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京文化大业

打造北京文化大业

一、建设北京大文化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吴腾飞[2](2020)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纳入其中,使其成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国家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子系统,指的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西方国家却自恃“文化中心论”,试图推动文化全球化向“文化西方化”发展,用西方的“普世价值”照亮整个世界。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行径正不断引发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冲突较量,也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对于本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当今中国,已经昂然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不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奇迹。身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而产生许多新变化、新特征、新意义。概括而言,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鉴于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问题,对于丰富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及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当前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围绕选题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全部内容分为六大章节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现状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这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奠定研究起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第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确定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第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选择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等五个方面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软性安全”、“隐性安全”、“长期安全”,突显其有别于其它安全类型的特殊地位。这些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述,可以确保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主要运用“古今中外法”,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为其理论之基;以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为其创新之道;以“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萌芽、“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理念、“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政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为其历史之迹;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其他山之石,为后续章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具有立体多维的战略价值,如国家维度,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社会维度,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个人维度,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世界维度,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等。同时,从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社会结构方面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又具备政治保障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外交导向功能等多重功能,会对国家社会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价值功能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价值导向。第五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从战略机遇分析,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时代化机遇、信息化机遇、经验化机遇、合作化机遇;从全新挑战分析,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网络化挑战、多样化挑战、市场化挑战、国际化挑战。此外,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科技方面、制度方面、观念方面、利益方面、交流方面等深层制约因素。这些现实境遇的具体分析,可为后续章节的破解之法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本文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以前文论述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以铸牢思想体系保障来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以健全制度体系保障来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以夯实物质体系保障来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以完善权益体系保障来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以创新网络体系保障来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以加强对外体系保障来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可能存在一些创新之处。第一,可能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选择从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来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各自领域内的相关性论述。因此,本文坚定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所蕴含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论述,并且有机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多学科融合为辅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视角创新。第二,可能在研究框架方面有所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倾向于遵循“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基本逻辑结构,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路径之上。因此,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会力求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双重路向上论证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全面性、系统性、学理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创新。第三,可能在研究观点方面有所创新。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相对新颖的学术观点,比如,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具备有别于其他安全类型的“三种特殊性质”;认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好“四大战略机遇”来积极应对“四大全新挑战”;认为可以从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加强对外体系保障等“六大保障”入手,推动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观点创新。然而,受限于写作时间和写作能力,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较为宏大厚重的理论实践问题,试图对其在两三年之内用十余万字讲清楚、说明白,确实是一项较为困难的研究任务。加之“新时代”又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较少,这也会导致本文部分内容欠缺准确性、深刻性、学理性,甚是遗憾。但是,若以辩证思维积极看待上述不足,将其视为不断改进、丰富、完善今后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亦可算是本文的写作贡献。

孙浩[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政党,从成立之时起就将文化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深刻认识到其对国家、民族、人民发展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刻,既需要深厚的物质支撑,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也难以实现伟大复兴。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表征着对文化自信的迫切需求,而中国伟大实践的巨大成就铸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催生着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立足时代特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对文化不断深化认识、实践、总结而形成的高度自信。其本质是精神自信。其特征是在不断推进与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实践和传统文化科学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依据;在发展的载体上,能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同时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科学内涵。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观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立足新时代,推进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的培育和建设,要深化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打造文化自信观的灵魂。既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并与世界各族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提供精神指引,也要直面我国与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赵文佳[4](2019)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从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中从传统服务业向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着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行为及职能也成为了当下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行为和职能选择,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选取成都市为区域案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五大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有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文化产业和政府行为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涉及到本文研究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等理论依据进行分析,为后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为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现状,探讨了文化产业集聚对成都城市的重要性,对当前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情况、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并引入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的案例展开分析,第四章指出了当前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为改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对策,总结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市政府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行为和职能建议。

