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脾的作用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脾的作用

一、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化脾增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15)在《不同精子质膜保护剂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氨基酸类保护剂(牛磺酸、L-谷氨酰胺)和中药活性成分(五味子乙素、三七皂甙R1)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首先设计4种稀释液配方,检测其保存过程中精子活率、有效保存时间、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筛选出保存效果最好的基础配方。然后在基础配方中添加分别添加0.5、1、5、10 mmol/L的牛磺酸(Tau),0.5、1、2、4、8、16 mmo/L的L-谷氨酰胺(Gln),1、5、10、15μmol/L的五味子乙素(Sch B)和0.5、1、2、4、8、16 mmo/L的L-谷氨酰胺(Gln),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精液品质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浓度,分析对猪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确定最适添加量,旨在开发新型猪精液常温保存的稀释粉。本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在4种自配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中,“稀释液3”,主要成分是葡萄糖40 g/L,柠檬酸钠6.8 g/L,碳酸氢钠0.8 g/L,EDTA1.5 g/L,柠檬酸0.3 g/L,氯化钾0.7 g/L,有效保存时间显着高于其他3种稀释液(P<0.05),有效保存时间为4.4 d,保存第4 d的精子活率为0.61,质膜完整率是57.32%,顶体完整率是78.12%;其次是“稀释液2”和“稀释液4”,保存效果最差的是“稀释液1”。因此,“稀释液3”是4种自配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中保存效果最好的稀释液配方,可作为基础稀释液。2.在基础稀释液“稀释液3”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牛磺酸(Tau)和L-谷氨酰胺(Gln),表明添加5 mmol/L的Tau时,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总抗氧化能力(T-AOC)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丙二醛(MDA)浓度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保存第5 d时,精子活率为0.66、顶体完整率47.48%、质膜完整率为72.10%、T-AOC浓度4.28 IU/mL、MDA浓度1.63 nmol/mL。添加4 mmol/L的Gln,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保存第5 d时,精子活率为0.59、质膜完整率47.05%、顶体完整率为74.40%、T-AOC浓度4.34 IU/mL、MDA浓度1.51 nmol/mL;添加16 mmol/L的Gln,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表明添加5 mmol/L的Tau或4 mmol/L的Gln对维持精子活率,保护精子质膜,增强精子抗氧化能力效果显着。3.在“稀释液3”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Sch B)和三七皂甙R1(Notoginsenoside R1),表明添加15μmol/L的Sch B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T-AOC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MDA浓度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保存第5 d时,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T-AOC浓度、MDA浓度分别为0.61、50.71%、4.82 IU/mL、1.45 nmol/mL;添加1、5、10、15μmol/L的Sch B,对精子顶体完整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5 mmol/L的三七皂甙R1精子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T-AOC的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保存第5 d时,精子质膜完整率为57.10%、顶体完整率为73.70%、T-AOC的浓度为4.65 IU/mL;添加1.25、2.5、5、10 mmol/L的三七皂甙R1对降低MDA浓度作用不显着(P>0.05);保存第13 d,添加1.25、2.5、5、10 mmol/L的三七皂甙R1对降低MDA浓度作用明显,组间有差异性,但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Sch B可显着提高精液保存品质,提高猪精液常温保存时抗氧化能力,其最适添加量为15μmol/L。三七皂甙R1可维持精子形态完整,提高猪精液常温保存时抗氧化能力,其最适添加量为5 mmol/L。

丁海敏[2](2014)在《模拟空间亚磁环境对小鼠机体损伤及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多脊椎动物,如候鸟、海龟等在长途旅行中,都可以通过感知地磁场,进而得到位置和方向等信息。另外,很多实验证实,屏蔽地磁场后,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地外空间的环境磁场远小于地磁场,属于亚磁场的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亚磁场生物学效应开始在空间科学领域得到重视,并且相继发现亚磁场会引起一系列负面效应。如连续亚磁场处理会引起蝾螺胚胎或爪蟾胚胎发育异常,虎皮鹦鹉鸣叫异常,麻雀节律改变,小鸡、果蝇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痛觉变化等。甚至有报道称,短时间亚磁场处理还会引起人视觉记忆能力减弱。未来空间任务的飞行时间和距离会显着增加,宇航员将会长期暴露在太空亚磁环境之中。因此,亚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对于空间生物学和航天医学的发展十分必要。本实验室在前期已经分别从动物、植物、细胞、蛋白水平对亚磁场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证实亚磁场会导致爪蟾胚胎发育畸形,细胞增殖异常,微管蛋白自组装混乱等。相对于以上研究,亚磁场对成年哺乳动物身体机能的影响,对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出现的健康状况更有参考价值。因此,本实验将以成年C57小鼠为模式动物,研究亚磁场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亥姆霍兹三轴线圈系统和坡莫合金磁屏蔽罐系统被用于本实验,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短期亚磁场处理(3天)对小鼠造成的影响。联合使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的情绪情化,检测实验小鼠肝脏,脑,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使用ELISA追踪SOD蛋白含量变化,使用内源荧光检测SOD蛋白三级结构,圆二色光谱检测SOD蛋白二级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天亚磁场处理导致小鼠产生焦虑样情绪,该情绪伴随着体内的氧化应激指标异常变化。SOD酶活性在三天实验期内处于动态变化,且Cu/Zn-SOD酶是主要响应分子,该酶在体外可直接响应亚磁场,但并未出现二级结构的显着变化。