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国防科技产业军转民总体情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

贵州省国防科技产业军转民总体情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

一、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斯玥[1](2020)在《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促使政府加速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传统军工企业面临着战略调整,组织结构变革等问题。当下,电子元器件市场竞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军工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巩固并开拓市场,是目前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抱团取暖”还是“资源整合”,都需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指导,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阶段所处形势来进行战略上的调整。通过利用战略管理的分析手段,为企业谋划一条新的出路,壮大企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业界翘楚,推动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提升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回顾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和案例,借鉴国外军民融合模式的经验,总结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方式,并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不足,为发现企业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不足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战略和战略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产业融合以及企业战略转型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充实本文的理论依据;最后,对企业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资源、能力以及价值链等,通过分析,提出企业的军民融合战略目标,选择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军民融合的战略模式,并构建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军工企业中实施得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企业从顶层设计的缺乏到老旧的管理模式,以及落后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从内到外循序渐进的进行改变和改革,从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人才资源管理到加强对信息建设的投入以及对内部控制节约成本等方面逐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战略实施的参考模式以及实施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国家战略的指导之下,对军民融合进入企业之后的战略实施路径,如何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提出实施方案,并对战略实施中所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陈鹏[2](2019)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军工行业迎来巨大的政策红利。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中央统一领导。2019年,军民融合迎来了发展落实的一年。众多的民用企业逐步进入到军事工业配套体系,打破了军用市场与民用市场之间的界限。这一深刻变革,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模式。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影响国民经济分配,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系列的收支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创新财政支出方式,财政必然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化国防预算结构,提升国防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以国防预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其核心在于建立国防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军民融合的公共属性需要公共财政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财政资源有限、国防建设任务加重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开拓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发挥军民之间的比较优势,建立军民领域的沟通机制。政府采购政策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财政支出管理体系中来,对政府的采购行为实行法制化的管理,是促进军民融合必不可少的重要政策工具。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是财政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要求,更是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三个世界军事强国军民融合主要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军民融合路线清晰,政策之间配合密切,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对我国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以色列在立国之初就通过军民融合、以军带民发展国民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发展路径。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民融合程度较低,取得的成果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多采取指令性的行政方式,经济基础较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在论文的最后,本文认为财政支持军民融合是必要的,并且应坚持市场经济的大方向,采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的支持模式,同时鼓励和支持民用企业的发展,培育军民融合的市场基础。同时,针对我国军民融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财政政策,建立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包括完善军队物资采购机制,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鼓励民参军模式,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投资基金等。

胡浡洲[3](2018)在《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支撑。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必须完善国防工业产业组织基础,优化国防工业市场结构,以确定最优市场集中度为重点。这既是加强武器装备建设、提高国防实力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课题。基于此,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国防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及优化这个主题,对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与估算、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及启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对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的测度手段,对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资本、销售以及利润集中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不高,属于低、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产业内不存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大型企业,排名前几位企业的规模相近,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不明显,产业内不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然后,对影响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主要受到市场需求、企业技术、市场进入壁垒、历史和政治因素、国际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数据,构建了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关系,市场需求的增加会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阻碍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企业技术与市场集中度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大型军工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掌握核心科技;市场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航空工业自身的产业特点所决定。第三,在分析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并对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市场最优集中度进行了估算。