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复合波发生器

用于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复合波发生器

一、用于电磁兼容试验的复合波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复杂波形条件下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是AC型剩余电流保护器,它只能在线路中产生50Hz正弦交流剩余电流时正确动作,若产生的剩余电流中包含脉动直流分量或者平滑直流分量,保护器将无法及时断开线路,导致发生人员触电或设备损坏的事故。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复杂波形条件下的剩余电流的检测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相关设备的研发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剩余电流检测方法的缺点有:零点稳定性差、温漂大、电路结构复杂、功耗大。常用的剩余电流波形识别方法的缺点有:选择的波形特征不够典型,对于复杂波形的识别准确率低。本文以实现复杂波形剩余电流的准确检测和识别为目标,对剩余电流的检测、剩余电流的波形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了磁通门电流传感器及相关的电路,编写了剩余电流识别算法程序。1、研究了开环式磁通门电流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当磁芯工作在磁滞回线的线性区间时,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待测电流在空间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成正比。由于磁通门磁场传感器具有低偏移和低漂移特性,该测量原理具有零点稳定性好、温漂小的优点。2、研究了基于频谱分析的波形识别方法。为了解决当前波形特征不够典型的问题,对剩余电流的波形进行了频谱分析。通过对比,提出了以频谱峰值数量和幅值大小作为波形特征,使特征更具有代表性,显着提高了算法的准确率。3、根据理论研究,对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为了确定传感器磁芯的参数,建立了传感器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的方式对磁芯的参数进行了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设计了检测系统的电路和软件。4、对所设计的磁通门电流传感器进行了标定,所设计的传感器的量程为10~500m A,灵敏度为1.54m V/m A,回程误差为4.9m V,分辨率为0.6m A,传感器的频带为6.7k Hz。对所设计的波形识别算法进行了测试,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对所设计的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样机进行了测试,在线路中没有噪声干扰时测量的误差在5%以内,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在线路中噪声达到20%时,检测的误差在10%以内,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满足国标对于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的要求。

