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苯妥英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一、苯妥英钠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健[1](2019)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方法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59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的为A组,共18例;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的为B组,共41例。组内比较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各自的疗效;组间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别探讨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在药物治疗6个月时,对59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25例,无效者33例,总体有效率为44.1%(26/59)。A组部分缓解者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50%(9/18);B组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16例,无效者24例,有效率为41.5%(17/41)。截止到随访结束时间,A组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B组中位随访时间32.0个月。B组随访时间明显长于A组,但A组有效率为72.2%(13/18),B组有效率为58.5%(24/41)。另外,A组中重型再障共12例,有效率91.7%(11/12),B组中重型再障共27例,有效率55.6%(15/27)。A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复发及死亡患者,B组治疗期间出现复发3例、死亡1例。采用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探讨A、B两组疗效的影响因素,A组中是否非重型再障与疗效显着相关(P<0.05),重型再障患者疗效优于非重型患者,A组其他因素以及B组相关因素对疗效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所有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经对症处理或免疫抑制药物减量及停药后好转。结论1.在无法选择标准治疗方法时,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替代治疗。2.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重型再障效果较好,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法药物价格相对低廉,患者用药简单方便,依从性更高。3.伴有体液免疫紊乱,且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再障患者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疗效可能更好。

张新潮[2](2018)在《基因突变与纯红再障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简称纯红再障,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后天性PRCA又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目前认为继发性PRCA的发生与某些疾病如胸腺瘤、细小病毒B19感染以及白血病等相关。但特发性PRC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现阶段特发性PRCA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等,这些治疗手段虽然在大多数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一旦停药,PRCA常会出现复发。因此,从DNA突变的角度寻找PRCA患者可能的发病机制,将为PRCA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进而提高PRCA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例PRCA患者的295个关键基因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后共发现529个突变位点。根据2015版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关于基因突变的解释指南和ClinVar数据库,我们将这529个突变分为三组:不确定(uncertain)突变组(25个)、可能良性(likely benign)突变组(20个)及良性(benign)突变组(484个)。并利用两株白血病细胞系(KBM7和K562)Hi-C数据库,对不确定突变组和良性突变组中突变位点的空间聚集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与良性突变组相比,不确定突变组中突变位点具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性,在KBM7细胞系中P=0.026,在K562细胞系中P=0.044。由于PRCA是罕见病,考虑到在人群中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在罕见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研究进一步过滤掉在人群中突变频率大于0.001的突变,最终得到分布在15个基因中的17个突变位点。其中FANCF(R61L、I346S)和LRP1B(D3815E、A3882V)基因发生突变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进一步对突变位点保守性及其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的分析显示,FANCF和LRP1B突变可能影响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提示特发性PRCA可能与FANCF和LRP1B的突变有关。以上结果对阐明PRCA的发病原因及探寻更好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研究基础。

王烨,陈勤奋[3](2018)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危象: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报告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危象的病例。方法:对1例AIHA继发PRCA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59岁,因发热伴一过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进行性重度贫血8天就诊。辅助检查: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尿胆原(+),血红蛋白尿,乳酸脱氢酶增高,骨穿示红系造血停滞。临床诊断为AIHA继发PRCA危象,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予泼尼松+静脉丙球(IVIG)、输红细胞悬液等治疗。病程3周时脱离输血,肝功能好转。结论:AIHA继发PRCA危象少见且严重。及时去除诱因,予糖皮质激素+IVIG+红细胞悬液输注支持治疗可获痊愈。

龚婷,雷立芳,贾素洁[4](2015)在《1例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癫痫患者的药学监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癫痫患者药学监护内容和模式。方法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跟踪1例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癫痫患者的用药和病情变化,对抗癫痫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并对护士及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教育。结果该患者中毒症状消失,癫痫未再发作,感染也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对服用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的癫痫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临床药师的价值和作用。

袁秀娟[5](2013)在《苯妥英钠导致小脑前庭功能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苯妥英钠为临床常用一线抗癫痫药,合理使用时可有效控制多种癫痫发作,但其有效血药浓度、半衰期和中毒剂量存在显着个体差异,且对同一个体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也相近,易引起中毒反应。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和特异体质性不良反应等[1-3]。前者常见为小脑前庭功能受损引起的眩晕、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其严重程度一般与血药浓度呈正比[4]。

