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一、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论文文献综述)

郭朝先,刘艳红[1](2020)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差距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的基础设施,也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新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启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肇端,信息基础设施开始纳入各国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中国也及时启动了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示范工程。本文阐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位与性质,回顾总结了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的通信基础网络建设时期、21世纪头十年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分析了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差距,主要是:中国宽带普及率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服务能力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竞争优势突出,但空间与海底设施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中国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但面临技术短板制约。最后,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强化以"用"促"建"、提升信息网络治理水平等角度提出了高质量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汤文浩[2](2018)在《徐州移动城域传送网需求预测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移动4G业务的不断普及,广大群众对有线宽带、4.5G/5G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及未来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重大技术变革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业务需求对原有运营商传输网络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运营商的需求预测对未来传输网络的承载能力就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对运营商各类业务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能对目前和未来若干年内的传输网络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论文基于运营商现阶段的业务需求,以及各类业务增长的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徐州地区的自身特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广泛收集基础数据,深入调研特俗区域需求,检查核实收集数据的准确性;2、分析整理并处理数据,选取合理的计算方法,对计算的结果进行甄别;3、随着需求的变化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修正,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4、根据地市要求,选择合理的传输设备;5、将分析处理完成的数据整理成输入图表,得出本期工程建设量,并根据本期实际工程建设量来论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需求预测顺应了运营商网络建设及未来网络演进的发展趋势,也是运营商传输网络建设中,一贯采用的建设依据。通过做需求预测,有利于实现网络的平滑演进,有利于使网络具有更强的高效性,有利于在工程建设时节省投资。不仅能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还能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此外,该需求预测结合了徐州地区的特点,也能给其他地市的需求预测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建武[3](2017)在《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文中指出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互联网监管的媒介对象具有特殊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是中国国家权力介入和渗透互联网新型社会空间的支撑体制,是国家在互联网监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监管机构设置、关系隶属、职责权限划分、行动规则设定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和。因此,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值得关注。本文试图以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以期对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系统考察。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是沿着电信业监管体制的设计思路不断完善的结果,传统电信业监管机构经过重组后变为信息产业部,主要负责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则主要负责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属性和政治属性逐渐增强,互联网从附属型舆论阵地逐渐变成舆论主阵地,互联网意识形态潜能得以彰显。互联网站的发展和网民新闻信息需求的转变催生了新的管理需求,“党管媒体”原则和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开始逐步向互联网虚拟空间移植和嫁接,中宣部、国新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版权局等部门逐渐嵌入,传媒监管手段也随之被移植、复制和改造,形成以行政许可、属地管理、宣传引导、行政指令、网络安全审查、主体责任制和自我审查为体系的互联网监管手段。传媒监管体制的嵌入和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引发了部门介入的连锁效应,多达23个监管部门争夺互联网监管权,中国互联网监管的“九龙治水”格局和“碎片化”体制逐渐形成。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的冲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总体管理,但国信办从属于国新办的兼管模式不利于新设部门的职责功能发挥。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国信办从国务院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升格为中央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并通过部门间相近机构的合并、信息内容管理权的转移、CNNIC行政主管权的过渡以及新增网络执法权等形式对国信办进行机构重组与权力强化。这种行政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变革模式迎合了“整体性政府”的改革理念,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协调和统筹下,一套以工信部、公安部和国信办为监管主导部门的整体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正式形成。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两次历史变革遵循着独特的转换逻辑。首先,发展型政府的行为惯性以及政治合法性的巩固需要推动中国互联网建设形成了“发展至上”的主导策略,信息产业部顺势成为互联网基础性行业发展和管理的主导部门;“发展至上”的策略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忽视了网络信息的负外部性问题,纠正互联网站信息的负外部性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监管体制变革的基本出发点。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逐渐解构传统社会秩序,互联网违法信息、有害信息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缔造了一个新风险社会,以构建网络传播秩序为旨归、以国家权力介入为方向的网络社会维稳模式成为“中国式”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和投影,“维稳”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具体呈现为舆论引导和网络安全保障。