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机载红外诱饵干扰效果的技术方法

提高机载红外诱饵干扰效果的技术方法

一、增强机载红外诱饵弹干扰效能的技术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靳冰洋[1](2020)在《多模复合制导航迹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单一模式制导探测设备由于自身的限制和不足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战场环境的作战需求,在干扰环境下的作战效能逐渐降低,多模复合制导信息融合技术随之产生,其利用多个传感器的优点,采取优势互补的方法,提升制导系统在复杂干扰战场环境下的制导性能,增强制导设备的目标探测跟踪能力,作战效能明显优于单一模式制导设备。本文对多模复合制导航迹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研究,以激光/雷达/红外三模复合制导为研究背景,对航迹形成、航迹关联、航迹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算法设计了一套以激光/雷达/红外三模复合制导为应用背景的信息融合处理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信息融合系统在干扰背景环境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具体工作细分如下:首先,文章对信息融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工作原理,对信息融合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中的检测级、位置级和属性级信息融合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背景设计了分布式共平台三模复合制导信息融合处理方案。其次,对单传感器多目标航迹形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内容为数据关联、跟踪滤波和航迹管理。其中,数据关联是航迹形成最重要的部分,研究了数据关联时跟踪门的类型和选择方法,并对两种典型的数据关联算法进行了分析;对跟踪滤波算法中典型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了研究;航迹管理规则可有效对航迹进行管理,对航迹管理规则中逻辑法和记分法的航迹管理准则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航迹融合算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时空配准、航迹关联和航迹融合。配准和关联是融合的准备工作,分析了共平台背景下时间和空间对准方法;对加权航迹关联算法和序贯航迹关联算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航迹整体态势和局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两级实时航迹关联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加权法、序贯法以及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两级实时航迹关联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航迹融合是对关联的航迹对进行融合处理,本文详细阐述了两种常用的航迹融合方法。最后,设计了信息融合处理系统,主要内容有信息融合系统的工作模式划分和工作流程、航迹信息融合协同处理方案以及对系统性能的仿真测试。根据信息融合系统各工作阶段的特点,对各阶段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依据信息融合算法,结合本文研究背景对航迹信息融合处理进行分析,设计了搜索时的协同搜索方法和跟踪时的航迹信息融合处理策略。通过计算机仿真搭建信息融合系统,对系统在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所设计信息融合处理系统的有效性。

陈颖[2](2020)在《机载先进红外对抗技术发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制导导弹是飞机平台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对国外先进红外对抗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技术,为机载红外对抗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马冬晓[3](2019)在《低燃温型红外诱饵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红外制导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导武器的目标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军事目标在战场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传统的MTV型红外诱饵由于燃烧温度过高(2000-2500K),辐射波段集中在短波波段,不再适用红外制导武器的干扰。所以研究燃烧温度相对较低的红外诱饵剂,对战场目标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测温系统测温范围较窄无法满足药剂燃温测量的问题,通过前置不同透过率的中性密度衰减片,对系统测温范围进行展宽;随后针对测量不同温度范围辐射源需要更换衰减片和积分时间带来频繁定标的问题,通过分析定标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积分时间和衰减片透过率的宽动态范围辐射定标模型,并提出了一种简化定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内,该方法在提高定标效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测温精度。针对适用于温度相对较低目标防护的红外诱饵,通过对材料理化性质的分析,分别选取了Al、Ti作为可燃剂,Ba(NO3)2、Fe3O4、Pb3O4、Cr2O3作氧化剂,按照氧平衡理论设计了八组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并使用NASA-CEA软件进行了燃烧平衡产物和能量特性参数的计算。之后通过热同步分析和燃烧辐射测试实验对样品的热分解性能、燃烧性能和辐射性能进行研究。最后通过XRD实验对样品的燃烧产物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氧平衡下,含Ti样品的质量燃速更高;氧化剂为Ba(NO3)2样品在负氧程度较高时才形成辐射衰减较慢的灼热熔渣;氧化剂选择Fe3O4和Cr2O3时,含Al样品能够形成较多熔渣且中远红外辐射强度衰减速率随氧平衡绝对值的增加而减慢,而含Ti样品分别在|OB|≥0.60和|OB|≥0.45之后才能形成中远红外辐射强度衰减较慢的灼热熔渣;当氧化剂选择Pb3O4时,含Al和含Ti样品均能形成较多中远红外辐射强度衰减较慢的灼热熔渣。针对适用于温度相对较高目标防护的红外诱饵,分别以Mg/PTFE(1/1)和Mg/Pb3O4/PTFE(10/7/3)为基础配方,添加不同比例的Zn/Pb3O4和P/C10H8设计了两组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并进行燃烧平衡产物和能量特性参数的计算。之后通过热同步分析和燃烧辐射测试实验分别进行了热分解性能、燃烧性能和辐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P/C10H8和Zn/Pb3O4的加入均能够降低主反应峰出现的温度和反应热焓。样品的燃烧温度随Zn/Pb3O4的添加的确能够下降,但其质量燃速、辐射亮度、辐射面积以及辐射强度也随即下降。随着P/C10H8的添加,样品的质量燃速逐渐减小,P/C10H8添加比例在3%~12%时,样品的辐射面积和辐射强度分别较基础配方增加2%~24.71%和5.05%~32.03%。

