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IL-6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

肺癌患者IL-6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

一、肺癌患者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新梅[1](2021)在《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探讨T淋巴细胞在重度AE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变化、临床意义,寻找重度AECOPD患者发生免疫功能紊乱的病因。方法:(1)收集76例在我院呼吸内科诊治的重度AECOPD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营养正常组43例、营养不良组33例;收集同期30例营养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30例营养不良的健康体检者为实验对照组。(2)测量各组身高及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各组实验室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应用肺功能仪测定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肺功能,并记录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采用免疫病理分析方法对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3)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各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FEV1%pred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降低,且营养不良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r=0.235,0.273;r=0.245,0.249;均P<0.05)呈正相关;但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CD8+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P>0.05)。(3)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FEV1%pred与体重指数(r=0.331,0.281;r=0.245;均P<0.05)呈正相关。结论:(1)重度AECOPD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普遍降低,在营养不良患者降低更明显。(2)在重度AECOPD患者中,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BMI相关,FEV1%pred与BMI相关,营养不良可能加重了重度AECOP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可能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肺功能。

彭志国[2](2021)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来源肾实质的泌尿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的成人恶性肿瘤中,RRC占到2%-3%,而在所有肾脏恶性肿瘤中,RCC占90%以上。由于健康体检的普及和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肾癌患者中局限性肾癌的比例已经超过50%。具有血尿,疼痛和肿块临床表现的典型肾癌三联症的患者仅占所有RCC患者的6%-10%,但这一部分患者在首次就医时多数已发展至肿瘤晚期,预后欠佳。肾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经确认的是肾癌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中CD4+T细胞即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Th cell)介导下的细胞免疫,在RCC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Th22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辅助T细胞亚群,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22(IL-2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2细胞表达的受体包括:趋化因子受体6(chemokine receptor 6,CCR6),CCR4和CCR10。CCR6+CCR4+CCR10+是Th22细胞的表型特征,其分化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是芳香烃受体(ary1-hydrocarbon receptor,AHR),但是Th22细胞无法表达或仅仅低表达Th17细胞的转录调控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C(Retinoic acid related orphan receptor-C,ROR-C)和 Th1 细胞的转录调控因子T-bet。借助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并在RORC调节下,初始CD4+T淋巴细胞表达特定的转录调节因子AHR并向Th22细胞表型分化,继而产生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最后分化成为Th22细胞。Th22细胞产生最多的细胞因子IL-22,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Th22细胞关键的功能也主要通过IL-22的作用来实现。通过参与对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调节,IL-22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中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效果的差异与所在微环境密切相关。Th17细胞也是重要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之一,它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L-17,同时少量分泌IL-22。近年来,很多研究对Th17细胞相关的分化和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已经证实Th17细胞可以在其他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发挥特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功能增强或与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免疫相关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有研究提示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白血病等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Th17细胞比例或功能的增加存在联系。此外,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达的增加有可能促进RCC的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但Th17细胞在R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Th1细胞是较早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的子集,参与多种肿瘤的分化和免疫调节。Th1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干扰素-γ(IFN-γ)和IL-2,从而激活CD8+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数量的减少会减弱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促使机体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加速肾癌的进展。新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发现及其在细胞免疫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为肿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近些年来有关Th22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肿瘤如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胃癌中的作用的研究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目前关于Th22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化,调控及与肿瘤进展的关系等相关机制的研究数量不多,结论也尚不统一。到目前为止,尚未有Th22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的相关研究。所以有必要在肾细胞癌中做有关Th22细胞亚群的进一步的研究,从而阐明Th22细胞亚群在肾细胞癌外周血中的分化状况,探讨Th22细胞在RC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鉴于Th17及Th1细胞亚群在肿瘤免疫当中的作用及Th17、Th1细胞亚群在分化过程中与Th22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有必要对RCC患者中Th17及Th1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与Th22细胞之间的联系也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三种细胞在RCC发病机制中可能的相互作用。研究目的:1.明确Th22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可能的作用机制。2.分析Th22细胞亚群的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在RCC患者血浆中的水平,进一步探讨Th22细胞通过IL-22在RC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3.检测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h1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Th17及Th1与Th22细胞的相关性。4.检测Th22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AHR及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RORC 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探讨Th22及Th17细胞在RCC中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选择32例新诊断的R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2.