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生数据解除资产置换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齐天月[1](2021)在《反向购买会计问题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中公教育反向购买亚夏汽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国松,邱月[2](2020)在《借壳上市过程中的法律与财务分析——以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证券法》的正式施行,中国证券发行管理正式迈入注册制时代,但在分步实施的过渡期内,修改前的证券法中关于证券发行核准的规定仍影响着企业上市途径的选择。2019年2月21日,亚夏汽车正式更名为中公教育,成为中国A股市场上职业考试培训领域内第一家上市公司。针对中公教育成功借壳亚夏汽车上市的相关过程,潜在借壳企业可以借鉴中公教育并购重组交易中对法律和财务风险的处理方法,重点关注市场监管动态、上市时机和壳资源的选择以及业绩承诺的合理制定。
李芳[3](2020)在《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企业为了能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增强竞争实力,都纷纷追求上市。由于国内IPO要求严格审核标准高,所以各企业都将眼光投向了借壳,但是借壳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财务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成了社会话题。Z公司在近年借壳上市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因此被本文选为案例。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文献分别按照借壳上市动因、借壳上市财务风险、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做出了文献述评,并阐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接着介绍了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包括壳公司的相关概念、借壳公司上市的定义和基本环节,借壳上市财务风险的界定,以及为本文做支撑的并购风险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多米诺骨牌理论。其次做了相关案例介绍,通过对双方的经营业务、财务状况和股本结构三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很符合借壳和被借壳特点,找到了其借壳上市的动因,主要是谋求更多资本市场红利、提高公司影响力、同行竞争压力和IPO门槛高,并简述了 Z公司借壳流程和方案。再次找到了 Z公司借壳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主要是选壳风险、估值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评价,得到整合风险的权重比值最高,选壳风险权重比值最低。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Z公司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尽职调查、部分资产和负债的转移、人员和重大风险的转移、多种评估方法和股权支付取得控制权,并针对这些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找到存在的问题,得出Z公司的选壳风险和支付风险的控制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但是估值风险和整合风险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根据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得出了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经验启示,认为选壳风险控制要明确借壳目标和选择合适的壳公司,估值风险控制要做好前期调查、选择有经验的中介机构和做出合理的评估,支付风险控制要制定合理的支出计划和选择合适的交易方式,整合风险控制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做好后期财务整合。
黄萍[4](2020)在《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近两年,经济形势下行,就业竞争愈发惨烈,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促进教育稳定发展的方针政策。正是基于就业竞争加剧和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职业教育行业迅速发展,迎来了春天。也正是由于此,职业教育行业开始激烈竞争,行业内各企业纷纷寻求登陆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资源配置,把握住更多的客户,实现营业收入增加,促进公司发展。然而IPO要求高、耗时长、审核慢、过会率低等种种缺点迫使企业不得不选择借壳的方式登陆A股,获得发展机会。本文以“A股职业教育第一股”中公教育借壳上市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其借壳上市的动因、模式、绩效、风险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为其他以及同行业拟借壳上市公司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首先从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借壳上市动因、模式、绩效、风险的相关文献入手,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介绍了此次借壳上市的交易双方和交易的具体情况;再次是对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借壳上市动因、模式、绩效、风险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动因从企业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推动两方面进行分析,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模式与其他借壳上市案例不同,采用三种模式同时使用的方式,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分析其借壳上市的绩效,在风险分析中密切关注此次交易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此次交易成功后可能面临的风险;最后根据前文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得出启示和风险防范的建议。通过分析本案例,发现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发展资金,提升了经营业绩,增加了股东财富,借壳上市获得了正向的绩效。中公教育成功地借壳上市在于选择了合适的上市方式和壳资源,灵活运用交易模式,这些都值得拟借壳上市的企业学习借鉴。
段卢盈[5](2020)在《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居民教育需求日益差异化、多样化,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民办教育体系。但是,资金缺乏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其他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通常采用上市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然而民办教育机构使用这种方法筹集资金的并不多。与国内IPO环境相比,借壳上市审批程序相对简单,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财务资源,因此借壳方式几乎已成为希望快速上市的公司的最佳选择。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市交易方式,借壳上市也引起了许多相关问题。从壳资源、借壳模式的选择,借壳动因以及对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和绩效分析等方面,都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论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动因和绩效的角度对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进行深入探究,为其他想要借壳上市的企业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论文首先从借壳的动因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入手,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介绍了借壳双方的基本情况及借壳上市的过程,并从买壳方和卖壳方两个角度分析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动因;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公教育借壳的短期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接着,使用财务指标研究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了中公教育的财务绩效,最后分析了借壳上市对市场占有率、科研创新能力和股权集中度等非财务指标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中公教育选择借壳上市主要是由于其可以以低成本迅速间接进入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扩大企业规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快速抢占职教行业市场份额。