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金昌市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一、金昌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论文文献综述)

常建哲[1](2021)在《文明,城市的最美底色》文中研究指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场“大考”。为了答好这份考卷,金昌人民花了30余年。1981年金昌建市,1985年提出创建文明城市,2015年首摘桂冠,2017年蝉联殊荣,2020年实现“三连冠”……在这场漫长的接力跑中,文明的底色早已浸染了金昌的每个角落。?

李峰[2](2021)在《唱响高质量发展“同一首歌”》文中研究指明缘于一块孔雀石,龙首山下建起了金川集团公司;缘于金川集团公司,设立了金昌市。金昌与金川,一体相连,兴衰与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局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深刻认识市企融合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市企融合一体?

牛彩虹[3](2021)在《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张帅[4](2021)在《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过去高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条件下已经难以实现,城市扩张与收缩并存现象开始显现。城市收缩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加强中国城市收缩研究,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高效、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人地高效、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收缩概念引入到城市系统中开展研究。首先界定城市收缩的内涵及特征,构建中国城市收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即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赋值,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加权求和法计算中国城市综合收缩及人口收缩、经济收缩和社会收缩指数,对中国城市收缩及其时空分异进行总体评价。其次,基于传统的人口视角,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等不同层面,对城市人口收缩进行结构化解析。再次,为进一步探究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理,先对城市收缩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之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并结合综合视角和结构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影响其收缩的内在驱动机理。最后,提出中国城市收缩的应对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综合视角,中国收缩城市明显增长且区域差异显着。在收缩城市数量及严重程度上,2012-2018年综合收缩城市有25个,人口收缩城市59个,经济收缩城市45个,社会收缩城市3个,且不同类型收缩城市的严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在收缩城市的时空演变特征上,2015-2018年相较于2012-2015年各类型收缩城市数量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空间分布上从以东北三省为主开始向全国其他省区蔓延。在不同维度收缩城市的组合关系上,人口-经济收缩型城市数量较多,人口-经济-社会全维度收缩型和人口-社会收缩型城市数量较少,没有出现经济-社会收缩型城市,且全维度收缩型城市和双维度收缩型城市在数量上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城市长期收缩和短期收缩的识别上,各类型收缩城市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而老工业城市的收缩占据东北收缩城市的主体地位,且长期收缩城市在数量上少于短期收缩城市。(2)基于结构视角,中国城市收缩因等级规模和区位分布而不同。从收缩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看,2012-2018年收缩城市中的小城市数量最多,有23个,其次为中等城市,有17个,大城市9个,特大城市1个,而超大城市没有出现收缩现象,且2015-2018年较2012-2015年收缩城市中的小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而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变化不明显;另外在空间分布上,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从收缩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看,2012-2018年城区增长-郊区和周边县市增长型与城区增长-郊区和周边县市收缩型城市数量较多,而城区收缩-郊区和周边县市增长型与城区收缩-郊区和周边县市收缩型城市数量较少,其空间分布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从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的空间自相关看,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东北三省成为典型的收缩城市集聚区。(3)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理具有自身特色。运用DPS处理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市内交通、环境质量、人口增长和科技创新、医疗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城市收缩的关联度值均在0.7以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其中的市内交通、环境质量、人口增长和科技创新对城市收缩的影响更为显着,根据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其作用机理。由此归纳总结基于驱动机理的城市收缩类型,主要包括核心城市吸附型,资源主导产业枯竭型,行政区划调整型,政策导向型以及其他因素型,而目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心城市或区域的极化效应依然显着,导致周边城市或区域出现收缩现象,这是中西方城市收缩成因的最大不同。(4)应对中国城市收缩的策略应当多元化。首先,要基于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所在具体区域的自然本底条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城制宜的原则,从振兴城镇化战略、城市精明收缩以及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等角度来灵活应对中国城市收缩问题。比如,对于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生态脆弱型城市要选择适当的精明收缩以谋求发展;适合大规模开发的城市要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收缩区域增长极,并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提升城市活力,加快城市转型发展;而对于所有收缩城市,提升城市的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刘臻[5](2021)在《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在普及和发展体育项目必然遵循的规律就是从娃娃抓起,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为了满足和适应更多适龄儿童参与篮球运动的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拓宽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国篮球协会从2017年开始启动了“小篮球发展计划”,在少年儿童中推广集娱乐性、趣味性、对抗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小篮球运动。小篮球运动是继承和发扬了在篮球运动中所倡导的强健体魄、遵守规则、公平竞赛、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特殊的规则,采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设施,是一项非常适合孩子们参与的体育项目。本文以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甘肃省校园、青少年俱乐部小篮球运动的开展以及甘肃省小篮球联赛的举办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小篮球:(1)所调查的甘肃省小学体育教师年龄、学历基本合理,可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的开展,但篮球专项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校园小篮球教学及课外活动指导的需求。