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蜈蚣药理作用

墨江蜈蚣药理作用

一、墨江蜈蚣的药理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明月,吕巨伟,张婧茜,曲晓琳,傅春升[1](2020)在《四虫胶囊组方分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虫胶囊由全蝎、蜈蚣、地龙和土元四味动物中药组成,是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所得的经验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痛证、血栓栓塞性疾病、炎症、骨与关节结核等。本文系统总结四虫胶囊组方分析、组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充分发挥该传统方药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同时为四虫胶囊组方的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汲丽丽,吕邵娃,杨志欣[2](2020)在《蜈蚣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蜈蚣在治疗疔疮痈疽、半身不遂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疾病方面具显着疗效。蜈蚣主要成分为蜈蚣毒、小分子成分(喹啉、胺类和羧酸等)、气味成分(萜类和醛酮类等)及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核苷化合物等),具抗肿瘤、抗凝、抗心肌缺血、镇痛、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蜈蚣药理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蜈蚣毒具独特药理作用,中医有"药以治病,因毒能及,是药三分毒"观点,其功效与毒性具辩证统一关系。本文对蜈蚣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阐述,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蜈蚣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康四和[3](2018)在《中国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及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蜈蚣属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一个古老的生物物种,是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遗传分类研究对研究物种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类动物因为有限的迁移能力,不同种类、不同类群生活于相对独立的地理分布区域,也成为了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材料。国内外多数学者对蜈蚣属动物分类进行过探讨,但长期以来对部分品种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尤其是模棘蜈蚣亚种及赤蜈蚣亚种的分类,各种类间相互亲缘关系亦不清楚。在中国境内,蜈蚣属动物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由于我国对蜈蚣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资源研究不深入,境内蜈蚣种类数目及分布情况尚不明确。形态鉴定是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的常用方法,但该属动物在形态特征上具有相似性,部分个体在形态上存在交叉,同时当样本部分缺损、特征缺失或呈粉末状时,形态鉴别方法往往存在困难。近年来,几何形态测量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方法不断被探索和应用于蜈蚣属动物的分类鉴定研究,在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上具有一定突破,但单一方法尚不足以解决蜈蚣属动物分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需要探索更多的分类鉴别方法对蜈蚣属动物进行系统研究。蜈蚣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品种,已有2000余年使用历史。近年来,随着对蜈蚣药效研究的深入,其抗肿瘤、镇痛、抗凝血等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应用也逐步扩大,使蜈蚣成为近期研究热点之一。药用蜈蚣种类主要来源于蜈蚣属动物,少棘蜈蚣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蜈蚣药材唯一正品来源,但其它多个蜈蚣品种在我国部分地区或民间均有药用习惯。蜈蚣为有毒动物,不同品种的毒性大小和药效作用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种类蜈蚣在形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使得蜈蚣药材长期存在混淆和误用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对蜈蚣药材基源进行准确鉴定,有助于解决混淆和误用问题。蜈蚣为动物类药材,其有效物质基础不太明确,质量控制方法较为简单,难以对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对蜈蚣药材开展多手段、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有利于完善其质量标准体系,保障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本文对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分类鉴定及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地走访、野外采样及对药材市场和药材公司的市售商品进行调查,对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对中国蜈蚣属动物种类及分布状况进行了整理。研究阐明了中国境内蜈蚣属动物的资源状况、生活规律,明确了目前中国境内蜈蚣属动物存在14个种类,提出了药用蜈蚣“三大水系分布带”及“三大地理分布区”的分布规律。2、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对中国蜈蚣属动物种类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比较了8种蜈蚣属动物形态特征差异,建立中国蜈蚣属动物14个种类的形态鉴别检索表;采用形态测量方法对体长等4种典型特征进行测量,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基于COI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构建中国蜈蚣属动物12个种类系统聚类树,结果10个种类从12个疑似种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分支,但模棘蜈蚣和海南蜈蚣聚为同一分支。通过综合分析法可确定多棘蜈蚣、少棘蜈蚣等种类为独立的种,模棘蜈蚣和海南蜈蚣因分子特征的一致性而成为两个“形态种”。采集于云南禄丰的样本在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上具有独特性,被认定为蜈蚣新种,并命名为禄丰蜈蚣。3、分别通过从定性鉴别及定量分析两方面对中国药用蜈蚣药材进行多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完善蜈蚣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定性鉴别方法通过形态鉴别比较了不同种类药用蜈蚣药材形态特征差异;基于电镜扫描技术对6种药用蜈蚣头板、触角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对不同种类微性状特征进行比较;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建立药用蜈蚣分子鉴别方法,各药用种类在所构建的NJ聚类树中分别聚为独立分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基于PCA-SVC算法对中国药用蜈蚣快速鉴别方法进行探讨,模型校正集结果正确率为100%,预测集预测正确率为81.82%,满足快速鉴别要求。定量分析中,以蜈蚣氮含量为指标,采用半微量定氮法测定不同种类总氮含量;基于氮含量测定结果,通过不同算法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对不同模型结构、预测能力等进行比较,确定PLS-SVM模型为药用蜈蚣最佳近红外快速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定性定量方法能有效控制药用蜈蚣药材质量,可用于对中国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进行评价。4、通过对蜈蚣内源性毒性及外源性有害物质初步研究,对中国药用蜈蚣安全性进行评价。