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实施不稳定注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特高含水期实施不稳定注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一、实施不稳定注水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李晓娜[2](2020)在《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进入高含水期开采之后,常规的注水方式难以有效的提高采收率。依据渗流力学的原理,油水井可通过实施周期注水的水动力学调整方式,在周期性的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油藏中的毛管力和弹性能量引起高低渗透带之间的交渗,以及压力场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常规注水状态下滞留区内的剩余油流动,使低渗透层段及未波及区域中的油被采出,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周期注水在室内实验、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中的研究概况,提出尝试缩短周期时间,提出脉动周期注水的概念,在周期注水的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全面的分析了脉动注水驱油机理,从油藏垂向非均质与平面非均质两个方面解释毛管力、弹性力在脉动周期注水过程中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宏观作用机理和微观作用机理。改善垂向非均质油藏水驱油开发效果的机理主要是由毛细管力以及弹性力两者造成的层间窜流所引起的;通过这种方式,可将“死油区”重新激活。脉动注水在垂向非均质油层上主要是附加压力的影响,从理论上建立了附加压力的数学模型,论证了附加压力差是一种周期性扰动波的存在。并根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达西定律,在此基础上从横向驱替方向和纵向渗吸方向分别建立考虑两个流动通道的含水饱和度变化的渗流数学模型,最终建立两个通道的耦合模型,即注入水在水驱过程中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可定性分析毛管力、重力和附加压力在脉动注水过程中的作用。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毛管力、油藏非均质性、弹性力、原油粘度和地层各向异性对脉动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施脉动周期注水的矿场试验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赵北辰[3](2020)在《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文中指出我国复杂断块油藏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在原有注采工作机制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下,出现老井产量明显下降,含水率高和经济效益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技术综合了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历史生产动态,确定了剩余油潜力区,再运用注、采井的工作制度“耦合”与注采量的参数优化设计了剩余油挖潜方案,指导老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高效挖潜。通过填砂平板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针对复杂断块严重的非均质性,研究了注采耦合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应用机理。在平面上从开发井网的分布和油藏储集层的物性展开了注采耦合的机理研究;在纵向上从单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多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展开了注采耦合的机理研究。(2)运用物理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地研究了注、采耦合的工作机制,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不同注采耦合技术的应用方案。在最终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中,发现异步注水、不规律采油、选择性开、关层位和合理地增减压力等注采耦合方案能“控水稳油”,可达到最合理开采方式和最大限度的采收率。(3)结合DX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构造特点及能量来源,将油藏划分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岩性断块油藏、背斜型断块油藏和半封闭型边、底水断块油藏。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和地质资料,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评价指标参数进行选取,建立了油水两相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潜力评价体系,依据潜力区进行分级,划分为优势潜力区、弱优势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非潜力区。(4)在X11-80块油藏应用注采耦合技术,结合剩余油潜力区和生产动态分析,设计了注采耦合方案,并对数值模拟开发效果预测,优选出了注、采井的工作制度和注采量的优化方案,最后分析了最优注采耦合方案对该油藏剩余油提采的机理。

吴少诚[4](2019)在《高含水油田层内非均质储层不稳定注水规律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开发逐渐从层间、平面转向结合层内的综合立体挖潜模式,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成为关键。不稳定注水作为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外应用较为成熟,而国内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研究手段和必要的数据支撑,以深入认识不稳定注水在层内非均质储层的开发规律。设计了四组层内非均质模型,并依据实际开发情况,在常规水驱后转为不稳定注水。实验引入CT法分析驱替过程中油水饱和度特征,设置压力点分析储层内部压力变化情况,分析了常规水驱及不稳定注水的开发效果,并进一步认识了非均质厚油层不稳定注水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特征及其压力扰动机理。常规注水油水饱和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层内非均质性的增强,易在高渗层内形成优势通道,过早突破,开发效果迅速变差,其中反韵律储层开发效果更优于正韵律储层的开发效果。不稳定注水油水饱和度分布结果可明显观察到低渗层内水驱前缘推进,储层的整体含水饱和度明显提高,表明不稳定注水能有效扩大注水的波及范围。