(2)甘肃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小篮球运动兴趣程度较高,但由于课余活动时间少、场地数量不足等原因限制了在课堂时间以外参与小篮球运动,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对小篮球运动了解程度不高,小篮球运动在校园的推广与普及还需加强。(3)甘肃省小学的篮球场地和器材可以基本满足小篮球教学活动的需要,但场地数量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课外小篮球活动的需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可升降篮球架较少,校园多为固定篮球架,多数不符合小篮球运动各年龄阶段所规定的高度,总体来说甘肃省校园小篮球运动的场地设施资源较为匮乏。(4)所调查的甘肃省小学小篮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目前来看,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也没有针对小篮球教学的具体教材。只有少数篮球特色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篮球校本课程,自编小篮球教材,教学效果良好。其他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小篮球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小篮球内容的授课。2、青少年篮球俱乐部:(1)在“小篮球计划”推出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培训市场迎来了发展机遇,在调查中发现,在庞大的培训市场中,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教练员流动性大,大多来自体育院校毕业生或在读学生,专职教练员数量较少。另外通过对他们教学能力的观察和了解,这些教练员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表达能力、教学效果上尚有欠缺,在针对儿童兴趣引导和初始动作的规范上所呈现的效果参差不齐。俱乐部教练员所接受小篮球运动的相关培训活动较少。(2)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场地方面多为室内球馆,教学培训条件较好,俱乐部也能根据学员培训的不同要求,应用了可升降的小篮球架和教学用球,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小篮球教学培训需要。3、小篮球联赛:(1)甘肃省小篮球联赛赛事组织机构不完善,小篮球联赛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在校小学生,但甘肃省小篮球联赛的竞赛组织工作主要由甘肃省体育局青少处、甘肃省篮协组织实施,而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而导致了有关学校是否必须参加联赛呈观望状态,使得第一届甘肃省小篮球联赛参赛市、州较少,联赛没有覆盖甘肃省全境。信息的下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使得绝大部分学校无法参赛。(2)甘肃省小篮球联赛对于赛制、规则、安全问题、场地设施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但仍然存在不足,比赛中裁判员对小篮球规则尺度把握不统一;小篮球联赛在甘肃省推广范围不够广泛,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参与度较低;甘肃省开展的小篮球赛事形式较为单一,特色与吸引力不足;参赛男运动员要远多于女运动员。根据研究结论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多部门合作,落实关于小篮球运动政策和资金投入;开展小篮球教师专项培训,建立小篮球课程体系;配齐配足小篮球运动所需器材设施,提高球场安全意识;加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管理力度,建立教练员培养体系;健全小篮球运动竞赛人员培训模式,提高小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完善小篮球联赛竞赛体系,提高甘肃赛区办赛质量。

安莹[6](2021)在《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冰雪运动的政策,使我国冰雪运动从过去的“冷资源”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热经济”。在“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下,各省市越来越重视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显着提高。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起步较晚,特别是竞技冰雪运动,在2019年前,处于空白状态。2019年12月,正式成立了甘肃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并组建了竞技冰雪运动队,标志着甘肃省竞技冰雪运动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适合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的管理模式、推广普及模式,并为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提出了发展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甘肃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大众冰雪运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2.甘肃省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影响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参与度低,导致冰雪运动群众基础薄弱。3.冰雪运动场馆分布在兰州附近较多,未能达到每个市州都具备1所冰雪运动场馆;现有的冰雪运动场馆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在调查中发现冰雪教练员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较少,且对冰雪运动人才的培训活动较少;冰雪运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培训机制不健全。5.开展冰雪运动的赛事项目单一,多为滑雪运动,冰上运动项目较少;且举办的赛事多为省级或地方性赛事,尚未举办高水平赛事。6.甘肃省冰雪运动场馆同类化严重,缺少自身发展特色,且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对冰雪运动场馆监督、管理以及发展冰雪运动保障体系缺失。7.甘肃省对冰雪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导致冰雪文化氛围较为薄弱。针对研究结果和结论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进一步落实甘肃省发展大众冰雪运动的优势因素;2.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措施,提高冰雪运动群众基础;3.集中社会力量,加强场馆基础建设及建设新的冰雪运动场馆;4.借用“后发优势”与“体教结合”,加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5.丰富冰雪运动赛事项目内容,举办高水平赛事;6.完善冰雪运动相关政策制度,建立保障体系;7.加大宣传力度,使冰雪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岳燕祥[7](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谢小飞[8](2020)在《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依据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实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作为甘肃省农业发展占比最高的经营主体,其大量且长期存在的发展背景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研究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理框架,作为本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对甘肃省348户农户的调研,将小农户细分为自给型、发展型、兼业型、退出型四大类,以细化农户视角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情况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再者,明确了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甘肃省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衔接案例进行分析,构建了发展机制以促进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长效衔接,并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不同的衔接路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仅金昌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大多处于转型或发展阶段,四大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层次内差异较小。