对蜈蚣蜈蚣毒液及药材毒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MTT法探讨蜈蚣药材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蜈蚣毒液及药材毒性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通过炮制加工可降低危害风险;对蜈蚣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量进行研究,采用ICP-MS法测定蜈蚣药材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所测样品中有75%的样品Cu元素超标、45%的样品Cd元素超标,并普遍具有较高的Cu元素含量值;采用LC-MS法对蜈蚣药材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除1批检出黄曲霉毒素外,其余批次均未检出,未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研究表明,蜈蚣在其生长环境中,易于富集Cu、Cd等元素而对人体安全造成影响,严格控制蜈蚣药材贮存条件,可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开展蜈蚣重金属元素及黄曲霉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限量控制,能确保蜈蚣药材用药安全。综上所述,本研究厘清了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提出了中国药用蜈蚣的分布规律;对中国蜈蚣属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鉴定,明确了中国蜈蚣属动物种类为14个种,发现并命名了蜈蚣新种—禄丰蜈蚣。建立了药用蜈蚣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完善了蜈蚣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可有效防止药用种类的混淆和误用,提高药材质量。开展蜈蚣药材安全性评价研究,可有效降低蜈蚣内源性毒性及外源性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确保用药安全。本研究对保障蜈蚣药材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保护蜈蚣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蜈蚣属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建立蜈蚣药材质量评价方法,为其它动物类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吴福林,周柏松,董庆海,王涵,谭静,李平亚,田旭[4](2018)在《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蜈蚣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蜈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蜈蚣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余志杰,李劲松,彭伟,王平,熊亮,刘玉杰,徐颖,孙涛[5](2018)在《息风止痉类动物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主要为受体调节剂、神经递质抑制剂等,其副作用较大,临床用于治疗的药物较为缺乏。研究表明中药动物药主要含蛋白、多肽及小分子化合物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脑组织等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动物药具有活性强、疗效佳的特性,在研究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此,该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具有息风止痉功效中药动物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缺血的主要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动物药蛋白质、多肽的研究较为浅显,部分动物药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点,笔者认为动物药氨基酸、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应转移至寡肽、短肽上,采用先进的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进行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结构鉴定与药效研究,利用生物制品技术方法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肽类生物制品。该文可为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药制品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滕飞[6](2017)在《美洲大蠊抗肿瘤部位与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分离纯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肿瘤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美洲大蠊活性部位C-Ⅱ 3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细胞毒和肿瘤抑制活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迁移、易反复发作、癌变倾向等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同样源于美洲大蠊的活性部位TF在整体动物实验中显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本课题以美洲大蠊粗浸膏为实验原料,分别对抗肿瘤肽类活性部位C- Ⅱ3和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部位TF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探讨其主要成分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为其后续纯化工艺优化和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和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了系统分离纯化方法,探索抗肿瘤活性部位CⅡ-3中多肽物质的最佳分离纯化方案,包括:采用电泳方法对C-Ⅱ3进行实验,初步确定样品分子量区间;采用凝胶色谱法对样品C-Ⅱ1 3进行实验,探索分离样品C-Ⅱ 3使用的凝胶色谱填料及其分离条件;将葡聚糖凝胶初步分离的样品进行脱盐处理,采用离子交换柱进行试验,探索其最佳分离纯化条件;采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对样品C - Ⅱ 3用葡聚糖凝胶分离后的组分再次分离,研究样品反相高压液相的分离工艺。先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和福林酚法分别测定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部位TF的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再采用电泳方法和葡聚糖凝胶初步确定样品分子量区间:将TF样品用超滤离心分成B、C、D三个部分,将分子量大于1OKDa的部分(B组分)和分子量小于3KDa部分(D组分)冻干,-80℃保存,将分子量大于3KDa而小于1OKDa的部分(C组分)用中压制备液相进行分离;将中压制备液相初步分离的组分冻干,取第1个主峰(E组分)用反相高压分析液相进行分离条件探索,探索出合适的分离条件后,将反相高压分析液相的分离条件进行线性制备放大,用反相高压制备液相进行制备分离,制备纯化后,进行纯度验证。结果C-Ⅱ3部分:1、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得样品分子量区间在3.3 KDa与5.8 KDa之间。2、采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 (以下简称G-25 )可以将样品分成M、N、S3个部分。3、葡聚糖凝胶G-25分出的M组分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性蛋白分离柱分离,效果均不理想。4、将葡聚糖凝胶G-25分出M组分进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反向高压液相色谱级单峰11个,每个峰的质量为:第一个峰14.34 mg;第二个峰为15.45 mg;第三个峰为16.22 mg;第四个峰为14.32 mg;第5个峰为15.43 mg;第六个峰为16.56 mg;第七个峰为16.54 mg;第八个峰为16.45 mg;第九个峰为17.56 mg;第十个峰为17.73 mg;第十一个峰为17.98 mg,但均未达到色谱纯。TF部分:1、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部位TF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06%,蛋白质含量为52.8%; 2、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得样品分子量区间在1.7 KDa与42 KDa之间;3、将样品用超滤离心管进行初步分离得到B、C、D三个部分;4、将C部分用中压制备液相进行分离,得到8个峰;5、将E组分用中压液相分离的得到的第1个主峰进行反相高压液相分离条件探索,将探索好的分离条件进行线性制备放大,制备得到3个成分,分别命名为TF-2、TF-4和TF-6,得到TF-2成分100mg;得到TF-4成分80mg;得到TF-6 成分150 mg。结论C-Ⅱ3部分:1、样品C-Ⅱ3含有的肽类物质分子量大部分在3.3KDa-5.8 KDa之间,还有一小部分的分子量在25 KDa左右。2、样品C-Ⅱ3组分复杂,需要在葡聚糖凝胶分离方法和反相高压液相分离方法之间使用中压分离等其他分离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纯化效果。TF部分:TF主要含有蛋白质、多肽类物质,结合电泳、超滤离心管、葡聚糖凝胶和反相高压液相等系统的分离纯化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 TF-2、TF-4 和 TF-6。

