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江苏印刷业的现状与展望

新世纪江苏印刷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媛[1](2012)在《新工笔花鸟画的当代性 ——近十年中国工笔花鸟画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一支,发展至今已经约两千年,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国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辉煌和低潮,繁盛和颓败,在战争年代几乎面临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顽强的生命力驱使它在当代再次走到聚光灯下,并且开始有了新的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给工笔花鸟画带了巨大的影响,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工笔花鸟画创作是传统工笔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的体现。而且令人欣慰的是,这门在过去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继承和传播的艺术,在当今学术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受到了学术研究的关注。对当代工笔花鸟画作品进行图像分析、文化探讨和创新性思考成为近十年工笔画研究的主要趋势,这些学术研究和新工笔花鸟画实践创作的经验一起,成为推动该画种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将时间范畴限制在最近十年是因为许多优秀的论着集中出现在这段时期,而且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社会重视程度也以近十年为最,所以本文拟针对这一时期内工笔花鸟画研究中涉及到“新”和“当代性”的专着、期刊和论文进行归纳和分析,以这些研究为思考对象,分别对文章的主要观点、研究中提出问题、研究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等若干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及特殊性,带着问题意识考察影响研究的主要因素,为后来者提供少许参考。除了对现阶段新花鸟画中当代性的研究作一个尽可能详实的综述外,本文末尾将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工笔花鸟画学习创作经验,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希望能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李雅君[2](2010)在《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踏着历史的足迹,抓住俄罗斯教育历史发展的三个质变点,旨在通过对沙皇俄国时代“欧化”教育改革、苏联时期“苏维埃化”教育改革和当代俄罗斯“西化”教育改革的研究,揭示出俄罗斯历史地形成的“暴风骤雨式”和“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俄罗斯这两种教育改革模式的表现特征,剖析形成这两种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和深层原因。本论文将现代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教育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社会改革影响并制约着教育改革,因此,俄罗斯的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如同其社会改革一样,呈现出“暴风骤雨式”和“摇摆式”特征。那么,俄罗斯“暴风骤雨式”与“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和正文五章。论文的前三章根据对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分期,分别对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时期三个阶段教育改革的社会状况和教育改革状况进行阐述。对每个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措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比每个时期的改革前后,突出其改革的共性特征:“暴风骤雨式”。俄罗斯的教育改革,还表现出文化上的“摇摆式”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暴风骤雨式”和“摇摆式”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第一章论述的是沙皇俄国时代的“欧化”教育改革。沙皇俄国时期,彼得大帝改革前的教育极其落后,由于商人们迫切要求与西欧通商,俄国急需出海口,为了扩大疆域、强大俄国,彼得大帝把富国强兵作为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封建农奴制和君主专制是当时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农奴制经济延续的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沙皇俄国的“欧化”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世俗教育和教育权利平等。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开始实施世俗教育和民众教育,开启了俄罗斯的教育现代化。第二章论述的是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化”教育改革。本章首先概述了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处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动荡社会,其教育的突出特征是等级制和双轨制。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给俄国的有利革命时机,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了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苏维埃政府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和劳动教育思想作为“苏维埃化”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的同时,提出了苏维埃教育学,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第三章论述的是当代俄罗斯的“西化”教育改革。本章首先论述了苏联解体前的社会主义改良状况,阐述了俄罗斯建国初期否定苏联政治体制的“西化”转型和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西化”转型。俄罗斯“西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私有化”。因办学主体多元化、资金投入多源化、教育原则个性化、教育管理民主化,叶利钦时期的教育改革表现为明显的“西化”倾向。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这两章从历史的和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俄罗斯教育改革的两种模式“暴风骤雨式”和“摇摆式”的特征及其成因。第四章分析了俄罗斯历史地形成的“暴风骤雨式”教育改革模式的特征;沙皇俄国时期开启了教育现代化;苏联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当代俄罗斯推行了有俄罗斯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从结果上看,每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都是颠覆性的,是对前一时期教育体制的否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制;从过程上看,这种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暴风骤雨式”。本章从三个方面对俄罗斯“暴风骤雨式”教育改革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领导层的集权意识;民族的大国意识;民众的顺从意识。第五章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的路线特征:沙皇俄国时期从“东方”到“西方”的教育改革路线;苏联时期的“反西化”教育改革路线;俄罗斯“西化取向”的教育改革路线。在此基础上,本章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俄罗斯“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产生的文化因素:好走极端的民族特性;摇摆不定的文化归属。

