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松科植物分布及区系分析

中国松科植物分布及区系分析

一、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剑[1](2021)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骑田岭支脉,地势南高北低,生境复杂,承载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资料查阅,基本摸清了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维管植物区系的特点及特有现象,并结合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状况及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有维管植物2707种(含种下等级),除去栽培及逸生种外,野生维管束植物2527种,隶属于219科918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5科80属232种,裸子植物有6科11属16种,被子植物有178科827属2279种。(2)优势科、属明显。蕨类植物中,优势科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 Athyriaceae,这 4 科包含34属127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2.5%,总种数的54.74%。优势属有12属,鳞毛蕨属Dryopteris、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蹄盖蕨属Athyrium和铁角蕨属Asplenium等,这12属共112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8.28%;种子植物中,优势科有14科,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 Cyp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蝶形花科 Fabaceae、兰科Orchidaceae、茜草科 Rubiaceae、唇形科 Labiatae、樟科 Lauraceae、山茶科 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等,这些科包含347属101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1.41%,总种数的44.18%。优势属有薹草属Carex、悬钩子属Rubus、杜鹃属Rhododendron、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荚蒾属Viburnum、山矾属Symplocos等88属,这88属共941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1%。(3)单种和寡种科、属是研究区内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蕨类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71.42%,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5%;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45.11%,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5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9.5%。(4)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具有华南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的性质。蕨类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5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有24科,而温带性质科仅1科。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0个分布型1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有46属,温带性质属为16属;种子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与温带性质科比为2.05:1。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比为1.27:1。该区维管植物具有中国绝大部分科、属分布型,且均表现出热带成分占优势,但是也有不少温带成分在森林群落的构建中属于优势种甚至建群种。(5)特有现象明显。研究区内虽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但准中国特有科有2科,为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和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东亚特有科有3科,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中国特有属有30属,占中国特有属总数的12.55%。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在南岭地区交汇过渡,形成了不少南岭特有种,研究区内分布有南岭特有种33种,隶属于21科26属。(6)与同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邻近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在属级水平上,研究区与东安舜皇山、湖南八面山、广东南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相似性均高于80%,其中广东南岭与研究区分属该段南岭山脉的南北坡,在区系成分上相互渗透,两地属的相似性高达86.23%。(7)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众多。研究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国家Ⅰ级3种,国家Ⅱ级22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的均为兰科植物,有84种。(8)发现植物新种2种,为南岭蛇根草Ophiorrhiza nanlingensi和湖南碎米荠Cardamine hunanensis;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15种,包含1个新记录科和1个新记录属。

李健玲[2](2021)在《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部贺州市境内,是桂东地区重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和水源林涵养地,为了摸清该区域植物多样性本底,为保护区提升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提供基础资料,遂在相关项目支持下开展本次研究工作。通过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室内标本整理和鉴定等,统计并记录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维管植物189科604属1223种(包括种下等级,下同),其中野生植物1150种,隶属于178科557属,包含蕨类植物35科61属134种,裸子植物4科5属6种,被子植物139科491属1010种;入侵、归化或栽培植物73种。本研究分别对保护区野生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进行了区系分析,阐明了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有现象,分析和评估了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具体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分布蕨类植物134种,隶属于35科61属,按陆树刚对中国蕨类植物的区系划分原则,35个科可分为4个分布型,61个属可分为9个分布型和1个分布亚型,结果显示,在科和属水平上均以热带性质的分布型为主。保护区内蕨类植物优势科(≥10种)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包含21属59种,分别占保护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34.4%和总种数的44%;优势属(≥5种)为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卷柏属Selaginella、鳞毛蕨属Dryopteris、毛蕨属Cyclosorus和铁角蕨属Asplenium,包含51种,占保护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38.1%。2.保护区内分布野生种子植物1016种,隶属于143科496属,按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和属的区系划分原则,143个科可划分为8个分布型和7个分布亚型,其中包括热带性质(2—7型)69科,温带性质(8—15型)32科,R/T值(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类型的数量比)为2.16;496属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20个分布亚型,其中热带性质共286属,温带性质共175属,R/T值为1.63,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表现出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性质。