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园设计指南

小花园设计指南

一、小型花园设计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付靖雯[1](2021)在《泰安泰山广场海绵化改造耦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市下垫面构成中,硬质下垫面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原水文循环体系发生大规模的改变,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水生态、水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发展,传统手法处理雨水无法配适城市发展现状,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城市广场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作为城镇化深度发展的产物,广场是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强化城市广场的雨水管理,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提出以海绵化为切入点,对泰安泰山广场进行海绵化改造的耦合设计研究,从广场景观要素海绵化和海绵设施景观化等角度探究海绵城市理念对广场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雨洪管理理论与实践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各国雨洪管理理论的共同点,从海绵城市视角对国内城市广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同时分析了泰安城市广场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将相关理论与城市广场改造相结合,探讨其适用性,同时横向比较并总结各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提炼出可借鉴的要点,总结出与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相契合的理论。选取国内外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案例各三个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改造手法。再次,提出广场景观要素与海绵设施有机融合的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理念,并从广场景观要素海绵化、海绵设施景观化以及二者的耦合与一体化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改造策略上,则从区域、城市、广场三个宏观层面与绿化、水景观、铺装、微地形、设施小品以及使用人群等微观层面展开研究。从海绵化角度提出广场改造程序并筛选适用于广场的技术设施。结合海绵设施的景观化表达,总结提炼出海绵设施在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中“主人工,辅生态”和“主生态,辅人工”的两种组合模式。最后,通过对泰安泰山广场的改造设计,进一步论证了广场景观要素与海绵设施耦合的可行性。通过广场海绵体系的构建、广场景观要素海绵化专项设计以及海绵设施景观化详细设计,打造能消纳和利用雨水的海绵型广场。

李雪婷[2](2021)在《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向城市。城市的高速发展使人们享有了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和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城市人群想要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需求实为一种复愈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得到满足,即复愈性环境。国内外大量学者已经证实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并将复愈功能考虑到景观环境设计之中。作为高密度城市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小型公共空间,口袋公园由于其具备面积小、选址灵活、便捷可达、使用率高、形式丰富、应用广泛等特点,在近几年的城市绿地建设中迅速兴起,很好地弥补了城市公园的不足,也为人们创造了合适的户外身心复愈场所,然而目前的口袋公园在复愈性环境的设计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复愈效益较弱,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解决城市环境和城市人群的现状问题,更好地利用及发展口袋公园的价值优势,作者提出将复愈性环境理论应用到口袋公园设计中,系统地进行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目前口袋公园的环境空间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和升级。首先,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下探讨环境压力与环境的解压属性,阐明环境与人类健康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接着对复愈性环境以及口袋公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研究与分析,通过二者间的有机结合生成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的概念,并从功能、服务人群、主要目标和位置四个方面对其以及与之相关类型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建设对于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社会环境发展的意义。基于前期相关文献、理论及优秀案例等的基础研究,通过渐进式聚焦选样法、实地调研法、问卷分析法对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研究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进行,以河南省郑州市主城区中典型性的口袋公园为调研对象,对其环境的复愈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为了进一步准确地了解使用者的复愈心理及复愈行为活动需求,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分析。综合各项调研结果得出结论:目前的口袋公园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愈效益,但明显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其若想具有良好的复愈效益,园中的环境要素需具有一定的解压属性、能够恢复人们的定向注意且与复愈性环境的四大特性——远离性、魅力性、丰富性、兼容性相吻合,而这些要求可以在植被、水景、公共设施、活动空间等一些环境要素的设计过程中得到满足。最后针对调研及数据分析所得结果和结论,结合复愈性环境和口袋公园的设计方法,对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提出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应遵循亲自然性、安全性与魅力性相结合、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贴近性与远离性相结合、包容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五大设计原则以及营造多感官体验式景观、构造多样化活动空间、加入具有复愈效益的活动、创造能够承载情绪输出的对象这四大设计策略,同时,在设计策略中重点分析说明如何通过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布局、植物设计、铺装设计、材料运用、公共设施设计等环境设计手段来实现该策略。最后通过结合郑州市管城区郑园模拟设计实践,验证该研究的可行性。论文旨在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研究到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的转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提升口袋公园的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发展。

