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批评与传播——兼论建安合着的三重功能

创作、批评与传播——兼论建安合着的三重功能

一、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清[1](2018)在《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同题”之形式模仿前人之作或与时人共作,是历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的文学现象。在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作蔚然大观。同题作品的并列,显示的往往是同一具体情境、本事,不同诗人的不同诠释。两首同题词作之间,无论是异代或同时,本身就已具有对话性。两位及其以上的词人诠释同一主题,同与不同之处,都可能显现某些意义。鉴于此,笔者以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作为本文的立足点,借鉴文学相关理论,拟对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作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阐释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理论环境,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差异,以及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作的出现对当时的词坛以及后世的文学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绪论简要介绍本论文选题的动机,并对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之研究范围界定,以及分类整理目前学术界与此论题相关的研究综述。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正文部分。其中,第二章为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产生之背景与理论环境,主要从词坛盟主的领袖作用、词社的形成、文人的自我追慕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三章为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差异。整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多咏物之作。善于用典。多用虚字。填词崇尚清雅四个方面。个体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纤柔细腻的女性词。有身世之感的咏物词。追求陌生化的禁体词以及其它别具特色的词人词作。第四章主要论述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创作的意义及其局限。第五章为结语。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概括与总结。

马言[2](2015)在《南朝咏雪诗赋比较谫论》文中认为诗、赋发展至南朝出现同一题材并为诗、赋二体所关注的特殊现象,咏雪即为典型案例。南朝咏雪赋不但体现了南朝文学写实的总体倾向,而且还承继了汉赋虚设问对的"驾虚"体制特征,又因赋体的铺排特性,其情志抒发直接酣畅。而南朝咏雪诗则因对仗、属对的讲求,敷陈有限,略微点逗,故抒情婉转含蓄。此外,南朝咏雪诗、赋语词关联而构句胡越。

江菲菲[3](2014)在《六朝同题诗、赋现象之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六朝文学活动中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同题诗、赋创作现象。同题诗、赋创作兴起于建安,经过两晋的快速发展,至南朝时达到鼎盛。同题创作形式推动了诗与赋的发展,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促使赋在篇幅上逐渐缩小,出现了诗、赋在咏物题材上的同咏现象,推动了这一时期咏物文学的发展。至于同题诗赋现象的出现原因,应与当时频繁的文学集团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梁保建[4](2012)在《汉魏六朝咏鸟赋研究》文中指出咏鸟赋是咏物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汉魏六朝时期的咏鸟赋现存98篇,它们既生动详细地刻画了鸟类的形容状貌,又委婉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隐约曲折地展示着时代的风云变化,不少赋作在摹写物象与抒发感情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考察时代文风、时代政治与作家的人生遭际对咏鸟赋创作的影响,并对咏鸟赋的意象创造特点、同题咏鸟赋的创作、咏鸟赋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貌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中揭示出汉魏六朝咏鸟赋的创作与“文学自觉”之间的紧密关系。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研究汉魏六朝咏鸟赋的创作概况。在现存的98篇咏鸟赋中,所涉及的鸟类众多。咏鸟赋的创作深受时代政治与时代文风的影响,而且还与作家的人生际遇密切相连。他们借咏鸟婉转地向世人传达着人生历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生的价值取向。第二章研究汉魏六朝咏鸟赋的意象内涵。在现存的98篇咏鸟赋中,所涉及的鸟类意象约有30余种,这些意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穷鸟意象、囚鸟意象、斗鸟意象、逸鸟意象和哲鸟意象。其中前四类侧重于表现鸟的生存方式,而最后一种则侧重于传递鸟意象中所寄托的思想意蕴。第三章研究同题咏鸟赋现象。依据同题咏鸟赋的创作时代先后与有无唱和的目的,可将其大致划分为同题继作与同题共作两大类。同题咏鸟赋的创作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无意巧合、有意摹拟与切磋唱和三种情况。同题咏鸟赋的题材虽然一致,但在艺术风格与主旨的表达上往往显现出趋新求变的倾向。第四章研究汉魏六朝咏鸟赋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貌。塑造意象是咏鸟赋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咏鸟赋在意象营造上具有如下特点: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二、以鸣声、动作传递情感;三、人格化的神态、心理描写。其主要感情取向有:一、对自由与安逸生活的向往;二、怀才不遇的慨叹;三、对统治者的斗争、妥协与感恩。咏鸟赋的艺术形式在汉魏六朝时期逐步成熟与完善,正是这一时期“文学自觉”历程的一个缩影。