第二部分为长期亚磁场处理(1个月)对小鼠的影响。一个月处理过程中,连续追踪小鼠体重变化,饮食及饮水情况。联合使用旷场实验,跑步机实验和转棒实验检测小鼠运动能力变化情况。使用水迷宫的方法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情况。对小鼠全血进行血常规分析,使用ICP-AES的方法检测血清内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并对血清中过氧化氢含量,SOD酶和CAT酶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0天亚磁场处理会导致小鼠自主运动能力和运动耐力显着降低,但并不影响其平衡能力。水迷宫的结果说明30天亚磁场处理并不会引起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饮水量与饮食量并无变化,但其后两个星期的体重增量显着低于地磁对照组。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该变化与血清中金属离子含量变化无关,且血清内过氧化氢代谢也未受影响。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短时间亚磁场处理会引起成年C57小鼠氧化应激,且导致其出现类似焦虑的情绪,该影响可能与亚磁场直接引起Cu/Zn-SOD酶活力变化相关。由于该酶在体内会出现快速代偿反应,因此应激情况会慢慢得到缓解,焦虑情绪也会慢慢消失。但是随着亚磁场暴露时间的延长,将会对实验小鼠造成一系列不可挽回的伤害。连续30天亚磁场处理不仅使小鼠体重发生变化,甚至运动能力明显降低,同时伴随着血液系统的异常。目前还无法确定长期亚磁场处理过程中,是哪个器官、组织、细胞器或分子直接响应,在后续实验中,我们将针对运动能力降低这一现象,做进一步探索,并试图寻找可以挽回该损伤的方法。

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杨广栋,徐晨光,李川,李娟梅[3](2012)在《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因其主要表现为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结块等,故多将其归入"胁痛"、"黄疸"、"积聚"、"鼓胀"、"肥气"、"症瘕"、"肝着"、"肝积"等范畴。1中医治则治法肝纤维化临床表现虽错综复杂,但基本病机多为正

钟慧敏[4](2010)在《不同诱导物提高猪苓甾体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在分类学上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无褶菌目、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多孔菌属(Polyporus)的药用真菌,它的干燥菌核即为猪苓,属于常用中药。猪苓具有利尿、抗癌、抗菌等药理活性,利水渗湿是其主要药理活性。猪苓甾体含量仅次于猪苓多糖,是猪苓的另一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诸多生物活性,且大多数无毒副作用,在医药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猪苓甾体可以作为猪苓药材质量评价指标。因此,猪苓甾体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药用资源,同时猪苓甾体的成功开发也为猪苓资源的充分利用作出贡献甾醇是甾体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甾醇类化合物是甾体合成的中间体,在猪苓发酵液中添加甾醇,促进猪苓细胞内甾体合成相关的酶的产生,从而促进甾体的合成,增加猪苓甾体的产量。本课题选用β-谷甾醇,豆甾醇和胆固醇三种不同甾醇及其混合物作为诱导物,在植物甾醇最佳添加浓度范围内(0.05‰0.20‰),选择三个浓度梯度,添加在猪苓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并通过加入β-环糊精和超声增加甾醇诱导物的溶解度;于23℃悬浮振荡暗培养10d后,检测干燥猪苓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甾体积累量的变化,从而筛选出最佳诱导物,及其最佳添加浓度。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如下:(1)单一诱导物中,β-谷甾醇和胆固醇对猪苓菌丝体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当β-谷甾醇的浓度为0.020%时,菌丝体的生长状况最好,菌丝体总数目最多,浓度为0.015%时,甾体的含量最高;胆固醇的最佳浓度为0.020%,菌丝体的干重最多,甾体净增长量也是最高的。豆甾醇培养基无论是在菌丝体干重还是甾体的净增长量上,就都不及对照组。三者相比,胆固醇效果最好,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的浓度和甾体净增长量最高的浓度是一致的。胆固醇浓度为0.020%时,菌丝体甾体含量最大(53.224mg),是三者中诱导效果最好。(2)混合诱导物对猪苓甾体含量和猪苓菌丝体干重的影响混合诱导物对猪苓菌丝体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菌丝体的总量的已增加,甾体的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菌丝体生长状况方面,E组(β-谷甾醇+胆固醇)在当甾醇浓度达到0.005%时,菌丝体干重最高。含有胆固醇的组(E组、F组G组)猪苓甾醇的净增长量明显高于不含胆固醇的组(D组);除了浓度为0.020%时,甾体净增长量低于其他三组,E组(β-谷甾醇+胆固醇)在其他两个浓度都高于其他组,且当浓度为0.005%时,甾体净增量达到最高(97.338),因此可以说β-谷甾醇与胆固醇混合,是混合诱导物中诱导效果最佳的。通过研究表明,混合诱导物对猪苓甾体的诱导效果强于单一诱导物对猪苓甾体诱导,胆固醇的诱导效果强于β-谷甾醇和胆固醇,β-谷甾醇与胆固醇的混合物诱导效果最好,当浓度为0.005%,猪苓甾体的净增长量最大,达到97.338mg。猪苓甾体对研究猪苓药用价值,充分利用猪苓资源,甾体药物的合成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提高猪苓甾体的含量是很有必要的。

曾斌芳[5](2009)在《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脂肪性肝病(FLD)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在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90年代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较80年代以前约增加了30倍。迄今为止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过程及临床预后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证”、“胁痛”等病证范畴。从传统医学中寻求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方药,是临床热点问题之一。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全面总结中医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证、用方用药及临床疗效一体化研究,探讨脂肪性肝病的病机病理,研究治疗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组方和机理。