再次,鉴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际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机构和政府过程中的中轴作用,中国互联网最终选择了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党政体制”以及政党主导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政党主导色彩。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一条渐进的增量改革道路,但“增量改革”论具有不足之处,当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或者当“体制存量”的问题累积到爆发点,“双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彰显,体制内存量掣肘体制外增量的发展时,体制改革的重点便会从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增量改革能否平稳有效过渡到存量改革是衡量改革有效性的标尺。而目前学术界普遍缺乏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过程分析。事实上,增量改革分为一次增量改革和二次增量改革两个阶段,一次增量改革以“双轨制”为核心特征,二次增量改革则以双轨并轨为改革方向。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二次增量改革,大体符合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理论模型。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二次增量变革为协调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平稳过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通过在“存量体制”内部调整、优化和重组构成要素间关系进而创造出“增量”的方式来协调“体制增量”和“体制存量”的摩擦和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的平稳过渡。

杨小伟[4](2016)在《开放合作,共建智能信息丝绸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电信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运营商深度合作,重点去打造中缅欧、中巴欧、中哈土欧、非洲大陆高速信息走廊及泛亚网络。积极致力于非洲、中亚、湄公河等区域的环网的建设,促进区域内信息沟通与互联,帮助区域内各国提高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并打造全球的互联网促进信息共享,将努力地建设五个全球的流量转接中心,亚太的京津沪以及香港,亚太的新加坡,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和圣何塞,美国东部的纽约华盛顿,欧洲的伦敦和法兰克福。

韩伟[5](2016)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文中认为全业务综合承载是当今世界主流电信业务运营的重要发展方向,全业务综合承载能力是当下运营商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传送网作为运营商最重要的基础网络,其网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网络的性能,面向全业务综合承载的传送网络如何演进和建设是各大运营商研究的重点课题,传送网的规划和建设在整个运营商网络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着LTE基站的部署和政企客户、公众宽带用户的迅猛增长,传统的传输接入网络已经无法适应IP化的综合业务承载需求,不能满足运营商全业务发展的需要。分组传送网具有更高的承载效率、支持点到多点间通信、更好的网络扩展性等优点,以及高质量的可靠性、时钟同步和便利的操作维护性,采用分组传送技术建设运营商综合业务承载网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运营商角度对比分析了主流传送网技术的原理以及特点,包括SDH/MSTP、波分复用技术以及两种主流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和IP RAN。并结合运营商业务承载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分组传送网的必要性。本文根据运营商的网络现状以及全业务承载的需求,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基于IPRAN的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思路和原则。详细讨论了基站业务和政企客户专线的接入方式和网络结构的搭建原则,同时对基站业务和政企专线业务在IP RAN网络中的业务承载方案、QoS部署和时钟同步方案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基站业务的各种接入方式和业务承载方式,并对政企业务的七种接入场景进行了讨论。同时在也规划设计层面对光缆和机房配套等专业协同方面提出了要求,尝试提出优化了的在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业务方面的建设原则。本文结合了一个由本人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参与规划设计的运营商利用IP 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业务的实际案例,并据此积累了运营商利用IP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等业务方面的网络建设经验。重点阐述了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如何根据网络现状来制定本地区的传输网络规划,首先详细分析了运营商本地传送网现状、综合业务承载的需求。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IP RAN的特点和建设思路,针对该案例提出了 IP RAN组网结构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原则,并按照原则提出IPRAN网络建设的建议。该案例首次在IPRAN网络中大规模承载政企专线业务,并成功实施,对IPRAN的全业务综合承载在全国的推广都有借鉴意义。

张超[6](2014)在《PTN与EPON技术在溧阳移动公安320集团客户接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团客户接入是电信运营商最主要的业务类型之一,针对集团客户对接入成本、质量保障和维护难易程度等方面较高的要求,电信运营商需要优化现有传输网络资源,向集团客户提供统一和高质量的通信信息服务解决方案。论文结合实际工程,对集团客户接入技术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集团客户接入的业务场景和主要技术,重点讨论了PTN技术与EPON技术及其在集团客户接入中的应用。论文结合溧阳移动与公安合作的320项目,设计给出了具体的基于PTN与EPON技术承载集客业务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朱强[7](2014)在《高速公路通信网升级建设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三方面对高速公路通信网升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现状,阐述通信网升级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传输业务,界定了网络升级的等级;通过组网技术研究,明确了组网的技术方向。

王耀[8](2013)在《OTN技术及其在曲靖本地网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数据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网承载的业务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务需求朝着大颗粒、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的方向快速发展。传统的SDH技术面对数据业务爆炸式的增长以及大颗粒带宽业务的涌现,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OTN技术作为新一代光传送网技术,继承已有的传送网络中诸多优势,已成为当前面向差异化业务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论文针对OTN技术及其在曲靖本地网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OTN的产生背景、主要技术及特点,从多个方面分析了OTN与传统DWDM技术的区别。论文结合曲靖OTN本地网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分别从网络现状分析、网络规划、工程建设、网络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OTN在曲靖本地网应用中的具体解决方案。