孟宪怡[5](2019)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探索、扩展、深化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复兴之梦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手段,而这个取向和手段将成为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思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创新”能否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形态,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将文化治理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分析工具,通过论述具有完备文化治理经验的典型发达国家,如“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比较分析、取长补短,更好的引导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本文对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建党以来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因,介绍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时空上的延展和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探、拓展、共识、深化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阐述,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五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改革路径的单向性;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改革动力的非原生性;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从而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路径找到突破口。结合文化治理理念与制度变迁理论,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以创新为突破口,探寻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包括创新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包括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与转移、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文化管理能力;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的机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转化的机制创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机制创新。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案。

李国华[6](2019)在《东阳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产业大时代到来,影视旅游也已成为各方备受关注的热点,横店影视城在十五年前就陆续获得“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和“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区”等称号。但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扩张,横店影视文化旅游总体战略、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相互割裂、缺少衔接、编制实施主体不同等诸多矛盾,必须采用更有效、更创新、更符合市场规律的规划方法来加以应对,也本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创造性的提出全过程规划、全域规划和全体系规划的“三全规划”方法,对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索。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大量优秀的影视主题旅游案例,对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经验借鉴,针对性的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并得到丰富的经验启示。其次,论文回顾了东阳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对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的路径和产品进行研究,同时对国内影视拍摄基地行业模式、国内旅游行业模式进行分类总结,通过研判对国内旅游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再次,论文用全过程规划方法对横店影视城影视旅游产业规划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影视城区位、人口、资源及建设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影视城现状及应解决的问题;结合影视城发展目标与总体战略,对横店影视城进行宏观总体空间结构、中观空间布局、微观核心区城市设计等全过程规划。再者,论文用全域规划方法对除影视产业外的其它文化旅游要素进行梳理,总结九大文化主题,提出“一环两线”的文化旅游框架,并最终落实到“八景群多景点”的空间布局中。最后,论文用产品全体系设计的方法对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量身设计,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目标、规划理念,并对未来几年的全体系旅游产品进行总体任务安排和专项设计。论文在丰富和完善影视文化产业规划方法、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为其他城市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

田雨[7](2019)在《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引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创意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城市的支柱产业。西安是着名的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人才辈出。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越发强烈……这些都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较晚和认识不清等原因,目前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着如城区发展不均衡、集聚作用缓慢、企业辐射效应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产业在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生成的。因此,从空间演化的角度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能够解决其在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引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科角度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以文化创意企业为基本单元,以距中心城区20公里内的区域为研究范围,根据《西安市企业黄页》、《西安文化产业单位名录》、电子地图和实际调研等,获取2000-2018年西安市文化创意企业POI点空间分布变化,进而通过核密度图分析其空间演化路径,分区域、分阶段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通过分析西安市文化创意企业POI点的总体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呈现“一核两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本文总结一核四区及九大产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六种区位选择及五大空间分布问题;接着从全市总体范围及五大区域出发,分别探究2000-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总结得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也有强弱,但是空间演化路径较为一致,都已经或将要经历四个阶段:雏形阶段、过渡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其演化过程出现的制约因素总结有三点:土地集约化利用不够、集聚机制不到位、载体建设不足等。根据影响因素推导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内生机制包括企业衍生机制、产业协同机制,外部机制则来自资源环境、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人才引进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的演化;最后,本文结合各个主导影响因素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提出相应的空间引导方案、功能优化策略和各阶段规划对策,以期对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牛蓉琴[8](2019)在《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是促进经济的科学增长与发展,维护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导向、引领和助推效应的重要作用。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石。立足在地性资源,制定了富有创新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云南现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引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2010年,按照云南地方标准统计,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占GDP 比重达6.1%,成为全国6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同年,云南按照国家统计标准核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统计意义上出现断崖式下滑,从635.08亿元下降为380.3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6.5%降为3.7%,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自上而下的“竖井式管理”中,文化产业政策指向:放弃“地方标准”的特色产业,转向以国家政策“对标”的业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要业态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诗与远方”的多头管理制约了资源的配置,“旅游+”成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惟一路径等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时期,探索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变化规律,以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政策为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分别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一至今)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从演进历程分析得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分别是对“统计指标”“竖井管理”“外部市场”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提出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大部制管理体制,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云南文化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廖芳艺[9](2018)在《基于文化IP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校园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文化IP运用于设计,有利于学校展现独特风貌、打造文化形象、树立文化品牌,对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文化IP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论研究,明确文化IP的概念,结合当下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理念与使命,对现有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整理,研究文化IP的孵化形式与衍生方法。