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照明设计节能新方法

体育场照明设计节能新方法

一、体育场照明设计中节能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俊逸[1](2021)在《西安三桥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作为拥有着百年工业发展的城市。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初期,带动了社会进程的加快,使各个工业片区周围快速聚集人口,相应地形成一些为工业生产而服务的家属院、学校、商场、医院、菜市场、体育场和演播厅等人居配套,这些小社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城市布局。但在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予了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新定义,“微更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即通过微小的手段调整改善局部环境,挖掘区域空间潜力,刺激整个区域的活力再生。而这一问题的瓶颈在于大体量推倒重新建设不符合当前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如何运用微更新理念在不破坏社区亲和力的同时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保留社区工业文化。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早期规划建设的老工业社区人居环境用以满足于当下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其次,在当下老工业社区和微更新结合的研究成果中要形成一定的实践应用体系,在保留老工业社区的历史遗迹和工业文脉的同时满足当代社会建设需求。本文以西安三桥车辆厂为例,进行了老工业社区人居环境微更新策略性研究,在现有环境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的合理渐进式微小调整,结合本土老工业特色元素,改善居民当下居住环境,最终形成集安全,便利,温馨,文化,活力于一体的老工业社区。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案例分析和概念界定。本文以西安老工业社区为研究对象,环境微更新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遵循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手法,结合工业文化和社区大环境,形成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的设计研究策略。(2)运用归纳分析法,通过对西安三桥车辆厂老工业社区的调研数据分析,归纳西安本土老工业社区的政策和发展现状,总结西安老工业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安三桥车辆厂老工业社区中景观问题以及保护更新措施,明确的论证了老工业社区景观改造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3)通过实例研究法,对三桥车辆厂社区场地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考量,运用上述的微更新设计策略,对场地进行规划设计,并形成一定的老工业社区设计体系,为今后老工业社区微更新提供设计借鉴依据。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推动对老工业社区人居环境微更新的理论研究,将老旧社区微更新和本土工业文脉相结合、居民参与性以及空间多功能性体现相结合,丰富了国内老工业社区微更新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当前西安老工业社区环境的更新提供实践案例借鉴,通过对西安老工业社区的历史研究与发展分析,最终以实践案例进行设计策略的应用,为相关类型的社区改造提升提供参考价值。

陈笑[2](2021)在《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体育场馆的建设及改造十分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清(HD)及超高清(4K)体育转播成为常态,人们对体育场馆的光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比赛项目的照明要求不一样,导致在能够举办多种体育比赛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中往往存在照明设计过量的问题,不同比赛间的灯具互不共用,且较为依赖设计人员的经验,导致灯具使用数量过多,初期造价增加,后期使用、管理、维护成本增加。为此,本文以有电视转播的综合性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在满足比赛项目照明要求的基础上,以节约电能减少造价为目的,基于贪心算法,以手球、篮球、排球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单一项目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和针对不同项目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为体育场馆照明设计方法提供一点新思路,为降低体育馆能耗做出一点努力。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选取研究的照明指标。阐述了照明和体育照明相关概念,介绍了照明质量影响因素,通过搜集资料,探究了主辅摄像机照度与X、Y方向垂直照度的关系,选择水平照度、X方向垂直照度、Y方向垂直照度及其均匀度作为衡量体育场馆照明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构建数据库奠定了基础。(2)构建照度数据库。选取运动场地最大的手球项目作为优先考虑项目,根据《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确定了马道位置、布灯范围及相应位置的灯具投射角度,编写脚本程序和Python程序,利用DIALux软件模拟出灯具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照度数据,形成手球照度数据库;分别选取篮球和排球作为第二个比赛项目和第三个比赛项目,根据篮球、排球场地大小和《标准》中相关要求,计算篮球、排球项目灯具投射范围,对手球数据进行整理和补充,建立篮球和排球照度分布数据库,为贪心算法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3)提出单一项目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利用建立的手球照度数据库,在MATLAB软件中编写针对手球场地的灯具布置贪心算法,运行程序得出灯具位置和投射角度,根据程序运行结果在DIALux软件中建立手球场地模型,与贪心算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灯具布置贪心算法结果的准确性,并与相同等级手球场地照明案例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布置方法优于人工布灯方法,其使用灯具数量少,节省造价,节约能耗。(4)提出不同项目间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根据手球项目灯具布置位置,编写篮球场地的灯具调整贪心算法,运行程序并得出灯具投射角度。根据篮球项目灯具布置和排球场地要求,修改参数并运行程序,得到排球场地灯具布置及投射角度。根据贪心算法运行结果,在DIALux软件中对篮球、排球场地照度进行模拟,验证了灯具调节贪心算法的准确性,并分别与相同等级篮球、排球场地照明案例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调节方法优于人工布灯方法,其使用灯具数量少,并在前一个项目场地布置灯具基础上,不增加新的灯具,通过熄灭灯具和调节角度,满足了后一个项目的照明要求,实现了灯具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不同项目间灯具的投资,同时节约了能耗,满足了综合性体育馆不同项目间的灯具使用要求。

