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录

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录

一、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杜丽[1](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李蓓蕾[2](2016)在《农药营销策略探讨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公司)》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农药市场的营销环境变化非常大,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政策也做出了调整,同时农民需要更高的农药使用技术。安徽同时也是农药使用大省,农药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生产资料,也在农业生产上有大量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我国已经提倡绿色农业,加快农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因此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扰,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促使产量稳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仍是农药购买的主体,由于农民居住在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对农村市场开展营销活动仍是很大的挑战,一是优秀产品很难在农村市场站住脚,二是农民急切需要优秀的产品。本文首先介绍了农药的特征、农药的发展史、农药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以先正达公司的真实案例为背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安徽农药市场状况及公司在安徽面临的环境,以及在安徽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出我国农药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农药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对策措施,全面提升农药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促进农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组合了先正达安徽公司农药营销模式,初步解决了公司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如何采取更快、更准、更有效的营销方法来开拓市场的问题,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案。

孙丹丹[3](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肖楠[4](2014)在《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文中认为《妇女杂志》由赵今吾主编,是一份为女界现代化而办、面向都市妇女的综合性杂志,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需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艺作品在杂志中占有很大比例,不仅体裁众多,同时还收录了梅娘、雷妍、吴瑛等沦陷区小有成就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并且还多次设置了女性作家作品辑栏目,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刊物从外在家庭生活物质层面到内在的精神需求层面都有兼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刊物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考察沦陷时期北平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普通市民的生存状况。本文对《妇女杂志》共分四章展开研究论述:第一章介绍《妇女杂志》的刊物概况。以刊物资料为基础,对杂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状况进行阐述,同时介绍了杂志的刊物性质、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以及作家创作心态等,对期刊的整体部分进行梳理、定位。第二章分析《妇女杂志》中体现出来的战争下以生存状况为立足点的女性生存多维度关注。这部分主要是对期刊具体文本内容做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分为三个主题。第一,文明的冲突: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由女性婚恋的变化反映出的女性社会地位和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第二,人生能有几多愁:女性的家庭生活。研究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人生问题,尤其是女性家庭地位问题。第三,艰难漫长的抗争:女性的教育与就业。研究女性教育的变化发展情况,以及新时期下女性就业问题。从这几个方面,力图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几十年,女性在生活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以梅娘、雷妍和纪莹三位女性作家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华北沦陷区作家在时代和特殊时局面前的作家心态和个人选择。这三位作家的关注点虽然都是对沦陷时期底层人民的生计审视,但是切入点却是各有千秋,在《妇女杂志》作家群中显得尤为突出。第四章《妇女杂志》的文学与史料价值。分析了《妇女杂志》在华北沦陷区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史料学价值,刊物包罗万象的内容记录了沦陷区民生的真实状态以及部分文人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新生作家的自我表达,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沦陷区作家的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妇女杂志》刊载的文章内容,为当代研究者更为客观和科学地考察研究华北沦陷区文化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原始文献。同时,该刊作为一份女性杂志,其对于女性作家作品的重视,以及其内容对时局民生,尤其是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描写的这一独特的视角也赋予了杂志超越时代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金光辉[5](2012)在《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体育教科书和体育专着为研究素材,以考查其立论基础为切入点,提炼蕴含其中的体育思想并梳理其相应的演化脉络,通过深入解析各色体育思想,企望对体育其事有更真切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立场是坚持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整体观。在考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我们特别关注当时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教学大纲,因为这些都是编写教科书的指导思想。考查学校体育教科书主要是梳理主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将百余年来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大概分为军国民主义时期、自然主义时期、政治为纲时期、增强体质时期、健康主导时期等几个主要时段,并分别对当时的教科书进行了细致考查。在考查体育专业教科书之前,我们对体育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了仔细分辨,明确了以体育基本理论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的原则,将其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等三大领域,每部分所选择的教科书基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后,对体育操作理论、体育新兴学科教科书作简要概述,认为它们不是体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相对教科书的单调,体育专着的思想性更为丰富,因此,接触的体育思想更为多样,选择的余地就相对较大。我们仍主要考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三大领域,再增添了体育史学领域作为必要的补充,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加以讨论。由于教科书代表的都是官方主流思想,此次着重考查官学体系之外的,尤其是那些独具思想内涵的学术着作。通过对比可知,体育思想的学术力作不在官学体系,而存于那些独立思考的自由着述之中。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梳理是本文的收尾阶段。在此之前,我们借助李泽厚的实用理性之说,深入地讨论了实用理性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与中国体育的关系,认为注重实用实际是国人思考体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中国体育的基本特性,而这也恰好是其最大的局限,应尽力避免。