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优势科(≥30种)为菊科Compositae,兰科Orchidaceae,茜草科 Rubiaceae,莎草科 Cyp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唇形科 Labiatae,山茶科Theaceae,禾本科Gramineae,所包含种类(310种)占种子植物总数的28.81%;优势属(≥10种)为薹草属Carex、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柃属Eurya、悬钩子属Rubus、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锥属Castanopsis、铁线莲属Clematis、榕属Ficus和紫珠属Callicarpa。3.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大部分属内种类贫乏,以单种属、寡种属为主。蕨类植物中单种属32属,占蕨类总属数的52.45%;寡种属(2—4种)22属,占蕨类总属数的36.07%。种子植物中单种属30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0.48%,寡种属(2—4种)161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46%。4.保护区分布有东亚特有科2个,即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中国特有属4个,即陀螺果属Melliodendron,紫菊属Notoseris,四轮香属Hanceola,箬竹属Indocalamus;缺乏中国特有科和广西特有属;广西特有种19个,占保护区维管植物总种数的1.65%,保护区特有种1个,说明其隔离程度不高。5.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66种,隶属于18科44属,其中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60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8种。根据野外调查情况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极危等级1种,濒危10种,易危20种,近危7种,无危28种,分析了物种致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6.发现植物新记录种9个,其中中国大陆新记录种1个,即春天麻Gastrodia fontinalis,广西新记录种8个:皱果安息香Styrax rhytidocarpus、褐柄合耳菊Synotis fulvipes、出蕊四轮香Hanceola exserta、南方香简草Keiskea australis、长管香茶菜Isodon longitubus、长苞谷精草 Eriocaulon decemflorum、福建舌唇兰 Platanthera fujianensis、刺毛柳叶箬Isachne sylvestris。

邓创发[3](2021)在《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一直是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地区,人为干扰强烈,区域内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选取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的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种组成、分布,分析人为干扰对其组成和分布的影响,通过其生境、土地利用类型,从森林起源和演替的角度,根据样方内乔木树种在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的演替地位进行打分,构建数学模型,借助Arcgis 10.2软件,使用公里网格法、色彩分级法、符号分级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等,量化优良森林植被,量化人为干扰,统计分析和呈现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丰富。经调查以及统计得出种子植物154科、559属、936种,除去外来逸生种、栽培种,长株潭绿心区有土着植物132科、416属、678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的38.37%、13.07%、2.36%,分别占湖南种子植物科、属、种的62.56%、28.75%、13.75%。当中野生的裸子植物共占2科2属2种,野生被子植物130科414属676种。(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长株潭绿心地区已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10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野菱(Trapaincisa)、乌苏里狐尾藻(Myriophyllum ussuriense)、花榈木(Ormosia henryi)、野大豆(Glycine soja)、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3)逸生的外来植物种类多样。统计出逸生的外来植物25科49属61种,分别占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种子植物总科、属及种数的16.23%,8.94%和6.62%。(4)在调查区域有重要发现。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在长株潭绿心地区发现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喙毛茛泽泻(R.rostrata),是一个重要发现,该种极为稀有。(5)植物区系成分相当复杂。长株潭绿心地区内具有我国种子植物属15个地理分布型中的14个(仅缺中亚分布),充分证明该区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的复杂程度。各分布型中,以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这三种类型最为丰富,分别为93属、66属、47属。(6)热带性成分众多,温带性成分丰富。从科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长株潭绿心地区的野生种子植物主要以热带性分布型为主,其中以泛热带分布占绝对的优势,全部热带性成分共有56科,占总科数的比例为42.42%;温带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全部温带成分共有24科,占总科数的比例为18.18%。如果从属的地理成分分析看,长株潭绿心地区的野生种子植物的热带区系成分和温带成分比例差不多,其中以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这三种类型为主。全部热带成分共计179属,全部温带成分共计180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9.18%、49.45%。(7)使用Arcgis 10.2软件,使用公里网格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物种丰富度数据和公里网格矢量数据进行叠加,使用色彩分级法进行直观的地图呈现,发现: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情况是总体分布不均匀,在小范围呈现聚集分布,城市之间的交界处物种丰富度较高。并划分成8个野生种子植物分布热点小区。(8)创新性地根据乔木树种在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的演替地位进行打分,构建数学模型,利用Arcgis 10.2软件,使用符号分级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人为干扰等级分布图绘制。从森林的起源和演替角度对人为干扰程度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合生境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长株潭绿心地区重度人为干扰、中度人为干扰以及轻度人为干扰区域的划定。得出:“重度干扰”的地方多为城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苗圃地,河流水系等;“中度干扰”的地方为坪塘片区等8个分布点;“轻度干扰”片区为跳马片区的石燕湖森林公园、同升片区和跳马片区之间的高云郊野公园、昭山片区。同时着重分析了三种人为干扰模式下的种子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差异性。(9)人为干扰严重影响了长株潭绿心地区野生种子植物的组成与分布。人为干扰在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普遍存在,干扰类型多样,干扰强度不一,造成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不均匀。

