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价值干预及其困境

社会工作的价值干预及其困境

一、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梅[1](2021)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工伤职工服务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以深圳坪山区工伤探视项目为例》文中认为

孟莉莉[2](2021)在《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文中提出在我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阶段,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部分边缘贫困群体还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相对于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言,较长的时期内还存在着“相对贫困”。如何让边缘贫困人群不发生返贫风险,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新阶段的贫困治理工作中。从参与贫困治理的不同主体类型来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具备社会价值使命与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优势,在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中,具备促进由“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的巨大潜力。社会企业以推进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为使命,以社会责任、公益精神为指导,使用企业化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价值理念与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在参与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际参与模式。从参与范围、服务内容等维度总结看,主要包括提供公益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扩展金融服务、帮助发展产业等模式。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这些参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较好地提高了基本收入水平、获得了较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人群,还存在难以提高其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无法帮助其获得较多的社会发展机会、难以激发和引导其自主发展能力等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如贫困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贫困群体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导致扶贫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等发展困境。以可行能力理论视角来看,对于边缘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其困境的根源在于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厚、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还有局限等等。将可行能力理论付诸贫困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贫困群众可行能力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引入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方法对破解这个问题具有建构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化”的专业活动,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社区等,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和专业活动创造有助于个体或社区达成发展目标的条件。在面对多元贫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方法对介入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具有可行性。社会工作方法和机制不仅是让贫困者获得应得的福利和发展能力,更包括一种过程:激发贫困者改变困顿生活状态的内在动力,帮助修复社会关系,提供社会救助或社会服务,使得贫困者个人逐步获得自主发展的积极信念和不断提高的实际能力,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一对一的个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发展出来具有监督等功能的“个案管理”方法;中观层面,是面对家庭或其他同类人员组成小组,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宏观层面,是面对同一区域问题采取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的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使用多种工作方法结合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社会企业具备使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一致。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其创立的首要目的与使命就是要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投资者必然要面对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围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目标。而社会工作组织,其设立的组织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具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同时掌握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之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同时,社会企业与社会工作机构在扶贫济困领域具有资源的互补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文化、化解社会排斥以及塑造可行能力,但是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对象社会融合的不充分问题、贫困者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以及扶贫济困的非系统性问题等。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扶贫济困服务供给格局后,在党委政府全面领导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上,社会企业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属性的“协作型”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一是确立协作型理念。可以通过组织贫困人员进行定制化的学习、培训,更进一步提升其主动脱离贫困、进行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可以有效链接其他社会资源,更加重视促进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二是塑造协作型关系。可以对扶贫方和被扶助方、治理主体和被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进行改善和重塑。创立一种在能力提升、实质自由理念引导下的新型协作关系。三是倡导协作型督促。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可以帮助实现更全面的政策收集和宣传,参与多维度的个体发展过程管理,帮助设计更好的个性化扶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促进良性运行的发展方案。本文的研究方法,在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田野方法,即参与式观察法,深入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设计及其付诸于J省J县松江村的贫困治理实践过程。通过参与观察总结出,一方面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政府、市场等扶贫主体更全面了解村民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在协作平台上畅通了需求对接,帮助贫困村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贫困文化的负向影响,不断积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构建“社会企业+社工机构+贫困者”的新组织结构,对乡村自然资源、集体资源、人力资源等充分整合,促进实现将乡村资源在本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实践结果表明,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边缘贫困村民提升和扩展可行能力。一是提高了与政府互动的参与能力,以参与基层扶贫政策决策讨论、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建言等方式,其不断提高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参与能力。