充实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新疆脂肪性肝病防治新思路,为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文献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关于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文献,总结病名、临床分型、用药规律;通过中医证侯学调查,归纳新疆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类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复方芪茵颗粒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指标,腰围指数,体重指数及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临床疗效;施行复方芪茵颗粒进行药味、剂量加减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组方机理;施行复方芪茵颗粒对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的影响的药效学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家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名称趋同于胁痛、积聚;最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气滞血瘀;中医证型按病理因素分类,痰湿、肝郁、气滞、瘀血、脾虚、湿热为最主要因素;病证按所涉脏腑分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证型按虚实分类,虚实夹杂型最常见;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泽泻、柴胡、山楂、首乌、茵陈、郁金、白术、决明子。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纳差脘胀,右胁下不舒,右胁下刺痛,体胖困重,腰酸耳鸣,大便溏泻,大便溏软,口干心烦,头晕肢乏。病症累及脏腑依次为:脾、肝、肾。证候所含主病机依次为:脾虚、肝郁、瘀血、湿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瘀痰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新疆脂肪性肝病特色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剂配伍研究:复方芪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饮食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肝功、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复方芪茵颗粒分别减去不同功效的一组佐药,与全方组比较,作用以全方组最佳。临床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改善脂肪性肝病B超程度分级。治疗前后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甘油三脂(TG)、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ALT、AST、CHO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剂作用机理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肝重和肝指数(P<0.05);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改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含量,改素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其作用机理。结论:总结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中医病名属于“胁痛”、“积聚”,病位在肝,与脾、肾、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湿热、瘀血等浊邪滞留,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型,临床用药以肝脾肾经药物为主。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除符合虚实夹杂、“肝脾肾同病、痰瘀湿并存”的特点外还有其地域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复方芪茵颗粒按君臣佐使理论加减不同组方药效学动物实验,提示原全方组在改善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脂、肝功等方面疗效最佳;临床疗效观察,提示复方芪茵颗粒在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血脂、血清胰岛素、及体重指数、脂肪性肝病B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复方芪茵颗粒的可能作用机理:调节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稳定与修复肝细胞正常结构等。

王晗[6](2008)在《原儿茶酸对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缺氧性和神经退行性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移植入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病变部位迁移,并可在局部微环境的诱导下向组织损伤修复所急需的组织细胞分化,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的作用对受损组织发挥营养和保护作用。但是,移植后向病变部位迁移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细胞移植的作用。因此,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应用药物等辅助手段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提高病变局部的移植细胞数量,有可能提高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中,中药活性单体成分单一、结构明确、易于其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在这些单体中找到具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的成分,辅助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在提高病变部位移植细胞数量的同时,发挥其对受损神经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疾病治疗的综合效果。但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活性单体成分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在前期筛选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活性单体—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原儿茶酸处理后,人脂肪干细胞的形态没有显着变化,而且仍表达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29、CD13和CD44,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各表面抗原标记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经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明,原儿茶酸处理后,人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没有显着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原儿茶酸处理没有影响人脂肪干细胞细胞因子IL-6和生长因子IGF-Ⅰ的分泌能力。因此,原儿茶酸处理后,人脂肪干细胞仍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等生物学特性。应用WST-8法检测了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发现原儿茶酸能够促进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0.5 mM,1.0mM和1.5 mM的原儿茶酸处理48小时后,人脂肪干细胞增殖能力分别提高51%,78%和103%。原儿茶酸发挥作用的最小浓度为0.5 mM,适宜浓度为1.5 mM。