刘科[3](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范文英[4](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体育馆照明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体育馆照明系统的立体分布空间特点和动态变化时间特点,使不同体育馆的照明系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体育馆内照明问题多呈现出较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对于照明设计人员来说,若采用传统的照明设计方法,研究设计一个高级别的体育馆照明系统,将是一大挑战。为此,本文以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分别融合模糊控制、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体育馆照度进行计算、研究,寻求一种对体育馆照度最优的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采用神经网络算法(ANN)对体育馆照度进行基础建模,其次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一种结合模糊控制的优点,研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可弥补神经网络算法对样本的依赖性大、不善于表达基于规则知识的缺点。另外,提出一种融合PSO-GA优化神经网络照度预测的方法,通过逐次迭代取最优的方式优化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使所有样本预测偏差总和最小,得到基于PSO-GA优化的神经网络照度预测模型。(2)以实际项目为例,以照度、综合成本、节能和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将经神经网络建立的照度预测模型、模糊神经网络(ANFIS)照度预测模型和融合PSO-GA优化的神经网络(FSO-GA-ANN)照度预测模型进行训练、测试、计算、比较。结果表明,融合PSO-GA优化的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在体育场馆照明方案设计中,预测速度快,误差小、精确度高。(3)使用DIALux软件对十四运某篮球馆进行建模仿真,并分别对ANN、ANFIS和FSO-GA-ANN三种算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分析、对比点照度平面图和等值线图,得出FSO-GA-ANN算法预测的平均照度最接近国家规定的照度值,避免光浪费,达到节能的目的;照度均匀度高、眩光小,更有利于比赛的正常进行。可满足体育馆内科学、合理、安全和舒适的照明要求,为体育馆照明设计人员提供一种思路方法。

姚怡聪[5](2020)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城市发展速度以及城镇化的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发展带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88]。同时,接连承办国际及全国大型综合或专项体育比赛等社会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体育设施建设的飞速增长,全民健身热情高涨[88]。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充分体现体育建筑生态协调发展划时代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体育建筑仍然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高能耗带来的资源浪费与可持续性较差的问题,设计盲目跟风却忽视自身特色、以及建筑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有待提高[88]。体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其实是与地区气候环境协调适应的过程。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家体育总局提倡体育建设绿色发展,充分挖掘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在体育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体育建筑设计,以气候适应性设计为导向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成为发展趋势。尽管以Givoni,B、TA Markus、江亿、刘加平、梅洪元为代表的国内外专家已经对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做了相关研究,提出气候适应性在建筑节能、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设计方法,并建立相应理论基础,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念在大型体育类建筑设计中应用较少,诸多气候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设计,探究以西安地区为代表的西北寒冷地区域中的此类气候特征下,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首先,文章建构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利用建筑适应性思维,将体育馆设计要素,与气候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整合,提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引导后面章节分析。其次,文章对陕师大长安校区周边既有体育馆及所处此类气候特征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馆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并对使用人群进行走访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围绕既有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总结,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舒适度调查,人群在不同季节行为习惯三方面展开,分析既有体育建筑设计的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后续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做铺垫。