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防非典工作经验

大学校园防非典工作经验

一、防止SARS在高校校区传播的工作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孟娟[1](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有关疫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与疫情有关的研究热点,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项目组应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V,绘制国内高校有关疫情的知识图谱,呈现20年来疫情在高校热点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以期为高校在面对新型疫情时,提供研究新视角和实践借鉴。

陈纵[2](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姜楠[3](2020)在《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广场空间特色的缺失,风格相似度高,过于强调视觉感知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其他感官等问题,说明现有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在学生感知体验的层面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高校广场空间难以产生认同感,进而导致高校广场空间与学生之间相互疏离。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知觉的重要作用,强调感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身体对于空间体验的重要意义,为解决学生与高校广场空间之间相互疏离的问题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因此,本文以高校广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知觉现象学为研究视角,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生的静态感知和动态感知两个层面研究学生在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体验,寻找高校广场空间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挖掘高校广场空间潜在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知觉体验。最终使学生和高校广场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原本疏离的状态转变为密切联系的状态,以此提升高校广场空间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空间品质。

王奥博[4](2020)在《共生理念下的高校校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逐步从注重学科交叉重组与创新研究,转向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已不能再沿袭以往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我国高校建设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大规模快速发展之后,无论是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建设项目,都更多地从对“量”的追求转变成到对“质”的关切。如何塑造与城市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互动、友好的高校校园空间,亟待研究者们做出新的诠释。本课题研究以“共生理念”为切入点,将校园空间以及其与城市空间作为完整的共生系统加以研究。建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研究关注的是不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继而探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机制,对当代高校校园空间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对“共生理念”在高校校园空间研究的适用性分析入手,构建了与城市空间相关联的校园共生系统,继而从激活共生界面、活化共生单元、适应共生环境等三个层面,对校园空间以及其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视野下的空间融合、资源共享和文化带动做出了阐释。力求构建联系区域、融入社会的城市校园,促进学科融合、交流创新的共享校园,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论文也结合笔者研究生期间实际参与的设计项目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尝试,力求对高校校园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提供借鉴。

丁李旦[5](2020)在《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作为承担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高校科研教学需求和可以促进创新性思维模式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的学习场所与科研场所,也是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这种交流有利创新思想的诞生。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为特征的复合型空间模式成为当今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主题之一。现代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自我学习、协作学习和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LC)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特点,梳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与特征。试图将“学习共享空间”集成资源、协作学习、多元教辅和完整支助的理念深入结合到具体环境空间中。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图书馆为例进行学习共享空间改造,探索高校公共空间改造以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发展,加快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张凤英,李舍予,李玲利,崔金波,田亚丽,李玲,李芸,杨婕,刘春娟,胡艳杰,俞静,刘雨薇,刘振谧,张猎,卿平,王星月,胡晓林,杜亮,王雨宁,陈鑫容,郝秋奎,李幼平,孙鑫,李为民,李卡[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的华西紧急推荐》文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控制疾病传播中肩负巨大责任。本紧急推荐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本次疫情实际情况,就高校学生管理防控中的4个关键问题进行循证推荐,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工作人员合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建议高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应:①停止集中课堂教学;②合理开展防疫知识培训;③鼓励戴口罩,但反对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N95口罩进行个人防护;④强调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

徐鹏[7](2019)在《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和各大高校的扩招,校园人口密度不断增加,高校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集中区域和管控的重点,特别是非典、H5N1高致病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突发急性传染病引发的社会恐惧,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其偶发性、高集中性、影响性大的特点,使得高校管理者在应对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时面临极大压力。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危害、降低影响,对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考验着高校的应急水平和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进行积极、科学、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可以降低并减轻公共卫生事件在高校的影响和危害,保护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对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并阐述了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继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涵盖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级分类、内涵以及危机管理、风险社会等理论基础,并结合当下实际情况,以云南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在昆高校师生展开调查,对高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透彻的剖析。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提出高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不断提升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应急水平。