林红[4](2021)在《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文中认为洪积扇作为西藏的重要地貌组成单元,了解其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对洪积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牧民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拉萨河流域12个洪积扇上的植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植物的科属组成、生长型、区系地理分布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依据优势种和联名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与命名,并选用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对群落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用CCA排序和相关性分析对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区共记录植物43科、135属、162种,其中以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的植物居多,共占植物总数的56.17%;植物生长型在划分的7个类型中均有分布,且以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多,半灌木分布最少,分别占植物总数的52.47%和1.23%;植物地理区系类型表现出以温带分布型为主,且与其他类型区共存的特点;在155种药用植物中,以全株入药药用植物、平性药用植物、苦味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药用植物总数的45.81%、27.10%、38.71%。(2)调查区中的120个样方可划分为27个群落类型,其中:草本群落共计12个,以牛筋草群落、鼠曲草群落、水葱群落分布较为广泛;灌木群落共计6个,以扁刺峨眉蔷薇-牛筋草群落分布较多;乔木群落共计3个,多为人工种植的“四旁林”及苗圃;作物群落共计6个,以青稞群落为主。(3)影响调查区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分布格局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年均降雨、海拔及土壤pH。对草本群落及物种组成的分布有显着影响的还有坡度、坡向及土壤全氮含量;对灌木群落及物种组成有显着性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年均气温、土壤有机质含量。(4)在调查区的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中,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与年均降雨之间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年均降雨与海拔之间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pH间显示出显着负相关关系。

张红梅[5](2021)在《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文中认为喀斯特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而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生态退化现象,其大面积的发生导致区域植被结构单一、生态系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挖掘本地原生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植物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8年7~11月、2019年4~10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共设置50个样方套;2020年8月在示范区选择典型的优势群落采集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遵义十大功劳(Mahonia imbricata)、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四个物种的叶片进行试验分析。对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科属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植物区系划分、野生经济植物功能划分,揭示示范区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现状;对示范区典型生态群落四个物种的叶厚(T)、叶长(L)、宽(W)、叶片组织含水量(LWC)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不同生态群落下四个代表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示范区的野生植物(不包括栽培种)共738种,隶属于132科439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5科417属709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最多,有100科341属585种,单子叶植物较少,共15科76属126种。(2)喀斯特生境异质性与人为干扰活动共同作用,使得示范区物种的科属组成以寡种科、寡种属为主,科属多样性高,而种子植物的属和种趋向于集中在中等科及较大科内,中等科及较大科的优势明显,在示范区的区系组成和群落构建中占主导地位。(3)生活型方面,木本植物中以矮小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植物较少,且落叶物种远多于常绿物种。草本植物丰富多样且以多年生为主,落叶矮小灌木和小乔木占优势,这既是喀斯特高原生态环境限制植物分布的表现,也是植物适应岩溶生态环境的结果。(4)示范区植物区系丰富,各种地理成分交错分布并有迭置的现象。蕨类植物的科、属、种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级水平上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种级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次之,且有少数的地中海及中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且示范区有起源于侏罗纪的紫萁,起源于第三纪的槲蕨、凤尾蕨、海金沙以及第三纪残遗物种杉木、柳杉、红豆杉、罗汉松、水青树等。由此可见,撒拉溪示范区植物区系起源具有一定古老孑遗性质,特有成分较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来源广泛,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特征。(5)研究区野生经济资源植物种类丰富且多样,按不同经济功能分类统计,其中药用类121科346属528种,蜜源植物73科169属318种,观赏类75科142属206种,纤维类42科80属87种,淀粉及糖类21科32属57种,芳香油类25科88属131种,油脂类63科114属139种,树脂及树胶类14科14属19种,鞣料类38科62属85种,食用类37科56属68种,材用类46科74属101种,其他类63科123属149种。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筛选出117种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植物;优势经济植物中,落叶树种主要有西南栒子、云贵鹅耳枥、亮叶桦、滇榛、白栎、栓皮栎等,常绿树种有滇青冈、细叶青冈、杜鹃、十大功劳等;珍稀濒危植物有宽叶韭、天麻、蕙兰、七叶一枝花、领春木等32种,中国特有种88种。(6)单一群落的生态环境更脆弱,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大。从形态结构上来看,示范区常绿物种在适应岩溶干旱等逆境胁迫时通常以叶被毛或厚角质保护叶表面,或减少暴露面积降低蒸腾作用;落叶物种通常选择落叶的形式来规避逆境的伤害从而顺利度过干旱时期。从生理生化来看,落叶物种P.longipes在群落里最容易受到逆境胁迫,其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大;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的耐旱性最强,在不同的生态群落下其适应能力最强。综合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四个物种的抗旱性为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M.imbricata>C.glaucoides>P.longipes。研究表明,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在植物种类、经济功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强,对于毕节喀斯特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研究为示范区经济植物的配置和栽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经济植物的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然而,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中,不同植被生态群落的基本情况与特征以及更多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魏子璐[6](2021)在《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种子植物135科604属1236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分别占浙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74.18%、48.28%、36.58%。科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豆科(Fabaceae)是物种数量最多的科,计161属346种,占总种数的27.99%;清风藤科(Sabi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红豆杉科(Taxaceae)、百部科(Stemonaceae)、葡萄科(Vitaceae)、壳斗科(Fag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黄杨科(Buxaceae)等科的中国植物区系属重要值(VFIGC)较高,是本区系的表征科,且以温带、热带分布为主;总体而言,泛热带分布是牛头山植物区系最主要的成分。从属一级看,以单种属为主,计360属,占总属数的59.60%;属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类型和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其中还包括众多珍稀、濒危的种类,如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莼菜(Brasenia schreberi)、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且区系起源古老;(2)位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界、华东植物区系南缘、华南植物区系北缘,过渡特征明显,属热带与温带过渡类型;(3)特有、珍稀植物种类较多,研究保护价值高。