李成国,张瑜[6](2012)在《抗癫痫药物的血液系统损伤》文中研究说明以卡马西平、丙戊酸等为代表的传统抗癫痫药物(AEDs)由于价格低廉,效果稳定而仍广泛应于临床,但其能通过多种机制对骨髓造血功能造成全面的抑制,并可形成血小板自身抗体以及对血小板的直接毒性作用,从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以及急性髓样白血病样反应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以托吡酯、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为代表的新型AEDs血液系统毒性较小,罕有严重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余忠红[7](2009)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常见病因、临床特征、临床分型及影响再障分型的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2年9月-2008年3月住院的再障病例,选择符合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的病例,对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6例首次确诊的再障患儿中,慢性:急性=1.86:1,男:女=1.86:1,农村:城市=2.07:1。平均发病年龄8岁7月。春、夏、秋、冬四季的发病例数大致相同。(2)8.4%的患儿有服用感冒药、退烧药等可疑药物史, 2.4%有服用驱虫药史,1.8%有服用氯霉素史, 0.6%有服用他巴唑病史。(3)13.9%的患儿有农药接触史,8.4%的患儿有化学药品接触史,0.6%的患儿有放射线接触史。(4)病程1天~10+年,平均9.73±21.10月,而其中<6月者占71.7%。首诊以贫血为主诉者占77.1%、出血占75.2%、感染占51.2%。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占90.6%,血液感染占3.5%,皮肤软组织占2.4%,胃肠道占1.2%,其它占2.4%。(5)体格检查:97.0%的患儿有贫血貌表现,80.7%的患儿有皮肤出血表现,69.3%的患儿有多处浅表淋巴结的的轻度肿大,28.3%的患儿有肝脏肿大,全部病例均无脾肿大。(6)患儿血常规三系下降占80.7%,两系下降占18.7%,一系下降占0.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升高者分别占78.1%、66.5%。MCV在慢性再障中平均108.06±12.17fl,急性再障中为98.12±11.39fl;MCV值在急、慢性再障比较分析中有显着差异(P <0.05)。(7)有29.1%的患儿骨髓增生活跃、1.2%明显活跃,9.30%的患儿粒系增生活跃,36.3%的患儿红系增生活跃、1.5%明显活跃。骨髓中红细胞巨幼样变者7.8%,炭核样改变者6.6%,其他畸形变4.2%。(8)73.1%的患儿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其中52.4%的患儿有EB病毒感染。(9)38.9%的患儿血清铁升高,70.6%的患儿抗碱血红蛋白(HbF)升高。HbF在慢性再障中平均8.30±7.98%,急性再障中为4.19±6.43%。HbF值在急、慢性再障比较分析中有显着差异(P <0.05)。结论:(1)儿童再障好发于男性,学龄期高发,农村高发。发病无季节差异。(2)农药接触可能是重庆地区儿童再障发病的高危因素。(3)儿童再障的表现中贫血及出血症状最常见,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可有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肝脏肿大。(4)儿童再障血常规以三系减少多见,少数可为二系减少,一系减少罕见。多数患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5)部分患儿骨髓象表现不典型,可有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表现活跃多见,同时可伴轻度的病态造血。(6)再障患儿可见血清铁、抗碱血红蛋白增高,以抗碱血红蛋白增高常见。(7)慢性与急性再障MCV、HbF之间的显着差异,对再障分型可能有意义,据此是否可从中选取一个适合的值作为再障分型的辅助指标有待研究。其对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无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宋亚娟[8](2009)在《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DPH-Na)又名大仑丁,系二苯乙内酰脲类钠盐。自1938年起应用于临床至今,一直是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DPH-Na有效血药浓度仅在10~20μg·mL-1范围内,且具非线性药动学特性,血药浓度在常用剂量下个体差异较大,极易发生中毒。DPH-Na中毒后常致小脑损害,产生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DPH-Na中毒可因给药途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长短的不同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由于其有效安全血药浓度范围较窄,临床上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道多见。多年来国内外对在有效剂量范围内DPH-Na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DPH-Na中毒后在生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在建立生物样品中DPH-Na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静脉注射中毒剂量的DPH-Na在动物(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已经报道的有效剂量范围内DPH-N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的探讨了中毒后DPH-Na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规律,通过二者的比较和相互补充为全面了解DPH-Na的动力学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为临床上进一步合理应用DPH-Na并及时诊断和治疗DPH-Na中毒提供了科学参考。本研究还通过对该实验条件下唾液与血液、组织间DPH-Na浓度的相关性研究,对利用唾液对DPH-Na中毒病人的体内DPH-Na浓度测定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为临床上及时诊断救助DPH-Na中毒病人并采用无痛的采样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参考已报道血浆中DPH-Na的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用于血液样品中DPH-Na的定量分析,同时创立了组织和唾液中DPH-Na浓度的定量检测方法。本检测方法血液及组织中DPH-Na在0.5~200μg·mL-1范围内,唾液在0.2~40μg·mL-1范围内定量准确,操作方便,精密度高,可以满足DPH-Na毒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为该药物的生物体内浓度测定开辟了新的途径。大鼠静脉注射中毒剂量(60 mg·kg-1)DPH-Na后,血浆中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室模型过程,最高血药浓度可达61.31±7.09μg·mL-1。本实验结果与已经报道的大鼠药动学相比,当Cmax增至3倍时,AUC增至2.5倍,t1/2延长至2倍,CL降至1/2,说明DPH-Na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与药物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差异,特别是CL的降低,提示DPH-Na中毒后在大鼠体内可能大量蓄积,排除减慢。大鼠静注中毒剂量DPH-Na 150 min后采集各组织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脑中DPH-Na浓度与血浆中浓度比较接近,而肝、肾、肺中DPH-Na浓度均大于血浆,即DPH-Na中毒后,在组织中也会有较大程度的分布和蓄积。对大鼠唾液中DPH-Na浓度的分析及血浆、组织中的相关性探讨的结果显示,DPH-Na在大鼠唾液中亦有一定的分布,唾液与血浆及脑中DPH-Na浓度具有直接相关性,即随着唾液中DPH-Na浓度的增加,血浆及脑中DPH-Na浓度也按一定相关关系增高。此外,本研究中唾液与其它组织中DPH-Na浓度虽未见直接相关关系,但与S/T比值存在良好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测定唾液DPH-Na浓度,可以了解到DPH-Na中毒后在血液及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而推断DPH-Na在各组织的分布状况和对其的损害程度。这不仅为临床上对DPH-Na中毒的及时诊断提供了方便而快捷的随时分析血中浓度变化的方法,而且还能与DPH-Na中毒的临床诊断及其它检测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把握体内DPH-Na分布的准确度和适用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探讨了中毒剂量静脉注射DPH-Na的毒代动力学特征,在组织中的基本分布情况,以及在唾液中排泄的规律,并首次考察了在此条件下DPH-Na在唾液—血液浓度、唾液—组织浓度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与已经报道的DPH-Na的药代动力学做了比较,对全面了解DPH-Na中毒后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积累了客观依据,为DPH-Na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测定方法,为调整中毒的治疗方案和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杨永华,刘小红[9](2008)在《丙戊酸钠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文中认为患者,女,7岁,以发热2天入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8g/L,白细胞、血小板基本正常,以"上呼吸道感染,贫血待查"收住院。2月前曾行脑电图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癫痫",口服丙戊酸钠0.5mg/日两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