借壳上市使得中公教育市值明显增加,财务绩效也得到提升,同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产品服务更加科技化,股权更加集中便于高效管理。通过本案例可以得出启示:中公教育借壳成功得益于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选取了合适的壳资源和借壳模式,但也应当理性应对借壳效应。同时为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借壳上市提供了参考价值,企业借壳上市不仅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也需多方位考量壳公司的选择,还应当重视借壳前期的准备及后期的整合工作。
李安琪[6](2020)在《借壳上市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以中公教育为例》文中指出资本市场的存在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融资可能和财务支持,但资本市场的高准入使得传统的IPO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借壳上市为想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公司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相比IPO,借壳上市能够使公司避免繁琐的审批程序和漫长的等待时间,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金,在保留上市资格基础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获得有效重整,进而实现借壳方与被借壳方的互利共赢。但是,由于借壳上市涉及到两家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和交易流程设计较为复杂,其中存在很多潜在风险,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降低企业并购效率,更会对整个交易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研究,深入剖析借壳上市的交易风险、交易流程、交易关键点及应该采取的风险规避措施,对于想要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并购背景、风险分析、交易流程、风险控制措施的方面,深入分析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上市这一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借壳上市具有IPO上市无法比拟的效率优势,但其交易通常存在壳资源选择,融资、业绩对赌、双方整合等风险。其中,选择壳资源是成功推进借壳上市的前提,借壳上市交易需要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整合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盈利最大化的关键。基于这种状况,选择借壳上市的公司可以通过科学评估资产价值、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合理设计对赌协议来减少交易风险,从而推进借壳上市的顺利进行。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仅从理论角度出发,缺乏实践案例支撑的研究模式。选取教育培训行业内典型案例,对借壳上市交易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更具针对性的分析,研究结论不仅能够帮助相关行业公司在前期有效降低交易风险,更能够对实际交易过程形成助推作用。这对于借壳上市的风险及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朱艳[7](2019)在《壳公司资产重组研究 ——以万好万家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相关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了种种乱象。一批没有实质性经营活动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壳公司应退不退,反而借助壳资源进行炒作,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于壳公司而言,资产重组是它们保壳得以继续存在、卖壳实现获利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主要的经营活动。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由壳公司发起或参与的资产重组共63起,占全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数量约20%。然而,在这部分由壳公司发起的资产重组案例中,虚假重组、内幕交易等现象高发,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壳公司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其资产重组表现出怎样的形式,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加强对壳公司的治理、规范证券市场秩序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五个部分开展了研究。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介绍;第二部分:壳公司、资产重组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概述,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探讨了壳公司形成的背景,壳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所具有的动因、运作模式等等;第四部分:分析了万好万家形成壳公司的历程;第五部分: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壳公司万好万家2008年至2018年来八次资产重组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当时万好万家的经营状况、保壳手段、重组动因、交易对方、交易结果等角度展开分析;第六部分:总结并评价了壳公司万好万家的资产重组行为,并从监管者以及投资者角度出发,为规范治理壳公司资产重组以及如何选择投资对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获得如下结论:1)壳公司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了控制人利益输送工具;2)存在投机行为;3)存在虚假重组、盲目重组等现象以及内幕交易、杠杆交易等违规行为;4)壳公司资产重组对壳公司的再度进行生产具有一定的内在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丰富退市指标,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打击保壳行为;2)加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行为的法律监管,引入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优化内部治理;3)把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审批关,“刨根问底”;4)疏通IPO审批通道,消除市场追捧“壳资源”的土壤;5)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杨婷婷[8](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政府债务作为我国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资工具,在弥补地方财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同时,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且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可能的“灰犀牛”。