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岛油田西18区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

埕岛油田西18区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

一、埕岛油田西18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18)在《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文中提出研究区孤岛油田东区处于沾化凹陷内“凹中之隆”的东翼,属于河流相沉积体系,东区馆陶组为构造背景下的河道砂岩性油藏。该区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地震分辨率低,且河道砂岩性变化快,识别描述难度大,砂体含油体性需要进一步评价等问题制约了该区的滚动开发。因此落实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相特征、预测有利储层平面展布、明确砂体含油规律,可以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指导该区滚动开发。本文针对该探区地质特征,利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重点研究馆陶组上段三砂组储层。基于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学科原理,将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再次基础上展开沉积微相的研究,结合频谱分解技术、属性分析技术与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对目的层进行有利出储层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吸收衰减技术对含油气性进行分析;从而选出有利目标,进行储量估算。选出研究区目的层位有利储层及有利目标,为进一步勘探开发做好基础。此次研宄应用钻井、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综合运用属性分析、地震相及反演技术对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砂三组进行综合地震储层预测,最终明确了该区的油水界面和储层展布特征,预计新增含油面积1.2km2,地质资源量153万吨。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孤岛地区薄层河道砂岩性油藏描述评价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手段,为今后继续在该区开展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孤岛地区的滚动勘探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刘涛[2](2017)在《埕岛油田东斜坡馆上段有利储层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埕岛油田东斜坡区域馆上段的河道砂体储层,结合研究区内的沉积、构造等区域地质背景,并对该区域进行成藏条件、成藏要素的分析,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价,落实有利选区。埕岛油田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渤海湾南部的极浅海-浅海水域,水深2m到18m,有利勘探面积约700km2,其东斜坡构造上处于埕北低凸起的东南部,总体上属于一个大型的披露构造,是在第三纪潜山的构造背景下发育而来,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针对埕岛主体及周边的馆陶组层段钻探并完钻了多口探井,通过油气井的测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充分说明了东斜坡区的良好的资源前景。但是受限于河道砂体的局限性以及多变性,河道摆动频繁、砂体分布不连续,导致砂体追踪困难。因此,长期以来对该区馆上段的河道砂体的展布和发育认识不清除,缺乏对河道砂体的精细刻画与描述。本文在已有的对埕岛地区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钻井以及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馆陶组馆上段进行地层层序的划分,建立该区域的精细地层对比格架。对各个砂组钻遇砂体的厚度、粒度、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展布及其沉积相、微相等特征展开了详细研究。对研究区的馆上段展开精细构造解释,确保地层的等时性。利用Petrel和PaleoScan等地质建模软件,在研究区的三维井震测、断层、地层等资料的约束下,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调控,建立符合该地区的三维地震地层模型,并延层提取地震属性,提取以小层为单元的河道砂体属性图,并对对研究区主要研究层段馆上段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行了精细的刻画、描述和评价,利用三维随机模拟的算法绘制了砂体顶面等厚图。最后,在区域构造和油藏特征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点分析该区的成藏特征和成藏要素,并对重点油藏进行解剖分析,结合之前预测的有利河道砂体,最终预测有利的选区和井位信息。

郭均益[3](2016)在《胜利油田滨509区块机械防砂技术优化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防砂技术的发展和防砂观念的转变,机械防砂已经从单纯的维护性措施转变为有效的增产手段,机械防砂对油田的增产稳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机械防砂技术中仍存在防砂后低产低效、施工成本高、施工风险大等诸多问题,对油田的正常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需要对现行技术进行优化及应用。本文通过对滨509区块的砂组、油砂粒度中值、储层物性、粘土含量、温度压力系统及开发现状等进行分析,确定了入井液防膨处理和充分改造油层的技术思路。通过对滨509区块现行机械防砂技术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适用性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块的开发现状,归纳出充填工具的优化思路。通过增大中心管内通径、优化充填口结构及数量、增大座封力、改进对接结构、设计冲防一体化机构,优选配套充填砾石及滤砂管,优化施工参数,形成了一步法压裂充填防砂技术、一趟不动管柱冲防砂一体化技术。一步法压裂充填防砂技术在滨509-斜39的应用中,达到了3.5m3/min的施工要求,降低了施工风险,防砂后注汽压力降低2MPa,峰值日油增加了9.2吨。一趟不动管柱冲防砂一体化技术在滨509-平23井的应用中,满足了一趟管柱边冲边下的施工要求,降低了施工成本和施工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压裂充填防砂技术和一趟不动管柱冲防砂一体化技术在滨509区块的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和施工风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现有机械防砂技术体系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周明亮[4](2014)在《埕岛油田南区馆上段开发调整采油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埕岛南区的开发调整方案,对比埕岛油田主体开发效果,针对目前工艺的适应性评价对采油配套工艺展开优化,采油方式以潜油电泵为主,进行了泵型优选、机采工艺设计,电泵工艺参数优化设计,生产完井管柱优化设计以及采油井口装备等方面的优选设计研究;另外重点研究了防砂工艺的改进,针对目前的防砂工艺和已取得的效果,展开防砂工艺技术的优选和设计,优选压裂充填防砂、循环充填防砂以及水平井裸眼充填防砂和精密滤砂管防砂等防砂方式,以及防砂过程中的配套工艺优化研究;其次是注水工艺的研究,通过近几年的注水效果和各项注水指标展开注水工艺的优选,优选笼统合注管柱注水,测调一体化分层注水,同心双管分层注水等注水工艺,并综合评价各种注水工艺在埕岛南区的适应性。最后对油井的生产测试技术方式方法开展了技术优选设计。