刘星[4](2018)在《红外诱饵弹辐射特性与目标成像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外诱饵弹是一种能有效诱骗和干扰红外制导武器的重要装置。在现代战争中,红外诱饵干扰有着较高的干扰效率并且效费比很高。作为一种诱导欺骗式的红外防御装备,会产生与目标相类似的特征,使得红外寻的武器对真假目标难以辨别。因此,研究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的目标红外特征及红外图像对于抗干扰目标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飞行器释放的红外诱饵在燃烧过程中会导致邻近的机身蒙皮反射的光照强度成倍增加,研究反射红外特征,为红外精确制导武器在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的目标识别与跟踪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和思路。本文主要是根据红外诱饵弹的结构特点和燃烧的辐射特性,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基于红外诱饵弹燃烧时机身蒙皮光照反射的模型进行动态仿真,合成了红外图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红外诱饵弹的几何构造、运动规律及基本的工作原理等,分析了其物理气动特性和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红外诱饵弹的气动数学模型。分析了诱饵弹的药剂成分、燃烧特征和燃烧的机理,完成了诱饵弹红外辐射特性的计算仿真。(2)通过分析几种计算机图形学中常见的光照模型,建立了诱饵弹在飞行器蒙皮上的BRDF光照反射模型。利用Unity3D完成了所需要的模型仿真,创建了飞行器蒙皮反射红外诱饵弹光照的三维动态场景。(3)基于SolidWorks建模软件建立了飞行器三维实体简化模型,用ICEMCFD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利用Fluent软件设定需要计算的边界条件完成了飞行器温度场特性的计算和仿真。(4)基于Unity3D对飞行器投放诱饵弹的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并将动态仿真转化成红外视频中的图像帧。根据红外成像原理和探测器中存在的串扰效应,处理成接近真实的红外仿真图像,并与实拍的红外图像进行了对比验证。经过以上理论计算和仿真,本文初步实现了在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F22红外序列图像的仿真,经过仿真合成的红外图像含有容易辨别的特征,与真实的红外视频较吻合,为下一步的目标识别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贾菲,徐铭,鲍红权,张帆,崔凯[5](2017)在《国内外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红外成像技术、光谱识别技术和新型目标识别技术等的发展及应用,红外制导系统对诱饵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传统点源红外诱饵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面源红外诱饵是对抗具有红外成像功能以及光谱识别能力的红外制导武器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面源红外诱饵的干扰机理和技术指标要求,介绍了国内外面源红外诱饵的研究进展和装备现状,并对面源红外诱饵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裴扬,宋笔锋,石帅[6](2016)在《飞机作战生存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与挑战》文中认为军用飞机在执行作战任务过程中,常常会与武器系统遭遇,如何分析其生存能力从而进行改进设计一直是航空领域的研究难点。回顾了作战生存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敏感性计算和易损性计算两方面总结了生存力的定量分析方法,重点综述了基本信号探测敏感性模型、雷达对抗下的敏感性模型、红外对抗下的敏感性模型,以及部件间弹道遮挡关系确定、部件毁伤测度与判据、重叠及高维空间易损性计算、薄弱部位确定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体系对抗与先进武器环境,提出了生存力研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包括网络与信息战下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对抗装置的效益代价与权衡设计、部件易损性毁伤机理与判据、先进武器及多因素耦合下的易损性分析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的性能降级易损性研究等。

