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一、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一凡[1](2021)在《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的皮层内抑制缺陷及其与临床症状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处于不同病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内抑制功能、临床症状和各种环境应激因素,探讨皮层内抑制缺陷是否稳定地存在于精神分裂症的各病程阶段;并进一步探讨皮层内抑制缺陷与认知功能和其他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期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大脑皮层抑制缺陷机制,并为开发更有效的认知缺陷治疗措施指明方向。[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2例,其中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36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46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组)40例,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国际疾病统计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ICD-10)进行确诊。入组后收集一般资料,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应激相关问卷、社会支持和自尊量表。采用成对脉冲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描记技术(Paired-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Electromyography,ppTMS-EMG)引出并记录受试者的皮层内抑制功能指标:短时程皮层内抑制(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SICI)和长时程皮层内抑制(Long-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LICI)。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变量的正态分布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四组间各个变量的差异,使用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SICI与LICI所测的数值越低表示皮层内抑制受损程度越重。与对照组相比,各病期精神分裂症组的SICI及LICI均显着下降(p<0.001),但各患者组之间的SICI及LICI无显着差异(p>0.05);是否服用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ICI(p=0.589)和LICI(p=0.180)无显着影响(首发组VS(复发组+缓解组));急性期(首发组+复发组)和缓解期(缓解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SICI(p=0.090)和LICI(p=0.174)也无显着差异。2.MCCB所测得的T分分值越高代表该认知领域的功能越好。与对照组相比,各病期精神分裂症组的信息处理速度(SOP)、工作记忆(WM)、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RPS)、社会认知(SC)的T分是普遍降低的(p<0.05),只有复发组的词语学习(VRB)(p=0.001)及视觉学习(VIS)(p<0.001)的T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进行各患者组间对比时,缓解组的SOP(p=0.029)、VRB(p<0.001)、VIS(p=0.038)及RPS(p=0.025)T分与复发组有显着差异,首发组的VIST分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病期精神分裂症的4份环境应激因素问卷得分(童年创伤问卷(CTQ)、童年期社会挫败量表(C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均有显着差异(p<0.001);除首发组与缓解组CSD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其余各患者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患者组的SICI分别与PANSS总分(r=-0.403,p<0.001)、阳性症状分(r=-0.307,p=0.001)、阴性症状分(r=-0.374,p<0.001)、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r=-0.351,p<0.001)呈负相关,分别与 SOP(r=0.632,p<0.001)、VRB(r=0.373,p<0.001)、VIS(r=0.450,p<0.001)、WM(r=0.534,p<0.001)、RPS(r=0.452,p<0.001)、SC(r=0.328,p<0.001)的T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患者组的LICI分别与PANSS总分(r=-0.203,p=0.026)、阳性症状分(r=-0.194,p=0.033)、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r=-230,p=0.011)呈负相关,与 SC 的 T 分(r=0.212,p=0.020)呈正相关,与阴性症状分、另外5项认知功能T分均无显着相关;患者组的SICI和LICI与用药剂量、CTQ、CSDS、社会支持量表、RSES总分均无显着相关。4.以SICI、LICI、PANSS阳性症状、PANSS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等量换算氯丙嗪剂量、CTQ、CSDS、社会支持量表、RSES为自变量,分别以急性期和缓解期的6项认知功能为因变量,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病期各项认知领域的影响因素有差异,其中SOP在急性期的影响因素以SICI和阳性症状为主,在缓解期则以SICI和阴性症状为主;VRB在急性期的影响因素以SICI和阳性症状为主;VIS在各病期的影响因素均以SICI为主,且在缓解期两者的相关程度更高;WM在急性期的影响因素以SICI和阳性症状的为主,在缓解期则与阴性症状、用药情况以及童年创伤应激因素密切相关;RPS在急性期的影响因素以SICI、阴性症状及用药情况为主,在缓解期仅与阴性症状密切相关;SC在急性期与阳性症状和自尊量表评分密切相关,在缓解期影响因素以SICI为主。[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内抑制普遍受损,且在精神分裂症的各个病期中均存在,不受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2.精神分裂症的皮层内抑制缺陷与各种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相关,皮层内抑制缺陷越明显则临床症状越严重。3.精神分裂症的SICI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且不同认知维度的相关程度不一,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视觉学习、词语学习、社会认知;研究提示SICI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电生理机制之一,并且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环路影响着不同的认知领域。4.临床症状、SICI和部分环境因素是影响精神分裂症认知缺陷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认知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我们开发新型的认知缺陷干预方法指明了方向。