同时,1.5 mM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其发挥作用的最短时间是24小时,使细胞增殖能力提高66%;适宜作用时间是96小时,提高细胞增殖能力124%。此外,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凋亡没有明显的影响。进一步通过DNA含量的检测分析了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原儿茶酸能够促进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期向S期的转换。在0.5 mM-1.5mM的浓度范围内,人脂肪干细胞的S期和G2/M期的细胞所占比例随原儿茶酸浓度的增加而呈明显上升趋势,处于G0/G1期的细胞所占比例随原儿茶酸浓度的增加呈相应的下降趋势。其中,1.5 mM原儿茶酸的作用最为明显,使S期细胞比例增加2倍。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发现,原儿茶酸处理明显提高了细胞周期素D1的蛋白水平。为了进一步证明原儿茶酸对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是否与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本文应用RNA干扰技术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素D1进行了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结果显示,细胞周期素D1的siRNA干扰使原儿茶酸处理组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下降45%,与对照组细胞体外增殖的下降比例(26%)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表明细胞周期素D1的siRNA干扰显着抑制了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证实原儿茶酸通过对细胞周期素D1表达的调控促进了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应用明胶包被的双层细胞培养板,观察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在0.5 mM-1.8 mM的浓度范围内,原儿茶酸处理人脂肪干细胞48小时能够显着提高其体外迁移能力,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0.5 mM,1.0 mM和1.5 mM的原儿茶酸处理的细胞迁移率分别提高35%,63%和82%。0.5 mM原儿茶酸是发挥其促进迁移作用的最小浓度,原儿茶酸发挥最大作用的浓度是1.5 mM。同时,原儿茶酸促进人脂肪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在1.5 mM原儿茶酸的作用下,细胞迁移能力显着提高的最短作用时间是24小时,适宜作用时间是48小时。应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原儿茶酸处理能够使人脂肪干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升高45%。明胶酶谱法分析人脂肪干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变化的结果显示,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分泌的MMP-2的总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显着促进了MMP-2的活化,使活性型MMP-2增加至对照组的2倍左右。进一步应用MT1-MMP和MMP-2抗体进行阻断实验,分析MT1-MMP和MMP-2在原儿茶酸促进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T1-MMP和MMP-2抗体有效抑制了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两种抗体分别使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从182%下降至60%和75%。证实原儿茶酸通过对MT1-MMP的表达和MMP-2酶原的活化的调控,调节人脂肪干细胞的迁移能力。原儿茶酸能够提高人脂肪干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因而有可能通过提高损伤组织局部的人脂肪干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移植的治疗效果。因此,原儿茶酸有可能在脂肪干细胞移植的辅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臻[7](2008)在《浅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施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肝硬化的发病、病位、病因病机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报道及药理研究的分析,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施治规律进行探讨,对中医药防治肝硬化临床用药的选择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献查找古代名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及用药经验.选用肝硬化/中医药治则·方药等关键词检索《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专利检索系统》、《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国药学文献》以及《馆藏中医药期刊年度累积索引》,分析古今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思路和药物选择方法。结果古今医家治疗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益气健脾,通络化瘀、舒肝解郁,通络利水、清热利湿,凉血化瘀、温肾健脾,活血利水、滋养肝肾,化瘀利水等等。近代医家大多认为,肝硬化的发生与肝脏瘀血有着密切关系。常用于治疗肝硬化的活血化瘀药物有桃仁、红花、三七、郁金、赤芍、丹参、鳖甲、龟板、当归、柴胡、枳壳、三棱、莪术、川芎、泽兰等等.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时要根据气血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配伍,遵循肝主疏泄的生理和肝硬化的病理机制,做到调气在理血之先,补气在养血之上,临诊时宜详查邪之虚实,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才能更好地发挥祛瘀的效能.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抑制HBV的复制;抗肝纤维化。

李柳骥[8](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超[9](2005)在《中西药对创伤性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创伤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脑损伤后的微循环功能障碍,血管反应性降低,自动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脑组织血流过度灌注,最终造成血脑屏障受损,加重脑水肿,所以改善脑创伤后脑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调节功能应是临床创伤性脑水肿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而目前对创伤性性脑水肿的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去除病因,通气,脱水,激素,钙通道阻滞剂,亚低温治疗。这些疗法主要是去除血管外的水分,减轻脑外伤后的充血,扩张和血管痉挛,使微循环灌注减少,以上疗法多为传统和经验性,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至今尚无特效良策。