杨景辉[5](2013)在《埕岛油田水溶性屏蔽暂堵剂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屏蔽暂堵技术是在石油工业中用来防止井漏的较为广泛的一项工艺技术。近几年来,为了防止压井液、洗井液、固井泥浆等外来有害流体侵入储层及阻止酸液流向高渗透夹层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将屏蔽暂堵技术应用于采油作业中。目前常用的是油溶性屏蔽暂堵技术,但是在高含水油井以及水井中解堵较为困难。随着油田的开发,地层压力会逐渐下降,油井的含水会逐渐上升,急需使用水溶性屏蔽暂堵技术,利用其使用方便、经济高效、解堵方便的特点使其更加适合我国老油田开发后期高含水特征。本文以胜利油田海上埕岛油田为试验区,对适用于该类油田的水溶性屏蔽暂堵材料的种类、水溶性、耐温性、封堵性能等方面的展开研究,优选适合的水溶性屏蔽暂堵剂封堵材料。并进行水溶性屏蔽暂堵剂与岩石孔吼的配伍性研究,选择适合不同孔喉尺寸的水溶性屏蔽暂堵剂封堵材料。研制出了分散悬浮能力强,进入储层后不造成伤害的具有油层保护性能的暂堵剂悬浮液。对水溶性屏蔽暂堵体系的封堵能力、封堵有效时间、渗透率恢复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实验优选出的水溶性屏蔽暂堵剂配方应用于堵漏,耐压达到10MPa以上,暂堵稳定,解堵顺利,应用与暂堵酸化可以较好的调整洗酸剖面,保证非均质油层的酸化效果。现场应用表明:暂堵酸化技术施工简单,操作易行,无需进行其他分层措施,用液量较笼统酸化少,解堵效果良好;暂堵酸化具有施工简便、成本低、成功率高、经济效益好、无环境污染等特点;采用暂堵酸化后可以缓解层间矛盾。应用暂堵酸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过去传统酸化存在的缺点,达到均匀布酸提高吸酸剖面,均匀改善各层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酸化效果。水溶性屏蔽暂堵技术在该类油藏具很好的推广价值。

智勤功[6](2013)在《蒸汽吞吐井长效防砂管柱设计及相关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储量、产量丰富,已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产能接替阵地,对胜利油田稳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胜利稠油油藏主要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防砂技术主要采用常规防砂工艺,难以满足一次防砂多轮次蒸汽吞吐的需要。因此,系统而深入研究多轮次蒸汽吞吐防砂井挡砂屏障稳定性,对于解决稠油蒸汽吞吐井面临的开发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对重复充填防砂工具及重复充填对接工具进行了结构设计,重点对工具座封机构参数、卡瓦悬挂能力、内中心管强度、液缸强度参数、解封结构及开关销钉参数等进行了校核及计算,优选改性氟橡胶材料作为长效防砂管柱高温密封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管柱室内性能测试及管柱综合性能评价,研究表明本文研发长效防砂管柱各部件动作灵活可靠,耐酸、碱、盐性能均符合标准,可很好的满足高压充填及后续补砂要求。其次,拟合建立了P110等四种钢级管材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温度效应方程,借鉴套管射孔强度降低理论建立了防砂管柱基管钻孔强度降低模型,另外,联立热应力方程、温度场方程建立了防砂管柱热稳定性分析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基于FEPG系统研发了防砂管柱热稳定性模拟有限元程序,分析了多种工况对热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钻孔密度、钻孔直径及中心管外径是影响中心管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推荐P110钢级管柱作为基管;充填施工会提高防砂管柱热稳定性,另外,充填充分及不充分交界处热稳定性较差;添加补偿器可显着提高热稳定性,给出了不同长度管柱在不同注汽温度下补偿距。再次,研发了由预固化树脂层、可固化树脂层、惰性层三层覆膜材料组成的耐高温多层覆膜支撑剂,对覆膜层材料配方、覆膜方法及制备流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湿热法评价实验系统,提出了湿热法评价标准,对本文研发覆膜支撑剂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本文研发支撑剂在湿热条件下具有7MPa以上固结强度,破碎率仅为2.4%,经过四轮次模拟吞吐后固结强度仍大于7MPa,可很好的满足生产实际需要。最后,优选了清水携砂液及粘性携砂液工况下炮眼砂浆临界流速计算模型,建立了多段塞充填最低携砂排量计算模型,优化了多段塞组合方式。以GDN5-604井等四井为例进行了现场应用,与同单元其它油井相比平均日增油1.17t/d,防砂增油效果良好。本文对影响多轮次蒸汽吞吐井挡砂屏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对于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王江[7](2011)在《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淹层是油层在注水开采过程中,采出由纯油变成油水同出,它是油田开发中的必然产物,水淹层可以分为注入水水淹和边、底水水淹。