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去网战略

知名企业去网战略

一、知名企业de网络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玲[1](2021)在《战略转型中复合式股权激励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 ——以用友网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池铖[2](2021)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罗均梅[3](2020)在《网络导向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文中指出新企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非所有新企业都能持续发现并开发新机会,进而创造经济财富,大多数新企业因不能克服“新进入缺陷”和“小规模缺陷”而走向失败。如何打破这个魔咒,探索新企业卓越绩效的来源与成因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网络观认为新企业的机会开发、资源整合以及竞争优势的提升均离不开社会网络的支持,倾向于利用网络的新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并识别潜在的、有价值的机会。网络导向构建了企业利用网络的价值体系,为新企业运用网络关系开发机会及整合资源提供了一种态度或倾向,这有利于竞争优势的构建及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而关于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并不多,这就引发了网络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黑箱应如何打开的疑问。为此,为了理解新企业绩效提升的内在机理,急需突破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引入多元变量(包括权变变量和中介变量)来探究二者的关系。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更新与重构一直被视为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竞争优势构建及企业绩效提升的基础。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高不确定性,企业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外部网络成员的关系学习,利用关系学习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应对外部网络关系的变化,利用网络响应来更新并重构网络资源。具有网络导向的企业在上述两方面均具有较佳的表现,而企业间信任促进了网络参与者之间资源的流动与转换,很好地使新企业把握住了能够提升其企业绩效的关系学习与网络响应,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了网络导向、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以网络导向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新企业网络导向对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以及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深入挖掘企业间信任在网络导向与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讲,本研究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网络导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新企业绩效;第二,关系学习在网络导向影响新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影响新企业绩效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与关系学习又有何种关联,这种关联如何影响网络导向到新企业绩效的转化;第四,企业间信任(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对关系学习、网络响应效用的发挥起到了何种作用。为探索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资源编排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对网络导向、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企业间信任、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证,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在研究设计中,依据变量的特性,本研究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关键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据。通过对东北地区、华南地区成立时间8年以内的新企业进行两阶段问卷调查,本研究获得了350份有效样本。在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在通过非回应偏差、同源方法偏差、信度和效度检验过后,主要采用Hayes开发的PROCESS模型程序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网络导向正向影响新企业绩效;(2)关系学习和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关系之间发挥了双元中介作用;(3)关系学习和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关系之间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4)能力信任正向调节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的中介效应;(5)善意信任对关系学习、网络响应的中介效应没有显着性调节作用。本文旨在探索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网络导向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揭示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双元中介作用。先前研究多从资源获取、资源整合等资源管理的角度去探索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机制。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管理企业能完全控制的资源以形成内嵌于组织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在这方面,现有研究已经探讨了创业能力、战略能力等的中介作用。然而,对新企业来说,其能控制或完全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仅靠管理这部分资源以构建竞争优势并提升企业绩效的局限性较大。为了满足日益成长的发展需要,新企业需要对其他行为者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即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编排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但少有学者从网络资源编排的视角探讨网络导向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从网络资源利用、更新与重构的视角将网络导向、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以及新企业绩效整合在一起,并探索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间的双元中介作用。一方面弥补了先前研究过度关注内部资源管理的缺陷,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另一方面打开了网络导向到新企业绩效的“黑箱”,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相关的研究文献。第二,揭示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先前研究虽然已经明确资源获取、资源整合等不同资源管理过程对新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但鲜有研究探索不同资源管理过程之间的关联以及此种关联会对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实际上,现有创业管理实践已经说明,企业在资源管理过程上的顺序差异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以及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因此,为了明确聚焦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关系学习与聚焦于网络资源更新与重构的网络响应之间的关联,以及此种关联对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借鉴资源编排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从动态网络资源管理的视角揭示了关系学习与网络响应的关系,探索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在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此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资源编排理论在新企业情境中的应用,为动态资源管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网络导向到新企业绩效的复杂中介作用机制,弥补先前研究过度关注不同资源管理过程之间的多元中介而忽视链式中介作用机制的缺陷,拓展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第三,揭示了企业间信任对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现有研究主要从制度环境、行业竞争强度等外部环境特征视角分析网络导向影响新企业绩效过程的边界条件,但这一类研究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定义过于笼统且宽泛,需要进一步对新企业绩效影响更为直接的权变因素进行探讨。