论述了文化IP对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塑的意义,从文化IP符号元素的挖掘到开发,指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IP要点和设计要素,进而转化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中,通过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表达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应满足审美性、系列性、情感化、文化性等原则,运用以IP为主的文化转译、以应用为主的系统重组、以创新为主的产品升级为设计方法,进行多重文化语义、开放形态塑造、叙述附加价值的设计表达。以东南大学为例,进行东南大学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形式、设计元素和具体运行方式,充分挖掘四牌楼与九龙湖校区的文化IP元素,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同时,思考校园文化IP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东南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的历史与情感属性,为全面推进校园文化软实力及推广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提供参考和借鉴。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全面系统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可以更好的推进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发挥校园文化对校园群体的积极影响。

陈建军[10](2018)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研究 ——基于空间、文化与制度距离三维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文化经济活动开始超越国界,形成全球文化投资、贸易等资源配置格局。相对于西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然而,与普通商品存在不同之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精神价值、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文化思想、行业习惯、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消除对外文化贸易中出现的文化折扣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而由此也引起了以“文化例外”为重要表现的国际文化贸易争端。可以说,未来全球国际贸易竞争不单纯是货物贸易竞争,而是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在内的全方位的国际贸易竞争。因而,结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探讨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关理论、政策、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从空间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三维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文化产品贸易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基础,重点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性贸易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为了给第四、五、六章基于空间、文化和制度距离三维视角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实证分析提出现实依据,第三章专门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虽然增速快,但其供给质量和贸易水平并不高;文化贸易比重低,且文化服务贸易逆差大。在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层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贸易呈现三大特征,即文化产品贸易的总体性顺差与结构性逆差同时并存、文化产品区域出口结构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同时,还从重视程度、文化折扣、文化企业主体、文化贸易政策、文化贸易人才和目标市场六大层面分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在第四、五、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依据所采用的测算公式以及所采用的样本数据计算了三维距离指数,认为“一带一路”样本国家与中国在地理距离上的差异最小,仅为1.01,而在法律制度、企业运行和管理制度、经济制度上与中国差距最为明显,分别高达1.6、1.57、1.48和1.51。第五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就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差异较大。最后,为了考察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还采用了经典引力模型就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变量的估计值的方向及其显着性检验均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完全吻合,从而证实了本文实证检验模型设定的稳健性,估计结果可靠。本文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先是分析和梳理国际文化贸易的理论基础,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分析文化贸易,并对基于引力模型及修正的引力模型等文化产品贸易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章节内容包括五大块,即为第二、三、四、五、六章。(1)第二章为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先是梳理文化产品贸易的理论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文化产品贸易的适用性,最后介绍了当前文化产品贸易模型,从而为后面三、四、五章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第三章为中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客观分析。(3)第四章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三维距离测算。依次从测算方法选择、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等方面,分别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制度距离等进行了测算,并依据所采用的测算公式以及所采用的样本数据计算了三维距离指数。(4)第五章为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主要是就地理距离、文化距离与制度距离这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影响进行理论预测与说明,即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就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5)第六章为三维距离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圈层分析,主要通过依据制度距离大小将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三个圈层结构,并运用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双边文化产品贸易圈层效应的估计。最后,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建设北京大文化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北京大文化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文化安全
    2.2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2.2.1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
        2.2.2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
        2.2.3 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
        2.2.4 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
        2.2.5 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
    2.3 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
        2.3.1 比“硬性安全”更柔和的“软性安全”
        2.3.2 比“显性安全”更复杂的“隐性安全”
        2.3.3 比“短期安全”更持久的“长期安全”
第3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2 列宁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2 创新之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3.2.1 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新萌芽
        3.2.2 建设探索时期:扞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胜利
        3.2.3 改革开放时期:打开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新局面
        3.2.4 新时代时期:标示国家文化安全强盛的新方位
    3.3 历史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
        3.3.1 “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国家文化安全萌芽
        3.3.2 “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国家文化安全理念
        3.3.3 “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国家文化安全政策
    3.4 他山之石: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3.4.1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
        3.4.2 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
        3.4.3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第4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
    4.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当代价值
        4.1.1 国家维度: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
        4.1.2 社会维度: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