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市场出清为标准,构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数理模型。模型表明,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不仅由我国国防支出需求函数、国防工业企业的需求与成本函数的参数决定,还受到上期国防支出、其他国家(地区)当期国防支出、当期实际国民收入和上期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以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数理模型为基础,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市场最优集中度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最优企业数量应少于现有企业数量,即市场最优集中度高于现在的市场集中度,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结构优化必须首先提升其市场集中度。第四,对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与特征,发现美国国防部为使其国防工业在美国国防经费不断缩减的背景下,保持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与实现规模经济,不断推动军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也随之不断提升,从而得出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改革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在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构建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增强大型军工企业实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几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操作性与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论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提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判断标准。论文以是否同时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市场出清为判断是否实现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标准,综合考虑了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防工业的社会效益。二是构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与拟合得出的参数得到一个明确的最优企业数量的值,可以十分清晰地得到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具体数值。三是得到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精确数值。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例,较为精确地得到了其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具体数值。

宋红团[4](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孙聪聪[5](2016)在《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阶段。军民融合示范区的形成是地方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国家共分7个批次累计建成32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但我国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发展仍存在经营理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盈利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对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及保障措施。本文在总结借鉴军民融合园区及战略定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军民融合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已有军民结合类示范区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军民融合理论的研究现状,整理出有关军民融合的研究层次及发展模式的分类。其次通过对示范区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示范区战略定位的目标及定位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定位流程图。通过宏中微三个层面构建战略定位组织架构并运用PESTEL方法对影响战略定位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战略定位进行调整。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战略定位数学模型,选取五家军民结合基地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供应链中的位置、产业发展三个维度构建战略定位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并对今后军民融合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刘嘉玥[6](2015)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国家工业基础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实践,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多领域、全方位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对统筹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的历史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启示,并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结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覆盖面不全、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分析解决方式,提出了以统筹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核心、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多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研究框架,为军民融合过程中各主体的最优决策选择提供依据,并为实现军事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及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研究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回归结果表明,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溢出作用。因此,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落实,有利于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赢。(2)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首先,构建军民融合式国家创新体系,并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动态角度对有限理性的政府、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监督和惩罚机制,打造良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环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能够促进创新体系向帕累托最优的方向演化,从而提出促进军工领域多主体最优合作的对策和建议。其次,引入人才供应链理论,运用微分对策动态模型,构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军地院校在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优策略,并对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合作博弈与协同合作博弈下的反馈均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军地院校均付出较高的努力水平,并获得较高的整体收益。此外,考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中的军民融合过程,通过采购公开招标等手段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落实。运用委托代理等理论研究多个投标企业和唯一的采购部门(政府)的最优决策问题,为国防采办最优供应商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实现军事和经济效益的双赢。(3)从法学视角下选择政策工具,构建国防政策分析的二维框架,对我国现有国防政策进行梳理,探讨国防政策的过溢、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国家意志对军民融合发展作出明确的引导和政策保障。