孙尚鹏[2](2019)在《基于铌酸锂电光效应干涉式强电场传感器研制及其温湿度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是中国乃至世界电网的必然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在电源构成、负荷种类、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均呈现显着的多样性,实现智能电网除了构建灵活、稳定和安全的能源网络,更加重要的在于对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侧等关键节点状态量进行实时测量反馈与动态调整,进一步实现信息智能感知和故障智能自愈。目前,电流/磁场传感技术相对丰富和成熟,而电压/电场传感方案相比较少,亟需拓展电压/电场传感技术,研制出具有动态测量范围大、频带范围宽、精度高的电压/电场传感器,实现广域分布式测量和传输关键节点状态,为电网控制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本论文针对宽频率测量范围、大动态测量范围和高稳定的强电场传感技术需求,提出了基于铌酸锂电光效应干涉式光学强电场传感器。针对电场传感器小型化需求,提出共路铌酸锂电场传感方案,试验获取了共路传感器基本特性,同时校准了电场传感器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特性。针对电场传感器在宽温湿区长期使用的需求,通过分析温度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双晶补偿电场传感器和Z轴通光电场传感器,开展温度试验获取了传感器宽温区适应性,同时开展湿度试验获取了传感器宽湿区适应性。最后将温湿度稳定性良好的强电场传感器应用于多次现场试验以验证电场传感器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电光晶体Pockels效应,采用体效应式光学偏振态检测方法,提出了强电场传感器的基本电光转换原理和结构模型,优化选取了电光材料和光学功能元件,采用最佳耦合方式和光纤端面处理方法,发明了基于一次电光效应的强电场传感器基本单元。通过搭建电场传感器特性试验平台,测量获取了电场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及典型波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电场传感器的可测电场强度范围为5 kV/m-500 kV/m,并能准确响应工频、中频和高频电场信号。(2)针对电场传感器小型化和对原电场无畸变的需求,在现有电场传感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共路干涉的电场传感器小型化原理和优化方案,研制出传感光学器件和体积大幅减少的共路铌酸锂晶体电场传感器。共路电场传感器特性试验表明电场传感器能够线性测量0.35 kV/m-280 kV/m电场,准确响应工频、ms级和?s级时域电场信号,在10 Hz-500 kHz范围内,传感器频率响应保持稳定。(3)针对电场传感器在宽温区环境长期使用的需求,通过分析温度对铌酸锂晶体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温度对半波电场和固有相位的影响机制,获取了温度引入传感器测量误差的作用机制,分别提出了双晶补偿和Z轴通光的电场传感方法,以解决宽温区下稳定电场传感器工作点的难题。根据设计方案,封装完成两种提升温度特性的电场传感器。(4)基于宽温湿区测量平台,开展了双晶补偿和Z轴通光电场传感器的温度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电场传感器在宽温区-10°C-50°C范围内工作点稳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段传递函数进一步提升了电场传感器的温度稳定性,双晶补偿电场传感器在宽温区范围内,最大测量误差小于5%;在电场幅值1.2 kV/m–155 kV/m范围内,输入输出关系线拟合优度达到0.999;Z轴通光电场传感器在温度-10°C–50°C范围内,传递函数参数温度特性引入最大测量误差小于7.9%,在电场幅值5 kV/m–600 kV/m范围内,电场传感器输入输出保持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拟合优度达到0.998以上。测量获取双晶补偿电场传感器湿度特性,通过分析湿度对传感器的作用机制,提出在封装外壳涂覆憎水性胶水方案,提高传感器湿度适应性,在宽湿区30%RH-90%RH范围内,传递函数参数保持稳定,湿度特性引入最大测量误差小于1.62%,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湿度特性。(5)针对强电场传感器时域测量和频域测量需求,开展传感器时频域校准试验,传感器能够准确响应工频、ms级和?s级时域电场信号,在10 Hz-1 MHz频率范围内,幅频响应的波动小于3 dB,试验结果表明宽温区下改进电场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和动态测量范围大的优点,适用于高电压工程领域宽温区环境下电场测量。使用温湿度稳定性良好的电场传感器开展空间电场测量的应用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电场传感器在复杂大气条件、电磁环境中,能够准确有效测量强电场时域信号。

庄苏宁[3](2019)在《环境电磁干扰模拟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实验室模拟干扰源触发系统,主要用于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场电磁干扰信号,营造电磁干扰环境,让标准设备和被检设备同时在电磁干扰环境中进行量值溯源,避免了被检设备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准确,而在现场实际应用中不准确或出现故障等问题。

王宏霞,王显承,林志昆,张晓斌[4](2018)在《飞机电压尖峰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分析》文中提出对比分析了MIL-STD-704系列标准中关于电压尖峰的要求和RTCA DO-160、MIL-STD-461等标准中的试验方法,为开展飞机电气系统设计和机载用电设备电压尖峰试验提供指导。

