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脑和狼疮肾一例的护理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脑和狼疮肾一例的护理体会

一、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脑、狼疮肾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成人更具有复杂性。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起, 回答了12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临床问题, 以期提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 指导临床实践。

周孔兰[2](201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与年龄、病程、住院时间、系统受累等因素的关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77例次SLE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88例次)和无感染组(89例次),归纳总结88例次SLE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所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治疗方案等资料。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出SLE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177例次SLE患者中,有88例次患者合并感染(49.7%)。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64.8%)、泌尿道(19.3%)和皮肤粘膜(9.1%)。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真菌是酵母菌,常见的病毒是带状疱疹病毒。2. 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SLEDAI评分、CRP、血清白蛋白、补体C3. PDN每日剂量、多系统损害与SLE患者并发感染有关。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住院时间、CRP和激素每日剂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革兰氏阴性菌对大部分的广谱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Tazo仍有较好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仍有较好的敏感性。真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较好的敏感性。结论:SLE患者并发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主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住院时间、CRP和激素每日剂量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细菌对大部分的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在临床工作中,对SLE患者合并感染以预防为主。SLE合并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能更好改善SLE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陈伟玲,陈丽娜,许璧瑜[3](2013)在《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终止妊娠心理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终止妊娠患者的心理特征,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终止妊娠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评分,并实施心理护理及有效的症状护理。结果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实施护理干预前。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系统性红斑狼疮终止妊娠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

夏婕[4](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特点,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SLE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06-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医舌脉证侯、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用药、疾病转归等,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资料292份,性别构成比为男:女=1:8.7,21~40岁患者占52.74%,一半的患者病程不到一年。63.01%的患者入院情况危急,98.29%的患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2.82%;6例死亡病例均合并感染或重要脏器的损害,其中1例死于自杀,1例因未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平均住院费用为12350.71±14069.28元,平均住院日由2006年的19.55到2010年的14.84天,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首发症状以关节痛、面部红斑、发热、浮肿为多见,入院前经诊病例误漏诊率为46.59%,97例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狼疮性肾炎、血细胞减少是SLE最常见的并发症,94.18%的患者于肾病科、皮肤科、血液科住院治疗;189例患者并发狼疮性肾炎,占64.73%。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颜面或四肢浮肿、面部红斑或皮疹、关节痛或肿胀、发热、浆膜腔积液、咳嗽、头晕头痛、泡沫尿、脱发为SLE十大主要症状,治疗后以发热改善最为明显。本病病性以虚实夹杂为主,入院主证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型等,以前两者为主,兼证以湿、热、瘀邪为主;出院证型比例无明显改变。舌脉象依据频数排名为:红、淡暗、暗红、淡红舌;黄腻(厚)、黄(薄)、白腻(厚)、白(薄白)苔;细、弦、数、沉脉。糖皮质激素为治疗SLE的主要药物,配合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血浆置换应用较少,对症以抗疟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调节剂,并以中药汤剂、中成药辅助治疗;中药及中成药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兼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组方的五大主要药类。结论1.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我院被广泛应用于SLE患者的治疗中;我院在缩短SLE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控制其医疗卫生费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SLE患者的诊疗工作日渐规范化;2.SLE的诊断仍是难点,临床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尽量避免错失治疗时机;3.“热”是SLE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清热”之法的活用是中医药治疗SLE的一个重要手段,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中医治疗SLE的五大主要药类;4.我院治疗SLE多采用激素+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的经典方案,一些新近治疗方法有待积极引入和尝试,或能为SLE患者带来更多选择;5.积极预防感染和延缓重要脏器损害是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一环,应注意每一位患者都应当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并得到心理疏导;6.SLEDAI积分的规范评估和记录需要得到各科临床医生的重视;7.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疗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宋晓莉[5](201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结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结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改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达到健康人的生活质量。

刘阳[6](2011)在《超声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血供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患者面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改变。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0例正常人、30例SLE患者双侧面动脉,依据面动脉分段,分别测量正常组和SLE组双侧面动脉的下颌段、口唇段、鼻侧段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e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 RI),内径(Diameter D);SLE组抗dsDNA(+)组与抗dsDNA(-)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作对比分析。结果:⑴正常组显示率:面动脉走行连续,血流信号丰富,血管束连续光整,左右侧面动脉下颌段、口唇段显示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左右侧鼻侧段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SLE组显示率:面动脉走行断续,管壁连续性不佳,血流信号减少,左右侧面动脉下颌段、口唇段显示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鼻侧段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正常组与SLE组面动脉频谱形态:正常组面动脉多普勒频谱高尖,收缩期有明显切迹;SLE组面动脉频谱增宽、波峰圆钝,收缩晚期切迹不明显。⑷SLE组与正常组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口唇段、鼻侧段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⑸抗ds-DNA抗体(+)组与抗ds-DNA抗体(-)组三段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LE可引起患者面动脉口唇段、鼻侧段PSV减低, EDV升高, RI升高、D减小,尤以面动脉鼻侧段明显,与面部蝶形红斑分布区域相吻合。2、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SLE患者面动脉各段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客观指标,对皮损区域面动脉血供进行评估,为诊断提供帮助。