薛梦楚[3](2020)在《基于绿色网络分析的生物友好型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自然栖息地因无序的开发建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割裂、破坏,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与其说人类破坏了大部分自然环境,不如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已将自然从生活中剔除了。本文基于对不断缺失的生物友好空间的关注,思考如何化解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间的矛盾,深入探讨城市设计与生物友好环境的关系,提出对生物友好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生物友好型城市”将生物自然栖息地放在设计、规划和管理的首要位置,认识到人与自然相接触这一天性要求,也认识到自然系统的诸多环境和经济价值。文章引入景观生态学、景观都市主义及亲生物城市等理念,探索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将生物友好城市建设总结为整体的绿色网络构建辅以空间的生境细化设计。通过对城市绿色网络、生物友好相关概念的辨析和国内外研究情况的梳理,基于理论指导归纳并提出了建设绿色网络的原则与步骤,以涵盖“区域-中心-组团”由上至下的模式进行多尺度综合构建。通过分析大山水环境,梳理和恢复重点生物栖息空间、生物走廊,构建区域绿色网络;对中心城区进行以研究生物栖息空间为主导的生物安全格局分析,结合既有蓝绿空间,创造城区绿色脉络;再对城市组团内部生境点细化研究,通过分析组团网络连接度、环闭度以及建成空间现状情况,塑造生物友好的绿色网络。将绿色网络分析下的总体城市设计分解为“点、线、面”三个类别分别进行城市建设策略引导。最后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项目为例,运用多尺度网络构建模式,并针对该城市局部特色的点线面空间提出相应的设计引导。生物友好设计强调了与自然环境日常接触的重要性,从城市设计上引导即使是小的绿地也期望带来更丰富的生物种类和积极健康的结果。研究通过创造生物友好城市和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来营造城市活力。文章最后对绿色网络构建策略的未来方向进行了探讨,对生物友好型城市切实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师优先进入创建生物友好空间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丁潇颖[4](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姝婕[5](2020)在《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翠微湖中央公园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许多生态问题中,城市洪涝灾害与径流污染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在此背景下,通过低影响开发理念与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城市雨水进行有效管理,解决雨洪问题成为不断发展的趋势。城市综合公园作为城市中大面积绿地,成为城市中解决雨洪问题的突破口,将低影响开发措施与城市绿地结合,将城市绿地转变为调节水资源的海绵体的同时,提升城市景观品质,达到生态、美观、经济等多重效应。本文首先厘清低影响开发与城市综合公园的概念,后对低影响开发的理论、技术进行梳理分析,明确其是一种通过分散、源头式措施生态化、创新型的雨洪管理措施,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措施,且国内外发明了许多水文水力模型用于模拟。基于此总结得出了低影响开发的流程与内容为:根据场地情况设定雨水控制目标,并系统规划设计低影响开发措施布局以及结构,后利用水文水力模型模拟验证和改进,最终确定方案。后对国内外相关低影响开发指导的公园实践进行整理,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城市综合公园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中的五个设计要点,作为设计指导运用在翠微湖中央公园设计中。经过理论和实践案例总结得出在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相应的设计目标、原则、流程、技术以及与景观要素相结合的要点,对设计中所用到的SWMM模型进行相关概述。后以新都区翠微湖中央公园为例,首要原则是城市安全的维护与河道的生态性、安全性保障,以城市公园设计规范为设计依据,实现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技术与城市综合公园功能、景观设计结合,合理组合布局低影响开发措施,并与景观和活动结合,实现功能与美观的双重效应。根据设计方案进行SWMM模型模拟,针对设计进行公园的雨洪控制和污染物削减效用的模拟,得出低影响开发措施发挥重要效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设计实践,充分证明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应用对减缓城市雨洪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期通过此设计方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城市绿色海绵体,构建功能复合、效益多元的城市公园绿地,将其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有效缓解城市雨洪压力,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陈泓宇[6](2020)在《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宏观背景下,聚焦城市雨洪调控问题,并立足于北京市新的城市发展要求,以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雨洪调控的视角下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本研究首先于绪论部分,综合狭义的森林湿地概念、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对森林湿地复合型地块的建设要求、目前北京市森林湿地与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情况,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对森林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特征进行探究;之后,本研究在对国内外雨洪调控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通过匹配北京市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特征,从雨洪调控的视角,对北京市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详细探究,包括对现状资料收集与分析、山水空间构建、设施布置、植物景观营建与效能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密云森林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得到密云森林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以及道路交通、竖向、水系、植被以及雨水系统等专项规划,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对雨洪调控效能进行模拟。本研究旨在探究出一套适应浅山区特征、平衡生态、功能、景观的森林湿地公园的营建方法,以期通过森林湿地营建的方式解决目前北京浅山区所存在的一些雨洪调控缺失问题,落实北京市全新规划要求,支持未来北京市绿色空间高质量建设发展。