目前,辽河油田绝大部分生产区块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水淹层测井解释尤为重要,由于各区块的油藏类型复杂多变,不同时期注入水的矿化度的变化,造成目的层水淹规律十分复杂,加上测井项目不配套,缺乏有效的水淹层测井资料,造成新调整井的水淹层解释难度较大,使水淹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根据辽河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现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水淹层测井系列及方法,对辽河油田测井系列的适应性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水淹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沈阳采油厂的几口井的水驱油机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根据目标区块水淹层进行测井解释评价效果以及其他油田和区块解释的成功经验,优选出适合辽河油田地质特点及不同注水条件下的水淹层测井系列,同时对重点目标区块水淹层进行测井解释评价,有效地提高了调整井的解释符合率,达到为油田服务,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韩洁[8](2011)在《扶余油田二次开发试验区高效注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注水开发老油田开发效益降低和剩余可采储量依然丰富的矛盾和现实,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以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整体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为目的的中国石油“二次开发”工程,为老油田的长远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吉林油田二次开发试验区块,利用大量试验区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及动态资料,通过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理论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对试验区油层进行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运用油田生产动态分析方法、油藏工程理论、对子井分析法,在地质研究基础上,对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水流优势通道识别进行研究;运用油藏数值模拟、室内驱油实验以及现场井组实验对层系重组、井网重构以及注水政策进行研究,形成二次开发高效注水技术。本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创新成果:①建立了试验区不同层次级别细分地层、测井标志,并以骨架剖面为控制,将区块扶余油层由顶至底共分为4个砂组,13个小层。②根据岩性、物性、粒度、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和砂体展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扶余层在陆相~三角洲过渡环境下共发育三种亚相9种微相。③建立了扶余油田曲流河点坝和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5级层次界面划分标准。规模要素分析和砂体配置关系分析深刻描述了砂体间连通及接触关系。④试验区单砂体剩余油类型可基本分为泥岩隔挡型、薄层型和孤立砂体型切叠砂体型四种剩余油分布方式。利用对子井测井资料进行剩余油测井识别研究,认为当砂岩厚度>4m,水洗厚度< 35%,存在水流优势通道。⑤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原油粘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明显,油粘度越大驱油效率越低。注水倍数越大,水驱油效率越高,当注水倍数达到一定值时,水驱油效率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已不显着。⑥曲流河点坝内,注水井和采油井在侧积面的两侧,要优于在侧积面的同一侧;注水井在侧积面上盘,采油井在侧积面的下盘,效果较好;⑦压力水平低的油层增注提压后,油层水驱动用程度有所提高;但注入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根据水驱开发指标变化趋势,确定适合的注水强度和注采比。

张俊杰[9](2010)在《底水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研究 ——以塔河油田一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油藏;复杂井技术的不断应用,使传统的井网部署方法发生变化。传统的面积井网理论已不适合现代油田开发技术的发展。为此刘德华等人于2004年提出以油藏描述为基础,最大限度控制储量为前提,提高单井效益为目的的矢量化井网的概念。矢量化井网是建立在地质矢量化之上的一种综合布井方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达到合理开发油藏的目的。随着水平井开发的进一步广泛应用,针对水平井的矢量化井网研究变得更加重要,矢量化井网这一概念提出时,包含了水平井与地质情况相适应性,但水平井水平段合理延伸方向、水平井最佳井排方向等问题及其如何在具体油藏中结合实际各种地质因素,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井网矢量与地质矢量的协调是矢量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底水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部署应立足于油藏的构造形态、沉积过程中的物源方向和油藏非均质性,合理设计水平井段方向和水平井井排方向,并且应考虑水平井最佳避水高度以及对于油藏中不同井型的合理选择。本文以油藏精细描述为基础,结合塔河一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考虑不同因素的理想模型,量化地讨论不同因素对水平段方向及水平井井排方向的影响,研究了矢量化井网中最佳水平段方向和最佳水平井井排方向。在底水砂岩油藏实际开发中,避水高度是影响底水锥进速度和无水采油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计算不同底水能量的理想地质模型,认为水平井段应该尽量靠近油藏上部;在获得同等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井型有利于减少油藏的开发投资,通过对比分析塔河一区油藏地质情况类似的水平井和直井的生产动态特征,认为合理的井型选择应该结合塔河一区构造特征。文中对矢量化井网部署中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对井网的影响做了量化的研究和相关讨论,还需要结合实际油藏对此进行一定验证。通过对塔河一区的矢量化井网及现有井网与矢量化井网对比,发现在同样的投资条件下,矢量化井网有助于控制含水上升和提高采出程度,相对于塔河一区现有井网,矢量化井网更能提高经济效益;塔河一区目前井网控制程度不足,在下步井网部署中应结合矢量化井网部署方法进行调整,本文结合矢量化井网部署原则,针对塔河一区目前的开发情况,设计了一套下步井网调整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预测,认为采用矢量化井网进行下步井网调整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