郭冰涛[7](2015)在《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建模及性能评估》文中认为近年来,光电成像系统由于具有能够在夜间和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标的侦察、监视、预警和精确打击等作战任务,被称为现代武器系统(如航空/航天侦察监视预警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眼睛‖,是现代战场中实施可靠探测与识别、准确捕获与跟踪、精确打击和保存己方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夺取战斗胜利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代战场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强辐射源干扰手段和干扰方式,使得战场光学环境不断恶化,导致光电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功能损坏。为此,科学评价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性能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它能够为提高我国光电成像系统对现代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光电成像系统抗强辐射源干扰防护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以实现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建模及性能评估为目标,针对目标及其背景辐射散射特性、强辐射源辐射特性、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成像信号特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第一部分研究了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机理。综合考虑强辐射源的工作特点、运动特性及时间特性等,分析了典型强辐射源(如战场火光、红外诱饵弹、可见光照明弹、激光源等)的辐射特性。依据光电成像系统中各组件对辐射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原理,研究了强辐射源对系统成像特性的影响机理,为后文建立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表面辐射特性和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散射特性综合建模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波段成像系统输出信号之间线性关系,提出了基于实测数据的波段推演方法,实现了目标及其背景自身辐射特性高置信度建模。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及其背景表面散射特性、不同类型强辐射源辐射特性及运动特性,提出了不同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实时计算方法,实现了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背景表面辐射特性动态仿真。第三部分研究了强辐射源作用微光夜视系统成像信号特性表征方法。依据微光夜视系统自动亮度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结合系统信号响应特性,提出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定量表征方法,实现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动态仿真。基于光电子产生原理及MCP散射理论,研究了光晕尺寸及灰度分布与强辐射源能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光晕效应高置信度建模。第四部分研究了强辐射源作用红外成像系统成像信号特性表征方法。依据红外成像系统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结合系统信号响应特性及系统动态范围、增益特性、灰度量化,提出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定量表征方法,实现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动态仿真。依据系统信号转移及传输方式,通过研究系统饱和溢出电荷的转移和传输规律,建立了典型强辐射源(如高重频脉冲激光)作用系统饱和串扰效应模型。第五部分研究了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建模方法。结合上文建立的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表面辐射散射特性模型、强辐射作用系统成像信号特性模型,综合考虑目标及其背景表面辐射散射特性、强辐射源辐射特性及运动特性、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系统成像信号特性等,提出了目标-背景-强辐射源-大气-成像传感器复合作用的系统成像特征量化模型,实现了不同强辐射源及多种强辐射源综合作用系统成像特性仿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强辐射源对系统侦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典型跟踪方式,提出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跟踪特性动态仿真方法,实现了强辐射源作用系统跟踪性能评估。

童奇,李建勋,童中翔,徐安,贾林通,张志波,李慎波,崔超群[8](2015)在《机载红外诱饵作战使用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红外诱饵弹是红外对抗中最常用的一种干扰装备,以"隐真"、"示假"为目的,起到迷惑和干扰的作用。通过分析红外诱饵弹干扰红外制导导弹的机理,建立了红外诱饵弹的运动模型和辐射模型。根据机载红外诱饵弹干扰存在的不足,综合干扰对象、诱饵投放时机、方向、齐射数量、时间间隔和飞机规避等因素,研究得到红外诱饵弹的作战使用方法。从而为飞机对抗红外制导导弹打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充分发挥机载红外诱饵弹的作战效能,增强飞机的战场生存力。