贾一非[7](2020)在《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激增以及工业的发展,同时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造成了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等水环境问题。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实施,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案。雨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海绵设施,常常被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末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与河流、自然湖泊、景观水体之间的缓冲区域,起到净化、储存雨水的作用。目前对于该型湿地的研究多在处理生活废水的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对于城市雨水排放过程、湿地处理雨水方式、以及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研究。人工湿地包含雨水湿地,但不等同于雨水湿地,两者在处理污染物类型、基质选择以及规模的计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故需要将两者区别对待。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并定义了雨水湿地的概念,明确了雨水湿地规模的计算方法;同时构建了本雨水湿地的系统设计,该系统为预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过渡系统—缓冲系统,其可以细化为城市海绵设施—前塘—湿塘—雨水处理单元(若干个)—耗散池—过渡池—人工溪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雨水处理塘具有不同的水位深度要求,以及不同的植物种植要求;强调了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雨水湿地公园生态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对于西宁市湟水河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将以上理论融入其中。希望本研究对于同等类型的雨水湿地公园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贾镜雪[8](2020)在《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与导则编制及使用研究 ——以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的传统规划工具片面地关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绿地,其仅通过布局与指标的管控方式不能满足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的需求,而采用的规划区内外双目标的控制思路也已不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市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应考虑引入绿色开敞空间的概念,应对城市设计编制实施困境,赋予其新的空间管理思路及管制工具。采用基于要素分类的总体城市设计,将成果转化为设计指南、设计导则及配套标准,直接应用于实施管理工作当中。绿色开敞空间既包含生态自然的本质属性,又包含服务于居民的城市功能,对生活品质、城市安全及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城市市域总体目标的重要体系要素。研究针对当前管制工具中的“用地分类”代码指代不清导致管理空洞的现象,指出需要探索适用于绿色开敞空间管控的市域统一代码体系作为导则编制的途径。并总结当前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国内相关的研究及实践,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外相关文件及制度进行梳理,借鉴其与城市目标相衔接的绿色开敞空间管制思路、编制代码以及实际有效的引导方法。对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及其绿色开敞空间专项进行思路提升及成果编制。明确在人本原则下构建的绿色开敞空间整体,以及由总体城市目标转化而成的绿色开敞空间要素总体目标。在总体城市设计视角下构建能够落实目标的、面向实施与管理的绿色开敞空间专项设计成果框架,主要包含设计指南-目标审查表、设计导则-设计要点与设施清单、设计技术说明及维护指引-项目实际完成情况检查表。探寻导则中预期的基于景观特征及功能细化的绿色开敞空间用地代码体系,从而适用于落实更细致的代码规则,引导更全面的空间目标。基于以上理论及实践研究,完善整个规划编制体系,探讨绿色开敞空间指南与导则在管制框架中的角色。从而落实其在转化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辅助专项规划引导项目投资决策、指导下层级设计工作、以及作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几方面的具体途径及工作流程。以期为规划管制工具体系以及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与导则的编制及实施提供新的思路。

徐雅妮[9](2020)在《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设导致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雨水不但无法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反而在地表汇聚产生径流。当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还会形成内涝,危害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居住区是城市主要用地类型之一,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高。因此,居住区是海绵城市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源头之一。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日益重视,水景设计比例上升,增加了景观用水需求。世界范围内对于雨洪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发展出了包括低影响开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等多种理论体系,在城市居住区的雨洪景观设计方面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设计理论和案例。总的来看,我国的居住区雨洪管理及雨洪景观设计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居住区雨洪管理和景观结合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目标,并具体分析阐述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结合设计的实现形式。