流式细胞术于检测RCC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在总体CD3+CD8-(即CD4+)淋巴细胞中的比例。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用来检测RCC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Th22分化所需要的关键转录因子AHR,Th17细胞分化所需要的关键转录因子RORC mRNA的表达。5.统计分析: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误(mean±SEM)或中位数(极差)。两组之间的比较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来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性检验用来在相关性分析中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来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使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GraphPad,San Diego,CA,United States)和 SPSS 17.0(SPSS,Inc.,Chicago,IL,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的水平(1.97±0.32%)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0.75±0.05%,P<0.001)。2.RCC患者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27.38±0.75 p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20.06±0.54 pg/ml,P<0.0001)。3.Th22细胞亚群和IL-22细胞因子的水平在RCC患者外周血中表现为正相关(r=0.4277,P<0.05),但在健康对照组中,两者之间未显现出显着相关性(r=-0.1361,P=0.4734)。4.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的水平(3.18±0.40%)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1.27±0.13%,P<0.001)。5.Th22与Th17细胞在RCC患者外周血中呈正相关表现(r=0.4816,P<0.01),但在健康对照组中两者无相关性(r=-0.1311,P=0.4900)。Th22和Th1细胞在 RCC 患者(r=0.1644,P=0.3686)及健康对照组(r=0.0247,P=0.8967)中,两者之间均无相关性。6.RCC患者中AHR 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0.47±0.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3 ± 0.05,P<0.05)。RCC 患者中 RORC mRNA 的表达水平(0.38±0.06)与健康对照组(0.18±0.03,P<0.05)相比,也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RCC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Th22细胞及其特征性细胞因子IL-22的异常高表达。2.Th17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异常,并且与Th22细胞亚群之间呈现一定的协调作用。3.Th22细胞亚群可能在AHR的作用下,通过其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而在RCC的发病机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RORC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对Th22细胞的分化起到调节作用。4.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及Th17细胞以及血浆中IL-22水平的异常表达有可能在RCC的发病机理中产生一定的作用。深入探讨Th22及Th17细胞在RCC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希望为RCC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研究背景:肾癌是最常见的泌尿道肿瘤之一。我国肾癌发病率呈快速增长态势,已仅次于膀胱癌,位居泌尿系肿瘤的第二位。大约有30%的肾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生局部或者远处转移。肾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对传统细胞因子IFN-α或IL-2治疗的客观反应率仅为5%-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只有3-5个月,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包括索拉菲尼及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在治疗肾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同时存在耐药性及严重不良反应等尚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晚期肾癌的长期生存率低,预后欠佳。由于目前肾癌转移和临床进展评估主要依靠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不能尽早地判断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所以发掘有意义的肿瘤相关标志物对肾癌的早期诊断、判断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D4+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肿瘤中的免疫调控、分化、以及肿瘤的进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Th17和Th22细胞是近些年来最新发现的两个辅助性T细胞亚群。最近的研究表明Th22及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特别是Th22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细胞表型和生物学特性而受到了更多关注。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Th22及Th17细胞所涉及的相关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在RCC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但两种细胞在RCC的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价值仍需进一步阐明。为此,我们依据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肾癌TNM分期和分期组合标准以及2016年肾细胞癌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核分级标准,来判断本次研究纳入的RCC患者的分期和分期组合以及核分级,并对不同分期及分级的患者进行了分组,分析各组之间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水平的差异,探讨Th22、Th17、Th1细胞亚群与RCC临床进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了 Th22、Th17、和Th1细胞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探究Th22、Th17、和Th1淋巴细胞亚群在RCC中的预后判断价值。研究目的:1.明确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表达的变化水平。2.分析RCC患者外周血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比例与肾癌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临床价值。4.评估Th22、Th17细胞亚群作为肿瘤标志物在RCC临床进展和预后中的判断价值。研究方法:1.收集第一部分研究的32例RCC患者的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流式分析结果以及IL-22的ELISA检测结果。2.依据2017 AJCC肾癌TNM分期和分期组合标准以及2016 WHO/ISUP核分级标准,对纳入研究的32例RCC患者进行了分期和分期组合以及核分级的判断。将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的检测结果与RCC患者相对应的临床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分期及分级RCC患者的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与RCC发生发展的关系。3.分析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的水平与RCC病理分期和核分级之间的总体相关性。4.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RCC患者之间总体生存的差异,探究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对于RCC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5.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累积生存时间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同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GraphPad,San Diego,CA,United States)和SPSS 17.0(SPSS,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被认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RCC患者的外周血中Th22细胞百分比(2.70±0.61%)明显高于Ⅰ、Ⅱ期的RCC患者(1.34±0.22%,P<0.05)。此外,与Ⅰ、Ⅱ期患者(25.06±0.81 pg/ml)相比,Ⅲ、Ⅳ期患者的IL-22浓度显着升高(30.02±0.94 pg/ml,P<0.01)。与 Ⅰ、Ⅱ期患者(2.40±0.40%)相比,Ⅲ、Ⅳ期的R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也显着升高(4.07±0.68,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RCC患者之间的Th1细胞百分比未发现显着性差异(18.95±1.65%vs 17.31±1.71%,P=0.4933)。2.病理分级为Ⅲ、Ⅳ级的RCC患者的外周血中Th22细胞百分比(3.17±0.84%)明显高于 Ⅰ、Ⅱ级的 RCC 患者(1.42±0.20%,P<0.05)。此外,与 Ⅰ、Ⅱ级患者(26.24±0.86 pg/ml)相比,Ⅲ、Ⅳ级的患者的IL-22浓度显着升高(29.90± 1.17 pg/ml,P<0.05)。与 Ⅰ、Ⅱ级患者(2.51±0.36%)相比,Ⅲ、Ⅳ级的 R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也显着升高(4.66±0.90%,P<0.05)。Ⅰ、Ⅱ级与Ⅲ、Ⅳ级的RCC患者之间的Th1细胞百分比未发现显着性差异(18.98±2.16%vs.17.62±1.43%,P=0.6004)。