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一、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青,于广欣,汤晓玲,张亮亮,郑裕国[1](2021)在《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南海富碳天然气具有CO2含量高的特点,高效开发和精准利用南海富碳天然气资源,有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文分析了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需求和价值,概括了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富碳天然气CO2-CH4干重整技术、富碳天然气制甲醇一体化技术、富碳天然气CO2加氢制液体燃料技术、富碳天然气直接制精细化工品技术等的实施过程与应用特征。研究建议,南海富碳天然气资源有其特殊性,应加强研究并实施重点攻关,建立海洋富碳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工程化平台,与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及核能紧密融合发展,推进南海富碳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性布局南海富碳天然气产业,加强富碳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建立"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保障产业与技术合作需求。

李燕玉[2](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丁伟业[3](2020)在《内孤立波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在实际的海洋环境中,海水密度往往是按层化结构分布的,即沿海水深度方向密度的分布是非均匀的。当海洋内部出现扰动时,在重力和柯氏力的共同作用下,偏离原有平衡位置的水质点将向原有位置运动,并在惯性作用下呈现出振荡的往复运动现象,这种发生在层化海洋内部的海水波动称之为海洋内波。内孤立波由于其频繁活动而成为内波的典型代表。非线性和频率色散之间的平衡是内孤立波在海洋中以恒定波形传播的原因。然而,现有的关于内孤立波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去研究。因此,本文对包括内孤立波数值模型的建立、内孤立波数值造波方法的评估分析、内孤立波的传播演化研究、内孤立波与水平圆柱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以及内孤立波与半潜平台相互作用模拟研究的5个方面进行了逐层递进的研究。首先,本文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OpenFOAM建立了内孤立波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基于耦合密度方程来求解雷诺时均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由于在内孤立波模拟过程中,初始密度场的分布是给定的,密度方程仅在内孤立波传播的过程中求解流场内密度分布的变化。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离散,利用PISO算法对计算过程中的压力-速度耦合进行处理。论文采用内震波和异重流两个算例对建立的内孤立波数值模型在处理非均匀密度分层环境中产生的波浪演化进行了验证。内震波算例中,数值模拟的流场速度结果能够与解析解吻合得很好。在异重流算例中,通过与包括MITgcm模型和BOM模型在内的海洋内波模型模拟的速度结果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在模拟异重流演化过程中的速度场是准确的。通过对异重流演化过程中内涌浪、KH涡、混合涡等现象的捕捉表明本文建立的内孤立波数值模型具备处理非均匀密度分层环境中产生的波浪演化的能力。然后,本文对不同的内孤立波数值造波方法进行了对比评估分析。对采用重力坍塌方式生成内孤立波的研究表明,此方法简单易行,与多数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内孤立波生成方式相同。然而此方法生成的内孤立波易受坍塌区、上下层流体深度比和密度比的影响。且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够生成目标波幅,研究效率不高。考虑内孤立波理论,本文采用了内孤立波理论数值造波方法。通过与实验室测量的流场数据对比可知,内孤立波理论数值造波方法能够高效准确的模拟生成内孤立波。在后续的内孤立波相关问题模拟中,内孤立波理论数值造波方法中均采用mKdV理论生成内孤立波。随后,为了研究内孤立波传播演化过程中的特性,同时也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上传播、演化问题上的能力,对内孤立波在包括三角形、半圆形以及带有长平台的斜坡等障碍物上的传播、演化的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与实验测得的波剖面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内孤立波数值模型以及内孤立波理论数值造波方法能够准确的模拟内孤立波在非平地地形上的波面演化。通过对流场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内水跃、内涌浪、波面反转、波分裂、绕射和反射等现象的捕捉,证明了文中建立的内孤立波数值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上传过过程中的流场演化。开发海洋资源常常需要将包括海洋平台等结构设备安置在海洋环境当中,当有海洋内波来袭时,内波与海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构物造成的影响是研究人员所关心的。考虑到海洋工程设备大多是由圆柱形构件组成的,本文对内孤立波与水平圆柱相互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对圆柱上承受内孤立波传播引起的荷载变化、圆柱周围的动压力分布以及流场演化的研究,揭示了内孤立波与水平圆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特性。在内孤立波与单个圆柱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在分析圆柱位置变化对内孤立波与圆柱相互作用的特性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不同内孤立波波幅和密度跃层厚度对内孤立波引起的作用在圆柱上的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圆柱位于分层流体界面附近时,圆柱上的最大垂向力达到峰值。当圆柱位置接近数值水槽底部附近时,圆柱上的最大水平力达到峰值。通过与实验测量得到的荷载变化可知,本文建立的内孤立波数值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内孤立波与位于不同位置的单个圆柱相互作用过程中圆柱受力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内孤立波与位于分层流体界面附近的具有不同延伸长度的圆柱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延伸长度达到初始圆柱直径的1倍时,作用在延伸圆柱上的最大垂向力随着延伸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延伸长度达到初始圆柱直径的2.5倍时,作用在延伸圆柱上的最大水平力达到峰值。随着延伸长度的增加,圆柱周围的流场变得更加复杂。在延伸圆柱体的上、下两侧附近产生的涡流对最大垂直方向的力产生明显影响。随后,对内孤立波与位于分层流体界面附近的具有不同中心距的串联圆柱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对串联圆柱上的荷载变化研究发现,两个串联圆柱中每个圆柱受到的水平力都小于位于相同位置单个圆柱上的水平力。当串联圆柱中心距达到单个圆柱直径的2.5倍时,两个圆柱上受到的最大水平力仅为单个圆柱上的最大水平力的48.9%和84.4%。此时,两个圆柱体之间涡的相互作用对于减小作用在两个圆柱体上的力起到了显着的作用。随着串联圆柱中心距逐渐增加,两个圆柱上承受的最大垂向力逐渐减小。比较两个圆柱之间的力的可知,更大的水平力和较小的垂直力作用与位于后方的圆柱上。