张丹丹[5](2011)在《魏晋南北朝诗题研究》文中提出诗歌的标题一直处于被主流诗歌研究忽视甚至无视的位置。但是诗题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有机一环,作为诗歌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之一,却一直与诗歌变革和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本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诗题的梳理,窥察与捕捉这一时期文人创作意识的进化以及这一时期艺术发展轨迹之一斑,以此来弥补中国诗史研究中的忽略之处。本文采用通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诗题的溯源,即通过对自《诗经》至东汉时期的诗题制作的简单梳理,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接下来主要撷取建安,两晋,南朝诗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与文艺理论做出了具体的探讨。《昭明文选》的编选无疑是对唐前诗题发展的定型与总结,它为唐人的诗歌拟题提供了规范,树立了可遵循的样板,这种规范直至宋代才被打破。

周进[6](2009)在《建安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主要着力于建安赋的三方面研究:建安赋对楚辞和东汉抒情咏物小赋的承变、建安同题共作赋、建安纪行赋。建安赋本身属于汉赋,其发展是赋文体发展的一个阶段,与西汉大赋、东汉抒情咏物小赋体现出承变的关系,反应了赋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轨迹。由于建安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文学创作繁荣,作品极具时代气息,特色十分鲜明。自汉以来的骚体赋与东汉时期的抒情咏物小赋的特点,在建安赋的创作中都有清晰的体现,展现出两者合流的趋势,共同促进了建安时期赋创作的繁荣。建安时期的同题共作赋是一种文学唱和,是邺下文人集团形成并蓬勃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建安文人从事同题共作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文人大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受到自汉以来赋发展变化的影响,具有相似或相同审美趣味,具有共同的文学好尚、文学主张,并共同参加文学活动进行文学交流,“同声相应”,促进文学的繁荣,而同题共作现象本身也是文学繁荣的表征。建安同题共作的背景是社会局势稍稳,百废待兴,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曹魏亟需形成新的国家秩序及政治形态,同题共作带有浓厚的政治与权力色彩。建安特殊历史环境刺激了文人精神深处的积极入世思想,文人施展才华、驰骋天下的心理欲求被重新唤起,建安同题共作现象是经济、文化、政治的集中表现。两汉尤其是两汉之际以降的纪行赋已有名篇垂范,建安时期的纪行赋在文人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建安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人的生活环境变换极大,文人身份变化也十分突出,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纪行赋特别是军旅赋,集中体现了客观现实在文学中的反应。对纪行赋的研究是研究建安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等关系的重要素材。

陈恩维[7](2004)在《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文中指出建安文人同题共作的意义与作用是多元的。就创作而言,建安同题共作导致了题材选择的日常生活化、赋的体制的抒情化、推动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时代特色的形成。就批评而言,同题共作不仅促进了批评的深化,而且推动了批评重心的转移。就传播而言,同题共作实现了集体传播,确立了经典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文学传播的集团优势。

张振龙[8](2003)在《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进行了广泛讨论。作为魏晋文学光辉起点的建安文学,自然成为讨论的热点。经过论争,我们对建安时代“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认识、理解明显较以前深入了。但若从总体上予以理性地审视,我们就会感觉到对该问题的研究还需新的开拓。这主要表现为:在建安文学的研究论着中,对“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理解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观照上,较少具体的实证分析,尤其缺乏建立在对建安文人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相互影响、演进梳理基础上的历时动态考察与系统研究。我们认为,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建安文人立言价值观发展的历史寻绎,不仅能够揭示出建安文人“人的觉醒”所带来的“文的自觉”的深层原因,而且还能比较详尽地展示建安“文的自觉”的具体流程,把握建安“文的自觉”在创作实践上、文学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和标识,从而深刻理解建安“文的自觉”的内在本质与时代蕴含,以推动魏晋文学本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论文主以对建安文人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的相关文献、史料的梳理、考辨、分析为基础,从两个大的方面对建安时代“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来展开研究。首先,从纵的角度对建安文人“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特定内涵予以宏观的史的考察与实证分析。其次,从横的角度就建安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文学交际与编撰活动、文学品评活动对文人文学观念的影响分别予以动态地审视,重点展现它们对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发展所起的不同的重要作用,昭示建安文人全面觉醒之后,如何通过不断的文学活动的实践,调整立言在其价值观中的位置,使建安文学逐步走上自觉的艰辛历程。 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建安文人“人的觉醒”作为“文的自觉”的基础,在中国文人人性发展史上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是继春秋战国文人的社会理性的觉醒、汉末党锢祸后建安前文人的自然理性的觉醒之后第三次文人的“人的觉醒”,即文人社会理性与自然理性的全面觉醒。受建安社会政治文化现实的影响,建安文人既关注社会又重视自我,把自己的生命与民众的生命、国家的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文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2、建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时代。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的基本确立奠定了此后中国文人文学家的基本品性。因为只有到了建安,文人才把为艺术而创作作为自己主要的价值追求,实现了立言在其价值观中由余事到主导的转变,表现出鲜明的作家自主意识。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文论的形式对文学所具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种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创造性地赋予了文学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重意义,成为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理论宣言。3、以建安十三年为界,建安文人的文学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由个人到群体、由自发到自发与有组织并重、由形式单一到形式多元、由活动稀疏到活动密集的演进特征。前期创作。加深了文人对文学情感特征、文体特征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他们情感形态的文学观念。后期创作,文人再现地表现意识走上囱觉,理的色彩日趋淡化,情的色彩愈益加强,抒情方式获得了新的拓展。4、依据建安诸子归曹的先后、文人交际和编撰活动与文学的关系,建安文人集团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和层次性,即经历了螂前文人集团、椰下文人集团、邮下文学集团三个阶段。不管是文人集团内部的交际活动,还是集团外部的交际与编撰活动,都对文人的文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建安十六年后的螂下文学集团阶段,集团内部文人的交际活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成为建安文学在实践上步入完全自觉的典型表征。5、建安十二年初露端倪,十五年开始兴起,十九年后走上炽盛的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活动,使文人的文学观念逐步由以情感形态为主转变为以理论形态为主,并最终完成了文学观念的理论创新与建构,彰显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鲜明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品评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标志着建安文学在理论上进入完全自觉的时期。建安文人文学品评规范与引导了文人其它文学活动朝着文学自身规律发展的有效展开。