刘剑锋[7](2020)在《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羊狮慕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安福县境内,地理位置为E114°15′18″-E114°18′32″,N27°29′53″-N114°34′19″,西南边与武功山景区毗邻,西北边与萍乡市万龙山乡交界,东北边与宜春明月山毗邻,东南边与安福县章江乡交界。作者于2018-2019年期间在不同季节对羊狮慕地区的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历时37天,采集植物腊叶标本2218号5000余份,获得影像资料74.9G。随后,作者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和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JSTOR(Global Plant)等数据库对植物标本和彩色照片进行准确鉴定,并按相关标准对腊叶标本进行上台纸、数字化等处理,然后放置于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内保存。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和标本鉴定结果,按照APGⅢ系统整理得到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名录。最后根据李锡文、王荷生和吴征镒先生等人关于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对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寡种科和单种科以及寡种属和单种属现象明显。该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44科601属136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40科592属1349种;木本植物有720种,占总种数的52.9%,草本植物有641种,占总种数的47.1%,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值为0.99。寡种科和单种科包含的科数为110科,占总科数的76.39%,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属数为560属,占总属数的93.18%。(2)羊师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为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具有热带性成分向温带性成分过渡的性质。该地区包含了10个科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科有44科,热带分布型科有63科,温带分布型科有37科,其中未含中国特有科。科的R/T值为1.70;包含了1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属有57属,热带分布型属有277属,温带分布型属有261属,中国特有属有6属,属的R/T值为1.06。(3)羊狮慕地区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种子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包含众多的古老性植物,其最早的化石资料可追溯至白垩纪甚至更早。该地区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9种,隶属于42科67属,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有29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的有62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的有14种,优先保护的植物有31种。(4)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平江幕阜山、江西铜钹山、江西武夷山、江西大觉山、湖南八面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和江西九连山植物区系联系较紧密,与江西寻乌县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联系。(5)火棘、粗叶悬钩子、高粱泡、南方荚蒾和麻梨等五种重要的野生果树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糖酸比值最高的为粗叶悬钩子(17.183),南方荚蒾次之(14.309),粗叶悬钩子果实中的Vc含量最高(138.70 mg·(100g)-1);火棘果实中的矿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288.881 mg·(100g)-1),Fe、Cu、Zn、Ca和Mg这5种矿物质元素在火棘的果实中含量最高,K在粗叶悬钩子果实中含量最高(133.745 mg·(100g)-1);P在高粱泡的果实中含量最高(54.682 mg·(100g)-1)。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涂洪润[8](2020)在《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分析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及利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研究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丰富了本地区植物区系资料,揭示了同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关系,探讨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性质及起源,对于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中药区划和深化对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的认识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基于实地踏查,通过文献查阅、市场及访问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等工作,对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了叠彩区药用植物的组成特点,分析了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生长型和生活型、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外来种和栽培种、药用特征等内容,并研究了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地理成分以及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的问题,以期为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叠彩区药用植物是广西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药用植物640种,隶属于154科467属。野生药用植物则是本区域内药用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72.34%。本地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463种,隶属于131科340属。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以单种科(含1种)和寡种科(含2-5种)为主;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含1种)和寡种属(含2-4种)为主。科内种和属内种的数量结构表明野生药用植物有明显的优势科和优势属现象。2.根据叠彩区药用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划分结果可知:本地区药用植物生长型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共有313种,占总种数的48.91%,最少的为藤本植物有69种。本地区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有264种,占总种数的41.25%,最少的为地面芽植物有50种。3.叠彩区内属于我国特有和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分布较少。属我国特有药用植物33种,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广西的特有种3种,隶属于3科3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3种,隶属于12科12属。本地区药用植物中属于外来和栽的程度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划分为6个入侵等级。药用植物中属栽培类有117种,隶属于60科107属。4.叠彩区640种药用植物按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11类,其中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共有215种,占总种数33.59%;其次是根类,有203种,占总种数31.72%。以全草类、根类为主要的药用部位,对药用植物有较大损害甚至具有毁灭性。按药用部位的药性可划分为5类,其中平性类的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209种,占总种数32.66%,所占比例最少的是热性类药用植物。一个药用部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药味,按药用部位药味的不同,叠彩区药用植物药味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以苦味药最多,有318种,占总种数49.69%,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咸味药。