        4.1.3 个人维度: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
        4.1.4 世界维度: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
    4.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功能
        4.2.1 政治保障功能
        4.2.2 经济促进功能
        4.2.3 社会整合功能
        4.2.4 外交导向功能
第5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
    5.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机遇
        5.1.1 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
        5.1.2 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
        5.1.3 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
        5.1.4 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
    5.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全新挑战
        5.2.1 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
        5.2.2 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
        5.2.3 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
        5.2.4 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
    5.3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深层制约
        5.3.1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5.3.2 文化制度的改革进程有待加快
        5.3.3 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有待开发
        5.3.4 文化权益的现实矛盾有待化解
        5.3.5 文化开放的交流互鉴有待深化
第6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
    6.1 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
        6.1.1 坚决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6.1.2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6.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6.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
        6.2.1 牢牢掌握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
        6.2.2 科学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综合决策管理系统
        6.2.3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3 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
        6.3.1 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生产
        6.3.2 倡导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推动国家文化市场的规范性转变
    6.4 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
        6.4.1 发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6.4.2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5 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
        6.5.1 加快构建融合式媒体传播体系
        6.5.2 不断健全引导式舆情处理体系
        6.5.3 大力创新综合式网络治理体系
    6.6 加强对外体系保障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
        6.6.1 引进来:促进文化吸收搞好中国转化
        6.6.2 走出去:扩大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6.6.3 新秩序:重塑文化格局做好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的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文化自信观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二)列宁的文化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观的基石
        (一)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的丰富内容
        (二)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的源头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探索和创新是文化自信思想的来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思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思想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思想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探索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的本质与特征
    一、文化自信观的内涵与本质
        (一)文化自信观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观的本质
    二、文化自信观的特征
        (一)文化自信观的“合”
        (二)文化自信观的“立”
        (三)文化自信观的“强”
    三、文化自信观是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文化自信观的理论逻辑
        (二)文化自信观的历史逻辑
        (三)文化自信观的现实逻辑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有效利用现代科技和市场调配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三)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自信
        (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精神力量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打造文化自信观的灵魂
        (一)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设网络文化意识形态主阵地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对国内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自信是坚持“三个自信”的精神根基
        (四)文化自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
        (五)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意义
        (一)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文化产业
        2.1.2 产业集聚
        2.1.3 政府行为
    2.2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的理论依据
        2.2.1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
        2.2.2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机理
    2.3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框架与表现
        2.3.1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行为框架
        2.3.2 文化产业集聚各阶段的政府行为表现
第3章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现状
    3.1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成都城市的重要性
        3.1.1 推动经济的发展
        3.1.2 影响城市精神及形象的作用
        3.1.3 人口素质的提高
    3.2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
        3.2.1 文化产业集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2.2 致力打造西部文创中心,文化产业格局逐步扩大
    3.3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表现
        3.3.1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萌芽阶段的政府行为
        3.3.2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阶段的政府行为
        3.3.3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成型阶段的政府行为
        3.3.4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转型阶段的政府行为
    3.4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东郊记忆音乐公园
        3.4.1 东郊记忆音乐公园基本概况
        3.4.2 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
        3.4.3 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的成效
第4章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4.1.1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不力
        4.1.2 文化产业价值链构建不完整
        4.1.3 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效能不佳
        4.1.4 政府管理与监督执行不力
    4.2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行为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的观念滞后
        4.2.2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连贯性与配套不足
        4.2.3 文化产业集聚的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
        4.2.4 文化产业监管与产业集聚发展脱节
第5章 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对策
    5.1 更新文化产业观念,强化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划与引导
        5.1.1 树立与时俱进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5.1.2 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规划
        5.1.3 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引导
    5.2 强化政策保障,努力完善文化产业价值链
        5.2.1 完善文化产业集聚相关政策体系
        5.2.2 提高文化产业链的完整性
        5.2.3 扶助发展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
    5.3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5.3.1 搭建高效的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5.3.2 加大招商宣传力度
    5.4 规范文化市场,健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管理监督系统
        5.4.1 构建有效的监管问责机制
        5.4.2 多方参与细化监管工作流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
