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工程进展顺利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工程进展顺利

一、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论文文献综述)

凌鹤[1](2012)在《抓住机遇 肩负使命 开创林业产业协会工作新局面》文中提出云南省林业产业协会更名成立已满4年,在省林业厅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体会员的关心、支持下,协会从稚嫩逐渐成熟,会员基础不断扩大(单位会员从168家发展到372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作用不断增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行业中的凝聚力和公信力日益增强,协会已经成为我省林业产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林业厅、

郑明亮[2](2010)在《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工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代表林业产业发展方向的人造板产业,近几年由于国内外木材市场的扩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板消费国和出口国,为国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木材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其生态特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序和恶性竞争导致的非持续发展现象凸现。但是,也有个别地区通过发挥区域、产业、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了产业的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强的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论文在对国内外区域木材加工业发展沿革和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木材工业存在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结合专家建议和典型企业调查,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是区域宏观环境竞争因素、中观产业发展战略竞争因素和微观企业绩效水平竞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包含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轮—辕”竞争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产业战略发展因素和企业绩效水平因素。竞争力一级评价指标要素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二级指标要素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后论文运用我国国家统计年鉴和各区域统计年鉴2001-2008年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区域木材工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本研究认为:区域木材加工业竞争力主要由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发展能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区域木材加工产业战略发展能力和企业绩效水平六大要素构成,产业竞争力呈现出高级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和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层次性。实现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是以循环经济为宗旨,发挥区域高级产业要素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组织、调整产业结构,延展产业链,培植区域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极和发展带。研究成果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防止产业竞争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具有参考价值。论文对竞争力影响因素多角度的研究,拓宽了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视野,“轮—辕”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发展了木材行业竞争力分析方法。

孟利清[3](2009)在《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注重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到来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实质上是对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组成的整体价值链的管理。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管理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力求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与Agent技术以构建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我国林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剖析我国林产品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般组成结构、网络结构和基于Multi-Agent的集成林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并提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式与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的三个重要策略。探讨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培育林产品供应链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2.建立林产品生产商的Multi-Agent结构模型,研究这个管理系统中的动态加载能力组件、各个Agent之间的通信机制。构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模型中的林产品供应商与林产品生产企业供需关系为实例进行了实践性仿真。3.给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模型。以实践数据给出了基于ELECTRE—Ⅱ法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方案优选分析。建立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践验证。构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智能化模型。4.论述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实现的两种方式即统一融资租赁与应用服务商服务方式。描述了实践分析中的林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实现平台及其特色。通过建立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使林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真正实现林产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和达到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的要求。

张丽莉[4](2009)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建立及其运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及回返物品也随之增加。在如今提倡环保和节约的社会中,合理地回收处理这些物品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且能够减少其由于不合理的排放而导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将循环经济的理论融入到企业逆向物流运作的过程之中,实现回收品的高效回收、处理、再利用,从而降低企业逆向物流成本,提高企业逆向物流效率。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分析循环经济下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的特点,在人造板生产企业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系统。根据逆向物流系统和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在一般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结构分析基础上,做出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遵循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原则,在人造板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系统。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有四个子系统组成:即人造板生产企业退货逆向物流系统、人造板生产企业废弃物物流子系统和人造板生产企业回收物流子系统和逆向物流的生产子系统。在建立回收物流子系统的前,对回收规模进行预测,判断建立回收物流子系统的可行性。回收物流中心建立后,利用最短路径法计算出回收中心和生产中心之间的最短路径。系统建立后,对自营和外包逆向物流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联合经营逆向物流模式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建立出适合自己的运作模式,对所建立的逆向物流系统进行运作。在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作为优化人造板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效率的对策。最后文章以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对文章进行实证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逆向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企业物流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从环境角度对逆向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这对促进我国逆向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本文的研究中,判断了在人造板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可行性,所以对其他人造板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具有借鉴价值。