中医认为脑水肿病机为血脉淤阻,瘀是根本原因,因此中医强调“化瘀”为治疗该病的首要任务,从本身理论体系看,该治疗思想直指疾病之根,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活血化淤作用就其本质是其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标本兼治的方法,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丹参,红花,三七等已广为人熟知,它们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类型脑水肿的治疗,临床上已得到比较确定的疗效,但基础实验有关其疗效及其具体机制的研究情况还较少,本实验旨在探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使用中药丹参,红花,三七对大鼠冷冻所致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为临床扩大中西医结合在创伤性脑水肿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本实验采用硬膜外液氮冷冻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水肿模型,实验wistar大鼠130只,随机分为6组,A:正常对照组,B:手术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d),C:西医治疗组(20%甘露醇2g/kg体重+地塞米松0.2mg/kg/d);D:丹参治疗组(C组治疗方案+丹参注射液0.5g/kg/d),E:红花治疗组(C组治疗方案+红花注射液0.25 ml/kg/d),F:三七治疗组(C组治疗方案+三七注射液6 mg/kg/d),上述注射方式均为腹腔注射,检测72小时后血液粘度全切,低切,并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一周后记录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观察脑水肿48小时,一周后病理学改变。 结果:大鼠经液氮冷冻后,H-E染色可见水肿区脑组织肿胀明显,透亮度增加,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并可见灶性出血,液化坏死征象,B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EB)含量,全血粘低高切,各对应时间点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应用不同药物干预后,上述各种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生以下改变:1四个治疗组有脑水肿病理改变,但不如B组严重,尤其是细胞肿胀程度较轻,出血坏死少见,其中D,E,F组较C组脑水肿明显减轻。2:四个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3:各治疗组大脑半球的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较B组均显着降低(P<0.01).D,E,F组,较C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或P<0.01)。4:全血粘度D,E,F组比B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同A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B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05)。 结论:1常规西医结合中药治疗可以降低冷冻伤后大鼠脑水肿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常规西医结合中药治疗可以降低冷冻冷冻伤后大鼠脑组织水含量以及EB含量,有效保护血脑屏障。3常规西医结合中药治疗可以降低冷冻冷冻伤后大鼠全血粘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此可能为活血化瘀类中药之药理基础,此作用亦是中药保护有效保护创伤性脑水肿的重要机制。4常规西医结合中药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相比,在疗效上效果更为显着

曾庆波[10](2005)在《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mlonephritis,MsPGN)是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中等程度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正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类型,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占我国肾活检患者的24.7-41.5%。小儿患病概率达到一半左右。 一、研究意义 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而且目前西医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运用中医药治疗系膜增殖性肾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该课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若获得成功,将会带来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研究途径 本项目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系膜增殖性肾炎病理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即其中医病机属于阴虚湿热互结,而猪苓汤治证的病机也为阴虚湿热互结,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由此提出用加味猪苓汤治疗系膜增殖性肾炎的假说。如果该假说能够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得到证实,将会为中医药治疗系膜增殖性肾炎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路,并能进一步开发出一种有效地治疗系膜增殖性肾炎的中药新药。而且在本项目中也找到了反应系膜增殖性肾炎病变过程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加味猪苓汤对系膜增殖性肾炎药效学方面的影响,包括对肾组织病理结构的影响;对肾功能的影响(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以及蛋白尿)、对血流变指标的影响(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低切比粘度以及全血高、低切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包括IL-6、TNF-α和IL-1β)。 四、研究成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病理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系膜细胞明显增殖,肾小球直径明显增大,符合人类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病理变化,提示本实验造模成功。另外,中药各剂量组与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肾小球系膜细胞数和细胞直径均减少(小),说明治疗组均可有效的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但中药治疗组之间以及中药组与低

二、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化脾增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化脾增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精子质膜保护剂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的研究进展
        前言