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还存在隐性债务考虑不充分、风险成因定量研究不足、风险评估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框架下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相关公开数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财政分权、政治体制、宏观政策和债务管理等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接着运用常规指标、资产负债表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然后,对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以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目标,分别从处理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提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在梳理已有相关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分税制改革后四个阶段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接着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现状(包括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及隐性债务规模)、结构现状(包括行政层级、区域、举债主体、资金来源、债务投向、债务偿还期限等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深入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文章从财政分权、政治体制、宏观政策和债务管理制度四个角度对债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财政分权因素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政治体制中的政绩考核因素则是风险形成的内在动力,宏观政策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催化剂,而债务管理制度因素则是风险形成的技术层面原因。第三,根据以上分析,从省级层面定量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运用30个省级政府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因素、政绩考核因素等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显着影响。其中,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债务风险越低;政府间晋升竞争越激烈,债务风险越高。通过对比定量分析结果与前文理论分析逻辑可知,定量分析结果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为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多角度、全面、客观评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首先根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形式,将债务风险分为规模风险、结构风险、效率风险和外在风险,并分别进行阐述。然后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六大常规指标对债务风险进行逐项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存在一定举债空间,但债务隐性化问题严重,局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风险不容忽视。接着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从总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角度分别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总资产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的总资产完全可以覆盖其总负债且还有一定空间;从流动性资产角度考虑,当或有债务转化率高于50%时,需警惕和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后,在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政策目标下,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发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债务风险得分较低,而经济较落后的西部省份债务风险得分反而较高,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第五,对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介绍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体制,梳理巴西和墨西哥处置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做法,并阐述哥伦比亚的债务风险预警经验,文章得出可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借鉴的几点启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要利用和管理相结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要制度约束和市场监督相结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应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要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相结合。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有必要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出发,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也要结合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将风险管理纳入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完善债务风险内部管理机制,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徐清[9](2016)在《法社会学视野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运行逻辑 ——来自Y省W市人民法院的个案》文中提出西方学者对基层司法制度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在这些研究中,有学者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视角对法官和司法活动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法律人类学以微观视角就文化、社会与基层法院、村落纠纷解决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法社会学对基层刑事法院法院组织以及法官所处政治、社会和法律生态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上述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并提供了比较法上的方法论视角和理论资源,但这些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但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学界有关基层法院组织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种二元范式和三种一元研究路径。在传统司法制度研究的三种二元范式中,“制度——过程”分析模式一个从静态维度填补了制度史上知识和理论的空白,一个从动态维度理解司法过程和法律的意义,然而均难免走入传统结构主义“结构——行动”的二分模式,忽略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结构中其他诉讼主体的行动;“自上而下的知识规划——自下而上的知识策略”模式诠释了我国法律建构的基本逻辑,以此逻辑产出的无论是“规划的知识”亦或是“策略的知识”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而非“局内人”的视角解读,故看似具有针对性,却仍然难以具有改革之实效意义;“国家——社会”模式来自于对自上而下的“国家”范式的批判,意图把市民社会或社会的观念引入到国家法治发展的研究中,然而追求抽象化与普遍化的理论往往导致忽略对具体制度和细节的追索。