叠彩区药用植物功效类型多样,可分为21类,其中以清热药最多,有265种,占总种数41.41%。5.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表现为热带分布为主且呈现向温带过渡的趋势。从科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131科共有9个分布区类型及6个变型。其中热带科69科,占非世界性科总数的81.17%,在本地区分布的科内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340个属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及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属有180属,占非世界性属总数的63.38%。从科和属级水平看,热带成分占有明显的优势,表明本研究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这也符合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处于华南植物区系所呈现出的典型中亚热带气候。其中,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广布为主,表明本地区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类型,而温带分布中北温带典型分布有36属,占总属数的12.67%,表明温带分布的属在本地区分布分化良好,如松属(Pin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本地区大面积自然分布,所以本地区植物区系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6.本地区药用植物的单种属(含1个种)较多,但特有程度低,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药用植物属的组成以单种属为主,单种属内的很多属都是起源于温带和中国特有分布的原始类群,说明了本地区地理区系起源具有一定的古老性,这也符合叠彩区所属的桂林热带岩溶发育历史和地质地貌的特点。这些单种属和特有属在本地区分布广泛,一些属内种甚至成为本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建群种或关键种,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进化已经完全适应了岩溶石山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并向热带气候过渡,最终演变为热带性分布。本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特有程度低,没有特有科的分布,特有种中中国特有分布仅有两种,但东亚及中国特有分布属共28属,这表明本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7.叠彩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表明,其与临桂区、恭城瑶族自明显的纬向地带性,随纬度的升高,药用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减弱。根据R/T值的大小结合植物区系谱分析可知:从全局来看,影响某一地区药用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变迁;从局部地区来看,纬向地带性、异质性生境、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类型。

吴玉[9](2020)在《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鄂、渝的交界处,属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巫山与雪峰山一线),紧邻植物避难所“川东—鄂西地区”,因此在植物区系方面具有研究价值。但目前该区域尚缺乏较全面的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为了了解该区系的特性,作者系统地整理了相关的馆藏标本(总计25236号)、文献和实地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科和属的分布型、特有性、过渡性、古老性、区系归属及疑问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56属、2457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57科844属2442种。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等是该地区的数量优势科;悬钩子属(Rubus)、苔草属(Carex)、蓼属(Polygonum)、铁线莲属(Clematis)、冬青属(Ilex)等是该地区的数量优势属。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多样,具有过渡性和热带亲缘性。首先,热带型科明显多于温带型科。164个科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其中热带型科69个,占非世界分布科的58.47%,以樟科(Lauraceae)、荨麻科(Urt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为代表;温带型科49个,占非世界分布科的41.53%,以百合科(Liliaceae)、壳斗科(Fagaceae)、槭树科(Aceraceae)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为代表。其次,温带型属多于热带型属。856个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型,其中温带型属431个,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4.90%,以栎属(Quercus)、杜鹃属(Rhododendron)、枫属(Acer)和荚蒾属(Viburnum)等为代表;热带型属354个,占非世界分布属的45.10%,以榕属(Ficus)、云实属(Caesalpinia)、花椒属(Zanthoxylum)和冬青属(Ilex)等为代表。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古老性,拥有许多孑遗的中国特有类群。该地区有中国特有的孑遗单种科2个,即杜仲科(Eucommiaceae)和银杏科(Ginkgoaceae);中国特有属38个,其中许多为古老的孑遗属,如水杉属(Metasequoia)、杉木属(Cunninghamia)、松属(Pinus)、银杏属(Ginkgo)、蜡梅属(Chimonanthus)、珙桐属(Davidia)、杜仲属(Eucommia)。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应归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省、川鄂湘亚省,以杜仲科(Eucommi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等科;栎属(Quercus)、水杉属(Metasequoia)、杜仲属(Eucommia)、大血藤属(Sargentodoxa)、血水草属(Eomecon)等属为代表。其与华中地区的壶瓶山、金佛山、神农架的属相似性最高,与华中地区的湖北、四川贵州共有许多中国特有种。此外该地区植物区系与我国华东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次区系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和一个地理间断分布新记录种,即湘西过路黄(Lysimachia xiangxiensis)和浙江光叶柿(Diospyroszhejiangensis);确立了一个疑问种的系统学地位,即华中枳橙(Citrus ×centrochinensis)。这些物种丰富了该地区的植物区系资料,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

陈思艺[10](2019)在《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鄂西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纬度偏北、海拔偏高及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适应低温环境出现了较多的落叶成份,形成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典型植被,分布范围广,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和次生林,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复杂,是中国种子植物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也是我国优先保护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研究,对探究群落特征、植被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及植被恢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对鄂西南区域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及功能性状研究尚需补充。本研究以鄂西南核心地带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恩施植物志》的记载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经验、《中国植物志》等正式出版物及其它专业网络数据平台,对区域内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木本植物的生长型、潜在最大高度、叶、果性状及物候期等共11个功能性状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鄂西南地区共有木本植物109科299属1357种,其中被子植物1312种(含双子叶植物1263种,单子叶植物49种),裸子植物45种。