包括在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能自主、理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通过定向职业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技术创新等质量,有力缓解了农民个体参与市场体系面对的多个方面的“经济剥夺”,提升了贫困者参与市场机制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职业教育、个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划和家庭发展规划设计等,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积累了更丰富的面向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四是协作机制有效实现了透明性保障。有效实现了行政资源、政务服务资源、公民信息数据等互通共享、分析比对,通过驻村社工人员或使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现场考察评估等方式筛选的帮扶对象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协作机制,定期公开帮扶对象发展情况和持续的评估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了新型相对贫困治理难题中的精准识别、定向帮扶、动态监测、效果持续提升等问题。在多方协助下,受助者不断提高自信、自强精神,自觉参与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王建平[3](2021)在《社工介入困境青少年关爱救助的个案实务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可是现阶段还是存在许多困境青少年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前该群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家庭条件差,监护缺失、物资匮乏、生活困顿;心理问题多,逆反心理、承受力弱、挫折感强;社会融入难,自我封闭、社交障碍、人格障碍;攻击性强、法制观淡、犯罪率高。当前对于困境青少年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应该积极予以解决办法,尤其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在解决困境青少年群体的现实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长春市贫困家庭监护困境青少年个体小雨为服务对象,通过前期调研走访了解案主家庭的基本情况,使用房树人绘画分析法分析案主当前的状况与需求,以此制定服务计划。将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等专业理论方法作为本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在整个个案服务介入的过程中,社工通过链接周围资源为案主提供服务满足其相关需求、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其个人爱好、提升案主自身及其家庭的抗逆力,在后期服务结束后社工对案主进行了定期回访工作同时观察案主的成长情况。在文章结尾社工对本个案的进行过程与介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通过对案主的定期回访发现社工的介入有一定的成效,为案主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社工专业实务的介入,案主已经回归到正常生活,学习成绩和自身状态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本研究对困境青少年的个体成长有积极作用,在实务方面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晔[4](2021)在《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的个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职场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很多劳动者都存在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感对工作效能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关注国有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现状及探索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都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极大的意义。基层技术人员作为国有企业内部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对国有企业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以及参与观察法开展研究,选取轻度和中度职业倦怠基层技术人员各一位作为服务对象开展个案管理的介入,在介入过程中在分析其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进行需求以及资源的评估,并制定服务计划开展相关服务,进行监督与评估,旨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整合式的服务,帮助其链接与协调身边资源,提高自助使用资源的能力,从而改善职业倦怠的水平,同时也希望能够拓宽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领域与范围,为后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与结论。最终通过评估与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个案管理介入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具有有效性,能够减轻其职业倦怠的程度;二是个案管理在介入轻度和中度职业倦怠中具有一定差异性;三是相对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是个案管理模式运用的基础。

晏亚芳[5](2020)在《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优化研究 ——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缓和家庭矛盾为主的调解类节目把调解过程搬上荧屏,发挥了媒介的社会功能、创新了社会治理、促进了社会和谐。但传统的调解类节目走过发展兴盛期,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拐点”。而把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技巧运用到调解中,探索社会工作在更多领域的实践,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在帮助当事人更好化解矛盾的同时,不仅能增强调解类节目的专业性、提高收视率、助推电视节目优化发展,而且能传播社工理念、弘扬社工精神、丰富社会工作理论。本研究梳理了我国当代的家庭问题与调解类节目的兴起发展情况。通过社工深入《金牌调解》栏目组实习观察,对制片人、编导、观察员、新媒体编辑及前来调解的当事人进行访谈,展现了当前调解类节目调解流程、实践困境。依据调解的时间先后顺序,从热线联系、接待当事人、现场调解、后续回访等各环节入手分析。按照家庭社会工作通用实务程序,把接案与建立关系、制定目标与计划、家庭评估、介入和结案这五个步骤与调解类节目相结合,重点针对现场调解这一核心环节,介绍其目前的做法,提出了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有待改进的地方。本研究发现调解类节目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热线联系初步接触,搜寻案主建立关系有压力;撰写台本梳理矛盾,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难落实;现场调解缓解问题,家庭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少;追求电视效果时忽视家庭社会工作伦理;节目回访成本高,结案后调解效果难保证。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是:践行家庭社会工作伦理;加强家庭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在调解前期、中期、后期共同打造“调解+社工”的新模式。本研究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三至五章分别介绍了调解类节目的兴起发展、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最后,本研究选取《金牌调解》中一期有代表性的节目为案例实践,对比介入前后当事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巨大转变,证实了家庭社会工作在优化调解类节目方面的良好作用。