3.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6114,P<0.01)或病理分级(r=0.3865,P<0.05)之间均呈正相关。另外,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4861,P<0.01)或分级(r=0.4646,P<0.01)之间也呈正相关的表现。但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3003,P=0.0949)或分级(r=0.1265,P=0.4904)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4.Th22细胞比例高的RCC患者(≥1.9%,均数)与Th22细胞比例低(<1.9%,均数)的患者相比,其24个月生存率曲线呈现降低的趋势,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着。在比较Th17细胞百分比高(≥3.1%,均数)和Th17细胞低(<3.1%,均数)的RCC患者时,获得了相似的生存率趋势。但是,在Th1细胞百分比高(≥18.0%,均数)和Th1细胞百分比低(<18.0%,均数)的RCC患者之间未发现类似的生存率趋势。研究结论:1.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22的异常表达有可能促进RCC的临床进展。2.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可能与RCC的恶性程度相关。3.检测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22的表达水平有希望用于判断肾细胞癌的恶性进展及预后。对Th22细胞在RCC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为肾癌患者提早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照。

刘寰宇[3](2021)在《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癌因性疲乏是由肿瘤本身或者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主观疲乏感或疲惫感。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还可能增加患者对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的恐惧心理,甚者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致使针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尚无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优势明显。芪甲扶正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用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一个院内制剂,具有健脾益肾、固摄扶正的作用,由黄芪、鳖甲、乌梅、仙鹤草、瓦楞子、秦艽、半枝莲、莪术、鼠妇等药物组成,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患者的乏力、气短症状。但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通过体内实验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究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方法1设计前后自身对照的观察性临床试验,通过Piper疲乏修订量表和卡氏评分表记录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服用芪甲扶正方治疗前和服用1个周期(28天)后的评分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两次评分以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 基于TCMSP、TCMID、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芪甲扶正方所含9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肺腺癌相关性疲乏”相关的靶基因;将药物作用靶点集合映射到疾病相关靶点集合上,获取交集基因;使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筛选重要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运用Genebank数据库分析交集基因的组织器官定位;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1.1.2分析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并使用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①构建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设立对照组、荷瘤组、中药组。自植瘤第7日起对照组和荷瘤组均给予蒸馏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芪甲扶正方煎剂灌胃,药物浓度为3.905 g/mL,给药体积标准为每日0.1 mL/10g,各组均每日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日;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荷瘤组在植瘤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5个时间点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骨骼肌ATP含量、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移植瘤小鼠是否存在疲乏样行为以及疲乏样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中药组和荷瘤组小鼠在植瘤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4个时间点的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芪甲扶正方对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样行为的预防作用。②给药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使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水平。③在给药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不同时间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的长径、短径,计算瘤体积以绘制瘤体生长曲线;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称取瘤体重量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的瘤体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④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Akt、P-Akt、c-Myc等Akt/c-Myc信号轴关键靶点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组和对照组瘤体组织中c-My c表达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9例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PFS-R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疲乏总评分为(7.07±1.36),治疗后总评分为(6.78±1.3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疲乏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行为维度评分为(7.05± 1.58)分,治疗后为(6.77±1.50)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情感维度评分为(6.92±1.29)分,治疗后为(6.66±1.21)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感觉维度评分为(7.18±1.47)分,治疗后为(6.83±1.49)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认知维度评分为(7.10±1.54)分,治疗后为(6.85±1.55)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KPS评分为(80.24±10.14),治疗后为(87.83±8.73)(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2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调控网络共含9味中药、108种活性成分、87个药病交集靶点;度值较高的前5个成分和交集靶点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苷、鞣花酸、异鼠李素和CASP3、VEGFA、EGFR、MYC、IL-6;KEGG富集分析涉及PI3K-Akt、P53、TNF、MAPK、ErbB、Ras、FoxO等通路;关键基因主要分布在肺、红细胞、T细胞、B细胞;分子对接结果表明EGFR与木犀草素、IL-6、MAKP3与β-谷甾醇、MAKP8与鞣花酸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①与对照比较,荷瘤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出现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减弱、活动度降低等情况、取材前1只死亡;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14天、17天、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7天、14天、17天、21天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②与荷瘤组比较,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中药组小鼠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活动度等方面优于荷瘤组;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14、17、21天悬尾不动时间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白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降低、CD4+与CD8+比值降低(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高于荷瘤组、CD4+与CD8+比值高于荷瘤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增加(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降低(P<0.05)。④与荷瘤组比较,干预第7天、10天、14天中药组小鼠瘤体积小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重量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HE染色肿瘤细胞分裂现象少于荷瘤组,Ki67阳性数量低于荷瘤组。⑤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体P-Akt、Akt/P-Akt均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c-Myc阳性细胞数量低于荷瘤组。结论1芪甲扶正方是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的有效药物。2通过移植瘤诱导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芪甲扶正方能减轻移植瘤诱导的肺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芪甲扶正方可以改善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的T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功能、降低CD4+T淋巴细胞各亚型释放的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抑制Akt活化介导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