最后,本文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为原型,进行1:300缩放,在实验室尺度上对内孤立波与半潜平台相互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不同波幅和流体深度比对内孤立波引起的作用在半潜平台上的荷载以及其周围的流场分布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内孤立波波幅相近时,随着流体深度比的逐渐增加,内孤立波传播引起的作用在半潜平台上的荷载逐渐减小。内孤立波传播引起的平台受力主要源于压力。与作用在半潜平台其它构件上的力相比,作用在半潜平台支撑上的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在半潜平台上的垂直方向的力几乎全部来源于作用在浮筒上垂直方向的力。在内孤立波与半潜平台相互作用期间,平台周围会有明显的速度减小的区域生成。大量的涡脱落在半潜平台周围也能够被清晰的观察到。随后,考虑到实际海洋环境中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的随机性特点,对内孤立波与按照不同角度布置的半潜平台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讨论和分析。随着内孤立波传播方向与半潜平台对称轴之间夹角θ的增大,内孤立波传播诱发的作用在半潜平台上的最大水平力和力矩逐渐增大。当θ为0°时,半潜平台承受了最大的垂向力。内孤立波条件下,当内孤立波传播方向与半潜平台对称轴不平行时,平台周围流场的分布更加复杂。平台同类型构件周围流场的分布是相似的。当平台按照0°和90°角布置时,平台周围流场关于y=0.3 m所在剖面对称分布。相比于按照0°和90°角布置,按照30°和60°角布置的半潜平台周围正、负涡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更强。

刘良硕[4](2020)在《基于重力模型的岛礁及港口的可达性模型研究 ——以南沙群岛为例》文中认为南沙群岛位于我国的南海南部,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不仅是海洋防御的前沿阵地,而且也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对我国的主权权益、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受到岛屿自身陆域面积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南沙群岛的承载力和自持力都比较差,要想维持大量人口的持续活动,需要外界对岛屿进行持续补给。港口作为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特殊节点,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体系和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分析南沙周边国家的主要港口,从而深化对沿线港口的认识,对提高周边港口对南沙岛礁的资源输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作为运输起点的港口,以及作为目的地的岛礁入手,综合考量了运输起讫点两端的“质量”,加入港口竞争力和岛礁价值“质量”因素,并通过算法自动生成节点间的最短航线,并且以水深当作成本权重,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力模型的可达性综合指数,测度了南沙岛礁及周边港口的可达性。通过计算,得到了南沙周边国家和地区的10个主要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南沙20个岛礁的综合价值,进而测算出这些港口与岛礁之间的综合可达性。为了全面分析港口和岛礁各自的综合“质量”对可达性的影响,将重力模型测算的结果与传统的可达性测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得出重力模型测度下南沙港口至岛礁的可达性格局差异显着,并且可达性变化差异显着的结论。最短时间法计算的各港口可达性变化差异比较小,添加岛礁价值的加权旅行时间法的结果表现出港口间的可达性变化差异有所增大,说明岛礁价值指标对港口至岛礁的可达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结合了港口竞争力和岛礁价值的改进的重力模型计算结果呈现出各港口之间的可达性变化的较大差异,这充分说明港口竞争力、岛礁价值是评价港口至岛礁可达性不可或缺的因素,使得各港口间的差异迅速扩大。

杜仲雄[5](2020)在《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也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对能源有了新的需求。天然气作为我国清洁能源的代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在我国政策导向下,我国天然气上游市场逐步放开,从而也对天然气行业的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要求,秉持着在不损害后代生存环境下,实现资源-环境-人类的和谐共生的目标,天然气资源管理的改革向着纵深发展。天然气矿权制度改革、天然气产业结构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等方面也成为天然气市场体制一次重大变革的根本和天然气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内蒙古对于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一直采用行政管理模式,监管成本过高,监管主体错位、缺位行为长期存在。现在,政府逐渐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前的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现行的行业激励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利用水平较低、矿业权配置存在问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整体天然气行业管理混乱以及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不明晰等几大特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行业延伸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下行业交叉投资模式。除此之外,对于现在的朝阳产业天然气产业来说,存在天然气行业理论研究与天然气行业实践发展相脱节的问题,间接影响了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决策和立法导向,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矿业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存的法律法规在对具体天然气开发管理问题显得有心无力,出现了新的问题、引发了新的矛盾,这就需要建立成熟的天然气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当下,我国的天然气上游进入了一个希望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在天然气行业新态势下,我们仍需提高天然气行业理论研究,完备行业政策,提高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可行的天然气资源管理方案。本文以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为切入点,从理论高度系统的研究了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提出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从公共政策及制度建设层面倒逼天然气开发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实现天然气资源合理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杨熔君[6](2020)在《中国南海利益分析 ——以1912年以来中国官方与民间的认知与表述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海利益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定和执行南海战略、相关外交政策,海洋维权行动的重要判断依据。