王嘉辰,李家泰,黄金[9](2015)在《便携式防空导弹面临的光电干扰装备综述》文中指出对国外针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光电干扰装备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红外干扰机和红外诱饵弹的用途与性能特点、分类和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讨论了干扰对抗措施。以及红外成像和复合制导等关键技术。

席圆圆[10](2014)在《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了解决目前我军缺乏红外诱饵干扰训练器材,各种红外制导防空导弹无法进行反干扰对抗性训练难题,采用单片机控制、光电隔离、红外辐射等技术,研制设计了“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由地面遥控装置、机上接收装置、控制器、诱饵弹、发射组件和综合测试设备六大部分共同组成。在本文中,对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开发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建立其数学模型,对相应的实验样机和配套软件系统也进行了设计和搭建,通过系统与靶机的结合,将红外干扰技术引入到训练中,远程遥控诱饵弹的实时燃放,模拟敌机施放红外干扰,给训练提供更加逼真的战场环境。通过试验检测,对系统的充电功能、地面保险功能、外部指令接受和判断功能、机载设备对靶机的影响、诱饵弹燃放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功能进行测试试用,发现该系统功能全面、性能可靠、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具有显着的军事和经济效益,适合部队推广使用。

二、增强机载红外诱饵弹干扰效能的技术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机载红外诱饵弹干扰效能的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复合制导航迹信息融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多模复合制导信息融合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信息融合技术原理
    2.3 信息融合系统结构模型
    2.4 多模复合制导信息融合处理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迹形成算法
    3.1 引言
    3.2 数据关联
        3.2.1 跟踪门
        3.2.2 数据关联算法
    3.3 跟踪滤波算法
    3.4 航迹管理
        3.4.1 逻辑法
        3.4.2 记分法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迹融合算法
    4.1 引言
    4.2 时空配准
        4.2.1 时间配准
        4.2.2 空间配准
    4.3 航迹关联
        4.3.1 加权航迹关联算法
        4.3.2 序贯航迹关联算法
        4.3.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两级实时航迹关联算法
    4.4 航迹融合
    4.5 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融合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测试
    5.1 引言
    5.2 信息融合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5.2.1 信息融合系统工作模式划分
        5.2.2 信息融合系统工作流程
    5.3 信息融合系统协同处理方案
        5.3.1 多模复合制导协同搜索方法
        5.3.2 航迹信息融合处理策略
    5.4 信息融合系统抗干扰性能仿真测试
        5.4.1 系统仿真测试方法与测试项目
        5.4.2 信息融合系统性能仿真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机载先进红外对抗技术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先进红外对抗技术发展
    1.1 红外导弹技术发展
    1.2 导弹告警技术发展
    1.3 红外干扰技术发展
        1.3.1 红外干扰弹技术
        1.3.2 红外干扰机、定向能红外对抗技术发展
        1.3.3 干扰投放装置技术发展
2 未来需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机载红外对抗技术方向
3 结束语