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的关系网络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注意培育信任关系,利用信任来处理商业问题,信任作为一种网络治理机制,有助于促进网络成员之间资源的交流与转换,影响企业网络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新企业绩效提升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基于此,本研究从网络治理的视角将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纳入网络导向、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与新企业绩效的分析框架,探索了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能力信任正向调节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的中介作用,而善意信任并没有对这二者的中介效应产生明显影响。这一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导向与企业绩效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明晰了关系学习、网络响应中介作用的边界,还有助于启发学者们进一步探讨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对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复杂中介作用机制的差异性调节作用。

韩云飞[4](2020)在《中国网络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各国充分认识到网络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依附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活动,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越发成为各方追逐的方向和角力点。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着行为体的处事方式,颠覆了以往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互模式。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着社会生产和运维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维和行为模式。网络外交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外交耦合的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其重要性愈发上升,网络外交在各国的实践比重也不断上升,世界各国逐渐把发展互联网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争夺互联网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当前,互联网已经逐步成为各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舞台,网络外交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成为未来外交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网络外交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网络外交基本理论的阐述,主要分析了网络外交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网络外交是外交在互联网影响下的产物,是以国家为主体在网络上为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而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行为。网络外交是外交在网络空间的延续,是外交在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变化。网络创新了外交的形式,加强了信息互动,增加了外交参与的角色,也加剧了信息权的竞争。第二部分对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中国网络外交的特点。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外交也已走过二十余年,中国网络外交实践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外交已成为配合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中国网络外交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以营造积极的互联网环境,加大拓展交流渠道以增强传播力,广泛发声以维护中国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恪守网络道德,维护互联网安全,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传递和平精神,成为了中国网络外交的独特标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貌,增添了世界网络外交舞台上独特的中国元素。第三部分对目前中国网络外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互联网技术整体水平与世界网络强国有差距、网络外交专职部门和网络战略体系不完善、官方与民间在网络外交方面结合度不够、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成为中国网络外交能力建设的掣肘,有碍于中国网络外交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部分就如何加强中国网络外交建设进行了探讨。中国需要加强国家网络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网络外交主动权;打造良好网络秩序,营造中国网络外交有利环境;构建多层次网络外交体系,提升中国网络外交综合能力;加强中国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网络强国后备力量;维护联合国在网络空间的核心作用,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网络外交平台。新时代多策并举,全面提升中国网络外交能力,是中国外交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社会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必要保障。

安德万[5](2020)在《跨国智库网络参与G20峰会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边界组织”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聚焦“跨国智库网络”这一智库全球化的新型模式,并借鉴“边界组织”理论视角来观察和解释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就一个跨国智库网络扮演国际关系中的“边界组织”的必备条件,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为了解决某个跨国性政策问题,如果一个跨国智库网络吸纳了相关的科学家和(部分)政策决策者,科学家和决策者能够基于规则展开自由、开放、坦诚、平等的研讨,并且完成了知识转换和知识整合,那么,此跨国智库网络就能输出具有一定合法性、权威性、可行性的政策知识,成功地扮演国际关系中的“边界组织”。然后,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文本解读、社会网络分析、访谈的研究方法,选择跨国智库网络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建设的三个相关案例——分别是关于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的创立、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议程设置、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政策有效性评估机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还进一步鉴别了在什么情形下需要一个跨国智库网络扮演“边界组织”的角色。就理论创新而言,通过借鉴“边界组织”理论,本研究明确了在很多时候权力参与了公共政策知识的生产,科学和政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政策知识是在多个政策参与者的博弈中建构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了在国际公共政策决策中不可能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此情况下应该让科学家和政治家继续保持沟通,增进互信,继续共同努力,寻求在未来解决问题。