李冠华[2](2020)在《改良电抽搐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改良电抽搐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的差异,并探究改良电抽搐治疗的疗效与这些促炎因子水平的关系,初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的炎症病因。方法:患者的疾病诊断需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一致,年龄在1860岁之间,采取改良电抽搐治疗。结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42人纳入研究组。在行改良电抽搐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3天内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并对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待样本全部收集完成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试患者接受改良电抽搐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按性格分为内向(35例,76.20%)、外向(7例,16.70%);按性别分为男性(20例,47.62%)、女性(22例,52.38%);按家族史分为阴性(34例,80.95%)、阳性(8例,19.05%)。平均年龄30岁,平均病程8年,平均BMI23.29。2.PANSS量表各量表评分前后经Kolmogorov-Smirnov常态检验均服从正态分布。MECT治疗前:PANSS量表总评分为:112.071±19.429,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为:27.000±6.757,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为:36.048±8.743,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为:49.024±12.460;MECT治疗后:PANSS量表总评分为:76.571±18.934,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为:14.952±7.067,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为:29.048±7.467,一般病理量表评分为:33.143±10.276。治疗前后配对两组之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PANSS量表总评分(t=9.051,P<0.001)、阳性量表评分(t=10.051,P<0.001)、阴性量表评分(t=5.284,P<0.001)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t=6.52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不同性别、性格、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电抽搐疗效无明显差异。3.改良电抽搐治疗前与改良电抽搐后配对的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及IFN-γ水平差异的比较:利用Kolmogorov-Smirnov常态检验,发现所获数据均不服从正态性分布。故所有数据用中位数进行描述,用非参数检验中两相关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别对前后两样本进行分析。治疗前IL-1β、IL-6、TNF-α、及IFN-γ中位数依次是34.78 pg/m L、20.18ng/L、356.19 ng/L及483.76 ng/L,治疗后IL-1β、IL-6、TNF-α、及IFN-γ中位数依次是29.81pg/m L、18.47 ng/L、372.19 ng/L及500.94 ng/L。其中IL-6、TNF-α、及IFN-γ的血清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5,P=0.352,P=0.103),IL-1β血清水平在治疗前后配对组间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病程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r=-0.316)及IFN-γ(r=-0.318)值呈负相关,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年龄、BMI值与血清各炎症因子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患者性格、性别、家族史与血清炎症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IL-1β、IL-6、TNF-α、IFN-γ前后的变化与PANSS量表中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一般病理量表评分、总分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且快速,疗效与性别、性格、家族史无关。2.MECT治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β水平,电抽搐治疗可能改变了一些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精神病患者症状好转有关。炎症因子可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发病机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病程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病程越长,炎症因子水平越低。患病时间越长的患者,血清TNF-α、IFN-γ水平越低。

李婷[3](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体现在记忆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信息整合和处理速度、社会认知能力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很重要的核心症状,其也可以作为疾病预后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本研究对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医护工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认识、诊断及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3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用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估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3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性居多(60.66%);主要为30岁以上人群(87.21%);以高中或中专人数稍多(47.87%);职业以工人(28.52%)、无业(29.51%)人员较多;主要为城市人口(68.20%)、无家族史为主(64.92%)偏执型为最多(65.24%);多为复发者(61.31%);病程中以≤5年(44.26%)、6-10年(49.18%)为主;住院时间中以4-6个月为最多(41.97%);在用药上,应用奥氮平为最多(40.00%)。2、305例患者的RBANS及BPRS总分分别为50-89分(65.68±6.23分)、35-57分(47.79±3.45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生活区域、诊断分型、发病情况、病程、住院时间及用药情况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生活区域、发病情况及病程被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且年龄(B=1.01)、发病情况(首发与复发)(B=0.89)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显着。5、RBANS中言语功能得分与BPRS中焦虑忧郁因子呈负相关(r=﹣0.315,P<0.05);RBANS中的视觉广度、注意得分与BPRS中的缺乏活力因子呈负相关(r=﹣0.251、﹣0.208,P<0.05);RBANS评估的其余认知维度得分与BPRS评估各因子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首发与复发情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有关,与阳性症状无明显相关性。在临床上,精神科医生要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对精神科医生认识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黄微[4](2019)在《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无论未来战争样式如何变化,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军事心理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军人心理选拔一直是军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兵役制度和征兵体制的特殊性,以自陈式人格问卷为主的心理检测方法仍然是我国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的主要形式。