第三,文章通过对大量优秀案例借鉴分析,运用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从合理功能定位与适需设计,场地适候设计,形体适候设计,空间适候设计,以及界面适候设计五方面展开分析,采用软件模拟进行量化模拟分析,最终提出适应于我国以西安地区为代表所处该类气候特征下的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最后,文章从实际项目出发,对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模拟方式进行验证,探讨设计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策略。由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因此,在本文后续分析与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体育馆前期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阶段[88]。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为之后同气候特征,同类型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合适的策略与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希望能够为我国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王瀚霆[6](2020)在《寒地体育建筑室外场地集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类建筑的建设数量也越来越多。体育类建筑的建设,不仅表现出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一种需求。而体育类建筑的室外场地空间,占用了较大的土地面积与城市资源,通常却因各种原因难以得到妥善地利用,而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体育建筑的设计之初,对室外场地空间进行集约化考虑,减少闲置土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是未来体育类建筑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论文将寒冷地区体育建筑室外场地的集约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分别从场地集约的三个方面:节能、节地、高效,来探索如何通过前期的场地设计来营造出合理,舒适且实用的室外场地空间。文中首先对寒地体育类建筑的主要特征点进行提炼与分析,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得到一手的数据指标,据此确定论文研究的重点方向。然后结合场域的相关理论,提炼出整个建筑环境场中能够对场地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逐一地分析与耦合,对在气候,环境,活动等多类因子视角下的体育建筑室外场地集约设计方法与策略进行论述。同时利用Phoenics和Ecotect两种模拟软件,对部分难以量化的场域因子进行模拟与分析,寻找因子的影响范围与变化规律。此外,论文依据体育类建筑场地本身的空间特点,对场地中各类型的空间重新做出划分与解读。根据空间的集约性将场地中各种形式的空间归纳为固态空间与弹性空间两种,并针对这两种形式的空间分别提出集约策略与设计方法。最后,文章结合拓扑学相关理论,将场地中各部分空间及场域因子依据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拓扑关联,建立了寒地体育建筑室外场地的拓扑模型,并结合实际项目对其进行论证与优化。论文从集约性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场域的有关理论,分别从节能、节地和高效利用这三个方向对体育建筑的室外场地空间进行集约分析与策略优化。构建了从微观的场域因子到实际的空间功能再到宏观的建筑环境场的整体研究模式,同时建构出寒地体育类建筑室外场地的集约拓扑模型,尝试营造出合理、舒适、且符合地域性特征的体育类建筑室外场地空间的集约设计体系与方法,为建筑师在进行场地设计时提供参考方向。

杨笑然[7](2020)在《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化综合体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空间职能复合化、城市文化空间多元化、城市文化交往空间需求量增大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文化场馆建设理念的创新已成为重要任务。集约理论与绿色建筑理论对文化综合体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功能复合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功能开放共享;在空间组织方面紧凑有序、提升空间能效;在交通体系方面简化交通流线、与城市交通一体化设计;在绿色技术方面减少建筑能耗、与环境和谐共处等。论文选取文化综合体为对象,结合豫北地区过渡性的气候特征,以绿色文化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为切入点,以集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软件模拟为辅助,探究集约理论、绿色建筑、文化综合体三者理念与特征的结合关系,发掘将集约理论用于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的原因和价值,使三者理念相辅相成。并通过对豫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及文化类建筑的调研分析,得出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出发点,从集约化的功能复合设计、集约化的空间组织设计、集约化的交通体系设计、集约化的绿色技术设计几个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适合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的较为系统的集约化设计策略,扩宽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思路,丰富集约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卫辉市五馆三心项目的实践进行设计策略的再探讨,创造出多馆聚集、功能复合、流线清晰、和谐高效、促进交往的场所空间,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际运用与检验。为相关文化类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并为后续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王天童[8](2019)在《全民健身馆内大型球类场地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各地不断涌出新建的全民健身类体育场馆。由于此类建筑为新型建筑类别,导致此类已有的建筑形态和内部空间各异。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本文主要讨论此种新型建筑的自然通风开窗设计。全文以全民健身馆内大球类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通风设计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在不同开窗形式下,且能满足室内通风条件的最优开窗形式,并将研究结论最后总结转化为设计理论指导此类建筑设计。