就实践意义而言,本研究对中国特色智库体系建设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是中国的科学家、智库专家、学者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为中国的智库管理者如何管理和运作智库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传靖[6](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的中介及不正当竞争的调节》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为了创建和维护同众多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自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战略和运营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导向。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证实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市场绩效、财务绩效有着积极作用,但作为企业绩效重要一环的创新绩效,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观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就CSR行为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更进一步,尝试从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两个维度出发,探讨CSR行为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中介机制;此外,本文还对不正当竞争及企业年龄在上述两条路径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究,以期为企业实践提供有意义的指导。通过对219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企业的CSR行为能够正向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2)CSR行为对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3)企业的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正向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4)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在CSR行为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不正当竞争正向调节CSR行为与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间的关系;(6)企业年龄负向调节CSR行为与内部能力的关系;对CSR行为与外部网络质量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的研究成果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对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指导,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创新。

张振洪[7](2019)在《厦门航空枢纽战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时形成了激烈竞争,航空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对于大型航空公司而言,采用枢纽航线网络战略发展模式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利器。本文通过对厦门航空公司枢纽航线网络战略的研究,验证如厦航这样的中型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这样的二线机场照样可以实施枢纽战略,可成为我国航空枢纽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总结回顾了枢纽航线网络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航线网络模式变迁过程,列举了几个典型枢纽机场和网络型航空公司的发展案例,总结了枢纽建设取得成功的普遍性因素和一般规律。运用枢纽网络理论,通过打造厦门机场成为我国东南区域枢纽,实现打造厦门航空成为枢纽网络型航空公司,是厦航枢纽战略的具体实践。本文运用SWOT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厦门航空公司枢纽战略背景,建议采取有利于厦航开展枢纽建设的策略,构建适应厦门机场特点的枢纽航线网络,建设适应厦航运行特点的枢纽控制体系,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认为,航空公司是把机场打造成为枢纽机场的主导力量,一定条件下二线机场同样可以实施枢纽战略。厦门机场成长成为我国东南重要区域枢纽的过程,就是厦航枢纽战略建立并实施的过程。第二,航空公司的枢纽战略必须得到政府和机场的鼎力支持。宽松的时刻资源对航空公司建设枢纽必不可少;机场提供便捷的转机通道,海关、边防、安检等单位对中转保障的支持都是航空公司枢纽战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三,成功的枢纽需要高效的、适应公司运行特点的枢纽控制体系。厦门航空不拘泥于常规,勇于创新,打造以签派为核心的枢纽控制体系,形成运行控制能力对中转保障的强力支撑。这样的枢纽控制体系符合厦航运行现状,也符合中国民航发展国情,是厦航枢纽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希望厦航枢纽战略的实施过程能为中国民航其他二线机场和中型航空公司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梁超[8](2018)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协同创新作为当前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联动发展的创新思维方式,在驱动中国经济向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主体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开放共享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现阶段深入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快速发展战略贯彻与执行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形势的迫切需要。自从国家正式实施“2011计划”以来,协同创新这一全新的创新合作方式已经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与认可,关键在于协同创新相比之前的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方式,协同创新绩效确有明显增加。随着协同创新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产业的合作创新活动当中,协同创新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的演化特征、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协同创新的演化模式都值得去进行深层次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在演化过程中表现较为良好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类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知识流动的崭新视角详细阐述了协同创新的演化特征、演化路径与演化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编码分析。(1)获取了协同创新路径演化动因的5个核心范畴,即社会创新环境良好、利益驱动性强、国家需求驱动、协同效率提升、共同的价值战略导向。通过挖掘出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动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2)继续对相关案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获取了关于协同创新演化特征的4个核心范畴,分别为协同创新行为的自组织化、协同创新资源的聚合性、协同创新主体的共生性、协同创新系统边界模糊化。(3)在认识协同创新路径存在演化性以后,深入挖掘相关数据资料,获取了协同创新路径选择的4个核心范畴,即行为扩散、资源再创造、主体融合、系统优势。在知识流动的视角下,本文对协同创新的演化特征、协同创新路径的选择都进行了全新阐述。其次,借助经典扎根理论研究协同创新的演化模式,经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编码。(1)获取了协同创新模式的构成要素,一共获得3个核心范畴,分别为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驱动力、协同创新实现目标。对协同创新模式内核的理解,便于开展对协同创新模式演化的研究。(2)进一步对相关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共获取了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4个核心范畴,分别为资源共享或技术转让、研发协同、短期项目契约、多主体网络战略。并且在知识流动的视角下,对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内涵进行了阐述。最后,进行文章的理论性编码。以知识流动的视角分别构建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协同创新演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且重点分析出了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演化模式相关核心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建立了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对相关概念和范畴进行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四阶段过程中,存在界面交互下的逻辑关系,最终将整个演化过程收敛至三个层面,即资源能力界面、组织协作界面、战略生态界面。在界面交互关系的支撑下,构建了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框架。