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种超越二元范式的—元研究路径,“语境论”的核心要义要求研究者进入制度和规范发生的那个语境,但总体上缺乏“概念化”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相对合理主义”的价值在于强调我国司法改革必须遵循渐进性、较好论与累积性,然而依旧没能真正走入司法改革主体的生活世界中去;“当事人中心模式”表达了法律人类学理论在司法制度研究中的空间与价值,然受该模式的理论所限,未能揭示群体的集合: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为解决当前基层法院组织研究中的上述理论困境,本研究主张迈向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即回到问题的中心“主体”上,围绕“主体”中所欲解决的问题选择方法论,以此模式才能整合作为技术与工具的各种研究方法,沟通社会、文化与制度,进而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基层法院组织结构。循此进路,本文以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基层人民法院为个案,从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被忽略的过程”、“被忽略的主体”和“被忽略的关系”三个层面详细考察了W市人民法院组织结构中的法庭、法官和法院这三个主体分别面临的实践困境,结合静态与动态,结构与行动,纵向与横向这三个维度,系统地阐释了基层法院“权力型”组织结构内部与外部的运作过程、特点和策略,最后对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当前架构予以概括总结,并进行可能的制度重构。具体就本文的篇章结构和内容来看,本文分为导论、正文与结论。正文由四章构成。导论部分从基层法院立案庭中的一个个案说起,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司法的特殊性,法制现代化的“边疆——中心”模式和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制度研究薄弱这三个方面说明了本文选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院作为个案的原因。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以结构和行动、空间和制度视角,对基层法院组织结构加以“类型化”研究,以此探寻我国基层法院组织的真实图景,并对其予以必要的反思和重构。该部分系统梳理了有关基层司法制度研究的不同理论范式,针对既有研究的三种二元对立范式和三种一元研究路径可能存在的局限,倡导迈向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第三条道路,进而强调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范式下应扩大对“主体”的理论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保持包容性与开放性,研究路径上保持一种“关联——阐释”观,最终在研究方向上倡导从法教义学出发,最终回到法教义学中去。此外,本部分还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材料来源。第一章以扩展个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W市人民法院内部组织结构的运作过程,强调法院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多重逻辑及其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深描出当下中国基层法院组织日常运作的真实图景。从时空交集下W市人民法院分庭结构的变迁中梳理出构建其内部组织结构的三种逻辑:技术逻辑、社会逻辑和权力逻辑。在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的日常运作中,当三重逻辑与主体的行动相互遭遇时,组织风格表现为权力逻辑偏好主导下的控制方式,进而形成了当下我国基层法院分庭组织结构的三种悖论,即庭室规模的扩大化与运行效果的内卷化、司法改革的去行政化与组织关系的人缘化以及空间的层次化与权力的混同化。第二章通过对法院组织结构内部基层法官为何离职这一组织现象的层层剖析,首先勾勒出基层法官日常生活中身处的三重场域。受到权力场域和社会场域的交互影响,司法场域中作为法律人的基层法官仅能拥有“有限”的司法判断权,作为社会人的法官需要考虑并解决深嵌于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人情世故,作为公务员的法官则需要面对来自权力场域中的日常政治。进而文章指出,权力场域主导下的基层法官在行动中分别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和离职类型,分别是权力持有型法官的高原型离职、权力依附型法官的瓶颈型离职以及通常不会选择离职的权力边缘型法官。第三章从职能脱离和地方性抽离这两个组织现象详细阐释了W市人民法院内部两个典型组织结构的运行困境。自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二庭成立起,各省从高级法院至基层法院相继成立了立案二庭。研究发现自其成立以来,预期职能与实践职能间产生了极大的脱离。立案二庭的预期职能主要是涉诉信访、再审立案与判后释明。而实践中由于法律规范的模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诉前咨询有巨大的社会需求空间,导致立案二庭的职责模糊,其职能逐渐转变为提供诉前指导与咨询。未来立案二庭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明确其定位,厘清其职能并下放再审立案管辖权。对派出法庭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制度——过程”,“自上而下的知识规划——自下而上的知识策略”和“国家——社会”三种二元对立范式,有必要坚持“以主体为中心”并在“生活世界——派出法庭——诉讼参与者”的共在视角下整合上述范式和多元方法论的冲突。处于“基层中的基层”的派出法庭在时空的脉络中形成并发展了其基本职能与延伸职能,受组织结构所限,不断被边缘并表现出反结构化行动,进而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地方性抽离”的组织特征。在此意义上,未来司法改革的方向是重构派出法庭在基层中的初审职能,重视物质设置及精神文化建设并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出法庭的独特性。第四章重点分析了W市人民法院在外部组织场域中与基层政法委员会和公安、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从建构论与结构主义的视角,由“案件”及“结构”,并由“结构”及“人”逐步进行剖析,展现在与各政法部门的互动中,基层政法委员会作为“他者”,组织结构的建构历程。随后基于时空要素的分析,归纳了这一组织结构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及表达方式。本章的研究表明,基层政法委员会并不必然会干预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其行为空间并非没有边界,行为效果也会受到来自国家正式制度和来自法院组织“反结构性”能动行为的双重束缚和限制。当下中国的司法体制中,“合谋格局”已经成为公检法三机关的一种制度化的非正式行动,本章由“合谋格局”的外观呈像至现实表现逐步进行剖析,发掘其长期存在的时空环境与结构基础。公检法三机关间“合谋格局”的本质是法院外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镶嵌其中的基层法院改革是一种全方位、多主体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而从组织互动的角度为司法改革提供新的视角。结论部分再次对本文论证的“基层法院组织结构”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回顾,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基层法院组织是一种“权力型”组织结构,其形成有着深厚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原因。“权力型”法院组织结构的特点表现为权力主体的同一性,权力关系的依赖性,权力运作的个体性和权力来源的多元性。进而指出未来我国司法改革的可能路径是在交往沟通的运行逻辑基础上回归“审判型”法院组织结构,其核心要义包括在法院组织的行动主体中以法官为中心,在内部组织部门的构架中以审判组织为中心及在法院组织的外部关系上以审判为中心。
