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六味地黄丸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

加味六味地黄丸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

一、加味六味地黄丸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20)在《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3~4期慢性肾脏病(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血清骨钙素(OC)水平的变化及加味六味地黄汤干预后的影响,探讨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病例采集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住院的78例病情稳定的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并予降压、护肾排毒、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六味地黄汤,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候症积分、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积分56.25±5.98,治疗后积分44.67±8.69,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积分57.24±9.28,治疗后积分36.89±5.9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的改善率分别为80.95%,83.33%,83.33%,73.81%,对照组的概率分别为77.77%,72.22%,80.55%,66.67%,提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明显;(4)肾功能疗效比较:对照组e GFR治疗前为22.68±10.67 ml/min,治疗后上升到24.68±9.36 ml/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 GFR治疗前为23.25±8.96 ml/min,治疗后上升到31.56±7.94 ml/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对肾功能改善作用明显。 2.实验室指标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a、P、ALP、i PTH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a水平显着上升,血清P和ALP水平显着下降,血清i PTH水平无显着变化;(2)治疗前两组患者Scr,BUN,e GFR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在降低Scr、BUN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e GFR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e GFR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OC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OC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血清OC与e GFR呈负相关(P<0.01),血清OC与ALP和i PTH呈正相关(P<0.01);血清OC与P呈正相关(P<0.01),血清OC与Ca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加味六味地黄汤改善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的症状,降低Scr、BUN水平,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能具有较好的肾保护作用。 2.加味六味地黄汤降低血清i PTH、P水平,升高血清Ca水平,纠正钙磷代谢紊乱,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能有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改善CKD-MBD的作用。 3.加味六味地黄汤降低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血清OC水平,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CKD-MBD的机制可能与降低OC有关。

黄莉金[2](2020)在《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4期患者临床疗效,总结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优势,为临床运用仙芪地黄汤治疗CKD提供理论依据及经验总结。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CKD3-4期脾肾气虚型患者共62例,观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仙芪地黄汤治疗后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疗程为1年以上,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尿酸、血脂、中医证候,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研究,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62例CKD3-4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呈缓慢恢复趋势,治疗前后血肌酐、eGFR、尿素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肌酐倒数(1/SCr)与治疗时间的回归斜率b值(0.00004548)>0.2.CKD3期患者疾病总有效率为81.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以及治疗1年后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总胆固醇、LDL-C、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后,CKD3期患者eGF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CKD4期患者疾病总有效率为8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以及治疗1年后eGFR、总胆固醇、LDL-C、尿素氮、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CKD4期患者肌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KD3、4期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以及治疗1年后甘油三酯、HDL-C、GLU、尿蛋白、TC02、AS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芪地黄汤可显着改善CKD3-4期患者的肾功能水平,经治疗后患者肾功能呈缓慢恢复趋势,治疗后患者血肌酐、总胆固醇、尿素氮、中医证候积分均能明显下降。治疗后CKD3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尿酸、LDL-C、中医症候积分下降,eGFR升高。CKD4期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尿素氮下降,临床症状较前改善。仙芪地黄汤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总有效率为80.1%,在延缓肾功能进展,以及慢性肾脏病治疗方面效果明显。

张卿[3](2020)在《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柔肝法联合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评价健脾柔肝法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以更好的纠正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促红素及铁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柔肝药物,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临床总疗效: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临床显效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临床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显着,提示治疗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贫血指标:两组治疗后Hb、HCT均较治疗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升高Hb、HCT优于对照组。3肾功能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SCr水平无显着差异,BUN水平下降,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均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有显着差异。4铁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SF、TSA均有显着升高,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SF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TSA升高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5证候疗效: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0.3%,治疗组患者临床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6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对照组治疗后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失眠症状有所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脘腹胀满、情志抑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症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全身乏力、气短懒言、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情志抑郁、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着,在改善面色、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失眠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能够提高Hb、HCT、SF、TSA,降低SCr、BUN,纠正贫血状态,改善肾功能及铁代谢,同时可以改善中医症状。图0幅;表18个;参125篇。