按生长型可分为乔木613种、灌木673种和木质藤本71种,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木本植物以被子植物占主要优势,且被子植物中绝大部分为双子叶植物。(2)鄂西南植物区系以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樟科(Lauraceae)、悬钩子属(Rubus L.)、冬青属(Ilex L.)、槭属(Acer Linn.)等科属物种较多。科的组成上以少种科(2-9种)最多(45科),占41.28%;较大科(20-49种)物种数最多,共含645种木本植物,占总物种数47.53%;在属的组成上,单种属数量最多,共179属,占总属44.86%。大型属(10种及以上)属内物种数最多(476种),占物种的35.08%;大科、大属的优势性大,同时单种、少种科属数量多,科属的分化较大。(3)鄂西南地区木本植物含珍稀濒危物种89种,隶属66属41科。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31种,中国特有植物24种、极小种群保护物种3种、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71种(极危的4种),许多木本植物同时被多个保护名录收录,代表性较强的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等。珍稀濒危资源丰富,保护价值高,起源古老的科属、孑遗、特有物种多。(4)鄂西南木本植物科的区系成分包括14个分布区类型,12个亚型,泛热带分布型最多,共34科,热带成分共54科,占非世界广布科的62.07%,温带成分共30科,占34.48%;属的区系包括15个分布区类型、18个亚型,区系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最多,达59属。温带分布成分共189属,占总属数的48.34%,热带成分共169属,占总属数的43.22%;种的区系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同样以温带成分优势(57.56%),且比属的温带成分比例更大;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且具有热带和温带的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且温带成分的比例以科、属、种区系的顺序增多。(5)功能性状方面,鄂西南木本植物的生长型以灌木和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最少,占比分别为49.59%、45.18%、5.23%;潜在最大高度呈单峰型分布,84.91%的物种潜在最大高度在1-20m之间,其中灌木的生长区间多为1-5 m、乔木多集中在5-20 m,其它高度级的木本植物较少;叶习性以落叶成分居多(55.56%),常绿成分略低(44.44%);绝大多数物种叶片类型为阔叶,针叶物种仅占3.24%;叶片结构以单叶较多,复叶物种约占16.87%;叶片形状以卵形、椭圆形和披针形类的木本植物占优势(78.51%);叶质地以纸质和革质最多,共占84.38%,较高大的乔木和灌木革质叶物种较多,木质藤本以纸质叶物种较多;91.01%的木本植物果实为单果类型,聚合果、聚花果较少,单果中以蒴果、浆果和核果较多;物候期方面,初花期、初果期月份分布不均匀,初花期在36月的物种最多,占总物种的72.31%,秋冬季较少;初果期以69月较多(72.31%),其它月份较少。总的来看,随着木本植物高度级的下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落叶物种的占比逐渐增多,复叶物种的比例逐渐上升,叶片由较厚的革质叶占优势转变为较薄较大的纸质叶占优势,物种初果期有提前的趋势,动物可传播的浆果类型逐渐增多,反映出不同生长型的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组成和不同的生长策略。

二、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莽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外业调查
        3.2.2 内业整理
4 植物区系分析
    4.1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4.1.1 蕨类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4.1.2 蕨类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4.1.3 蕨类植物科、属分布型分析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种子植物科的大小统计分析
        4.2.2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型分析
        4.2.3 种子植物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4.2.4 种子植物属分布型分析
    4.3 小结
5 特有现象分析
    5.1 特有科分析
    5.2 特有属分析
    5.3 特有种分析
6 与邻近植物区系的关系
    6.1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单位R/T值的比较分析
    6.2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
    6.3 小结
7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
    7.1 国家及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7.2 兰科植物资源
        7.2.1 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7.2.2 兰科植物分布特点
    7.3 致危原因
        7.3.1 水电工程的建设
        7.3.2 旅游开发
        7.3.3 杉木林及竹林占据生存空间
    7.4 保护建议
        7.4.1 开展监测与保育工作
        7.4.2 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
        7.4.3 控制毛竹林面积,改造杉木林
8 植物区系新资料
    8.1 新种
    8.2 湖南分布新记录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B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植物物种图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广西姑婆山保护区植物研究历史
    1.2 本次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
2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概况
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4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4.1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4.1.1 蕨类植物科的分析
        4.1.2 蕨类植物属的分析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种子植物科的分析
        4.2.2 种子植物属的分析
    4.3 小结
5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
    5.1 特有科、属的统计
    5.2 特有种的统计
6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
    6.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
    6.2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原因
        6.2.1 生境破坏和恶化
        6.2.2 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被盗采盗挖
        6.2.3 自然与人为灾害
    6.3 保护策略
        6.3.1 加强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加大普法力度
        6.3.2 加强对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6.3.3 加强预防工事和物种保育工作
7 植物区系新资料
    7.1 中国大陆新记录物种
    7.2 广西新记录物种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B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植被与环境状况
附录C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新资料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成和植物区系
        1.1.2 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1.3 城市化、人为干扰对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1.2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样方设置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3.3.1 种子植物的组成
        3.3.2 种子植物的分布
        3.3.3 种子植物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的组成分析
        4.1.1 种子植物数量统计及区系组成
        4.1.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1.3 逸生的外来植物
        4.1.4 长株潭绿心地区新发现的植物种类