以杭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分析雨洪设施应用和景观化设计在杭州居住区的现状,综合考虑杭州市自然水文气候特点,提出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优化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已建成小区的概念性改造方案,进一步研究雨洪管理与景观系统构建在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包含从中观到微观的设计理论和策略,提倡连接相对独立的各项设施,建立整体的城市雨洪管理网络系统,并探讨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总结符合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乔方煜[10](2020)在《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的加速,城市内涝、缺水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愈发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城市应像海绵一样,面对降水时应具有一定“弹性”,降雨时蓄存雨水,需要时释放雨水并加以利用,且自身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居住区占据很高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居住区现状雨水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严重的城市水问题,海绵城市主张的“源头治理、过程削减、末端控制”的雨水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居住区建设的标准。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时应考虑“渗、蓄、滞、净、用、排”一体的系统性雨水管理方法,综合建筑、景观和给排水等专业特性,合理规划道路、绿地和广场的布局,结合海绵设施,辅助雨水在居住区中的渗透、存蓄和净化作用,最大限度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模式,实现居住区室外环境的雨水可持续与综合管理。本文以居住区室外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出国外雨水管理的发展脉络,解读其内涵,找出国外雨水管理实践经验与我国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契合点,整理出我国居住区雨水管理的发展过程,综合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对于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解析居住区雨水管理优秀实践案例,为后续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内容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其次,探讨了郑州市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和土壤土质等因素对居住区室外环境雨水管理的影响,通过对郑州市居住区雨水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并获取相关建设经验,结合地方海绵城市相关管理办法措施,对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的适用性进行剖析。然后从居住区道路、绿地景观、广场和停车场等微观层面探究居住区室外环境雨水管理的具体设计策略,进一步优化海绵城市在居住区层面的设计内容。最后,文章以河南省医药创新转化基地高端人才楼小区为实践研究目标,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和工程资料的内容获取,在国家和郑州市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和设计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传统型、经济型和最优型三种雨水管理模式,利用SWMM水文模型,通过多种降水情景的模拟,进行效果评估,综合分析,比对三种方案的优劣性,从而得出最为适合该居住区的室外环境设计,解决居住区面临的水问题,构建系统、协调的居住区室外环境雨水管理模式方案,为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郑州市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小型花园设计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花园设计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泰山广场海绵化改造耦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1.2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1.1.3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1.3.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进展
        1.3.2 国内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3.3 国内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泰安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泰安城市广场现状
        1.4.2 海绵化改造视角下泰安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相关概念、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海绵城市
        2.1.2 城市广场
        2.1.3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
        2.1.4 耦合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海绵城市理论
        2.2.2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3 弹性城市理论
        2.2.4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2.2.5 相关理论的比较与借鉴
        2.2.6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的理论依据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3.1 国外案例研究
        2.3.2 国内案例研究
        2.3.3 国内外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经验借鉴
    2.4 本章小结
3.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理念与策略研究
    3.1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特殊性
        3.1.1 必要性
        3.1.2 可行性
        3.1.3 特殊性
    3.2 城市广场景观要素与海绵设施有机融合
        3.2.1 广场景观要素
        3.2.2 海绵设施分类
        3.2.3 广场景观要素与海绵设施的耦合研究
    3.3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宏观策略
        3.3.1 区域协调
        3.3.2 城市统筹
        3.3.3 广场及周边环境整合