杨树平[5](2007)在《昆明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经济的快速增长,废气排放源数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上升,单个排放源的浓度达标控制已不能有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只有实施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才能从总体上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实现环境质量目标。按照《云南省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实施计划(2001-2005)》的总体目标要求,2005年“酸控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6.8%,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酸雨污染有所减轻。昆明市是云南省列入国家“酸雨控制区”的七个城市之一,近几年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因此,面对昆明市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结合云南省对“酸雨控制区”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昆明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昆明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研究通过对昆明市自然、社会环境及污染源、环境质量等基础要素的调查,利用数理统计和GIS等计算机技术方法,首先对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变化趋势及污染来源的进行分析和解析,在对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分解基础上,应用A-P值法测算宏观理想环境容量,然后以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利用环境规划、ISCLT3等多源模型模拟预测,核定得到昆明城区现状实际环境容量。本次容量研究范围分为昆明市城市控制区和城区控制区,面积分别为20813.3km2和398.3km2。核定得到城市控制区基础环境容量为,二氧化硫7.1945×104t·a1-、氮氧化物26.8961×104t·a-1、烟尘16.8115×104t·a-1;城区控制区实际环境容量为二氧化硫1.9244×104t·a-1、氮氧化物5.1444×104t·a-1、烟尘0.9516×104t·a-1,与基准年2002年相比,二氧化硫需削减0.1413×104t·a-1,烟尘和氮氧化物则分别有1.7900×104t·a-1和0.0493×104t·a-1的剩余容量。ISCLT3和规划模型均基于Gauss高架点源烟羽扩散模式,其特点是连续和稳态,适用于城市区域尺度的模拟计算。ISCLT3是美国国家环保局推荐使用的工业复合源模型,可以进行点源、面源和体源的计算。规划模型为城市复合源模型,可以进行工业点源、工业面源、生活面源、生活线源、交通线源的模拟。通过对污染源分类、扩散参数、气象参数的区域化,建立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复合源模型,从而成功地应用于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研究。研究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区域面积分析及数据统计的主要手段,在包含道路交通、水系、行政区等地理元素的电子背景地图上,利用MAPINFO软件系统的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区控制区网格进行划分,对点、线、面源污染源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对各类型基础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源强进行分类汇总统计。结果表明,(1)通过现状排放、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与预测环境质量污染物削减和浓度贡献分析,核定得到了准确可靠的昆明城区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由于其来源和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准确核定其容量还需进一步验证研究;(2)研究建立的从宏观理想容量到实际容量的多种模型体系包括了容量核定的全过程,能较好地应用于二氧化硫环境容量研究;(3) ISCLT3、环境规划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污染源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可靠的多源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小城市二氧化硫环境容量研究;(4)本项目开展的GIS技术在城市大气复合源总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城市大气复合源污染物总量应用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建立具有高原区域特性的大气环境容量模型,在云南省属首次。

银杏[6](2004)在《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文中指出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昆明市木材厂,是一家专业从事刨花板生产的资深企业。公司为了适应昆明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从位于昆明市西站茭菱路88号的居民区向市外进行搬迁。 新厂区位于市郊的普吉村村委会旁,占地约160

二、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论文提纲范文)

(1)抓住机遇 肩负使命 开创林业产业协会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4年来的工作
    (一)加强自身建设抓学习,建设学习型工作团队。
    (二)牢记“服务”宗旨,努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针对我省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四)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名牌战略、创新战略
    (五)大力推动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六)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筹建担保公司,尽力帮助林业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七)反映企业诉求,发挥协调职能,为企业争取宽松发展环境,维护行业和企业正当权益
    (八)努力完成省厅委托交办的任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九)组织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十)加强行业自律
二、把握机遇肩负使命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二)牢记一个宗旨
    (三)确立两个依靠
    (四)找准协会定位,发挥5大作用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5种能力
    (六)抓好10项工作
        1、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品牌建设
        2、搭建科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3、继续推动园区建设
        4、从贷款和担保两个方面入手,破解林产业发展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协助政府部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6、继续开展林业产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调研
        7、建立和充实项目库
        8、加强信息工作,大力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
        9、抓好培训工作
        1 0、筹组各类专业委员会