邱尔妮[7](2015)在《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文中指出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军事与民用经济的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开发与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一直是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开始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发展纲要、科技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开展了系统分析,并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进行了科学测评,旨在为中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决策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成就和问题,对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实践进行一个总体的认识与归纳。(2)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从战略分析与制定阶段、战略执行阶段、战略支撑与可持续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描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过程,得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总体框架模型,提出战略能力的六个方面分能力构成。最后,对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等军民两用技术发达国家进行了推广状况的比较分析。(3)系统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首先,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及其结构,讨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接着,提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分析了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理解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本质性知识内核。然后,阐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和战略能力要素间的役使作用,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系统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最后,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4)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在概括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原则、目的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与流程。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方法体系,分别从战略分析能力、战略制定能力、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战略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设计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N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5)实施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在概述中国及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从而通过专家咨询和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指标值;进而采用模糊积分方法和PROMETHEE方法分别进行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绝对性测评和31省市相对性测评的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6)提出了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对策体系。具体包括加强测评,掌握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现状与问题;顶级设计,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制定能力;强力落实,全面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推进活动,提高每一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环节的效率效果;优化环境,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持续发展,以反馈和反哺机制为基础促进系统协同等。本文系统研究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和测评模型,为我们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了工具组合,还为中国进一步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供了对策借鉴,这就使得本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潘晓琦[8](2013)在《军工企业“军转民”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军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军转民。军工企业军转民有利于国防实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查阅和梳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研究国内外军转民发展现状和对比国内外军转民采取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的军转民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军工企业在军转民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观念滞后、体制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与经济、生产相结合的格局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缺乏、军转民企业的成本大、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意识较淡薄。这些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军品转向生产经营民品,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分析军工企业进行军转民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军工企业军转民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进行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大力推进学校、科研与经济相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军转民人才队伍,加快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军转民企业的成本,大力促进中国军转民企业与国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实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快军转民进程,提高军工企业的发展潜力,巩固国防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乔玉婷[9](2012)在《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提出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对于提高装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竞争性采购的顺利推进有赖于产业组织数量、规模、结构和能力的优化,需要产业组织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产业组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武器装备获取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文从武器装备采购方式演变的维度将产业组织历史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进行述评。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需要建立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工业基础的新型产业组织。竞争性采购通过降低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由于资产专用性可能获得的可占用性租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影响产业组织的形态、边界、组织创新和治理。与此对应,产业组织通过内部创新、组织治理和组织边界的合理控制降低其交易费用,提高组织效率,使其成为竞争性采购下组织选择的优先形式。本文以交易费用为切入点,遵循威廉姆森的“三分法”,从企业组织、中间性组织和市场组织研究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问题,构建本文分析框架。主要结论有:企业组织是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基本组织单元,具有典型的科层特性。竞争性采购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边界、内部治理和投融资的影响。企业组织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组织革新与军民融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性采购对同质与异质企业的长期和短期边界、有形和无形边界具有不同影响。企业要根据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和特点选择恰当的企业边界,并以合适的方式融入企业网络组织。用“减法”思维对企业进行“瘦身”,形成“小实体、大网络”的格局。根据企业组织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企业所提供武器装备的重要程度实行不同的改制模式和股权结构。通过企业预算约束硬化、融资结构优化和投资理性化实现企业资本运行优化。将军民融合作为企业组织治理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科层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组织创新和政策工具。