虽然人格自评量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格检测手段之一,广泛用于大规模的心理选拔中,但是其主观性强、受自我知觉的不准确性和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对检测效度影响的缺点一直都是心理选拔应用领域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外军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弥补人格自评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心理选拔的准确性。为此,基于生理、心理信号的多质融合方法应运而生,成为心理选拔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精神分裂症会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训练与安全稳定,损害部队战斗力。随着我国征兵心理检测的应用与发展,精神分裂症在部队中的发病率已有大幅的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在军事特殊环境下转化为现症患者。作为全国征兵心理检测技术中心,我们在200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及标准,并一直致力于提高心理选拔效果的应用研究。将征兵心理检测关口前移,瞄准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在“兵之初”环节采用多质融合的技术,提高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淘汰率是现阶段增强我军兵员心理素质的重要研究方向。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作为家族高危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四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一部分采集了三组人群短时(30s)和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信号,探索短时静息态脑电监测是否可用来提取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并投入征兵心理检测应用。第二部分采集征兵心理检测系统中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的自评任务态的脑电信号,提取作答量表整体状态及特定量表内容诱发的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第三部分将这些异常指标进行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计算出一个多质融合指标体系,用来对三组人群进行较准确的识别和分类,从而为提高我国应征公民心理选拔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第四部分采用人格词语的自我评价记忆任务,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ERD/ERS)指标的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可能的原因——自我评价功能受损,从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的脑电异常改变作初步解释。结果:研究一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35例)、家族高危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发现3个主要结果:1.短时(30s)睁眼静息态条件下脑电指标可以用来区分三组人群。睁眼静息条件下,短时与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功率的组间差异模式一致,均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头皮中央线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上述指标显着低于精神分裂症组,但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在闭眼短时和长时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脑电指标均无差异,以上结果提示,短时睁眼静息态可诱发出三组人群的脑电功率差异,说明了短时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加入征兵心理检测流程的可行性。2.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指标。在3min长时睁眼静息态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左侧中央顶区位置的gamma1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的gamma1波段功率介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但与两组无差异;而在gamma1功率双侧大脑分布对称性上,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在头皮双侧中央顶区呈对称分布,而正常对照组左侧中央顶区gamma1功率显着大于右侧,组间与对称性间交互作用显着,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中央顶区gamma1功率不对称性消失的脑电特征;对脑电功率与疾病的症状和分裂型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探索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的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与其分裂型人格特质呈显着负相关,gamma1波段功率越小,其具有的分裂型人格特质越明显;以上3个结果表明,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有效指标。3.长时静息态的3min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时间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睁眼静息态下,三组人群alpha波段功率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增高直线斜率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家族高危组;在闭眼静息态下,正常对照组及家族高危组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下降直线斜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但患者组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对于gamma1功率,在睁眼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斜率:家族高危组>精神分裂症组,而正常对照组在前30s静息态内gamma1功率已开始迅速下降。以上数据说明,从脑电功率的变化角度可以看出,正常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弱,而家族高危人群介于二者之间。研究二通过分析作答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内的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任务态的脑电数据,得到4个主要结果:1.三组人群作答该量表的整体脑电功率差异与睁眼静息态差异相似,但作答量表任务更好的诱发出了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脑电功率差异,具体表现为家族高危组的额区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患者组的该波段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将30s静息态脑电功率作为协变量来消除三组间基线脑电功率差异后的协方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作答量表所诱发的头皮中央线位置gamma1功率显着高于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可能提示了家族高危组在作答量表时的认知负荷最重。