    3.4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微观策略
        3.4.1 绿地优化提升
        3.4.2 微地形改造
        3.4.3 铺装调整
        3.4.4 水景观系统化
        3.4.5 设施小品生态化
        3.4.6 使用人群主体化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程序与技术措施
    4.1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程序
        4.1.1 城市广场现状调研和指标评估
        4.1.2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4.1.3 海绵设施的选择与应用
        4.1.4 城市广场改造设计布局方案优化
        4.1.5 广场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耦合设计
        4.1.6 改造设计成效核定
        4.1.7 成本核算与后期维护
    4.2 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主要技术措施
        4.2.1 渗透技术
        4.2.2 转输技术
        4.2.3 调节技术
        4.2.4 截污净化技术
        4.2.5 储存设施
        4.2.6 水体利用
        4.2.7 城市广场适用海绵技术设施比较
        4.2.8 技术措施体系构建
    4.3 海绵设施的景观化表达
        4.3.1 透水铺装景观化表达
        4.3.2 绿色屋顶景观化表达
        4.3.3 生态树池景观化表达
        4.3.4 海绵设施在广场中的组合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泰安泰山广场海绵化改造设计实践研究
    5.1 泰山广场海绵化改造背景
        5.1.1 场地背景研究
        5.1.2 场地指标分析
    5.2 泰山广场现状分析
        5.2.1 广场区位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气候水文条件分析
        5.2.4 周边用地分析
        5.2.5 现状布局分析
        5.2.6 场地竖向分析
        5.2.7 现状水体及汇水条件分析
        5.2.8 场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5.3 海绵化改造设计理念
        5.3.1 改造设计目标
        5.3.2 改造设计依据
        5.3.3 改造设计策略
    5.4 平面布局海绵化改造设计
    5.5 海绵体系构建
        5.5.1 雨水径流控制目标
        5.5.2 竖向设计
        5.5.3 径流排水分析
        5.5.4 广场汇水分区划分
        5.5.5 海绵设施布局
    5.6 分区海绵化改造设计研究
        5.6.1 集会活动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2 中轴水景观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3 文化展示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4 儿童活动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5 休闲健身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6 休憩交流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6.7 科普康健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5.7 泰山广场景观要素与海绵设施耦合设计
        5.7.1 泰山广场景观要素海绵化专项研究
        5.7.2 海绵设施在广场中的景观化表达
    5.8 改造成效核定
        5.8.1 改造后径流系数
        5.8.2 透水铺装率
        5.8.3 下沉式绿地率
        5.8.4 雨水花园
        5.8.5 综合计算
    5.9 成本核算与后期维护管理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经历

(2)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问题逐渐严重
        1.1.2 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1.1.3 口袋公园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关研究现状量化分析
        1.3.2 研究内容归纳总结与分析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复愈性环境相关概念
        2.1.1 相关概念解释
        2.1.2 环境压力与环境减压属性
    2.2 复愈性环境理论研究
        2.2.1 注意恢复理论
        2.2.2 减压理论
        2.2.3 两大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2.4 应用实践案例分析
    2.3 口袋公园相关概念
        2.3.1 口袋公园
        2.3.2 口袋公园的类型、特点、功能
        2.3.3 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现状
    2.4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
        2.4.1 概念生成
        2.4.2 相关类型公园比较研究
        2.4.3 建设意义
3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调研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口袋公园环境的复愈性现状分析
        3.2.1 研究区域与范围
        3.2.2 调研样本选择
        3.2.3 样本描述及分析
        3.2.4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3.3 公众身心健康现状及环境需求分析
        3.3.1 研究对象
        3.3.2 调研目的与数据来源
        3.3.3 样本描述及数据分析
        3.3.4 研究结果
    3.4 总结与分析
4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研究
    4.1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思路
    4.2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原则
        4.2.1 亲自然性原则
        4.2.2 安全性与丰富性相结合原则
        4.2.3 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4.2.4 贴近性与远离性相结合原则
        4.2.5 包容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原则
    4.3 口袋公园复愈性环境设计策略
        4.3.1 营造多感官体验式景观环境
        4.3.2 构造多样化活动空间
        4.3.3 加入具有复愈效益的活动
        4.3.4 创造能够承载情绪输出的对象
5 模拟设计实践——郑州市管城区郑园设计
    5.1 项目背景
    5.2 场地现状分析
        5.2.1 场地区位分析
        5.2.2 空间现状分析
        5.2.3 使用人群分析
