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临床应用常见误区及原因分析

护理诊断临床应用常见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护理诊断临床应用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杨洋[2](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许昱菲[3](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李茵[4](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蒋鋆[5](2021)在《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文中指出癫痫是一种伴有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慢性非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生通过视觉检出患者24小时包含丰富生理病理信息的脑电图完成对癫痫的检测诊断。由于视觉检测耗时耗力、主观因素强等缺点及脑电图能总体反映脑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的特点,联合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癫痫分析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降低癫痫发作造成的伤害,在癫痫发作后利用脑电信号对癫痫事件分类检测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癫痫患者的长期脑电记录识别检测出视觉无法观察到的癫痫发作先兆特征可以完成对癫痫的预警任务。癫痫的突发性和高危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加大社会风险指标,癫痫发作的早期预测是癫痫疾病治疗的瓶颈。已有研究表明,在癫痫发作前患者的大脑模式已经发生变化,通过在发作前特定时间区间内完成对神经活动异常变化的检测可以有效实现癫痫预警。因此,在癫痫发作之前完成对发作事件的预测,医护人员发现警报信号后及时进行给药或电刺激等介入控制,可以减少发作次数并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于癫痫疾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预警算法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面向实际临床应用时存在虚警率高、普适性差等问题,此外复杂多样的脑电信号也为癫痫研究带来了挑战。本文在完成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检测基础上,在特定时间区间完成对癫痫发作先兆特征的识别从而实现癫痫的预警分析研究。分别针对现有面向临床诊断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稳定性、复杂度以及普适性问题展开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探索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算法对癫痫信号表征能力不足导致面向多种分类任务时识别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散射变换融合小波域和复数域的分析特性,通过复小波分解的级联和局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具有时移不变性和局部稳定性的信号特征,在多个散射路径不同方向、尺度的迭代分解为提高表征能力的稳定性做出贡献。利用散射变换域的模糊熵和对数能量熵特征得到对多个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互补表征,充分挖掘了能够区分癫痫发作期信号与其他时期信号的有效动力学特征。在德国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上,利用极限学习机分类器完成八种不同“癫痫发作-其他”任务的分类,均取得了不低于99.56%敏感性、99.50%特异性、99.50%准确率和0.99Matthews相关系数的评价指标。稳定的识别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对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有效表征能力,癫痫发作信号的可区分度得到有效提高。(2)针对检测模型复杂度高且需要人为经验选择特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直接在辛空间中通过辛相似变换完成对不同类型癫痫脑电信号的自适应特征提取,避免了人工设计特征的缺陷。作为哈密顿体系中的一种正则变换,辛相似变换能够保持原始脑电信号的可测性和基本特性。得到的特征向量之间不仅具有相互正交性,非线性变换的本质也更适合于癫痫脑电信号的动态分析,在提高表征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将辛特征送入K近邻分类器中,在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的十种临床多分类任务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和Matthews相关系数分别不低于为99.17%、99.17%、99%和0.96;在波士顿儿童医院23名受试者的多导联头皮脑电数据库的“癫痫发作-非癫痫发作”任务中,上述评价指标的平均性能分别为97.17%、99.72%、99.62%和0.92。分别在长、短程数据集中得到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检测模型的较高分类精度和较低复杂度,为癫痫发作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3)为了在癫痫发作发生前完成对病人的警告,在前期实现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稳定性和低复杂度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继续对基于癫痫发作先兆特征的预警任务展开研究。针对在多个受试者上普适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通过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可逆性和理想时频表示稀疏性的优势获得一种相对理想且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癫痫脑电信号时频表征。引入线性调频率参数得到高能量集中度的时频脊线。通过舍弃扩散模糊区域的时频能量后仅保留与信号时变特性最相关的时频信息。最后利用辛几何分解得到发作先兆状态的有效特征并通过支持向量机完成对癫痫发作的预警分析。1min癫痫发作预测期和30min癫痫发作发生期的条件下,在波士顿儿童医院17名受试者的头皮癫痫脑电数据集中,对共计83次的癫痫发作事件取得了90.92%的平均灵敏度和0.14/h的虚警率;在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所有受试者的颅内脑电数据上,所提算法的平均灵敏度和虚警率分别为91.5%和0.16/h。在不同癫痫预测数据集中多名受试者的不同类型脑电信号上验证了所提预警算法的普适性,为面向临床的癫痫预警分析算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综上,本文在完成多种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后验性癫痫发作检测的研究基础上,立足于基于癫痫脑电信号研究的实际临床应用需求,提出了面向预警任务的癫痫脑电信号分析算法模型,实现了在癫痫发作前对病人准确可靠的警告。本文的工作为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预警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癫痫的临床预警治疗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宁丽[6](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刘佳雨[7](2021)在《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观测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丰富环境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和丰富康复护理组。常规康复护理组给予神经科常规的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丰富康复护理组给予结合了丰富环境概念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频率为每天1次,一周干预6天,连续12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 Test,DST)、斯特鲁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2.选用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清洁级雄性小鼠,利用光栓法制作小鼠脑卒中模型,通过Y迷宫与假手术组小鼠进行对比,将认知障碍的实验小鼠予以筛选。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即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ham+SE组)、卒中后认知障碍标准环境组(PSCI+SE组)和卒中后认知障碍丰富环境组(PSCI+EE组)。对这些小鼠进行饲养2周后,利用Y迷宫、新物体识别对它们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和测试,利用RT-PCR对实验对象的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基因转录情况及时观察与记录,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ated histone H3,Ac-H3)、磷酸化的 CREB 蛋白(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情况以及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均改善(p<0.05),丰富康复护理组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2.