2.作答量表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alpha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增高趋势,增高速度相同,而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不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关系。正常对照组和家族高危组gamma1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下降趋势,斜率: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而患者组呈增高趋势,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量表的过程中认知加工方式和进程与其他两组不同。3.量表的不同条目内容能诱发出三组人群不同的脑电反应模式。家族高危组在分离维度(DIT)的量表得分增高,并且在作答DIT条目时gamma1功率也增高,提示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对DIT维度条目的敏感性;家族高危组作答反向题时gamma1功率高于作答正向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正向题时theta和alpha功率高于作答反向题,而正常对照组作答正反向题时各波段脑电功率无差别。以上数据说明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内的特定条目可以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族高危人群特异的脑电反应。4.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否”比作答“是”呈现更大的额叶theta波段功率,家族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没有此差异,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检索、提取与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的自我参照功能异常。研究三基于前两个研究的结果,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取特征指标,据此指标体系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对人群进行识别和分类,识别率可达70.9%。基于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初步挑选进入机器学习的指标总计7056个。首先,这些指标通过留一交叉验证(LOOCV)方法进行三类人群间的两两比较,提取了3组34个特征指标;其次,将特征指标通过SVM方法对人群进行三分类,识别率从随机33.3%提升到70.9%,提示了这些指标对3类人群的较高区分力。对3组34个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及量表任务态的头皮中央线位置和两侧中央顶区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额叶位置的alpha波段功率、30s睁眼静息态gamma1功率的回归直线斜率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总分、DIT维度和SET维度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作答量表特定条目时的额叶及中央顶叶位置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族高危人群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额叶区域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和量表任务态大部分头皮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功率。以上指标初步构成了征兵心理检测多质融合系统的鉴别指标体系。研究四通过分析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8例正常被试的人格词语的自我参照记忆任务的脑电数据,发现2个主要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自我参照记忆得分显着下降,提示其自我参照功能受损,并且其作自我评价时,ERP的P3成分振幅相对降低,低beta波段(13-15H)功率去同步化程度相对减弱,提示P3振幅和低beta波段功率是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2.正常人在自我评价时,负性人格词语会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600-1000ms),评价他人时正负性词语诱发的ERP无差异,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自我评价时,正负性人格词语不能引起ERP各成分的差异,但在评价他人时却出现负性人格词语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现象,这与正常人反应模式截然相反,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别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下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验证了在征兵心理检测流程中加入30s的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的可行性,并基于静息态和量表态脑电特征指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具备较高识别率的多质融合指标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征兵心理检测的对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人群的筛查力;二是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现象,并找到了提示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

梅佳[5](2018)在《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及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假刺激对照双盲临床研究。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精神分裂症诊断,且病程≥5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TBS组和伪刺激组,其中TBS组32例,伪刺激组31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研究期间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TBS组接受专职重复经颅磁刺激操作人员实施相应的TBS模式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持续治疗时间为4周,共治疗20次。伪刺激组接受伪刺激。所有受试者在基线期及4周末给予听感觉门控P50(sensory gating P50)电位测定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听感觉门控P50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其中有3例脱落,共有60例完成随访。1.