苏朝光[10](2008)在《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知道陆相盆地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和地层油气藏。在过去的40多年里,济阳坳陷出现了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代表的两个勘探高峰,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地层油气藏的发现,相对来说地层油藏更隐蔽、成藏更复杂,勘探难度最大,早期该区成藏规律不清加之缺乏有效的勘探技术,地层油藏钻探成功率较低。通过近几年通过对地层油藏进行成藏规律和配套勘探技术的攻关研究,勘探效果显着,主要从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包括:(1)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地层油藏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了国内外地层油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针对地层圈闭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叠前地震反演处理等,累计处理资料1500km2,解释地震剖面20000余层km,完成构造图及各种分析图件近400张;(3)对9个构造带(油田)地层圈闭成藏要素进行了系统解剖,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地层圈闭的成藏模式,提出了地层油藏富集规律;(4)研制了多项地层油藏的地震预测技术,形成了地层油藏综合评价等勘探技术。通过攻关和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3项创新及技术成果:1.提出三重不整合及其地层圈闭,建立五种成藏模式提出三重不整合及其地层超覆和不整合面遮挡圈闭的分布规律,建立五种成藏模式阐明了地层油藏富集规律。认为“凹陷陡坡沟槽超,先纵后横长输导,层挡泥挡稠油挡,油藏受控古地貌”为新近系超覆圈闭的成藏、分布模式;“凹陷缓坡低突起,馆陶斜交古近系,油气顺层上倾移,遮挡油藏稠油泥。”为新近系遮挡圈闭成藏模式;“突起抬起高源灶,裂缝溶蚀物性好,多种通道齐输导,鼻状背景最重要。”为前第三系突起地层圈闭成藏模式;“烃源灶内泥超砂,砂泥比较排压差,裂隙卸压油充注,封存箱缘成油藏。”为灶内二、三级圈闭成藏模式;“洼陷斜坡鼻状带,断层砂体运移道,滩坝低位三角洲,面上面下均成藏。”为灶外二、三级圈闭成藏模式。2.研制三种地层圈闭超剥线描述方法、两类配套描述技术研制了地层超剥线地质统计、夹角外推、属性处理三种精细描述方法,形成了波形分析、叠前反演储层尖灭线描述技术,实现了地层油藏定量预测,建立了三重地层油藏的配套描述技术。3.形成地层油藏“六步法”综合评价技术六步法包括:高精度层序建格架、构造分析划区带、不整合形态定靶区、沉积相带找储层、“三线”组合描圈闭,综合分析选目标。可以准确精细地评价不同类型地层油藏,部署勘探井位。通过攻关研究和实际应用,该项研究建立了地层超剥线精细描述方法、储层描述技术和地层油藏“六步法”综合评价技术,实现了地层油藏定量预测,取得了地层油气藏认识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油气勘探生产实际,取得了油气勘探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应用上述新技术和新理论系统研究了济阳坳陷的沾车地区、东营凹陷、埕岛地区地层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富集规律,并对有利目标进行了精细预测和描述。其中在陈家庄、太平、王庄-宁海、林樊家、高青、单家寺、八面河、埕岛东坡、埕东北坡等多个区块取得勘探突破和进展,预测有利圈闭面积311.8km2,预测圈闭资源量34000×104t,部署实施探井189口,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168×104t,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152.4×104t,加快了该区地层油藏的勘探步伐,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二、埕岛油田西18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埕岛油田西18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演化特征
        2.3.2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层划分对比
        3.1.1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3.1.2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
        3.1.3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第四章 沉积特征研究
    4.1 相标志研究
        4.1.1 岩性特征
        4.1.2 测井相标志
    4.2 单井相特征
        4.2.1 孤岛东 21-3 井单井相
        4.2.2 孤岛东15-29 井单井相
    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1 馆陶三砂组沉积微相特征
第五章 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
    5.1 地质油藏特征
        5.1.1 储层岩性及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物性特征
        5.1.3 储层敏感性及湿润性
        5.1.4 油藏特征
    5.2 有利储层预测
        5.2.1 速度分析
        5.2.2 河道砂体正演模型
        5.2.3 常规属性分析技术
        5.2.4 频谱分解技术
        5.2.5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
第六章 有利目标预测
    6.1 储层含油性检测
    6.2 储层分布规律
        6.2.1 储层预测效果
        6.2.2 储层有利区域预测
    6.3 储量评价
        6.3.1 计算方法
        6.3.2 含油面积
        6.3.3 有效厚度
        6.3.4 单储系数
        6.3.5 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埕岛油田东斜坡馆上段有利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成果
    1.3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勘探概况
    2.3 构造特征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断裂体系
    2.4 地层概况
    2.5 油藏特征
        2.5.1 油层分布规律
        2.5.2 油藏类型
第三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精细地层划分
        3.1.1 地层划分方案
        3.1.2 地层划分标志
    3.2 地层精细对比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预测
    4.1 沉积背景
        4.1.1 研究区整体沉积概况
        4.1.2 沉积物粒度特征
        4.1.3 沉积构造
    4.2 河道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4.3 河道砂体的演化
第五章 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目标评价
    5.1 油源分析
        5.1.1 油源方向
        5.1.2 油气成藏期分析
    5.2 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