        1.1 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的研究现状
        1.1.1 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主要成分
        1.1.2 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因素
        1.2 精子保护剂
        1.2.1 牛磺酸
        1.2.2 L-谷氨酰胺
        1.2.3 五味子乙素
        1.2.4 三七皂甙R1
        1.3 精子品质的检测指标
        1.3.1 精液品质常规指标检测
        1.3.2 其他指标的检测及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猪精液常温保存基础稀释剂研究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配稀释液对猪精子活率的影响
        2.2.2 自配稀释液对猪精子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2.2.3 自配稀释液对猪精子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稀释液不同成分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2.3.2 自配稀释液对猪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氨基酸类保护剂(牛磺酸和L-谷氨酰胺)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检测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Tau对猪精液常温保存精液品质的影响
        3.2.2 Tau对猪精液中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3.2.3 Gln对猪精液常温保存精液品质的影响
        3.2.4 Gln对猪精液中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3.3 讨论
        3.3.1 Tau对猪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3.3.2 Tau对猪精液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3.3.3 Gln对猪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3.3.4 Gln对猪精液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中药保护剂(五味子乙素和三七皂甙R1)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检测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五味子乙素对猪精液常温保存精液品质的影响
        4.2.2 五味子乙素对猪精液中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4.2.3 三七皂甙R1对猪精液常温保存精液品质的影响
        4.2.4 三七皂甙R1对猪精液中T-AOC和MDA浓度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五味子乙素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4.3.2 三七皂甙R1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模拟空间亚磁环境对小鼠机体损伤及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1. 磁生物学
    2. 亚磁场
    3. 亚磁生物学效应研究现状
    4. 磁场与氧化应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短时间亚磁效应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部分 长时间亚磁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部分 三七总皂苷、桅子苷对APP/PS1小鼠脑内Aβ的清除作用及可能机制探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诱导物提高猪苓甾体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猪苓简介
        1.2.1 猪苓的生物学特点
        1.2.2 猪苓的发酵培养研究
        1.2.3 猪苓甾体的化学成分
    1.3 猪苓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增强免疫功能
        1.3.3 细胞毒作用
        1.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1.3.5 抗微生物活性
        1.3.6 利尿作用
        1.3.7 保肝作用
        1.3.8 抗辐射、抗诱变作用
        1.3.9 抗衰老作用
        1.3.10 其他作用
    1.4 猪苓的临床应用
        1.4.1 慢性病毒性肝炎
        1.4.2 肺癌及食道癌
        1.4.3 寻常型银屑病
        1.4.4 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4.5 猪苓多糖与CoEP 方案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
        1.4.6 猪苓多糖与顺铂配伍
        1.4.7 猪苓汤的临床应用
    1.5 甾体的生物学特点
        1.5.1 甾体的结构特点
        1.5.2 甾体的生物活性
    1.6 天然甾醇应用的研究
        1.6.1 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
        1.6.2 真菌甾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7 猪苓甾体的药理活性
        1.7.1 利尿作用
        1.7.2 促进头发生长作用
        1.7.3 细胞毒活性作用
        1.7.4 抗菌与抗炎作用
    1.8 增加甾体水溶解性方法的研究
        1.8.1 亲水性有机溶剂预溶解底物
        1.8.2 分散剂法
        1.8.3 超声技术
    1.9 立体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单一底物对猪苓甾体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剂和仪器
    2.3 方法
        2.3.1 菌种的活化
        2.3.2 固体培养基的配置
        2.3.3 菌种的制作
        2.3.4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置
        2.3.5 液体发酵培养
        2.3.6 发酵液及菌丝体预处理
        2.3.7 甾体含量的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丝体生长特征
        2.4.2 甾体含量测定结果
    2.5 结论
    2.6 讨论
第三章 混合底物对猪苓甾体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仪器和试剂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猪苓菌丝的体生长状况
        3.4.2 甾体含量测定结果
    3.5 结论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5)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 选入和排除标准
        1.3 质量控制