张琪,朱叶华,文红梅,王欣之,刘睿,柴川[7](2017)在《HPLC-PDA同时测定不同品种及产地蜈蚣中8种核苷类成分》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同时检测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蜈蚣样品中8种核苷类成分(胞嘧啶,胞苷,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2’-脱氧肌苷和胸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不同品种及产地蜈蚣提取物的分析选用Hedera ODS-2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μL。结果:8种核苷类成分分离良好;在一定质量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加样回收率在95.73%102.6%;11个批次蜈蚣样品中均含有8种核苷类成分,但含量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蜈蚣中核苷成分总量墨江蜈蚣含量最高,多棘蜈蚣其次,少棘巨蜈蚣和黑头蜈蚣中核苷类总成分比较接近。蜈蚣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明显高于其他核苷成分,少棘巨蜈蚣中次黄嘌呤的含量要高于其他品种。结论:该文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准确度良好,为蜈蚣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滕飞,陈壮志,张云,李文辉,许凯歌,李成功,高鹏飞[8](2016)在《动物源类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类疾病的历史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对动物源类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类疾病的研究和应用,从中可以领略动物源类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轨迹,预期通过研究历史回顾,发掘药效作用,扩大临床应用,并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多角度、多途径、多靶点探寻虫类药的作用机制,动物源类抗真菌药的应用会取得新的进展,将在人类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康四和,邓海英,刘义梅,陈科力[9](2016)在《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我国药用蜈蚣应用的历史沿革,对其资源和药材品质研究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研究的对策,为推进蜈蚣属药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提供参考.