潘飞[8](2019)在《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校的不断增多,高校校门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各地区高校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所以各地区校门具有不同的特征:香港地区的高校多不设校门与围墙,校园开放化,与社会融合度高;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开敞式的校园入口弱化了校门形式,校门不断改革和突破;深圳合作办学高校逐渐增多,校门呈现融合和创新的特点。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的研究,寻找“校门”现象背后的种种渊源。本论文选择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三地在地域、文化、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具有共通性、差异性和可比性。主要研究不同教育理念下各地区高校校门的基本设计要素、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对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对发展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总结。2、对高校校门的基本设计要素:功能、形式及交通进行研究,总结高校校门的功能种类、形式种类以及交通组织和管控方式的种类,对高校校门进行基本的认识。3、通过案例调研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类型和年代的高校进行对比,总结对比在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下,各高校校门的特点和差异性;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校门的功能、形式和交通进行分析,探讨其不足与启示。4、总结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的设计优化原则,并展望三地高校校门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高校校门的研究,更深刻地认识建筑设计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和观念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启发对建筑更深层次的理解。

平伟[9](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陈志鹏[10](2019)在《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5000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有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有一种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庞大国家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这就是廉政文化,它的建设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高校是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真正的培养好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间接的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高校的首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德育与智育同样重要。廉政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和影响人,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也是搞好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这一抓手可以有效的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态势。应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搞好廉政文化建设,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我国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搞好高校领导师生的思想建设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新作为,要有新气象。在十九大报告中,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等词汇,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直观的从这些词汇中,体会和感悟出廉政的重要性!在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这项工程必须一丝不苟的进行。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省份,也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在很多方面,有其特殊性,并且广西高校众多,研究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十分必要也十分的有意义。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重点难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初步的概括和说明。第二部分,首先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建设的内容和相关理论加以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了解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并简单总结了广西高校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分析梳理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如何改进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探讨出提高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解决对策。

二、防止SARS在高校校区传播的工作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SARS在高校校区传播的工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有关疫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研究方法
    (三)参数设置及界面调整
二、结果分析
    (一)总体概况
        1. 年度发文量统计
        2. 文献来源分布与学科分类分布
        3. 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分布
    (二)研究热点
        1. 高校有关疫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三)研究成果热点演进趋势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新建校区的数量逐年递增
        1.1.2 广场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1.3 学生对高校广场空间新的需求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的体验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1 知觉现象学
        1.3.2 高校广场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结论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
    2.1 知觉现象学的概念综述
    2.2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2.2.1 知觉的首要性
        2.2.2 意识、身体运动与空间
        2.2.3 感觉与知觉、感知与体验
        2.2.4 知觉现象学对建筑的启示
    2.3 建筑知觉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2.3.1 帕拉斯玛——建筑七感
        2.3.2 斯蒂文·霍尔——现象区
        2.3.3 彼得·卒母托——建筑氛围的九个要素
    2.4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的指导
        2.4.1 知觉现象学激发高校广场空间体验性的设计
        2.4.2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的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综述及特性解析
    3.1 国内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1 国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2 国内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2 国内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1 国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2 国内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3 高校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
        3.3.1 高校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
        3.3.2 高校广场的分类
    3.4 高校校园广场空间的作用和意义
        3.4.1 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
        3.4.2 营造校园的特色空间
        3.4.3 成为校园的场所记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生成解析
    4.1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主体——学生
        4.1.1 静态感知
        4.1.2 动态感知
    4.2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客体——空间
        4.2.1 空间中的自然要素
        4.2.2 空间中的物质要素
        4.2.3 空间中的情境要素
    4.3 知觉现象学下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目标
        4.3.1 学生的静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3.2 学生的动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策略
    5.1 空间结构感知——丰富空间层次
        5.1.1 空间结构层级化
        5.1.2 最小层级近人化
        5.1.3 空间结构立体化
    5.2 多重视线感知——强化视觉体验
        5.2.1 复杂的透视场景
        5.2.2 动态的视觉体验
        5.2.3 连续的视差变化
    5.3 材料感知——表达空间特性
        5.3.1 表达材料物质属性
        5.3.2 表达材料情感属性
    5.4 自然感知——渲染空间氛围
        5.4.1 利用光影渲染场景
        5.4.2 利用自然创造空间
        5.4.3 利用水体活跃氛围
    5.5 空间情境感知——叙述空间情节
        5.5.1 空间情境的主题定位
        5.5.2 空间情境的叙事结构
    5.6 细部连续感知——协调整体规划
        5.6.1 细部材料连续化
        5.6.2 细部构件连续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表目录(图)
    附录-2图表目录(表)
致谢