我们认为体育是完全超脱实用的形式化竞争,其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我们梳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和具体两大层面,分别对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归纳整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图景由本土体育观与西化体育观的不断博弈而构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对立。从军国民思潮向自然体育思想的转变时期,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潮、自然主义观与国粹体育观的对立等阶段;随政治风云与保健思潮而起伏时期,经历了增强体质思想、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演变、大体育观与“真义体育”观的对立、人文体育观与人文奥运理念的泛滥等阶段。综观这些主流体育思想不是将体育视为政治工具就是保健手段,要么是小而实、急功近利,要么大而泛、无所不包。而独立于官学之外,既不为政治折腰又不为保健束缚、完全超脱实用的体育思想,非强化体能思想莫属,这种不为任何实利的纯学术思想提出了对体育其事的独特认识,具有明显的“民间之学”特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由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矛盾运作构成,也是体育思想的对立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主流教学思想经历了“技能论长期占优”“体质论后来居上”“健康论强势推进”几个阶段,而独立于主流之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健身论”,依然秉持着不为实用的理念,与强化体能思想具有同样的精神气质。相比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形成时间不长,其演化脉络比较清楚,基本上是固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传统主流训练思想,与主张专项化训练的“一元”训练思想和“相对而现”训练思想之间的对立。相比之下,传统主流训练思想僵化陈旧,而专项化训练思路则更具活力。综观中国体育思想的演化路径,官方意志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育成了达到各种实用诉求的手段。而不受其支配的思想基本都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要么被漠视要么被屏蔽。结语部分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建议、主要创新、主要局限四部分。主要结论共有三条,第一,实用理性是主流体育思想的文化根源;第二,体育不属于华夏文明固有之文化样式;第三,文化对立是体育思想演化的内在动力。主要建议有,第一,武术与体育、武术与健身不应被混淆;第二,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不应被完全割裂;第三,官方应该广开学术争鸣的风气和平台。本人深知,虽然本研究对体育教科书和专着作了广泛的考查,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文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存在争议甚至不妥之处,因此,虚心倾听不同意见,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将是本人的最大愿望。

王艳霞[6](2007)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12月国家提出旨在建设农业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金农工程”以来,各地投资几十亿元,建成了县级以上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但是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受到阻滞,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在国家投资有限、农民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必须通过科学管理和制度创新,走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道路。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动力充足、产出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为分析工具,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信息系统运行的“源”-“流”-“用”出发,构造出生产子系统、传播子系统和施效子系统,并对三个子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状态、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府主导、联合推动”的模式是适合我国现实的基本模式,并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构造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的实际测评,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是研究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背景分析,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一章“导论”,主要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基本概念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辨析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它们是支持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支持。第三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综述了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理论贡献,然后简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和经验,最后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系统结构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区分了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产品的不同涵义,设计了农业信息产品生产过程模型,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实际,重点考察了农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源、采集与加工、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共享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五章“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对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进行了比较评价,应用传播理论的“五W模型”构造了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传播子系统中要素的存在状态和传播机制,总结了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几种经验模式,并对几种模式内部包含的利益机制和适用环境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第六章“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定义了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构造了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施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四个效率”为中心,提出了促进信息施效的五组控制要素,接着分析了“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条件、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网络信息施效的措施。第三部分:系统控制与管理,即第七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农业信息的公共品特性是国家主导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主导、联合多主体共同推进的模式对于加快系统建设的步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各地方已经出现“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的成功模式。