周昕炜,张彩绯,王鑫凯[5](2011)在《RS-232接口浪涌保护器设计及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RS-232接口在信号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为了降低RS-232接口SPD的响应时间,增大其通流容量,消除级间寄生电容对信号系统产生的畸变作用,文章对气体放电管和瞬态抑制二极管(TVS)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参数测试,并分析了两者的动作特性及其在保护应用电路中的动作时延及续流问题。根据气体放电管和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的保护特性,合理选择退耦元件参数,避免出现保护盲点,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最后,从计算机通信接口的过电压保护水平和浪涌保护器(SPD)最大接入电容两方面提出了RS-232接口浪涌保护器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冲击测试试验和传输试验验证了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周章洪,陈虎,戴民龙[6](2011)在《RJ-45接口浪涌保护器设计及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RJ45接口在信息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RJ45接口的精密电子设备极其敏感,工作和耐冲击电压水平非常低,很容易受到雷电电磁脉冲、操作过电压等各种电磁的干扰,所以需要设计特定的SPD对这些设备的接口进行保护,尽量减少因遭受雷电电磁脉冲等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其雷电防护措施,这些已经成为接口设备可靠性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而言,选择合理的信号SPD非常关键,如果信号SPD选择不当,会造成信号传输速率下降、误码率增加、传输距离缩短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信号中断。所以也应该充分考虑防雷产品与设备相匹配,才能保证信号稳定传输。然而由于信号系统SPD的发展一直受到信息系统的接口方式、外形、应用标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一直不尽人意。本文结合信息系统中网线接口的特点和相关标准对信号SPD的要求(所接入的SPD充分考虑其对传输性能的影响,要尽可能的短,尽量减少反射量,尽可能减少对原来传输线的破坏,保证信号不失真),以及组成信号SPD的气体放电管、TVS管以及退耦元件等器件的相关特性,还有信号SPD的相关参数,并根据RJ45接口设备电性能的特点,提出了对RJ45接口浪涌保护器(SPD)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理论值计算以及实际电路设计需要选择出了合理的元器件配合形式。另所设计的电涌保护器是否能够对被保护设备进行有效保护,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性能的测试,为此本文对所设计的SPD进行了传输特性试验、冲击耐受试验、限制电压试验,验证了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同时在RJ45接口信号SPD相关测试中发现,其线间电压保护水平被钳位在10V左右,线地电压保护水平被钳位在330V左右,并且在线路中的插入损耗可忽略不计。这些参数的得出对集成度越来越高的RJ45接口系统浪涌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总结了实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针对试验中未能涉及到的另外一种元器件组合方式气体放电管、退耦元件、整流桥以及TVS的组合进行了探讨,得出采用整流桥和TVS组合起来通过串联电阻和放电管做匹配分析效果没有使用slvu-2.8-4这种整列组合的效果好的结论,并分析了主要原因。

吴敏[7](2010)在《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EEG信号棘波自动检测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检查是临床无创获取脑电信号最为便捷而成熟的方式,它是临床脑疾病诊断、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等研究的重要途径。完成的脑电诱发电信号的产生和诱发电位的采集,及其癫痫特征波的自动检测与分类在临床检测、脑电监护、癫痫等脑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上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针对癫痫脑电信号特别是诱发癫痫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展开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以EEG信号的神经电活动偶极子模型与头球模型为生理基础,以EEG信号的癫痫病态特征波具有的多形态结构特征为先验基础,对EEG信号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建立了EEG信号多形态生成模型。同时,基于EEG信号的可稀疏性表示假设,提出了面向特征抽取的EEG信号结构自适应稀疏分解模型(SSDM),为本文的癫痫特征自动检测理论与算法奠定了模型基础。(2)设计了一种新的EEG信号自适应稀疏表示过完备原子库。基于原子库设计要尽可能匹配逼近信号的内在结构成分这个基本准则,利用高斯函数及一阶、二阶导函数作为生成函数,研究设计了能够匹配异常EEG信号的多种多形态瞬时结构波形的过完备稀疏表示原子库。利用匹配追踪算法进行稀疏分解,结果显示EEG信号形态匹配过完备原子库具有更强的稀疏表示性能,并揭示了经典原子库下的稀疏表示对EEG信号特征检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稀疏表示的EEG信号压缩采样问题。(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形态结构匹配的EEG信号棘波自动检测算法。算法的核心是,根据临床诊断中癫痫特征波的人工检测标准,以及本文提出的形态匹配过完备原子库,给出了癫痫特征波形态结构特征的定量化描述,包括癫痫特征波的持续时间、幅度、锐度以及波峰两侧或一侧是否出现短暂的反向抑制过程等特征,并进一步建立了癫痫特征波的定量化检测标准。算法首先通过波形分解与自适应预测滤波技术去除多导数据中非癫痫特征波形,仅保留有癫痫嫌疑的波段作进一步处理,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然后利用EEG信号在形态匹配过完备原子库下的稀疏表示时频参数,自适应提取各种瞬态波形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与建立的定量化检测标准进行匹配与比对,从而实现EEG信号的癫痫特征波自动检测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EEG稀疏表示原子库不仅能够克服Gabor字典不能识别周期化棘波序列的缺点,而且能够有效去除背景节律与伪迹的影响,提高了处理效率和癫痫波检测的正确率。(4)根据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和疾病筛查的需要,研制了便携式的、可方便实现稀疏表示分析算法的神经诱发电信号处理系统。在PDA等移动计算设备的SD接口技术和Zigbee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基础上,设计出短距离无线遥测SD卡和相应的测试终端,并编写出运行于Windows CE等移动操作系统平台上的设备驱动程序和数据采集、处理程序,完成诱发电信号的产生和诱发电位的采集。系统硬件设计过程简单,软件设计平台完善。实践表明基于PDA等移动计算平台和Zigbee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诱发电位测试系统的卓越的诱发信号发生和实时采集、处理诱发电位信号的能力,满足大多数诱发电位研究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微侵扰式的诱发电位研究的需要。