(1)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相比于Sham+SE组,PSCI+SE组的实验对象的自发交替率存在明显不足(p<0.001),而且新物体探索率也下降显着(p<0.001),额叶及海马相关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2)PSCI+EE组小鼠自发交替率、新物体探索率、额叶及海马的谷氨酸基因转录等变化与PSCI+SE组相比较为明显(p<0.05),但相比于Sham+SE组而言,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1.经丰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水平。2.通过对小鼠进行试验之后发现,采用丰富环境的手段,能让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功能进一步恢复,整体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理机制是:即通过提高CREB的磷酸化、改善乙酰化内稳态失衡、增加mGluR2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最终改善认知功能。

徐礼娟[8](2021)在《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以减少老年住院病人的鼻饲误吸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在我国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鼻饲的治疗以及护理服务质量,为住院老年患者实施鼻饲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证据综合法:系统检索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最佳证据、系统评价、原始研究;进行文献筛选,采用英国AGREE II指南评定工具及JBI文献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证据采用JBI(2014)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证据的分级、汇总;拟定策略初稿。2.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名临床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立策略终稿。研究结果:1.策略最终纳入指南与文献共31篇,其中A级文献25篇、B级文献6篇。汇总证据,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构建了包含5项Ⅰ级条目,19项Ⅱ级条目,89项Ⅲ级条目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初稿。2.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5%;权威系数分别为0.883和0.894;各条目的重要性变异系数均为0.00~0.13,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均为0.00~0.20;协调系数为0.336~0.571(P<0.01);汇总专家意见与建议,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确立了包含5项Ⅰ级条目,20项Ⅱ级条目,90项Ⅲ级条目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包含误吸风险因素识别、误吸评估、干预措施、教育培训和持续质量改进五个维度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策略构建过程科学严谨,专家函询结果协调、可靠。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最佳的预防措施以提高老年患者鼻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汪哲宇[9](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李海燕[10](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二、护理诊断临床应用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诊断临床应用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过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2 信效度检验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2.6 多重线性回归
    3 讨论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1 理论背景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5 结果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3 讨论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3 讨论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fNIRS检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4.1 知信行模式
        4.2 抗菌药物管理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4.5 抗菌药物暂停
    5.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3.访谈结果
    4 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2.1.1 医院管理
        2.1.2 医院管理评价
        2.1.3 医院管理者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2.2.1 西蒙决策理论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2.3 信息链理论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2.4 BASM模型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2.5 相关研究方法
        2.5.1 扎根理论
        2.5.2 结构方程模型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2.6 相关应用场景
        2.6.1 医疗服务绩效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3.2.1 驱动要素
        3.2.2 需求要素
        3.2.3 支持要素
        3.2.4 要素间关系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程序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对象选取
        4.2.2 资料收集
        4.2.3 信效度检验
    4.3 编码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5.1.2 信息技术维度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5.2 相关研究假设
        5.2.1 医疗数据质量
        5.2.2 信息技术
        5.2.3 医院组织管理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5.4.1 研究对象
        5.4.2 样本量的选择
        5.4.3 信度分析
        5.4.4 样本分布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5.5 效度分析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7.2.1 数据基础
        7.2.2 数据纳入
        7.2.3 术语映射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5)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癫痫脑电信号
        1.1.3 研究意义
    1.2 癫痫脑电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癫痫预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第2章 癫痫脑电信号分析检测框架及数据来源
    2.1 癫痫脑电信号分类算法框架
        2.1.1 预处理
        2.1.2 特征提取
        2.1.3 分类识别
    2.2 癫痫脑电数据集
        2.2.1 德国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
        2.2.2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癫痫脑电数据库
        2.2.3 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
    2.3 算法性能的评价指标
        2.3.1 癫痫检测算法的评价指标
        2.3.2 癫痫预测算法的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散射变换理论基础
