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

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

一、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王玉帅[2](2014)在《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进入了“深水区”,多哈回合谈判又终破坚冰,中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改革也随之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中国入世13年,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暴露出来诸多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随之分析这些问题产生背后的制约的因素。中国农业补贴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农业补贴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其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是制约中国农业补贴的重要因素,它如何与WTO规则接轨、如何在本国适用WTO相关规则、以及在争端解决机制下如何处理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一系列因素,是为什么要在WTO框架下研究农业补贴制度的根本原因。其中,WTO争端解决机制主要依据《农业协定》(Agreement onAgriculture)、《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CMA)、《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1994)来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同时中国的农业补贴很大程度上还受《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TBT)构建起的技术壁垒的制约。在WTO框架下的各项规则中,《农业协定》和2008年12月修订的《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Draft Modalities,以下简称《模式草案》)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制约因素,本文对此作了单独的分析。《农业协定》是WTO框架下所有约束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国际法中最为重要一项国际协定,在处理农产品贸易争端时优先适用于其他国际法和国内法。其中,国内支持规则是《农业协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补贴的核心。2011年中国向WTO农业委员会通报了2005-2008年中国国内支持已使用的八项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广义来说,《农业协定》附件2中列出的12项“绿箱”措施1在中国已经全部适用。中国的“黄箱”措施2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方式还比较单一、对生产的刺激作用还不十分显着、补贴的专向性还不够突出。此外,中国现在还没有使用“蓝箱”措施,短期内使用“蓝箱”措施3的时机还不成熟。《模式草案》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阶段性成果,作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谈判文案,是指导和制约中国农业补贴未来发展趋势最重要的谈判文案。《模式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多哈回合谈判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方向,主张贸易自由化将会给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利益,鼓励各成员积极努力参与到谈判中来,消除隔阂、打破僵局,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公平、自由、透明的体制,争取尽早达成共识,签署新一轮的农业多边协议。国内支持措施既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核心问题,也是与中国关系最为紧密的谈判内容。随后,本文结合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最新成果继续对中国农业补贴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多哈回合谈判历经13年的艰苦努力,直到2013年12月巴厘岛会议4才突破坚冰。多哈农业谈判的成功将对WTO各成员的农业补贴制度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对重振全球农产品贸易和提升消费者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厘岛会议通过了《巴厘部长宣言》,取得了“一揽子”的共识,史称“早期收获”。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总体立场和目标是“澄清和改进规则、加严纪律、防止滥用”,全程深度参与谈判过程和规则制定过程。本文综合地论述了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地分析了问题产生背后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新进展,围绕中国农业补贴“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在WTO相关规则的框架下,以“四化同步”为导向,最终提出了多项建议。

蒋兴红[3](2014)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1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大出大进中,出现“逆差常态化”现象。然而,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由此而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价格波及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冲击。本研究将农产品国际贸易置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增长系统中,构建从价格传导波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探寻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和贡献。本研究以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石,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基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认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分析贸易逆差的成因,以判断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未来走势。其次,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验证和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第三,基于影响途径的检验和分析,构建模型,系统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2004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差额出现由“顺”向“逆”的历史性大逆转,逆差不断扩大,并呈现长期存在的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大豆、棉花、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具有主要逆差产品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的特征。需求、结构和竞争力(引力)的CMS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竞争力和结构影响,增速缓慢。但相比较而言,农产品进口因为国内经济环境趋好进口引力大增,进口增速远大于出口,则必然形成逆差。因此,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态势将成为短期不可逆转的趋势。短期内,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通过价格传导及波及,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增长均刺激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进口和出口上涨1%,中国农产品价格分别上涨0.7355%和0.4198%。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中国CPI上涨,并通过CPI对PPI的影响,间接导致PPI上涨。短期内(半年),农产品价格对CPI有重要影响,贡献44.9%;农产品价格对PPI的贡献较为稳定,半年内贡献13.07%。经粗略推算,农产品进口和出口上涨1%,将对CPI上涨分别贡献0.3303%和0.1885%,将对PPI上涨分别贡献0.0961%和0.0549%。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对中国农业增长和农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产业关联,形成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间接影响,对三次产业具有结构调整效应。格兰杰因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技术扩散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影响中国农业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和空间,而且通过农业及其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口和出口扩张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作用不同:一方面,出口会减少第一产业份额,增加第三产业份额,对第二产业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着;另一方面,进口会增加第二产业份额,减少第三产业份额,对第一产业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着。从短期来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价格传导波及效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都会引起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导致CPI上涨,抑制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通过CPI对PPI的影响,间接引起PPI更高幅度的上涨,而刺激经济增长。两者相抵,现阶段国际贸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每上涨1%,国民收入将增加0.1%。但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仅影响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效率,而且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首先,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有助于促进中国农业增长;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和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进口都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但进口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结构对中国农业增长具有更显着的意义。其次,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将显着促进中国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明显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但抑制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将显着扩大第二产业的份额,减少第三产业的份额,两者均会导致经济规模的萎缩,抑制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促进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两者比较可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格局将会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综上所述,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趋势已不可逆转,鉴于其对中国农业和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保持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适度规模水平和合理结构成为重要目标。为此,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国际贸易均衡发展;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疏通农产品价格传导途径,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效率,扩大贸易利得;需要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仅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基础,而且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肖文兴[4](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白田田[5](2011)在《十年守望:农业的沧海桑田》文中指出一吨吨南美大豆登上国际粮商的货船,目的地是中国沿海的油脂厂;一位黑龙江农民放弃长期种植的大豆而改种长粒粳稻,他已经和一家外资粮油加工企业签了订单农业合同——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两幅农业图景。入世十年,曾经最让人担忧的中国农业在开放中寻找机遇?