高婷[6](2020)在《代办式服务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国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我国,社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当中,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通过市场化和契约化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服务最终落实到社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为实现这一伟大任务,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必不可少。代办式服务是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在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模式中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专业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的临床适应。对代办式服务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和促进学界对于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综合应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工具,以2018年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民政局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扶老助老服务项目为个案,研究代办式服务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适用性。2018年伊金霍洛旗民政局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扶老助老服务项目是伊金霍洛旗民政局运用上级下拨的100万福利彩票公益基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伊旗范围内农村和城市社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论文首先通过对社会组织提供代办式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服务流程及绩效评估等进行研究,重点阐释何为社会组织的代办式服务,以及其运行模式和评估方式是。其次,通过分析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各行动主体的行为逻辑视角,发现代办式服务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各行动主体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再次,将代办式服务与其他服务提供方式相比较,发现代办式服务在平衡各行动主体关系、回应社区居民需求和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政府在项目运作模式中话语权大、服务成效难以保证、社会组织专业基础薄弱和社会各界对代办式服务的认知不足等现实困境。最后,论文针对代办式服务的发展困境,提出转变政府在项目运作中的领导角色、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运作、加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和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营造社会工作专业形象四点建议,帮助代办式服务走出困境。

余红[7](2020)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探究 ——以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美好生活需要的相关议题逐步成为社会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作为困境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其需求评估一直是社会服务供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有效开展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需求评估会受到服务对象家庭、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影响,导致案主的真实需求没有被充分挖掘。因此,思考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有助于准确评估案主的需求,发现需求评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升需求评估的专业性。本文以一位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需求评估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的个案需求评估实践中发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首先,结合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一般性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以及父母患疾的特殊性进行评估指标的讨论与选择。其次,通过服务对象与评估者的观察与互动过程,分析多元评估主体是如何界定需求及其在需求评估中的作用,收集多元主体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界定并。接着,社会工作者对不同主体的需求界定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个案需求评估结果。本研究认为,该个案需求评估涉及到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与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评估者两方,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界定的需求评估指标,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与评估者的互动,依此来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且,在整体的需求评估逻辑中,由于传统家长观念、社会工作发展背景及社区工作人员政策执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主体妥协性的需求评估方案,主要表现在儿童利益与家庭利益、案主需求为本与社工实务指标、案主诉求与政策执行的妥协。此外,需求评估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主体妥协性的需求评估结果所带来的社会工作服务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代姣[8](2020)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困境日渐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父母同时服刑,或一方服刑、另一方死亡或无监护能力者,其生存境况令人堪忧,面临的困境也急需解决。因其困境的复杂性,仅靠政府的力量不能满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多维需求。社会工作立足于受助者的需求,借助科学的助人模式与技巧,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实际,结合实习经验,以实习接触到的面临成长困境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和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对其面临的困境做出全面分析,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及方法对其提供介入服务。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与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亲属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发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其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个层面社会生态系统中均存在成长困境。微系统层面困境的包括:个体自身(身体、心理和行为)、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支持、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互动)、学校环境、朋辈群体、直接接触的媒体方面;中系统层面的困境主要在于:个体与其他亲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同辈三方面互动不足;外系统层面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现有监护人的职业状况、服刑机构、社区、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媒体方面;宏系统层面的困境为:社会文化、社会亚文化、社会政策三方面。其次,社会工作者在自身能力所及范围内运用任务中心介入模式和危机介入模式分别介入两名处于成长困境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通过协同其他支持者,整合各系统资源协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最后,对个案实务过程进行总结,尝试归纳出社会工作介入此群体成长困境时的注意事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向小容[9](2019)在《关系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策略 ——以长乐区M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三留守”群体逐渐凸显。和老人、儿童对比,农村留守妇女的负担最重,在农村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最为重要,其生活和心理负担也相应增加,滋生出许多附带问题。近几年,农村留守妇女逐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各领域也先后投入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队伍中。本研究者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T机构进行专业实习,T机构承担了福建省的农村社会试点项目,其中长期服务的区域M村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本研究者作为T机构的项目实习生在M村实习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发现了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不良问题,如孤独、焦虑、不自信等,甚至有些妇女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较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以关系理论分析和探究农村留守妇女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关系视角下的专业社会工作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个案介入,从关系主体、关系链、关系网络以及关系世界四个层面出发,探究社会工作利用关系理论可以如何转变留守妇女的自卑心理,缓解她们的不良情绪。本研究把“关系视角”作为重要的实践方法引入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关系视角重新解读农村留守妇女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与农村的人情与自然环境做一个新的整合,以期能够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提供新的实践取向。