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级差不同韵律时,波及的剩余油区域可能存在差异,渗透率且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主要波及低渗区域,渗透率且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重力影响明显,正韵律主要波及低渗层,而反韵律除对低渗层有波及外,对高渗层顶部剩余油也存在一定的波及效果。此外,通过模型间采出程度对比,发现注入压力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越有利于不稳定注水,并且正韵律储层的开发效果更优于反韵律储层的开发效果。对不稳定注水过程中模型的压力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压力变化场图,结果表明高渗区域的压力变化速度要快于低渗区域,由此在高低渗层间形成压力扰动,不稳定注水通过压力扰动推进水驱前缘,扩大了注水的波及范围;低渗区域的剩余油在压力扰动的作用下被带入到高渗区域,通过高渗通道开采出来;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注入压力越大,形成的压力扰动越强,不稳定注水开发的效果越好。研究为现场采用不稳定注水技术挖潜层内剩余油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为室内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

乌米德[5](2019)在《延长AB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及开发调整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具有孔隙结构复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等特点,且储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因此,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其合理的挖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以延长AB油藏为实例,综合运用油藏工程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特征和注采状况进行分析,对油田控水稳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得到了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最终运用水动力学方法制定了合理的调整方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延长AB油藏属于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经过了十多年的稳产阶段,目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油藏开发处于逐步进入稳定递减阶段的转折点,北部注采对应关系明显差于南部,而在油藏西北角和东南角井网对应不太完善。目前油藏产液吸水剖面小层间差异较大,层间矛盾突出。(2)结合前期数值模拟结果,定量研究剩余油类型、剩余储量分布规律以及油藏水淹特征,并进行了剩余油挖潜对策分析。(3)确定了油水井水动力学调整的合理注采技术策略,并进行了油藏水动力学调整方案初步设计,可以在目前注采井网、开发条件下,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取得一定的效益。

金超林[6](2018)在《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均衡动用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复杂断块油藏是我国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油藏,其储量和产量在我国油田开采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小层众多,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边水能量差异大,开发方式一般为多层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纵向均衡动用技术,包括层系重组、不稳定注水、小层投产顺序调整技术,并从纵向均衡动用的角度对以上方法进行优化。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渗透率级差、原油粘度级差、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级差、含油条带宽度级差、边水能量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并得出多层合采单因素界限。推导公式并计算得到了层系重组采液指数级差界限图版,研究了层系重组纵向均衡动用优化方法,并根据该方法编制了复杂断块油藏层系重组自动优化软件。研究了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机理,并对不稳定注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纵向非均质性、油水粘度比、边水能量对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不稳定注水政策界限,且对不稳定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分析了小层投产顺序对纵向均衡驱替的潜力,提出了小层投产顺序优化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并用油藏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

唐华[7](2018)在《金湖凹陷油藏流场控制因素及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金湖凹陷是江苏油田第二大含油凹陷,从研究分析来看细分加密潜力有限,下步主要依靠流场的转变来提高开发效果。为此本项目在流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场变化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优势流场的识别方法,提出了变流场的技术对策,为下步流场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论文研究认为,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整更加关注流场的非均质性与可变性,从金湖凹陷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结果来看,不同类型油藏的流场非均质性整体较强,部分单元存在裂缝或微裂缝,进一步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整体看纵向非均质比平面非均质强;从金湖凹陷流场可变性来看,水驱油藏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粘土矿物含量下降3%左右,平均孔喉比增加1倍,渗透性整体变好,非均质系数增加,非均质性增强。从影响流场因素分析来看,纵向非均质性越强,流场分布的差异越大,低渗层动用越差,平面非均质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流场分布的主要因素。综合评价认为,纵向非均质性、开发程度、平面非均质性、井网井型及油水粘度比对流场的影响较大,而油藏形态、含油带的宽度、地层倾角等参数影响相对较小。论文研究认为适合金湖凹陷小断块油藏优势流场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动态关联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流线模拟法。在流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金湖凹陷变流场的技术对策,主要包括油水井矢量调配、改变液流方向、调剖堵水、不稳定注水、提液、注采耦合等多种技术。其中,油水井矢量调配、改变液流方向潜力最大,适用油藏的储量分别占到金湖凹陷高含水油藏储量的30%左右。