田刚健[10](2014)在《普京时期(2000-2008)俄罗斯的文艺与文化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艺与文化政策是一个国家执政党及其政府就文艺和文化发展的某些重大问题所提出理念化、制度化和行为化的政治主张,是国家意志与核心价值在文艺和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普京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在反思苏联时期文化专制主义和俄罗斯联邦建立初期的文化自由主义的基础上,以“新俄罗斯思想”为核心理念,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为价值诉求,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立法依据,以文化立法基础等法律法规为基础保障,以若干纲领性文件为发展规划和导向,以文艺奖项和文艺教育为辅助的文艺和文化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为实现和推进国家文艺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意图搭建了总体框架,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诉求的传达、贯彻和执行提供了保证。普京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深植于俄罗斯历史文化精神中,彰显着这一横跨欧亚大陆传统强国的现代化强国诉求、宗教信仰和民族个性,是“新俄罗斯思想”在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它一改前苏联直接命令和叶利钦时期放任自流的作法,以间接引导和规范甚至渗透等形式实施,以恢复俄罗斯帝国传统、重塑国家形象、凝聚民族精神、繁荣文艺产业、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加强制定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为导向规范保障,以加快推动和新型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发展和强化俄罗斯民族经典文艺作品的国民教育为主要措施,从而实现在政治上重构国家意识形态、经济上构建文化产业体系、社会管理上塑造新型公民社会、外交上实行大国文化推广的主要政治意图,从而有效破解了俄罗斯政治经济转轨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文化难题和文化障碍,为俄罗斯重新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制定国家文艺和文化政策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永生数据解除资产置换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生数据解除资产置换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2)借壳上市过程中的法律与财务分析——以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借壳上市的决策和核准过程 |
四、重大资产重组的法律和财务分析 |
(一)法律主体 |
(二)商业模式 |
(三)资产剥离 |
(四)资产置入 |
(五)商誉减值 |
(六)股票增发 |
1. 发行价格 |
2. 发行数量 |
(七)股份转让 |
(八)上市表现 |
1.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2. 巨额现金分红方案 |
3. 大幅银行举债行为 |
五、总结与建议 |
1.关注上市时机和市场监管 |
2.审慎选择壳资源 |
3.合理制定业绩承诺 |
(3)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 |
2.1.1 借壳上市的定义 |
2.1.2 壳公司的定义 |
2.1.3 借壳上市的基本环节 |
2.2 借壳上市财务风险的界定 |
2.3 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
2.3.1 并购风险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多米诺骨牌理论 |
第三章 Z公司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3.1 借壳上市双方简介 |
3.1.1 Y公司简介 |
3.1.2 Z公司简介 |
3.2 Z公司借壳上市的动因 |
3.2.1 谋求更多资本市场红利 |
3.2.2 同行竞争压力 |
3.2.3 IPO门槛高 |
3.3 Z公司借壳上市流程与方案 |
3.3.1 Z公司借壳流程简述 |
3.3.2 Z公司借壳方案 |
第四章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
4.1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识别 |
4.1.1 选壳风险 |
4.1.2 估值风险 |
4.1.3 支付风险 |
4.1.4 整合风险 |
4.2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评价 |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4.2.3 确定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2.4 综合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
4.3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 |
4.3.1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4.3.2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
4.3.3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不足之处 |
4.3.4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总结 |
第五章 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启示 |
5.1 选壳风险方面 |
5.1.1 明确借壳目标 |
5.1.2 寻找合适的壳公司 |
5.2 估值风险方面 |
5.2.1 做好前期调查 |
5.2.2 选择有经验的中介机构 |
5.2.3 做出合理的评估 |
5.3 支付风险方面 |
5.3.1 制定合理的支出计划 |
5.3.2 选择适合的交易方式 |
5.4 整合风险方面 |
5.4.1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
5.4.2 做好后期财务整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4)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借壳上市相关概念 |
(一)“壳” |
(二)借壳上市 |
(三)借壳上市的模式 |
二、借壳上市理论基础 |
(一)市场势力理论 |
(二)寻租理论 |
(三)信息信号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一、交易双方介绍 |
(一)借壳方——中公教育 |
(二)让壳方——亚夏汽车 |
二、交易流程、方案及结果 |
(一)交易流程 |
(二)交易方案 |
(三)业绩承诺 |
(四)交易结果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具体分析 |
一、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一)企业内部需求 |
(二)外部环境推动 |
二、借壳上市模式分析 |
(一)选择亚夏汽车的原因 |
(二)借壳上市模式比较 |
(三)选择“资产置换+增发换股+股权转让”模式的原因 |
三、借壳上市绩效分析 |
(一)事件研究法 |
(二)财务指标法 |
四、借壳上市风险分析 |
(一)业绩承诺无法实现的风险 |
(二)企业资源难以整合的风险 |
(三)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四)政策变动的风险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启示与建议 |
一、借壳上市动因的启示 |
(一)善于借助资本市场扩大知名度 |
(二)选择恰当的方式上市 |
(三)完善注册制配套制度 |
二、借壳上市模式的启示 |
(一)选择合适的壳资源 |
(二)选择恰当的借壳上市模式 |
(三)灵活组合借壳上市模式 |
三、借壳上市绩效的启示 |
(一)理性应对借壳效应 |
(二)增强投资者信心 |
(三)完善行政监管制度 |
四、借壳上市风险防范建议 |
(一)加强资源整合、防范财务风险 |
(二)重视品牌和人才、提升市场竞争力 |
(三)加速经营数字化转型、实现全品类布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借壳上市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借壳上市绩效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借壳上市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借壳上市的定义 |
2.1.2 壳与壳公司 |
2.2 借壳上市的主要运作模式 |
2.3 借壳上市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效率效应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信息信号理论 |
2.4 借壳上市的绩效评价方法 |
2.4.1 事件研究法 |
2.4.2 财务指标研究法 |
2.4.3 非财务指标研究法 |
第三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3.1 交易双方基本情况 |
3.1.1 借壳方中公教育 |
3.1.2 卖壳方亚夏汽车 |
3.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过程 |
3.3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模式 |
3.3.1 借壳上市的方案 |
3.3.2 对赌协议 |
3.4 交易前后股权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
4.1 中公教育借壳动因 |
4.1.1 内部动因 |
4.1.2 外部动因 |
4.2 亚夏汽车让壳动因 |
4.2.1 主营业务疲软 |
4.2.2 寻求新的转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绩效分析 |
5.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5.2 财务绩效分析 |
5.2.1 偿债能力 |