沈向军[9](2013)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三网融合”的出现源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其影响与意义又远超出技术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安全与竞争力塑造的多个层面。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状态下,被置于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研究,以对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梳理为逻辑起点,检视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其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之间关联方式的变化,探讨有线电视行业产业链的演进路径,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基础,提出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途径与手段,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与中国有线电视电视行业现状的竞争战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同步演进,一系列变革发生在基础技术、业务形态、市场结构、产业形态和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并向着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的方向持续发展。有线电视行业的传输能力得到提升,网络功能得到拓展,同时也因行业垄断优势的逐步消失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线电视行业的三网融合转型实践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分散、弱小的行业先天不足、与信息产业运营模式不匹配的单一盈利模式以及突出的资金瓶颈对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制约与阻碍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美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放松管制”的政策取向下进行的,以康卡斯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以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整合与转型。中国的电信企业则是以三大全国性、全业务运营商为主体,从网络、产品、服务、品牌等多方面着手,实现由通讯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美国有线电视企业和我国电信企业实现转型的共同前提。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承载着多个层面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被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传播体系重要构成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从产业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提升,并完成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从企业层面来看,收入利润的增长、竞争能力的提升等都是企业生存与扩张的基本需求。从有线电视行业自身来看,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与转型正在促使有线电视的传统产业链分解,并形成新的网络状产业链结构。这就使得模块化分工成为实现有线电视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则成为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手段。从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环境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清晰;有线电视企业之间,以及与电信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竞合博弈的状态之中,既形成了市场竞争,又存在着合作基础。因此,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应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和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其中,形成战略联盟和注重风险控制是影响上述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吴剑明[10](2012)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介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活动后出现的一种政府管理现象。具体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就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框架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地方民族构成、民族文化和行政环境所开展的本级和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化以及引领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技术工具和技术设备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化并无二致。但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自己的特征、特定的内容和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技术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士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本源特征;公共性、异步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衍生特征。国家、上级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本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政府网站、民族工作和民族资源信息化等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客体。从实践来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不同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之间不完全同步,与一般地方政府相比也存在总体上相对落后的现象。从总体上看,计算机单机应用、民族资源信息化、政府外网建设特别是政府网站建设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阶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首先,从技术机制角度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实施后的作用要大于一般地方政府,具体表现在网络结构、信息交换速率、信息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其次,从非技术机制角度看,国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信息政策的制定等方式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进行着干预控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消极效应、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滞后状态、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语境中,政治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体——多元”互动,技术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内容”互动,政治性与技术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机”互动。本文基于以上互动关系进一步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个方面,构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较为稳定的“三角”结构,忽视任何一方的两方互动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后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庞杂的,本文遵循“环境—因子—因素”的思路对一些相对重要的影响因子予以展开分析。从国内环境来看,存在物质经济因子、政治法律因子、人口文化因子、民族资源因子、信息技术因子、安全保障因子和地理交通因子;从国际环境来看,存在跨界民族因子、技术优势因子和网络空间因子。