武改红[8](2018)在《L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大部分油田都采用注水开发,尤其是砂岩油藏,目前大部分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都已经步入特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油田,地下原油以高度分散的不连续状态存在,相对富集的油多存在于物性差的储层或断层附近,挖潜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L油藏为一个典型的注水开发油藏,含水已经高达90%以上,进入特高含水期,目前的注水工作无法满足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的需求。本文通过研究L油藏的地质情况、目前的开发现状的以及剩余油的分布,分析目前L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的开发对策。L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层物性较差处、断层遮挡处、差油层或正旋回厚油层的顶部等部位。本文针对L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和部分区块井网不适应油田稳产需要的问题提出油水井转注和井网调整的方法,通过对各种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的研究,并考虑了影响井网密度的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开发技术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找到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对L油藏特点的分析,认为将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所得到的经济动态净现值法求得的L油藏井网密度最佳,将所求得的井网密度与油藏实际井网分布相结合对L油藏进行加密,这种方法有效缓解了注采不平衡和井网不完善的问题;针对注水方式单一提出周期注水和分层注水的方法,对影响周期注水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合L油藏的地质特点,提出周期注水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对L油藏进行周期注水的最佳注水时机、注水周期以及注水波动幅度,同时研究了对单井进行分层注水的层段划分方法和层段配注量计算方法,对L油藏进行合理划分,并计算得到最佳配注量,有效缓解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的注入水单层突进、水线推进不均衡等问题。本文在L油藏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上述方法编撰不同的方案并利用数模进行验证,优选出最佳的调整方案,并对上述方法进行经济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水动力学方法对油藏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驱油效率,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杨洋[9](2017)在《现河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水动力学开发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河断块油藏地质构造破碎、纵向发育小层多、储层横向变化大。同时具有油水关系复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多年以来对不少主力断块油藏实施层系细分重组、完善井网等方案提高水驱动用效率,但受地质条件、井网井距、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断块油藏水驱动用仍不均衡。而且在目前低油价情况下,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选择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开发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即需要对不同开发调整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建立不同措施调整所需要的平衡油价计算方法,本文中采用理论分析、典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油藏开发和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运用油藏模拟、水动力学等方法设计断块油藏的开发方案,建立不同开发措施的平衡油价,筛选低油价下适用的低成本开发技术,分析低成本开发技术机理,设计不稳定注水的开发方案。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高含水期新井投产效果界限及经济评价、水动力方法调整效果及经济评价、分析了常用水动力学方法(周期注水、周期采油、注采耦合和强注强采)提高采收率机理、适用条件和政策界限。以实际区块为例对水动力学开发效果进行了经济评价。河68井组采取对称注采耦合开发方案经济效益最高,其中注采比为0.8,注采耦合周期为1个月时的平衡油价为46美元/桶;梁13-27井组前期采取周期注水、注采耦合和周期轮采均能取得良好增油效果,后期周期轮采效果下降明显,注采耦合的经济效益最好;河50断块井组采用交替采油和交替注水方法均能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平衡油价均为44美元/桶,其中交替采油累产油较高,降水效果最好。

罗钰涵[10](2016)在《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收集、整理江苏油田188个开发单元的地质储量丰度、流度、单储系数、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米采油指数、空气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单储压降系数等静态参数以及动态历史开发数据,对每个单元的稳产年限、稳产期平均年产油、递减阶段递减率进行了分析界定,并按照单因素、多因素对开发单元进行分类。引入熵的原理对不同开发单元进行相关参数权值计算,以定量的方法将已开发单元划分为Ⅰ、Ⅱ、Ⅲ类,并提出将无因次综合熵权值0.16和0.1作为三类开发单元划分的界限;筛选了782口生产相对稳定的采油井进行了单井产量变化特征的归类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油藏单井、单元产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不同含油层位、总部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及熵权定量分类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的产量变化模型;同时,在油田内首次应用分形理论开展产量特征的探索研究,通过对月度产量变化分形维数、hust指数的计算,并根据分形维数值判断产量变化的持久性,提出0.8为其界限,辅助产量预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t检验分析法、相关系数检验法等对影响产量变化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对于递减率而言,单元稳产期采油速度、动用储量规模、单储系数、流度等具有显着关联性;对于稳产期采油速度指标,则每米采油指数、流度、地质储量丰度等具有显着关联性。开展了韦2、陈2、高6以及周43断块等7个典型单元产量变化分析,提出了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及下步控制递减的技术对策和措施。