(3)低燃温型红外诱饵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测试仪器、测试方法和测温系统的改进
    2.1 热分解性能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2.1.1 热分解性能测试仪器
        2.1.2 热分解性能测试方法
    2.2 燃烧辐射性能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2.2.1 燃烧辐射性能测试仪器
        2.2.2 燃烧辐射性能测试方法
    2.3 辐射测温系统的改进
        2.3.1 窄动态范围测温系统分析
        2.3.2 宽动态范围辐射测温系统的分析与定标
        2.3.3 宽动态范围辐射测温定标模型的简化
        2.3.4 宽动态范围辐射测温简化定标方法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材料的选择
        3.1.1 可燃剂的选取
        3.1.2 氧化剂的选取
        3.1.3 粘结剂的选取
    3.2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的确定
        3.2.1 配方氧平衡的计算
        3.2.2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药剂配方的确定
    3.3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3.3.1 热力学计算理论
        3.3.2 燃烧反应平衡产物及能量特征参数的计算
    3.4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实验样品的制备
    3.5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性能的研究
        3.5.1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热分解性能的研究
        3.5.2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燃烧性能的研究
        3.5.3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辐射性能的研究
    3.6 无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燃烧产物的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材料的选择
        4.1.1 可燃剂的选取
        4.1.2 氧化剂的选取
        4.1.3 粘结剂的选取
        4.1.4 添加剂的选取
    4.2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的确定
        4.2.1 配方氧平衡计算
        4.2.2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的确定
    4.3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4.4 有焰型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实验样品的制备
    4.5 Mg/PTFE/Pb_3O_4/Zn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性能的研究
        4.5.1 Mg/PTFE/Pb_3O_4/Zn样品热分解性能的研究
        4.5.2 Mg/PTFE/Pb_3O_4/Zn样品燃烧性能的研究
        4.5.3 Mg/PTFE/Pb_3O_4/Zn样品辐射性能的研究
    4.6 Mg/Pb_3O_4/PTFE/P/C_(10)H_8低燃温红外诱饵配方性能的研究
        4.6.1 Mg/Pb_3O_4/PTFE/P/C_(10)H_8样品热分解性能的研究
        4.6.2 Mg/Pb_3O_4/PTFE/P/C_(10)H_8样品燃烧性能的研究
        4.6.3 Mg/Pb_3O_4/PTFE/P/C_(10)H_8 样品辐射性能的研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红外诱饵弹辐射特性与目标成像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目录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红外辐射理论基础
    2.3 热辐射的基本规律
    2.4 规则辐射体的辐射量计算
        2.4.1 圆盘的产生的辐射照度
        2.4.2 点源产生的辐射照度
        2.4.3 小面源产生的辐射照度
    2.5 光源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诱饵弹的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结构
    3.3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工作原理
    3.4 红外诱饵弹性能指标
    3.5 诱饵弹运动特性模型
        3.5.1 大气密度的计算
        3.5.2 诱饵弹速度计算
        3.5.3 诱饵弹质量的计算
        3.5.4 空气阻力系数的计算
    3.6 红外诱饵弹辐射特性分析
        3.6.1 红外诱饵的燃烧机理
        3.6.2 红外诱饵辐射强度计算
        3.6.3 诱饵弹辐射面积与辐射亮度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诱饵弹光照反射模型的研究
    4.1 引言
    4.2 光照反射模型的建立
        4.2.1 测量模型
        4.2.2 经验模型
        4.2.3 BRDF光照模型
    4.3 基于UNITY引擎的仿真实现
        4.3.1 Unity引擎介绍
        4.3.2 Unity引擎的特点
        4.3.3 Unity引擎的原理和核心模块
        4.3.4 建立F22的等比例三维实体模型
        4.3.5 红外诱饵弹三维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机蒙皮的温度场仿真分析
    5.1 F22战斗机蒙皮气动分析
        5.1.1 F22简化模型的建立
        5.1.2 模型仿真网格划分创建
        5.1.3 网格生成
        5.1.4 边界条件的设定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外仿真图像的合成与处理
    6.1 红外图像特性分析
        6.1.1 成像原理
        6.1.2 串扰分析
    6.2 红外仿真结果
    6.3 红外图像合成处理
    6.4 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国内外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干扰机理分析
    2.1 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工作方式
    2.2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机理
3 主要技术指标
    (1) 光谱辐射特性
    (2) 辐射对比度
    (3) 红外辐射时间
    (4) 红外辐射面积
4 面源红外诱饵研究现状
    4.1 国外面源诱饵装备现状与研究趋势
    4.2国内面源诱饵研究现状
5 结论