李慧[4](2020)在《右归丸在脾肾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归丸在脾肾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Bone Disorder,CKD-MBD)的疗效分析。方法89例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钾、钙、磷、甲状旁腺激素、骨代谢指标(总25(OH)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N-MID骨钙素)、骨密度指标、肝功能水平,并进行脾肾两虚型中医症候评分,对照组常规维持性透析治疗及药物治疗CKD-MBD,如碳酸镧、活性维生素D、西那卡塞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右归丸治疗,每次1丸,每日3次;治疗12周后患者复查上述指标及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血清钾、钙、磷、甲状旁腺激素、骨代谢指标(总25(OH)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N-MID骨钙素)、骨密度指标及中医症候评分上的变化。结果治疗组45例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下降,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下降、N-MID骨钙素水平上升,骨密度指标T值、Z值上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血清钾、钙肝功能无明显变化,血清总25(OH)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明显改善(p<0.05),45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对照组44例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指标T值、Z值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下降、N-MID骨钙素水平上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9,p=0.09),中医症候评分无明显改善(p=0.10)。结论常规治疗CKD-MBD的西药基础上加用右归丸,不仅能有效改善CKD-MBD的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指标,而且能够改善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N-MID骨钙素水平,对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更好,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其治疗安全有效。

叶艳玲[5](2020)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根据本课题纳入和排除标准,将60例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用药方案:(1)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低盐饮食;予安博维,150mg/日,口服;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伴有高血压者依次选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水肿时加用利尿剂;(2)治疗组除上述常规西医治疗外,加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口服。3.疗程: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结果比较P=0.03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后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3.尿常规和24h尿蛋白比较: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结果,经组内及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尿红细胞和24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肾功能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Scr,Ccr,BUN),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对肾功各指标无明显影响。5.安全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血常规(WBC,RBC,Hb,PLT)无明显差异(P>0.05)。生命体征、粪便常规和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两组的治疗对上述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受试者所用的药物是安全的。结论: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减少尿蛋白,全面改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郑佩[6](2019)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利用理论研究、统计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有关耳的中医古代文献和近40年中医药期刊治疗耳鸣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总结出临床中耳鸣的辨证论治及选方用药的规律性认识,对丰富与完善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内涵,特别是窍脏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运用理论研究方法,收集有关耳的中医历代文献,以脏腑、经络分别归类,并进行生理与病理方面的整理分析,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2.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搜集近40年关于耳鸣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类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R”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耳主要包括耳郭、耳轮、耳坠、耳门、耳孔等,具有司听主衡功能。生理上肾藏精,主宰耳窍生长发育,肾主水,输布耳窍津液,肾阴、肾阳温养耳窍,耳为肾之外窍,通过耳能够诊察肾脏盛衰;心藏神,主管耳窍听觉和平衡感,心主血脉,濡养耳脉,助其运行气血以维持耳窍功能,心肾精血互生,精神互用,以充养耳窍;脾胃化生气血,可上奉滋养耳脉,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于耳窍,调节耳窍津液平衡,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保持耳窍清灵;肝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贯通于耳,肝藏血,补给耳脉血量,调节耳脉血流量,肝肾同源,精血互养,以濡养耳脉;肺开窍于鼻,耳鼻相通,肺主气,参与宗气生成,影响听觉,肺朝百脉主治节,统管耳窍气血,肺藏魄,主管耳灵(耳部感知觉)。病理上脏腑经络出现异常,皆能引起耳病。2.由药物频数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磁石、枸杞子、石菖蒲、菟丝子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肾、肝、心,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苦为主;从肝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肝火炽盛证、肝郁气滞证、肝风内动证,主要药物有柴胡、石菖蒲、黄芩、白芍、栀子、白术、龙胆、甘草、生地黄、当归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药性偏寒,药味以苦、甘为主;从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脾气虚证、湿热壅脾证、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黄芪、石菖蒲、升麻、柴胡、蔓荆子、葛根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脾、胃、肺,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心论治耳鸣,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证、心火亢盛证、心阴血虚证,主要药物有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甘草、生地黄、丹参、石菖蒲、柴胡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肺论治耳鸣,主要包括风热犯肺证、风寒犯肺证、痰热壅肺证,主要药物有甘草、石菖蒲、桔梗、路路通、荆芥、麻黄、连翘、金银花、菊花、薄荷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肺、胃、心,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辛、苦为主。