二、实施不稳定注水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不稳定注水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2.1.1 石油储量概念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2.3.1 地质因素
        2.3.2 开发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Y油田简介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结果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4.3.1 勘探价值维度
        4.3.2 技术价值维度
        4.3.3 经营价值维度
        4.3.4 定性价值维度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周期注水研究现状
        1.2.2 脉冲注水研究现状
        1.2.3 脉动注水研究现状
    1.3 脉动周期注水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脉动注水的力学驱油机理分析
    2.1 脉动注水过程中毛管力的作用
        2.1.1 毛管力作用在微观上的驱油机理
        2.1.2 毛管力作用在宏观上的驱油机理
    2.2 脉动周期注水过程中弹性力的作用
        2.2.1 弹性力作用在微观上的驱油机理
        2.2.2 弹性力作用在宏观上的驱油机理
    2.3 脉动注水过程中脉动流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脉动注水增油机理的数学模型研究
    3.1 脉动周期注水的附加压力的作用
        3.1.1 附加压力差的研究
        3.1.2 脉动注水的附加压力差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
    3.2 脉动注水增油机理的数学模型建立
        3.2.1 水驱油横向驱替方向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垂向渗吸方向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注水整体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小结
第四章 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脉动注水油藏模型建立
    4.2 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毛管力作用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2 油藏非均质性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3 弹性力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4 原油粘度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5 各向异性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潜力区分析
        1.2.2 注采耦合的机理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剩余油潜力评价方法
    2.1 复杂断块油藏的构造及开发特点
        2.1.1 构造特点
        2.1.2 开发特点
    2.2 复杂断块油藏层块分类方式
        2.2.1 分类参数
        2.2.2 分类标准
    2.3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评价
        2.3.1 开发评价指标
        2.3.2 开发评价方法
    2.4 剩余油潜力区评价体系构建
        2.4.1 评价指标选取
        2.4.2 潜力级别划分
    2.5 本章小结
3 注采耦合机理研究
    3.1 复杂断块油藏耦合机理
        3.1.1 纵向上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
        3.1.2 平面上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
    3.2 注采机制耦合对断块油藏的影响
        3.2.1 注水耦合
        3.2.2 采油耦合
        3.2.3 注采耦合
    3.3 物模实验方法
        3.3.1 物模相似准则
        3.3.2 单管填砂模型实验
        3.3.3 平板填砂模型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矿场的研究应用
    4.1 X11 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概况及油藏特征
        4.1.1 地质概况
        4.1.2 油藏特征
    4.2 X11 复杂断块油藏数值模拟
        4.2.1 模拟模型的选择
        4.2.2 地质模型的建立
        4.2.3 流体物模拟的建立
        4.2.4 历史生产动态的拟合
    4.3 X11 注采耦合技术的应用
        4.3.1 X11 剩余油潜力区评价
        4.3.2 X11 注采耦合方案设计
        4.3.3 X11 注采耦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高含水油田层内非均质储层不稳定注水规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含水油田特征及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1.3.2 不稳定注水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含水层内非均质储层特征及不稳定注水影响因素分析
    2.1 层内非均质性
        2.1.1 粒度韵律
        2.1.2 渗透率级差
        2.1.3 层内非均质程度
    2.2 不稳定注水影响因素
        2.2.1 开发因素
        2.2.2 地质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内非均质储层模型及实验方法
    3.1 层内非均质储层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的选择
        3.1.2 模型的制作