两组患者在基线期及4周末PAN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末时,TBS组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及PANSS总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症状分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基线期及4周末认知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WCST及WMS各项目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末时,TBS组患者WCST量表中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增加,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刺激组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S的各项目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刺激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基线期及4周末听感觉门控P50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期Cz位点S1-P50波幅、S2-P50波幅、S2/S1以及S1-S2和100(1-S2/S1)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末时,TBS组及伪刺激组患者Cz位点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BS组治疗前后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减分值与WCST、WMS变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经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TBS组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减分值与WCST量表中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差值呈负相关,与持续错误数差值呈正相关;TBS组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减分值与WMS量表记忆商得分差值呈负相关。结论:1.TBS模式的rTMS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2.TBS模式的rTMS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且认知功能的改善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存在相关性。3.TBS模式的rTMS未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听感觉门控P50的异常。4.TBS的rTMS模式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胡钟艺[6](2018)在《PKA-CREB信号通路参与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受体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是精神科及临床研究的难题和热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是中枢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GABA受体(主要是GABAAR)发挥生物活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GABA能系统异常。目前临床常用的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能影响GABAAR的表达。而已有研究未发现抗精神病药物与GABAAR直接结合证据。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R的机制尚不明确。多巴胺D2受体(D2R)是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靶点,而PKA-CREB信号通路是D2R下游重要信号通路。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作用D2R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间接调节GABAAR的表达。研究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R的作用机制可以促进新药开发、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促进患者社会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探索D2R及其下游PKA-CREB信号通路在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R表达改善认知中的作用,为完善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1822 g的雄性昆明小鼠24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i.p,q.d)和MK801模型组(MK801 0.5 mg/kg,i.p,q.d),连续给药一周,通过行为学实验评价抗精神病药物对自发活动和认知功能的作用。2.选取1822 g的雄性昆明小鼠96只,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溶媒10 ml/kg,i.p,b.i.d)、阿立哌唑组(4.0 mg/kg,i.p,b.i.d)、氟哌啶醇组(2.0 mg/kg,i.p,b.i.d)、利培酮组(1.0 mg/kg,i.p,b.i.d)、MK801模型组(MK801 0.5 mg/kg+溶媒10 ml/kg,i.p,b.i.d)、MK801+阿立哌唑组(4.0 mg/kg,i.p,b.i.d)、MK801+氟哌啶醇组(2.0mg/kg,i.p,b.i.d)、MK801+利培酮组(1.0 mg/kg,i.p,b.i.d),连续给药一周,行为学评价抗精神病药物对自发活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处死动物,取前额叶皮层、海马、尾壳核,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药物作用后GABAAR、D2R和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GABAAR表达变化与D2R和PKA-CREB通路的相关性。3.体外培养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SH-SY5Y,用MTT法分析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氟哌啶醇、利培酮)的细胞活性与毒性,确定给药浓度。4.在SH-SY5Y细胞水平上,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动剂Forskolin干预PKA-CREB信号通路,观察阿立哌唑/氟哌啶醇/利培酮作用后GABAAR和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探究PKA-CREB通路介导GABAAR调节的可能机制。结果:1.精神分裂症样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注射MK801后,小鼠自发活动显着增加(t=2.462,df=22,P<0.05),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降低(t=9.21,df=22,P<0.001),MK801成功诱导小鼠产生高活动性和认知缺陷的精神分裂症样症状。2.抗精神病药物对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后显着影响小鼠自发活动(F(3,88)=16.11,P<0.001)和新物体识别指数(F(3,88)=13.41,P<0.001):氟哌啶醇(P<0.001)、利培酮(P<0.001)和阿立哌唑(P<0.01)显着降低小鼠自发活动。利培酮(P<0.01)和阿立哌唑(P<0.001)显着提高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改善小鼠认知功能。3.抗精神病药物对GABAAR表达的影响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一周后,小鼠海马区利培酮组(P<0.05)和阿立哌唑组(P<0.001)小鼠GABAAR表达显着增加;尾壳核和前额叶皮层利培酮组(P<0.05)、阿立哌唑组(P<0.01)小鼠GABAAR显着降低。细胞水平上,阿立哌唑作用后GABAAR表达显着上调(P<0.001)。4.抗精神病药物对D2R表达的影响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一周后,显着影响海马(F(3,40)=2.959,P<0.05)、尾壳核(F(3,40)=6.75,P<0.001)D2R的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氟哌啶醇组GABAAR表达水平与D2R水平显着正相关(r=0.472,P<0.01),利培酮组GABAAR表达与D2R水平显着正相关(r=0.345,P<0.05)。5.抗精神病对PKA-CREB通路的影响药物作用一周后,在海马区,阿立哌唑显着增加PKA(P<0.05)和CREB(P<0.05)水平,利培酮增加PKA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ABAAR表达与PKA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08,P<0.05),与CREB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549,P<0.001)。在细胞水平上,氟哌啶醇(P<0.05)、阿立哌唑(P<0.01)作用后PK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利培酮(P<0.001)、阿立哌唑(P<0.001)作用后CREB水平显着上调。6.干预PKA途径后PKA-CREB通路和GABAAR表达变化细胞水平上,cAMP激动剂Forskolin作用后,PKA(P<0.001)、p-PKA(P<0.001)、CREB(P<0.001)、p-CREB(P<0.05)、GABA AR(P<0.001)表达显着上调,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后,PKA、p-PKA、CREB、p-CREB、GABAAR表达显着上调,PKA抑制剂H89作用后,p-PKA(P<0.01)、p-CREB(P<0.001)表达水平降低,PKA-CREB途径受到抑制,GABA AR表达水平无显着改变。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精神病药物短期作用显着调节GABAAR表达,改善动物认知水平。D2R及其下游PKA-CREB信号通路是影响GABAAR表达、改善动物认知的可能分子路径。