同时,甘肃省各市州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水平相对较高,但质量效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二,甘肃省小农户在各衔接标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1)甘肃省小农户生产体系中,兼业化成为农户的普适选择,小农户生产体系达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标准;(2)小农户产业体系中,小农户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达到了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水平,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程度较低,且发展型农户的实现程度高于兼业型农户;(3)小农户经营体系中,土地流转面积及流转率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小农户土地流转并未改变其经营规模小的现状;(4)小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四类样本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平均值高于2018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8804元),达到了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水平;(5)发展型小农和兼业型小农长期从事现代农业的意愿更强烈;(6)各类农户主要通过参与农业合作社实现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其中发展型小农(48%)和自给型农户(25%)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程度最高。第三,不同经营类型的小农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小农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愿影响最大,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家中农机资产对家庭生计禀赋影响最为显着;(2)行为信念变量中,感知绩效相对感知风险其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更大,经济效益和就业保障对小农户决策具有促进作用;(3)规范信念变量中,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意见高于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对农户决策的影响;(4)控制信念变量中,缔约条件对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农户更多的考虑合作主体进入门槛的高低。(5)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下,相较于发展型农户,自给型和退出型农户的现代农业参与决策受到主观规范、交易成本和家庭禀赋的影响更大。基于以上实证分析以及国内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典型经验,本文从前提基础、动力激发、保障措施三方面构建了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框架,并针对四大类型的小农户,探索出了其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不同路径。认为退出型小农应通过发展土地契约来促进更多有意愿扩大规模的农户获得土地资源,以此实现两者的衔接。兼业型小农可通过土地出租、土地托管以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双向形式来扩收减费。自给型农户则只适合通过建立农产品服务契约,来促进小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社会化服务。发展型小农作为具有最大潜力实现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农户,通过全方位支持使其成长为农业现代化的直接经营主体。只有根据小农户的类型差异选择合适的衔接路径,才能保障两者衔接的长期稳定性。

杨角[9](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王吉涛[10](2020)在《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乳制品,也从以前作为少数人节日送礼的重要物品逐渐转变为大众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营养品,需求量逐步地增大。随着乳业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我国的乳品加工行业相应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乳品加工企业也将迎来良好发展壮大的时机。但是,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乳品加工行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危机与严峻考验:市场上的乳制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对乳制品品牌和质量信任不足、乳制品的成本—价格—销量的多重矛盾、国外知名乳制品品牌强劲介入中国市场等。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乳品加工企业纷纷把目光聚焦于乳制品市场营销,将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做好营销工作上,试图通过市场营销功能的发挥,帮助乳品加工企业化解面临的危机与考验,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位于甘肃省金昌市的一家区域型乳品企业,在乳业市场前景看好的背景下,受限于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不足,导致企业发展不愠不火,销售额增长缓慢,在区域市场中占据份额不高,产能不够饱和,甚至遭遇原有市场逐步被新进竞争者蚕食的困境。本文以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市场营销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作为出发点,运用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例如STP理论、4P理论、4C理论、新4C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EST环境分析法、SWOT态势分析法、钻石图定位法等,对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对影响该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市场环境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公司认清自身优劣势,找准目标消费者和市场的定位,以目标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导向,进而制定和推出其在乳制品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方面符合实际情况而又能够有所创新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克服公司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实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壮大。同时,为类似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中小型区域型乳品企业提供一个可借鉴可参考的营销策略优化范例。

二、金昌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昌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明,城市的最美底色(论文提纲范文)

坚守初心,为民生而创
坚持恒心,为治理而创
坚定信心,为发展而创

(2)唱响高质量发展“同一首歌”(论文提纲范文)

合力共建 打造投资洼地
联合招商 市企携手辟新路
优化保障 畅通市企“连心桥”

(4)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4 人口转变理论
        2.2.5 城市精明收缩理论
        2.2.6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综合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时空分异特征
    3.1 城市收缩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1 城市收缩的总体评价思路
        3.1.2 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依据
        3.1.3 城市收缩的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分析
    3.2 城市收缩的类别与时空分异特征
        3.2.1 城市收缩的类别分析
        3.2.2 城市综合收缩时空特征
        3.2.3 分要素城市收缩时空特征
    3.3 不同维度收缩城市组合分析
        3.3.1 全维度收缩城市特征
        3.3.2 双维度收缩城市特征
    3.4 城市长期收缩和短期收缩的识别
        3.4.1 长期收缩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3.4.2 短期收缩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结构视角下城市收缩时空分异特征