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5组,肝肾阴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5组,肾阳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1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二联用药28对,三联用药19组,肝郁气滞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9组,肝风内动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3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2组,湿热壅脾证二联用药14对,三联用药12组,脾阳虚证二联用药24对,三联用药24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28组,心火亢盛证二联用药16对,三联用药12组,心阴血虚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7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6组,风寒犯肺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14组,痰热壅肺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13组。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3组,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郁气滞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风内动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组合4组,湿热壅脾证常用组合有4组,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火亢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阴血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风寒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痰热壅肺证常用组合有4组。结论:1.理论研究表明,中医的耳不仅与肾、心关系密切,而且与其他脏腑也存有关联。肾藏精,主耳,为耳之开窍;心藏神、主血脉,为耳之寄窍;脾胃化生气血,营养耳窍;肝胆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疏通耳脉;肺藏魄、主气,朝百脉,奉养耳窍,从而完善了中医的耳与脏腑相关理论。2.由频数分析可知:从五脏论治耳鸣,首先要辨虚实,虚证多从肾、脾论治,主要包括肾阴虚、脾气虚等证,常用滋阴填精,补脾益气、通窍聪耳类药物;实证多从肝、心、肺论治,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肝火炽盛、风热犯肺等证,常用活血化瘀、清肝泻火、疏风散热、通窍聪耳类药物,其中磁石、石菖蒲和路路通是耳鸣治疗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通窍药。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无论肾阴虚证还是肾阳虚证,用药组合皆以补肾填精、开窍养耳为基础,佐以行气活血、温阳利水、滋阴除蒸类药。从肝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清肝泻火、疏肝行气、平肝熄风、开窍通耳为主,佐以健脾养血、滋阴活血类药。从脾论治耳鸣,用药组合皆以补气健脾、通窍聪耳为基础,佐以升阳举陷、燥湿化痰、温阳利水类药。从心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活血化瘀、清心泻火、滋阴补血、通脉养耳为主,佐以行气、安神类药。从肺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疏风清热,散寒解表,清肺化痰、宣肺通窍为主,佐以健脾和胃类药。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耳聋左慈丸和聪耳汤加减,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肾气丸和右归丸加减;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气滞证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风内动证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和益气聪明汤加减,湿热壅脾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和温胆汤加减,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和实脾饮加减;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亢盛证常用方剂为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导赤散加减,心阴血虚证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天王补心丹和归脾丸加减;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和蔓荆子散加减,风寒犯肺证常用方剂为三拗汤和荆防败毒散加减,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为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和二陈汤加减。

邓尧湘[7](2019)在《健脾温肾法对改善CKD4-5期非透析患者脾肾阳虚型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健脾温肾法对慢性肾脏病(CKD)CKD4-5期脾肾阳虚型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60例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来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予重组人促红素、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饮食宣教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予西医基础治疗+健脾温肾方。疗程为2月,观察贫血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目(RBC)、红细胞压积(HCT)、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评价健脾温肾方对CKD4-5期非透析脾肾阳虚证患者贫血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疗效比较:治疗2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总有效率76.7%。经秩和检验,两组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神疲乏力,倦怠身重,腰部冷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大便稀溏,夜尿频多,食少纳呆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头晕,面唇色白2个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指标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肾功能指标均有好转(P<0.05),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的Hb、HCT、RBC、BUN、Scr各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TSAT、SF两项指标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健脾温肾方对CKD4-5期非透析脾肾阳虚型肾性贫血患者有如下作用:1.降低Scr、BUN,可改善患者肾功能;2.提高Hb、RBC、HCT,可纠正患者肾性贫血;3.可改善脾肾阳虚证患者神疲乏力,倦怠身重,腰部冷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大便稀溏,夜尿频多,食少纳呆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媚[8](2019)在《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血清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微炎症状态下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i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探讨研究,为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指导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有效应用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瑞康医院肾病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慢性肾脏病2-5期患者。