陈冰容,薛丽,陈贻华,张文蔚,蒋廷云,刘磊[7](2013)在《利培酮、氯氮平的血药浓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氯氮平的血药浓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以心肌酶CK-MB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于治疗第2、4、8周末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及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CK-MB)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较,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在第2、4、8周末CK、CK-MB、AST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利培酮组第4周末与第8周末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利培酮血药浓度与CK-MB呈正相关(r>0.50,P<0.05);③氯氮平血药浓度与CK、CK-MB、AST呈正相关(r>0.50,P<0.05)。结论利培酮和氯氮平在用药早期可引起心肌酶的升高,氯氮平血药浓度与心肌酶呈正相关,利培酮血药浓度与CK-MB呈正相关。

曹欣冬[8](2004)在《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失眠是一种发生率很高的睡眠障碍,人们对睡眠及失眠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仅认识到睡眠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 ,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动的, 节律性的过程. 这一节律独立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而自我维持 ,睡眠是器官处于规律性的, 反复发生的.容易逆转的一种状态, 睡眠包含几个不同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又称慢波睡眠 ,分为I、 II、 III、 IV期, 睡眠中枢学说, 体液学说, 昼夜节律周期学说是有关睡眠的重要学说.失眠是一种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疾病, 失眠表示睡眠能力降低 ,目前认为失眠症是睡眠开始及睡眠维持障碍 ,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睡眠障碍非常多见, 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前趋症状. 也是复发的先兆 ,睡眠障碍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开始阶段 ,疾病急性期 ,慢性期 .精神分裂症病人睡眠障碍的特点之一是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 ,平均比正常人延长20分钟 .病人入睡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平均为108分钟.精神分裂症多导睡眠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SWS" 睡眠和" REM" 睡眠的异常." SWS" 睡眠的减少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的改变.病因治疗是失眠的基本治疗, 但常有其他因素也参与了失眠的发生. 因此需要采用综合的方法治疗失眠 .一般将治疗方法分为两大类: 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 1.巴比妥及非巴比妥类药物 .2.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3.抗抑郁药物. 4.抗精神病药物. 5.抗组织胺类药物. 药物治疗可引起药物依赖 ,去抑制作用 ,神经中枢抑制作用 ,过度镇静作用, 反跳性失眠 ,撤药反应顺行性健忘, 精神症状等 .非药物疗法包括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 光疗, 时间疗法.存在对环境, 设备要求较高 ,需有专业人员指导, 施行费时费力等不足.中医关于失眠的病因病机, 治法方药等早在《内经》 时代就有记载 .历经数代,许多医家的丰富与发挥, 形成了中医对于失眠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疗效显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论证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正确性 .但中医治疗失眠缺少客观性疗效评定标准和对精神疾病的失眠研究欠缺.本文在前人对失眠中西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精神分裂症失眠进行研究,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有8 例. 全部为女性患者, 均完成实验, 治疗组5 例. 对照组30例. 在服用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神安汤, 对照组服用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 ,以临床观察和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副反应量表 "TESS" 判定疗效和副反应 80 例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 PSQI 总分及各成份分与正常人和失眠患者的参照分数比较, 失眠患者和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的各项分数均高于正常人, 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得分与失眠患者比较, 显着增高, 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与失眠患者比较, 显着降低 .发现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入组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与年龄呈正相关 .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与睡眠有一定相关<WP=5>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性 .无发病诱因的睡眠差 ,与其精神质 ,分裂人格 ,有显着相关性 ,在行为方面冲动的患者比退缩的患者更易出现失眠 ,失眠与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及阴性症状呈正向相关性. 将80例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按"PSQI"总分的高低分为两组进行发病相关因素比较,年龄、 病程、 幻觉、 行为障碍、 情绪稳定性为危险因素, 进入回归方程. 其中年龄、 病程、 幻觉、 情绪稳定性有显着性差异. 本研究所观察的精神分裂症失眠病例中虚象出现的部位由多到少依次是心脾、 肝、 肾、 表现为心肝血虚、 脾气不足、 肾阴虚损, 出现的病理产物依次是火热、 瘀血、 痰、 湿 、中医辨证虚证占 31.3 实证占 13.7 本虚标实占 55.0辨证分型中 心脾两虚占 28.8 心胆气虚占 18.7 阴虚火旺占 15.0 痰火内扰占 15.0 肝郁化火占 11.3 瘀扰心神占 10.0 从两组临床疗效看 治疗组有效率为 94.0 对照组为 90.0 对于不同的中医证型, 神安汤对肝郁化火证 ,痰热内扰证, 瘀扰心神证 ,心脾两虚证疗效较好.神安汤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失眠的 "PSQI" 总分(P<0.01), 睡眠障碍( P<0.01), 提高睡眠质量( P<0.05), 优于阿普唑仑片 ,缩短患者入睡时间与阿普唑仑片相当 ,且已知中药无成瘾性 ,安全可靠. 动物实验是观察药物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能否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 将" ICR" 小鼠分为空白组 ,生理盐水组,阿普唑仑对照组 ,枣仁安神液对照组 ,神安汤大、 小剂量组六组进行观察对比, 阿普唑仑, 枣仁安神液 ,大剂量神安汤对小鼠走动时间, 小鼠前肢上抬次数 ,入睡潜伏时间, 睡眠持续时间 ,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率均有显着性的影响小剂量神安汤对小?