    4.1 城市收缩指标选择
        4.1.1 规模结构视角下城市收缩指标选择
        4.1.2 区域结构视角下城市收缩指标选择
    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1 收缩度模型与判定标准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2.3 数据来源
    4.3 规模结构视角下的城市收缩特征
        4.3.1 小城市收缩特征
        4.3.2 中等城市收缩特征
        4.3.3 大城市收缩特征
        4.3.4 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收缩特征
        4.3.5 不同规模结构城市收缩的横向对比
    4.4 区域结构视角下的城市收缩特征
        4.4.1 城区收缩-郊区和周边县市收缩型城市特征
        4.4.2 城区收缩-郊区和周边县市增长型城市特征
        4.4.3 城区增长-郊区和周边县市收缩型城市特征
        4.4.4 城区增长-郊区和周边县市增长型城市特征
        4.4.5 城市间收缩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
第五章 中国城市收缩的驱动机理分析
    5.1 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
        5.1.1 人口增长的影响
        5.1.2 产业结构的影响
        5.1.3 市内交通的影响
        5.1.4 环境质量的影响
        5.1.5 科技创新的影响
        5.1.6 生活水平的影响
        5.1.7 医疗条件的影响
    5.2 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5.2.2 主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3 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
        5.2.4 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5.2.5 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
    5.3 基于城市收缩驱动机理的类型划分
        5.3.1 中心城市极化型
        5.3.2 支柱资源枯竭型
        5.3.3 区划调整收缩型
        5.3.4 政策引导收缩型
        5.3.5 其他因素收缩型
第六章 城市收缩的应对策略
    6.1 应对思路和应对原则
        6.1.1 应对思路
        6.1.2 应对原则
    6.2 振兴城镇化战略
        6.2.1 打造收缩区域增长极
        6.2.2 营造良好市场投资环境
        6.2.3 鼓励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6.3 城市精明收缩战略
        6.3.1 控制用地规模,进行生态重建
        6.3.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6.3.3 加强社会保障,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6.4 提升收缩城市韧性水平
        6.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韧性水平
        6.4.2 加强合作,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
        6.4.3 吸引人才,适度鼓励生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与获奖情况
致谢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5)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有关国内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
        2.1.2 有关小篮球运动功能研究
        2.1.3 有关小篮球运动教学研究
        2.1.4 有关小篮球裁判员研究
        2.1.5 有关小篮球运动推广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小篮球运动概述
        4.1.1 小篮球运动的概念
        4.1.2 小篮球运动的价值
        4.1.3 小篮球运动标识及阐释
        4.1.4 小篮球运动目前发展整体规划
    4.2 小篮球运动竞赛
        4.2.1 小篮球运动竞赛规模
        4.2.2 小篮球运动竞赛规则
        4.2.3 小篮球运动竞赛礼仪
    4.3 甘肃省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4.3.1 甘肃省小学校领导对小篮球运动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4.3.2 甘肃省小学小篮球运动师资情况调查分析
        4.3.3 甘肃省小学小篮球运动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3.4 学生参与小篮球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4.3.5 家长对小篮球运动的态度调查分析
        4.3.6 甘肃省小学小篮球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情况调查分析
    4.4 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4.4.1 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资质调查分析
        4.4.2 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小篮球师资力量调查分析
        4.4.3 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小篮球教学能力调查分析
        4.4.4 甘肃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小篮球场地设施和器材情况调查分析
    4.5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开展情况
        4.5.1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运行组织机构调查分析
        4.5.2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竞赛办法及组别划分调查分
        4.5.3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开展区域分布调查分析
        4.5.4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开展区域规模调查分析
        4.5.5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教练员临场指挥情况调查分析
        4.5.6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裁判员临场判罚情况调查分析
        4.5.7 甘肃省小篮球联赛球员技、战术运用情况调查分析
    4.6 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4.6.1 相关部门对小篮球运动推广支持力度不足,专项经费缺乏
        4.6.2 缺少小篮球专项教师培训活动,小篮球教材不统一
        4.6.3 开展小篮球运动所需器材设施匮乏,球场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4.6.4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管理存在不足,兼职教练员流动性大
        4.6.5 竞赛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小篮球裁判员专项培训活动缺乏
    4.7 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对策研究
        4.7.1 加强多部门合作,落实关于小篮球运动政策和资金投入
        4.7.2 开展小篮球教师专项培训,建立小篮球课程体系
        4.7.3 配齐配足小篮球运动所需器材设施,提高球场安全意识
        4.7.4 加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管理力度,建立教练员培养体系
        4.7.5 健全小篮球竞赛人员培训模式,提高小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
        4.7.6 完善小篮球联赛竞赛体系,提高甘肃赛区办赛质量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4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5 调查学校相关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6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7 小篮球裁判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精神助推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1.1.2 《关于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