从内涵界定的角度解读中国南海利益,可以初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其中,静态可以按照利益的内容解析为:主权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环境利益、资源利益、外交利益等等;动态可以理解为中国南海利益与国家利益、周边战略关系、国家发展和崛起不同时期的对南海战略利益不同重点、不同强度、不同倾向的政策微调及其相关战略权衡。从中国南海利益表述归纳的角度可以分为政府(官方)、民间两个层面。其中,官方的正式表达始于20世纪初,中经新中国成立,先后五次集中表述了中国的南海利益主张。综合归纳这些主张主要包括:主权利益、军事安全利益、航道安全利益、渔业和油气资源开发利益、保障南海周边和平和稳定。其中,中国南海断续线以内的领土主权和相关主权权利、军事和战略安全相关的权利、经济利益等三个国家利益是中国政府表述南海利益最为聚焦的方面。与中国官方对南海利益的阐述过程类似,中国民间对南海利益的认知普遍形成于1930年代,中经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今已趋于成熟,并聚焦于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等几个方面。中国官方和民间解读和表达南海利益的若干类分,形成这些利益认知的历史过程中关于利益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当代中国南海利益的基础架构。在这一利益认知和表达的基础架构中,南海主权利益、军事安全利益、资源开发利益是三大基础。三大基础利益中,主权利益是核心,是中国南海维权主张和行动一切言行合法性的基础;战略安全利益中的军事安全利益是实现其他利益的前提,没有军事安全,主权、资源、经济、通道一切利益都将沦为空谈;资源开发利益是根本,无视海洋资源对中国发展和崛起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资源合作开发对巩固和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作用,中国的南海利益将失去战略方向。当前中国南海利益体系是上述三大利益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交叉延伸出来的国家利益体系。这一利益单元从属于国家战略崛起的整体利益,是国家利益宏观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宋建欣[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谢明华[8](2019)在《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资源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转型进程的加快,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开始持续上升。从2007年开始净进口天然气,仅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就升至37.9%。2018年中国进一步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达到45.3%。迅速上升的进口依存度以及趋于频发的天然气安全事件引起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天然气安全成为继石油安全之后又一个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以来,能源安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焦点问题。早期的能源安全观主要是以保障石油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为核心,而随着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天然气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天然气安全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从能源转型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天然气安全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由于不同能源之间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仅仅研究其中一种能源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忽略由于能源供需格局和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系统调整和相互适应。本文以能源转型为切入点,从更加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天然气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建国以来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以及由于供需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的天然气安全问题。相关分析及实证研究,拓宽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视角,可为能源转型和天然气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点和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模拟能源转型背景下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补充和替代关系。从原理上看,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优点在于引入GDP增速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观测变量,并基于历史数据的运算在GDP增速与能源结构调整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参照的自我学习机制,使其更加接近经济和能源发展相互作用的实际。为了比较不同模型和情景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设置隐马尔科夫模型、马尔科夫模型规划约束、马尔科夫模型自然演变三种情景进行预测,实证结果显示,2035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16.5%、17.3%和13.6%,折合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975、7316和5748亿立方米。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且与相关文献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结构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能源转型过程中各种能源之间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演进过程。其中,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的值介于自然演化情景和规划约束情景之间,且与规划约束情景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两种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因此,隐马尔科夫模型不仅可以用于能源结构预测,也可用于矿产资源、农产品等类似问题的结构化预测研究。(2)基于油气峰值理论对中国天然气的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与已有的研究不同在于:一是对关键变量进行了辨析,最终可采资源量(URR)是影响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文献对于URR的理解和假设有所差异,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URR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基于估计探明率来估算最终可采资源量的方法更符合实际,并分不同的URR情景对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二是尽可能使用数据可获得的最长的样本区间(1957-2017年);三是进一步从能源投资回报值(EROI)的角度分析资源稀缺性、天然气峰值与能源转型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历史产量的拟合度较高,整体走势符合Hubbert模型的“钟形曲线”规律。