(4)共生理念下的高校校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校城一体化发展需求
        1.1.2 高校校园本体发展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概况
        1.3.1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1.3.2 高校校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共生理论及高校校园共生系统概述
    2.1 共生理论概述
        2.1.1 “共生”的起源
        2.1.2 共生系统的构成
        2.1.3 建筑领域共生理论
    2.2 高校校园共生理论的引入
        2.2.1 共生理论对于高校校园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2.2.2 共生理论主体思想与高校校园设计思想的耦合性
        2.2.3 共生理论研究方法对于高校校园设计研究的适用性
    2.3 高校校园共生系统建构
        2.3.1 高校校园共生系统要素建构
        2.3.2 高校校园共生系统互动实质
        2.3.3 高校校园共生系统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激活共生界面
    3.1 校-城空间环境的整体融合
        3.1.1 融入城市空间肌理
        3.1.2 缝合过渡区域空间
        3.1.3 引入城市交通网络
    3.2 校园边界空间的开放互动
        3.2.1 借助界面感知模糊边界
        3.2.2 营造创意空间激活边界
        3.2.3 利用景观绿化柔化边界
    3.3 校园建筑空间的关联互通
        3.3.1 线性串联式
        3.3.2 均质网格式
        3.3.3 共用基座式
    3.4 本章小结
4 活化共生单元
    4.1 校-城资源双向互动
        4.1.1 校园资源的外向化布置
        4.1.2 城市资源的内向化引入
    4.2 互惠功能共享融合
        4.2.1 教学功能单元共生融合
        4.2.2 生活功能单元共生融合
    4.3 灵活功能多义更替
        4.3.1 功能协同的多义
        4.3.2 历时演变的多义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共生环境
    5.1 校园可持续共生的基础
        5.1.1 本体文化的推动
        5.1.2 生态文化的延续
        5.1.3 地方文化的传承
    5.2 校园历史文脉的持续演化
        5.2.1 传统空间脉络的延续
        5.2.2 历史场景片段的再现
    5.3 校园弹性生长的持续演化
        5.3.1 动态分期建设
        5.3.2 预留发展用地
        5.3.3 开发地下空间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六节 创新观点
    第七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发展与现状简介
    第一节 图书馆发展简介
        1、国内图书馆发展简介
        2、西方图书馆发展简介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简介
    第三节 信息化使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可能
        1、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
    第四节 高校图书馆现场调研
        1、调研目的
        2、调研对象
        3、调研过程
        4、调研结果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概述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概述
        1、“开放性学习空间”概念的提出
        2、“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3、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集成性
        2、学习的协作性
        3、教辅的多元化
        4、支助的完整性
    第三节 多专业视野中的学习共享空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影响及设计原则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影响
        1、学习理念的深化
        2、场馆功能的转型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
        1、多元化的实体空间
        2、设计要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
    第一节 前期分析
        1、项目概况
        2、现场调研
        3、功能分析
    第二节 设计方案整体规划
    第三节 设计方案
        1、图书馆一楼方案
        2、图书馆二楼方案
        3、图书馆三楼方案
        4、图书馆四楼方案
        5、图书馆五楼方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及特点
        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协同理论
    第三节 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概况
第二章 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第一节 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
        三、关于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
    第二节 目前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防控形势严峻
        二、管理者和师生从上至下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意识淡薄
        三、缺乏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未得到贯彻落实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有待加强
    第三节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剖析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制度预案不完善
        三、硬件保障不过关
第三章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特点
        一、完善的应急管理政策
        二、完备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第二节 日本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特点
        一、高效的应急组织体系
        二、全面的危机意识教育
        三、充足的物资保障