        3.1.3 模型参数
    3.2 CT扫描法分析油水饱和度分布
        3.2.1 CT扫描发展及其在油水饱和度描述中的研究现状
        3.2.2 CT扫描成像机理及油水饱和度表征方法
    3.3 实验平台的建立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流体
        3.3.3 实验装置系统
    3.4 实验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规水驱油水饱和度分布特征
    4.1 各组模型常规水驱油水饱和度分布特征
        4.1.1 正韵律小级差模型ZYL1 水驱特征
        4.1.2 正韵律大级差模型ZM3 水驱特征
        4.1.3 反韵律小级差模型FYL1 水驱特征
        4.1.4 反韵律大级差模型FM4 水驱特征
    4.2 正反韵律模型水驱特征对比
        4.2.1 小级差模型水驱特征对比
        4.2.2 大级差模型水驱特征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稳定注水油水饱和度分布特征
    5.1 不稳定注水油水饱和度分布情况
        5.1.1 正韵律小级差模型ZYL1 油水饱和度变化
        5.1.2 反韵律小级差模型FYL1 油水饱和度变化
        5.1.3 正韵律大级差模型ZM3 油水饱和度变化
        5.1.4 反韵律大级差模型FM4 油水饱和度变化
    5.2 不稳定注水油水饱和度分布及采出特征对比
        5.2.1 不同注入压力下油水采出特征
        5.2.2 正反韵律模型油水饱和度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稳定注水压力分析
    6.1 不同模型压力变化特征
        6.1.1 升压阶段
        6.1.2 降压阶段
    6.2 高渗层压力变化特征
        6.2.1 升压阶段
        6.2.2 降压阶段
    6.3 低渗层压力变化特征
        6.3.1 升压阶段
        6.3.2 降压阶段
    6.4 压力场图的建立及压力扰动机理分析
        6.4.1 压力场图的建立
        6.4.2 压力扰动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延长AB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及开发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规律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3 水动力学调整策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延长AB油藏地质概况
    2.1 油藏构造特征
    2.2 油藏沉积特征
    2.3 主要油藏特征
        2.3.1 油藏岩性特征
        2.3.2 油藏流体特征
        2.3.3 油藏温度及压力
第3章 延长AB油藏生产特点及水驱规律研究
    3.1 开发概况
        3.1.1 开发历程
        3.1.2 开发现状
        3.1.3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动态分析
        3.2.1 油藏开发生产动态
        3.2.2 产油量变化规律
        3.2.3 油藏注水利用情况分析
        3.2.4 油藏水驱特征变化规律
    3.3 油藏注采状况分析
        3.3.1 平面上注采状况
        3.3.2 纵向上的注采状况
        3.3.3 注采动态对应状况
    3.4 油藏控水稳油措施效果评价
        3.4.1 油井产量构成
        3.4.2 油水井主要措施效果
第4章 延长AB油藏剩余油潜力及挖潜对策分析
    4.1 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4.1.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1.2 历史拟合
        4.1.3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类型
    4.2 油藏水淹特征分析
    4.3 油藏剩余油挖潜对策分析
        4.3.1 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
        4.3.2 分类措施适用性分析
        4.3.3 井排措施适用性分析
        4.3.4 综合治理方向分析
第5章 延长AB油藏水动力学调整合理注采技术策略
    5.1 油藏压力变化分析
        5.1.1 油藏历年地层压力变化趋势
        5.1.2 油藏生产压差变化分析
        5.1.3 动液面变化趋势
    5.2 油藏注采比与地层压力的关系
        5.2.1 油藏平面注采状况
        5.2.2 注采比与地层压力的关系
    5.3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分析
        5.3.1 注水井合理注水压力界限
        5.3.2 生产井最低合理流动压力
        5.3.3 合理地层压力和生产压差
        5.3.4 不同含水阶段合理油水井数比
        5.3.5 不同含水阶段合理注入量、产液量
    5.4 注采井组压力系统平衡分析
    5.5 水动力学调整时产生液流改向的井间压差
第6章 油藏水动力学调整方案设计
    6.1 油藏水动力学调整实施原则
    6.2 水动力学调整方案初步设计
        6.2.1 注采井组水动力学调整实施过程
        6.2.2 方案设计结果
    6.3 水动力学调整效果预测分析
        6.3.1 水动力学调整效果预测方法的建立
        6.3.2 开发动态预测、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均衡动用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2 层系重组研究现状
        1.2.3 不稳定注水研究现状
        1.2.4 改变小层投产顺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均衡动用影响因素分析
    2.1 模型建立
    2.2 渗透率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
    2.3 原油粘度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
    2.4 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
    2.5 含油条带宽度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
    2.6 边水能量级差对纵向均衡动用的影响
    2.7 复杂断块油藏多层合采时单因素界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断块油藏层系重组纵向均衡动用优化
    3.1 多层合采时纵向均衡动用采液指数级差界限
        3.1.1 多层合采时纵向均衡动用采液指数级差界限计算方法
        3.1.2 多层合采时纵向均衡动用采液指数级差界限计算实例
    3.2 多层合采经济有效厚度界限
    3.3 复杂断块油藏层系重组纵向均衡动用优化方法
        3.3.1 层系划分列举求解方法