    5.3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5.3.1 储盖组合
        5.3.2 油气输导特征及运移路径分析
        5.3.3 典型油藏成藏分析
        5.3.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4 勘探目标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胜利油田滨509区块机械防砂技术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机械防砂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意义上的防砂有了“新定义”
        1.2.2 现行机械防砂技术仍有改进空间
        1.2.3 机械防砂技术需要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滨509区块地质分析
        1.3.2 滨509区块机械防砂技术分析
        1.3.3 机械防砂技术优化
        1.3.4 现场应用
        1.3.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滨509区块地质分析
    2.1 区块位置
    2.2 油藏特征
        2.2.1 油砂粒度中值
        2.2.2 砂组分布
        2.2.3 储层物性
        2.2.4 粘土含量
        2.2.5 原油性质
        2.2.6 温度压力系统
    2.3 开发现状
        2.3.1 开发现状
        2.3.2 调整前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胜利油田滨509区块现行机械防砂技术分析
    3.1 挂滤防砂技术分析
        3.1.1 技术原理
        3.1.2 技术特点
        3.1.3 适用范围
        3.1.4 滨509区块的适用性分析
    3.2 常规井管内充填防砂技术分析
        3.2.1 常规井管内一次充填防砂技术分析
        3.2.2 常规井管内两步法充填防砂技术分析
    3.3 水平井管内充填防砂技术分析
        3.3.1 技术原理
        3.3.2 适用范围
        3.3.3 滨509区块适用性分析
    3.4 水平井管外充填防砂技术分析
        3.4.1 技术原理
        3.4.2 技术特点
        3.4.3 适用范围
        3.4.4 滨509区块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防砂技术优化
    4.1 常规井管内充填防砂技术优化
        4.1.1 封隔高压充填工具的改进
        4.1.2 充填砾石的优选
        4.1.3 滤砂管的优选
        4.1.4 防砂增产新思路
    4.2 水平井管内充填防砂技术优化
        4.2.1 管内底部充填防砂管柱的改进
        4.2.2 充填砾石的优选
        4.2.3 滤砂管的选择
        4.2.4 施工参数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应用
    5.1 一步法压裂充填防砂技术现场应用
        5.1.1 滨 509-斜39井基本情况
        5.1.2 滨 509-斜39井现场应用
    5.2 一趟不动管柱冲防砂一体化技术现场应用
        5.2.1 滨 509-平23井基本情况
        5.2.2 滨 509-平23井现场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埕岛油田南区馆上段开发调整采油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埕岛油田南区油藏概况
    2.1 油藏基本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油层发育特征
        2.1.4 压力温度系统及原油性质
        2.1.5 天然气性质
        2.1.6 地层水性质
    2.2 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
第三章 现有工艺适应性评价及开采工艺难点分析
    3.1 现有工艺的适应性评价
        3.1.1 调整前区块开采状况
        3.1.2 地现有工艺适应性分析
        3.1.3 调整老区提液配套工艺
    3.2 开采工艺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
        3.2.1 钻完井过程油层保护困难
        3.2.2 大压差提液条件下防砂难度大
第四章 埕岛油田南区采油工程技术优化研究
    4.1 采油方式选择及工艺研究
        4.1.1 各种机械采油方式适应性分析
        4.1.2 采油方式优选
        4.1.3 机采工艺设计
        4.1.4 生产完井管柱设计
        4.1.5 采油井口装备选型
    4.2 防砂工艺设计
        4.2.1 防砂技术优选
        4.2.2 防砂工艺设计
    4.3 注水工艺设计
        4.3.1 注入水水源及水质标准
        4.3.2 注水管柱设计
        4.3.4 注水压力预测
        4.3.5 注水井口装置
        4.3.6 试注、增注工艺措施及要求
    4.4 油井生产测试技术
        4.4.1 设计原则
        4.4.2 生产测试技术优选
        4.4.3 取资料要求
第五章 效果分析
    5.1 开发调整效果评价
        5.1.1 方案整体效果评价
        5.1.2 新井投产效果分析
        5.1.3 老井措施效果
    5.2 采收率评价
    5.3 水井注水和吸水状况分析
    5.4 注采井网状况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埕岛油田水溶性屏蔽暂堵剂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国内技术现状
        1.2.2 国外技术现状
        1.2.3 堵漏材料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水溶性暂堵材料的优选及性能研究
    2.1 暂堵材料优选
        2.1.1 暂堵材料的在水中的溶解性与分散性
        2.1.2 暂堵材料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2.1.3 暂堵材料耐温性研究
    2.2 暂堵材料检测分析
    2.3 暂堵材料解堵性能研究
    2.4 暂堵剂的适应性研究
        2.4.1 耐盐性试验
        2.4.2 与采出污水配伍性
        2.4.3 与无固相压井液、海水基入井液、卤水压井液配伍性
        2.4.4 水溶性屏蔽暂堵剂与各种酸液配伍性
        2.4.5 暂堵剂悬浮携带液与地层原油的配伍性研究
        2.4.6 暂堵剂悬浮携带液与储层岩石的配伍性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暂堵解堵模拟试验
    3.1 暂堵解堵模拟试验
    3.2 暂堵耐压试验
    3.3 暂堵防漏模拟试验