李勤昌[6](2009)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保护程度依然很高,平均约为工业品的四倍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农业实施高保护政策,严重扭曲了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威胁到它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时九年至今仍未完成谈判目标,不仅给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蒙上了阴影,还对当前萧条的世界经济恢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机理,预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正确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农业多边谈判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问题。在贸易制度的研究中,传统贸易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产生的政治过程及原因,但是两者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揭示当前顽固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因此,如何改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并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地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根源、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制度,预测其未来走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手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地,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使用的是规范的分析方法和归纳逻辑手段,在对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过程和典型民主政治制度下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的归纳,提炼和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对美国、欧盟、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分析中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演绎、归纳逻辑手段,验证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利用该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未来的可能演化趋势。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主要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辅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首先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加入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重点从利益集团、政府和国际贸易制度三个因素在贸易政策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入手,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机理、主要决定因素,结合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历史考察,揭示该保护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以及WTO农产品贸易制度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本文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第1、2章)。其中,第1章除了说明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外,主要内容是对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及后文分析汲取营养,同时提出现有文献的有待深入研究问题,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第2章为理论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归纳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思想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它们作为分析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工具。本部分还重点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现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并且在该框架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制度”因素,构建了“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本章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做出如下理论判断:1.任何经济开放国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和绝对的保护贸易,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如此。它们是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一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性倾向或保护性倾向,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就会主张或赞成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弱、竞争力差的,就会追求保护贸易。3.一般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大于工业品,因为农业利益集团组织良好,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工业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持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会极力阻挠农产贸易自由化。4.为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等宏观因素考虑,政府往往倾向于农业保护。5.农产品贸易大国及人口大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更加敏感,因而将是多边农业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政策取向决定了多边谈判的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文中选取美国和欧盟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它们的农业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历史、政策决策机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偏好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顽固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根源,并对它们的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同样的思路,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同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本部分的基本结论是:第一,WTO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制约能力脆弱;第二,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将继续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第三,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仍将具有相当的贸易保护特征,为成员国实施一定的农产品贸易支持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本文第三部分(第6章)分析了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WTO贸易制度框架下的政策运用空间,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参与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建议。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下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任何贸易政策都是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决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尤其是这样;第二,WTO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是经济领域内的贸易规则和纪律,该制度建立与变迁的驱动力源于成员国间的国家总体利益博弈;第三,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比优势和市场波动,该因素决定着农民的相对收入,从而影响它们寻求政府保护愿望的强烈程度;二是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它决定着政府提供保护的经济能力、保护的政治成本(来自反对派的阻力大小)和政治组织能力;三是政治体制及其组织架构,它决定着农业利益集团政治行为对政府的影响效果;第四,随着WTO制度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来自成员国内部的改革动力在逐步衰减,有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它们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制度。因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将呈加速递减趋势,最终,一定程度的农业及贸易保护制度将成为常态;第五,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大幅削减或消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和粮食净进口国而言,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谈判立场,不轻易承诺削减,更要维护和加强特殊保障机制;第六,未来的WTO农业谈判仍将是主要国家利益集团间反复斗争的过程,但最终结果应当是在当前的主席方案水平上达成某种妥协,这意味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自由化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相比,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弱势特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坚持粮食自主原则,以保证农业人口就业、福利水平提高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在研究的理论工具上,采用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能够更全面涵盖并接近贸易政策的实际形成过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分析工具上,改进了现有的分析模型,加入了国际贸易制度新的要素,构建了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增强了贸易政策走向预测的准确性;第二、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长期性的结论;第三、指出了WTO贸易制度的脆弱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做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观点。