        二、文化体制
        三、文化体制改革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三、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第二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形成创立阶段(1921—197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体制的形成(1921—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体制的创立(1949—1978)
    第二节 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初探(1978—20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拓展(2002—2012)
    第三节 新时代全面深化阶段(2012 至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共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内部困境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
        二、改革路径的单向性
        三、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
        四、动力机制的非原生性
        五、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
第四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
        一、美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美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美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美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
        一、法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法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法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法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
        一、韩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韩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韩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韩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一、文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立足本国国情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围绕多中心治理
        三、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多元文化融资渠道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
        一、创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二、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
        四、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管理领导体制创新
        一、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转移
        二、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
        三、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
        四、提升大数据环境文化管理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
        一、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
        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阳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层面,文化强国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1.1.2 从全省看:打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引擎的战略要求
        1.1.3 从浙中看: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影视产业影视城
        2.1.2 影视(文化)旅游
        2.1.3 全过程规划
        2.1.4 全域规划
        2.1.5 全体系设计
    2.2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2.1 影视产业发展阶段案例研究
        2.2.2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专业聚核,产城分离
        2.2.3 印度宝莱坞(Bollywood) ——近郊起步,影城融合
        2.2.4 美国好莱坞(Hollywood):产城融合,影游共生
        2.2.5 日本动漫IP主题小镇:柯南小镇
    2.3 本章小结
3. 影视发展模式研究
    3.1 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3.2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特征比较
    3.3 影视拍摄基地行业模式分类
    3.4 国内旅游行业模式分类
    3.5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概况
    4.1 横店影视城区位及概况
    4.2 人口资源与建设概况
        4.2.1 人口集聚多,外来人口占比很高,城镇活力强
        4.2.2 影视文化产业配套服务空间初步形成,景区与城镇关系有待协调
        4.2.3 影视项目推进快,影视文化产业空间缺乏紧密联系
    4.3 横店影视城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4.3.1 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化程度低
        4.3.2 影视产业基础雄厚,但门类有待丰富
        4.3.3 文化产业加快壮大,文化品牌特色彰显
5.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全过程规划实践
    5.1 全过程规划之目标战咯
        5.1.1 发展目标
        5.1.2 总体发展战略
    5.2 全过程规划之宏观结构
        5.2.1 空间发展策略
        5.2.2 总体空间结构:一心、一带、两轴、三区、七片
    5.3 全过程规划之中观布局
        5.3.1 影视产业用地分类
        5.3.2 影视产业用地空间体系
    5.4 全过程规划之微观设计
        5.4.1 节点选择和基地概况
        5.4.2 规划定位
        5.4.3 设计特色
        5.4.4 功能布局
        5.4.5 专项规划
    5.5 本章小结
6.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全域规划实践
    6.1 旅游全域规划之概念解读
    6.2 旅游全域规划之九大文化主题
    6.3 旅游全域规划之空间框架
    6.4 旅游全域规划之空间布局
    6.5 本章小结
7.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全体系规划实践
    7.1 产品全体系之发展目标
    7.2 产品全体系之框架建立
    7.3 产品全体系之总体任务
    7.4 产品全体系之项目分解
        7.4.1 影视服务规划
        7.4.2 观光旅游规划
        7.4.3 休闲旅游规划
        7.4.4 软产品规划
        7.4.5 酒店规划
        7.4.6 配套规划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7)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主体框架
    1.4 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1.4.1 文化创意产业
        1.4.2 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1.4.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聚区)
    1.5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
        1.5.2 数据来源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2.1.1 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1.2 对产业空间演化过程研究
        2.1.3 对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
        2.1.4 对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研究
        2.1.5 现有研究总结
    2.2 不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案例
        2.2.1 国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案例
        2.2.2 国内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案例
        2.2.3 案例总结
3.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现状
    3.1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概述
        3.1.1 产业发展现状
        3.1.2 产业发展环境
    3.2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3.2.1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总特征
        3.2.2 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区分布特征
        3.2.3 文化创意产业各产业类型分布特征
        3.2.4 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区位选择
    3.3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问题
        3.3.1 各城区空间发展不均衡
        3.3.2 核心之间空间联系较弱
        3.3.3 土地功能混合使用不强
        3.3.4 产城融合发展态势不足
        3.3.5 园区内企业空间互动少
    3.4 本章小结
4.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1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过程分析
        4.1.1 产业统计数据变化情况
        4.1.2 企业POI点数量变化情况
    4.2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空间演化路径
        4.2.1 雏形阶段(2003 年以前)
        4.2.2 过渡阶段(2003-2010 年)
        4.2.3 成长阶段(2010 年-至今)
    4.3 一核四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路径
        4.3.1 城墙内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2 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3 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4 经开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5 浐灞生态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4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及规律
        4.4.1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4.4.2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解析
    5.1 文化创意产业演化制约因素
        5.1.1 土地集约化利用弱,资源整合差
        5.1.2 集聚机制缺乏,核心竞争力弱
        5.1.3 载体建设不足,未形成创意氛围
    5.2 文化创意产业演化动力机制