    第三节 港澳台地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特点
        一、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完善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经验借鉴
        一、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
        二、建立常态化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三、强化应急知识与能力的科普教育和演练
第四章 加强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事前要健全预案体系
        一、要建立组织有力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
        二、要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监测管理
        四、要健全学生卫生及健康制度
        五、要做好对学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宣传
    第二节 事中要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响应
        一、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建立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第三节 事后及时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的工作
        一、高校管理层的反思与总结
        二、高校师生和教职员工的反思与总结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教训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高校校门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1.3.2 高校校门基本设计要素
        1.3.3 高校校门案例调研对比
        1.3.4 高校校门优化设计原则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
        1.4.2 实地调研
        1.4.3 问卷调查
        1.4.4 对比总结
    1.5 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研究概述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1 建筑心理学理论
        2.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1.3 符号学理论
        2.1.4 建筑视觉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释
        2.2.1 高校校门本体含义
        2.2.2 高校校门的属性特征
    2.3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的发展历程及比较
        2.3.1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
        2.3.2 第二阶段:1949-1978年
        2.3.3 第三阶段:1978-1999年
        2.3.4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
    2.4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发展的影响因素
        2.5.1 传统观念
        2.5.2 教育理念
        2.5.3 地域背景
    2.5 章节小结
第3章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基本设计要素
    3.1 校门基本功能
        3.1.1 服务功能
        3.1.2 通行功能
        3.1.3 标志功能
        3.1.4 形象功能
        3.1.5 纪念功能
        3.1.6 过渡功能
        3.1.7 防御功能
    3.2 校门扩展功能
        3.2.1 市场功能
        3.2.2 办公功能
    3.3 校门形式种类
        3.3.1 对称型与非对称型
        3.3.2 古典型与现代型
        3.3.3 开敞型与封闭型
        3.3.4 具象型与抽象型
        3.3.5 结合型
    3.4 校门交通组织形式
        3.4.1 单车道人车分行
        3.4.2 两侧单车道人车分行
        3.4.3 双车道人车分行
        3.4.4 四车道人车分行
        3.4.5 三车道人车分行
    3.5 校门交通管控方式
        3.5.1 辅道
        3.5.2 环岛
        3.5.3 半环岛
        3.5.4 缓冲场地
        3.5.5 车禁系统分离设计
    3.6 章节小结
第4章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调查与分析
    4.1 中山大学校门
        4.1.1 历史文脉
        4.1.2 传统元素
        4.1.3 教育理念
    4.2 广州大学城校门
        4.2.1 弱化校门
        4.2.2 强化开放
        4.2.3 形式评价
    4.3 深圳大学校门
        4.3.1 教育理念
        4.3.2 创新设计
        4.3.3 时代特点
    4.4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门
    4.5 香港理工大学校门
        4.5.1 社区化
        4.5.2 紧密化
        4.5.3 开放化
    4.6 不同地区高校校门对比
        4.6.1 广州和深圳比较
        4.6.2 内地和香港比较
    4.7 不同专业类型高校校门对比
        4.7.1 艺术类高校校门
        4.7.2 军事类高校校门
        4.7.3 医学类高校校门
        4.7.4 理工类高校校门
        4.7.5 综合类高校校门
    4.8 高校校门调研总结
        4.8.1 校门与城市及学校的关系
        4.8.2 校门交通联系
    4.9 校门调查与启示
        4.9.1 校门调查
        4.9.2 校门设计启示
    4.10 章节小结
第5章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总结与展望
    5.1 广深港三地当代高校校门设计优化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地域性原则
        5.1.3 文化性原则
        5.1.4 标志性原则
        5.1.5 美学性原则
    5.2 广深港三地当代高校大门设计未来展望
        7.3.1 强化校门,保留传统
        7.3.2 弱化校门,开放包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设计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调研汇总表
致谢