左娜[7](2005)在《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利用入世机遇、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本文探讨了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了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对利用入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立勇[8](2005)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中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问题,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业走向新的发展里程的标记。中国是一个从旧的农业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真实进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又适合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目标相一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关系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大局。因此,理清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提出的基本问题,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在实践中选择“三农”问题的解决路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探讨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联系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历程和作者二十多年的农村工作亲身经历,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视角上,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阔的大课题。本文的工作则在于总结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明确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性,在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中寻找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制度变革、农业政策调整和外向型农业模式建设方面,形成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的认识,为当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实践服务。这些探索可能是初步的、宏观的,但都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并将在今后现代化推进中表现出长久价值。 全文分绪论和六个部分,绪论在总结、评鉴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分六个部分,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对其主要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基础论”,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关系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重大变革,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

唐志红[9](2005)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般理论及中国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特征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模式。论文基于全球化的新背景,界定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优化的路径,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的指标系统。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对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针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讨论了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界定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产业博弈的协调博弈性质,并展开了对中美、中日、中欧产业博弈的战略分析,提出了基于博弈战略的产业选择及产业政策着力点。结合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和后发优势分析,论文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基点以及目标展开了讨论。围绕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提出新时期的产业政策从发展型向竞争型转变,重视对世界经济规则的应用,考虑与相关产业利益博弈的政策协调,注重利用军用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民用化,以便在推动安全化战略过程中突破WTO规则的约束,并高度重视技术标准战略对于提升中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意义。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实施中,注意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本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作用的结合。积极运用产业组织政策,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张桂红,向雅萍[10](2004)在《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完善》文中认为经过乌拉圭回合的艰苦谈判,WTO成员间终于形成了一套农产品贸易安排的规则体系。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入世后,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大大增强,所以研究这套规则体系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加速中国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解读了《农业协议》的核心内容,认真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和法制的现状,分析了入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对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完善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农业补贴的复杂环境
        1.1.2 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客观形势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现实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2.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分析法
        1.5.2 比较分析方法
        1.5.3 案例分析方法
        1.5.4 实证分析方法
    1.6 概念的界定
        1.6.1 农业补贴
        1.6.2 农业补贴制度中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1.6.3 主要发达国家
    1.7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7.1 论文的创新点
        1.7.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WTO 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补贴法律缺失现象严重
        2.1.1 法律透明度不高
        2.1.2 法律一元化和法典化不完善
        2.1.3 司法审查制度不健全
    2.2 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2.2.1 中国农业补贴结构的变化趋势
        2.2.2 中国的农业补贴方式比较单一
        2.2.3 中国农业补贴的科技水平较低
        2.2.4 农业生产和贸易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
        2.2.5 农村生产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2.3 农业补贴的效力较低
        2.3.1 农业补贴力度不足
        2.3.2 农业补贴效率较低
        2.3.3 粮食直接补贴效率下降
        2.3.4 农业补贴的专向性不够突出
    2.4 农业补贴的多功能性不强
        2.4.1 补贴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较低
        2.4.2 “生态友好型”农业奖励补贴制度不健全
    2.5 WTO 相关规则的吸收和利用不充分
    2.6 缺乏应对农业技术壁垒的有效措施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补贴问题的制约因素
    3.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
        3.1.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
        3.1.2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方式
        3.1.3 WTO 有关农业补贴的规则在中国的适用
    3.2 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
    3.3 WTO 框架下的贸易壁垒
        3.3.1 SCMA 与《农业协定》的适用
        3.3.2 GATT1994、《农业协定》与 SCMA 之间的适用
    3.4 WTO 框架下的技术壁垒
        3.4.1 《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在中国的适用
        3.4.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及其与 SPS 的适用
    3.5 《农业协定》
        3.5.1 《农业协定》国内支持规则
        3.5.2 《农业协定》出口竞争规则
    3.6 2008 年 12 月修订版《模式草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支持规则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的适用情况分析
    4.1 已通报的八项“绿箱”措施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分析
        4.1.1 一般服务
        4.1.2 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
        4.1.3 国内粮食援助
        4.1.4 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风险规避
        4.1.5 不挂钩的收入支持——种粮直接补贴
        4.1.6 自然灾害救济支付
        4.1.7 环境计划下的支付
        4.1.8 贫困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
    4.2 未通报的四项“绿箱”措施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分析
        4.2.1 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
        4.2.2 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3 通过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4 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5 未通报的四项“绿箱”措施对中国农业补贴的借鉴意义
    4.3 “黄箱”措施的具体适用
        4.3.1 中国的“黄箱”措施
        4.3.2 中国农业“黄箱”措施的主要方式
    4.4 “蓝箱”措施的具体适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发展趋势的影响
    5.1 《模式草案》国内支持的主要内容
        5.1.1 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总量(OTDS)
        5.1.2 综合支持总量(AMS)