卢小莲,张莹[7](2008)在《狼疮肾炎护理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

郝胜[8](2008)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脂联素与其它脂代谢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脂联素(ADPN)的变化,了解ADPN与肾病综合征其他脂代谢相关因素的联系。方法:对71例PNS急性期患儿、37例缓解期患儿和35例健康儿童的血浆、尿液ADPN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将PNS急性期患儿分为激素敏感组59例和激素耐药组12例,同时测定急性期患儿的肥胖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白蛋白(Alb)、肌酐(Cr)、补体C3、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NS急性组的血浆ADPN浓度(14.06±3.37μg/ml)、尿ADPN浓度(3.68±2.33μg/ml)显着高于(P<0.01)缓解期组血浆与尿ADPN浓度(7.38±5.1μg/ml、2.5±1.06μg/ml)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与尿ADPN浓度(7.17±2.94μg/ml、2.6±1.06μg/ml)。PNS激素耐药组血浆ADPN浓度、尿ADPN浓度均显着高于(P<0.05)激素敏感组血浆与尿ADPN浓度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与尿ADPN浓度。PNS急性期患儿血浆ADPN分别与尿ADPN(r=0.4139, P<0.01)血清TG(r=0.6091,P<0.01)、Tch(r=0.5336,P<0.01)、LDL(r=0.4961,P<0.01)、LP(a)(r=0.2427,P<0.05)、apoB(r=0.4755,P<0.01)及24h尿蛋白定量(r=0.5280,P<0.01)呈正相关,与血清Alb(r=-0.7454,P<0.01)、HDL(r=-0.4897,P<0.01)成负相关。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血浆及尿液ADPN浓度明显升高。血浆和尿液ADPN浓度与其它脂代谢指标密切相关。

赵立琳[9](2007)在《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通过对狼疮性肾炎(LN)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总结我院(广东省中医院)狼疮性肾炎常见中医证候分布,为今后制定标准化的中医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探讨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肾组织病理类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联系,为今后进一步探求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本质奠定基础。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性研究方法,按照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标准,选择1997-2006年期间广东省中医院内一科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病例,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中选出合格病例86例。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目前各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狼疮性肾炎相关论文中的中医证候,依据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在两名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对各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频数结果统计出LN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应用聚类分析法总结出我院L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应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肾组织病理类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联系,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其具体的、内在的相关性联系。3.研究结果3.1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的频数分布结果频数分析结果初步显示,狼疮性肾炎实证中以血瘀证(占66.3%)、湿热内阻证(占45.3%)最多见,其次是水湿内停证(占30.2%),以热毒炽盛证(占15.1%)最少见。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占50%)最多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占22.1%),而以脾肾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三种证候相对较少(分别占5.8%、4.7%、2.3%)。各证候均以在病变活动期出现率高,在缓解期出现率较低。86例患者中单纯实证(13例,15.1%)或单纯虚证(8例,9.3%)者甚少,如:热毒炽盛证13例(15.1%)、脾肾气虚证3例(3.5%)、气阴两虚证1例(1.2%)、阴虚内热证4例(4.7%),而主要以虚实夹杂证(65例,75.6%)多见,如:脾肾气虚、水湿内停证23例(26.8%)、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17例(19.8%)、气阴两虚、湿热内阻证18例(20.9%)等。血瘀证则兼见于多种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中,86例患者中存在血瘀证者有57例,占66.3%。3.2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的聚类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以下六大证候为我院狼疮性肾炎的主要中医证候:①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②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③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④热毒炽盛证,⑤肝肾阴虚、湿热瘀阻证,⑥脾肾阳虚、水湿瘀阻证。3.3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肾组织病理分型等的相关性分析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为轻型者以热毒炽盛型为主,肾综者以脾肾气虚、水湿(热)瘀阻证为主;而其他西医临床分型中,各中医证候分布较均匀。肾组织病理分型为Ⅱ型者以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为主;Ⅳ型者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为主;Ⅴ型者以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为主。(53例有肾穿刺结果的病例中,病理表现为Ⅲ型、Ⅵ型的病例分别仅有2例、1例,由于例数太少本研究无法得出Ⅲ型、Ⅵ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中医证候与肾组织病理活动性指标(AI)之间存在相关性,AI≥18分者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热毒炽盛证为主;AI<8分者以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为主。中医证候与肾组织病理慢性化指标(CI)之间无相关性。中医证候与24h尿蛋白定量之间存在相关性,24h尿蛋白定量≥3.5g者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为主,24h尿蛋白定量在1—3.5g之间者以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为主。中医证型与补体、抗ds—DNA、抗Sm等自身抗体无相关性。4研究结论4.1我院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实证或单纯虚证少见,即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且以上虚证多夹杂湿热、水湿、血瘀等标实证,其中以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而单纯的热毒炽盛证、湿热内阻证、血瘀证及单纯的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少见。4.2①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②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③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④热毒炽盛证;⑤肝肾阴虚、湿热瘀阻证;⑥脾肾阳虚、水湿瘀阻证为我院狼疮性肾炎的主要中医证候分型。4.3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与肾组织病理分型之间无相关性;中医证候与肾组织病理活动性指标(AI)之间具有相关性,但与慢性化指标(CI)之间无相关性;中医证候与24h尿蛋白定量间存在相关性,而与补体、抗ds—DNA、抗Sm等自身抗体无相关性。