在同等条件下采集血标本及相关检查,记录入组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由指定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进行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采集的160例慢性肾脏病2-5期患者,有72例存在微炎症状态,占了45%。2、微炎症状态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占41.67%,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占18.05%,阴阳两虚证占15.28%,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均占12.5%;标实证中,水湿证所占比例最多(38.89%),其次为血瘀证(27.78%)、湿热证(20.83%)、溺毒证(12.5%)。3、微炎症状态时,血清CRP、IL-1β水平在阴阳两虚证组最高,CRP水平上,本虚证各证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水平上,本虚证各证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在气阴两虚证组最高,与其余四组本虚证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4、微炎症状态时,CRP、IL-1β水平在溺毒证组最高;CRP水平上,标实证各证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水平上,各证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在湿热证组最高,各证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Hb、Scr、PTH水平分别在各本虚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Scr、PTH水平分别在各标实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微炎症状态组血清CRP、IL-1β、TNF-α、血尿素(BUN)、血肌酐(SCr)、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明显较非微炎症状态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微炎症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明显较非微炎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与CRP、TNF-α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甲状旁腺素(PTH)与CRP、IL-1β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微炎症状态的情况下,最常见的本虚证是脾肾气虚证,最常见的标实证为水湿证。2、在微炎症状态下,CK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比非微炎症者高。3、微炎症状态时,在本虚证方面,血清CRP、IL-1β水平可能与阴阳两虚证存在相关性;在标实证方面,血清CRP、IL-1β水平可能与溺毒证存在关联性。4、慢性肾脏病合并微炎症状态的患者多数存在贫血、营养不良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微炎症状态与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营养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相关并发症相关。

涂思[9](2019)在《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导师多年临床中根据厥阴风木理论创立的透邪复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的基础上,应用透邪复肾方治疗DN结果的评价,验证该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免疫相关指标如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Q)、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的影响。方法:将具有脾肾阳虚型的DN(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病例共60份,运用随机数表法,均等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常规西医合透邪复肾方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总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24HUPQ,Scr,GFR,HbAlc等指标疗效的变化。结果:1.经8周治疗后,采用秩和检验,于综合疗效上,两组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为90.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候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治疗前后有所改善;治疗组经治疗后CD4+、CD8+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CD4+/CD8+治疗前后疗效显着,但较对照组尚无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Q)对比,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该方虽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着下降,治疗后HbAlc仍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因此能有效稳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论:依据本试验研究的临床观察及数据处理结果可证明,糖尿病肾病Ⅳ期证属脾肾阳虚型患者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合用透邪复肾方有颇优的临床疗效。在提高总疗效、缓解中医主要临床证候、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恶化的肾功能、降低24小时尿蛋白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尚能够稳定糖化血红蛋白,且在观察时间内临床应用可靠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不断恶化,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石艳霞[10](2019)在《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总结导师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为中医治疗CKD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记录并整理导师日常所授知识,收集符合要求的患者处方,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归纳导师从湿热论治CKD的组方用药规律,系统的总结导师从湿热论治CKD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戴恩来教授认为CKD基本病机为毒损肾络且湿热毒邪是造成CKD患者病情难愈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清利湿热的同时注重兼顾肺脾肾三脏。2.对导师从湿热论治的CKD患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忍冬藤、青风藤、僵蚕、浙贝母、土茯苓、金银花等。通过对这些使用频次高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里清热类占33.10%,补益类占17.40%,利水渗湿类占12.66%,解表药占8.04%,化湿药占7.74%,祛风湿占7.39%。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忍冬藤-龙葵,白花蛇舌草-僵蚕,僵蚕-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半枝莲,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龙葵,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出10个核心组合,5个新处方。结论:1.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CKD理论依据充分,且从湿热论治的常用药物、药对分析符合其从湿热论治的学术观点。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客观地分析出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CKD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临床经验丰富,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二、加味六味地黄丸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六味地黄丸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试验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3.1 西医临床指标判定
        3.2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3.3 安全性评价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结果