首先,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湖南省为例识别面向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结果表明湖南省在合成材料制造业集群、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集群和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集群方面具有集群总体竞争优势,应延伸产业链,在武器装备的分包和配套层次为竞争性采购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其次,在定量识别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本文构建GEMS模型,以湖南省军民两用特种材料集群为例,评价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结果表明该集群GEMS值为423.506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但其本地和外部市场得分较低,存在一定的集群发展风险。最后,提出基于集群剩余的内部网络治理和基于价值链剩余的集群外部治理建议。军民融合是集群在竞争性采购下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将产业集群的军民融合模式归纳为“依托型”、“互动型”和“嵌入型”。市场是一种交易性组织。理想的市场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竞争性市场存在着降低交易费用耗散的趋势。有效竞争下“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市场组织是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交易费用是造成装备采购市场较高行政壁垒和结构壁垒的重要因素。潜在企业进入对军方有利。潜在企业进入的前提是其在装备市场获得的利润要能补偿进入的交易费用和对于专用资产投资引致的沉没成本。民用企业进入装备采购市场初期应主要以互补共生或合作竞争的形式,从而减少自身进入的交易成本。装备采购市场的垄断以及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管制。市场交易费用节约下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市场治理应通过改革军工集团的行政垄断、设计竞争保护“影子团队”、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等方式培育竞争主体;弱化装备采购市场的市场壁垒和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沉没成本来构建装备采购的可竞争性市场。应明确政府定位,清晰管制边界;合并管制条文,提高管制绩效;丰富管制手段,防止管制“俘获”来规范政府管制行为。

龙尚荣[10](2011)在《贵州航天电子科技公司民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军工企业长期以来,以国家指令性军品任务为主。随着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国家军工产业面向市场的战略调整,迫使军工企业进入民用产品领域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军工企业对民品的辅业定位,军工企业民品经营长期缺乏战略指导,导致了军工企业民品开发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经营困难、发展前景不好的状况。因此,为保障军工企业民品得到良好发展,需要对民品发展开展战略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入手,以思考并回答电子科技公司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什么,如何做四个“做”为主线,梳理战略研究分析并制订实施工作思路。运用一些科学的战略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充分研究分析企业民品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从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策略与方法、实施举措和步骤等方面,明确了如何制订企业民品发展战略的具体方法和做法,将“四个做”逐个分析好且提出具体思路,最后落脚于战略实施内容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实施工作推进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控性。由此,制订出科学可行的民品发展战略,以指导公司民品经营发展。论文的研究对于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战略研究制订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战略研究工作的思路、方法和做法能具体指导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在企业民品发展战略中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大大改善了企业的战略民品发展因战略思路不清和方法不当的问题,以及造成所制订的企业民品发展战略高度和深度不够的状况。

二、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军民融合的模式
        1.2.2 军民融合的路径
        1.2.3 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军民融合
        2.1.2 发展战略
        2.1.3 战略转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3 XY电子公司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环境分析
    3.1 公司基本情况
    3.2 XY电子公司实施军民融发展战略的阶段
    3.3 外部环境分析
        3.3.1 宏观环境分析
        3.3.2 行业环境分析
    3.4 XY电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资源分析
        3.4.2 能力分析
        3.4.3 价值链分析
    3.5 XY电子公司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遇分析
        3.5.4 威胁分析
        3.5.5 SWOT矩阵分析
4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的战略模式
    4.1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目标
    4.2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定位
    4.3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的备选战略
        4.3.1 扩张战略-企业自转模式
        4.3.2 扭转战略-联合民企联转模式
5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5.1 实施路径
        5.1.1 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5.1.2 军民技术协同创新
        5.1.3 军民市场协调拓展
        5.1.4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人才培养
    5.2 实施措施
        5.2.1 实施方案
        5.2.2 实施阶段
    5.3 要素保障
        5.3.1 制度保障
        5.3.2 资源保障
    5.4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风险及防范
        5.4.1 风险分析
        5.4.2 风险防范措施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政策支持军民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军民融合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军民融合的必要性
        一、军民融合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军民融合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一、我国军工企业发展情况
        二、我国军民融合的若干阶段
    第三节 当前军民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军民界限依然存在
        二、军民投资渠道分离
        三、军民技术双向流通不畅
第四章 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财政政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军民融合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财政单一投资为主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财政拨款成为辅助
        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1993 至今):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第二节 促进军民融合的财政支出政策
        一、国防预算促进军民融合
        二、财政投资促进军民融合
        三、政府采购促进军民融合
    第三节 促进军民融合的财政收入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
        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三、避免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被高估或滥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成都市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一、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二、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支持产业基地发展
        三、加强财政金融互动,转变财政投入方式
        四、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创新财政引导方式
第五章 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军民融合状况
        一、实施军民融合的原因
        二、军民融合的基本特点
        三、军民融合策略
        四、军民融合机制
    第二节 俄罗斯军民融合状况
        一、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二、俄罗斯推行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三、俄罗斯军民融合的效果
    第三节 以色列军民融合状况
        一、大力鼓励企业军转民和民参军