汪婷婷[9](2017)在《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开放式创新为中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能力是企业无可比拟的战略性资产,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更加开放、复杂和网络化的市场环境下,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逐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模式。开放式创新是知识创造和应用方式的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组织外部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和机会,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网络能力才能激活、整合和利用网络内外的各种技术和知识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最佳利用,并以此增强企业创新绩效成为创新管理领域关注的前沿议题。从研究现状看,关于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是多维的。但是以开放式创新为中介,关于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并未涉及。为此,提升企业网络能力,通过开放式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重要课题成为了本文研究重点。本文围绕“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逻辑主线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个阶段,通过观察现实背景和阅读大量文献,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确定本文的主题以及可借鉴的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综合较为详细的综述和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及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企业面临的新的管理困境分析确定本研究网络能力的划分维度。并基于资源观、能力观和社会网络理论等,多维度分析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以及网络能力通过开放式创新的创新范式提升创新绩效的路径,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提出26个研究假设;第三个阶段,结合预调研和教授专家建议,确定研究中所有变量的测量方法和量表,利用SPSS19.0和AMOS19.0对309家企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对所提的假设进行路径检验,最终获得本文实证结果和主要结论。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对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网络能力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网络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绩效上取得良好的表现。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网络战略能力、过程能力、知识能力和关系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绩效。(2)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对网络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尤其,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于网络战略能力和关系能力的发挥,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网络战略能力和过程能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作用。提高创新绩效不仅依赖于自身网络能力,还有赖开放式创新途径的有效利用。(3)环境竞争性和环境宽松性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环境的竞争性和宽松性越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越不明显。这也说明了,那些率先把握外部市场机会获取外部创新源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企业需要重视网络能力的建设和提升,积极通过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途径,获取和利用分布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中有价值的网络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增加。回顾和总结本文研究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对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网络能力的构建维度进行了测量。以往对于企业网络能力的评价多是在封闭式创新范式下进行的。开放式创新下,网络能力架构需要相应的更新。基于前辈以往研究成果,对网络能力构建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更新和测量。维度与测量更新后的企业网络能力更契合当下环境,有助于实证检验准确性的提高。(2)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市场环境越发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企业的边界逐渐模糊,联合创新、获取外部创新源、创新成果输出逐渐成为创新领域关注的焦点。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和途径,有利于企业网络能力的发挥,发掘和利用分布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机会。(3)本文首次将企业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企业创新绩效纳入到一个框架内展开研究。企业网络能力和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非常重要。有关研究仅限于两两之间的研究,未曾将三者纳入到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能力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等,在网络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导入了开放式创新,按照能力—方式—绩效的逻辑得到了本研究的模型。

王睿智,许晖,张海军[10](2016)在《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以6家中国国际化企业为典型案例,从适应性选择的理论视角出发,归纳了两种不同的联盟网络演进路径,并探讨了不同演进路径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实现探索活动与开发活动的域间(功能域和结构域之间)均衡是促进网络演进的有效途径,知识获取和升级压力是创业型联盟网络演进的重要实现机制,而网络地位提升和知识分享是主导型联盟网络演进的重要实现机制。

二、知名企业de网络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名企业de网络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3)网络导向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社会网络理论
        2.1.3 资源编排理论
        2.1.4 组织学习理论
    2.2 相关文献回顾
        2.2.1 新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2.2.2 网络导向相关研究
        2.2.3 关系学习相关研究
        2.2.4 网络响应相关研究
        2.2.5 信任相关研究
        2.2.6 现有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变量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
        3.1.1 网络导向内涵及其维度
        3.1.2 关系学习的内涵及其维度
        3.1.3 网络响应的内涵及其维度
        3.1.4 信任的内涵及其维度
        3.1.5 新企业绩效的内涵及其维度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提出