    3.4 暂堵酸化模拟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屏蔽暂堵技术现场试验
    4.1 现场试验概况
    4.2 试验工区概况
    4.3 水溶性屏蔽暂堵剂主要性能指标
    4.4 选井原则
    4.5 典型井例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蒸汽吞吐井长效防砂管柱设计及相关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蒸汽吞吐井防砂工艺研究现状
        1.2.2 热采防砂管柱及其热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覆膜支撑剂及其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1.2.4 以往研究局限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轮次蒸汽吞吐井长效防砂管柱研究
    2.1 重复充填防砂工具研究
        2.1.1 结构组成研究
        2.1.2 工作原理
        2.1.3 技术规范
        2.1.4 功能特点
        2.1.5 坐封参数计算
        2.1.6 卡瓦参数计算
        2.1.7 工具芯轴强度计算
        2.1.8 液缸参数计算
        2.1.9 工具解封设计
        2.1.10 开关销钉设计
    2.2 重复充填对接工具研究
        2.2.1 结构组成研究
        2.2.2 工作原理
        2.2.3 技术规范
        2.2.4 性能特点
        2.2.5 开关机构设计及计算
    2.3 长效防砂管柱室内性能测试
        2.3.1 可重复充填防砂工具性能试验
        2.3.2 重复充填对接工具性能试验
        2.3.3 管柱综合性能评价
    2.4 高温密封件研究
        2.4.1 氟橡胶概况及性能
        2.4.2 氟胶筒封隔器物化性能
        2.4.3 胶筒性能检验
        2.4.4 多轮次工况模拟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砂管柱热稳定性分析
    3.1 防砂管柱热稳定性分析模型建立
        3.1.1 热固耦合模型
        3.1.2 辅助性方程
    3.2 热稳定性分析有限元程序研发
        3.2.1 有限元程序自动生成思想简介
        3.2.2 热稳定性分析程序结构及流程
    3.3 防砂管柱热稳定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3.4 防砂管柱热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4.1 模拟井例基础参数
        3.4.2 钻孔对基管强度降低率影响
        3.4.3 注汽温度对管材物性影响
        3.4.4 两端约束工况安全性分析
        3.4.5 管柱底部接触地层砂工况
        3.4.6 充填工况热安全性分析
        3.4.7 热力补偿距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高温高强度覆膜砂研究
    4.1 结构设计及功能
        4.1.1 覆膜支撑剂整体结构设计
        4.1.2 覆膜支撑剂各涂覆层功能
    4.2 覆膜材料配方研究
        4.2.1 覆膜支撑剂原砂优选
        4.2.2 预固化层覆膜材料研究
        4.2.3 可固化层覆膜材料研究
        4.2.4 保护层覆膜材料研究
    4.3 覆膜工艺流程研究
        4.3.1 覆膜支撑剂制备方法研究
        4.3.2 覆膜支撑剂制备流程研究
    4.4 覆膜支撑剂湿热法性能评价
        4.4.1 湿热法评价实验系统建立
        4.4.2 破碎率湿热法评价
        4.4.3 固结强度湿热法评价
        4.4.4 渗透率湿热法评价
        4.4.5 颗粒间接触方式研究
        4.4.6 多轮次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段塞高饱和充填工艺研究
    5.1 多段塞高饱和充填临界流速计算
        5.1.1 炮眼砂浆临界流速的提出
        5.1.2 炮眼砂浆临界流速计算
        5.1.3 多段塞充填最低排量计算
    5.2 多段塞组合方式优化
    5.3 高饱和充填参数控制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效防砂管柱及配套工艺应用研究
    6.1 现场试验目的
    6.2 现场试验概况
        6.2.1 试验井基本信息
        6.2.2 试验井防砂施工概况
        6.2.3 试验井注汽概况
    6.3 试验效果分析
        6.3.1 常规稠油油藏试验效果
        6.3.2 敏感性油藏试验效果
        6.3.3 超稠油油藏试验效果
        6.3.4 现场试验效果总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淹层的定义与分类
    1.2 辽河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水淹层测井技术
    2.1 裸眼井水淹层测井及其解释方法
        2.1.1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2.1.2 激发极化电位测井
        2.1.3 电阻率测井技术
        2.1.4 自然电位测井
        2.1.5 介电测井技术
        2.1.6 地层测试技术
        2.1.7 阵列感应测井技术
    2.2 套管井水淹层测井及其解释方法
        2.2.1 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
        2.2.2 中子寿命测井技术
        2.2.3 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驱油导电机理实验及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3.1 岩石电阻率与饱和度的变化规律
        3.1.1 实验仪器
        3.1.2 模拟地层条件下的水驱油试验
        3.1.3 实验方法及过程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与岩性及物性的关系
        3.2.1 岩性、物性与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
        3.2.2 岩性、物性与残余油饱和度的关系
        3.2.3 解释模型的建立
        3.2.4 软件编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与效果分析
    4.1 常规测井技术的应用
        4.1.1 实例分析
        4.1.2 结果分析
    4.2 特殊测井在沈84 块水淹层解释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4.2.1 激发极化电位测井技术在水淹层分析中的应用
        4.2.2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淹层分析中的应用