本文在关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内在机理相关章节的讨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推动性政策、信息素养、人才队伍、跨界民族、国外技术优势、国际网络空间和国外安全威胁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无论是其内在机理还是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都表明了其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整体特点,因而具有特定的功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功能是在多方面和多层次发挥作用的,可以分为技术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四个主要方面。共享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和提高政府回应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功能;更新政府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和宣扬民族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文化功能;增强内部效能、提高外部效益和实现信息扶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经济功能;推动政府组织变革、促进政府流程再造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政治功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士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既有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既表现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层级上的纵向共性,也表现为层级上的横向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本文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概括为:“两网、一站、四库、十八金”等工程在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一种纵向贯通能力、政府信息化成为一科,政策要求、信息技能要求成为一种人事制度、公文交换系统成为一种实践共识、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一种潮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共性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不统一、建设水平不平衡、重建设轻应用、人才匮乏和流失等问题。本文进一步认为,顶层设计欠缺问题是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政府信息特别是民族信息的采集规范问题是自治州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而自治县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则表现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性较大、网络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到达基层用户的推送问题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价值取向、模式选择、制度设计、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首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应当坚持服务性的价值取向,这一服务取向具有特定的内容、意义和实现途径。在建设和管理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应当分别采取创新式外包、流程式外包和混合式外包等不同的外包形式。其次,在建设框架和重点内容方面包括基础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务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六大体系”。其中,民族资源信息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及其专门人才培养也成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进行网络空间和网络边疆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再次,民族自治地方在开展政府信息化的实践中还要做好相关制度设计,并同时关注相关制度的共时态作用和历时态作用。关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制度的历时态作用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制度设计中,既需要同级人大的立法支持,又需要工信部门对技术性和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性的具体把握。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治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也是其功能性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文化的主要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网络文化治理,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政治管理职能,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社会文化管理职能,其治理模式具有特定的内容。总之,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并不完全是相关民族“自为”的结果,它是国内和国外、民族内和民族外、技术的和政治的、地方的和国家的等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及其完备性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二、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差距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位与性质
二、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的通信基础网络建设时期
    (二)21世纪头十年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快速发展时期
    (三)2010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期
三、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差距
    (一)中国宽带普及率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服务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竞争优势突出,但空间与海底设施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三)中国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但面临技术短板制约
四、高质量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二)优化投融资机制设计,大力激发社会资本参与
    (三)丰富应用场景,推进以“用”促“建”
    (四)提升信息网络治理水平,促进普遍服务

(2)徐州移动城域传送网需求预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需求预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 运营商需求预测发展现状
    2.2 运营商需求预测的发展方向、策略、趋势
        2.2.1 中国移动需求预测发展方向
        2.2.2 中国电信需求预测发展方向
        2.2.3 中国联通需求预测发展方向
    2.3 运营商需求预测发展的主要考量因素
    2.4 运营商需求预测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3.1 不同类型业务需求特点分析
    3.2 需求预测方法分析
    3.3 无线业务需求
        3.3.1 无线业务发展趋势
        3.3.2 无线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3.4 家客业务需求
        3.4.1 家客业务发展趋势
        3.4.2 家客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3.5 集客业务需求
        3.5.1 集客业务发展趋势
        3.5.2 集客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3.6 数据中心业务需求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城域传送网传输设备选型研究