周滨[8](2010)在《基于SOPC的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技术是美国Altera公司于2000年最早提出的,并同时推出了相应的开发软件。SOPC是基于FPGA解决方案的SOC,与ASIC的SOC解决方案相比,SOPC系统及其开发技术具有更多的特色。它将处理器、存储器、I/O口等系统设计,及其需要的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PLD器件上,构建成一个可编程的片上系统。使其具有灵活的设计方式,可裁减、可扩充、可升级,并具备软硬件系统的可编程功能。同时,通过灵活选用市场上丰富的IP核资源,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系统,如单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等。此外,它还为现代DSP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说,SOPC技术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个发展方向。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在国防军事,还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会发挥巨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本文研制的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就是基于SOPC技术开发的。它具有产生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人体心电、呼吸、脉搏信号波形的功能。为本文课题项目研制的人体健康监测设备提供信号源。设计以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FPGA芯片EP1C12Q240C8作为硬件核心,结合存储器电路、配置电路、复位电路、时钟电路、独立按键与显示电路、高速D/A模块电路和电源电路的设计,实现系统硬件电路的搭建。基于DDS原理,采用现代DSP技术,通过DSP Builder进行软件设计和构建所有人体生理信号波形的电路模型,并通过大量的仿真和测试,实现人体生理信号波形的发生功能。利用SOPC Builder软件创建和配置NiosⅡ软核处理器系统及其外设,以NiosⅡIDE为软件开发平台,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波形发放的控制以及人机交互功能。最终完成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试验样机的研制工作。经系统测试达到预期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能够在本文课题研究的社区医疗监护系统项目中使用,模拟人体为人体健康监测设备的调试与检验提供信号源。

卢燕[9](2008)在《电涌保护器的性能与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雷电防护意识的加强和防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等外部防雷方法的使用使直击雷击造成的破坏正在减少,而伴随直击雷同时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及雷电感应的破坏作用凸现出来,由此人们逐步注重内部的防雷方式,包括屏蔽,等电位连接,接地系统设计。有时这些措施甚至还不够,一些电气电子信息设备耐受过电压、过电流能力比较差,这时安装性能良好的电涌保护器(SPD)能使防护效果得到显着的提高。研究分析了雷电流的几个基本特征,使用matlab软件对国际上雷电流的四种数学表达式进行波形仿真分析,比较了用于模拟雷电冲击电压、电流波的适用数学模型和幅频特性以及能量分布。得出以下结论:双指数模型适合用来模拟常用测试波形10/350μs、1.2/50μs;幂级数函数模型适合用来模拟8/20μs。各种模拟雷电流的波形共同点是所包含的频谱从低频一直延伸到高频,集中于低频处,通过对频谱分析得知能量主要集中在10kHz以内,在1MHz以上时,能量分布趋于0,波头陡度与能量分布有关。频谱与能量的分布符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实际雷电流观测分析的结果。对常用SPD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SPD性能展开研究:对压敏电阻的几种组合进行试验,得出可行的组合方式。对开关型和限压型电涌保护器进行了配合实验,两级之间的合适电感值能有效地分流线路上的暂态过电压、过电流,电感也能够降低作用于后级压敏电阻上冲击电流的波头上升陡度,减少对设备的高频干扰;对常用的过电压保护器件在雷电冲击电流、电压下的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并给出了电子设备电涌保护器的设计方法。根据波的折反射和彼得逊法则,由集中参数等值电路代替分布参数线路,对过电压保护器件和其他元器件的组合进行分析,包括并联电容、串联电感、T型低通滤波器。用电磁暂态过程仿真计算软件ATP进行仿真研究,表明输出的电压陡度和幅值与滤波时间常数有关以及T型电路的特性阻抗和滤波时间能够影响限压效果。用仿真得出的数据送入matlab进行频谱分析,表明用以上的组合能使较高的频率得到明显的抑制。最后指出为更好的滤除雷电过电压中的高频分量,除了可以采用一般的低通滤波电路如T型、LC型等,还可以对滤波电路进行改进,或采用多级保护电路得到更好的高频衰减。