    4.2 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的分布情况分析
    4.3 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重度干扰
        4.3.2 中度干扰
        4.3.3 轻度干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植物组成和植物区系
        5.2.2 种子植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2.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2.4 本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
        1.2.2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
        1.2.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1.2.4 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1.2.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1.2.6 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2.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2.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洪积扇的选择
        2.2.3 调查样地布设及植被调查
        2.2.4 数据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植被物种科属组成
        3.1.2 植被物种生长型组成
        3.1.3 植被物种科、属区系地理分布
        3.1.4 药用植物分布特征
    3.2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群落划分及其特征
        4.1.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2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植物群落及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1.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2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6.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6.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植物的科、属、种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进展
        1.4.1 植物区系
        1.4.2 野生经济植物
        1.4.3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选择依据和代表性
    2.2 撒拉溪示范区自然概况
    2.3 撒拉溪示范区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种调查
        3.2.2 野生经济植物分类及代表物种和指标选择依据
        3.2.3 实验材料采集
        3.2.4 叶片形态特征测量
        3.2.5 叶片生化指标测量
        3.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植物区系
    4.1 物种组成
    4.2 科属种特征
        4.2.1 科、属多样性
        4.2.2 生活型多样性
    4.3 区系特征
        4.3.1 科的区系特征
        4.3.2 属的区系特征
        4.3.3 种的区系特征
第五章 野生经济植物类型及特征
    5.1 野生经济植物
        5.1.1 药用类
        5.1.2 蜜源植物
        5.1.3 观赏类
        5.1.4 纤维类
        5.1.5 淀粉及糖类
        5.1.6 芳香油类
        5.1.7 油脂类
        5.1.8 树脂及树胶类
        5.1.9 鞣料类
        5.1.10 食用类
        5.1.11 材用类
        5.1.12 其他野生经济植物
    5.2 主要野生经济植物
        5.2.1 全国重点普查野生药用植物
        5.2.2 优势野生经济植物
        5.2.3 珍稀濒危野生经济植物
第六章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6.1 野生经济植物的形态适应特征
        6.1.1 叶片形态学特性
        6.1.2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理生化适应特征
        6.2.1 不同植被群落四个物种叶绿素含量的特征
        6.2.2 渗透调节物质
        6.2.3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6.3 野生经济植物生态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6.3.1 植物形态适应综合评价
        6.3.2 植物生理生化适应综合评价
        6.3.3 抗旱性野生经济植物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撒拉溪植物名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综述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牛头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研究进展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野外调查及植物鉴定
        2.2.3 区系划分方法及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3.2 科的分析
        3.2.1 科的大小
        3.2.2 科的地理成分
    3.3 属的分析
        3.3.1 属的大小
        3.3.2 属的地理成分
    3.4 种的分析
        3.4.1 东亚分布
        3.4.2 中国特有分布
        3.4.3 浙江特有分布
        3.4.4 珍稀保护植物
    3.5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3.5.1 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起源古老
        3.5.2 位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界,华东植物区系南缘、华南植物区系北缘
        3.5.3 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类多,科研保护价值高
4.讨论与建议
    4.1 区系起源
    4.2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4.3 植物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及内容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2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关系
    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1.3.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4 江西及羊狮慕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羊狮慕的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和水文
    2.4 植被特征
第3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工具准备
        3.2.2 调查路线布设和调查内容
        3.2.3 野外采集具体情况
        3.2.4 室内材料整理
        3.2.5 标本鉴定和名录统计
        3.2.6 标本入柜整理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4.1.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4.1.2 科的数量特征
        4.1.3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4.1.4 属的数量特征
        4.1.5 生长型分析
    4.2 地理联系的基本特征
        4.2.1 科的分布型统计
        4.2.2 属的分布型统计
        4.2.3 世界广布型分析
        4.2.4 与热带地区的联系
        4.2.5 与温带地区的联系
        4.2.6 羊狮慕地区的特有现象
        4.2.7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的R/T值分析
    4.3 羊狮慕区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4.3.1 与其他区系的比较
        4.3.2 空间联系的紧密度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羊狮慕地区古老性和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5.1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分析