5.2.2 盈利能力 |
5.2.3 营运能力 |
5.2.4 发展能力 |
5.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市场占有率 |
5.3.2 科研创新能力 |
5.3.3 股权集中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的启示和建议 |
6.1 启示 |
6.1.1 选取合适的壳资源 |
6.1.2 选择适当的交易模式 |
6.1.3 积极关注国家政策 |
6.1.4 理性应对借壳效应 |
6.2 建议 |
6.2.1 制定长远的规划 |
6.2.2 多方位考量壳公司的选择 |
6.2.3 加强借壳前期准备及后期整合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借壳上市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以中公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借壳上市的风险类型研究 |
1.2.2 借壳上市的风险控制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借壳上市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2.1 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 |
2.1.1 借壳上市定义 |
2.1.2 借壳上市的方式及特征 |
2.2 借壳上市风险的相关概念 |
2.2.1 选壳风险 |
2.2.2 价值评估风险 |
2.2.3 融资风险 |
2.2.4 资源整合风险 |
2.2.5 业绩对赌风险 |
2.3 相关管理理论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3.1 中公教育借壳背景分析 |
3.1.1 中公教育基本情况 |
3.1.2 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
3.1.3 基本财务分析 |
3.2 亚夏汽车卖壳背景分析 |
3.3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过程 |
3.3.1 借壳上市交易流程 |
3.3.2 交易后持股变化 |
3.3.3 交易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4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风险分析 |
4.1 借壳上市存在的风险分析 |
4.1.1 壳资源选择风险分析 |
4.1.2 资产价值评估风险分析 |
4.1.3 融资风险分析 |
4.1.4 业绩对赌风险分析 |
4.1.5 整合风险及关联方交易风险分析 |
4.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风险控制措施 |
4.2.1 选择合适壳资源 |
4.2.2 科学评估资产价值 |
4.2.3 合理设计对赌协议 |
4.2.4 完善整合机制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借壳上市公司的建议与启示 |
5.2.1 选择合适的壳资源 |
5.2.2 聘请专业中介机构 |
5.2.3 选择合适的借壳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壳公司资产重组研究 ——以万好万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资本市场壳公司发展现状及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壳公司形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
2.1.1 壳公司形成背景 |
2.1.2 壳公司发展现状 |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价值低估理论 |
2.2.3 信号理论 |
2.3 壳公司资产重组动因 |
2.3.1 改善财务状况,规避退市风险 |
2.3.2 突破经营困境,优化经营管理 |
2.3.3 扩大竞争力与市场实力 |
2.4 壳公司资产重组运作模式 |
2.4.1 资产置换 |
2.4.2 兼并收购 |
2.4.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第3章 万好万家成为壳公司历程分析 |
3.1 万好万家基本情况 |
3.2 万好万家成为壳公司历程分析 |
3.2.1 利益输送下的酒店业务转手 |
3.2.2 发展滞缓、缺乏后劲的房地产业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万好万家2008 年-2018 年历次重组分析 |
4.1 与北京兴泰的第一次重组(2008.9-11) |
4.1.1 重组动因分析 |
4.1.2 第一次重组方式分析 |
4.2 与天宝矿业的第二次重组(2009.06-2011.07) |
4.2.1 重组动因分析 |
4.2.2 第二次重组方式分析 |
4.3 与莒南浩德投资的第三次重组(2013.7-2014.1) |
4.3.1 重组动因分析 |
4.3.2 第三次重组方式分析 |
4.4 与翔通动漫等的第四次重组(2014.8-2015.2) |
4.4.1 重组动因分析 |
4.4.2 第四次重组方式分析 |
4.5 与翔通动漫的第五次重组(2015.4-9) |
4.5.1 第五次重组动因分析 |
4.5.2 第五次重组方式分析 |
4.6 与上海快屏的第六次资产重组(2015.4-9) |
4.6.1 第六次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6.2 本次重组中疑点分析 |
4.6.3 重组失败因素分析 |
4.7 与龙威传媒的第七次重组(2016.12-2017.3) |
4.7.1 重组动因分析 |
4.7.2 重组失败结果分析 |
4.8 与浙江祥源的第八次重组(2017.7-9) |
4.8.1 重组动因分析 |
4.8.2 第八次资产重组方式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万好万家发生多次重组的原因分析 |
5.1 万好万家公司治理缺陷 |
5.1.1 公司治理水平低 |
5.1.2 实际控制人缺乏控制 |
5.1.3 独立董事不尽职 |
5.1.4 战略定位多变 |
5.2 市场监管制度与监管效率 |
5.2.1 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
5.2.2 市场监管效率低 |
5.3 市场成熟长度与投资者理性 |
5.3.1 市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
5.3.2 市场成熟度低 |
5.3.3 投资者的成熟度低,非理性行为明显 |
第6章 壳公司资产重组优化建议 |
6.1 提升市场监管制度与监管效率 |
6.2 提升壳公司整体治理水平,确定公司战略定位 |
6.3 培育投资者理性投资,统筹协调市场成熟发展 |
6.4 提升壳公司管理的规范性 |
结论 |
附录1 2009年-2016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使表决权情况 |
附录2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情况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六、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方政府债务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性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建立前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
三、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
四、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分析 |
一、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测算 |
二、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
一、债务层级结构 |
二、债务区域结构 |
三、举债主体结构 |
四、资金来源结构 |
五、债务投向结构 |
六、债务期限结构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财政分权因素 |
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问题突出 |
三、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不健全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政治体制因素 |
一、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 |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
三、地方官员违规举债问责机制不完善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宏观政策性因素 |
一、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影响 |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
三、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债务管理制度因素 |
一、缺乏有力的债务风险管理机构 |