王建国,周蜜,刘洋,刘芳,薛键,王建平[10](2007)在《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中的耦合/去耦网络》文中指出针对目前电力及电子设备的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中耦合/去耦网络(CDN)应用的问题,从基本电路出发研究了CDN的电路结构和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标准对CDN电源输入端残余浪涌电压的要求,提出了CDN参数的选取原则,然后基于组合波发生器电路和CDN整体结构,利用ATP-EMTP和PSPICE仿真验证了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得出增大去耦电容或去耦电感可显着降低供电电源端残余电压的结论。最后对设计的CDN进行了测试,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结果,满足IEC及相应国家标准规定的电源输入端残余浪涌电压不超过所施加电压15%的要求。

二、用于电磁兼容试验的复合波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电磁兼容试验的复合波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波形条件下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剩余电流保护的国家标准
        1.2.1 电流通过人体时的效应
        1.2.2 剩余电流保护器技术标准
    1.3 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剩余电流检测方法分析
        1.3.2 剩余电流波形识别方法分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原理分析
    2.1 剩余电流波形特点
    2.2 系统设计方案
    2.3 磁通门电流传感器法的测量原理
    2.4 基于频谱分析的剩余电流波形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3.2 磁通门电流传感器的设计
        3.2.1 磁通门传感器芯片的选型
        3.2.2 磁场传感器磁芯的设计
    3.3 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
        3.3.1 磁场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控制器的选型
        3.3.4 脱扣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3.3.5 测试模块的设计
        3.3.6 电源电路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整体设计
    4.2 初始化模块
    4.3 数据采集模块与分析模块
    4.4 波形识别模块
    4.5 峰值判定模块和脱扣驱动模块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特性实验
    5.1 磁通门电流传感器的标定
        5.1.1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5.1.2 传感器的动态标定
        5.1.3 标定结果分析
    5.2 波形识别算法阈值的标定
    5.3 波形识别算法的测试
    5.4 复杂波形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测试
        5.4.1 检测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5.4.2 标准漏电电流波形测试
        5.4.3 含有高斯白噪声的漏电电流波形测试
        5.4.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2)基于铌酸锂电光效应干涉式强电场传感器研制及其温湿度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场测量技术基本原理
        1.2.1 电学电场测量技术
        1.2.2 光学电场测量技术
    1.3 光学电场传感器研究现状
        1.3.1 集成式电场传感器研究现状
        1.3.2 体效应式电场传感器研究现状
        1.3.3 光学电场传感器温度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一次电光效应的电场传感器基本原理和结构