朱瑛辉[10](2019)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当前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导航的灯塔,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有别于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社会工作伦理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西方社会工作“移情”和“反移情”概念在“人情”社会的中国如何通过“礼”文化、多重关系等形式不断交织加深,最后形成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本文列举“正向移情”、“负向移情”、“正向反移情”、“负向反移情”四个本土实务案例,展现本土化过程中“移情”和“反移情”在本土社会环境中的伦理困境展现出的正负面影响。初探性的研究并指出中国本土性的“移情”、“反移情”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内生原因,将其归于本土“非单一—复合型”社会结构,并且在外在原因上归于缺乏本土理论细守则,专业化不足等。最后本文立足于本土文化角度,探究“移情”、“反移情”伦理困境的正功能和负功能,转化问题视角,结合中西社会结构和专业实践中的差异,讨论如何发挥“移情”和“反移情”概念在本土运用中的正功能,避免负功能,探究在西方专业伦理的基础上如何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本土化修正。

二、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情况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1.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2.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当前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及其困境
    3.1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3.1.1 社会企业发展的源起和外部因素
        3.1.2 社会企业的主要类型和认定
        3.1.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
    3.2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现有模式
        3.2.1 提供公益服务模式
        3.2.2 促进多渠道就业模式
        3.2.3 扩展金融服务模式
        3.2.4 帮助发展产业模式
    3.3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已有实践
        3.3.1 帮助开发特色产业
        3.3.2 物质性款物捐赠
        3.3.3 辅助培训推荐就业
        3.3.4 推广惠农金融服务
        3.3.5 提供专项社会服务
    3.4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实践的困境
        3.4.1 贫困人群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不高
        3.4.2 贫困群体对产业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
        3.4.3 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3.4.4 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
第4章 J省J县现有参与模式困境的根源及其超越路径
    4.1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困境分析——基于可行能力分析框架
        4.1.1 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
        4.1.2 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1.3 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富
        4.1.4 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
        4.1.5 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有局限
    4.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困境的超越路径
        4.2.1 可行能力的塑造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4.2.2 社会工作方法对贫困群体可行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4.2.3 社会工作介入可行能力提升的当前状况
第5章 社会企业新参与模式的设计
    5.1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可行能力建设的方式与作用机制
        5.1.1 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
        5.1.2 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
        5.1.3 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
    5.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及超越路径
        5.2.1 原有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
        5.2.2 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路径超越
    5.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新模式
        5.3.1 社会企业以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
        5.3.2 以“协作型”为特质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
第6章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检验
    6.1 J县松江村的贫困群体及其可行能力状况
        6.1.1 人力资源概况
        6.1.2 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6.1.3 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基本状况
    6.2 “协作型”参与主体的各自特点与目标
        6.2.1 边缘贫困者和贫困地区的愿望与不足
        6.2.2 基层政府实现长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6.2.3 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与产业基础
        6.2.4 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方法与实践需求
        6.2.5 启动“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要求
    6.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机制
        6.3.1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载体
        6.3.2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分工
        6.3.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工作方式
    6.4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效果
        6.4.1 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6.4.2 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
        6.4.3 帮助贫困群体不断提升可行能力
        6.4.5 近期展望和主要不足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社工介入困境青少年关爱救助的个案实务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困境青少年
    2.2 关爱救助
    2.3 理论依据
        2.3.1 优势视角
        2.3.2 增能理论
第3章 个案概述及前期准备
    3.1 个案背景
    3.2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3.2.1 接案
        3.2.2 建立专业关系
    3.3 问题诊断与需求评估
    3.4 制定计划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4.1 申请政策资源,改善家庭关系
        4.1.1 申请相关政策
        4.1.2 提升家庭抗逆力
    4.2 链接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
    4.3 寻找优势,增强权能
        4.3.1 适当引导,协助案主寻找自身的优势
        4.3.2 共同学习,和案主探索人际交往的技巧
    4.4 放松心情,培养兴趣
