊接的常见问题 |
1.2 镁合金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电子束焊 |
1.2.2 激光焊 |
1.2.3 搅拌摩擦焊 |
1.2.4 氩弧焊 |
1.2.5 激光-氩弧复合热源技术 |
1.3 焊接过程弧长跟踪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镁合金薄板TIG焊弧长控制系统的提出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镁合金的TIG焊工艺实验 |
2.1 TIG焊工艺实验 |
2.1.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2 试验步骤 |
2.1.3 焊接效果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1 焊接缺陷分析 |
2.2.2 工艺规范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
2.3 镁合金焊接技术安全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形镁合金TIG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
3.1 变形镁合金TIG焊接头组织特征分析 |
3.1.1 宏观组织 |
3.1.2 微观组织 |
3.1.3 相组成 |
3.1.4 断口分析 |
3.1.5 元素分析 |
3.2 变形镁合金TIG焊接头性能测试 |
3.2.1 力学性能 |
3.2.2 硬度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4 镁合金焊接过程弧长调节器的设计 |
4.1 传统AVC控制器的局限 |
4.2 电弧电压-电流-弧长的关系及讨论 |
4.3 自适应A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设计依据 |
4.3.2 系统硬件的构成 |
4.3.3 自适应ALC控制器的设计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弧长跟踪控制效果对比 |
4.4.2 电流变化期间弧长控制效果对比 |
4.4.3 实际焊接效果对比 |
4.5 弧长调节过程分析 |
4.5.1 弧长稳定的条件 |
4.5.2 弧长伸缩的情况 |
4.5.3 弧长变化允许范围的设定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频干扰及防止的实验研究 |
5.1 计算机及布线系统的高频防止措施 |
5.1.1 焊接电源的屏蔽保护 |
5.1.2 系统接地 |
5.1.3 焊接电缆、信号线的屏蔽 |
5.2 交流弧压采样电路的设计 |
5.2.1 交流弧压信号的提取 |
5.2.2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5.2.3 整流滤波方案的改进 |
5.2.4 交流弧压采样电路的整体设计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镁合金焊接过程控制系统 |
6.1 镁合金焊接过程控制系统硬件 |
6.1.1 系统硬件组成 |
6.1.2 控制部分 |
6.1.3 检测部分 |
6.1.4 控制箱的设计 |
6.2 镁合金焊接过程控制系统软件 |
6.2.1 系统软件设计 |
6.2.2 人机界面的设计 |
6.2.3 系统程序结构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试验设计 |
6.3.2 结果及分析 |
6.4 镁合金焊接过程控制的改进与完善 |
6.4.1 精确度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
6.4.2 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焊接方法的纯镍直缝焊管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D]. 张金银.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2]六相交流电弧放电装置电源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J]. 苏运波,孙智兴,李占贤.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6(04)
- [3]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D]. 袁亮文.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4]多相交流电弧放电实验装置关键技术的研究[D]. 苏运波.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2)
- [5]摆动TIG焊焊缝跟踪传感器及其系统的研究[D]. 龚海. 湘潭大学, 2007(04)
- [6]镁合金薄板焊接工艺及弧长控制[D]. 苗玉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7]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A]. 许建亚,刘晓红. 第二届中国北方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 [8]TIG焊机高频引弧器工作性能试验研究[J]. 郝玉峰,许建亚. 山西机械,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