二、用债效率低 |
三、偿债无保障 |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二、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二节 模型设计与样本选择 |
一、模型设计 |
二、样本数据及变量选择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 |
一、规模风险 |
二、结构风险 |
三、效率风险 |
四、外在风险 |
第二节 运用常规指标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一、债务负担率 |
二、债务率 |
三、偿债率 |
四、债务依存度 |
五、或有债务比例 |
六、或有债务与综合财力比率 |
第三节 运用资产负债分析法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一、构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框架 |
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
三、考虑流动性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联合分析 |
第四节 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一、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 |
二、省级层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第七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 |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
三、风险管理机制 |
第二节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 |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
三、风险管理机制 |
第三节 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及风险预警 |
一、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 |
二、墨西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 |
三、哥伦比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
第四节 国际比较对我国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启示 |
一、对地方债务融资机制要利用和管理相结合 |
二、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要制度约束和市场监督相结合 |
三、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
四、应对地方债务危机要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相结合 |
第八章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正确处理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一、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二、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城镇化的关系 |
三、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区域差异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央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
一、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
二、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 |
三、完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 |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
一、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
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
三、积极应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
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9)法社会学视野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运行逻辑 ——来自Y省W市人民法院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
(一) 为何选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院 |
(二) 为何是基层法院 |
(三) 为何是法院组织结构 |
二、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 |
三、基层司法制度的研究范式及理论困境 |
(一) 传统司法制度研究中的二元范式 |
(二) 超越二元范式的一元研究路径 |
(三) 迈向“以主体为中心”的第三条道路 |
四、方法与材料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材料来源:Y省W市人民法院及其辖区 |
第一章 基层法院分庭组织结构的运行分析 |
一、时空交集下W市人民法院分庭结构的变迁 |
二、三重逻辑中分庭结构的构建和变迁 |
(一) 技术逻辑 |
(二) 社会逻辑 |
(三) 权力逻辑 |
三、权力逻辑主导下分庭组织结构运行的三种悖论 |
(一) 庭室规模的扩大化与运行效果的内卷化 |
(二) 司法改革的去行政化与组织关系人缘化 |
(三) 空间的层次化与权力的混同化 |
四、小结 |
第二章 三重场域中基层法官的角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基层法官为何离职 |
(一) 历时的流出和共时的嵌入 |
(二) 基层法官日常生活中的三重场域 |
三、权力场域主导下基层法官的三种角色 |
(一) 权力持有型法官 |
(二) 权力依附型法官 |
(三) 权力边缘型法官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层法院内部两个典型组织结构的运行分析 |
一、职能脱离:立案二庭的运行现状及其改革 |
(一) 研究对象:历史变迁中的W市人民法院立案二庭 |
(二) 职能脱离:W市人民法院立案二庭试点现状 |
(三) 基层人民法院立案二庭的改革方向 |
二、地方性抽离:派出法庭的运作困境及其出路 |
(一) 实证的问题与背景 |
(二) 基层中的派出法庭 |
(三) 派出法庭的组织角色 |
(四) 派出法庭的组织结构 |
(五) 认真对待派出法庭 |
第四章 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外部互动 |
一、基层法院与基层政法委员会的关系 |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的开展 |
(二) 协调、监督或是干预的“案件” |
(三) 由“案件”到“结构” |
(四) 由“结构”及“人” |
(五) 小结 |
二、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间的“合谋格局” |
(一) 格局呈现:基于数据的观察 |
(二) “合谋”表现:基于经验的分析 |
(三) “合谋格局”的时空环境和结构基础 |
(四) 小结 |
结论 走出个案: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现实架构和运行路径选择 |
一、问题回溯 |
二、“权力型”组织结构的评析 |
(一) “权力型”组织结构的成因 |
(二) “权力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
三、交往沟通逻辑下“审判型”组织结构的回归 |
(一) 交往沟通逻辑与法院组织结构的构建 |
(二) 路径选择:回归“审判型”组织结构 |
附录一:对W市人民法院55位法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对进入诉讼阶段的120个诉讼当事人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W市人民法院制度(选登)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普京时期(2000-2008)俄罗斯的文艺与文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关键词界定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苏联时期及俄罗斯联邦初期文艺文化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艺与文化政策评述 |
一、苏维埃文化——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下的全新文化类型 |
二、苏维埃文化政策指导下的文化革命 |
三、苏维埃政权初期文艺和文化政策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