(2)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线路
    1.6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竞争力理论综述
    2.1 竞争力理论研究
        2.1.1 竞争力研究
        2.1.2 竞争力理论评述
    2.2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2.2.1 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2.2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2.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2.4 企业竞争力评述
    2.3 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
        2.3.1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2.3.2 区域竞争力的组成
        2.3.3 区域竞争力的分类
        2.3.4 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2.3.5 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
        2.3.6 区域竞争力的评述
    2.4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2.4.1 产业竞争理论研究
        2.4.2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2.4.3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4.4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2.5 总结性评论
第三章 国内外木材产业的竞争现状分析
    3.1 国外木材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3.1.1 国外木材市场林业产权状况
        3.1.2 世界人造板生产分布状况
        3.1.3 森林资源对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3.1.4 人工林对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3.1.5 国际木材加工技术竞争力现状
        3.1.6 国外木材加工企业战略发展趋势
        3.1.7 国外木材产业竞争情况总结
    3.2 国内木材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3.2.1 中国森林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3.2.2 赶超战略下中国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特征
        3.2.3 市场经济下中国“三板”初级竞争力的形成
    3.3 “三资”企业对国内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4 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对我国木材工业竞争力的影响
    3.5 总结性评论
第四章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木材产业的SWOT 分析
        4.1.1 木材产业竞争优势和劣势
        4.1.2 木材产业的竞争机会和威胁
        4.1.3 中国木材产业的SWOT 分析矩阵
    4.2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4.2.1 基于集聚度的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层次分析
        4.2.2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4.3 总结性评论
第五章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5.1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5.1.1 指标构建具备层次性和系统性
        5.1.2 指标选择反映开放性和互动性
        5.1.3 指标体系体现多维性和稳定性
        5.1.4 指标内容兼顾变化性和动态性
    5.2 区域木材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2.1 科学性原则
        5.2.2 可操作性原则
        5.2.3 产业导向原则
        5.2.4 系统性原则
    5.3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3.1 设计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5.3.2 设计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数量说明
        5.3.3 指标的设计
        5.3.4 指标体系及其相应权重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详细说明
        5.4.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六章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比较
    6.1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比较
    6.2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聚类分析
    6.3 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6.3.1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经济综合实力比较
        6.3.2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经济发展能力比较
        6.3.3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6.3.4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循环经济能力比较
        6.3.5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战略发展能力比较
        6.3.6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企业绩效水平比较
    6.4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6.4.1 区域木材产业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差异
        6.4.2 区域木材产业战略发展能力差异
        6.4.3 区域木材产业微观企业绩效水平差异
        6.4.4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发展趋势
第七章 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政策含义
    7.1 建立适于区域木材产业一体化的林业产权制度
    7.2 形成引导木材产业集聚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
    7.3 形成有利于促进木材产业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
    7.4 建立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7.5 建立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保障
    7.6 建立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7.7 建立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7.8 形成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重构保障
第八章 总结及进一步讨论
    8.1 总结
    8.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3)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于供应链管理
        1.1.2 关于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产工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2.2 供应链管理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2.3 供应链管理与 Agent 技术的结合与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主要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