        二、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的军工管理体制
        三、鼓励军工企业多种经营
        四、政府主导下国内+国际资金支持体系
    第四节 国外军民融合政策比较分析
第六章 促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军队物资采购机制改革完善
    第二节 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
        一、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
        二、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
    第三节 鼓励民参军模式
    第四节 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后记

(3)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产业和市场
        1.2.2 市场结构
        1.2.3 市场集中度
        1.2.4 市场结构优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市场集中度
        1.3.2 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1.3.3 市场最优集中度
        1.3.4 国防工业市场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哈佛学派
        2.1.2 芝加哥学派
        2.1.3 其他主要学派
    2.2 基于市场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分类
        2.2.1 罗宾逊的市场结构分类
        2.2.2 贝恩和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2.2.3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
    2.3 .市场集中度的测度方法
        2.3.1 行业集中度
        2.3.2 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
        2.3.3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2.3.4 勒纳指数
        2.3.5 熵指数
        2.3.6 哈莱-克依指数
    2.4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2.4.1 市场需求因素
        2.4.2 企业技术因素
        2.4.3 市场进入壁垒因素
        2.4.4 历史和政治因素
        2.4.5 国际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分析——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
    3.1 市场集中度测度方法的选择
    3.2 市场集中度测度数据的选择
        3.2.1 投入指标数据
        3.2.2 产出指标数据
    3.3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分析
        3.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3.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的测度
    3.4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数据
        3.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
    4.1 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界定
    4.2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
        4.2.1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决定因素
        4.2.2 国防支出需求:理论模型
        4.2.3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理论分析
    4.3 基于经济绩效的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理论模型
        4.3.1 基本思路与前提假设
        4.3.2 基于经济绩效的最优集中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估算—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
    5.1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实证分析
        5.1.1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
        5.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最优市场集中度的估算
        5.2.1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需求函数的估算
        5.2.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企业成本函数的估算
        5.2.3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最优集中度的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以美国国防工业为例
    6.1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历史演进
        6.1.1 冷战结束前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
        6.1.2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
    6.2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演进的特征
        6.2.1 政府干预色彩浓厚
        6.2.2 以主系统承包商之间的兼并为主
        6.2.3 兼并方式以友好收购为主
    6.3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动因分析
        6.3.1 国防经费不断减少
        6.3.2 保持军事技术优势
        6.3.3 追求规模经济与市场份额
    6.4 美国国防工业集中度提高的影响
        6.4.1 军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政策影响力日渐增强
        6.4.2 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国防保护主义程度加深
        6.4.3 垄断问题日益增加,阻碍军转民进程
    6.5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6.5.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6.5.2 打造世界级军工企业集团
        6.5.3 建立合理高效的产权交易市场
        6.5.4 注重集中化专业化整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7.1 构建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7.1.1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
        7.1.2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制度
    7.2 增强大型军工企业实力
        7.2.1 推动军工企业兼并重组
        7.2.2 促进大型军工企业发展
        7.2.3 提高大型军工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能力
        7.2.4 专业化助推集团化
    7.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7.3.1 构建反垄断监管体系
        7.3.2 构建军工企业的监督考察机制
    7.4 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7.4.1 转变政府职能
        7.4.2 提高行政效率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与建设模式
        2.1.1 开发区、示范区与产业园区
        2.1.2 军民融合示范区概念
        2.1.3 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模式
    2.2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目标
        2.2.1 产业方向的目标
        2.2.2 辐射带动的目标
        2.2.3 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2.2.4 社会效益的目标
    2.3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依据
    2.4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流程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要素分析
    3.1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组织架构
        3.1.1 宏观与中观层统筹规划
        3.1.2 微观层面功能定位
    3.2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影响因素
        3.2.1 政治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技术因素
        3.2.5 环境因素
        3.2.6 法律因素
    3.3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沟通与调整
        3.3.1 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3.3.2 动态调整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评估
    4.1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模型
        4.1.1 战略定位基础条件模型概述
        4.1.2 基于AHP的战略定位基础条件模型