        1.1.3 《健康中国2030 规划》政策
        1.1.4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政策支持
        1.1.5 冰雪运动“南展西扩”的战略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冰雪运动
        1.5.2 大众冰雪运动
        1.5.3 发展策略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现状
        3.1.1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3.1.2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场馆分布概况分析
        3.1.3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场馆基础设施分析
        3.1.4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场馆收费情况分析
        3.1.5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参与度分析
        3.1.6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赛事活动现状分析
        3.1.7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人力资源及培训现状分析
    3.2 甘肃省发展大众冰雪运动的优势因素
        3.2.1 宏观政策驱动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
        3.2.2 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与地域优势
        3.2.3 特色人文旅游协同冰雪旅游促进大众冰雪运动发展
    3.3 甘肃省发展大众冰雪运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3.3.1 经济水平低、冰雪运动群众基础薄弱
        3.3.2 冰雪运动场馆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
        3.3.3 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缺乏,培训机制不健全
        3.3.4 冰雪运动赛事项目单一,缺少高水平赛事
        3.3.5 冰雪运动相关政策制度与保障体系缺失
        3.3.6 宣传力度不够,冰雪运动文化氛围薄弱
第4章 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策略
    4.1 进一步落实甘肃省发展大众冰雪运动的优势因素
    4.2 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措施,提高冰雪运动群众基础
    4.3 集中社会力量,加强场馆基础设施及建设新的冰雪场馆
    4.4 借用“后发优势”与“体教融合”,加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
    4.5 丰富冰雪运动赛事内容,举办高水平赛事
    4.6 完善冰雪运动相关政策制度,建立保障体系
    4.7 加大宣传力度,使冰雪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7)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2 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化
        2.1.2 城市旅游化
        2.1.3 城市效率
    2.2 文献分析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3.2 研究方法
        3.2.1 定性研究
        3.2.2 定量研究
    3.3 样本与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4.2.1 权重分配
        4.2.2 数据处理
        4.2.3 测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6.1 方法说明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误差修正模型
    6.2 数据预处理
    6.3 时间关系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7.1 分析说明
        7.1.1 分析模型构建
        7.1.2 城市分类说明
    7.2 空间关系分析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7.2.3 交叉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内容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8.2 研究见解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8.3 研究创新
        8.3.1 概念的创新
        8.3.2 理论的创新
        8.3.3 策略的创新
    8.4 研究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标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3.1 国内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3.3 文献述评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思路
    5 研究方法
    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小农户
        1.2 现代农业
        1.3 农业现代化
        1.4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 理论基础
        2.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2.2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2.3 交易成本理论
        2.4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2.5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理论框架构建
    1 小农户生存环境分析
        1.1 小农户经营弱势
        1.2 小农户经营优势
    2 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
        2.1 小农户家庭经营与新型农业主体经营之间的矛盾
        2.2 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间的矛盾
        2.3 小农户半自给经营与现代农业市场化间的矛盾
        2.4 小农户手工劳动与现代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
        2.5 小农户生产技术本土化与现代农业高科技间的矛盾
        2.6 小农户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与现代农业高风险承受力间的矛盾
        2.7 小农户生产兼业化与现代农业专业化间的矛盾
    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3.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必要性
        3.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合理性
    4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理分析
        4.1 有机衔接与普通衔接区别
        4.2 衔接对象
        4.3 衔接方式
        4.4 衔接标准
        4.5 衔接机理
第四章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1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
        1.1 指标选取
        1.2 数据来源
    2 评价方法选择
        2.1 权重确定
        2.2 数据标准化
        2.3 评价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3.2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构成因素水平评价
        3.3 结论
第五章 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现状分析
    1 小农户类型划分
    2 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现状分析
        2.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衔接
        2.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衔接
        2.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衔接
        2.4 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收入水平
        2.5 小农户从事现代农业的意愿