        5.2.1 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2.2 演化动力机制作用过程
        5.2.3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5.2.4 外部动力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6.1 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因素发展趋势
        6.1.1 产业协同发展及集聚效应增强
        6.1.2 政府加大重视及政策扶持带动
        6.1.3 城市规划调整及城市空间拓展
        6.1.4 消费需求增加及创意人才引进
    6.2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布局方案
    6.3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功能优化策略
        6.3.1 一核四区空间功能优化
        6.3.2 一核四区周边空间功能串联
        6.3.3 边缘区域新型园区生成
    6.4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政策引导
        6.4.1 雏形阶段:规划先行
        6.4.2 过渡阶段:政策扶持
        6.4.3 成长阶段:监管修正
        6.4.4 成熟阶段:刺激创新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主导和引导的关系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二、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一) 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
    (二) 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
    (三) 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至今)
三、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统计指标”的路径依赖
    (二) 对“竖井管理”的路径依赖
    (三) 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
四、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 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建设
    (二) 大部制管理体制建设
    (三) 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建设
    (四)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政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文化IP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IP与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界定
    1.1 文化IP的概念内涵
        1.1.1 文化IP的发展现状
        1.1.2 文化IP在设计中的定义
    1.2 文化IP的孵化过程
        1.2.1 IP孵化条件
        1.2.2 IP孵化模式
        1.2.3 IP孵化等级
    1.3 校园文创产品的概念内涵
        1.3.1 校园文创产品的理论概述
        1.3.2 校园文创产品的类别来源
    小结
第二章 文化IP对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形塑
    2.1 符号元素的挖掘
        2.1.1 符号外形的元素提取
        2.1.2 符号元素抽象化处理
        2.1.3 隐喻深层次文化内涵
    2.2 整体的符号开发
        2.2.1 整合校园文化资源
        2.2.2 解构校园文化符号
        2.2.3 转化校园文化产品
    小结
第三章 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
    3.1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3.1.1 文创审美性
        3.1.2 文创系列化
        3.1.3 文创情感化
        3.1.4 文创文化性
    3.2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3.2.1 以IP为主的文化转译
        3.2.2 以应用为主的识别系统
        3.2.3 以创新为主的产品升级
    3.3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表达
        3.3.1 多重性的文化语义
        3.3.2 开放性的形态塑造
        3.3.3 叙述性的附加价值
    小结
第四章 东南大学IP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4.1 东大文化IP挖掘
        4.1.1 显性IP挖掘
        4.1.2 隐性IP挖掘
    4.2 东大文创产品概述
        4.2.1 东大现有的文创产品
        4.2.2 现有文创产品的文化IP孵化分析
    4.3 东南大学文创产品系统
        4.3.1 东大“气韵东南”纪念礼盒设计
        4.3.3 图书馆模型设计
        4.3.4 东大组合印章设计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气韵东南”纪念礼盒设计作品展示
附录B 图书馆模型设计作品展示
附录C 东大组合印章设计作品展示
致谢

(10)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研究 ——基于空间、文化与制度距离三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基础概述
    第一节 国际文化贸易理论梳理与回顾
        一、国际文化贸易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研究梳理
        二、主要文化贸易理论研究梳理
    第二节 文化贸易政策的理论意蕴
        一、文化贸易政策源起简析
        二、文化贸易政策兴起的法律渊源
        三、各种多边贸易协定中关于文化贸易政策的规定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在文化产品贸易中适用性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四、战略性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剖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整体情况
        一、文化贸易增速较快,但供给质量不高
        二、文化贸易比重低,且文化服务贸易逆差大
    第二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产品贸易总体性顺差和结构性逆差同时并存
        二、文化贸易的区域结构相对集中,东南亚是主要出口区域
        三、文化产品贸易中进出口产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足够重视
        二、缺乏应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遭遇“文化折扣”的办法
        三、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团
        四、缺乏完善的文化贸易政策体系
        五、缺乏高端的文化贸易人才
        六、准确把握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目标市场
第四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三维距离测算
    第一节 地理距离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选择、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测算结果
    第二节 文化距离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选择、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测算结果
    第三节 制度距离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选择、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测算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地理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假说
        二、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假说
        三、制度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假说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经典引力模型
        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三、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方案
    第三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文化产品贸易数据样本
        二、三维距离数据样本
        三、控制变量数据样本
    第四节 回归结果分析
        一、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二、实证检验结果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对采用地理距离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考察
        二、对采用文化距离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考察
        三、对采用制度距离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考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维距离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圈层分析
    第一节 三维距离视角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圈层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圈层结构的理论依据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圈层结构划分
    第二节 空间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圈层效应分析
        一、特征事实分析
        二、计量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文化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圈层效应分析
        一、特征事实分析
        二、计量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制度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圈层效应分析
        一、特征事实分析
        二、计量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分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四、建设北京大文化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D]. 吴腾飞. 吉林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观研究[D]. 孙浩.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赵文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孟宪怡.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东阳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方法研究[D]. 李国华. 浙江大学, 2019(01)
  • [7]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 田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D]. 牛蓉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9]基于文化IP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 廖芳艺. 东南大学, 2018(01)
  • [10]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研究 ——基于空间、文化与制度距离三维视角[D]. 陈建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打造北京文化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