    5.2 羊狮慕地区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羊狮慕植物区系分析的重要价值
    6.1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
        6.1.1 五种野生果树生物学习性特点
        6.1.2 野外样品采集
        6.1.3 测定方法
        6.1.4 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6.2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6.3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7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药用植物的研究
        1.1.1 药用植物的概念
        1.1.2 药用植物的分类
        1.1.3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2 药用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 区系概念
        1.2.2 区系研究对象及内容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国内研究进展
        1.2.5 广西地区研究概况
        1.2.6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物资源
    2.2 社会概况
        2.2.1 人文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查阅
        3.1.2 野外调查
        3.1.3 访问调查
        3.1.4 室内整理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2.1 种类组成特征
        3.2.2 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第4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4.1 种类组成
        4.1.1 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
        4.1.2 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
    4.2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4.2.1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
        4.2.2 药用植物种的生活型
    4.3 特有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3.1 特有药用植物
        4.3.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4 外来种和栽培种
        4.4.1 外来种
        4.4.2 栽培种
    4.5 药用资源的特征
        4.5.1 药用部位分析
        4.5.2 药用植物的性味分析
        4.5.3 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4.6 讨论
第5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5.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1.1 世界广布型
        5.1.2 热带分布型
        5.1.3 温带分布型
    5.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 区系成分特点
        5.3.1 药用植物科的特点
        5.3.2 药用植物属的特点
    5.4 叠彩区药用植物特有现象
    5.5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研究
        5.5.1 R/T值比较
        5.5.2 区系谱比较
    5.6 讨论
        5.6.1 叠彩区药用植物分布区类型特征
        5.6.2 不同比较方法的对比
        5.6.3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比较
第6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6.1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可持续利用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7.1.2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7.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叠彩区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叠彩区部分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概述
    1.2 柑橘属疑问种—天然枳橙研究背景
    1.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第二章 研究目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2 区系调查新发现
    3.3 天然枳橙的系统地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4.2 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的归属及其区系联系
    4.3 新记录及疑问种的研究意义探讨
    4.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取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Ⅰ DNA序列信息
附录Ⅱ 湘西州种子植物科的数量结构及分布型
附录Ⅲ 湘西州种子植物属的大小及分布型
附录Ⅳ 湘西州种子植物名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植物区系地理
        1.2.3 植物功能性状
        1.2.4 鄂西南地区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物种多样性
        2.2.2 植物区系
        2.2.3 植物功能性状
        2.2.4 数据分析与制图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鄂西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3.1 结果分析
        3.1.1 物种组成
        3.1.2 科的多样性
        3.1.3 属的多样性
        3.1.4 珍稀濒危物种分布
    3.2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鄂西南木本植物区系
    4.1 结果分析
        4.1.1 科的区系
        4.1.2 属的区系
        4.1.3 种的区系
        4.1.4 与其他地区对比
    4.2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鄂西南地区木本植物功能性状
    5.1 结果分析
        5.1.1 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5.1.2 乔木功能性状分析
        5.1.3 灌木功能性状分析
        5.1.4 木质藤本功能性状分析
        5.1.5 鄂西南四个自然保护区对比
    5.2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鄂西南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 Ⅱ 鄂西南珍稀濒危木本植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刘文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 李健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3]长株潭绿心地区种子植物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邓创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D]. 林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D]. 张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6]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魏子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7]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D]. 刘剑锋.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8]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D]. 涂洪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吴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D]. 陈思艺.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松科植物分布及区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