唐晓波[10](2007)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2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希望通过该分析研究,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证候,并探讨重型再障与慢性再障证候特点的异同,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了1990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住院病人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病例220例,其中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各110例,探讨了重型再障与慢性再障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外周血象)、症状、证候特点及可能与证候相关的因素。结果:1、SAA组与CAA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病程方面差异显着,CAA组长于SAA组。SAA组外周血象NEUT、HGB、PLT水平均低于CAA组。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症状以神疲乏力、出血表现、头晕、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白、胸闷气短为主。3、SAA与CAA在各个年龄段气虚、血虚证候出现频率均高于其他证候,气虚、血虚证候之间差异不显着。4、SAA与CAA两组间血虚、热毒炽盛证候出现频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显着,均为SAA高于CAA,其余证候差异不显着。5、重型再障气虚、血虚证候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慢性再障,差异显着。结论:气虚、血虚、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基本证候。对于重型再障的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为主,根据症、舌、脉可以辅以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阳,抑或酌情加入别的治法,当重型再障患者感受外邪而出现出血、发热等凶险病情时,当速投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剂;对于慢性再障的治疗当以补肾填精为主,辅以益气养血。

二、苯妥英钠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妥英钠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4 性别及年龄
    1.5 临床表现
    1.6 初诊时相关检查
    1.7 治疗及分组
    1.8 随访
    1.9 疗效判断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1.11 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疗效
    2.3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2.4 生存分析
    2.5 不良反应
    2.6 预后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基因突变与纯红再障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4例PRCA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不确定突变组中突变位点在染色质空间中有更强的聚集性
    3.3 17个突变在PRCA病人中的发现过程及分析
    3.4 FANCF和 LRP1B的突变可能影响其蛋白功能
    3.5 FANCF和 LRP1B在 PRCA病人中的表达情况
    3.6 FANCF和 LRP1B可能影响的共同分子信号通路
    3.7 PRCA可能与P65 的异常活化有关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1 FANCF和 LRP1B的 mRNA水平在红系分化过程中降低
    附录2 文献综述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类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科研奖励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危象: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及文献复习