        5.2.4 现存问题分析
    5.3 设计构思
    5.4 方案设计
        5.4.1 平面布局分析
        5.4.2 空间功能分析
        5.4.3 植物设计
        5.4.4 细部设计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绿色网络分析的生物友好型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自然生态议题重返城市规划视野
        1.1.2 理论导向:生物友好理念助力城市健康发展
        1.1.3 需求导向:不合理开发破坏生物栖息地环境
        1.1.4 发展导向:从人造景观到生物友好型的城市设计
    1.2 研究综述
        1.2.1 生物友好研究综述
        1.2.2 关于绿色网络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物友好相关概念
        2.1.2 绿色网络及其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都市主义
        2.2.3 亲生物城市理论
    2.3 案例分析
        2.3.1 加拿大埃尔蒙顿市绿色网络规划
        2.3.2 西班牙维多利亚-加斯泰兹:紧凑城市中的自然
        2.3.3 德国柏林:以生境为导向的城市规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绿色网络构建过程
    3.1 绿色网络构建原则
        3.1.1 生物优先引导原则
        3.1.2 绿色网络整体性原则
        3.1.3 功能复合与多元化原则
        3.1.4 生态系统的多尺度原则
        3.1.5 尊重场地地域性原则
        3.1.6 重视自然空间的可达性原则
    3.2 绿色网络规划目标及尺度解析
        3.2.1 规划目标
        3.2.2 尺度解析
    3.3 多尺度绿色网络方案生成的基本方法概述
        3.3.1 区域尺度构建步骤
        3.3.2 中心城区尺度构建步骤
        3.3.3 组团单元尺度构建步骤
        3.3.4 城市绿色网络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友好型城市设计策略引导
    4.1 城市整体网络结构引导
    4.2 点状空间生物友好策略引导
        4.2.1 植物群落营造
        4.2.2 生物友好建筑引导
        4.2.3 生物友好设施
        4.2.4 水环境营造
        4.2.5 街景元素设计
        4.2.6 街头花园
    4.3 线状空间生物友好策略引导
        4.3.1 不同尺度的生物通道
        4.3.2 河道生物多样性规划
        4.3.3 交通廊道
    4.4 面状空间生物友好策略引导
        4.4.1 公园
        4.4.2 校园
        4.4.3 棕地更新
        4.4.4 都市农业区
        4.4.5 城市密集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春市基于绿色网络分析的生物友好策略应用
    5.1 长春市概况
        5.1.1 规划背景
        5.1.2 区位及范围
        5.1.3 既有规划中自然目标
    5.2 现状基础条件
        5.2.1 气候条件
        5.2.2 地形地貌
        5.2.3 水文地质条件
        5.2.4 生物多样性概况
    5.3 自然本底条件
    5.4 生物在城市生存主要问题
    5.5 长春生物友好型城市设计目标与思路
    5.6 长春总体城市绿色网络构建
        5.6.1 宏观——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5.6.2 中观——中心城区绿色网络构建
        5.6.3 微观——组团单元结构控制
    5.7 城市生物友好设计策略引导
        5.7.1 生物友好设计要素
        5.7.2 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与原则
        5.7.3 栖息地营造目标
        5.7.4 重点地区生物友好设计示例
        5.7.5 保障与实施
    5.8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翠微湖中央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背后造成的水环境问题
        1.1.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政策导向
        1.1.3 城市综合公园应用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4 成都市建设结合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解析
    2.1 基本概念阐述
        2.1.1 低影响开发
        2.1.2 城市综合公园
    2.2 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
        2.2.1 低影响开发缘起、发展与实践
        2.2.2 低影响开发的内涵和外延
        2.2.3 低影响开发目标与原理
        2.2.4 低影响开发相关理论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
        2.3.1 低影响开发技术构成
        2.3.2 低影响开发主要技术
        2.3.3 低影响开发水文水力模型
        2.3.4 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流程与主要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国内外建设研究及案例分析
    3.1 国内外建设研究进展
        3.1.1 国外建设研究进展
        3.1.2 国内建设研究进展
    3.2 案例分析
        3.2.1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3.2.2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2.3 新加坡碧山洪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3.2.4 法国马丁路德金公园
        3.2.5 加拿大多伦多雪邦公园
    3.3 本章小结
4 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设计研究
    4.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设计目标
        4.1.1 低影响开发设计目标
        4.1.2 城市综合公园多功能实现
    4.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设计原则
        4.2.1 低影响开发设计原则
        4.2.2 生态性原则
        4.2.3 系统整合原则
        4.2.4 因地制宜原则
        4.2.5 美观实用原则
        4.2.6 以人为本原则
    4.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设计流程
    4.4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技术手段
        4.4.1 渗透技术
        4.4.2 储存技术
        4.4.3 调节技术
        4.4.4 转输技术
        4.4.5 截污净化技术
        4.4.6 城市综合公园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构建