    4.1 城域传送网简介
    4.2 OTN设备选型分析
        4.2.1 OTN设备性能简介
        4.2.2 OTN设备应用场景分析
    4.3 PTN设备选型分析
        4.3.1 PTN设备性能简介
        4.3.2 PTN设备应用场景分析
    4.4 PON设备选型分析
        4.4.1 PON设备性能简介
        4.4.2 PON设备应用场景分析
    4.5 SDH设备选型分析
        4.5.1 SDH设备性能简介
        4.5.2 SDH设备应用场景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徐州移动需求预测实施方案
    5.1 无线业务配套传输设备建设方案
    5.2 家客业务PON建设方案
    5.3 集客业务PON建设方案
    5.4 核心汇聚层建设方案
    5.5 本年度网络建设方案汇总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3)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
        (一) 文献综述
        (二) 问题意识
    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一) 理论基础
        (二) 核心概念
        (三)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的监管体制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与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电信监管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的监管体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媒体的监管体制
        (一) 党管媒体原则
        (二) 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
        (三) 传统媒体的监管手段
    第二节 互联网的媒体化与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一)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与互联网的媒体化
        (二) 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三) 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
    第三节 传媒监管体制嵌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监管体制的负效应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国信办成立与兼管模式的生成
    第二节 网信领导小组建立与中央网信办权力重组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安排与运行
        (一) 横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二) 纵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转换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发展至上”的互联网建设主导策略
        (一) 发展型政府的惯性行为
        (二) 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
        (三) 网络媒体发展与信息的负外部性
    第二节 “重构传播秩序”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
        (一) 网络信息传播对传统秩序的解构
        (二) 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
    第三节 “政党主导”的互联网监管体制变革
        (一) 国际互联网监管的两种模式
        (二) 政党主导体制变革
结语 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互联网体制转换经验
参考文献
附件 中国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开放合作,共建智能信息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尽快驶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
增强服务各国信息化的能力
建设全球五个流量转接中心

(5)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探讨的背景
        1.1.1 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1.1.2 国家信息化建设是传送网发展的推动力
    1.2 课题探讨的目的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传送网介绍
    2.1 传送网的概念
    2.2 同步数字体系
    2.3 波分复用技术
    2.4 分组传送技术
        2.4.3 PTN
        2.4.4 IP RAN
        2.4.5 IP RAN与PTN的区别
第3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的规划设计思路
    3.1 业务承载方式
        3.1.1 IP RAN承载基站设计原则
        3.1.2 IP RAN承载政企专线设计原则
    3.2 QoS部署
    3.3 时钟同步方案
    3.4 光缆网协同组网
    3.5 机房配套
第4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工程设计案例
    4.1 工程概述
    4.2 网络现状
        4.2.1 本地网波分现状
        4.2.2 MSTP网络现状
        4.2.3 本地网光缆现状
    4.3 需求分析
        4.3.1 基站业务
        4.3.2 政企专线业务
        4.3.3 IP城域网电路
    4.4 IP RAN网络架构和建设思路
        4.4.1 核心层
        4.4.2 汇聚层
        4.4.3 接入层
    4.5 建设方案
        4.5.1 骨干汇聚层建设方案
        4.5.2 政企专线建设方案
        4.5.3 本地网波分建设方案
        4.5.4 MSTP退网方案
        4.5.5 主要设备选型
    4.6 建设效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PTN与EPON技术在溧阳移动公安320集团客户接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集团客户接入技术现状
        1.2.1 SDH接入
        1.2.2 MSTP接入
        1.2.3 PON接入
        1.2.4 PTN接入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集团客户接入主要技术
    2.1 集团客户接入概述
    2.2 集团客户接入业务分类
    2.3 集团客户接入技术比较
        2.3.1 SDH接入
        2.3.2 MSTP接入
        2.3.3 WDM接入
        2.3.4 PTN接入
        2.3.5 ADSL接入
        2.3.6 EPON接入
第三章 集团客户接入组网方案
    3.1 裸纤方式
    3.2 PON方式
    3.3 SDH方式
    3.4 MSTP方式
    3.5 PTN方式
    3.6 几种常见接入方式的比较
    3.7 PTN与EPON混合组网方式分析
第四章 溧阳移动公安320项目工程应用
    4.1 项目背景概况
    4.2 项目总体设计架构
        4.2.1 总体架构
        4.2.2 设计规范及要求
        4.2.3 组网方案
        4.2.4 工程规模
        4.2.5 IP地址分配与点位明细表
    4.3 320项目组网特点
    4.4 320项目工程应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速公路通信网升级建设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信网现状分析
二、通信网升级传输业务分析
    (一)通信网干线传输业务分析
        1、语音传输数字电路
        2、收费系统联网的数据传输通路
        3、监控、收费系统视频图像传输通路
        4、会议电视
        5、综合办公业务
        6、预留
    (二)通信网接入层传输业务分析
        1、语音传输数字电路
        2、收费系统联网的数据传输通路
        3、监控、收费系统视频图像传输通路
        4、综合办公业务
        5、预留
三、传输网组网技术研究
四、结束语

(8)OTN技术及其在曲靖本地网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市场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2 曲靖电信网络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OTN原理及技术特点