聂建兵[10](2016)在《蜈蚣化学成分分析及喹啉类物质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中药的药用蜈蚣有四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多的是少棘蜈蚣。蜈蚣作为药物治疗疾病有很长一段历史。以前多运用蜈蚣治疗蛇伤、疮伤、痉挛、中风等病症,现在又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菌、抗衰老等作用。以少棘蜈蚣为原料,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法、反相硅胶柱色谱法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少棘蜈蚣中的物质进行研究,最终得到4个化合物,结合理化性质并通过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它们分别是尿嘧啶(1)、牛磺酸(2)、对羟基苯甲酸(3)、3,8-二羟基喹啉(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乙腈-水系统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吸收检测波长为240 nm,测定少棘蜈蚣中3,5-二羟基喹啉和3,8-二羟基喹啉的含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少棘蜈蚣(河北安国)含有3,5-二羟基喹啉的含量为0.92 mg/g,3,8-二羟基喹啉的含量为1.70 mg/g。以7-氯喹啉为基本骨架,用有机化学理论、有机合成方法、核磁技术等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试,开展其结构改找研究工作。通过对喹啉母核上的3位和4位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进行合成路线的探索与研究,最终得到12个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经活性测试,4-氨基喹啉衍生物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二、墨江蜈蚣的药理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江蜈蚣的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虫胶囊组方分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四虫胶囊的组方分析
    1.1 全蝎
    1.2 蜈蚣
    1.3 地龙
    1.4 土元
2 组方药材药理作用
    2.1 抗凝、抗血栓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2.3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2.4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2.5 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3 临床作用
    3.1 解毒镇痛、通络止痛,治疗痛证
    3.2 活血化瘀,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3.3 治疗炎症
    3.4 治疗骨与关节结核
4 小结与展望

(3)中国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及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蜈蚣属动物分类概况
第二部分 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研究
    1 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调查
    2 中国蜈蚣属动物种类
    3 中国蜈蚣属动物分布的地理特征及生活规律
    4 中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状况
    5 中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规律
    6 结论
第三部分 中国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研究
    1 中国蜈蚣属动物形态学鉴定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 中国蜈蚣属动物的形态测量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中国蜈蚣属动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中国药用蜈蚣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1 中国蜈蚣药材定性鉴别研究
        1.1 中国蜈蚣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研究
        1.1.1 仪器与材料
        1.1.2 方法与结果
        1.1.3 讨论
        1.2 基于扫描电镜技术的中国蜈蚣药材微性状特征鉴别研究
        1.2.1 仪器与材料
        1.2.2 方法与结果
        1.2.3 讨论
        1.3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蜈蚣药材分子鉴定研究
        1.3.1 仪器与材料
        1.3.2 方法与结果
        1.3.3 讨论
        1.4 基于PCA-SVC算法的中国蜈蚣药材近红外鉴别研究
        1.4.1 仪器与材料
        1.4.2 方法与结果
        1.4.3 讨论
    2 中国蜈蚣药材含量测定研究
        2.1 中国蜈蚣药材氮含量测定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方法与结果
        2.1.3 讨论
        2.2 基于近红外分析法的中国蜈蚣药材氮含量快速测定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方法与结果
        2.2.3 讨论
    3 结论
第五部分 中国药用蜈蚣安全性评价研究
    1 中国药用蜈蚣毒性研究
        1.1 蜈蚣毒液毒性
        1.2 蜈蚣药材毒性
        1.3 讨论
    2 蜈蚣药材重金属测定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蜈蚣药材黄曲霉毒素测定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结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与奖励
致谢