        4.2.3 地层测试
        4.2.4 双源距碳氧比测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淹层测井系列的选取
    5.1 水淹层测井系列选取
        5.1.1 淡水水淹地区
        5.1.2 污水回注地区或边、底水水淹
        5.1.3 混合水淹类型地区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扶余油田二次开发试验区高效注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高效注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合理注水压力研究现状
        1.2.2 合理注采速度的研究现状
        1.2.3 提高水驱效率的研究现状
        1.2.4 水驱老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5 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重构试验区地下认识体系研究
    2.1 试验区油藏概况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2 试验区地质特征
    2.2 试验区小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层次细分对比技术原理
        2.2.2 扶余层层序结构特征
        2.2.3 扶余层层序结构分析
        2.2.4 扶余层小层划分与对比
        2.2.5 砂组及小层格架特征
    2.3 试验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2.3.1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2 区域沉积特征
        2.3.3 小层测井相分布特征
        2.3.4 扶余层沉积环境识别
        2.3.5 X10-2 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类型
        2.3.6 X10-2 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2.4 试验区曲流河~三角洲储层单砂体内部构型分析
        2.4.1 单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技术方法
        2.4.2 检21 井单砂体刻画研究
        2.4.3 X10-2 区块曲流河~三角洲单砂体内部构型分析
    2.5 X10-2 区块扶余油层非均质评价
        2.5.1 平面非均质特征
        2.5.2 层间非均质特征
        2.5.3 层间非均质特征
3 试验区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方式评价
    3.1 试验区开发概况
        3.1.1 试验区目前生产情况
        3.1.2 试验区开采特征
    3.2 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3.2.1 含水上升速度快,采出程度偏低,开发方式亟待转换
        3.2.2 油藏水淹程度较高,水淹区不规则分布
    3.3 试验区开发层系及井网适应性分析
        3.3.1 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使油藏动用程度较低
        3.3.2 注采对应性差,水驱效果难以改善
4 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水流优势通道识别研究
    4.1 试验区储层单砂体剩余油分布特征
        4.1.1 泥岩隔挡剩余油
        4.1.2 薄层剩余油
        4.1.3 孤立砂体剩余油
        4.1.4 切叠砂体剩余油
    4.2 剩余油测井识别与评价研究
        4.2.1 剩余油测井解释技术方法
        4.2.2 对子井剩余油分析
    4.3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与评价
        4.3.1 油井受效状况分析
        4.3.2 油层水淹静动态响应分析
        4.3.3 注水强度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4.3.4 应用对子井资料探索水流优势通道
5 试验区扶余层优化部署研究
    5.1 剩余油水平评价
        5.1.1 静态原始储量构成分析
        5.1.2 油藏采收率提高前景分析
        5.1.3 剩余储量基础
    5.2 扶余层层系及井网优化部署研究
        5.2.1 总体指导思想
        5.2.2 开发层系划分
        5.2.3 井网剩余储量
        5.2.4 注采井网优化后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5.3 方案编制及优选研究
        5.3.1 方案设计
        5.3.2 方案部署要点
        5.3.3 油水井配产配注设计
        5.3.4 方案优选数值模拟研究
6 高效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6.1 室内驱替实验研究
        6.1.1 实验方案设计
        6.1.2 基础实验研究
        6.1.3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
        6.1.4 水驱油效率评价实验
        6.1.5 室内实验的几点结认
    6.2 数值模拟研究
        6.2.1 建立曲流河点坝地质模型
        6.2.2 曲流河点坝注水方式研究模型设计
        6.2.3 模型计算结果
        6.2.4 几点认识
    6.3 增注提压注水技术政策井组现场试验研究
        6.3.1 井组的选择
        6.3.2 井组注水技术政策
        6.3.3 试验阶段效果及认识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9)底水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研究 ——以塔河油田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塔河油田一区概况
    2.1 塔河油田一区油藏地质概况
        2.1.1 塔河一区构造特征
        2.1.2 塔河一区沉积特征
        2.1.3 塔河一区平面非均质性
    2.2 塔河油田一区油藏开发现状
第3章 开发地质因素对矢量化井网的要求
    3.1 构造对水平井段方位的影响
        3.1.1 考虑构造因素的理想模型
        3.1.2 关于水平井离散化产生的误差
        3.1.3 理想条件下水平段方位与构造的匹配关系
        3.1.4 塔河一区构造形态对矢量化井网的要求
    3.2 沉积特征对水平井段方位的影响
        3.2.1 考虑主渗透率方向的理想模型
        3.2.2 理想条件下水平段方位与主渗透率方向的匹配关系
        3.2.3 塔河一区主渗透率方向对矢量化井网的要求
    3.3 构造因素与主渗透率因素叠加时水平井段的方向