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全口径天然气峰值产量为1967亿立方米,峰值年份约为2032年。(3)针对迅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问题,构建了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基于前述供需预测结果,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3%、60%、65%和72%。应该关注的是,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仅仅是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还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水平。本文从供应、需求、进口三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衡量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供需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并测算综合评价分值。实证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先是缓慢下降,而后到2005年出现逆转开始上升。而美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缓慢上升中出现小幅波动。总体来看,中国的天然气供需风险大于美国。本文提出,天然气供需安全应该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天然气需求与供给体系在天然气价格相对平稳波动的情况下,实现长期发展趋势上的稳定;另一种是天然气需求和供给体系能够对短期内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迅速和及时地做出反应。本文将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相结合,对天然气供需安全的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进行衡量,拓展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方法思路。(4)把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TOPSIS方法构建了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评价模型,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填补了非常规天然气投资选择综合评价实证研究领域的空白。增加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有助于抑制快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降低天然气供需风险。通过综合比较影响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前景的各个因素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视角下,政府和企业对于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开发优先次序的评价略有差异,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的不同权重,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的优先顺序依次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总的来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同时加快的背景下,面对天然气需求增长快速而产量增长乏力的偏离趋势,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持续上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天然气进口量升至第一的国家而言,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国内需求,显然是存在长期“隐患”的。天然气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资本投机追逐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在全球地缘经济政治复杂多变的格局下,中国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境内外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尽可能延缓天然气依存度迅速上升的趋势,为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增强天然气自主保障能力争取时间和空间。

曹峰毓[9](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雷小华[10](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二、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需求分析
三、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发展现状
    (一)技术发展现状
    (二)应用发展现状
四、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富碳天然气CO2-CH4(低碳烷烃)干重整技术
        1. CO2-CH4干重整的反应机理和催化剂
        2. 南海富碳天然气干重整技术
    (二)富碳天然气制甲醇一体化技术
    (三)富碳天然气CO2加氢制液体燃料技术
    (四)富碳天然气直接制精细化工品关键技术
五、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发展建议
    (一)技术发展建议
    (二)应用对策建议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内孤立波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内孤立波特性的研究
        1.2.2 内孤立波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2 内孤立波数值模型
    2.1 引言
    2.2 模型控制方程
    2.3 模型边界条件
    2.4 模型数值离散
    2.5 数值求解过程
    2.6 数值模型验证
        2.6.1 内震波
        2.6.2 异重流
    2.7 本章小结
3 内孤立波的数值造波
    3.1 引言
    3.2 内孤立波的生成
        3.2.1 重力坍塌方式造波
        3.2.2 内孤立波理论模型造波
    3.3 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上传播、演化
        3.3.1 内孤立波在三角形障碍物上传播、演化
        3.3.2 内孤立波在半圆形障碍物上传播、演化
        3.3.3 内孤立波在带有长平台的斜坡上传播、演化
    3.4 本章小结
4 内孤立波与二维水平圆柱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内孤立波与单个圆柱相互作用
        4.2.1 网格独立性分析
        4.2.2 圆柱受力分析
        4.2.3 圆柱周围流场及动压
    4.3 内孤立波与延伸圆柱相互作用
        4.3.1 延伸圆柱受力及动压
        4.3.2 延伸圆柱周围流场