因此本文首先经过初步的文献归纳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并总结了此类建筑在设计方面与建筑节能要求之间的矛盾点,针对此矛盾点展开研究。再通过对调研场地的场地舒适度,场地形态与组合形式,可通风界面形式,开窗形式等进行归类和总结,得出模拟活动场馆模型。并对现有建筑开窗形式做出总结,为后续数值模拟实验奠定理论上的基础。其次,以数值模拟理论实验为依据,在确定边界条件后,在前文确定的基础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开窗的不同形式对室内通风的影响。总结出五种开窗形式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优化的开窗形式。根据开窗位置的不同对已总结的模拟模型进行分类,并对总结得出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进而对得出的量化和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对全民健身馆内大型球类场地自然通风设计的相关策略。最后,基于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建筑实际使用性的要求,从建筑朝向,迎风面形式,通风口形式和是否开有天窗等方面,针对此类全民健身馆内大空间的自然通风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田紫娟[9](2019)在《基于照明节能的综合体育馆人工光环境对比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馆的建设和改造都比较迅速,每年都会举办诸多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体育馆的使用率较高。大多数赛事都需要电视转播,于是对体育场馆的人工光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现行的体育场馆照明规范是为了达到高照明水准制定的,对照明标准值都有较高的规定,对照明节能考虑的较少。另外,在体育馆建设时期,常常会忽视后期照明的需求,存在因马道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照明能耗增加的情况,因此体育馆的照明节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体育馆建筑形态及人工光环境布置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带有电视转播系统的体育馆的调研,对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研究体育馆建筑如何影响人工光环境的设置,总结常见的照明布置方式并建立实验模型,通过DIALux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总结不同建筑形态影响下的照明布置方式与光环境质量以及与能耗情况之间的量化关系。文章的主体结构共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整理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文章的脉络与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阐明了带电视转播的综合体育馆的特殊性,介绍了体育馆的光源和灯具的选择、灯具布置方式和马道布置要求等,并介绍了照明参数的标准值,为后文的实验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提出,通过带有电视转播系统的场馆,从体育馆的比赛项目设定、建筑的平面形态、屋顶形态等方面归纳对人工光环境的影响方式,并提出研究模型。第四部分为实验模拟,分别以灯具选择、马道形状布局、马道数量及位置高度为变量,用DIALux做模拟实验,在满足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结果中的照明质量指标、灯具使用情况、LPD值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不同建筑空间形态影响下的灯具设置方式与光环境质量以及与能耗情况之间的量化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展望。

陶亮[10](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二、体育场照明设计中节能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场照明设计中节能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三桥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4.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提出
        2.1.1 更新与微更新
        2.1.2 老工业社区
        2.1.3 社区文化
    2.2 老工业社区微更新案例分析
        2.2.1 国外案例
        2.2.2 国内案例
    2.3 老工业社区微更新的必要性和价值
        2.3.1 传统更新和微更新的对比
        2.3.2 微更新的必要性
        2.3.3 微更新的价值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市内老工业社区起源及发展
    3.1 西安老工业社区发展背景阐述
        3.1.1 西安市工业建设开端
        3.1.2 西安市老工业社区发展历程
        3.1.3 西安老工业社区的现状分布
    3.2 当下西安老工业社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3.2.1 改造结构失衡破坏社区关系
        3.2.2 多次施工影响居民生活
        3.2.3 盲目跟风的套娃式改造
    3.3 西安老工业社区微更新的政策背景
        3.3.1 微更新标准
        3.3.2 微更新理念
    3.4 西安老工业社区微更新模式及发展趋势
        3.4.1 西安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的模式
        3.4.2 西安老工业社区景观的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4.西安三桥老工业社区历史与现状
    4.1 三桥老工业社区的历史背景
    4.2 三桥老工业社区的场地研究价值
    4.3 西安三桥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公众调研
        4.3.1 社区公众调研
        4.3.2 实地考察内容
        4.3.3 三桥社区的现状问题
        4.3.4 三桥产业园的规划政策
    4.4 三桥车辆厂微更新可行性分析
        4.4.1 用地适应性评价
        4.4.2 人口密度分析
        4.4.3 建筑分析
        4.4.4 居住环境分析
        4.4.5 微更新建议
    4.5 本章小结
5.西安三桥老工社区景观微更新策略
    5.1 影响西安老工业社区微更新的因素
        5.1.1 城市快速的发展
        5.1.2 人民需求的加深
        5.1.3 工业文脉的传承
    5.2 微更新改造原则