    2.1 光学电场传感器基本原理
        2.1.1 各向异性晶体光学性质
        2.1.2 一次电光效应基本原理
        2.1.3 体效应式光学偏振态检测原理
    2.2 电场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
        2.2.1 电光晶体选择
        2.2.2 铌酸锂晶体的电光调制方式
        2.2.3 铌酸锂电场传感器设计
        2.2.4 铌酸锂电场传感器整体结构
        2.2.5 电场传感器实现
    2.3 电场传感器特性试验平台及试验校准
        2.3.1 电场传感器特性试验平台
        2.3.2 电场传感器特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共路干涉的电场传感器小型化优化原理与方法
    3.1 共路铌酸锂晶体电场传感单元建模及封装
    3.2 共路电场传感器特性测试
        3.2.1 传感器传递函数
        3.2.2 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
    3.3 共路电场传感器时频域响应特性
        3.3.1 时域响应
        3.3.2 频域响应
    3.4 球板间隙非均匀电场测量
    3.5 本章小结
4 铌酸锂晶体电场传感器温度适应性及提升方法
    4.1 铌酸锂晶体基本参数温度特性研究
        4.1.1 铌酸锂晶体折射率的温度特性
        4.1.2 铌酸锂晶体电光系数的温度特性
        4.1.3 铌酸锂晶体热膨胀系数
    4.2 铌酸锂晶体电场传感器性能参数温度特性研究
        4.2.1 电场传感器半波电场的温度特性
        4.2.2 电场传感器固有相位的温度特性
        4.2.3 温度特性引入的电场传感器测量误差
    4.3 铌酸锂晶体电场传感器温度稳定性提升方法研究
        4.3.1 双晶结构电场传感单元
        4.3.2 Z轴通光电场传感单元
    4.4 温度稳定性提升电场传感器的设计与封装
        4.4.1 双晶补偿电场传感器的设计与封装
        4.4.2 Z轴通光电场传感器的设计与封装
    4.5 本章小结
5 宽温湿区下改进电场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5.1 宽温湿区电场传感器特性试验平台
    5.2 双晶补偿电场传感器温度特性试验
        5.2.1 电场传感器传递函数的温度特性
        5.2.2 电场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的温度特性
        5.2.3 电场传感器暂态响应的温度特性
    5.3 Z轴通光电场传感器的温度特性试验
        5.3.1 电场传感器传递函数的温度特性
        5.3.2 电场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的温度特性
        5.3.3 电场传感器暂态响应的温度特性
    5.4 电场传感器宽湿区湿度试验研究
        5.4.1 湿度对电场传感器传感特性的影响
        5.4.2 电场传感器传递函数的湿度特性
        5.4.3 电场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的湿度特性
    5.5 电场传感器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特性研究
        5.5.1 时域响应
        5.5.2 频域响应
    5.6 电场传感器现场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环境电磁干扰模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室模拟干扰源触发系统方案设计
2 调节步骤
3 具体实例
    3.1 方案一
    3.2 方案二
4 试验验证
5 结束语

(4)飞机电压尖峰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压尖峰的产生和影响
2 供电系统的电压尖峰限制要求
    2.1 MIL-STD-704系列标准
    2.2 ISO 1540:2006和GB/T 30203-2013
    2.3 GJB 181系列标准
    2.4 MIL-E-605l、MIL-STD-464A和GJB 1389A-2 0 0 5
3 分系统和设备的耐电压尖峰要求和试验方法
    3.1 通用标准
    3.2 空客公司标准
4 结论和建议