王明哲[4](2021)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疗效欠佳。目前对于COPD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需要终身控制疾病的发展。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纲,可以通过“扶正”、“固卫”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控制COPD的发生与发展。“固本止咳中药”源于国医大师、中医内科呼吸病专家晁恩祥教授多年诊治COPD的临床经验。晁恩祥教授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出“扶正固卫”理论,因而以经典方剂“玉屏风散”为基础,加减化裁创制固本止咳中药。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等方面有较好效果,并可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发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量的前期动物实验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肺功能情况、呼吸道病理损伤及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并降低肺组织αβT细胞/γδT细胞比例、增加肺组织中KGF,KGFR蛋白和基因表达含量等。因此,进一步开展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损伤修复是在各类细胞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协调有序过程,分为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质沉积及组织重塑四个时期。呼吸道损伤修复是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贯穿了慢阻肺疾病的全程。本研究从呼吸道的黏膜炎症损伤修复、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固本止咳中药对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从而更好的阐释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方法:本研究将100只健康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n=30)、模型COPD组(n=35)和固本止咳中药组(n=35)。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被制成COPD模型。本研究采用被动吸烟加鼻腔滴入LPS的方法进行COPD小鼠造模。治疗组于第61天开始予固本止咳中药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使用蒸馏水以同样方法灌胃,共28天。第一部分:体重监测和肺功能检测明确COPD模型小鼠的模型制备情况和固本止咳中药的药效。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呼吸道黏膜炎性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首先通过抗体芯片法对小鼠呼吸道40种炎性因子进行系统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抗体芯片结果中COPD组明显变化和固本止咳中药组发挥明显调控作用的炎性因子进行验证。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的调控以及对异常的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病理学评判、免疫组化法和透射电镜进行检测,以判断香烟烟雾暴露+LPS滴鼻对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结构、细胞外基质和Ⅱ型上皮细胞的结构损伤情况以及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对相应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损伤修复的调控情况。第二部分:基于质谱技术,对固本止咳中药的成分分析研究,从固本止咳中药的化学成分入手,探讨其发挥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的原理。此外,本研究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明确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靶点及通路。阐释其对于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调控的机制。第三部分:基于western-blot和RT-qPCR技术,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富集出现的JAK-STA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研究,对通路中JAK1,p-JAK1,STAT3,p-STAT3和SOCS3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JAK1 mRNA,JAK2mRNA,JAK3mRNA,STAT1 mRNA,STAT3 mRNA,SOCS3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体重监测: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2)肺功能检测:COPD 组较空白组 FEV 0.05,FEV0.1,FEV0.2,PEF,Crs,Cst均明显下降(P<0.01);Rrs,Ers,Rn均明显升高(P<0.01);G,H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较COPD组FEV0.05,FEV0.1,FEV0.2,Crs均明显升高(P<0.05);Rrs,Ers,Rn均明显下降(P<0.05);PEF,G,H,Cs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理形态学:HE染色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病理形态符合COPD的特征,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50-100μm直径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病理形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部分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但程度与COPD组相比明显减轻。4)抗体芯片检测:在40个炎性因子中,COPD组与空白组相比,共有8个显着升高的炎性因子,分别为 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IL-17 和 IL-12p70(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相比,共有7个显着降低的因子,分别为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 和 TCA-3(P<0.05)。5)免疫组化检测:与空白组相比,COPD组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 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 COPD 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 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空白组和COPD组,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之间Collegen 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中药成分分析:共鉴定出固本止咳中药的41个成分,其中的多种成分被证明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气道重塑等参与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7)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在COPD组和空白组之间共发现287个差异蛋白,固本止咳中药组和COPD组之间共发现184个差异蛋白。通过对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和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补体通路、细胞外基质、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个途径以及多个参与COP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从整体上参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8)JAK-STAT信号通路的实验:本研究通过RT-PCR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JAK2,JAK3,STAT1,STAT3和SOCS3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JAK1 mRNA,JAK2 mRNA,JAK3 mRNA,STAT3 mRNA 和 SOCS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STAT1 mRN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JAK1 mRNA,STAT3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 SOCS3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5),JAK2mRNA,JAK3 mRNA,STAT1 mRNA与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采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p-JAK1,STAT3,p-STAT3,SOCS3进行测定。