        3.2.1 小波变换
        3.2.2 散射变换
    3.3 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
        3.3.1 基于模糊熵和对数能量熵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3.3.2 极限学习机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结果
        3.4.2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辛几何基础
        4.2.1 奇异谱分析
        4.2.2 辛几何的分解与重构
    4.3 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
        4.3.1 基于辛几何算法的癫痫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4.3.2 K近邻分类算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波恩大学数据集实验结果
        4.4.2 波士顿儿童医院数据库实验结果
        4.4.3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变换
        5.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5.2.2 同步提取变换
        5.2.3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
    5.3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
        5.3.1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5.3.2 支持向量机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性能仿真实验
        5.4.2 波士顿儿童医院数据库实验结果
        5.4.3 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实验结果
        5.4.4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四、基本概念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四)资料收集方法
        (五)资料收集工具
        (六)资料分析
        (七)理论饱和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审查
    三、研究结果
        (一)感知
        (二)调适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四、讨论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四、讨论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论证专家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丰富环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谷氨酸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器械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和步骤
        2.1 脑卒中模型制备
        2.2 模型鉴定
        2.3 样本量计算
        2.4 实验分组
        2.5 丰富环境的设计及实验干预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3.2 行为学检测结果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现实意义
    3 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时机
    4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方法
        4.1 心理护理
        4.2 记忆功能训练
        4.3 注意力和定向力训练
        4.4 运动疗法
        4.5 音乐疗法
        4.6 远程护理
        4.7 虚拟现实技术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现象与住院老年患者数量加剧
        1.1.2 老年人群健康老龄化及营养需求提高
        1.1.3 老年患者鼻饲置管需求及鼻饲误吸发生率较高
        1.1.4 临床鼻饲误吸预防护理实践与相关指南实施存在差距
        1.1.5 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迫切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的相关因素
        1.2.2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概念
        1.4.1 老年患者
        1.4.2 鼻饲
        1.4.3 误吸
        1.4.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 Method)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3.2.3 文献筛选
        3.2.4 文献资料提取
        3.2.5 文献质量评价
        3.2.6 证据等级分级、推荐级别
        3.2.7 质量控制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文献资料提取结果
        3.3.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4 证据汇总
    3.5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初稿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德尔菲法实施细则
        4.2.2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3 成立德尔菲专家函询小组
        4.2.4 统计学方法
        4.2.5 条目筛选标准
        4.2.6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及意见汇总
        4.3.3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及意见汇总
        4.3.4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指标
    4.4 确立最终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5 讨论
    5.1 策略具体内容分析
        5.1.1 风险因素识别
        5.1.2 误吸评估
        5.1.3 干预措施
        5.1.4 教育培训
        5.1.5 持续质量改进
    5.2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2.1 专家代表性
        5.2.2 专家积极程度
        5.2.3 专家权威程度
        5.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5.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5.3 策略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分析
        5.3.1 循证护理的科学性
        5.3.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5.3.3 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的重要性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技术路线
    五、保护人权措施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指南内容分析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第七部分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 录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 AGREEⅡ量表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护理诊断临床应用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D]. 杨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5]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D]. 蒋鋆. 吉林大学, 2021(01)
  • [6]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刘佳雨. 扬州大学, 2021
  • [8]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D]. 徐礼娟.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9]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10]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护理诊断临床应用常见误区及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