第四部分:系统评价,即第八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在本章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层指标的单层次排序权重向量,以此作为下一步多级模糊评价中所需要的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根据组合权重值排序就十分清楚不同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可以确定对系统重点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多级模糊评价结果与评价值相结合不仅能测定评价系统的水平,还可用于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有利于区域之间相互促进;运用专家调查资料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实际评价,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五部分即第九章“研究结论”,在综合考虑全文所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论点,并对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立强[7](2006)在《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国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监测预警系统(以下简称“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关的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处理及发布系统,这就必须用到信息学和信息技术。 一、研究的定位、主要内容和产出 本研究是建立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称该系统)的基础工作和信息资源的考察与分析,所需的信息包括该系统的基本知识、数学理论,信息学的知识和相关理论,以及全国的药材市场、药材种植基地、医药公司、药材公司等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药用植物资源、生产、开发、销售信息。预期目标是为展开该系统相关数据的搜集规划一个蓝图,使后续工作能够按图索骥。运用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对该系统信息媒介进行全面系统考察,分析其信息分布特点,探讨其信息的应用价值,了解并掌握该系统所需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处理的方法,为建立该系统信息采集、储存、加工处理及发布系统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介 简要介绍了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建立方案、逻辑过程、功能和价值。 三、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分布特点及应用价值研究 (一)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 1、传统媒体信息资源:《中药研究与信息》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0)》、《中药材产销》、《中药进出口贸易指南》、《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中药资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常用中药材十年产销概要》、《中药材市场分析》、《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内部资料、小册子等。 2、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 数据库可分为数值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简单介绍了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及过程,列举了有关的各种数据库: (1) 有关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国家科学技术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实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中医药报刊数据库、MEDLINE/PubMed检索、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等。 (2) 国内有关中药数据库: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国医药企业数据库、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中国医药产品数据库、中国藏药数据库等 (3) 国外相关数据库:INMEDPLAN(印度药用植物分布式数据库网)、中药专方光盘、ACUBASE ONHNE系统等。

戴艳军[8](2005)在《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20世纪70年代,德国技术哲学家J·米兰多佛尔(Millendorfer)曾经预言:如果把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强调的是物质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要为人们如何在技术世界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个伦理学问题找出答案。果然,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非预期后果,以科学技术伦理(文中均用“科技伦理”)问题为突破口,吸引了从学界到政府以至公众舆论的目光。人们分别从科学技术的本质、自然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多个不同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反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科技伦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与自然与人类社会内部双重和谐的产物,引发科技伦理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科学技术自身,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而且在于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管理(文中均用“科技管理”)活动之中。 科技管理作为人类理性地利用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国家建制化以来,人们通过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使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活动双重社会效应产生,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生态破坏、环境危机、资源枯竭、战争频仍、贫富分化等灾难性后果,不仅要对人们科学技术活动进行伦理考量,而且要对人们的科技管理行为进行考察,通过科技管理目标的调整,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辟将科技管理与科技伦理结合起来的交叉研究领域。 管理伦理作为一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新兴学科,以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企业管理与企业伦理结合的基础、企业管理中的伦理关系及其道德调节、企业文化中的伦理关怀与企业主体的道德素质为研究对象,目前正在成为国内外企业管理与企业伦理交叉研究的热门领域。尽管企业管理与科技管理的内容和特点不同,但是,企业管理伦理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科学技术管理伦理(文中均用“科技管理伦理”)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科技管理伦理研究也为一般管理伦理理论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将科技管理与科技伦理结合起来,搭建科技管理伦理交叉研究的理论平台,通过对科技管理伦理基本规律的探讨,提出有助于科技管理伦理实践的建议和对策。鉴于交叉性与综合性研究需要,论文主要运用了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案例分析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分以下六个阶段展开研究思路。首先,通过

二、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2)农药营销策略探讨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农药及其发展史
        1.1.1 农药的概念
        1.1.2 农药的发展史
    1.2 市场营销
        1.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1.2.2 市场营销观念
    1.3 相关营销组合理论
        1.3.1 4P营销理论
        1.3.2 4C营销理论
        1.3.3 4V营销理论
    1.4 农药营销现状
        1.4.1 国外农药发展历史
        1.4.2 我国农药的发展现状
        1.4.3 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1.4.4 农药市场的营销的思考
        1.4.5 新形势下的农药营销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查法
    2.2 问卷调查法
    2.3 归纳演绎法
3 先正达公司农药营销模式
    3.1 先正达公司简介
    3.2 先正达公司安徽市场营销现状
        3.2.1 产品策略
        3.2.2 价格策略
        3.2.3 促销和营销策略
        3.2.4 销售渠道策略
4 先正达公司安徽市场营销分析
    4.1 先正达公司的优势分析
    4.2 先正达公司的劣势分析
    4.3 安徽农药市场分析
        4.3.1 农业种植环境
        4.3.2 政策分析
        4.3.3 农民购买习惯分析
        4.3.4 农药市场竞争分析
5 先正达公司安徽市场营销模式
    5.1 现场会促销
    5.2 站柜台——零售店面管理和门店促销
    5.3 促销模式成果