        1.4 频数分析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观察指标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加减配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四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五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2 中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临床调查
    4 关于复方芪茵颗粒
    5 本课题研究指标、动物模型、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6 复方芪茵颗粒主要组成药物相关的现代药理
    7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综述2 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新进展
综述3 脂肪性肝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近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原儿茶酸对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应用
        1.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1.1.2 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1.1.3 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1.1.4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功能
        1.1.5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1.1.6 间充质干细胞的其他应用
    1.2 间充质干细胞与细胞增殖
    1.3 间充质干细胞与细胞迁移
        1.3.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3.2 黏附分子
        1.3.3 细胞外基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1.4 中药对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
        1.4.1 中药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1.4.2 中药对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1.4.3 中药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1.4.4 小节
    1.5 中药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5.1 中药方剂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5.2 单方中药及提取物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5.3 中药活性单体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6 原儿茶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实验内容
2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2.3.2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毒性的检测
        2.3.3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3.4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检测
        2.3.5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分析
        2.3.6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IL-6和IGF-Ⅰ分泌的检测
        2.3.7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毒性
        2.4.2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4.3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分析
        2.4.4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2.4.5 原儿茶酸处理前后人脂肪干细胞IL-6和IGF-Ⅰ分泌的检测
    2.5 讨论
3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3.3.2 细胞增殖的检测
        3.3.3 DNA含量分析
        3.3.4 细胞凋亡的检测
        3.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6 Cyclin D1小干扰RNA(siRNA)转染人脂肪干细胞
        3.3.7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3.4.3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3.4.4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Cyclin D1-siRNA转染对原儿茶酸促进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3.5 讨论
4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4.3.2 体外迁移实验
        4.3.3 细胞凋亡的检测
        4.3.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4.3.5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
        4.3.6 酶谱分析法
        4.3.7 抗体阻断实验
        4.3.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
        4.4.2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4.4.3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MT1-MMP表达的影响
        4.4.4 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MMP-2活性的影响
        4.4.5 MT1-MMP抗体和MMP-2抗体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
    4.5 讨论
        4.5.1 MT1-MMP和MMP-2在原儿茶酸促进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中的作用
        4.5.2 原儿茶酸调节人脂肪干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分子机理推测
        4.5.3 原儿茶酸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及原儿茶酸的体内应用前景
结论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浅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施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研究论文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古今医家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肝硬化常用的治则