(7)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EEG信号棘波自动检测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神经电生理学与脑波分析发展史
    1.3 EEG信号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时域分析
        1.3.2 频域分析
        1.3.3 时频分析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2.1 神经电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1.1 神经元及其结构
        2.1.2 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神经元信息的传递
    2.2 自发EEG与诱发EEG
        2.2.1 自发EEG
        2.2.2 诱发EEG
    2.3 神经诱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2.3.1 诱发电信号与神经元
        2.3.2 诱发电信号与膜电位
        2.3.3 诱发电信号与轴突传导
        2.3.4 诱发电信号与突触传递
        2.3.5 诱发电信号与场电位
        2.3.6 诱发电信号与容积导体
    2.4 本章小结
3 EEG信号的物理与数学建模
    3.1 EEG信号的物理建模
        3.1.1 颅内电活动的偶极子模型
        3.1.2 脑电生理研究中的头球模型
    3.2 EEG信号的数学建模
        3.2.1 EEG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ICA)建模
        3.2.2 EEG信号的多形态生成模型
        3.2.3 面向特征抽取的EEG信号的结构自适应稀疏分解(SSDM)模型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EEG信号的稀疏表示及其压缩采样
    4.1 稀疏表示与经典追踪分解算法
        4.1.1 稀疏表示与稀疏逼近
        4.1.2 经典追踪分解算法
    4.2 EEG形态结构匹配过完备稀疏表示原子库设计
    4.3 不同字典下EEG信号稀疏表示结果与时频能量密度分析
        4.3.1 Gabor字典下的EEG信号稀疏逼近结果与时频能量密度分析
        4.3.2 多成分字典下的EEG信号稀疏逼近结果与时频能量密度分析
        4.3.3 多成分字典与Gabor字典的匹配追踪稀疏逼近性能的比较
    4.4 EEG信号的压缩感知重建研究
        4.4.1 非自适应测量
        4.4.2 非线性稀疏重建
        4.4.3 EEG信号压缩感知重建的实验
        4.4.4 EEG信号压缩感知重建在动态脑电检测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形态结构匹配过完备稀疏表示的EEG棘波检测研究
    5.1 电极配置与EEG信号采集
    5.2 EEG信号自回归预测滤波
    5.3 EEG棘波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规则
    5.4 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虚拟神经诱发电信号检测应用系统
    6.1 虚拟神经诱发电信号检测应用系统的基本结构
    6.2 SD接口技术及其设计
        6.2.1 SD接口技术
        6.2.2 SD接口部分的设计
    6.3 DDS信号发生器部分的设计
        6.3.1 DDS技术
        6.3.2 基于DDS技术的信号发生器的组成
        6.3.3 功率放大器
        6.3.4 测试结果
    6.4 信号调理部分的设计
    6.5 模拟数字转换部分的设计
    6.6 电源管理部分的设计
    6.7 基于PDA和ZIGBEE的神经诱发电信号检测应用系统的设计
        6.7.1 Zigbee短距离无线网络的构建
        6.7.2 虚拟神经诱发电信号检测应用系统组成
    6.8 稀疏表示脑电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
    6.9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作者在攻博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作者在攻博期间参与的项目
    作者在攻博期间通过的技术资格认证