        5.1 一般资料统计
        5.2 临床疗效比较
        5.3 两组患者肾功能比较
        5.4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血清Ca、P、ALP和 i PTH比较
        5.5 相关性分析
    6.讨论
        6.1 中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6.2 西医对CKD-MBD的认识
        6.3 CKD与OC的关系
        6.4 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相关研究
    7.安全性评价及不足和展望
        7.1 安全性
        7.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一、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三、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四、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第二节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二、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三、中医辨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由来
    第二节 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病例来源
        三、研究方法
        四、临床研究结果
        五、结论
        六、讨论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的选择
        1.1.4 研究方法
        1.1.5 治疗方法
        1.1.6 观察指标
        1.1.7 疗效判断标准
        1.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9 统计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两组可比性分析
        1.2.2 疗效分析
        1.2.3 安全性评价
    1.3 讨论
        1.3.1 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1.3.2 立题依据
        1.3.3 健脾柔肝中药组方分析
        1.3.4 组方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1.4 疗效评价与分析
        1.4.1 疗效分析
        1.4.2 安全性分析
    1.5 小结
    1.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肾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2.1.1 病名的研究
        2.1.2 病因病机
        2.1.3 治疗研究
    2.2 肾性贫血的现代研究进展
        2.2.1 流行病学研究
        2.2.2 发病机制
        2.2.3 治疗方法
        2.2.4 治疗靶目标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右归丸在脾肾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情况
    2.治疗组与对照组电解质及甲状旁腺素治疗结果比较
    3.治疗组与对照组骨代谢指标治疗结果比较
    4.治疗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指标治疗结果比较
    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情况
    6.不良事件
讨论
    1.中医对CKD-MBD的认识
    2.CKD-MB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本研究治疗脾肾两虚型CKD-MBD方剂选择
    4.CKD-MBD的流行病学及本研究立论依据
    5.本研究中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现状分析
    6.骨密度测定在本次研究中的意义
    7.骨代谢指标在本次研究中的意义
    8.右归丸与CKD-MBD中医证候改善
    9.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标准
        4.病例分组
        5.治疗方案
        6.观察指标
        7.疗效评价标准
        8.疗效结果分析
        9.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
        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
        3.已有的患者的病理分型
        4.尿蛋白比较
        5.尿红细胞比较
        6.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7.中医证候比较
        8.肾功能比较
        9.安全性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
        1.两组临床总疗效分析
        2.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尿蛋白对比
        4.尿红细胞对比
        5.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6.肾功能分析
        7.安全指标分析
    讨论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范畴
        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治机理探讨
        3.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组方用药分析
        4.课题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2.结果
    3.中医治疗 CGN 的临床研究回顾
        3.1 治疗方法分析
        3.2 使用药物分析
        3.3 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耳窍疾患与系统性疾病关联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耳的认识
        1.1 耳的结构
        1.2 耳的生理功能
    2 耳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2.1 耳与肾的关系
        2.2 耳与心的关系
        2.3 耳与肝胆的关系
        2.4 耳与脾胃的关系
        2.5 耳与肺的关系
    3 耳与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
        3.1 耳与肾、膀胱经脉的关系
        3.2 耳与心、小肠经脉的关系
        3.3 耳与肝、胆经脉的关系
        3.4 耳与脾、胃经脉的关系
        3.5 耳与肺、大肠经脉的关系
        3.6 耳与心包、三焦经脉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五脏论治耳鸣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
        1.5 建立数据库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2 从肝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3 从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4 从心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5 从肺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的讨论
        3.2 药物归经、药性及药味的讨论
        3.3 处方中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的讨论
        3.4 处方中药物的聚类关系结果的讨论
    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健脾温肾法对改善CKD4-5期非透析患者脾肾阳虚型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研究终止标准
2 临床研究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西医基础治疗
        2.2.2 治疗组的中医治疗方案
    2.3 疗程
    2.4 随访计划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生化观察指标
    3.2 中医证候积分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5.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5.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5.1.3 两组患者原发病比较
        5.1.4 两组患者CKD分期人数比较
        5.1.5 两组患者治疗前检验指标比较
        5.1.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5.2 疗效观察
        5.2.1 两组疾病总体疗效比较
        5.2.2 两组治疗后Hb、RBC、HCT指标比较