        3.3.2 层系重组经济评价
    3.4 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均衡动用软件界面
        3.4.1 软件主界面
        3.4.2 文件模块
        3.4.3 初始筛选模块
        3.4.4 累产油预测对比模块
        3.4.5 经济评价模块
        3.4.6 帮助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断块油藏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优化
    4.1 不稳定注水提高纵向均衡动用效果潜力分析
    4.2 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机理
    4.3 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影响因素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层间纵向非均质性不稳定注水效果的影响
        4.3.3 层内纵向非均质不稳定注水效果的影响
        4.3.4 油水粘度比对不稳定注水效果的影响
        4.3.5 边水能量对不稳定注水效果的影响
    4.4 复杂断块油藏不稳定注水纵向均衡动用政策界限
    4.5 不稳定注水参数优化
        4.5.1 不稳定注水日产液量优化
        4.5.2 不稳定注水周期时长优化
        4.5.3 不稳定注水时机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断块油藏小层投产顺序纵向均衡动用优化
    5.1 复杂断块油藏调整小层投产顺序纵向均衡动用潜力分析
    5.2 复杂断块油藏小层投产顺序纵向均衡动用优化方法
        5.2.1 多层合采模拟模型的建立
        5.2.2 多层合采小层投产顺序优化计算方法
    5.3 实例验证
        5.3.1 计算参数
        5.3.2 计算过程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金湖凹陷油藏流场控制因素及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3 技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油藏特征及流场变化
    2.1 油藏类型
    2.2 储层特征
    2.3 不同类型的油藏开发效果
    2.4 开发过程中的流场变化
第三章 流场变化主控因素分析
    3.1 构造因素对流场的影响
    3.2 储层非均质性对流场的影响
    3.3 油水粘度比对流场的影响
    3.4 井网井型的影响
    3.5 油藏流场随开发程度的变化
    3.6 不同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第四章 优势流场识别
    4.1 优势流场的分布特征及危害
    4.2 优势流场的识别
第五章 流场调整方法技术
    5.1 油水井的矢量调配
    5.2 改变液流方向
    5.3 调剖堵水
    5.4 不稳定注水
    5.5 提液开采技术
    5.6 注采耦合
第六章 典型区块流场调整方法应用
    6.1 高6断块概况
    6.2 高6断块剩余油分布特征
    6.3 高6断块调整对策
    6.4 高6断块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L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技术研究
        1.2.2 特高含水期周期注水研究现状
        1.2.3 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L油藏区域油藏概况
        2.1.1 储层地质概况
        2.1.2 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
        2.1.3 储量及动用情况
    2.2 目前开发历程
    2.3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2.3.1 水驱动用情况评价
        2.3.2 采收率评价
    2.4 剩余油分布情况研究
        2.4.1 L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2.4.2 L油藏剩余油分布
        2.4.3 L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L油藏特高含水期井网部署优化研究
    3.1 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研究
        3.1.1 不考虑经济因素的井网密度计算方法
        3.1.2 考虑经济因素的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
    3.2 L油藏井网密度的计算
        3.2.1 L油藏的区块划分
        3.2.2 井网密度的计算
        3.2.3 不同计算方法下的井网密度对比
    3.3 井网调整后开发效果预测分析
        3.3.1 油藏井网加密完善
        3.3.2 井网加密后经济效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油藏特高含水期周期注水应用分析
    4.1 周期注水适用条件
    4.2 周期注水机理
        4.2.1 纵向非均质储层改善周期注水的机理
        4.2.2 平面非均质储层改善周期注水的机理
    4.3 周期注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两层地质模型
        4.3.2 周期注水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4.3.3 周期注水数学模型的动态参数优选
    4.4 周期注水参数优选
        4.4.1 模型建立
        4.4.2 波动幅度的优选
        4.4.3 波动频率的优选
        4.4.4 注水工作方式的优选
    4.5 周期注水在L油藏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评价
        4.5.1 L油藏周期注水效果
        4.5.2 L油藏周期注水经济效益评价
第五章 L油藏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技术研究
    5.1 分层注水可行性
        5.1.1 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
        5.1.2 层内非均质性
        5.1.3 层间非均质性
    5.2 层段划分原则
        5.2.1 层段划分依据指标
        5.2.2 注水层段划分
    5.3 层间配注方法计算
        5.3.1 厚度法
        5.3.2 地层系数法
        5.3.3 剩余油分布法
        5.3.4 均衡驱替法
    5.4 分层注水方法在L油藏中的应用
        5.4.1 L油藏基础数据收集
        5.4.2 L油藏层段划分
        5.4.3 L油藏分层注水量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现河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水动力学开发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域油藏地质特点