        2.6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衔接
    3 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3.1 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3.2 小农户生产物质保障不足
        3.3 小农户技术支撑不足
        3.4 小农户对现代农业体系了解不充分
        3.5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强
        3.6 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六章 甘肃省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理论概述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1 行为信念、行为态度与农户选择意愿
        2.2 规范信念、主观规范与农户选择意愿
        2.3 控制信念、感知行为控制与农户选择意愿
        2.4 农户家庭生计禀赋与行为意愿
        2.5 交易费用与行为意愿
        2.6 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
    3 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3.1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
        3.2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3.3 多群组结构方程检验
第七章 国内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典型案例分析
    1 国外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做法
        1.1 日本模式
        1.2 韩国模式
    2 国内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做法
        2.1 台湾模式
        2.2 重庆模式
    3 国内外典型案例对甘肃省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第八章 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
    1 甘肃省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基础
        1.1 农户及家庭禀赋优势
        1.2 生产设施基础
        1.3 技术支撑
        1.4 制度基础
    2 甘肃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2.1 小农户发展能力
        2.2 收入预期
        2.3 小农户发展意愿
        2.4 农户组织化程度
    3 甘肃省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机制构建
        3.1 人才保障
        3.2 资金保障
        3.3 政策保障
        3.4 组织保障
        3.5 服务保障
    4 不同类型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差异化路径选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9)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1.1 STP营销理论
        2.1.2 “4P”营销理论
        2.1.3 “4C”营销理论
        2.1.4 新“4C”营销理论
        2.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6 网络营销
    2.2 乳制品相关概念
        2.2.1 巴氏乳
        2.2.2 灭菌乳
        2.2.3 酸牛奶
    2.3 乳制品市场营销相关研究
        2.3.1 国内乳制品营销相关研究
        2.3.2 国外乳制品营销相关研究
第三章 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营销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营销现状分析
        3.2.1 产品分析
        3.2.2 价格分析
        3.2.3 渠道分析
        3.2.4 促销分析
    3.3 消费者购买行为现状分析
        3.3.1 调查总体设计
        3.3.2 调查结果分析
    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市场定位方面
        3.4.2 基础保障方面
        3.4.3 产品方面
        3.4.4 价格方面
        3.4.5 渠道方面
        3.4.6 促销方面
第四章 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3 企业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威胁
        4.3.5 居佳公司战略选择模型
第五章 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市场营销优化策略
    5.1 目标市场策略
        5.1.1 居佳公司乳制品市场细分
        5.1.2 居佳公司乳制品目标市场选择
        5.1.3 居佳公司乳制品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对产品进行全面改良升级,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5.2.2 开发全新概念产品,扩展目标市场
        5.2.3 调整优化产品组合,增加资源产出效益
    5.3 价格策略
        5.3.1 采取灵活定价方式,兼顾竞争性和盈利性
        5.3.2 千方百计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5.4 渠道策略
        5.4.1 加强直营店建设,巩固本地市场优势地位
        5.4.2 聚焦“新鲜”战略,做优做强送奶到户
        5.4.3 找准目标,精准发力,扩展企事业单位渠道
        5.4.4 培育合格中间商队伍,借力打力开拓外埠市场
    5.5 促销策略
        5.5.1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通过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
        5.5.2 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促销工作
    5.6 网络营销策略
        5.6.1 实施基于微信的O2O营销策略
        5.6.2 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技巧
第六章 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保障
    6.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6.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6.3 打造专业营销队伍
    6.4 加强市场监测和风险防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存在问题
        7.1.2 优化策略
        7.1.3 保障措施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金昌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明,城市的最美底色[N]. 常建哲. 金昌日报, 2021
  • [2]唱响高质量发展“同一首歌”[N]. 李峰. 金昌日报, 2021
  • [3]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D]. 牛彩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 张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甘肃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臻.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甘肃省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 安莹.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7]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8]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研究[D]. 谢小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9]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10]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乳制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吉涛.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金昌市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