二、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
        一、时代划分的依据
        二、《暗香》《疏影》同题词界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姜夔《暗香》《疏影》相关研究
        二、《红情》《绿意》等其它研究
        三、“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产生之背景与理论环境
    第一节 词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一、朱彝尊
        二、厉鹗
        三、张惠言等其它词坛领袖
    第二节 词社的形成
        一、越台词社
        二、九秋社
        三、韩江吟社等其它词社
    第三节 文人的自我追慕
        一、宋翔凤
        二、王昶
        三、吴蔚光等其余词人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差异
    第一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整体性特征
        一、词多咏物
        二、善于用典
        三、善用虚字
        四、崇尚清雅
    第二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的个体性差异
        一、纤柔细腻的女性词
        二、有身世之感的咏物词
        三、追求陌生化的禁体词
        四、其他别具特色的词
第四章 《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意义及其局限
    第一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意义
        一、促进词学的兴盛繁荣
        二、影响词人填词观念,提高词人创作技艺
        三、增进词人情谊,抒发群体怀抱
    第二节 清代《暗香》《疏影》同题创作的局限
        一、模拟痕迹略为明显
        二、过分雕琢以致词意晦涩
        三、部分作品缺乏真情实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南朝咏雪诗赋比较谫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咏雪赋的虚实与尚情
二、咏雪诗赋情志表现
三、咏雪诗赋体物比较

(3)六朝同题诗、赋现象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六朝同题诗赋发展分期
    ( 一) 建安时期———兴起阶段
    ( 二) 两晋时期———发展阶段
    ( 三) 南朝时期———兴盛阶段
二、六朝同题诗赋的文学史意义
    ( 一) 赋的形制趋于简短
    ( 二) 诗赋同咏
三、六朝同题诗赋发展的主要动因———文学集团的活动