第二节 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文艺文化政策概述 |
一、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的一花独放及其影响 |
二、赫鲁晓夫时期文化政策极端化后的解冻与封冻 |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的收紧与反复 |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概述 |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与苏维埃的文化变革 |
二、“民主化”和“公开性”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苏联出版与其他大众传媒法》 |
三、“新思维”和“公开化”下苏维埃文艺的最后历程 |
第四节 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文艺与文化发展评述 |
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整体精神惶惑和文化危机 |
二、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府挽救文化危机的政策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俄罗斯思想”——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之核心理念 |
第一节 “俄罗斯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基本内涵 |
一、“俄罗斯思想”的诞生与演化 |
二、“俄罗斯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
第二节 普京“新俄罗斯思想”的生成境遇与文化谱系 |
一、普京“新俄罗斯思想”的生成境遇 |
二、普京“新俄罗斯思想”的文化谱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俄罗斯思想”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的利益诉求 |
第一节 “新俄罗斯思想”统摄下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 |
一、文化软实力概说及其国内与国际的两个向度 |
二、普京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 |
第二节 东正教复兴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重建——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国内向度 |
一、普京执政前的意识形态真空与东正教复兴潮流 |
二、帝国崇拜、国家认同和道德净化——俄罗斯东正教之文化规定 |
三、东正教复兴背景下意识形态重建战略与当代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 |
第三节 双头鹰民族性格与文化大国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国际向度 |
一、俄罗斯民族东西方双重性格——从双头鹰谈起 |
二、双头鹰民族性格与普京欧亚联盟的文化外交战略 |
三、双头鹰民族性格在俄罗斯文化大国形象塑造中的功能与表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的主要形态 |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文艺和文化政策的法律基础——《俄罗斯联邦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文化立法基础法》 |
一、《俄罗斯联邦宪法》中关于文艺和文化事业的规定和表述 |
二、《俄罗斯联邦文化立法基础法》的基本内容和遵循原则 |
第二节 文化强国复兴梦的总体规划——《“俄罗斯文化”国家规划发展纲要》 |
一、《俄罗斯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目标 |
二、《俄罗斯文化》的实施机制和效果评估 |
三、《俄罗斯文化》体现的普京时期国家文化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国家引导文艺活动的重要方式——俄罗斯文艺和文化国家奖项评述 |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和文化奖项概述 |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国家文艺和文化奖项的评选标准和价值取向 |
三、青年类和创新类的国家文艺和文化奖项 |
第四节 爱国主义与民族艺术的经典传承——普京时期国民文艺教育评述 |
一、普京时期国民文艺教育的核心理念 |
二、普京时期国民艺术教育和养成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普京时期国民文艺教育的国际交流和氛围营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的运行模式 |
第一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国家治理结构的整体改造 |
一、强化总统权力,构建强力国家中央政权体系 |
二、重视市场调控,着力培育和保护市场经济秩序 |
三、促进社会整合,实现国家秩序的稳定和有序 |
第二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和文化国家管理的主要原则 |
一、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 |
二、干预方式法制化原则 |
三、政策导向现代化原则 |
四、文化管理市场化原则 |
第三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艺和文化管理的权力分配 |
一、总统——国家文化发展的决策核心 |
二、联邦会议——国家文化事业管理的立法机构 |
三、总理及文化部——国家文化事业管理的执行机构 |
第四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化管理的决策运行机制 |
一、决策信息的采集与保障 |
二、政策目标的确定与研判 |
三、政策立场的协调与探讨 |
四、具体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
五、实施效果的反馈与修正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普京时期文艺文化政策导向下的当代俄罗斯文艺生态 |
第一节 文学——帝国情怀下的市场行为 |
一、法律保障下作家群体的整体回归与文学生产繁荣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活力和文学生产 |
三、多元文学思潮中的国家认同和帝国召唤 |
四、文艺大国重建形势下的文学评论 |
第二节 电影——民族光影工业的复苏新生 |
一、电影产业发展的国家扶植机制 |
二、摆脱困境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
三、民族经典与好莱坞模式的结合与反拨 |
第三节 建筑——国家形象传播的符号系统 |
一、当代俄罗斯建筑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形态 |
二、俄罗斯经典古建筑的重建和保护 |
三、帝国重建意识下的大规模现代城市建筑兴建 |
四、自由主义新型建筑模式的兴起与创建 |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永生数据解除资产置换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向购买会计问题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中公教育反向购买亚夏汽车为例[D]. 齐天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借壳上市过程中的法律与财务分析——以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为例[J]. 王国松,邱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0(10)
- [3]Z公司借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李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分析[D]. 黄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动因及绩效研究[D]. 段卢盈.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借壳上市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以中公教育为例[D]. 李安琪. 河北金融学院, 2020(12)
- [7]壳公司资产重组研究 ——以万好万家为例[D]. 朱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 杨婷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法社会学视野基层法院组织结构的运行逻辑 ——来自Y省W市人民法院的个案[D]. 徐清. 云南大学, 2016(03)
- [10]普京时期(2000-2008)俄罗斯的文艺与文化政策研究[D]. 田刚健. 黑龙江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