王丽洁[3](2008)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深刻认识、国家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势在必行,对其研究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在对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一般性问题分析的前提下,着重对个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在调查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阐述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深层内因、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土地集约优化影响因素及技术指标等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构建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提出了利用片区规划、生态规划、动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新思路。然后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对策以及小城镇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集约优化利用模式。同时在对天津、唐山、张家口市小城镇实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新方法与策略运用到实践中,提出三地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途径。最后,文章从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继承文化传统、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公共参与程度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五个方面,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刘清春[4](2007)在《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的三个事实:经济分异、经济收敛、产业专业化和聚集现象,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对这些事实的作用。第一章为引论,基于人地关系理论、比较优势、新经济增长理论,在Krugman(1993)提出的两大自然基础之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地理要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为第一地理要素,共包括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人生气候指数、水资源适宜度、农业生产潜力;交通和区位为第二地理要素,分别用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区位来表示;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为经济发展的第三地理要素,分别用受教育年限和专利水平来表示。第二章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变化,通过建模,在Arcgis 9.0支持下获取各地级单元的地理要素值,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在时空的变化。第三章为经济增长的地理差异事实,经济增长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等,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并通过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核密度函数分布曲线分析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极化现象。第四章为经济发展中地理要素的作用,本文认为三大地理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三次诱因,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了最基本的发展作用,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区位的作用促使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影响的改变,新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是经济发生的内生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三次诱因。基于地级单元截面数据分析经济发展同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不同尺度上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其中在七大区域尺度上发现三次地理要素的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区和西南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对人类活动一直有较强的限制作用,交通、经济区位和人力资本的作用改善了对人有限制作用。(ⅱ)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东北区、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南部沿海区,发现良好自然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引导经济产生第一次分异,随着交通、经济区位和人力资本的提高,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减小但仍然存在,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受第三平和第二地理要素,人地关系进入了人对地的充分利用阶段。第五章为区域经济收敛性与地理要素分析,将研究时间划分不同的时段,分析各区域经济的收敛机制及地理要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并计算了经济增长的稳态值。结果发现:(ⅰ)在1994~2004年间除西南区域外其它区域都不存在σ收敛,全国尺度上也不存在σ收敛,但选取研究不同的时间段σ收敛也有所变化。(ⅱ)在七大区域尺度上,对比考虑空间作用前后的经济收敛回归模型,发现1994~2004西北区和西南区的收敛性有所增强,地理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区域之间的差异变化速度减小,东部沿海区、京津冀鲁区和中部区的经济发散性都增强,即地理间相互作用加大了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变化速度。(ⅲ)为探讨地理要素对经济收敛的作用机制,在1999~2004年区域尺度上分析地理要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发现七大区域中,第一地理要素中的第一主因子对经济增长作用都为正值,即经济增长发生在地形地貌条件较好的区域,第二主因子对经济增长作用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像京津冀鲁区、东部沿海区和南部沿海区表现为正值,即优越的自然环境也可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交通便利性对经济增长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受教育年限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负作用,研发水平在东部地区作用最强。第六章为产业专业化、聚集同地理要素的作用。全国尺度上分析了影响三次产业区位熵的地理要素,发现第一产业区位熵仅与农业生产潜力有正相关作用。第二产业区位熵与第二、三地理要素对有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区位熵与第一第二地理要素有显着正相关关系。选取主要的制造业部门分析地理要素的作用,发现影响烟草加工聚集和纺织业聚集受第一地理要素影响最大;电子通讯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交通、区位以及研发水平和固定资产等因子关系密切,主要是受第三地理要素引导的加工业。最后分析矿产产业这种特殊的资源型产业的产业聚集情况,并以资源强度系数代表了矿业相对丰富程度,发现矿业资源丰富度是促使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交通、水资源对其影响也很大。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与讨论,对全文的研究进行归纳,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程冠清[5](2000)在《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文中认为 一、江苏印刷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江苏的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出版、内外贸易、交通旅游等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苏的印刷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江苏现有印刷企业19319家,职工人数309936人。其中书刊印刷50家,包装装潢印刷3271家,打字复印14982家,单位内部的印刷厂(所)561家。若不算打字复印,江苏的印刷企业为4337家。江苏的新闻印刷,书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机关、院校印刷及其它印刷业,都有较好的业绩。

二、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笔花鸟画的当代性 ——近十年中国工笔花鸟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新工笔花鸟画”及“当代性”的定义
    1.1 “新工笔花鸟画”的定义
    1.2 “当代性”的定义
2. 新工笔花鸟画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意义
3. 本文研究方法及角度
4. 新工笔花鸟画的当代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4.1 形式语言的改良研究
        4.1.1 色彩的开发与创新
        4.1.2 肌理广泛运用
        4.1.3 材料的大发展
        4.1.4 构图的抽象化、构成化趋势
    4.2 写生问题
    4.3 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性回归
    4.4 工笔花鸟画的复兴与复古情结
    4.5 多元化研究带来的创新思考
5. 对新工笔花鸟画及其当代性的一些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俄罗斯社会转型与教育现代化
        (二) 俄罗斯历史上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改革
        (三)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概念的界定
        (一) 模式
        (二) 俄罗斯
第一章 沙皇俄国时代的“欧化”教育改革
    一、彼得大帝改革前沙皇俄国的社会状况与教育状况
        (一) 社会状况
        (二) 教育状况
    二、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社会改革