        3.3.1 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
        3.3.2 关系学习的中介作用
        3.3.3 网络响应的中介作用
        3.3.4 关系学习、网络响应的链式中介作用
        3.3.5 信任的调节作用
        3.3.6 一个整合的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设计路径选择
        4.1.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的合理性
        4.1.2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4.2 变量测量
        4.2.1 网络导向的测量
        4.2.2 关系学习的测量
        4.2.3 网络响应的测量
        4.2.4 信任的测量
        4.2.5 新企业绩效的测量
        4.2.6 控制变量选择与测量
    4.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4.3.1 预调研数据收集
        4.3.2 预调研数据处理结果
        4.3.3 问卷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正式调研样本与数据收集
        5.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5.1.2 调研地址选择
        5.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5.1.4 样本特征
    5.2 非回应偏差与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5.2.1 非回应偏差分析
        5.2.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5.4.1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2 主效应检验
        5.4.3 中介效应检验
        5.4.4 调节效应以及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果讨论与启示
    6.1 结果讨论
        6.1.1 网络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讨论
        6.1.2 关系学习中介作用的讨论
        6.1.3 网络响应中介效用的讨论
        6.1.4 关系学习、网络响应链式中介效用的讨论
        6.1.5 信任调节作用和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的讨论
    6.2 相关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性
        7.3.2 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网络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跨学科研究法
    (四)研究难点
    (五)创新之处
一、网络外交基本理论
    (一)网络外交内涵
        1.网络的定义
        2.外交的定义
        3.网络外交的定义
    (二)网络外交的特征
        1.外交主体多样化
        2.外交功能互动化
        3.信息权竞争化
        4.外交形式新型化
二、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及特点
    (一)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
        1.推动国际合作以营造积极的互联网环境
        2.拓展交流渠道以增强传播力
        3.广泛发声以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二)中国网络外交的特点
        1.恪守国际社会网络道德
        2.坚定维护互联网安全
        3.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
        4.传递和平发展精神
三、中国网络外交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技术存在滞后性且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弱
        1.互联网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
        2.国际话语权受制于人
    (二)网络外交专职部门和网络战略体系不完善
        1.互联网管理和负责部门众多
        2.网络外交缺乏战略眼光和顶层设计
    (三)官方与民间在网络外交方面结合度不够
        1.官方组织与非官方组织衔接不足
        2.网民的正能量没有得到正确利用
    (四)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互联网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2.网络安全人才数量严重匮乏
        3.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网络外交人才需要
四、提升中国网络外交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国家网络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网络外交主动权
        1.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
        2.主动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
        3.增强中国话语权
    (二)打造良好网络秩序,营造中国网络外交有利环境
        1.营造良好的网络外交内部环境
        2.营造有力的网络外交外部环境
        3.积极促进国际网络社会制度建设
        4.适时为国际社会提供网络公共产品
    (三)构建多层次网络外交体系,提升中国网络外交综合能力
        1.充分发挥官方组织在网络外交中的主体作用
        2.加强对非官方组织的支持和协作
        3.充分发挥网民在网络外交中的作用
    (四)加强中国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网络强国后备力量
        1.加强互联网人才培养
        2.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网络外交人才
    (五)维护联合国在网络空间核心作用,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网络外交平台
        1.维护联合国网络治理核心作用
        2.助力联合国制定网络外交国际公约
        3.支持建立联合国牵头下的国际互联网管理机构
        4.利用好联合国为各国互联网技术交流搭载的平台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文集类
    (二)官网文献
    (三)期刊论文及报纸类
    (四)网站类
    (五)外文文献
致谢

(5)跨国智库网络参与G20峰会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边界组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一章 跨国智库网络的定义、特征、功能与类型
    第一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定义
    第二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特征
    第三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功能
    第四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类型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作为“边界组织”的跨国智库网络
    第一节 国际关系学科对“边界组织”概念的借鉴
    第二节 “边界组织”的组织特征和具体职能
    第三节 “边界组织”的运作机制
    第四节 影响跨国智库网络扮演“边界组织”的因素
第三章 “二十国领导力”跨国智库网络与G20峰会机制的形成
    第一节 保罗·马丁与“二十国领导力”概念的缘起
    第二节 “二十国领导力”跨国智库网络中学者与官员的互动
    第三节 “二十国领导力”跨国智库网络的“边界工作”
    第四节 “二十国领导力”跨国智库网络的决策参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十国智库网络与G20峰会议程设置
    第一节 二十国智库的形成与基本构架
    第二节 二十国智库的角色定位与运作机理
    第三节 二十国智库框架下的创新智库网络的形成
    第四节 二十国智库创新智库网络的知识整合与政策参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俄高校跨国智库网络与G20 峰会政策评估机制
    第一节 国际机制的遵约、实施、有效性、责任性
    第二节 加俄高校跨国智库网络的建立
    第三节 加俄学者关于加强G20 峰会政策评估的建议
    第四节 加俄高校跨国智库网络的政策参与路径
    第五节 G20 政策评估机制建设中加俄学者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G20 峰会机制建设中跨国智库网络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角色选择
    第二节 跨国智库网络建立过程中的社会网络结构
    第三节 跨国智库网络的社会网络结构的效用
结论
参考文献