        5.1.3 特定农产品的“黄箱”措施(Per product Amber Box support)
        5.1.4 微量允许
        5.1.5 “蓝箱”措施
        5.1.6 “绿箱”措施
        5.1.7 棉花措施
    5.2 《模式草案》市场准入的主要内容
        5.2.1 关税削减公式
        5.2.2 削减过程中的灵活性
        5.2.3 关税封顶
        5.2.4 敏感产品
        5.2.5 特殊保障产品和措施
        5.2.6 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条款
        5.2.7 其他标准和问题
    5.3 《模式草案》出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5.4 《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影响
        5.4.1 国内支持规则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5.4.2 市场准入规则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背景下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发展趋势
    6.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概述
        6.1.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历程
        6.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各利益集团的主要立场
        6.1.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内容
    6.2 巴里岛会议对中国农业补贴发展趋势的影响
        6.2.1 出口竞争
        6.2.2 一般服务
        6.2.3 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计划
        6.2.4 农产品关税配额计划
        6.2.5 小结
    6.3 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分析
        6.3.1 严格规范国内支持措施
        6.3.2 实质性改进市场准入规则
        6.3.3 差别待遇新成员
        6.3.4 加强对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的管理
        6.3.5 深入参与规则谈判
        6.3.6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WTO 框架下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建议
    7.1 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7.1.1 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
        7.1.2 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实施程序
        7.1.3 建立相对固定的农业补贴衡量标准
    7.2 建立以直接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体系
    7.3 提高农业补贴的专向性
        7.3.1 推广与收入挂钩的补贴
        7.3.2 适量增加与价格挂钩的补贴
        7.3.3 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7.4 增强农业补贴的多功能性
        7.4.1 提高补贴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
        7.4.2 提升农业补贴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农业生产者的作用
        7.4.3 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
    7.5 激发农业补贴的创新力
        7.5.1 增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力
        7.5.2 试点铺开农业收入保险补贴制度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附录A 主要发达国家“绿箱”措施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
        1.2.2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研究
        1.2.3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1.2.4 评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
        2.1.1 产业间贸易理论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2.1.3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力
    2.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增长
        2.2.1 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增长的局部均衡
    2.3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2.3.1 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2.3.2 短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2.3.3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特征及其成因
    3.1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3.2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3.2.1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及地位
        3.2.2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3.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3.3.1 总趋势:贸易逆差形成并呈扩大趋势
        3.3.2 产品结构特征: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
        3.3.3 贸易区域分布特征:主要逆差产品进口高度集中
    3.4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成因
        3.4.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模型)
        3.4.2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
        3.4.3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
        3.4.4 基于进出口比较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成因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价格传导波及效应的实证检验
    4.1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价格传导波及机理
        4.1.1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机理
        4.1.2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波及机理
    4.2 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整合关系检验
        4.2.1 中国农产品国内外价格的联系
        4.2.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关系
    4.3 中国农产品价格与 PPI、CPI 的传导关系检验
    4.4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
        4.4.1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
        4.4.2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波及效应
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途径
    5.1 中国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
        5.1.1 中国农业增长的因素分析
        5.1.2 中国农业增长动力分析
    5.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关系
        5.2.1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因果关系
        5.2.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5.3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引致投入效应的检验
        5.3.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引致投入效应
        5.3.2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引致投入效应
    5.4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技术扩散效应的检验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6.1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6.1.1 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6.1.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6.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结构
        6.2.1 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
        6.2.2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6.3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
        6.3.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
        6.3.2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第七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系统评价
    7.1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7.1.1 价格传导波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7.1.2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7.2 基于价格传导波及效应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7.2.1 模型构建、数据说明及估计方法
        7.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7.3 基于结构调整作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7.3.1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
        7.3.2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7.3.3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
第八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结论
    8.2 启示及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
致谢
作者简介

(4)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1.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艰难曲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
        1.1.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美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加强
        1.1.4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自由化改革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顽固立场
        1.1.5 中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与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1.1.6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产品贸易实践的严重背离