申伟,蔺天淑[9](2002)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单独服用氯氮平 11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 疗前与疗后 6周末脑电图异常者分别为 12 7%、82 7% ,异常净增 70 % ;疗后脑电变化显着者 (80例 )与不显着者 (30例 )显效率相比 ,其 χ2 =5 78,P <0 0 5 ;疗前 β型脑电图 2 8例与α型脑电图 82例疗后显效率相比 ,其 χ2 =5 4 7,P <0 0 5 ;疗后α频律减慢者 6 1例与不减慢者 2 1例显效率相比 ,其 χ2 =4 79,P <0 0 5。说明上述各项均有显着差异。结论 接受氯氮平治疗后脑电变化显着者、治疗前以 β型脑电图为主者及治疗后α频律减慢者其疗效均佳

李相传,余西金[10](1996)在《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氯氮平、甲硫达嗪对精神分裂症阴阳性症状的治疗结果分析,并与治疗前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认为: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症状群,它们无论在治疗前,还是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相关性。两种药物对阳性症状的疗效均优于阴性症状。

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的皮层内抑制缺陷及其与临床症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经颅磁刺激的皮层内抑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改良电抽搐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一般情况调查
        2.2.2 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评
        2.2.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3.2 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
    3.3 患者的RBANS和 BPRS评分情况
    3.4 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3.6 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1.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1.2 .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2.精神分裂症的人格测验量表及完成量表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
        2.1 .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群体的人格测验
        2.2 .完成自评量表时的认知加工过程
    3.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相关脑电研究进展
        3.1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内表型
        3.2 .精神分裂症的语义加工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3.3 .精神分裂症及高危人群自我评价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4.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4.1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
        4.2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作为心理选拔面临的挑战
        4.3 .脑电技术应用于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的认知监测
        4.4 .基于脑电数据的机器学习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分类
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静息态脑电异常改变的验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答征兵心理检测自评量表时的脑电特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静息态及自评量表任务态行为学及脑电特征的机器学习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四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异常——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的潜在机制探索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及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诊断工具及观察指标
结果
    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各量表分变化情况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CST量表变化情况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MS量表变化情况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Z脑区P50变化情况
    6. TBS组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减分值与WCST、WMS指标变化相关性分析
    7. P50抑制与神经认知测验相关性分析
    8.脱落情况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TB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2. TB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3. TBS对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主要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6)PKA-CREB信号通路参与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受体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精神分裂症
    1.2 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作用受体
    1.3 GABA能系统
        1.3.1 概述
        1.3.2 GABA能系统异常与精神分裂症
        1.3.3 GABA能系统与抗精神药物
    1.4 PKA-CREB信号通路
        1.4.1 概述
        1.4.2 PKA信号通路与抗精神病药物
        1.4.3 CREB与抗精神病药物
    1.5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来源及型号
    2.2 方法
        2.2.1 主要试剂配制
        2.2.2 动物饲养和给药处理