    4.4 内孤立波与两个串联排列的圆柱相互作用
        4.4.1 串联圆柱受力及动压
        4.4.2 串联圆柱周围流场
    4.5 本章小结
5 内孤立波与三维半潜平台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内孤立波与按照0°角布置的半潜平台相互作用
        5.2.1 半潜平台受力分析
        5.2.2 半潜平台周围动压力和流场分布
    5.3 内孤立波与按照不同角度布置的半潜平台相互作用
        5.3.1 不同角度布置半潜平台受力分析
        5.3.2 不同角度布置半潜平台周围流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重力模型的岛礁及港口的可达性模型研究 ——以南沙群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理论基础
    2.1 南沙岛礁概况
    2.2 南沙周边港口概况
    2.3 港口竞争力及岛礁价值评价理论及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港口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评价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影响因素分析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展示
    3.4 港口竞争力评价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岛礁价值指标体系建立与综合评价
    4.1 岛礁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4.2 岛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数据来源与展示
    4.4. 岛礁价值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南沙岛礁及港口的可达性分析与评价
    5.1 常用可达性测度方法
    5.2 港口—岛礁可达性测度模型构建
    5.3 节点间距离的计算
    5.4 南沙港口-岛礁可达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3.文献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1.论文创新性
        2.论文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天然气相关概念
        2.天然气的特点
    (二)理论基础
        1.产权理论
        2.外部性理论
        3.委托—代理理论
        4.资源耗竭性理论
二、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一)我国天然气分布情况
    (二)内蒙古天然气资源现状
    (三)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1.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机构职能分析
        2.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依据
三、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天然气资源管理紊乱,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2.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3.矿业权配置存在问题
        4.资源开发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二)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2.激励机制存在不足,政府短期行为突出
        3.上游开放程度限制了上游市场化竞争
四、完善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1.完善上游准入制度
        2.完善价格法律制度
        3.完善监管制度
        4.完善产权管理制度
    (二)提高天然气开发利用率
        1.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2.加大天然气开发理论、技术和装备创新力
        3.延长天然气产业链
    (三)完善天然气资源监管体系
        1.加强监管主体能力建设
        2.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
        3.深化信息公开机制,提高公众监督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南海利益分析 ——以1912年以来中国官方与民间的认知与表述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利益、国家利益、中国南海利益
    第一节 中国南海利益的概念基础:利益
        一、利益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利益的概念
    第二节 解读中国南海利益的理论视角: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概念
        二、国家利益的分类
        三、国家利益的特性
    第三节 中国南海利益的主要内容
        一、南海利益的理论内涵
        二、南海利益的具体表现
        三、南海利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南海利益的官方表达和维权行为的演进
    第一节 1912-1949年间中国南海利益的官方主要表达和维权行为
        一、官方主张南海利益的体现
        二、官方维护南海权利的行为
        三、外敌入侵与中国政府维权权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官方南海利益的主要表达和维权行为
        一、新中国对南海利益的官方表达
        二、常态化维权行为的发展
        三、当代中国南海利益、干扰因素与利益实现
    第三节 1949年前后中国官方南海利益表达的比较分析
        一、以主权为核心的南海利益
        二、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利益成为南海利益的重要内容
        三、南海维权制度正在发展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民间南海利益的觉醒与探索
    第一节 中国民间南海利益意识普遍觉醒
        一、危机与中国南海维权意识的觉醒
        二、“琼崖旅京同乡会代表团至外交部函件”表达的南海利益
        三、中国民间南海维权的早期行动
    第二节 中国民间南海利益的认知及维权行为的发展
        一、“断续线”与中国南海主权利益的充分表达
        二、军事安全与战略安全利益
        三、中国知识界对南海资源利益的认知发展
        四、民间维权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民间南海利益探索的阶段性结论
        一、主权利益始终是表达的核心
        二、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经济利益是关注的重点
        三、战略安全利益成为关注的重点
        四、民间南海利益表达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南海利益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主权利益:中国南海的核心
        一、南海主权利益的现状
        二、南海主权利益面临的挑战
        三、南海主权利益的重要性
    第二节 安全利益:中国南海利益的保障
        一、军事安全利益
        二、航道安全利益
        三、南海舆论安全利益
    第三节 经济利益:中国南海利益的实质内容
        一、南海渔业资源开发