(4)1例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癫痫患者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现病史
    1.2主要治疗经过
2药学监护过程及用药教育
    2.1抗癫痫药物调整
    2.2抗感染治疗
    2.3用药教育
3小结

(5)苯妥英钠导致小脑前庭功能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7)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DPH-Na的临床应用
        1.1 抗癫痫作用
        1.2 促进伤口愈合
        1.3 治疗偏头痛
        1.4 治疗眩晕症和呃逆
        1.5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6 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和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
        1.7 其他
    2 DPH-Na的不良反应及毒性
        2.1 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
        2.2 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
    3 DPH-Na的药效、药动学研究进展
        3.1 对治疗窗的研究
        3.2 药动学模型及消除
        3.3 DPH-Na与其它药物间药动学相互作用
        3.4 基因多态对DPH-Na药动学的影响
        3.5 给药时辰对DPH-Na药动学的影响
    4 生物样品中DPH-N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HPLC法
        4.2 FPIA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苯妥英钠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样品处理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4 肝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比较
        2.5 方法的特异性考察
        2.6 方法的灵敏度考察
        2.7 方法的重现性和准确度考察
        2.8 样品稳定性考察
    3 结果
        3.1 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标准曲线方程及线性范围
        3.3 肝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
        3.5 方法的灵敏度
        3.6 方法的精密度与回收率
        3.7 样品稳定性
    4 讨论
        4.1 各生物样品中DPH-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关于肝组织标准曲线用于其他组织的探讨
        4.3 方法特异性的考察
        4.4 方法的灵敏度
        4.5 对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的考察
        4.6 对稳定性的考察
    5 小结
第三章 大鼠静注苯妥英钠的血液毒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给药液的配制
        1.4 给药及样品采集
        1.5 血浆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6 数据处理
        1.7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静脉注射中毒剂量DHP-Na的药-时曲线
        2.2 毒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 讨论
        3.1 实验动物成熟度与体重的的选择
        3.2 给药剂量的确定
        3.3 采样时间的确定
        3.4 与药物动力学研究报道的比较
        3.5 毒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4 小结
第四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组织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组织样品的采集
        1.4 组织样品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5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DPH-Na在脑中分布
        3.2 DPH-Na在血浆与其他组织中浓度的差异
        3.3 采样时间的局限
    4 小结
第五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在唾液中的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给药液的配制
        1.4 动物插管手术
        1.5 唾液样品的采集
        1.6 唾液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7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血浆中浓度比较解析
        1.8 数据处理
        1.9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2.1 DPH-Na在唾液中的分布
        2.2 大鼠静脉注射DPH-Na后的唾液毒代动力学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唾液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关性研究
    1 方法
        1.1 实验数据
        1.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血浆中浓度比(S/P比)计算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解析
    2 结果
        2.1 S/P比
        2.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血浆中浓度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S/P比的计算
        3.2 相关关系
    4 小结
第七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唾液与组织中药物浓度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数据
        1.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组织中浓度比(S/T比)的计算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解析
    2 结果
        2.1 给予中毒剂量DPH-Na150min后唾液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关系
        2.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脑组织中浓度相关关系
        2.3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其他组织的S/T比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脑组织中浓度相关关系
        3.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其他组织的S/T比相关关系
    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10)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
    前言
    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
        4 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标准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症状资料统计
        3 证候资料统计
    讨论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苯妥英钠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D]. 王忠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基因突变与纯红再障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 张新潮.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危象: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王烨,陈勤奋. 上海医药, 2018(01)
  • [4]1例苯妥英钠中毒合并粒细胞缺乏癫痫患者的药学监护[J]. 龚婷,雷立芳,贾素洁. 中国药业, 2015(19)
  • [5]苯妥英钠导致小脑前庭功能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J]. 袁秀娟. 中国乡村医药, 2013(05)
  • [6]抗癫痫药物的血液系统损伤[J]. 李成国,张瑜. 医学综述, 2012(17)
  • [7]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D]. 余忠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6)
  • [8]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D]. 宋亚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丙戊酸钠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A]. 杨永华,刘小红. 西北五省(区)第六届儿科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08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D]. 唐晓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苯妥英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