尹静[10](200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36例护理体会》文中指出

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脑、狼疮肾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脑、狼疮肾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1.1 历史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分型
        1.1.4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诊断水平
        1.2.3 西医治疗
    1.3 SLE相关研究新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疗效判定标准
    2.2 采集及评价的内容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见附录1)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总体描述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婚姻状况
        3.1.3 入院情况
        3.1.4 治疗类别
        3.1.5 住院科室
        3.1.6 住院时间
        3.1.7 住院费用
        3.1.8 入院诊断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3.2.1 病程
        3.2.2 入院前诊治
        3.2.3 首发症状
        3.2.4 舌脉象
        3.2.5 病性及证侯分型
        3.2.6 临床表现
        3.2.7 并发症
    3.3 中西医治疗
        3.3.1 糖皮质激素
        3.3.2 其他药物及治疗
        3.3.3 药物不良反应
        3.3.4 住院期间中药
        3.3.5 中成药
    3.4 治疗效果
        3.4.1 疾病转归
        3.4.2 SLEDAI积分
        3.4.3 症状改善情况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回顾
    4.2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4.3 临床症状分析
    4.4 中医辨证及治疗用药
    4.5 西医用药及中西医治疗概括
    4.6 SLEDA工积分
    4.7 死亡病例分析
    4.8 电子病例系统评价
    4.9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超声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血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仪器
步骤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脂联素与其它脂代谢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仪器
    3 主要试剂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一般资料
    2 血浆、尿ADPN 浓度
    3 急性组的各指标与血浆、尿液ADPN 浓度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全文)
    论文一(综述)脂联素在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论文二(论着)儿童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的临床诊断
    论文三(论着)儿童狼疮性脑病的临床特征
    论文四(病例讨论)全身紫癜反复发作,血尿、蛋白尿
    论文五(综述)狼疮性脑病的诊治进展
    论文六(论着)狼疮性脑病的诊治新知

(9)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西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中医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调查内容
    3.数据录入、管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4.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
        4.3 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4.4 中医证候与肾组织病理分型等的相关性分析
        4.5 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我院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
        5.2 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及临床实践意义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1.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2.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分型、病理分型等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标准
    附录2.狼疮性肾炎的西医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附录3.狼疮性肾炎的肾组织病理分型诊断标准
    附录4.SLEDAI评分表
    附录5.狼疮肾炎活动指数计分表
    附录6.LN肾组织活动性和慢性病变的半定量评估指标
致谢

四、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脑、狼疮肾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 2021(12)
  • [2]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周孔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3]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终止妊娠心理状态的影响[J]. 陈伟玲,陈丽娜,许璧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15)
  • [4]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D]. 夏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 宋晓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8)
  • [6]超声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血供的研究[D]. 刘阳.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7]狼疮肾炎护理问题的探讨[J]. 卢小莲,张莹. 护士进修杂志, 2008(22)
  • [8]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脂联素与其它脂代谢相关因素的研究[D]. 郝胜.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9]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D]. 赵立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36例护理体会[J]. 尹静. 基层医学论坛, 2006(24)

标签:;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脑和狼疮肾一例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