        二、南海油气资源开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8)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1.2 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2.1.1 经济增长的能源要素
        2.1.2 经济转型与能源转型
        2.1.3 能源转型的驱动因素
    2.2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
        2.2.1 供需基本理论
        2.2.2 能源转型影响天然气供需的机理
        2.2.3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相关研究
    2.3 天然气安全
        2.3.1 安全天然气的内涵
        2.3.2 天然气安全相关研究
3 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需求预测研究
    3.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3.2 基于协整模型的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3.2.1 模型设定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3 协整检验
        3.2.4 预测结果分析
    3.3 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3.3.1 模型设定
        3.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3 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4 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5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3.4 中国天然气预测需求量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油气峰值理论的中国天然气产量预测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4.2 模型和方法
        4.2.1 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情景假设
    4.3 天然气峰值预测实证结果
        4.3.1 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比较
        4.3.2 日益扩大的天然气供需缺口
    4.4 从能源投资回报值视角分析天然气峰值
        4.4.1 能源投资回报值:一个微观视角
        4.4.2 能源投资回报值的比较
        4.4.3 能源投资回报值与天然气峰值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5.2 模型和方法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主成分分析方法
    5.3 以中国数据实证研究为例
        5.3.1 趋势性指标
        5.3.2 波动性指标
    5.4 进一步研究:中美两国实证比较
        5.4.1 对标国家的选择和分析
        5.4.2 两国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比较
        5.4.3 实证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选择的综合比较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6.2 模型和方法
    6.3 指标设定及数据分析
        6.3.1 资源潜力
        6.3.2 技术经济
        6.3.3 产业发展
        6.3.4 生态环境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不同视角权重计算与分析
        6.4.2 以企业视角综合评价为例
        6.4.3 三种情景下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供给侧措施
        7.2.2 需求侧措施
        7.2.3 体制机制改革
        7.2.4 金融市场措施
附录A 论文相关基础数据
附录B 论文相关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点难点
        (四) 主要观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越南海洋概况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1. 协调内容
        2. 协调机制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1. 近期走向分析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五、结语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2. 宏观海洋政策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9. 其他海洋法律
        10. 其他海洋政策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六、结语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基本立法
        2. 宏观政策
        3. 具体法案
        4. 地方分权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6. 地方分权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1. 海上安全威胁
        2. 海洋环境保护
        3. 自然灾害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七、结语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地缘安全因素
        (二) 历史文化因素
        (三) 利益因素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五、结语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海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技术发展研究[J]. 吴青,于广欣,汤晓玲,张亮亮,郑裕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4)
  •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3]内孤立波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 丁伟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重力模型的岛礁及港口的可达性模型研究 ——以南沙群岛为例[D]. 刘良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内蒙古天然气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杜仲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国南海利益分析 ——以1912年以来中国官方与民间的认知与表述为基础[D]. 杨熔君. 暨南大学, 2020(08)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8]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D]. 谢明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9]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10]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