(6)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的中介及不正当竞争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文章结构
    第六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资源基础观
        三、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二、企业内部能力的文献综述
        三、企业网络的文献综述
        四、不正当竞争的文献综述
        五、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选择
        二、变量测量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收集与描述
    第二节 同源误差检验
    第三节 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四节 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假设检验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检验(假设H1)
        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关系检验(假设H2、H3)
        三、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检验(假设H4、H5)
        四、两个中介效应的检验(假设H6、H7)
        五、调节效应的检验(假设H8a、H8b、H9a、H9b)
    第六节 检验结果汇总
    第七节 部分假设的解释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实践启示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厦门航空枢纽战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构
第二章 航空枢纽战略理论概况
    第一节 企业战略有关理论
        一、竞争战略
        二、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一、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
    第三节 航空枢纽基本原理
        一、航班航线网络模式
        二、航空枢纽的基本原理
        三、航空枢纽波峰理论
        四、高效运行对枢纽机场的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航空枢纽战略的应用背景分析
    第一节 行业背景
        一、欧美、亚太枢纽概况
        二、我国枢纽概况
        三、中国民航枢纽规划
        四、厦航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厦门航空枢纽网络战略背景态势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挑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厦门航空枢纽网络战略应用设计
    第一节 航空枢纽理论应用案例
        一、三大航空枢纽建设及运营情况
        二、三大航空枢纽成功要素
    第二节 厦航枢纽战略设计目标及总体思路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方向
        三、枢纽战略设计思路
    第三节 构建枢纽航线网络
        一、优化航线网络,打造航班波
        二、加快布局亚洲航线网络
        三、稳步推进洲际航线规划
    第四节 建设枢纽控制中心,提升枢纽保障能力
        一、建设枢纽控制中心的必要性
        二、国内外HCC建设情况
        三、厦航特色HCC建设思路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厦门航空枢纽战略实施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航线网络及枢纽战略实施情况
        一、机队、航线网络达中等规模
        二、中转航班波初步建成
        三、枢纽运行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四、持续提升中转服务
    第二节 厦门枢纽网络战略效果评价
        一、厦门枢纽中转市场规模评价
        二、主要中转航线经营情况
        三、厦门枢纽中转保障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扎根理论的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扎根理论与跨案例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1.4.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及主要研究方法论
    2.1 协同与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分析
        2.1.1 协同的概念界定
        2.1.2 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概述
        2.1.3 文献研究述评
    2.2 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分析
        2.2.1 知识流动的概念界定
        2.2.2 知识流动的相关内涵与过程研究概述
        2.2.3 文献研究述评
    2.3 协同创新与知识流动的相关性文献研究
        2.3.1 协同创新中的知识流动的相关研究概述
        2.3.2 知识流动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分析
        2.3.3 文献研究述评
    2.4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2.4.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2.4.2 经典扎根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2.4.3 经典扎根理论方法综述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样本
    3.1 经典扎根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1.1 采用的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技术
        3.1.2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3.2 主要研究过程
        3.2.1 问题界定阶段
        3.2.2 数据收集阶段
        3.2.3 数据处理阶段:实质性编码
        3.2.4 理论构建阶段:理论性编码
        3.2.5 理论的运用阶段
    3.3 研究样本及演进过程简介
        3.3.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演变历程
        3.3.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演变历程
4 基于知识流动的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
    4.1 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动因分析
        4.1.1 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外部动因分析
        4.1.2 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内部动因分析
    4.2 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演化的特征分析
        4.2.1 协同创新行为的自组织化
        4.2.2 协同创新资源的聚合性
        4.2.3 协同创新主体的共生性
        4.2.4 协同创新系统边界模糊化
    4.3 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路径的阶段性分析
        4.3.1 路径选择一:行为扩散
        4.3.2 路径选择二:资源再创造
        4.3.3 路径选择三:主体融合
        4.3.4 路径选择四:系统优势
5 基于知识流动的协同创新的演化模式研究
    5.1 协同创新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5.1.1 协同创新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
        5.1.2 协同创新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二:协同创新驱动力
        5.1.3 协同创新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三:协同创新实现目标
    5.2 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模式的阶段性分析
        5.2.1 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一:资源共享或技术转让
        5.2.2 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二:研发协同
        5.2.3 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三:短期项目契约