    1.2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
        1.2.1 农产品贸易保护
        1.2.2 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概念的理解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一般性论述——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
        1.3.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1.3.4 国际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
        1.3.5 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1.3.6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1 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
        1.6.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问题
        1.6.3 如何处理WTO农业贸易制度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问题
        1.6.4 绿箱的本质、改革与借鉴问题
2 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学解释
        2.1.1 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2.1.2 保护贸易理论的解释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2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
        2.2.3 国内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对贸易制度的影响
        2.2.4 对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评价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2.3.2 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
        2.3.3 制度变迁理论对国际贸易制度解释的评价
    2.4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的扩展
        2.4.1 国家利益集团对一国贸易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影响
        2.4.2 国际贸易制度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4.3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经济背景
        3.1.1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1.2 美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3.2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3.2.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3.2.2 美国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3.2.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尝试
        3.2.4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回归
        3.2.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强化
    3.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3.3.2 二战后美国贸易思想领域的政治斗争及其影响
        3.3.3 美国贸易制度决策机构的政治行为
        3.3.4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3.3.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4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1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1.1 不断深化的欧盟经济一体化
        4.1.2 欧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1.3 欧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4.2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4.2.1 共同农业政策前西欧的两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高潮
        4.2.2 欧盟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4.2.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改革
    4.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3.1 欧盟层面贸易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及其作用
        4.3.2 欧盟贸易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4.3.3 欧盟机构在欧盟对外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4 成员国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5 农业利益集团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6 国际贸易制度对欧盟农业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5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创建
        5.1.1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回顾
        5.1.2 二战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5.1.3 GATT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建立
        5.1.4 乌拉圭回合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5.2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化努力
        5.2.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5.2.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艰苦历程
        5.2.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步成果
    5.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主张
        5.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特点
        5.3.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4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趋势
        5.4.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基本走势
        5.4.2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5.4.3 农产品贸易保护不可能根本消除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业政策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战略思考
    6.1 世界农业发展失衡的现实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考
        6.1.1 人口急剧膨胀与营养不良和温饱问题的矛盾突出
        6.1.2 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6.1.3 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及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2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弱势特征
        6.2.1 城乡收入剪刀差呈扩大趋势
        6.2.2 农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6.2.3 农业内部谷物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6.2.4 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6.2.5 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6.2.6 生产要素水平相对落后
    6.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现状与评价
        6.3.1 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6.3.2 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措施调整
        6.3.3 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调整
    6.4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思考
        6.4.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可能影响
        6.4.2 中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原则立场
        6.4.3 国际农业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本章小结
7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环境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三)有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四)有利于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开展广泛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
    (五)有利于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中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能力
二、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三、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一)瞄准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品结构
    (二)按国际市场要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
    (三)创名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
    (五)扩大农业对外引资

(8)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一) 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二) 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与创新
        (四) 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与中国农业的对策
        (五) 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六) 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上的特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Ⅰ、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一、农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
        (一)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家庭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 农业合作化体制的演变与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所有制关系的基本评价