    4.5 巩固能力,见证成长
第5章 评估与结案
    5.1 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
        5.1.1 过程评估
        5.1.2 效果评估
    5.2 结案与跟进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的个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文献评述
    1.4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4.1 理论基础
        1.4.2 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法
        2.1.2 个案访谈法
        2.1.3 参与观察法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创新点
第三章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3.1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的测量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3.2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分析
        3.2.1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基本信息
        3.2.2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第四章 T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4.1 个体社会资本缺乏
    4.2 企业支持有限
    4.3 社会关注度少
第五章 个案管理模式的实务分析
    5.1 个案管理模式介入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的适用性分析
    5.2 个案的选取
    5.3 个案管理介入基层技术人员轻度职业倦怠的实务分析
        5.3.1 案主基本情况
        5.3.2 问题及需求评估
        5.3.3 资源评估
        5.3.4 制定服务传输计划
        5.3.5 实施服务计划
        5.3.6 结案
    5.4 个案管理介入基层技术人员中度职业倦怠的实务分析
        5.4.1 案主基本情况
        5.4.2 问题及需求评估
        5.4.3 资源评估
        5.4.4 制定服务传输计划
        5.4.5 实施服务计划
        5.4.6 结案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个案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1.2 个案管理与个案工作对比分析
        6.1.3 个案管理介入轻度和中度职业倦怠具有一定差异性
        6.1.4 相对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是个案管理模式运用的基础
    6.2 反思
        6.2.1 个案选取的典型性有待加强
        6.2.2 服务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6.2.3 社会工作伦理难题解决不当
        6.2.4 个案管理者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优化研究 ——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调解
        2.1.2 家庭调解类节目
    2.2 理论依据
        2.2.1 结构式家庭治疗
        2.2.2 萨提亚家庭治疗
        2.2.3 情感依附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社会工作与媒介的关系
        2.3.2 电视媒介聚焦家庭发挥的功能
        2.3.3 调解类节目的进程、困境及对策
        2.3.4 文献述评
第3章 家庭问题与调解类节目的兴起发展
    3.1 社会转型期家庭矛盾增多
        3.1.1 婚恋情感问题
        3.1.2 老人赡养问题
        3.1.3 子女教养问题
    3.2 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家庭调解与电视节目结合
        3.2.1 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社会多元共治
        3.2.2 调解类节目提供情感宣泄、宣传教化平台
    3.3 家庭调解类节目发展现状
        3.3.1 兴盛不再,调解类节目亟待优化
        3.3.2 面对瓶颈,《金牌调解》尝试突围
第4章 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实践困境
    4.1 初步接触建立关系有压力
    4.2 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难落实
    4.3 家庭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少
        4.3.1 场景设置等级分明不利于当事人表达
        4.3.2 调解需求多样期待更多专业社工参与
        4.3.3 追求电视效果时忽视社会工作伦理
    4.4 结案后调解效果难保证
第5章 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优化策略
    5.1 家庭社会工作在调解类节目中的运用
        5.1.1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特点
        5.1.2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调解类节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5.2 调解类节目优化策略
        5.2.1 践行家庭社会工作伦理
        5.2.2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5.2.3 打造“调解+社工”模式
第6章 家庭社会工作作用于调解类节目的案例实践
    6.1 案例背景介绍
    6.2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6.3 介入前后成效对比
    6.4 案例小结
第7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代办式服务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个案研究
        1.3.2 文献研究
        1.3.3 访谈法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阐释
        2.1.1 项目化运作模式
        2.1.2 代办式服务
    2.2 理论分析框架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章 伊旗社区扶老助老服务项目中的代办式服务
    3.1 社区扶老助老服务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
        3.1.1 项目开展背景及实施情况
        3.1.2 项目整体运作模式
    3.2 社区扶老助老服务项目中的代办式服务
        3.2.1 代办式服务的内容
        3.2.2 代办式服务的运行方式
        3.2.3 代办式服务的绩效评估
第四章 基于行动逻辑视角探析代办式服务产生的原因
    4.1 各行动主体的相互博弈
        4.1.1 政府:基于效率与效益
        4.1.2 第三方评估机构:基于循证原则
        4.1.3 社会组织:基于生存
    4.2 各行动主体的相互妥协
        4.2.1 政府官员的政绩性妥协
        4.2.2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依附性妥协
        4.2.3 社会组织的策略性妥协
第五章 代办式服务开展的优势与困境
    5.1 代办式服务开展的优势分析
        5.1.1 服务能够平衡各行动主体关系
        5.1.2 服务有效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
        5.1.3 服务中社工专业优势发挥明显
    5.2 代办式服务开展的现实困境
        5.2.1 “头重脚轻”的项目运作模式
        5.2.2 对服务成效的合理质疑
        5.2.3 社会组织的专业基础薄弱
        5.2.4 对代办式服务的认知不足
第六章 帮助代办式服务走出困境的建议
    6.1 政府的角色由领导向引导转变
    6.2 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6.3 社会组织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建设
    6.4 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探究 ——以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的主要概念
        2. 分析思路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4. 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
二、文献回顾
    (一) 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评估理论研究进展
    (二) 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评估经验研究实践
    (三) 研究述评
三、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实践
    (一) 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涉及的主体
    (二) 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行动
        1. 需求评估行动的分析框架
        2. 需求评估准备:评估指标讨论与选择
        3. 需求评估过程:服务对象与评估者的互动
        4. 需求评估结果:服务对象需求呈现