(8)基于SOPC的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案
    2.1 信号波形的设计要求
        2.1.1 心电波形设计要求
        2.1.2 呼吸波形设计要求
        2.1.3 脉搏波形设计要求
    2.2 SOPC 技术简介
    2.3 DDS 原理介绍
    2.4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设计方案的选择
        2.4.1 采用DDS 芯片的方案
        2.4.2 采用SOPC 技术的方案
    2.5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结构设计
        2.5.1 波形发生系统
        2.5.2 波形控制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FPGA 核心模块设计
    3.2 存储器电路设计
        3.2.1 Flash 存储器电路设计
        3.2.2 SRAM 存储器电路设计
        3.2.3 SDRAM 存储器电路设计
    3.3 主动串行配置与JTAG 配置电路设计
    3.4 复位电路设计
    3.5 时钟电路设计
    3.6 独立按键与显示电路设计
        3.6.1 独立按键与LED 显示电路设计
        3.6.2 LCD 显示电路设计
    3.7 高速D/A 模块电路设计
    3.8 电源电路设计
    3.9 PCB 设计与电磁兼容措施
        3.9.1 PCB 设计
        3.9.2 电磁兼容措施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软件设计与仿真
    4.1 SOPC 系统设计
        4.1.1 NiosⅡ软核处理器的定制
        4.1.2 系统程序控制流程
    4.2 DDS 模块设计
    4.3 心电波形模块设计与仿真
        4.3.1 正常I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3.2 正常II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3.3 正常aVR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3.4 正常V6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3.5 心房扑动II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3.6 房室交界收缩II 导联心电波形设计
    4.4 呼吸波形模块设计与仿真
        4.4.1 正常呼吸波形设计
        4.4.2 呼吸急促波形设计
    4.5 脉搏波形模块设计与仿真
        4.5.1 正常脉搏波形设计
        4.5.2 脉搏失调波形设计
    4.6 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试验样机的调试
    5.1 硬件电路的调试
        5.1.1 上电前的电路测试
        5.1.2 上电后的电路调试
    5.2 软件设计的调试
        5.2.1 波形控制系统的调试
        5.2.2 波形发生系统的调试
    5.3 系统联调
    5.4 不足和改进方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电涌保护器的性能与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雷电流特性及其波形分析
    2.1 雷电流的产生及其特性分析
        2.1.1 雷电流的产生
        2.1.2 雷电流特性
    2.2 雷电流的数学模型
        2.2.1 雷电流的幂级数表达式
        2.2.2 雷电流的双指数函数表达式
        2.2.3 霍德勒模型(Heidler函数)
        2.2.4 脉冲函数模型
    2.3 雷电流波形和频谱仿真分析
        2.3.1 雷电流波形函数的仿真
        2.3.2 雷电波频谱的仿真
    2.4 雷电流的能量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D试验平台和测试方法
    3.1 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原理及相关技术指标
        3.1.1 雷电冲击试验设备介绍
        3.1.2 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
    3.2 电涌保护器(SPD)的性能参数
        3.2.1 电涌保护器的分类
        3.2.2 电涌保护器的技术参数
    3.3 电涌保护器元件
    3.4 电涌保护器(SPD)的测试方法
        3.4.1 电涌保护器(SPD)测试分类
        3.4.2 电源类SPD特性试验
        3.4.3 信号类SPD特性试验
        3.4.4 试验中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压型和开关型SPD的试验
    4.1 限压型和开关型SPD的组合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结果与数据
    4.2 限压型和开关型SPD的配合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结果与数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型SPD设计与试验
    5.1 SPD元件性能测试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复合型SPD设计
        5.2.1 去耦元件分析
        5.2.2 三类元件的配合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PD与低通滤波器配合的研究
    6.1 波的折反射和彼得逊法则
        6.1.1 波的折反射
        6.1.2 彼得逊法则
    6.2 压敏电阻与电容、电感的结合对浪涌的抑制
        6.2.1 理论分析
        6.2.2 限压效果和仿真分析
    6.3 压敏电阻与T型低通滤波器的仿真
        6.3.1 压敏电阻与T型滤波
        6.3.2 增强瞬态电压抑制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内容
    7.2 后继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用于电磁兼容试验的复合波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波形条件下剩余电流检测系统的技术研究[D]. 李彤.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铌酸锂电光效应干涉式强电场传感器研制及其温湿度适应性研究[D]. 孙尚鹏. 重庆大学, 2019(01)
  • [3]环境电磁干扰模拟技术的研究[J]. 庄苏宁. 计量技术, 2019(03)
  • [4]飞机电压尖峰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分析[J]. 王宏霞,王显承,林志昆,张晓斌.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8(03)
  • [5]RS-232接口浪涌保护器设计及特性分析[A]. 周昕炜,张彩绯,王鑫凯. 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 [6]RJ-45接口浪涌保护器设计及特性分析[A]. 周章洪,陈虎,戴民龙.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 2011
  • [7]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EEG信号棘波自动检测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D]. 吴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1)
  • [8]基于SOPC的人体生理信号发生器的研制[D]. 周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4)
  • [9]电涌保护器的性能与试验方法研究[D]. 卢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09)
  • [10]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中的耦合/去耦网络[J]. 王建国,周蜜,刘洋,刘芳,薛键,王建平. 高电压技术, 2007(11)

标签:;  ;  ;  ;  ;  

用于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复合波发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