    1.2 研究现状
    1.3 面临开发难点
第二章 开发技术经济适应性评价
    2.1 高含水期层系重组优化技术及经济评价
        2.1.1 层系重组的概况
        2.1.2 层系重组经济评价方法
        2.1.3 典型层系重组实例经济评价
    2.2 高含水期复杂结构井开发政策界限及经济评价
        2.2.1 复杂结构井不同井型技术特点
        2.2.2 复杂结构井经济评价方法
        2.2.3 复杂结构井效果界限图版绘制
        2.2.4 成果图版现场应用及评价
    2.3 高含水期水动力方法调整效果及经济评价
        2.3.1 典型区块周期注水效果及经济评价
        2.3.2 区块经济极限产量及其对应含水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动力学方法开发技术分析及应用效果评价
    3.1 水动力学方法开发技术分析
        3.1.1 周期注水开发技术分析
        3.1.2 周期采油开发技术分析
        3.1.3 周期轮采开发技术分析
        3.1.4 注采耦合开发技术分析
    3.2 水动力学应用效果评价
        3.2.1 王3-斜38 井组水动力学应用效果评价
        3.2.2 梁60 井组水动力学应用效果评价
        3.2.3 河60 井组水动力学应用效果评价
第四章 典型层块水动力学效果及经济评价
    4.1 典型井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1.1 河68 断块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1.2 梁13-27 井组沙二91 层地质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2 河68 断块水动力调整开发效果及经济评价
        4.2.1 河68 井组注采方案优化设计
        4.2.2 河68 井组对称注采耦合效果预测
        4.2.3 河68 井组注采耦合经济评价
    4.3 梁13-27 井组水动力调整效果及经济评价
        4.3.1 梁13-27 井组水动力学方法方案优化
        4.3.2 周期注水方案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4.3.3 周期轮采方案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4.3.4 注采耦合方案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4.3.5 三种方案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已开发单元(油藏)分类
    3.1 单因素分类研究
    3.2 多因素综合分类研究
        3.2.1 静态参数综合分类法
        3.2.2 开发水平综合分类法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单元(油藏)产量变化特征研究
    4.1 单井产量变化特征研究
        4.1.1 不同含油层位采油井产量变化特征
        4.1.2 中石化总部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单井产量变化特征
        4.1.3 熵权定量分类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单井量变化特征
    4.2 开发单元月产量变化曲线形态分类研究
        4.2.1 阶梯型
        4.2.2 抛物线型
        4.2.3 锯齿型
        4.2.4 折线型
    4.3 月产油量与时间序列数据分形特征研究
        4.3.1 具体实现过程
        4.3.2 实例应用
    4.4 区块(开发单元)年总递减率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产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产量变化因素探讨
        5.1.1 地质因素
        5.1.2 开发因素
    5.2 影响产量变化因素关联分析
        5.2.1 产量变化特征关联因素分析
        5.2.2 含水率与产量递减关系分析
    5.3 影响产量变化地质因素分析
        5.3.1 研究区初期产能特征分析
        5.3.2 产能与储层的相关性分析
        5.3.3 储层与产能关系典型实例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单元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6.1 陈堡油田陈2断块E_1f_3
    6.2 赤岸油田韦2断块
    6.3 宋家垛油田周43断块
    6.4 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E_1f_3
    6.5 沙埝油田沙19E_1f_(2+1)
    6.6 墩塘油田墩2断块
    6.7 花庄油田花17断块
    6.8 小结
第七章 控制产量递减对策
    7.1 控制产量递减主要技术对策
    7.2 不同开发阶段单元控制递减的主要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实施不稳定注水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2]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D]. 李晓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3]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D]. 赵北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高含水油田层内非均质储层不稳定注水规律实验研究[D]. 吴少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延长AB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及开发调整策略研究[D]. 乌米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均衡动用技术优化研究[D]. 金超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金湖凹陷油藏流场控制因素及调整技术研究[D]. 唐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L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对策研究[D]. 武改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现河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水动力学开发调整技术研究[D]. 杨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罗钰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标签:;  ;  ;  ;  ;  

特高含水期实施不稳定注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