(4)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蜈蚣资源的研究
    1.1 蜈蚣的种类
    1.2 蜈蚣药材鉴定及质量控制
    1.3 蜈蚣炮制方法
2 化学成分
    2.1 蛋白质
    2.2 氨基酸
    2.3 脂肪酸
    2.4 微量元素
    2.5 多糖
    2.6 其他成分
3 药理作用
    3.1 抗肿瘤作用
    3.2 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3.3 抗菌作用
    3.4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3.5 镇痛抗炎作用
    3.6 抗惊厥作用
    3.7 其他作用
4 临床应用
    4.1 间质性肺病
    4.2 治疗镇痛
    4.3 治疗小儿咳嗽
    4.4 治疗阵挛性面肌痉挛
    4.5 治疗宫外孕
    4.6 抗肿瘤作用
    4.7 其他临床应用
5 讨论

(5)息风止痉类动物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蛋白质、多肽
    1.2 氨基酸类
    1.3 小分子化合物
2 药理作用
    2.1 中枢镇静、抗惊厥
    2.2 改善脑缺血
3 结语

(6)美洲大蠊抗肿瘤部位与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美洲大蠊抗肿瘤部位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第一章 美洲大蠊抗肿瘤肽类物质SDS-PAGE电泳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电泳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SDS-PAGE电泳操作
        2.3 样品C-Ⅱ3电泳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美洲大蠊抗肿瘤肽类物质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纯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与上样
        2.2 缓冲液得配制
        2.3 Sephadex G-25和Sephadex G-50凝胶的预处理
        2.4 装柱与平衡
        2.5 加样与洗脱
        2.6 凝胶柱再生
        2.7 Superdex 75凝胶操作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美洲大蠊抗肿瘤肽类物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性蛋白分离柱的分离纯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离子交换柱的预处理与再生
        2.2 疏水性蛋白分离柱的预处理与再生
        2.3 离子交换柱缓冲液的配制
        2.4 疏水性蛋白分离柱的缓冲体系的配制
        2.5 样品的前处理
        2.6 样品的上样和洗脱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美洲大蠊抗肿瘤肽类物质用反相高压液相分离纯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的准备
        2.2 反相高压液相分离样品的洗脱条件
        2.3 样品的上样和洗脱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总结
第二部分 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TF分离纯化方法研
    第一章 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TF游离氨基酸和蛋白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游离氨基酸测定相关试剂的配制
        2.2 蛋白含量测定相关试剂的配制
        2.3 游离氨基酸和蛋白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TF多肽类物质SDS-PAGE电泳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电泳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SDS-PAGE电泳操作
        2.3 样品TF电泳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TF初步纯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缓冲液得配制
        2.3 Sephadex G-25和Sephadex G-50凝胶的预处理
        2.4 装柱与平衡
        2.5 加样与洗脱
        2.6 凝胶柱再生
        2.7 葡聚糖凝胶初步纯化组分的HPLC分析
        2.8 超滤离心管的预处理
        2.9 超滤离心管初步分离纯化
        2.10 中压填料GP C-18的预处理与装柱
        2.11 平衡
        2.12 加样与洗脱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美洲大蠊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TF进一步纯化及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
        1.2 试剂
        1.3 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准备
        2.2 反相高压液相分析分离条件和制备分离条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HPLC-PDA同时测定不同品种及产地蜈蚣中8种核苷类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2.8 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提取工艺的选择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成分比较

(8)动物源类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类疾病的历史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斑蝥
    1.1 斑蝥的化学成分
    1.2 斑蝥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1.3 斑蝥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2 美洲大蠊
    2.1 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
    2.2 美洲大蠊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2.3 美洲大蠊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3 蜂胶
    3.1 蜂胶的化学成分
    3.2 蜂胶抗真菌的作用研究的历史
    3.3 蜂胶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4 东亚钳蝎
    4.1 东亚钳蝎的主要化学成分
    4.2 东亚钳蝎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4.3 东亚钳蝎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5 蜈蚣
    5.1 蜈蚣的化学成分
    5.2 蜈蚣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5.3 蜈蚣抗真菌作用展望
6 牛黄
    6.1 牛黄的化学成分
    6.2 牛黄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6.3 牛黄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7 五灵脂
    7.1 五灵脂的化学成分
    7.2 五灵脂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7.3 五灵脂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8 海参
    8.1 海参化学成分
    8.2 海参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8.3 海参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9 海星
    9.1 海星的活性成分
    9.2 海星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9.3 海星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10 牡蛎
    10.1 牡蛎化学成分
    10.2 牡蛎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历史
    10.3 牡蛎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11 结论与展望