    4.2 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统计分析
        4.2.1 样本的选择
        4.2.2 示范基地及其影响因素
        4.2.3 模型计算
    4.3 模型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模式构建
    5.1 军民融合示范区战略定位模式
    5.2 军民融合示范区战略定位维度
        5.2.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维度的示范区战略定位
        5.2.2 基于供应链中位置维度的示范区战略定位
        5.2.3 基于产业发展维度的示范区战略定位
    5.3 军民结合基地定位的案例分析
        5.3.1 西安市产业定位及战略定位
        5.3.2 西安市军民融合环境分析
        5.3.3 案例评价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保障策略
    6.1 策略体系概述
    6.2 具体策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主体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2.1.1 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四种模式
        2.1.2 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启示
    2.2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概述
        2.2.1 军民融合的初级阶段——军转民
        2.2.2 军民融合的高级阶段——军民一体化
        2.2.3 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
    2.3 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军工领域的行业垄断
        2.3.2 政府的主导作用弱化
        2.3.3 缺乏公平的政策环境
        2.3.4 竞争性采购力度不够
    2.4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径依赖
        2.4.1 统筹国防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4.2 构建军民融合式国家创新体系
        2.4.3 实现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
        2.4.4 探索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体系
        2.4.5 完善军民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关系研究
    3.1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3.2 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面板模型估计
        3.2.3 结果分析
    3.3 我国武器装备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3.1 武器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3.3.2 武器贸易网络模型的构建
        3.3.3 武器贸易网络拓扑性质研究
        3.3.4 武器贸易网络的中心性分析
        3.3.5 结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军民融合式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4.1 国防科技工业市场“民进军”过程研究
        4.1.1 演化博弈模型
        4.1.2 演化稳定策略
        4.1.3 结论分析
    4.2 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4.2.1 演化博弈模型
        4.2.2 演化稳定策略
        4.2.3 结论与建议
    4.3 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的动态决策模型
        4.3.1 相关假设
        4.3.2 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
    5.1 人才供应链运作模式
    5.2 国防科技人才供应链模型概述
    5.3 国防科技人才供应链模型构建
    5.4 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均衡策略
        5.4.1 Nash非合作博弈
        5.4.2 Stackelberg主从博弈
        5.4.3 协同合作博弈
        5.4.4 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体系的探索
    6.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模型
        6.1.1 模型描述
        6.1.2 模型建立
    6.2 基于知识共享的政府激励机制
        6.2.1 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6.2.2 知识共享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6.2.3 激励机制对努力程度的影响
    6.3 采购系统中各主体的均衡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军民融合政策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7.1 国防法律法规的梳理
        7.1.1 政策工具
        7.1.2 政策梳理
    7.2 国防法律法规分析框架构建
        7.2.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7.2.2 Y维度:国防活动维度
        7.2.3 国防政策二维分析框架
        7.2.4 国防政策文本编码
    7.3 频数统计与维度分析
        7.3.1 X维度分析
        7.3.2 Y维度分析
    7.4 结论与政策建议
        7.4.1 结论
        7.4.2 政策建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其战略能力分析
    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
        2.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
        2.1.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
        2.1.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成就
        2.1.4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分析
        2.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内涵
        2.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目标与重点
        2.2.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过程
    2.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及其国际比较
        2.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
        2.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与其他战略能力的关系辨析
        2.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构成分析
        2.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国际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
    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
        3.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内涵
        3.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结构
    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
        3.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他组织条件
        3.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自组织条件
    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
        3.3.1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特点与功能
        3.3.2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3.3.3 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
    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
        3.4.1 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
        3.4.2 战略能力间的役使作用
        3.4.3 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
        3.4.4 协同生成过程的仿真分析
    3.5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
    4.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相关界定
        4.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与原则
        4.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目的与依据
        4.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特殊要求
    4.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思路与流程
        4.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