(6)飞机作战生存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1 基本探测信号的敏感性分析模型
        1.1.1 雷达敏感性模型
        1.1.2 红外敏感性模型
        1.1.3 机载电子设备射频敏感性模型
    1.2 雷达对抗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1.2.1 雷达无源干扰
        1.2.2 雷达有源干扰
    1.3 红外对抗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2 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2.1 部件毁伤测度及判据
    2.2 部件间弹道遮挡关系确定
    2.3 重叠及高维空间的易损性计算
    2.4 薄弱部位确定方法
3 生存力分析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4 结论

(7)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建模及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研究现状
        1.2.2 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研究现状
        1.2.3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成像信号特性研究现状
        1.2.4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性能评估研究现状
    1.3 论文课题来源与内容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创新点与特色
第二章 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分析
    2.1 强辐射源辐射特性分析
        2.1.1 战场火光辐射特性
        2.1.2 红外诱饵弹辐射特性
        2.1.3 照明弹辐射特性
        2.1.4 激光辐射特性
    2.2 光电成像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微光夜视系统
        2.2.2 红外成像系统
    2.3 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机理
        2.3.1 强辐射源作用微光夜视系统成像特性机理
        2.3.2 强辐射源作用红外成像系统成像特性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辐射源作用目标背景辐射散射特性综合建模
    3.1 引言
    3.2 目标及其背景自身辐射特性建模
        3.2.1 传统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建模方法
        3.2.2 基于实测数据的波段推演建模
    3.3 目标及其背景表面散射特性建模
    3.4 强辐射源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建模
        3.4.1 战场火光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建模
        3.4.2 红外诱饵弹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建模
        3.4.3 照明弹作用目标及其背景辐射特性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辐射源作用微光夜视系统成像信号特性表征研究
    4.1 引言
    4.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成像信号特性实验及分析
    4.3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建模
        4.3.1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机理研究
        4.3.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定量表征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光晕效应建模
        4.4.1 系统光晕效应形成机理分析
        4.4.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光晕效应建模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辐射源作用红外成像系统成像信号特性表征研究
    5.1 引言
    5.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成像信号特性实验及分析
    5.3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建模
        5.3.1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机理研究
        5.3.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增益特性定量表征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饱和串扰效应建模
        5.4.1 CCD产生电荷量及饱和串扰阈值分析
        5.4.2 饱和溢出电荷信号的转移和传输规律分析
        5.4.3 系统饱和串扰效应建模
        5.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成像特性建模
    6.3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侦察性能评估
        6.3.1 强辐射源作用微光夜视系统侦察性能评估
        6.3.2 强辐射源作用红外成像系统侦察性能评估
    6.4 强辐射源作用红外成像系统跟踪性能评估
        6.4.1 跟踪系统工作原理
        6.4.2 跟踪系统的跟踪方式
        6.4.3 强辐射源作用系统跟踪性能实时仿真建模
        6.4.4 诱饵弹作用系统跟踪性能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机载红外诱饵作战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诱饵弹干扰机理
2 诱饵弹干扰模型
    2.1 诱饵弹运动模型
    2.2 诱饵弹辐射模型
3 红 外诱饵作战使用方法仿真
    3.1 诱饵弹干扰方法分析
        3.1.1 干扰导弹分析
        (1) 干扰导弹A
        (2) 干扰导弹B
        3.1.2 诱饵弹投放分析
        (1) 诱饵弹开始投放时机
        (2) 诱饵弹停止投放时机
        (3) 诱饵弹齐射数量
        (4) 诱饵弹投放时间间隔
    3.2 红外诱饵投放控制参数计算
    3.3 仿 真算例
        3.3.1 干扰导弹 A 仿真算例
        (1) 运动分析
        (2) 飞机被击中概率分析
        3.3.2 干扰导弹 B 仿真算例
4 结 论