    4.5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SWMM模型构建
        4.5.1 SWMM模型概述
        4.5.2 SWMM模型功能
        4.5.3 SWMM模型原理
        4.5.4 SWMM模型构建流程
    4.6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要素设计
        4.6.1 地形
        4.6.2 水体
        4.6.3 建筑
        4.6.4 广场和园路
        4.6.5 土壤
        4.6.6 植物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综合公园设计实践——以成都市新都区翠微湖中央公园设计为例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概况
        5.1.2 项目位置
        5.1.3 上位解读
    5.2 现状解读
        5.2.1 气候水文条件
        5.2.2 现状交通分析
        5.2.3 周边用地分析
        5.2.4 内部用地分类
        5.2.5 现状水系分析
        5.2.6 汇水条件分析
        5.2.7 文化特色分析
        5.2.8 SWOT分析
    5.3 设计愿景
        5.3.1 设计定位
        5.3.2 设计原则
        5.3.3 设计目标
        5.3.4 设计依据
    5.4 设计策略
        5.4.1 低影响开发策略
        5.4.2 活动设计策略
    5.5 总体设计
        5.5.1 功能分区
        5.5.2 规划结构
        5.5.3 总平面图
        5.5.4 鸟瞰图
        5.5.5 分区设计
    5.6 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
        5.6.1 目标确定
        5.6.2 竖向设计
        5.6.3 径流分析
        5.6.4 排水分析
        5.6.5 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
        5.6.6 雨水管网设计
        5.6.7 低影响开发设施详细设计
        5.6.8 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确定
        5.6.9 SWMM模型分析
    5.7 其他专项设计
        5.7.1 生态系统构建
        5.7.2 水系设计
        5.7.3 道路交通设计
        5.7.4 植物景观设计
        5.7.5 服务设施规划
        5.7.6 灯光照明设计
        5.7.7 园区活动策划
        5.7.8 公共艺术与标识体系设计
    5.8 经济技术指标
6.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严峻的生态形势
        1.1.2 我国迫切的雨洪调控问题
        1.1.3 北京全新的发展要求与契机
    1.2 研究对象
        1.2.1 北京浅山区
        1.2.2 森林湿地公园
        1.2.3 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
    2.1 国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发展与特点
        2.1.1 国外雨洪调控理论发展历程
        2.1.2 国外雨洪调控理论发展特点
    2.2 国内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发展与特点
        2.2.1 国内雨洪调控理论发展历程
        2.2.2 国内雨洪调控理论发展特点
    2.3 主要理论
        2.3.1 最佳暴雨管理措施BMPs
        2.3.2 低影响开发LID
        2.3.3 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
        2.3.4 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I/GSI
        2.3.5 可持续城市水系统SUDS
        2.3.6 海绵城市
    2.4 国内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小结
        2.4.1 主要理论特征对比
        2.4.2 研究进展与不足
3 案例分析
    3.1 澳大利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经验借鉴
    3.2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林地雨水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经验借鉴
    3.3 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中心区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经验借鉴
    3.4 海坨山谷冲沟与景观湖设计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经验借鉴
    3.5 山东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经验借鉴
    3.6 贵州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经验借鉴
    3.7 本章小结
4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4.1 现状条件分析
        4.1.1 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4.1.2 用地条件分析
    4.2 地形设计
        4.2.1 北京市浅山区地形特征
        4.2.2 地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4.2.3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地形设计方法
    4.3 基于水量平衡的永久性水体设计
        4.3.1 基于自然水循环的水体面积函数构建
        4.3.2 汇水区划定
        4.3.3 永久性水体面积的求解
        4.3.4 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
    4.4 基于Arc GIS积水空间可视化的季节性水体设计
        4.4.1 基于水量扩散法的各汇水区积水深度计算
        4.4.2 汇水区积水范围的可视化表达与水面空间确定
        4.4.3 动态水景观与水生境设计
    4.5 公园功能布局与设计
        4.5.1 森林湿地公园基本功能布局与设计
        4.5.2 基于雨水安全性的公园功能布局与设计
        4.5.3 雨洪调控复合型功能设计
    4.6 雨洪调控体系构建
        4.6.1 适用于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雨洪调控系统
        4.6.2 适用于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雨洪调控设施的类型与布局方法
        4.6.3 雨洪调控设施的规模估算
        4.6.4 高效能雨洪调控设施优化与组合
    4.7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7.1 基本原则
        4.7.2 雨水截留型群落构建
        4.7.3 水体净化型群落构建
    4.8 雨洪调控效能模拟与方案优化
        4.8.1 常用雨洪调控效能模拟模型