        5.2.1 先基础后提升、经济适用原则
        5.2.2 对于传统工业文化传承与保护
        5.2.3 前瞻性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4 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激发社区活力
        5.2.5 鼓励居民自下而上参与改造过程
        5.2.6 适老性改造满足老龄化需求
    5.3 微更新改造方法
        5.3.1 因地制宜的规划
        5.3.2 传承记忆的文化
        5.3.3 旧物焕活的情怀
        5.3.4 多功能空间共享
    5.4 三桥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措施
        5.4.1 合理规划道路及停车区域
        5.4.2 增加社区绿化面积
        5.4.3 公共空间的重构
        5.4.4 建筑外立面的优化
        5.4.5 社区安防品质的提升
        5.4.6 社区基础设施及景观小品的提升
    5.5 微更新需规避的问题
        5.5.1 简单处理的微更新
        5.5.2 毫无作为的边缘化
        5.5.3 改善模式的套娃化
    5.6 三桥老工业社区微更新改造实践
        5.6.1 社区入口
        5.6.2 街道
        5.6.3 厂区入口
        5.6.4 居住区
        5.6.5 学校门口
        5.6.6 菜市场
6.结论
    6.1 总述
    6.2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2.1 主要结论
        6.2.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6.4 未来研究的拓展与完善
附录1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图表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2)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考虑因素及照明指标选取
    2.1 综合性体育馆介绍
        2.1.1 体育馆等级分类
        2.1.2 体育照明等级分类
    2.2 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设计考虑因素
        2.2.1 光源、配光曲线及光束角的分类
        2.2.2 灯具布置方式
        2.2.3 照度计算方法
    2.3 照明指标的选取
        2.3.1 照明相关影响因素
        2.3.2 选取照明指标
    2.4 小结
3 比赛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3.1 构建手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3.1.1 计算手球照度数据库规模
        3.1.2 数据库构建过程
        3.1.3 手球照度数据库
    3.2 构建篮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3.2.1 基础参数设置
        3.2.2 篮球照度数据库
    3.3 构建排球场地照度分布数据库
        3.3.1 基础参数设置
        3.3.2 排球照度数据库
    3.4 小结
4 单一项目灯具布置优化方法及验证
    4.1 单一项目灯具布置优化方法
        4.1.1 贪心算法
        4.1.2 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布置优化方法
        4.1.3 贪心算法运行结果
    4.2 软件模拟
    4.3 方法验证
    4.4 小结
5 不同项目间灯具调节优化方法及验证
    5.1 不同项目间灯具调节优化方法
        5.1.1 基于贪心算法的灯具调节优化方法
        5.1.2 贪心算法运行结果
    5.2 软件模拟
    5.3 方法验证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4)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体育馆照明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2 体育馆照明系统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1 体育馆照明基础研究分析
        2.1.1 照明灯具的选择及布置
        2.1.2 体育馆马道设计分析
    2.2 体育馆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2.1 照明光源分析
        2.2.2 照度计算分析
        2.2.3 眩光设计要求
        2.2.4 其他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神经网络的体育馆照度预测研究
    3.1 影响体育馆照度的因素分析
    3.2 神经网络系统分析
        3.2.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分析
        3.2.2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局限性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体育馆照度预测模型构建
        3.3.1 神经网络照度计算流程
        3.3.2 建立神经网络照度预测模型
    3.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体育馆照度预测模型构建
        3.4.1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结构
        3.4.2 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结构研究
        3.4.3 体育馆照度的模糊神经网络结构构建
    3.5 融合PSO-GA 优化神经网络的体育馆照度预测模型构建
        3.5.1 PSO-GA算法分析
        3.5.2 融合PSO-GA优化神经网络的照度预测模型构建流程
    3.6 网络训练及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体育馆照度预测应用研究
    4.1 实例应用研究结果
    4.2 DIALux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照度和灯具个数测试程序编码
    3 DIALux 软件计算的灯具安装位置
致谢

(5)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综合国力提升与国家政策支持
        1.1.2 能源危机与体育建筑的高能耗问题
        1.1.3 盲目跟风与气候适应性不足
        1.1.4 绿色建筑设计时代的到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指导意义
        1.2.2 环境意义
        1.2.3 经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调研分析法
        1.6.3 归纳演绎法