与空白组相比,COPD 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p-JAK1,p-STAT3,p-JAK1/JAK1,p-STAT3/STAT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SOCS3与空白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p-JAK1,p-STAT3,p-STAT3/STAT3明显降低(P<0.05),SOCS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P-JAK1/JAK1 与 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减少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发挥调控呼吸道黏膜炎症损伤修复的作用;并通过改善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损伤,发挥调控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和减少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2)固本止咳中药在COPD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调控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3)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下调JAK1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上调SOCS3的表达从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是固本止咳中药基于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在机制上的具体体现。

孙文静[5](2021)在《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多糖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动物疾病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地锦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菌抗炎的功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选择地锦多糖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等方面初步筛选出3个效果较好的活性部位,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Ⅰ地锦多糖的提取纯化采用一步醇沉和分步醇沉法提取粗地锦总多糖(EHPS tc)和各分级多糖EHPS60c、EHPS70c和EHPS80c。然后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采用L25(56)正交设计对双氧水加入量、反应温度、p H值、反应时间等脱色条件进行优选。脱色后EHPStc经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地锦多糖1(EHPStp-1)和地锦多糖2(EHPStp-2),分别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多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EHPStc最优脱色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p H值为2、双氧水加入量4%时,多糖脱色率达到71.10%,保留率为63.31%,多糖含量为74.52%。经柱层析纯化后EHPStp-1糖含量提高为95.36%,EHPStp-2糖含量提高为92.35%。因此可以看出,地锦多糖经过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的洗脱纯化可以显着提高多糖含量;经验证试验发现双氧水脱色工艺有效可行。试验Ⅱ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采用红外光谱法(IR)、紫外光谱法(UVS)、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硫酸咔唑法、刚果红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方法分析各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HPStc和EHPStp-2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符合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基本特征。EHPStp-1主要包括Glc(83.1%)、Gal(6.1%)、Glc UA(1.6%);EHPStp-2主要包括Gal(25.6%)、Gal UA(22.2%)、Ara(16.6%);EHPStc主要包括Glc(53.5%)、Ara(16.8%)、Gal(14.3%)。EHPStc和EHPStp-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6.2和26.0 k Da;EHPStp-2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5.6 k Da和8.9 k Da。EHPStp-1和EHPStp-2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5.9%和27.9%。EHPStc和EHPStp-1均具有明显的三螺旋结构。EHPStp-1存在α构型的单糖;EHPStc存在α和β构型的单糖。经结构鉴定,水提醇沉提取物均为多糖,但多糖结构复杂,要得到具体的结构成分还需进一步检测。试验Ⅲ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将EHPS60c、EHPS70c、EHPS80c、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PHA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最高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筛选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将筛选出的3个多糖在31.25μg/m L时刺激淋巴细胞,分别在24 h、48 h和72 h收集细胞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周期分布情况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FN-r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15.099%,其次为EHPStp-2在相同浓度时,达到12.129%;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EHPStc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820%;其次为EHPStp-1在31.25μg/m L时,为20.499%。综合评价,筛选出EHPStc、EHPStp-1和EHPStp-2可能是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与EHPStc相比较,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和72 h后,SPF值和PI值显着升高。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EHPStc对照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IgA、IgG和IL-2、IL-4、IL-6、IFN-γ的分泌。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Ⅳ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LPS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巨噬细胞增殖的变化;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O和iNOS分泌;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FN-γ、MCP-1、MIP-1?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和MHC-II表达。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17%;其次为EHPSt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6.42%;协同LPS刺激巨噬细胞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0.29%;其次为EHPS60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7.41%。在31.25~1.953μg/m L时,EHPStc和EHPStp-1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且在31.25~15.625μg/m L时,EHPStc促进噬细胞吞噬作用显着强于EHPStp-1。EHPStc、EHPStp-1和EHPStp-2分别在31.25~1.953μg/m L和31.25~3.907μg/m L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和iNOS分泌功能显着强于其余多糖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31.25~7.813μg/m L时,EHPStp-1组对CD14和MHC-II的表达显着高于EHPStp-2组和BL组。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Ⅴ地锦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ELSIA法测定EHPStc、EHPStp-1和EHPStp-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SOD、GSH-PX、MDA及MPO含量。结果表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可显着提高小鼠SOD酶、GSH-PX酶活性,其中EHPStp-1组地锦多糖SOD酶、GSH-PX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多糖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在7.813~31.25μg/m L均能显着降低MDA含量,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EHPStc、EHPStp-1和EHPStp-2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后MPO酶活力均有显着降低。其中31.25μg/m L组MPO酶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多糖组。说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以减轻动物机体自由基损伤,保护动物机体,增强免疫功能。试验Ⅵ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环磷酰胺(CTX)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EHPStc和EHPStp-1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EHPStc组、EHPStp-1组、阳性对照组(PC组)。