(4)汉魏六朝咏鸟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汉魏六朝咏鸟赋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时代政治、时代文风与咏鸟赋的创作
        一 “润色鸿业”观下的咏鸟赋创作
        二 “文学自觉时代”的咏鸟赋创作
        三 玄风熏染下的咏鸟赋创作
        四 文学独立时期的咏鸟赋创作
    第二节 作家人生际遇与咏鸟赋的创作
        一 贤人失志之作
        二 娱情悦性之作
        三 全身远祸之作
第二章 汉魏六朝咏鸟赋的意象内涵
    第一节 “穷鸟”意象
        一 神乌——“穷鸟”意象的肇始
        二 穷鸟——“穷鸟”意象的典型代表
        三 汉魏六朝时期的其他“穷鸟”意象
    第二节 “囚鸟”意象
        一 鹤——“囚鸟”意象的肇始
        二 鹦鹉——“囚鸟”意象的典型代表
        三 汉魏六朝时期的其他“囚鸟”意象
    第三节 “斗鸟”意象
        一 鹖——“斗鸟”意象的典范代表
        二 汉魏六朝时期的其他“斗鸟”意象
    第四节 “逸鸟”意象
        一 两晋时期的“逸鸟”意象
        二 南朝时期的“逸鸟”意象
    第五节 “哲鸟”意象
        一 鵩鸟——“哲鸟”意象的肇始
        二 具有玄学意味的“哲鸟”意象
        三 具有儒学意味的“哲鸟”意象
第三章 同题咏鸟赋现象透视
    第一节 同题咏鸟赋的篇目与分类
        一 同题咏鸟赋的篇目
        二 同题咏鸟赋的分类
    第二节 同题咏鸟赋的创作成因
        一 无意巧合
        二 有意摹拟
        三 切磋唱和
    第三节 同题咏鸟赋的趋新
        一 艺术风格上的趋新
        二 主旨思想上的趋新
第四章 汉魏六朝咏鸟赋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貌
    第一节 意象营造的特点
        一 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二 以鸣声、动作传递情感
        三 人格化的神态、心理描写
    第二节 情感表达的取向
        一 对自由与安逸生活的向往
        二 怀才不遇的慨叹
        三 斗争、妥协与感恩
    第三节 从咏鸟赋看汉魏六朝“文学的自觉”
        一 从“致辨于情理”到“体物写志”
        二 人、鸟离合与抒情方式的演变
        三 艺术形式的逐步成熟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汉魏六朝咏鸟赋存佚状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魏晋南北朝诗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魏晋南北朝诗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
    二、“诗题”溯源
第一章 “赋诗命题”的魏晋诗歌
    第一节 “诗”的含义及“诗赋兼容”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邺下文人集团的公宴诗与赠答诗
    第三节 两晋文人制题艺术的成熟
    第四节 “拟古诗”的兴起与渊源
第二章 “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题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新变及文学集团的发展
    第二节 “声色”咏物诗
    第三节 形式的异彩纷呈
    第四节 “拟诗”的新变
第三章 《文选》制题规范的确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文选》的编纂及其对诗题的定型
    第二节 《文选》对唐宋制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6)建安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选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五、建安赋概况
第一章 建安赋与楚辞和东汉抒情咏物小赋
    第一节 建安赋与楚辞
        一、西汉以来的骚体赋创作概况
        二、建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二节 建安赋与东汉抒情咏物小赋
        一、抒情咏物小赋发展概况
        二、建安赋与东汉抒情咏物小赋的关系
        三、建安文人与蔡邕
第二章 建安同题共作赋
    第一节 建安同题共作赋概述
        一、同题共作赋作家及作品
        二、同题共作的文学(文化)现象
    第二节 同题共作赋的历史与权力考察
        一、同题共作赋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建安文人投身游宴唱和缘由辨析
        三、曹氏倡导宴游,热衷同题共作辨析
    第三节 同题共作赋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章 建安纪行赋
    第一节 纪行赋作家作品梳理
        一、建安赋家纪行赋一览表
        二、建安赋家纪行赋考辨
    第二节 建安纪行赋的新气象
        一、创作内容上的新变化
        二、创作主旨上的新变化
        三、创作手法上的传承与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对建安“人的觉醒”的历史重读
    第一节 春秋战国:文人社会理性觉醒的时期
    第二节 汉末党锢祸后建安前:文人自然理性觉醒的时期
    第三节 建安:文人自然理性与社会理性全面觉醒的时期
第二章 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时代
    第一节 建安前文人文学家身份的日益彰显
    第二节 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总体表现
    第三节 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内在原因
    第四节 建安文人文学家身份基本确立的理论宣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第三章 建安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情感形态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建安文人文学创作演进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与文学观念的情感深化
    第三节 建安后期文人创作中再现地表现意识的自觉
    第四节 建安文人创作中的情理文学观与抒情方式的拓展
第四章 建安文人的交际与编撰活动对文学观念的深化
    第一节 建安文人集团考论
    第二节 建安文人集团内部交际活动及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建安文人集团以外的交际与编撰活动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建安文人文评活动与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学品评: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化到理论化的标志
    第二节 建安文人文评活动与文学观念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建安文人文评的特征及其与文学观念的相互影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暗香》《疏影》同题词研究[D]. 蔡文清. 集美大学, 2018(10)
  • [2]南朝咏雪诗赋比较谫论[J]. 马言.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六朝同题诗、赋现象之考察[J]. 江菲菲.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4]汉魏六朝咏鸟赋研究[D]. 梁保建. 河南大学, 2012(10)
  • [5]魏晋南北朝诗题研究[D]. 张丹丹.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6]建安赋研究[D]. 周进. 四川师范大学, 2009(02)
  • [7]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J]. 陈恩维. 中国文学研究, 2004(04)
  • [8]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 张振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创作、批评与传播——兼论建安合着的三重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