        1.6.4 模拟分析法
        1.6.5 理论总结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基础
    2.1 气候适应性的基本理论
        2.1.1 气候适应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其他相关理论
        2.1.3 建筑气候适应性思维
    2.2 体育馆建筑设计要素梳理
        2.2.1 体育馆设计基础要素
        2.2.2 影响体育馆室内物理环境的内部因素
    2.3 影响建筑设计的气候要素梳理
        2.3.1 太阳辐射(采光与日照)
        2.3.2 通风
        2.3.3 人体热舒适
        2.3.4 微气候调节
    2.4 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建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师大长安校区周边及此类气候特征区域内既有体育馆现状分析
    3.1 调研概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选择
        3.1.3 调研方法
        3.1.4 调研内容
    3.2 实地调研分析
        3.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体育馆调研
        3.2.2 宝鸡市游泳馆调研
        3.2.3 宝鸡文理学院球类综合训练馆调研
    3.4 体育运动季节性变化调研分析
        3.4.1 体育活动季节性差异
        3.4.2 运动场所季节性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馆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4.1 合理的功能定位及适需性设计
        4.1.1 功能转型设计
        4.1.2 空间优化设计
    4.2 建筑场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4.2.1 建筑布局设计
        4.2.2 建筑外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
        4.2.3 小结
    4.3 建筑形体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4.3.1 平面形态设计
        4.3.2 屋面形态设计
        4.3.3 侧界面形态设计
    4.4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4.4.1 核心比赛厅设计
        4.4.2 辅助空间设计
        4.4.3 中庭设计
        4.4.4 空间尺度设计
    4.5 建筑界面气候适应性设计
        4.5.1 非透明维护结构——墙体设计
        4.5.2 透明维护结构——采光口设计
        4.5.3 遮阳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
    5.1 西安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5.2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
        5.2.1 项目概况
        5.2.2 建筑场地设计
        5.2.3 空间布局设计
        5.2.4 界面形态适候化
        5.2.5 适宜技术运用
    5.3 核心比赛空间气候适应性模拟分析
        5.3.1 光环境分析
        5.3.2 热环境分析
    5.4 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寒地体育建筑室外场地集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阐述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寒冷地区体育建筑场地特征分析及实地调研
    2.1 寒冷地区体育建筑场地特征分析
        2.1.1 寒冷地区气候条件特征
        2.1.2 体育建筑场地功能特征
        2.1.3 体育建筑主体形态特征
        2.1.4 体育建筑客体活动特征
    2.2 寒冷地区体育建筑场地调研与考察
        2.2.1 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
        2.2.2 典型体育建筑的选定
        2.2.3 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场域理论下的室外场地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1 场域气候因子
        3.1.1 风环境因子
        3.1.2 太阳辐射因子
        3.1.3 雨雪天气因子
    3.2 场域环境因子
        3.2.1 建筑主体因子
        3.2.2 客体环境因子
        3.2.3 城市定位因子
    3.3 场域活动因子
        3.3.1 交通组织因子
        3.3.2 人群集散因子
        3.3.3 自由发散因子
    3.4 场域因子耦合与关系建构
        3.4.1 同类因子的定位与关联性耦合
        3.4.2 异类因子的评估与分场景建构
    3.5 本章小结
4 场域气候因子的模拟与节能设计策略
    4.1 基于寒地气候的节能模拟方法
        4.1.1 场地节能的目的性
        4.1.2 气候因子的优先级
        4.1.3 场域因子的模拟策略
    4.2 风环境因子作用下的场地模拟分析
        4.2.1 参数设计
        4.2.2 场域风环境的可视化模拟
        4.2.3 模拟结果与布局策略
    4.3 太阳辐射因子作用下的场地模拟分析
        4.3.1 参数设计
        4.3.2 太阳辐射因子的可视化模拟
        4.3.3 模拟结果与布局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场地外部空间的节地及高效利用策略
    5.1 外部空间解构
        5.1.1 核心空间
        5.1.2 非核心空间
        5.1.3 其它空间
    5.2 空间关联与作用分析
        5.2.1 空间关联
        5.2.2 空间作用
    5.3 空间的集约度与设计策略
        5.3.1 空间饱和度与集约平衡点
        5.3.2 固态空间与弹性空间
        5.3.3 场景复合与空间多义
        5.3.4 城市印记与多元共享
    5.4 本章小结
6 体育类建筑场地集约设计的拓扑建构与应用
    6.1 拓扑元素分解
        6.1.1 基本逻辑架构
        6.1.2 拓扑表现形态
    6.2 拓扑模型建构
        6.2.1 “一地一馆”类体育场地的拓扑模型建构
        6.2.2 “一地多馆”类体育场地的拓扑模型建构
    6.3 模型应用与实践优化
        6.3.1 拓扑模型的场地集约设计应用
        6.3.2 形态选择与细节优化
        6.3.3 整体分析与集约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1.2 我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量大