        5.2.3 两组治疗后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比较
        5.2.4 两组治疗后Scr、BUN比较
        5.2.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5.2.6 两组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5.3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从中医角度认识肾性贫血
        6.1.1 肾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6.1.2 治则治法
    6.2 现代医学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6.2.1 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概况
        6.2.2 肾性贫血的危害
        6.2.3 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6.3 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6.3.1 健脾温肾方的组方原理
        6.3.2 现代药理研究
    6.4 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血清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研究概况
    1 现代研究概况
        1.1 微炎症状态的定义
        1.2 慢性肾脏病与微炎症状态相关研究
        1.3 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机制
        1.4 微炎症状态的临床意义
        1.5 微炎症状态的检测
        1.6 血清炎症因子与CKD的关系
        1.7 微炎症状态西医治疗
    2 中医与CKD微炎症状态
        2.1 CKD的中医病名认识及病因病机
        2.2 中医对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2.3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生化指标的关系
        2.4 中医药抗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病例来源
    4 观察指标
        4.1 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辨证分型
        4.2 生化指标及检测方法
        4.3 炎症因子指标及检测方法
        4.3.1 检测仪器及试剂盒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KD2-5期试验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1.2 CKD2-5期试验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1.3 CKD2-5期试验患者分期分布情况
        1.4 CKD2-5期试验患者透析分布情况
        1.5 CKD2-5期试验患者微炎症状态分布情况
        1.6 微炎症组与非微炎症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1.7 CKD2-5期试验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2 CKD2-5期试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1 试验患者本虚证分布情况
        2.2 微炎症状态下,本虚证的分布情况比较
        2.3 试验患者标实证分布情况
        2.4 微炎症下,标实证分布情况比较
        2.5 微炎症状态下,血清炎症因子与本虚证的关系
        2.6 微炎症状态下,血清炎症因子与标实证的关系
        2.7 微炎症状态下,生化指标与本虚证的关系
        2.8 微炎症状态下,生化指标与标实证的关系
    3 血清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3.1 微炎症组与非微炎症组生化指标的关系
        3.2 血清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慢性肾脏病与微炎症状态
    2 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与中医的关系
    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炎症因子与微炎症状态、CKD分期及肾功能的关系
        3.2 炎症因子与透析的关系
        3.3 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3.4 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微炎症机制和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处理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西医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3 中医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4 综合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病因病机讨论
        1.2 中医分型辨证论治
    2 糖尿病肾病中免疫学研究进展
        2.1 免疫参与于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2.2 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免疫功能改善的研究现状
    3.T淋巴细胞亚群的的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4 方药述要
        4.1 方药组成
        4.2 组方配伍分析
    5 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5.1 缓解临床症状
        5.2 改善免疫功能
        5.3 降低蛋白尿
        5.4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糖尿病肾病病病人临床信息采集表
答辩委员会名单

(10)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戴恩来教授个人传略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第三部分 对湿热的认识及研究
    1 中医学对“湿热”的认识
        1.1 对“湿”的认识
        1.2 对“热”的认识
        1.3 对“湿热”的认识
    2 “湿热”的现代研究
        2.1 炎性、免疫反应
        2.2 肠道菌群
        2.3 糖、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
    3 慢性肾脏病与湿热证
第四部分 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1.1 湿邪伤肾
        1.2 热邪伤肾
        1.3 湿热合邪伤肾
    2 慢性肾脏病的湿热证候表现
    3 治法探讨
        3.1 健脾除湿
        3.2 清热化湿
        3.3 兼顾肺脾肾三脏
    4 常用药对分析
第五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软件支持
        1.5 方法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2.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2.6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频次统计
    3 讨论
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获奖成果

四、加味六味地黄丸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D]. 王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仙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回顾性分析[D]. 黄莉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卿.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右归丸在脾肾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疗效分析[D]. 李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叶艳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D]. 郑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健脾温肾法对改善CKD4-5期非透析患者脾肾阳虚型贫血的临床研究[D]. 邓尧湘.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血清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D]. 杨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涂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D]. 石艳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加味六味地黄丸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