    5.4 2016年先正达公司必赢策略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妇女杂志》刊物概况
    第一节 创刊背景
        一、 时代环境
        二、 文学发展状况
    第二节 刊物基本面貌
        一、 刊物宗旨
        二、 栏目设置
        三、 刊物性质
    第三节 作家心态
第二章 战争下女性生存的多维度关注
    第一节 文明的冲击: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一、 痛的领悟:婚恋不自由
        二、 新文明冲击下的迷茫
    第二节 人生能有几多愁:女性的家庭生活
        一、 男性权威的压制
        二、 天使恶魔的合体
    第三节 艰难漫长的抗争:女性的教育与就业
        一、 举步维艰的教育
        二、 险象迭生的就业
第三章 战争下世俗百态的作家关注
    第一节 心灵深处的窥探——梅娘的匠心独具
    第二节 文学虚构的真实——雷妍的生存困惑
    第三节 底层社会的珍珠——纪莹的“下一代”关注
第四章 《妇女杂志》的文学与史料价值
    第一节 文化实绩
        一、 新人展露的平台
        二、 妇女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史料学价值
        一、 乱世下文学的记忆载体
        二、 沦陷区社会的惊鸿一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2.1 基本思想辨析
    2.2 军国民主义时期
    2.3 自然主义时期
    2.4 政治为纲时期
    2.5 增强体质时期
    2.6 健康主导时期
    2.7 小结
3. 体育专业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3.1 体育基本理论的分辨
    3.2 体育专业教育的演进
    3.3 体育基本理论教科书
    3.4 体育操作理论教科书
    3.5 体育新兴理论教科书
    3.6 小结
4. 体育专着之立论基础考查
    4.1 体育专着出版概况
    4.2 体育教学理论专着
    4.3 运动训练理论专着
    4.4 体育思辨理论专着
    4.5 体育史学类专着
    4.6 小结
5. 中国体育的文化根源所在
    5.1 中国体育是实用体育
    5.2 实用体育的现实写照
    5.3 体育精神境界的体悟
    5.4 体育内外利益的分辨
    5.5 小结
6. 体育思想演化脉络的梳理
    6.1 体育思辨思想的演化
    6.2 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
    6.3 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
    6.4 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7.3 主要创新
    7.4 主要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6)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2.1.1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一般特性
        2.1.2 农业信息的概念、特点、内容和功能
        2.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2.2.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2.2.2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3.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3 信息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现状
        3.1.1 21世纪之前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2 21世纪至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3 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
    3.2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概况
        3.2.1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2 法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3 日本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4 韩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5 印度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6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共同特点与启示
    3.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3.1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历程
        3.3.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3.3.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
    4.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与系统目标
        4.1.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
        4.1.2 农业信息生产的特点
        4.1.3 农业信息生产的指导原则
        4.1.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主要任务
        4.1.5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目标
    4.2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4.3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要素分析
        4.3.1 农业信息生产主体
        4.3.2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
        4.3.3 农业信息源
        4.3.4 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手段
        4.3.5 农业信息采集指标和标准
        4.3.6 农业信息加工和存储技术
    4.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研发现状与管理措施
        4.4.1 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支持有待加强
        4.4.2 农业信息管理人员急需增加
        4.4.3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生产的先导
        4.4.4 农业信息源的培养和分类建设
        4.4.5 根据农民需求组织信息生产
        4.4.6 提高采集与加工技术水平,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4.4.7 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库共建共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
    5.1 农业信息传播的形式和系统目标
        5.1.1 农业信息传播的涵义
        5.1.2 农业信息传播的作用
        5.1.3 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
        5.1.4 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5.1.5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目标
    5.2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5.2.1 农业技术推广的背景
        5.2.2 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传递机制
        5.2.4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联系
    5.3 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分析
        5.3.1 信息传播系统的五要素模型
        5.3.2 传播子系统的五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4 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实证分析
        5.4.1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涵义
        5.4.2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案例分析
        5.4.3 几种成功模式的经验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
    6.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2 农业信息施效的特性
        6.1.3 农业信息施效与农业信息效果的区别
    6.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6.2.1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6.2.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要素与作用机制