        4.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流程
    4.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方法体系
        4.3.1 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筛选方法
        4.3.2 基于ANP的权重确定方法
        4.3.3 基于模糊积分的绝对测评方法
        4.3.4 基于PROMETHEE的相对测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及权重
    5.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5.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初始指标体系设计
        5.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筛选
        5.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确定
    5.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权重确定
        5.2.1 确权的调查问卷设计与专家咨询
        5.2.2 基于AN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实证分析
    6.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数据获取
        6.1.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概况
        6.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6.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6.2 宏观层面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
        6.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过程
        6.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分析
    6.3 中观层面中国31省市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
        6.3.1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的实证过程
        6.3.2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升的对策
    7.1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他组织条件,系统提升战略制定和战略支撑能力
        7.1.1 制定与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国家战略
        7.1.2 建立目标体系,以战略目标引导军民两用技术推广
        7.1.3 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法律与配套政策设立
        7.1.4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
        7.1.5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高效推广平台
    7.2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跟踪测评体系提升战略分析能力
        7.2.1 建立跟踪测评和市场调查机制
        7.2.2 建立跟踪测评体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逐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
        7.2.3 解决问题,以测评为手段发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的问题、成因与解决途径
    7.3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自组织系统提升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7.3.1 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提升战略组织能力
        7.3.2 提高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内生动力提升战略运行能力
        7.3.3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协同发展和投融资机制提高军民推广可持续发展能力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军工企业“军转民”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军转民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创新
    1.4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军转民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军转民含义
        2.1.2 军转民特点
    2.2 国外军转民研究现状
        2.2.1 美国军转民研究现状
        2.2.2 日本军转民研究现状
        2.2.3 俄罗斯军转民研究现状
    2.3 国内军转民研究现状
        2.3.1 军转民发展战略研究
        2.3.2 军转民发展路径研究
第三章 军工企业军转民的历史发展
    3.1 国外军工企业军转民现状
        3.1.1 国外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历程
        3.1.2 国外军工企业军转民模式
    3.2 国内军转民发展现状
        3.2.1 国内军转民发展历程
        3.2.2 国内军转民发展成就
第四章 我国军工企业“军转民”的障碍因素
    4.1 观念、体制落后和资金不足制约军转民进程
        4.1.1 观念落后
        4.1.2 体制落后
        4.1.3 资金不足
    4.2 科技与经济生产尚未充分结合
        4.2.1 产学研结合问题还未解决
        4.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 人力资源缺乏
        4.3.1 历史原因
        4.3.2 人才机制原困
        4.3.3 激励政策不力
    4.4 成本因素的制约
    4.5 组织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4.6 军转民企业的市场经济意识较淡薄
第五章 促进军工企业军转民发展的对策
    5.1 观念、管理体制创新和资金来源拓宽
        5.1.1 观念创新
        5.1.2 管理体制创新
        5.1.3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途径
    5.2 大力推进学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5.2.1 大力推进厂所(校)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5.2.2 重点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5.2.3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5.3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军转民人才队伍
    5.4 降低军转民企业的成本
    5.5 加快调整组织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
        5.5.1 “一分为三”的组织结构调整
        5.5.2 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6 大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 中国长安军转民案例
    6.1 中国长安的发展历程
    6.2 中国长安的成功经验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武器装备
        1.2.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
        1.2.3 产业组织
        1.2.4 交易费用
        1.2.5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研究
        1.3.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企业组织研究
        1.3.3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中间性组织研究
        1.3.4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市场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中国武器装备采购方式演变下产业组织变迁与启示
    2.1 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订货下的产业组织
        2.1.1 历史背景
        2.1.2 基本情况
        2.1.3 简要评析
    2.2 转轨时期指令性合同订货下的产业组织
        2.2.1 历史背景
        2.2.2 基本情况
        2.2.3 简要评析
    2.3 市场经济时期竞争性采购下的产业组织
        2.3.1 历史背景
        2.3.2 基本情况
        2.3.3 简要评析
    2.4 几点启示
第三章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
    3.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产业组织互动的一般分析
        3.1.1 产业组织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基础
        3.1.2 竞争性采购是产业组织发展的外部因素
        3.1.3 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发展的目的
    3.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基础
        3.2.1 产业组织分析从传统的“两分法”到“三分法”
        3.2.2 竞争理论演进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3.2.3 交易费用理论整合下的产业组织