        (一) 社会改革的条件
        (二) 社会改革的举措
    三、沙皇俄国“欧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教育世俗化思想
        (二) 教育权利平等思想
    四、沙皇俄国“欧化”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 实施世俗教育
        (二) 开启民众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化”教育改革
    一、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社会状况和教育状况
        (一) 社会状况
        (二) 教育状况
    二、十月革命和苏联建国的革命性意义
        (一) 政治体制的“苏维埃化”变革
        (二) 经济体制的“苏维埃化”变革
    三、苏联“苏维埃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二)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三) 劳动教育思想
    四、苏联“苏维埃化”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 大力开展扫盲运动,高等教育面向工农
        (二) 改革旧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
        (三) 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提出“苏维埃教育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的“西化”教育改革
    一、苏联解体前夕的社会状况和教育状况
        (一) 社会状况
        (二) 教育状况
    二、俄罗斯建国初期的社会转型
        (一) 政治体制的“西化”转型: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二) 经济体制的“西化”转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三、俄罗斯“西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教育的“社会化”思想
        (二) 教育的“私有化”思想
    四、俄罗斯“西化”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 办学主体多元化
        (二) 教育管理民主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暴风骤雨式”教育改革模式
    一、俄罗斯“暴风骤雨式”教育改革模式的特征
        (一) 沙皇俄国时代的教育改革:开启教育现代化
        (二) 苏联时期的教育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 俄罗斯的教育改革:推行有俄罗斯特色的教育现代化
    二、俄罗斯“暴风骤雨式”教育改革模式的成因
        (一) 主导因素:领导层的集权意识
        (二) 思想因素:民族的大国意识
        (三) 基础因素:民众的顺从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
    一、俄罗斯“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的特征
        (一) 沙皇俄国时代的教育改革路线:从东方到西方
        (二) 苏联时期的教育改革路线:反西化
        (三) 俄罗斯的教育改革路线:西方取向的俄罗斯化
    二、俄罗斯“摇摆式”教育改革模式的成因
        (一) 主观因素:好走极端的民族特性与针锋相对的两派论争
        (二) 客观因素:横跨欧亚的地缘因素与摇摆不定的文化归属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1.2 小城镇的政策方针
        1.1.3 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1.1.4 小城镇的土地利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趋向与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研究
    2.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学科定位
        2.1.1 与本研究相关的多学科概述
        2.1.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学科定位
    2.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有关概念
        2.2.1 城镇化与小城镇
        2.2.2 土地与小城镇土地
        2.2.3 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2.2.4 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2.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生态学理论
        2.3.3 系统学理论
        2.3.4 经济学理论
        2.3.5 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2.3.6 城市规划理论
        2.3.7 城乡一体化理论
    2.4 国外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有关政策与概况
        2.4.1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立法和制度
        2.4.2 国外小城镇土地利用概况
    2.5 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有关法规与政策
        2.5.1 我国土地利用有关政策
        2.5.2 我国小城镇有关政策
        2.5.3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有关政策
    第二章注释
第三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相关问题分析
    3.1 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3.1.2 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3.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人地关系与自然地理环境
        3.2.2 土地使用制度
        3.2.3 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规划
        3.2.4 小城镇规模
        3.2.5 科学技术水平
        3.2.6 经济发展水平
        3.2.7 用地结构
    3.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动力机制分析
        3.3.1 产业结构的转换
        3.3.2 人口的加速流动
        3.3.3 思想的转变
        3.3.4 政策的导向
    3.4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技术指标分析
        3.4.1 用地规模
        3.4.2 建筑容积率
        3.4.3 人均建设用地
        3.4.4 用地结构
    第三章注释
第四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4.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的目的
    4.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的原则
    4.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1 新城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2 城市边缘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3 中心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4 一般建制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4 基于集对论的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4.4.1 不确定性研究与集对论
        4.4.2 集对论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
        4.4.3 基于集对论的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章注释
第五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新规划方法研究
        5.1.1 基于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传统规划需向片区规划转变
        5.1.2 基于“不定性”的存在,传统规划需向动态规划转变
        5.1.3 基于土地资源环境恶化,传统规划需向生态规划转变
    5.2 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2.1 大中城市边缘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2.2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2.3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 小城镇镇区各类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3.1 工业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2 居住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3 绿化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第五章注释
第六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案例分析