(9)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难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概述
    2.1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2.1.1 廉政的含义
        2.1.2 文化的含义
        2.1.3 廉政文化建设的含义
        2.1.4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含义
    2.2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2.2.1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文化思想
        2.2.3 毛泽东思想中的廉政文化思想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廉政文化思想
    2.3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 崇廉爱廉的精神文化建设
        2.3.2 全面多元的物质文化建设
        2.3.3 保障廉政的制度文化建设
        2.3.4 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建设
    2.4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4.1 有利于高校贯彻全面从严治党
        2.4.2 有利于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
        2.4.3 有利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
        2.4.4 有利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3章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3.1.1 开展丰富多彩的崇廉尚廉活动,并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
        3.1.2 创新建立高校廉政文化的物质载体
        3.1.3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3.1.4 规范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廉政行为文化
    3.2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
        3.2.1 初步形成了崇廉尚廉的价值导向
        3.2.2 逐步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3.2.3 建立了一批种类相对齐全的物质文化
        3.2.4 逐渐形成了倡廉学廉守廉的浓厚氛围
第4章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廉政精神文化宣传有待加强,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4.1.2 领导重视不够,廉政物质文化发展不充分
        4.1.3 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考核机制
        4.1.4 有些行为文化针对性不够强,活动实效有待提升
    4.2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顶层设计较为欠缺
        4.2.2 有些高校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4.2.3 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部门配合不到位重形式轻落实
        4.2.4 投入的人力财力不足
第5章 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5.1 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为重点,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5.1.1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统一规划的领导体制
        5.1.2 建立各单位部门齐抓共管、学校统一考评的运行机制
        5.1.3 建立公平合理、全面有效的激励机制
    5.2 以崇廉鄙贪为重点,加强廉政宣教活动,强化价值引领
        5.2.1 提升廉政文化宣传效果,扩大廉政文化影响
        5.2.2 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促进廉政理论发展
        5.2.3 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廉政价值理念
    5.3 以打造特色载体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物质文化品位
        5.3.1 加大校园廉政文化景观建设,营造崇廉尚洁氛围
        5.3.2 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扩充廉政文化教育资源
        5.3.3 加强人力财力投入,构建多元廉政物质文化
    5.4 以突显科学性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
        5.4.1 拾遗补漏,完善廉政制度文化体系
        5.4.2 健全监督预防机制,提升廉政制度的针对性
        5.4.3 构建廉政保障机制,增强廉政制度的合理性
    5.5 以突出针对性为重点,系统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强化廉政教育实效
        5.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搞好廉政行为文化
        5.5.2 抓好领导干部的行为文化建设,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5.5.3 加强廉政行为文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廉政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防止SARS在高校校区传播的工作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有关疫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张孟娟. 大学教育, 2021(05)
  •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D]. 姜楠.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共生理念下的高校校园空间设计研究[D]. 王奥博.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D]. 丁李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的华西紧急推荐[J]. 张凤英,李舍予,李玲利,崔金波,田亚丽,李玲,李芸,杨婕,刘春娟,胡艳杰,俞静,刘雨薇,刘振谧,张猎,卿平,王星月,胡晓林,杜亮,王雨宁,陈鑫容,郝秋奎,李幼平,孙鑫,李为民,李卡.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03)
  • [7]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徐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广深港三地高校校门设计研究[D]. 潘飞. 深圳大学, 2019(09)
  • [9]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陈志鹏.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大学校园防非典工作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