        2.1.2 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内涵
        2.1.3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内容
        2.1.3.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组成结构
        2.1.3.2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2.1.4 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2.1.4.1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型
        2.1.4.2 智能供应链管理模型
    2.2 Agent 与 Multi-Agent 技术
        2.2.1 Agent 的概念
        2.2.2 Agent 技术的发展
        2.2.3 Agent 的结构模型
        2.2.4 Multi-Agent System 理论模型
    2.3 基于 Agent 技术的建模开发平台
3 林产品生产贸易与资源基础状况分析
    3.1 我国林业产业贡献状况
        3.1.1 林业产业产值
        3.1.2 林业产业产值贡献
    3.2 我国林产品产量与产值状况
        3.2.1 林产品产量
        3.2.2 林产品产值
    3.3 林产品贸易状况
        3.3.1 全球林产品贸易总况
        3.3.2 中国林产品贸易总况
        3.3.3 世界主要林产品贸易状况
        3.3.4 我国主要林产品贸易状况
    3.4 林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状况
        3.4.1 世界工业原木生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3.4.1.1 生产量
        3.4.1.2 消费量
        3.4.2 世界人造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3.4.3 我国原木生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3.4.3.1 生产量
        3.4.3.2 消费量
        3.4.4 我国人造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3.5 我国林产品生产的资源基础状况
        3.5.1 森林总面积与总蓄积
        3.5.2 森林种类面积
        3.5.3 森林林地权属面积
        3.5.4 森林林木权属面积
        3.5.5 森林人均面积与蓄积
        3.5.6 森林资源地域分布状况
4 林产品的特点与建立林产品供应链的意义
    4.1 林产品与林产品生产企业界定
        4.1.1 林产品的概念
        4.1.2 林产品生产企业界定
    4.2 林产品的特点分析
        4.2.1 种类多
        4.2.2 健康环保功能强
        4.2.3 使用范围广
        4.2.4 培植周期长
        4.2.5 产品供应链长
        4.2.6 运输储存困难
    4.3 林产品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3.1 原材料生产地相对集中
        4.3.2 原材料运输成本高
        4.3.3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与深加工水平低
        4.3.4 林产工业结构不合理
        4.3.5 原材料基地建设薄弱
        4.3.6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较差
        4.3.7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4.4 建立林产品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4.4.1 有利于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4.2 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4.4.3 有利于促进林产工业的发展
        4.4.4 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4.5 有利于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4.4.6 有利于减少物流成本
        4.4.7 有利于培育核心林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5 林产品供应链与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分析
    5.1 林产品供应链的含义与特点
        5.1.1 林产品供应链的含义
        5.1.2 林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5.1.2.1 具有两种性质的生产
        5.1.2.2 具有物流约束性
        5.1.2.3 物流路径长且复杂
        5.1.2.4 具有时间竞争局限性
        5.1.2.5 原材料供应具有特殊性
        5.1.2.6 需求供应具有快速性
        5.1.2.7 结构具有可变性
    5.2 林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结构
    5.3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
        5.3.1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5.3.2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5.3.2.1 建立供应链联盟利益机制
        5.3.2.2 提高物流管理效率
        5.3.2.3 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5.3.2.4 获得快速供给反应能力
        5.3.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
        5.3.4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
    5.4 基于 Multi-Agent 的集成林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型
        5.4.1 集成林产品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
        5.4.1.1 集成林产品供应链库存管理基本动态模型
        5.4.1.2 集成林产品供应链库存成本管理的目标函数
        5.4.2 集成林产品供应链运输成本管理的目标函数
        5.4.3 集成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函数
        5.4.4 集成多级库存与运输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型
    5.5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式与保障体系
        5.5.1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式
        5.5.2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体系
        5.5.2.1 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5.5.2.2 运作机制建设
        5.5.2.3 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5.5.2.4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5.2.5 分销体系建设
        5.5.2.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5.6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的策略选择
        5.6.1 生产商与供应商一体化联盟策略
        5.6.2 林产品生产商与供应商的博弈策略
        5.6.3 林产品生产商采购策略
    5.7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5.7.1 供应链管理与林产品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5.7.2 培育林产品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5.7.3 林产品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以供应链管理为平台
        5.7.4 应着重培育林产品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独特性
        5.7.5 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