    3.3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
        3.3.1 “三分法”对于分析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的适应性
        3.3.2 交易费用框架整合下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科层组织:企业
    4.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一般机理
        4.1.1 企业组织特性及其交易费用
        4.1.2 竞争性采购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路径
        4.1.3 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理想模式
    4.2 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问题剖析
        4.2.1 军工企业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制约竞争效果
        4.2.2 同行业内企业组织发展不均衡制约竞争格局
        4.2.3 企业组织治理欠规范制约竞争能力
    4.3 企业交易费用节约下竞争性采购的组织治理
        4.3.1 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革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4.3.2 根据核心竞争优势选择恰当的企业边界
        4.3.3 依据资产专用性和武器装备重要程度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4.3.4 通过改善预算约束和投融资结构优化企业资本运行
        4.3.5 军民融合: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重要企业治理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
    5.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集群的一般机理
        5.1.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5.1.2 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性及其交易费用
        5.1.3 产业集群: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组织创新与政策工具
    5.2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辨识与竞争力评价
        5.2.1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辨识与测度
        5.2.2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
        5.2.3 全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体分析
    5.3 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风险
        5.3.1 集群内生风险
        5.3.2 集群外生风险
        5.3.3 集群风险的案例分析:以湖南省军民两用特种材料集群为例
    5.4 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治理
        5.4.1 产业集群治理的理论分析
        5.4.2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集群治理思路
        5.4.3 军民融合:竞争性采购下一种重要的集群治理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交易性组织:市场
    6.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交易性组织市场的一般机理
        6.1.1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组织的内涵与外延
        6.1.2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组织的特性及交易费用
        6.1.3 市场组织:影响竞争性采购绩效的交易平台
    6.2 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
        6.2.1 有效竞争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
        6.2.2 可竞争性市场是武器装备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现实回归
    6.3 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问题剖析
        6.3.1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的市场壁垒问题
        6.3.2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的市场结构问题
        6.3.3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市场的政府管制问题
    6.4 市场交易费用节约下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治理
        6.4.1 培育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的竞争主体
        6.4.2 构建武器装备采购下的可竞争性市场
        6.4.3 规范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的政府管制
        6.4.4 完善竞争性采购实施方的相关政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武器装备采购竞争程度对企业投资影响的赋值与编程
附录B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分析数据与编程

(10)贵州航天电子科技公司民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航天电子科技公司历史沿革
    1.2 航天电子科技公司发展现状
    1.3 公司发展民用产品的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战略管理思想发展
    2.2 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研究
3 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经验
    3.1 军工业发展民品的一般经验
        3.1.1 西飞公司发展民品成功经验
        3.1.2 黄河机器制造厂发展民品教训
    3.2 近似背景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经验
        3.2.1 企业重组兼并,发挥规模经济
        3.2.2 上市融资,加大技术和设备改造
        3.2.3 规范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2.4 强化职能管理,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4 民品战略的内外环境分析
    4.1 公司民品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4.2 公司发展民品内部环境分析
        4.2.1 公司现有的民品基础和能力
        4.2.2 发展民品的内部优势
        4.2.3 发展民品的内部劣势
    4.3 SWOT矩阵分析
5 公司战略目标与定位
    5.1 民品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5.1.1 民品发展的指导思想
        5.1.2 民品发展的发展目标
    5.2 民品战略选择与定位
        5.2.1 目标集中化战略
        5.2.2 差异化战略
        5.2.3 培养核心能力战略
        5.2.4 产业发展联盟战略
6 发展民品的保障措施
    6.1 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6.2 重视技术能力提升
    6.3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6.4 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6.5 构筑集团公司特色文化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杨斯玥.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6)
  • [2]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D]. 陈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3]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D]. 胡浡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4]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军民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研究[D]. 孙聪聪.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6]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D]. 刘嘉玥. 天津大学, 2015(08)
  • [7]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 邱尔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8]军工企业“军转民”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潘晓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9]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D]. 乔玉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10]贵州航天电子科技公司民品发展战略研究[D]. 龙尚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贵州省国防科技产业军转民总体情况及“十五”发展基本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