NC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个多糖组小鼠每天灌胃150 mg/kg EHPStc和EHPStp-1,PC组小鼠给予左旋咪唑(100 mg/kg)。实验持续24 d。第15、16、17 d腹腔注射100 mg Cy/kg bw,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NC组和MC组灌胃0.1 m L/10g生理盐水。结果显示,EHPStc和EHPStp-1在大多时间点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脾脏抗氧化指标。说明,EHPStc和EHPStp-1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综合评价EHPStp-1免疫增强活性最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锦多糖提取脱色纯化后,获得总多糖和各分级多糖,利用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抑制小鼠检测了多糖的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地锦多糖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为地锦草等中药多糖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申淑娴[6](2021)在《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试验研究病例共60例,均来自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及皮肤科门诊或住院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的药物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外涂利多卡因软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进行记录及对比,并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该6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80%)。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VAS、PSQI、DLQI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CD3+(%)、CD4+(%)及CD4+/CD8+均升高,同时治疗组升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0.05)。4.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病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为17.25%,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热奄包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更为显着,既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买为丽旦·衣明江[7](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刘筱迪[8](2020)在《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DSC-NKT免疫调控的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消岩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机理,临床观察通过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单纯化疗组的结果以明确消岩颗粒是否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动物实验通过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脾脏MDSCs、NKT细胞的含量及小鼠血液中细胞因子VEGF、TGF-β、IL-6的表达情况,揭示MDSC介导的免疫抑制的调节机制,并探讨可能的信号通路。2.方法2.1临床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1:1比例分成2组,对照组15例予含铂双药化疗及常规治疗,治疗组15例予消岩颗粒9g Bid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及常规治疗,两组患着各接受2周期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外周血MDSCs及其亚型:CD11b+/CD15+/CD33+/CD14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数量,次要观察指标为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2实验研究将30只小鼠随机的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环磷酰胺单药组、消岩汤单药组及环磷酰胺联合消岩汤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50mm3左右时进行给药,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药物组分别予腹腔注射及中药灌胃,每日一次,共给药7天。观察小鼠的饮食、毛发、活动、精神状态等一般生活状态;7天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称取脾脏重量,计算脾脏指数;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消岩汤对Lewis肺癌小鼠脾脏中MDSC以及NKT细胞百分比,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中VEGF、TGF-β、IL-6水平变化。3.结果3.1临床研究在免疫功能方面,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可以显着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G-MDSC水平;对于T细胞亚群情况,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可以增加CD3+/CD4+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降低CD3+/CD8+细胞数量及增加CD4+/CD8+比值中显示出优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在稳定瘤体及抑制肿瘤生长方面,两组间疾病控制率与客观缓解率相似,分别为治疗组(85.7%、21.4%),对照组(76.9%、18.1%);联合用药组及单纯化疗组均可有效降低癌胚抗原CEA水平,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消岩颗粒联合化疗组较药组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存在优势,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消岩颗粒联合化疗治疗组降低患者患者乏力、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但两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3.2实验研究消岩汤联合化疗可以抑制Lewis肺癌小鼠瘤体生长,降低小鼠脾脏指数,消岩汤及环磷酰胺均可降低荷瘤小鼠脾脏的MDSC含量,且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消岩汤可以升高荷瘤小鼠脾脏NKT细胞含量,消岩汤及环磷酰胺均可抑制Lewis肺癌小鼠外周血中IL-6、TGF-β、VEGF表达,且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4.结论消岩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在稳定瘤体、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存在优势,改善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降低MDSCs细胞数量,机制可能与升高NKT细胞含量,减少TGF-β、VEGF、IL-6表达,启动JAK2/STAT3通路有关。

张曦文[9](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李秋忆[10](2020)在《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分布广泛,其中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斑块中含有大量T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依据表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细胞亚群。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SCAD)具有进展缓慢、病情相对平稳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对于其诊疗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SCAD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对SCAD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临床中减少误诊与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SCAD多以间断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可以在有或无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和晕厥,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气虚证是胸痹的主要证候之一,气虚证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SCAD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相关研究为数尚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探索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表型差异,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补气中药人参、黄芪调节CD4+T细胞亚型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冠心病气虚证的免疫炎症反应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向。研究一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分布规律。