        5.7.6 应着重培育林产品生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
6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构建
    6.1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的组合功能表达
    6.2 构建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
        6.2.1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建模思想
        6.2.2 面向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分析
        6.2.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原理模型
    6.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模型
        6.3.1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组成 Agent
        6.3.1.1 林产品生产商 Agent
        6.3.1.2 林产品供应商 Agent
        6.3.1.3 林产品销售商 Agent
        6.3.1.4 林产品消费者 Agent
        6.3.1.5 物流商 Agent
        6.3.1.6 银行Agent
        6.3.2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模型
    6.4 林产品供应链生产商的 Multi-Agent 结构模型
    6.5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动态加载能力组件
    6.6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 Agent 之间的通信机制
        6.6.1 Agent 之间通信语言
        6.6.2 Agent 之间的协调
7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仿真
    7.1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仿真建模基础分析
        7.1.1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仿真系统的性质确定
        7.1.2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仿真方法选取
    7.2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仿真步骤与流程
        7.2.1 仿真步骤
        7.2.2 仿真流程
    7.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仿真建模
        7.3.1 仿真建模思路
        7.3.2 仿真模型
    7.4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局部仿真
        7.4.1 进程交互法下的仿真准备
        7.4.2 进程交互法下的仿真条件确定
        7.4.3 Flexsim 下的交互进程法仿真实现
        7.4.4 仿真实例
        7.4.4.1 新飞林公司简介
        7.4.4.2 Flexsim 下的林产品供应链仿真
8 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成本管理与控制
    8.1 传统单个企业的成本管理
    8.2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构成
    8.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
        8.3.1 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8.3.2 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层次分析
        8.3.3 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属性分析
        8.3.4 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的特点分析
        8.3.5 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操作的业务流程
        8.3.6 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的目标成本实现
    8.4 基于 Multi-Agent 林产品供应链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模型
    8.5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8.5.1 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
        8.5.2 林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分析
        8.5.3 基于ELECTRE-Ⅱ算法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案优选
9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绩效评价体系
    9.1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基础
        9.1.1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9.1.2 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求
    9.2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9.2.1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9.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范围与层次结构
        9.2.2.1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中节点企业间合作水平的绩效评价指标
        9.2.2.2 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核心企业经营能力评价指标
        9.2.3 绩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9.2.3.1 绩效评价指标
        9.2.3.2 指标权重与评分
        9.2.4 新飞林公司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绩效评价分析
    9.3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绩效评价智能化模型
        9.3.1 模型的类型设计
        9.3.2 绩效评价智能化系统中Agent 的工作过程
        9.3.3 多 Agent 组间的通信连接
        9.3.4 绩效评价系统的智能化功能分析
10 基于 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10.1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特征
    10.2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要求
    10.3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现原则
    10.4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现技术与设备.
    10.5 基于Multi-Agent 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实现方式
        10.5.1 统一融资租赁方式
        10.5.2 应用服务商服务方式
    10.6 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林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实现
11 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建立及其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循环经济国外研究现状
        1.4.2 循环经济国内研究现状
        1.4.3 逆向物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特点分析
    3.1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的界定
    3.2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的主要特点分析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结构分析
    4.1 逆向物流系统界定