    6.3 网络入户的信息施效
        6.3.1 网络入户的条件分析
        6.3.2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影响因素
        6.3.3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作用机制
        6.3.4 网络入户的分析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
    7.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动力的来源
        7.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动力机制的涵义
        7.1.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供给主体
        7.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来源
        7.1.4 系统目标的统领作用是形成合力的基础
    7.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行模式
        7.2.1 政府推进模式
        7.2.2 市场推进模式
        7.2.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模式
        7.2.4 不同模式分析与比较
    7.3 政府主导多主体联合推动模式
        7.3.1 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
        7.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7.3.3 社会公益帮助是系统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7.4 政府的干预边界与战略选择
        7.4.1 政府干预边界
        7.4.2 政府主导的战略重点
    7.5 政府主导、联合推进模式的案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8.1.2 评价的目的
        8.1.3 指标筛选
        8.1.4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评价模型
        8.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8.2.2 用AHP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建模过程
        8.2.3 用FCE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关系的建模过程
    8.3 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8.3.1 一级权重计算
        8.3.2 二级权重计算
        8.3.3 三级权重计算
        8.3.4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8.3.5 结果输出
        8.3.6 对排序结果的分析
    8.4 应用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8.4.1 实证资料来源
        8.4.2 计算说明
        8.4.3 对规则层子集进行单级模糊评价
        8.4.4 对子目标层各子集进行二级模糊评价
        8.4.5 计算总目标的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
        8.4.6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8.4.7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9.1.2 领导重视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9.1.3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对农业的造血性支持
        9.1.4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1.5 重点加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力量,提高辅助决策支持水平
        9.1.6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9.1.7 网络信息“使用不经济”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存在的经济学原因
        9.1.8 扩大信息应用规模是信息成本管理的重点
        9.1.9 政府应严格遵守干预边界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分类分批建设
        9.2.2 理顺行政隶属关系,解决跨部门资源协调问题
        9.2.3 搞好项目发展规划,保证落实
        9.2.4 重视农业信息加工,提高农业信息产品质量
        9.2.5 普及县、乡农业信息服务大厅
        9.2.6 网络延伸应该作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9.2.7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9.2.8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信息服务者的积极性
    9.3 本文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文章

(7)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本项研究的定位
    1.2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本项研究的产出
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介
    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建立方案及其逻辑过程
    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功能和价值
    2.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所需的信息
    2.4 信息对建立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意义
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分布特点及应用价值研究
    3.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
        3.1.1 传统媒体信息资源
        3.1.2 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
        3.1.3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
        3.1.4 专业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3.1.5 药材市场、医药公司、药材公司、药材基地信息资源
        3.1.6 国家或行业的统计资料
        3.1.7 专家调查法得到的信息资源
        3.1.8 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资源
        3.1.9 国外有关信息资源
    3.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分布与特点分析
        3.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来源分布与特点
        3.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特点
        3.2.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组成的特点
    3.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应用价值研究
        3.3.1 信息的内在应用价值
        3.3.2 信息应用价值的主体判断
        3.3.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应用价值的分析
        3.3.5 无应用价值信息的确定及销毁
    3.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备选信息采集一览表
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获取途径及策略
    4.1 获取途径选择的原则及策略
    4.2 具体途径及策略
        4.2.1 自行搜索免费资源
        4.2.2 无偿使用
        4.2.3 共享
        4.2.4 交换
        4.2.5 国家行政协调
        4.2.6 购买
        4.2.7 联合与共建共享
        4.2.8 其他途径
    4.3 正确选择信息获取途径的意义
5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管理、处理
    5.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管理
        5.1.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管理机构及模式
        5.1.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数量管理