    二、新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特征及走势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三、正确对待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一)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我国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力的状况
        (二)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三)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四)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
        (五) 家庭承包经营潜力很大
        (六) 对家庭承包经营要肯定、创新和完善
Ⅱ、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现代化的产生发展过程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
        (二)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的需要
        (四)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应有自己的特色
        (一) 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二)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农业的特殊性
        (三) 我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四)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四、现实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 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三)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
Ⅲ、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和创新
    一、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分析与评价
    二、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
        (一) 加速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二) 积极推行农业经营的制度创新
        (三) 在抓住入世机遇中瞄准外向型农业
        (四) 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
        (五)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创新农业现代化实践形式
        (一) 在农业与加工业的结合中启动订单农业
        (二) 在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中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三) 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中推进公司制农业
Ⅳ、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加入WTO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一) 总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
        (二) 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物质基础装备差,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还处于落后阶段
        (三) 农产品的外贸基础薄弱
        (四)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五) 行业组织的结构不健全
    二、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利弊分析
        (一)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二)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因素
    三、入世后我国走向农业国际化的对策
        (一)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 重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切实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 有组织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五)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六) 大力培植出口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七) 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则,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Ⅴ、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一、公司制农业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二、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突破
        (一)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应对入世挑战,培植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
        (三)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四)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培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途径
        (五)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选择
        (六)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化解农村现实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谷城县公司制农业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 从公司制农业诞生的方式分类,主要有5种形式
        (二) 从产加销的角度分类也有5种形式
    四、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方法措施
        (一) 创新生产方式,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水平
        (二) 整合生产关系,拓宽公司制农业发展途径
        (三) 把握工作重点,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质量
    五、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启示
        (一) 必须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关系
        (二) 必须运用市场手段,循序渐进
        (三) 必须实行高点起步,规范运作
        (四)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五) 必须让农民当主体,农民得实惠
    六、小结
Ⅵ、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 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三)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四) 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二、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和前瞻
        (一)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
        (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问题
    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途径
        (一) 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线,把握农业现代化方向
        (二)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巩固现代农业基础
        (四) 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五) 以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重要基础,树立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Ⅶ、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般理论及中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0篇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全球产业体系大重组的时代
        二、当代全球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三、全球化与中国新世纪经济战略
        四、本文选题的切入点
        第二节 一国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已做的研究: 回顾与评述
        一、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结构
        四、主要创新点
第1篇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间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认识
        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区域化和边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化
        二、经济全球化中的边缘化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模型与机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开放和互动的内涵与模型
        一、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开放和互动内涵界定
        二、产业结构开放与互动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模型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开放与互动机制
        一、全球市场机制作用于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基本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下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市场机制之一: 国际贸易
        三、经济全球化下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市场机制之二: 资本流动
        四、经济全球化下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市场机制之三: 跨国公司
        五、国际性经济组织及其协议对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作用
        六、结论
第2篇 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其评估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一、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产业经济系统优化
        二、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三、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
        二、外向性优化
        三、内生性优化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全球化
        一、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一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关系
        二、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三、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