四、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的逻辑
    (一) 多元主体差异化需求结果分析
    (二) 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与妥协
    (三) 妥协性需求结果的反思
    (四) 服务对象需求回应与社工干预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任务中心
        二、危机介入
    第三节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第二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困境分析
    第一节 微系统层面的困境
        一、个体自身方面
        二、家庭环境方面
        三、学校环境方面
        四、同辈群体方面
        五、直接接触的媒体方面
    第二节 中系统层面的困境
        一、个体与其他亲人的互动方面
        二、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方面
        三、学校与同辈群体的互动方面
    第三节 外系统层面的困境
        一、现有监护人职业状况方面
        二、服刑机构方面
        三、社区方面
        四、教育管理部门方面
        五、新闻媒体方面
    第四节 宏系统层面的困境
        一、社会文化方面
        二、社会亚文化方面
        三、社会政策方面
第三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个案概况
    第一节 亲属照料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
        二、接案背景
        三、生态系统评估
    第二节 监护缺失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
        二、接案背景
        三、生态系统评估
第四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个案介入服务
    第一节 个案核心问题的确定与需求分析
        一、亲属照料个案核心问题的确定与需求分析
        二、监护缺失个案核心问题的确定与需求分析
    第二节 个案服务具体实施
        一、亲属照料个案的服务具体实施
        二、监护缺失个案的服务具体实施
第五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个案介入评估与反思
    第一节 个案介入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成效评估
    第二节 个案介入反思
        一、介入模式反思
        二、介入不足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总结
        一、明确专业角色
        二、重视过程评估
        三、注重专业服务的持续性
        四、厘清专业服务的非全能性
    第二节 个案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建议
        一、促进主体功能发挥
        二、建立合作联动保护机制
        三、健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政策
        四、增强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
结语
附录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系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策略 ——以长乐区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关系视角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探索性理论解释框架
    第二节 现实可行性
        一、关系视角在中国社会本土社会工作中的深厚土壤
        二、关系视角核心理论契合农村熟人社会
第二章 M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的描述与分析
    第一节 M镇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M村留守妇女的群体特征分析
        一、生活较为富裕,经济压力小
        二、与丈夫聚少离多,缺乏亲子沟通技巧
        三、闲暇时间较多,文化生活较为枯燥
        四、公共意识淡薄,较少参与村内公共事务
    第三节 M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现状
        一、M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现状
        二、M村构建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条件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接案与建立关系
        一、个案概述
        二、建立关系
    第二节 基本情况与需求评估
        一、基本情况
        二、案主的需求评估
    第三节 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一、确立服务目标
        二、制定工作计划
    第四节 服务计划的实施
        一、关系主体的干预
        二、关系链的干预
        三、关系网络的初步干预
        四、关系网络的深度介入
        五、关系世界的介入
        六、结案与评估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提出主要发现和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主要结论
    第二节 农村留守妇女构建关系网络的的策略建议
        一、与妇女建立信任关系
        二、提升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能力,达到增强及自助的目的
        三、微观上关注其亲情和关系网的塑造
        四、中观上建构支持性的群体和组织
        五、支持性的社会政策倡导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当前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界定
2 文献及研究设计
    2.1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综述
    2.2 移情和反移情
    2.3 社会工作伦理与本土伦理困境的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2.5 研究设计
3 社会工作本土化“移情”“反移情”实务分析
    3.1 “正向移情”移情分析
    3.2 “负向移情”移情分析
    3.3 “正向反移情”移情分析
    3.4 “负向反移情”移情分析
4 社会工作本土化“移情”和“反移情”伦理困境原因分析
    4.1 内生原因:本土社会结构的“非单一-复合型”人际关系
    4.2 案例“正向移情”原因分析
    4.3 案例“负向移情”原因分析
    4.4 案例“正向反移情”原因分析
    4.5 案例“负向反移情”原因分析
5 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移情”和“反移情”伦理困境的影响
    5.1 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中的正功能分析
    5.2 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中的负功能分析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四、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者介入工伤职工服务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以深圳坪山区工伤探视项目为例[D]. 王童梅. 南昌大学, 2021
  • [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D]. 孟莉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社工介入困境青少年关爱救助的个案实务报告[D]. 王建平.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国有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的个案管理研究[D]. 高晔.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调解类节目优化研究 ——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D]. 晏亚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代办式服务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D]. 高婷.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7]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探究 ——以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为例[D]. 余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D]. 代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关系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策略 ——以长乐区M村为例[D]. 向小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当前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D]. 朱瑛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社会工作的价值干预及其困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