    6.1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6.1.1 天津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6.1.2 唐山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6.1.3 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以蔚县为例)
    6.2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剖析
        6.2.1 小城镇土地利用面对的人地矛盾透析
        6.2.2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6.3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6.3.1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6.3.2 注重景观生态
        6.3.3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应性
        6.3.4 加强村镇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
    第六章注释
第七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相关问题的创新思考
    7.1 保护生态环境景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1.1 生态环境景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2 景观生态学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3 集中与分散论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4 空间管制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2 继承文化传统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2.1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保护策略
        7.2.2 小城镇发展中的保护策略
        7.2.3 迁村并点中的保护策略
        7.2.4 旧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
    7.3 透析城镇体系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3.1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7.3.2 小城镇与城镇体系
        7.3.3 村镇体系与城镇体系
        7.3.4 科学城镇体系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4 加强公众参与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4.1 公众参与的概念
        7.4.2 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7.4.3 公众参与的层次性
        7.4.4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7.4.5 公众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调控机制
    7.5 协调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5.1 “两规”的联系
        7.5.2 “两规”的差异
        7.5.3 “两规”的协调
    第七章注释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经济增长的区域表现
        1.1.1 经济差异现象
        1.1.2 经济收敛性
        1.1.3 产业专业化与聚集
        1.1.4 小结
    1.2 理论的透视
        1.2.1 人地关系理论
        1.2.2 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理论
        1.2.3 其它理论——地理与经济增长模型
        1.2.4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地理要素
        1.3.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空间计量经济学
        1.4.2 地理信息科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1.5 数据来源
        1.5.1 数据基础
        1.5.2 数据处理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三大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2.1 Krugman关于城市发育两大自然理论
        2.1.1 模型的基本方法
        2.1.2 Krugman模型的不足
    2.2 第一地理要素
        2.2.1 海拔
        2.2.2 坡度
        2.2.3 地形起伏度
        2.2.4 人生气候指数
        2.2.5 水资源适宜度
        2.2.6 农业生产潜力
    2.3 第二地理要素
        2.3.1 交通便利性
        2.3.2 经济区位指数
    2.4 第三地理要素
        2.4.1 人力资本
        2.4.2 R&D水平
    2.5 三大地理要素空间比较分析
        2.5.1 第一地理要素的聚类分析
        2.5.2 第二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2.5.3 第三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地理差异的事实
    3.1 引言
    3.2 我国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3.2.1 经济增长速度
        3.2.2 经济增长规模
        3.2.3 经济结构
        3.2.4 经济效率
    3.3 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3.4 经济差异和极化分析
        3.4.1 测算指标
        3.4.2 各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理要素分析
    4.1 引言
    4.2 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2.1 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模型
        4.2.2 不同尺度的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经济增长收敛性与地理要素分析
    5.1 引言
    5.2 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内涵与模型
        5.2.1 区域经济收敛的内涵
        5.2.2 经济收敛的模型
    5.3 不同区域尺度和时段的经济收敛研究
        5.3.1 各区域σ收敛结果分析
        5.3.2 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增长β收敛结果分析
        5.3.3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5.4 经济增长收敛的地理要素分析
        5.4.1 经济增长的地理要素作用模型
        5.4.2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地理要素分析
    5.5 区域经济发展的稳态
    5.6 小结
第六章 产业专业化-聚集的地理要素分析
    6.1 引言
    6.2 产业专业化和聚集程度的测定方法
    6.3 三次产业区位熵变化及同地理要素关系研究
        6.3.1 三次产业区位熵的时空变化研究
        6.3.2 三产业重心转移
        6.3.3 各产业区位熵与经济增长关系
        6.3.4 各产业专业化与地理要素的关系
    6.4 制造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地理要素关系
        6.4.1 产业聚集度的时间变化
        6.4.2 产业聚集度的分类与省域分布
        6.4.3 制造业各部门聚集度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6.4.4 影响各省份制造业聚集的地理要素分析
    6.5 矿业城市专业化与地理要素、经济增长研究
        6.5.1 我国矿业城市的分布状况
        6.5.2 矿业城市的三大地理要素、经济状况分析
        6.5.3 矿业专业化的影响要素分析
        6.5.4 矿业丰富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尺度空间滞后参数估计结果
致谢

四、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笔花鸟画的当代性 ——近十年中国工笔花鸟画研究述评[D]. 黄文媛.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2]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D]. 李雅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3]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 王丽洁. 天津大学, 2008(07)
  • [4]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 刘清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5]江苏印刷业的现状和新世纪展望[J]. 程冠清. 印刷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新世纪江苏印刷业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