(9)便携式防空导弹面临的光电干扰装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红外干扰机
    1.1 用途与性能特点
    1.2 分类和工作原理
        a)热光源机械调制
        b)电调制
    1.3 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a)宽波段覆盖和复合干扰能力
        b)红外定向干扰
2 红外诱饵弹
    2.1 用途与性能特点
    2.2 分类和工作原理
        2.2.1 单元红外诱饵
        2.2.2 多元红外诱饵
        2.2.3 面源红外诱饵
    2.3 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a)运动型红外诱饵
        b)复合红外诱饵
3 干扰对抗措施和关键技术
    3.1 干扰对抗措施
    3.2 关键技术
        a)红外成像
        b)复合制导
4 结束语

(10)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选题的依据
    1.2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红外干扰技术的应用情况
        1.2.2 红外干扰技术的发展动向
        1.2.3 红外诱饵弹近年来的发展动向
    1.3 研制目的
    1.4 研制意义
    1.5 应用领域
第2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技术方案
    2.1 设计思想
        2.1.1 实用性
        2.1.2 科学性
        2.1.3 可扩展性
    2.2 总体组成
    2.3 主要用途
    2.4 主要功能
    2.5 工作原理
    2.6 性能指标
    2.7 可靠性技术设计
        2.7.1 采用成熟技术
        2.7.2 采用模块封装和嵌入式技术
        2.7.3 维修性设计
第3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3.1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机理
    3.2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环节
        3.2.1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的探测概率
        3.2.2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的跟踪概率
    3.3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条件
        3.3.1 红外波长与导弹工作波段要有交集
        3.3.2 红外辐射能量要足够大
        3.3.3 要及时出现在导弹导引头视场内
        3.3.4 持续辐射时间要足够长
    3.4 加载对靶机飞行性能的影响
        3.4.1 气动外形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3.4.2 重量改变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3.5 反红外诱饵干扰理论分析
        3.5.1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杀伤区近界的因素
        3.5.2 红外制导导弹的射击方法
第4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设计思路
    4.2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4.3 系统硬件各部分原理
        4.3.1 遥控部分
        4.3.2 控制器部分
        4.3.3 发射组件
        4.3.4 诱饵弹
        4.3.5 综合测试仪
    4.4 系统软件实现功能
    4.5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
    4.6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4.7 系统软件流程
    4.8 软件实现
第5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技术难点及解决情况
    5.1 技术难点
    5.2 实现方法
        5.2.1 远程遥控功能
        5.2.2 可靠引燃诱饵弹
        5.2.3 控制诱饵弹燃放时机
        5.2.4 诱饵弹干扰导弹效果
        5.2.5 阻滞、消除外部干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试验、检测结果
    6.3 应用、试用情况
    6.4 系统评价
        6.4.1 系统优点
        6.4.2 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
    6.5 预期研究成果
        6.5.1 推广应用前景
        6.5.2 经济效益预测
    6.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增强机载红外诱饵弹干扰效能的技术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复合制导航迹信息融合技术研究[D]. 靳冰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机载先进红外对抗技术发展思考[J]. 陈颖. 航天电子对抗, 2020(01)
  • [3]低燃温型红外诱饵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马冬晓.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4]红外诱饵弹辐射特性与目标成像仿真技术研究[D]. 刘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5]国内外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J]. 贾菲,徐铭,鲍红权,张帆,崔凯. 硅酸盐通报, 2017(S1)
  • [6]飞机作战生存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与挑战[J]. 裴扬,宋笔锋,石帅. 航空学报, 2016(01)
  • [7]强辐射源作用光电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建模及性能评估[D]. 郭冰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8]机载红外诱饵作战使用方法[J]. 童奇,李建勋,童中翔,徐安,贾林通,张志波,李慎波,崔超群.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02)
  • [9]便携式防空导弹面临的光电干扰装备综述[J]. 王嘉辰,李家泰,黄金. 上海航天, 2015(01)
  • [10]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D]. 席圆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标签:;  ;  ;  ;  ;  

提高机载红外诱饵干扰效果的技术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