        5.1.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质量控制
        5.1.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产权管理
        5.1.5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存储管理
        5.1.6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使用管理
        5.1.7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安全管理
        5.1.8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保密制度和措施
    5.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处理过程简述
        5.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的层次
        5.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
    5.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方法简介
    5.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的最终目的
6 结论、问题与建议
7 参考文献
附: 综述
致谢

(8)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科学技术活动的双重后果对管理与伦理提出的问题
        1.1 2 研究科技管理伦理问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关于科技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科技伦理的研究现状
        1.2.4 关于管理与伦理关系及管理伦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3.3 主要创新点
2 近代科学技术及其管理伦理思想演变
    2.1 处于“个人兴趣”时期的科学技术及其管理伦理思想
        2.1.1 科学、技术及管理伦理思想的起源
        2.1.2 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与思想解放
        2.1.3 宗教改革和新教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2 处于“职业活动,时期的科技管理伦理思想
        2.2.1 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规范
        2.2.2 技术活动和生产中的科技管理伦理思想
        2.2.3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管理伦理思想
    2.3 处于“国家意志”时期的科技管理伦理思想
        2.3.1 战争与国家科技管理伦理
        2.3.2 科学家对科学社会责任的反思
        2.3.3 第一份指导大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4 处于“人类行为”时期的科技管理伦理思想
        2.4.1 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管理伦理
        2.4.2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3 科技管理伦理的理论建构
    3.1 现代科技对管理与伦理的挑战
        3.1.1 现代科技对管理的挑战
        3.1.2 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
    3.2 科技管理与科技伦理的关系
        3.2.1 科技管理的伦理转向
        3.2.2 科技伦理的管理功能
        3.2.3 科技管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
        3.2.4 管理伦理及其在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3.3 科技管理伦理的理论框架
        3.3.1 科技管理伦理的调节对象与内容体系
        3.3.2 科技管理伦理的结构与层次
        3.3.3 科技管理伦理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准则
4 科技管理伦理调节系统与机制
    4.1 科技活动中的调节系统
        4.1.1 科技活动中的三种调节方式
        4.1.2 科技管理伦理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4.1.3 科技管理伦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2 科技管理伦理调节机制
        4.2.1 科技管理伦理系统内部调控机制
        4.2.2 科技管理伦理系统外部调控机制
        4.2.3 科技管理伦理系统调控模型
    4.3 国家及国际科技活动中的管理伦理调节
        4.3.1 国家范围内的科技管理伦理调节
        4.3.2 中国科技管理伦理战略
        4.3.3 国际科技活动的管理伦理调节
    4.4 研究开发组织活动中的管理伦理调节
        4.4.1 盈利型组织的科技管理伦理调节
        4.4.2 非盈利型组织的科技管理伦理调节
        4.4.3 科技共同体的道德规范
    4.5 科技人员与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伦理调节
        4.5.1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4.5.2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4.5.3 科技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5 现代科技管理伦理的实现途径
    5.1 制定科技管理伦理规范
        5.1.1 科技管理伦理的价值冲突与求解
        5.1.2 科技管理伦理准则与规范
    5.2 建设科技体制伦理
        5.2.1 科技体制设计伦理
        5.2.2 科技体制运行伦理
        5.2.3 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伦理
    5.3 加强科技政策的伦理导向
        5.3.1 科技政策的伦理维度和导向
        5.3.2 科技政策伦理的实施
    5.4 建立科技伦理预见与评佑系统
        5.4.1 科技伦理预见与评估的基本涵义和标准
        5.4.2 科技伦理预见与评估系统
        5.4.3 科技伦理预见的组织和实施
    5.5 开展科技管理伦理教育
6 现代科技前沿的管理伦理问题:以纳米科技为例
    6.1 高科技前沿与纳米科技
        6.1.1 当代高科技前沿的发展及其特点
        6.1.2 纳米科技的进展及其地位
        6.1.3 纳米科技在我国的产业化意义
    6.2 纳米科技管理的特征
        6.2.1 纳米科技管理的战略性特征
        6.2.2 纳米科技管理的综合性特征
        6.2.3 纳米科技管理的创新性特征
    6.3 纳米科技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6.3.1 纳米科技的风险与道德责任
        6.3.2 纳米科技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6.3.3 纳米科技管理伦理制度化问题
        6.3.4 纳米科技成果的滥用
    6.4 现代科技前沿的科技管理伦理问题及对策
        6.4.1 科技决策伦理
        6.4.2 科技体制伦理
        6.4.3 科技控制伦理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1.1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的管理转向
        7.1.2 科技管理伦理学体系建构
        7.1.3 科技管理伦理运行机制及其应用
    7.2 对未来的展望
        7.2.1 未来研究的几种可能
        7.2.2 本文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农药营销策略探讨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公司)[D]. 李蓓蕾.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3]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4]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D]. 肖楠.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5]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 金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6]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 王艳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7]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D]. 张立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8]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D]. 戴艳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2002年《中外食品》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