        2.2.3 小鼠行为学检测方法
        2.2.4 细胞培养
        2.2.5 MTT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2.6 免疫荧光染色及定量
        2.2.7 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
        2.2.8 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MK801诱导精神分裂症样小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3.1.1 MK801对小鼠的自发活动的影响
        3.1.2 MK801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3.2 抗精神病药物对模型小鼠行为学影响
        3.2.1 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自发活动水平影响
        3.2.2 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3.3 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GABA_AR和PKA-CREB通路蛋白表达影响
        3.3.1 抗精神病药物对GABA_AR表达的影响
        3.3.2 抗精神病药物对D2R表达的影响
        3.3.3 抗精神病药物对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抗精神病药物对SH-SY5Y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5 抗精神病药物对SH-SY5Y细胞GABA_AR和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3.5.1 抗精神病药物对SH-SY5Y细胞GABA_AR表达的影响
        3.5.2 抗精神病药物对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6 cAMP激动剂Forskolin作用后抗精神病药物对SH-SY5Y细胞GABA_AR和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6.1 cAMP激动剂Forskolin作用后抗精神病药物对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6.2 cAMP激动剂Forskolin作用后抗精神病药物对GABA_AR表达的影响
    3.7 PKA抑制剂H89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对SH-SY5Y细胞GABA_AR和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7.1 PKA抑制剂H89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对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7.2 PKA抑制剂H89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对GABA_AR表达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样小鼠模型建立和有效性评价
    4.2 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行为学影响
    4.3 抗精神病药物对GABA_AR表达的影响
    4.4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D2R间接调节GABA_AR表达
    4.5 抗精神病药物对PKA-CREB表达的影响
    4.6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PKA-CREB通路调节GABA_AR表达
    4.7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GABA_AR表达发挥临床疗效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利培酮、氯氮平的血药浓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用药方法
        1.2.2 血药浓度及心肌酶的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心肌酶各项评分的比较
    2.2 利培酮血药浓度与心肌酶的相关性
    2.3 氯氮平血药浓度与心肌酶的相关性
3 讨论

(8)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文献综述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失眠的定义 诊断标准和分类
        2 失眠的原因
        3 失眠的流行病学
        4 睡眠的机制
        5 失眠的机理
        6 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研究
        7 失眠的治疗
        参考文献
    失眠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关于睡眠的理论
        2 中医对失眠的定义
        3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4 失眠的药物治疗
        5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6 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与精神分裂症失眠相关的因素
        2 中医证候学
        3 疗效
        4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部分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神安汤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2 神安汤对小鼠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延长作用
        3 神安汤对小鼠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的作用
    讨论
        1 精神分裂症失眠相关因素分析
        2 精神分裂症失眠的病因病机 证候学分析
        3 神安汤组方思路与用药特点
        4 神安汤疗效分析
        5 神安汤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特点分析
        6 副反应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阳性与阴性综合征(PANSS)
    副反应量表(TESS)

(9)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的皮层内抑制缺陷及其与临床症状关系的研究[D]. 徐一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改良电抽搐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D]. 李冠华.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D]. 黄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及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D]. 梅佳. 苏州大学, 2018(04)
  • [6]PKA-CREB信号通路参与抗精神病药物调节GABAA受体作用的研究[D]. 胡钟艺. 西南大学, 2018(05)
  • [7]利培酮、氯氮平的血药浓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相关性[J]. 陈冰容,薛丽,陈贻华,张文蔚,蒋廷云,刘磊.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04)
  • [8]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D]. 曹欣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申伟,蔺天淑. 四川精神卫生, 2002(04)
  • [10]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李相传,余西金. 山东精神医学, 1996(04)

标签:;  ;  ;  ;  ;  

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