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由两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诊断确认为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符合健康受试者标准,且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纳入3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前进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比研究正常对照人群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效应T细胞(Th1,Th2和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四种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①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2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7、Treg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免疫平衡方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Th2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Th17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表型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其Th1、Th17细胞水平上升,Th2细胞水平下降,Th1/Th2比值上升,表明SCAD气虚证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及Th2抗炎因子水平的下降,且存在Th1/Th2比值升高的免疫失衡情况。SCAD气虚证患者的Treg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与既往大多数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患者服用补气中药有关。因此,进一步探究补气方影响Treg细胞水平上升的机制,对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证的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收集人参、黄芪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收集与Treg活化相关的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在STRING数据库中进行基因互作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TCMSP平台检索,共筛选获得OB>30%,DL>0.18的人参、黄芪活性成分共42个,对应靶基因304个;经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检索,以“activate Treg cells”为关键词,选取与人类相关且No.of articles>5的Treg细胞活化差异基因779个;两者取交集,共获得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靶点基因89个,潜在活性成分95个,其中靶基因数目在5以上的主要活性成分13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人参、黄芪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受体配体活性、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AGE-RAGE、IL-17、TNF、内分泌抵抗、C型凝集素受体、JAK-STAT等多条信号通路诱导Treg细胞活化。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释了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的效应特点,为后续开展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二、肺癌患者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患者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和IL-22的表达异常升高并且Th22与Th17细胞亚群呈正相关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
    符号说明Ⅰ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Th17细胞亚群及IL-22的表达与RCC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以及Th22、Th17细胞亚群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判断价值
    中文摘要Ⅱ
    Abstract
    符号说明Ⅱ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主要成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3)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
        2 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评估
        3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4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假说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
        1 古代医籍中关于癌因性疲乏的记载
        2 现代各医家对于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试验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研究工具及流程
    5 统计分析
    6 伦理原则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甲扶正方治疗肺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本身导致的疲乏的预防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体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组织Akt/c-Myc信号轴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一 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损伤修复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和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基于质谱技术的固本止咳中药成分分析
        材料
        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基于蛋白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1.1.1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1.1.2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1.1.3 地锦草的临床应用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2.2 多糖结构的研究
        1.2.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2.4 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地锦多糖的提取与脱色纯化
    2.1 材料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地锦样品的前处理
        2.2.2 地锦多糖的提取
        2.2.3 地锦多糖的含量测定
        2.2.4 地锦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
        2.2.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的优化
        2.2.6 地锦多糖的纯化
    2.3 结果
        2.3.1 地锦多糖的提取结果
        2.3.2 地锦多糖的纯化结果
        2.3.3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2.3.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验证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地锦多糖的提取方法
        2.4.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2.4.3 地锦多糖的双氧水脱色
    2.5 小结
第三章 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
    3.1 材料
        3.1.1 地锦多糖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2.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2.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3.2.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
        3.2.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3.2.7 地锦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3 结果
        3.3.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3.3.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3.3.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结果
        3.3.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结果
        3.3.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结果
        3.3.7 地锦多糖的核磁试验结果
    3.4 讨论
        3.4.1 多糖的光谱分析
        3.4.2 多糖的分子量及及糖醛酸分析
        3.4.3 多糖的核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地锦多糖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2.2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2.3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2.5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2.6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