(9)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蜈蚣应用的历史沿革
2 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研究现状
    2.1 我国蜈蚣种类及应用
    2.2 我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状况
3 我国蜈蚣药材品质研究现状
    3.1 蜈蚣基源鉴定研究
        3.1.1 形态学鉴别研究
        3.1.2 DNA分子鉴别研究
    3.2 蜈蚣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3.2.1 蜈蚣药材安全性物质研究
        3.2.2 蜈蚣药材有效成分控制方法研究
4 问题与对策

(10)蜈蚣化学成分分析及喹啉类物质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药用蜈蚣概述
        1.1.1 蜈蚣的药用历史、种类及产地
        1.1.2 蜈蚣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1.3 蜈蚣成分分析
    1.2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检测分析
        1.2.1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1.2.2 天然产物的检测分析
    1.3 天然产物中喹啉类生物碱及其药用衍生物
        1.3.1 喜树生物碱及其喹啉类药物
        1.3.2 金鸡纳中的喹啉类生物碱及其衍生药物
        1.3.3 其它喹啉类生物碱
    1.4 天然产物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检测
        1.4.1 薄层色谱法
        1.4.2 微孔板法
        1.4.3 固定化酶毛细管反应器与质谱仪联用
        1.4.4 生物自显影与高效薄层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结合
        1.4.5 运用高效薄层色谱与图像分析定量评测样品抑制AChE的方法
        1.4.6 流入式的固定化酶的安培检测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
    1.5 选题背景与依据
第二章 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化学药品及化学试剂
    2.2 蜈蚣组分的提取与分离
    2.3 蜈蚣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蜈蚣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化学试剂及药品
    3.2 样品溶液制备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探索
        3.3.1 对照品紫外扫描检测
        3.3.2 标样流动相条件探索
        3.3.3 对待测的蜈蚣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并与对照品比较
    3.4 精密度实验
    3.5 对照品线性关系考察
    3.6 稳定性实验
    3.7 重现性实验
    3.8 加样回收率实验
    3.9 含量测定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4.2 合成路线
    4.3 实验步骤及结构表征
        4.3.1 间氯苯胺丙酸的合成
        4.3.2 7-氯-2,3-二氢4喹啉酮的合成
        4.3.3 7-氯4羟基喹啉的合成
        4.3.4 4,7-二氯喹啉的合成
        4.3.5 4,7-二氯3羟基喹啉的合成
        4.3.6 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
        4.3.7 喹啉类衍生物3位加羟基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研究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胆碱酯酶活抑制结果分析
        5.3.1 AChE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
        5.3.2 BchE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
        5.3.3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图

四、墨江蜈蚣的药理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虫胶囊组方分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吕明月,吕巨伟,张婧茜,曲晓琳,傅春升. 广西医学, 2020(21)
  • [2]蜈蚣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汲丽丽,吕邵娃,杨志欣. 特产研究, 2020(04)
  • [3]中国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及药用蜈蚣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 康四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4]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J]. 吴福林,周柏松,董庆海,王涵,谭静,李平亚,田旭. 特产研究, 2018(01)
  • [5]息风止痉类动物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余志杰,李劲松,彭伟,王平,熊亮,刘玉杰,徐颖,孙涛.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6)
  • [6]美洲大蠊抗肿瘤部位与抗溃疡性结肠炎部位分离纯化方法研究[D]. 滕飞. 大理大学, 2017(03)
  • [7]HPLC-PDA同时测定不同品种及产地蜈蚣中8种核苷类成分[J]. 张琪,朱叶华,文红梅,王欣之,刘睿,柴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4)
  • [8]动物源类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类疾病的历史与展望[J]. 滕飞,陈壮志,张云,李文辉,许凯歌,李成功,高鹏飞. 广州化工, 2016(12)
  • [9]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J]. 康四和,邓海英,刘义梅,陈科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10]蜈蚣化学成分分析及喹啉类物质的合成[D]. 聂建兵. 天津理工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墨江蜈蚣药理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