        1.1.3 我国文化类建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4 河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集约理论
        1.4.2 绿色建筑
        1.4.3 豫北地区
        1.4.4 文化综合体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集约理论相关研究
        1.5.2 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5.3 文化综合体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理论研究
        1.6.2 实地调研分析
        1.6.3 软件模拟辅助
        1.6.4 理论用于实践
    1.7 论文框架
2 集约理论与绿色文化综合体相关理论基础
    2.1 集约理论
        2.1.1 集约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1.2 集约理论的内涵
    2.2 绿色建筑理论与文化综合体
        2.2.1 绿色建筑理论
        2.2.2 文化综合体
    2.3 绿色建筑理论与文化综合体的结合关系
        2.3.1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2 同质化现象的解决
        2.3.3 高品质空间的创造
    2.4 集约理论与文化综合体的结合关系
        2.4.1 城市用地及建筑空间现状
        2.4.2 文化综合体对城市的影响
        2.4.3 文化综合体的集约化趋势
        2.4.4 我国相关政策支持
    2.5 集约理论与绿色建筑理论的结合关系
        2.5.1 资源利用方面
        2.5.2 空间品质方面
        2.5.3 城市环境方面
        2.5.4 使用便捷方面
    本章小结
3 豫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及文化类建筑的调研分析
    3.1 豫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3.1.1 豫北地区气候特征
        3.1.2 豫北地区地形特征
        3.1.3 豫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3.2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调研概况分析
        3.2.1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现状
        3.2.2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调研
        3.2.3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4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建设特点
    3.3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现存问题分析
        3.3.1 功能空间设置问题
        3.3.2 室内舒适性问题
        3.3.3 场地设计问题
        3.3.4 建筑节能问题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分析
    4.1 集约化功能复合设计策略
        4.1.1 集约化功能复合的特征及原则
        4.1.2 文化综合体功能要素的分类及配比
        4.1.3 功能要素的集约化复合方式
    4.2 集约化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2.1 集约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及原则
        4.2.2 文化综合体空间的构成及组织
        4.2.3 室内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
        4.2.4 室外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
    4.3 集约化交通体系设计策略
        4.3.1 集约化交通体系的特征及原则
        4.3.2 文化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设计
        4.3.3 室内交通的组织设计
        4.3.4 各馆间交通的组织设计
    4.4 集约化绿色技术设计策略
        4.4.1 集约化绿色技术的特征及原则
        4.4.2 场地设计
        4.4.3 建筑形态设计
        4.4.4 外围护结构设计
        4.4.5 自然通风设计
        4.4.6 自然采光设计
        4.4.7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以卫辉市五馆三心项目为例
    5.1 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与概况
        5.1.2 当地气候条件
        5.1.3 理论基础及政策支持
    5.2 集约化设计策略分析
        5.2.1 功能空间灵活共享
        5.2.2 交通流线清晰便捷
        5.2.3 交往场所丰富多样
        5.2.4 绿色技术集成高效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C 个人简历
致谢

(8)全民健身馆内大型球类场地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相关概念
        1.3.1 全民健身馆
        1.3.2 大型球类运动场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场地自然通风与CFD模拟
    2.1 自然通风背景及基本原理
        2.1.1 热压
        2.1.2 风压
        2.1.3 通风形式
    2.2 风环境与场地风速研究
        2.2.1 风资源分布情况
        2.2.2 最小新风量
        2.2.3 专业场地风速
        2.2.4 适应全民健身环境的场地风速
    2.3 CFD模拟
        2.3.1 CFD模拟介绍
        2.3.2 CFD软件的结构
        2.3.3 CFD的求解过程
        2.3.4 CFD模拟软件确定
        2.3.5 Fluent数值模拟的精确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分析与实验模型抽取
    3.1 场馆对象选择与实地调研
        3.1.1 场馆选择与介绍
        3.1.2 问题发现与总结
    3.2 场馆形态特征总结与研究
        3.2.1 场馆平面形态空间特征研究与总结
        3.2.2 场馆剖面形态空间特征研究与总结
    3.3 基础模型抽取与平面尺寸确定
    3.4 基础模型开窗形式确定
        3.4.1 建筑窗通风原理
        3.4.2 建筑窗自然通风设计