        1.3.1 古代医家
        1.3.2 现代医家
        1.4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之验方
        1.4.1 古代名方
        1.4.2 现代验方
        1.4.3 单味中药的临床实验研究
    2 讨论
        2.1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2.2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时的注意事项
        2.3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前景
    3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古代名医治疗肝硬化的有关论述
        1.1 古代文献有关肝硬化的论述
        1.2 古代名医有关肝病肝硬化的论治经验
        1.2.1 《景岳全书》论鼓胀
        1.2.2 陈士铎《石室秘录》论鼓胀
        1.2.3 龚商年《临证指南医案》论症瘕证治
        1.2.4 《医宗必读》论治积三法
        1.2.5 《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
        1.2.6 《医门法律》论胀病
        1.2.7 《医述》引《会心录》论胁痛辨治疗
        1.2.8 《血证论》论血鼓证治
        1.2.9 周学海《读医随笔》论平肝即舒肝,非伐肝说
        1.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肝病治法
    2 现代医家对肝硬化的有关论述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治疗方法和原则
        2.3 中药复方治疗
        2.3.1 辨证分型治疗
        2.3.2 主方加减治疗
        2.4 中药外治法
        2.5 中西医结合治法
    3 现代中医治疗肝硬化的辨治思路
        3.1 主张攻补兼施
        3.2 强调瘀血为先
        3.3 提议补养为上,慎用破血攻伐
        3.4 倡导肝病实脾
        3.5 注重分期论治,谨守病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9)中西药对创伤性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摘要
二:中文摘要
三:前言
四:实验部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致谢
十:综述
十一:个人简历

(10)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一) 临床表现
        (二) 发病机制
        (三) 西药治疗
    二、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认识
        (一)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进展
    三、选方依据
        (一) 原文出处
        (二) 猪苓汤证的临床表现
        (三) 猪苓汤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四) 猪苓汤的临床应用
        (五) 猪苓汤的实验研究
        (六) 猪苓汤的药理研究
        (七) 药物加减
        (八) 组方依据
    四、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选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四、具体实验内容
        实验一 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肾脏形态学的改变的影响
        实验二 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一、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尿中红细胞的影响
        二、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三、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的血清肌酐的影响
        四、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的血尿素氮的影响
        实验三 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二、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血清IL—1β的影响
        三、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实验四 加味猪苓汤对实验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第三部分:讨论
    一、关于原发性系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二、关于复方的选择
    三、关于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四、关于模型的制作
    五、关于西药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的选择
    六、结果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化脾增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精子质膜保护剂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D]. 刘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2]模拟空间亚磁环境对小鼠机体损伤及机制探究[D]. 丁海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3]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杨广栋,徐晨光,李川,李娟梅.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03)
  • [4]不同诱导物提高猪苓甾体含量的研究[D]. 钟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5]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D].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6]原儿茶酸对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D]. 王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7]浅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施治规律[D]. 马臻.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8]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西药对创伤性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D]. 唐超. 辽宁中医学院, 2005(05)
  • [10]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实验研究[D]. 曾庆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脾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