        5.2.4 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四:多主体网络战略
    5.3 知识流动视角下的协同创新演化模式分析
6 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构建
    6.1 知识流动视角下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初构
        6.1.1 知识流动视角下的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分析
        6.1.2 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构建
    6.2 界面交互下的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构建
        6.2.1 界面交互下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性编码
        6.2.2 界面交互逻辑下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构建
7 研究结论及管理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思考
        7.2.1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设计原则
        7.2.2 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思考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9)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开放式创新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2.1.1 企业网络能力内涵
        2.1.2 网络能力构成维度
        2.1.3 创新绩效有关研究
        2.1.4 网络能力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2.2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2.2.1 开放式创新的提出
        2.2.2 开放式创新研究视角
        2.2.3 开放式创新类型划分
        2.2.4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 网络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
    2.4 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基于资源观的竞争优势
        3.1.2 基于能力观的竞争优势
        3.1.3 基于社会网络的竞争优势
    3.2 网络资源与网络能力
        3.2.1 网络战略能力:基于开放度的平衡
        3.2.2 网络过程能力:基于多流程的平衡
        3.2.3 网络知识能力:基于知识分布的平衡
        3.2.4 网络关系能力:基于共同创造的平衡
    3.3 开放式创新维度划分
        3.3.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3.3.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
    3.4 研究假设
        3.4.1 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
        3.4.2 网络能力与开放式创新
        3.4.3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
        3.4.4 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3.4.5 环境调节作用及假设
    3.5 研究的概念模型和假设汇总
        3.5.1 概念模型
        3.5.2 假设汇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量设计与问卷修正
    4.1 问卷设计过程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4.1.2 问卷设计的程序
    4.2 变量的测量
        4.2.1 网络能力的测量
        4.2.2 开放式创新的测量
        4.2.3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4.2.4 环境竞争性与宽松性的测量
        4.2.5 控制变量
    4.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4.3.1 预调研测量项目的CTCI及信度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量表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与描述
        5.1.1 数据收集
        5.1.2 数据特征
        5.1.3 同源偏差检验
        5.1.4 信度和效度
    5.2 相关分析
    5.3 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5.4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检验
        5.4.1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5.4.2 企业网络能力与开放式创新
        5.4.3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
        5.4.4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5.5 环境竞争性、宽松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5.5.1 调节作用检验方法
        5.5.2 环境竞争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5.5.3 环境宽松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5.6 结果与讨论
        5.6.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6.2 检验结果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次和图次
附录二: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回顾与研究框架
    1.1战略行为与企业联盟网络演化
    1.2探索/开发及其均衡与联盟网络演进
    1.3研究内容及框架
2 研究方法
    2.1案例选择
    2.2数据收集
3 案例分析
    3.1行业特征与国际化企业网络战略意图
    3.2不同战略意图下企业网络研究路径
    3.3国际化企业联盟网络的内在机理
        3.3.1国际化企业创业型联盟网络演进机制
        3.3.2主导型国际化网络演进机制
4 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1)不同的行业环境促使企业选择不同的网络战略意图
        (2)域间均衡是联盟网络演进的有效途径
        (3)创业型网络演进与主导型联盟网络演进的内在作用机制有所差异
    4.2理论贡献
        (1)丰富了联盟网络演进的相关研究
        (2)从功能域和结构域的双重视角探讨了网络演进中的探索与开发的均衡机制
        (3)提出的联盟网络的演进机制有助于加深对间断均衡理论的理解
    4.3实践意义
5 结语

四、知名企业de网络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转型中复合式股权激励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 ——以用友网络为例[D]. 王晓玲.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研究[D]. 池铖. 青岛大学, 2021
  • [3]网络导向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D]. 罗均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网络外交研究[D]. 韩云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跨国智库网络参与G20峰会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边界组织”的视角[D]. 安德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8)
  • [6]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内部能力、外部网络质量的中介及不正当竞争的调节[D]. 张传靖. 厦门大学, 2019(08)
  • [7]厦门航空枢纽战略应用研究[D]. 张振洪. 厦门大学, 2019(08)
  • [8]基于扎根理论的协同创新演化路径与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 梁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9]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开放式创新为中介[D]. 汪婷婷. 西北大学, 2017(03)
  • [10]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J]. 王睿智,许晖,张海军. 管理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知名企业去网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