        3.4.3 基础模型的开窗设计
    3.5 场地与相邻可通风界面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模型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
    4.1 数值模拟与边界条件界定
        4.1.1 CFD模拟中数学控制方程
        4.1.2 离散方式
        4.1.3 数学模型选取
        4.1.4 边界界定条件
        4.1.5 网格设置条件
    4.2 单侧开窗模型形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4.2.1 单侧开窗形态的空间特征研究及模拟模型确定
        4.2.2 单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4.2.3 关于单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双侧开窗模型形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4.3.1 双侧开窗形态的空间特征研究及模拟模型确定
        4.3.2 双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4.3.3 关于双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三侧开窗模型形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4.4.1 三侧开窗形态的空间特征研究及模拟模型确定
        4.4.2 三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4.4.3 关于三侧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四面开窗模型形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4.5.1 四面开窗形态的空间特征研究及模拟模型确定
        4.5.2 四面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4.5.3 关于四面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6 屋顶界面开窗模型形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4.6.1 天窗开窗形态的空间特征研究及模拟模型确定
        4.6.2 天窗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4.6.3 关于天窗开窗形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场馆球类体育健身项目总结
附录二 :调研场馆详细信息及开窗通风形式总结
附录三 :基础模型数值模拟计量点风速值表
致谢

(9)基于照明节能的综合体育馆人工光环境对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馆的数量日益增多
        1.1.2 人工照明在体育馆中的重要性
        1.1.3 体育照明节能的潜力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5.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5.2 国内研究相关动态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综合体育馆人工光环境的设计要求及评价指标
    2.1 综合体育馆基础研究
        2.1.1 场地规模
        2.1.2 运动项目尺寸
        2.1.3 体育馆使用功能分级
    2.2 综合体育馆人工光环境的设计要求
        2.2.1 带电视转播的综合体育馆的特殊性
        2.2.2 光源及灯具的选择
        2.2.3 灯具布置方式
        2.2.4 马道设置要求
    2.3 体育馆的照明评价指标及参考的评价标准值
        2.3.1 评价指标
        2.3.2 参考的评价标准值
    2.4 体育建筑照明节能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体育馆与人工光环境设计相关因素研究与模型提出
    3.1 案例分析
        3.1.1 调研范围
        3.1.2 调研内容
    3.2 与体育馆照明设计相关的因素分析
        3.2.1 体育馆的比赛项目
        3.2.2 体育馆的平面形态
        3.2.3 体育馆的屋顶形态
    3.3 实验模型的提出
        3.3.1 马道模型
        3.3.2 平面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体育馆电视转播比赛人工光环境对比模拟实验研究
    4.1 模拟实验设计
        4.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4.1.2 计算条件的设定
        4.1.3 实验对象
    4.2 灯具选择对比实验
        4.2.1 配光曲线对比实验
        4.2.2 功率与光通量选择对比实验
    4.3 马道形状布局对比实验
        4.3.1 平面形状对比
        4.3.2 竖直向自身高差对比
        4.3.3 竖直向内外高差对比
    4.4 马道数量及位置高度对比实验
        4.4.1 单马道位置高度对比实验
        4.4.2 双马道位置高度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四、体育场照明设计中节能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三桥老工业社区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D]. 范俊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D]. 陈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4]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体育馆照明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D]. 范文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训练馆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 姚怡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寒地体育建筑室外场地集约设计研究[D]. 王瀚霆.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D]. 杨笑然. 郑州大学, 2020(02)
  • [8]全民健身馆内大型球类场地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研究[D]. 王天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基于照明节能的综合体育馆人工光环境对比模拟研究[D]. 田紫娟.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体育场照明设计节能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