    2.1 OTN原理
        2.1.1 OTN基本概念
        2.1.2 OTN复用和网络结构
    2.2 OTN网络保护技术
        2.2.1 OTN的保护结构
        2.2.2 OTN保护特点
    2.3 OTN与DWDM技术对比
        2.3.1 OTN技术优势
        2.3.2 OTN与DWDM技术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曲靖OTN网络规划
    3.1 曲靖本地传送网现状分析
        3.1.1 曲靖本地网现状概述
        3.1.2 曲靖C3本地网现状
    3.2 曲靖本地网OTN网络规划
        3.2.1 现网存在问题分析
        3.2.2 业务需求分析
        3.2.3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2.4 OTN建设方案分析
        3.2.5 设备选型过程
        3.2.6 曲靖OTN网络建设方案
    3.3 小结
第四章 曲靖OTN网络建设与实施
    4.1 设备概述
    4.2 设备安装
    4.3 网管安装
    4.4 业务配置
    4.5 网络性能测试
    4.6 建设效益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TN网络的应用管理
    5.1 OTN维护故障处理方法
        5.1.1 OTN网络基本信号流图
        5.1.2 OTN故障分类
        5.1.3 OTN光传输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5.1.4 外部故障定位及排除
    5.2 光功率问题故障处理
        5.2.1 光功率故障处理方法
        5.2.2 光功率明显降低
    5.3 误码问题故障处理
        5.3.1 误码故障处理方法
        5.3.2 单波通道误码
        5.3.3 多波通道误码
    5.4 常见故障处理
        5.4.1 网元全部业务中断
        5.4.2 单波业务中断
        5.4.3 客户侧业务中断
        5.4.4 业务无法自动恢复
        5.4.5 人为误操作导致业务中断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9)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0章 序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
    0.3 理论资源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发展
    1.1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1.1.1 三网融合概念的厘清
        1.1.2 三网融合的发生与发展
        1.1.3 三网融合实现的动力机制
    1.2 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的共同演进
        1.2.1 面向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与网络改造
        1.2.2 基于三网融合的业务规划与产品设计
        1.2.3 目标指向: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
    1.3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1.3.1 传输能力的提升与网络功能的拓展
        1.3.2 网络专用性的弱化与行业垄断优势的不断消解
        1.3.3 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第2章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有线电视的转型探索
    2.1 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与实施进程
        2.1.1 “三网融合”战略意义和规划的不断明确
        2.1.2 从“82号文件”到“非对称双向进入”的政策松动
        2.1.3 分阶段推进的三网融合地区试点
    2.2 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型探索
        2.2.1 青岛、大连、深圳:三次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会
        2.2.2 青岛、佛山、杭州:三种实现整体转换模式试验
        2.2.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适应三网融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2.3 以企业为主体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市场化发展实践
        2.3.1 深圳天威:资本助力下的区域性转型实践
        2.3.2 中国有线:国干网的市场化转型探索
        2.3.3 上海百视通:跨行业合作实现跨地域发展
    2.4 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2.4.1 分散、弱小:行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2.4.2 盈利单一:与信息产业运营方式不匹配
        2.4.3 资金短缺: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第3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业和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路径
    3.1 美国有线电视发展的路径
        3.1.1 放松管制思路下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3.1.2 市场力量主导的产权与资源重新配置
        3.1.3 康卡斯特:在并购整合中完成转型
    3.2 中国电信业的三网融合实践
        3.2.1 改革、重组造就三大全国性运营商
        3.2.2 信息化圈地与“宽带中国”工程
        3.2.3 智能终端推广:抢占移动互联先机
        3.2.4 IPTV:直指有线电视的增值业务
    3.3 中国电信:可供借鉴的转型案例
        3.3.1 “综合信息服务商”:企业定位的重新确立
        3.3.2 以“网络+产品”夯实转型基础
        3.3.3 以“品牌+服务”带动规模化发展
第4章 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目标设定
    4.1 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定位
        4.1.2 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构成
        4.1.3 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个具有深意的制度安排
    4.2 产业层面的融合与发展需求
        4.2.1 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4.2.2 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整体提升
        4.2.3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4.3 企业层面的生存与扩张目标
        4.3.1 收入与利润的稳定增长
        4.3.2 ARPU值的有效提升
        4.3.3 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的长期保持
第5章 基于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
    5.1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演进
        5.1.1 有线电视传统产业链的分解
        5.1.2 有线电视网络状产业链的形成
    5.2 模块化分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5.2.1 有线电视行业的模块化设计
        5.2.2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核心企业塑造
        5.2.3 有线电视行业的创新路径
    5.3 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的手段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5.3.3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5.3.4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第6章 基于博弈竞合的有线电视竞争战略
    6.1 有线电视竞争的SWOT分析
        6.1.1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优势
        6.1.2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劣势
        6.1.3 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机遇