    4.2 循环经济与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关系
    4.3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结构分析
5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建立
    5.1 建立的原则
    5.2 建立的思路
    5.3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
        5.3.1 退货逆向物流子系统
        5.3.2 废弃物物流子系统
        5.3.3 回收物流子系统
        5.3.4 逆向物流的生产子系统
6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
    6.1 自营与外包模式分析与比较
        6.1.1 自营逆向物流模式
        6.1.2 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6.2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的建立
        6.2.1 联合经营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构建
        6.2.2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机制
        6.2.2.1 退货人造板的运作处理
        6.2.2.2 退货家具的运作处理
        6.2.2.3 废旧木材、废旧家具、废旧人造板的运作处理
        6.2.2.4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运作处理
7 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的逆向物流系统效率优化对策
    7.1 做好建设前期的规划与预测工作
    7.2 既满足现实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3 注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效益的四重功效
    7.4 要注意与现有物流网络和回收中心的融合
    7.5 加强逆向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7.6 加大逆向物流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7.7 逆向物流环境的营造
8 实证分析
    8.1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简介
    8.2 新飞林公司逆向物流系统现状
    8.3 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逆向物流系统规模预测
    8.4 新飞林公司回收物流子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8.5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联合回收中心建立
        8.5.1 五华区回收中心建立
        8.5.2 盘龙区回收中心建立
        8.5.3 西山区回收中心建立
        8.5.4 官渡区回收中心建立
    8.6 基于循环经济的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联合回收中心与生产中心最短路径的确立
        8.6.1 回收中心R 到加工中心V 的最短路径
        8.6.2 回收中心 U 到加工中心 V 的最短路径
        8.6.3 回收中心 T 到加工中心 V 的最短路径
        8.6.4 回收中心 S 到加工中心 V 的最短路径
    8.7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昆明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环境容量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大气环境容量指导下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编制依据
第二章 控制区确定及环境质量状况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行政区和人口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市场建设
        2.1.5 机动车状况
    2.2 城市能源结构
    2.3 城市总体规划
        2.3.1 规划用地和人口规模
        2.3.2 道路交通规划
        2.3.3 工业用地规划
    2.4 基准控制条件确定
        2.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2.4.2 控制区确定
        2.4.3 背景值确定
        2.4.4 GIS应用及控制区网格化
        2.4.5 TSP来源解析
    2.5 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2.5.1 监测概况
        2.5.2 主要污染物转换关系
        2.5.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5.4 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章 污染源分析
    3.1 城市控制区工业污染源
    3.2 城区控制区污染源状况
        3.2.1 工业污染源
        3.2.2 生活污染源
        3.2.3 公共饮食服务业
        3.2.4 交通污染源
    3.3 点、线、面污染源状况
        3.3.1 点、线、面划分原则和方法
        3.3.2 点源排放状况
        3.3.3 工业面源排放状况
        3.3.4 生活面源排放状况
        3.3.5 交通线源排放状况
    3.4 污染来源构成分析
第四章 气象条件确定和分析
    4.1 A-P值法气象条件
    4.2 多源模式气象条件
        4.2.1 联合频率
        4.2.2 典型日气象条件
    4.3 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4.3.1 地面风
        4.3.2 大气稳定度
        4.3.3 混合层
        4.3.4 近地面层逆温
        4.3.5 降水和湿度
第五章 A-P值法理想环境容量
    5.1 A-P值法应用
        5.1.1 A值法简介
        5.1.2 P值法简介
        5.1.3 A-P值法模型参数确定
        5.1.4 总量控制系数
        5.1.5 气象参数
        5.1.6 环境质量标准
        5.1.7 控制区确定
        5.1.8 背景值确定
        5.1.9 环境质量目标分解
        5.1.10 污染源排放清单
    5.2 理想环境容量
第六章 多源模型实际环境容量
    6.1 模型选取
    6.2 多源模型容量核定工作步骤
    6.3 ISCLT3模型环境容量
        6.3.1 模型简介
        6.3.2 模型参数
        6.3.3 模型验证
        6.3.4 模型计算
        6.3.5 模型容量预测
    6.4 环境规划模型环境容量
        6.4.1 模型简介
        6.4.2 模型参数选取
        6.4.3 模型验证及计算
        6.4.4 核定容量模型预测
        6.4.5 浓度贡献分析
    6.5 多源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第七章 环境容量确定及污染物削减
    7.1 环境容量确定
    7.2 污染物削减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论文参考文献)

  • [1]抓住机遇 肩负使命 开创林业产业协会工作新局面[J]. 凌鹤. 云南林业, 2012(02)
  • [2]中国区域木材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研究[D]. 郑明亮.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3]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孟利清.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人造板生产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建立及其运作模式研究[D]. 张丽莉. 西南林学院, 2009(S2)
  • [5]昆明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研究[D]. 杨树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6]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技改项目进展顺利[J]. 银杏. 人造板通讯, 2004(01)

标签:;  ;  ;  ;  ;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搬迁工程进展顺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