        四、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局限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估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系统的设计
        一、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系统设计的原则
        二、产业结构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系统
        一、产业经济系统开放化评估指标
        二、产业经济系统中的集聚化评估指标
        三、产业经济系统结构的合理化评估指标
        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评估指标
        五、产业结构安全化评估指标
        六、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的指标系统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美国产业结构优化下的新经济增长
        一、美国的新经济增长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美国新经济增长
        三、美国新经济增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第二节 日本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经济发展
        一、日本经济增长之谜
        二、新时期日本产业结构优化的停滞与经济低迷
        三、新时期日本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与经济低迷的走出
        第三节 印度、巴西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二、巴西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三、结论
第3篇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以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产业体系重组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二、产业结构优化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立足点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产业博弈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产业选择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产业博弈
        一、博弈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
        二、国际经济博弈基本类型
        三、国际经济区域的产业博弈
        四、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产业博弈
        第二节 中美欧日产业博弈
        一、美日欧产业发展及博弈策略
        二、中国与美日欧之间的产业博弈
        三、国际产业博弈对中国产业选择的影响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基点
        一、基于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SWOT分析
        二、充分发挥大国优势和后发优势是中国基于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基点
        三、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是基于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主轴
        第二节 确定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与资本密集产业,重化工业化与轻型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三次产业间的关系
        三、渐进式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四、制造业的优先发展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开放化目标
        二、产业经济系统的集聚化目标
        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目标
        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目标
        五、产业结构安全化目标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第一节 中国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政策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政策
        二、中国的产业政策实践
        第二节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产业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一、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产业政策法》的制定及实施
        三、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完善
        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适度超前优先发展
        五、主导产业的扶植
        六、弱质产业的适当保护
        七、先导产业培育策略
        八、衰退产业的调整
        九、国际投资政策
        十、产业组织政策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汇总
声明
后记

(10)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安排的体系
    (一) 游离于GATT法律规则之外的国际农产品贸易
        1.GATT1947第6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规定
        2.GATT第11条“数量限制的普遍取消”的规定
        3.GATT1947第16条B段“对出口补贴的附加规定”第5款规定
        4.GATT1947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第2项例外规定
        5.GATT中的“免责条款”
    (二) 乌拉圭回合与农产品贸易规则的最终确立
        1.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过程
        2.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规则体系
二、《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一) 《农业协议》的核心规则
        1.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定
        (1) 关税化和削减关税的原则。
        (2) 两个例外。
        (3) 最低市场准入的承诺。
        2.关于国内支持的规定
        (1) 综合支持量 (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 简称AMS) 。
        (2) 不要求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
        (3) 必须进行削减的“黄箱”措施 (Amber Box Measures) , 所谓“黄箱”措施, 是指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措施, 成员必须进行削减。
        (4) 要求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的豁免与例外。
        3.有关出口补贴的规定
        (1) 削减出口补贴的具体承诺。
        (2) 防止规避出口补贴承诺。
        (3) 和平条款。
    (二) 对《农业协议》的评价
        1.进步意义
        2. 缺陷
        (1) 市场准入制度的缺陷。
        (2) 国内支持制度的缺陷。
        (3) 出口补贴制度的缺陷。
三、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一) 中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作出的承诺
        1.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原则性承诺
        (1) 市场准入方面。
        (2) 国内支持方面。
        (3) 关于出口补贴。
        2.中国在有关农产品方面作出的具体承诺
        (1) 粮食类方面的具体承诺
        (2) 畜产品类方面的具体承诺
        (3) 经济作物方面的具体承诺
        (4) 园艺作物方面的具体承诺。
        (5) 其他方面的具体承诺。
    (二) 入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积极影响
        (1) 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获得公正公平待遇。
        (2) 有利于我国获得在WTO谈判中的发言权。
        (3) 有利于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4) 有利于农业扩大对外开放。
        2.消极影响
        (1) 将压缩我国政府对农业保护与支持的空间。
        (2) 将降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将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环境。
        (4) 将给农民收入增长和就业带来更多的困难。
四、完善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对策
    (一) 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现状
        1.中国目前的农业立法状况简介
        2. 中国农业立法的最新成就与不足
        (1) 成就
        (2) 不足
    (二) 完善中国农业的国际法制环境
        1.进一步消除农业的贸易壁垒, 促进自由化, 克服《农业协议》的不平等性
        (1) 市场准入方面。
        (2) 国内支持方面。
        (3) 出口补贴方面。
        2.促进发展中成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特殊和差别待遇落到实处
        3.重视对新成员的特别关注, 以取得平衡的谈判结果
    (三) 完善中国农业的国内法制环境
        1.建立与《农业法》相配套的农业国内支持法律体系
        (1) 以《农业法》为依据, 制定《农业国内支持和保护法》作为其配套法规。
        (2) 鉴于保险的技术性较强, 制定《农业保险法》。
        (3) 制定《农民合作组织法》。
        2.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改革动植物检疫法律制度
        (1) 尽快制定针对性强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法》。
        (2) 以务实有效的原则修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加快农业税法的立法改革
        (1) 现行农业税法的重大缺陷。
        (2) 废除现行农业税法, 重新构建农业税收法律体制。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 制定《农村养老保险法》。
        (2) 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

四、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D]. 王玉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3]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蒋兴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5]十年守望:农业的沧海桑田[N]. 白田田. 经济参考报, 2011
  • [6]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7]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J]. 左娜. 经济与管理, 2005(08)
  • [8]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 刘立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9]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般理论及中国的应用[D]. 唐志红. 四川大学, 2005(03)
  • [10]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完善[J]. 张桂红,向雅萍. 时代法学, 2004(06)

标签:;  ;  ;  ;  ;  

中国农业如何迎接“入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