        6.1.4 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的威胁
        6.1.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6.2 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
        6.2.1 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6.2.2 战略行动一:基础网络的升级与整合
        6.2.3 战略行动二:优质视频资源的经营
        6.2.4 战略行动三:产品更新与服务优化
    6.3 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
        6.3.1 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6.3.2 战略行动一:从“家庭”用户价值出发的业务差异化设计
        6.3.3 战略行动二:品牌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6.3.4 战略行动三:业内、跨业的资本联结
    6.4 战略性联盟与风险控制
        6.4.1 合作:有线电视企业之间的同业联盟
        6.4.2 共赢:与电信企业之间的跨业联盟
        6.4.3 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界定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征
        一、本源特征——技术性、政治性、民族性
        二、衍生特征——公共性、异步性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容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体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客体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形成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技术机制分析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中的网络结构
        二、政府信息的传输速率
        三、政府信息的成本和收益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非技术机制分析
        一、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干预控制
        二、民族因素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约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一、政治性与民族性——“一体-多元”互动
        二、技术性与民族性——“形式内容”互动
        三、政治性与技术性——“人-机”互动
        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互动关系模型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环境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生态环境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子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管理体制和推动性政策的影响
        一、管理体制的涵义
        二、管理体制的静态和动态影响
        三、推动性政策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信息素养和人才队伍的影响
        一、信息素养
        二、人才队伍
        三、信息素养和人才队伍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国际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跨界民族的影响
        二、国外技术优势的影响
        三、网络空间方面的影响
        四、安全威胁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技术功能
        一、共享政府信息
        二、公开政府信息
        三、提高政府回应性
    第二节 文化功能
        一、更新政府文化
        二、引导网络文化
        三、宣扬民族文化
    第三节 经济功能
        一、增强内部效能
        二、提高外部效益
        三、实现信息扶贫
    第四节 政治功能
        一、推动政府组织变革
        二、促进政府流程再造
        三、提升公共管理能力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纵向共性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问题
        二、建设水平不平衡问题
        三、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四、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横向个性问题
        一、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二、自治州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三、自治县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第六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价值取向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服务取向及其内容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坚持服务取向的意义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实现服务取向的途径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模式框架
        一、建设和管理模式
        二、建设框架和重点内容
        三、发展战略和实现策略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度设计
        一、共时态功能的相关制度
        二、历时态功能的相关制度
        三、制度设计中的几个关系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文化塑造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
        二、建设人才队伍和提高信息素养
        三、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对网络文化的治理能力
结论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
    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及其完备性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差距与对策[J]. 郭朝先,刘艳红. 企业经济, 2020(09)
  • [2]徐州移动城域传送网需求预测研究及应用[D]. 汤文浩.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3]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D]. 陶建武. 武汉大学, 2017(06)
  • [4]开放合作,共建智能信息丝绸之路[J]. 杨小伟. 智慧中国, 2016(11)
  • [5]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D]. 韩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6]PTN与EPON技术在溧阳移动公安320集团客户接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张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7]高速公路通信网升级建设分析研究[J]. 朱强.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4(07)
  • [8]OTN技术及其在曲靖本地网中应用的研究[D]. 王耀.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9]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D]. 沈向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5)
  •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D]. 吴剑明. 云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中国电信高速传输环网——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