        4.2.7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3.2 地锦多糖单独刺激时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3 地锦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4.3.5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4.3.6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4.3.7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4.4 讨论
        4.4.1 地锦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4.2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3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4.4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4.5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
        5.1.1 地锦多糖
        5.1.2 试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5.2.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2.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2.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2.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2.7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3.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5.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5.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结果
        5.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5.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
    5.4 讨论
        5.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4.5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6.1 材料
        6.1.1 地锦多糖
        6.1.2 试验动物
        6.1.3 主要仪器
        6.1.4 主要试剂
    6.2 方法
        6.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6.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
        6.2.3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6.3.2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4 讨论
        6.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7.1 材料
        7.1.1 地锦多糖
        7.1.2 试验动物
        7.1.3 主要仪器
        7.1.4 主要试剂
    7.2 方法
        7.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7.2.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2.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7.2.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7.2.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
        7.2.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2.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7.2.8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作用指标的测定
        7.2.9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3.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结果
        7.3.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7.3.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结果
        7.3.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7.3.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7.3.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7.4 讨论
        7.4.1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周期和CD4+、CD8+的影响
        7.4.2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1.1 针刺治疗
        1.2 灸疗
        1.3 针灸联合治疗
        1.4 中药外敷
        1.5 中药塌渍
        1.6 刺络拔罐
        1.7 穴位注射
    2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人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基线值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3.4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5 不良反应观察
        3.6 复发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热奄包治疗PHN的机理分析
        1.1 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作用
        1.2 自制热奄包的具体方药
        1.3 单味药物分析
        1.4 自制热奄包方解
    2 热敏灸治疗PHN的机制分析
        2.1 热敏灸简要概述
        2.2 腧穴热敏灸的治疗作用
        2.3 现代生物学研究
    3 中药热奄包和热敏灸联合应用的分析
    4 从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探讨对PHN患者临床疗效的理论依据
        4.1 T淋巴细胞亚群与PHN的关系探究
        4.2 中药热奄包及热敏灸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4.3 加巴喷丁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4.4 本次研究中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 关于观察指标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的说明
    6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7 本次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8 总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DSC-NKT免疫调控的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MDSCs影响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一般资料情况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岩汤联合环磷酰胺对 Lewis 肺癌小鼠移植瘤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结果
        1.4 小结
    实验二 消岩汤联合环磷酰胺对 Lewis 肺癌小鼠脾脏 MDSCs 及NKT 影响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结果
        2.4 小结
    实验三 消岩汤联合环磷酰胺对 Lewis 肺癌小鼠 MDSCs 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结果
        3.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MDSCs的生物特征
    2 MDSCs诱导肺部免疫耐受的机制
    3 针对MDSCs的肺癌治疗方法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2 中药逆转化疗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3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10)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病理机制
        2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3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气方改善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1 气虚证的理论内涵
        2 气虚证的实质探讨
        3 不同疾病气虚证型的免疫炎症反应
        4 冠心病气虚证中的免疫炎症反应
        5 补气方对冠心病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肺癌患者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D]. 潘新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彭志国. 山东大学, 2021(11)
  • [3]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D]. 王明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 孙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申淑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为丽旦·衣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消岩颗粒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DSC-NKT免疫调控的研究及机制探讨[D]. 刘筱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秋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肺癌患者IL-6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