        3.3.1 构造等高线平行主渗透率方向时的水平井段方向
        3.3.2 构造等高线与主渗透率方向不同夹角时的水平井段方向
    3.4 平面非均质性对水平井井排方向的影响
        3.4.1 考虑平面非均质性的理想模型
        3.4.2 理想情况下的三种布井方式
        3.4.3 三种布井方式的开采差异
第4章 工程因素对矢量化井网的影响
    4.1 水平井的避水高度
        4.1.1 理想地质模型
        4.1.2 避水高度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
        4.1.3 不同底水能量下的避水高度
    4.2 塔河一区井别对比分析
        4.2.1 塔河一区典型井的选择
        4.2.2 构造高部位的直井与水平井对比
        4.2.3 构造中部位的直井与水平井对比
        4.2.4 构造低部位的直井与水平井对比
第5章 矢量化井网设计
    5.1 塔河一区数值模拟
        5.1.1 方法的确定
        5.1.2 参数确定
        5.1.3 历史拟合情况
        5.1.4 拟合结果分析
    5.2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矢量化井网设计
        5.2.1 塔河一区矢量化井网设计
        5.2.2 塔河一区现有井网与矢量化井网对比
        5.2.3 塔河一区下步井网调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地层油气藏的分类及特征
        1.2.3 国内外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新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2 地层油藏成因机制与成藏富集规律
    2.1 地层油藏三重不整合成因机制
        2.1.1 三重不整合特征及规模
        2.1.2 三重不整合与地层圈闭分布的关系
        2.1.3 三重不整合特征地震识别
    2.2 地层圈闭的有效性分析与地层油藏成藏模式
        2.2.1 地层圈闭的有效性分析
        2.2.2 地层油藏成藏模式
    2.3 三重不整合地层油藏富集规律
        2.3.1 与一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藏及油气富集规律
        2.3.2 与二、三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藏及油气富集规律
    2.4 小结
3 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
    3.1 地层油藏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技术
        3.1.1 大连片处理技术
        3.1.2 叠前成像处理技术
        3.1.3 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3.2 地层圈闭地震识别与分类
        3.2.1 地层圈闭的地震识别
        3.2.3 地层圈闭的分类
    3.3 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精细确定技术
        3.3.1 属性参数半定量预测法
        3.3.2 地质统计定量预测法
        3.3.3 地层油藏夹角定量外推方法
    3.4 与一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圈闭储盖层预测技术
        3.4.1 新近系地层圈闭描述技术
        3.4.2 前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圈闭描述技术
    3.5 与二、三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圈闭储层预测技术
    3.6 地层圈闭六步法综合评价技术
        3.6.1 高精度层序建格架
        3.6.2 构造分析划区带
        3.6.3 不整合形态定靶区
        3.6.4 "三线"研究描圈闭
        3.6.5 沉积相带找储层
        3.6.6 综合评价选目标
    3.7 小结
4 地层油气藏勘探效果及潜力分析
    4.1 地层油气藏勘探效果分析及勘探实例
        4.1.1 勘探效果
        4.1.2 典型区块产能建设情况
        4.1.3 与一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勘探实例
        4.1.4 与二、三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勘探实例
    4.2 地层油气藏潜力分析
        4.2.1 与一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藏潜力分析
        4.2.2 与二、三级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藏勘探潜力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埕岛油田西18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D]. 张婷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埕岛油田东斜坡馆上段有利储层预测研究[D]. 刘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胜利油田滨509区块机械防砂技术优化及应用[D]. 郭均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4]埕岛油田南区馆上段开发调整采油工程技术研究[D]. 周明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5]埕岛油田水溶性屏蔽暂堵剂研究及应用[D]. 杨景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6]蒸汽吞吐井长效防砂管柱设计及相关工艺研究[D]. 智勤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7]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王江.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 [8]扶余油田二次开发试验区高效注水技术研究[D]. 韩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6)
  • [9]底水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研究 ——以塔河油田一区为例[D]. 张俊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10]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D]. 苏朝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埕岛油田西18区块馆陶组开发设计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