        4.8.2 基于SWMM模型的雨洪调控效能模拟与方案优化
    4.9 本章小结
5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密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建设背景
        5.1.2 密云区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
        5.1.3 密云区人文条件与资源概况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区位
        5.2.2 上位规划
        5.2.3 项目基址现状
    5.3 项目目标与定位
    5.4 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5.4.1 规划设计依据
        5.4.2 规划设计原则
    5.5 规划设计策略
        5.5.1 生态优先,原生资源高质量保护
        5.5.2 持续高效,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5.5.3 复合多样,森林湿地复合型游憩
    5.6 总体规划
        5.6.1 规划结构
        5.6.2 规划分区
        5.6.3 总平面图
    5.7 分区解读
        5.7.1 综合服务区
        5.7.2 田园风情体验区
        5.7.3 浅山风貌展示区
        5.7.4 森林湿地游憩区
        5.7.5 滨湖游憩区(东服务区)
        5.7.6 森林游憩区
        5.7.7 滨河湿地保育区
    5.8 专项规划设计
        5.8.1 竖向设计专项
        5.8.2 水系统专项
        5.8.3 雨水系统专项
        5.8.4 道路交通专项
        5.8.5 种植设计专项
        5.8.6 服务设施专项
        5.8.7 管理设施专项
        5.8.8 游憩专项
    5.9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2.1 选题的创新性
        6.2.2 方法的创新性
        6.2.3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7)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挑战
        1.1.2 资源短缺雨水污染
        1.1.3 海绵城市的实施
        1.1.4 雨水湿地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现有研究综述
        1.3.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综述
        1.3.2 雨水湿地研究综述
        1.3.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
    2.1 城市水循环
    2.2 城市地表径流
        2.2.1 城市地表径流定义
        2.2.2 城市径流污染
        2.2.3 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的因素
        2.2.4 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紧迫性
    2.3 海绵城市
        2.3.1 海绵城市定义
        2.3.2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2.3.3 海绵城市中雨水湿地的应用
    2.4 小结
3 雨水湿地相关研究
    3.1 湿地概念
    3.2 湿地的分类
    3.3 人工湿地
    3.4 雨水湿地
        3.4.1 雨水湿地的定义
        3.4.2 雨水湿地的分类
        3.4.3 雨水湿地元素组成
        3.4.4 雨水湿地除污机理
    3.5 小结
4 雨水湿地设计
    4.1 雨水湿地规模的确定
        4.1.1 经验算法
        4.1.2 湿地反应速率系数算法
        4.1.3 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法
    4.2 雨水湿地系统设计
    4.3 雨水湿地填料的选择
    4.4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与系统设计
        4.4.1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
        4.4.2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
    4.5 雨水湿地景观化设计策略
        4.5.1 设计依据与原则
        4.5.2 设计策略
    4.6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波特兰(PORTLAND)水污染控制实验室雨水湿地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1.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2 史泰登岛蓝带(STATEN ISLAND BLUEBELT)湿地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2.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3 芝加哥帕米萨诺(CHICAGO PALMISANO)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3.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4 南洛杉矶(SOUTH LOS ANGELES)湿地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4.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5 渭柳湿地公园
        5.5.1 项目背景
        5.5.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5.3 项目效果及借鉴
6 方案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概况
        6.1.2 西宁市气候条件分析
        6.1.3 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6.2 上位规划解读
        6.2.1 总体规划解读
        6.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解读
        6.2.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解读
        6.2.4 研究范围土地使用规划
        6.2.5 水系河道分析
        6.2.6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解读
    6.3 场地现状分析
        6.3.1 设计红线范围
        6.3.2 设计红线外用地分析
        6.3.3 设计红线内用地分析
        6.3.4 设计红线外道路交通分析
        6.3.5 设计红线内道路交通分析
        6.3.6 水文分析
        6.3.7 植被分析
        6.3.8 雨水口分析
        6.3.9 场地水质污染分析
        6.3.10 地理条件分析
        6.3.11 排水口水量计算
        6.3.12 总结
    6.4 设计构思
        6.4.1 设计依据
        6.4.2 设计原则
        6.4.3 设计目标
        6.4.4 设计定位
        6.4.5 设计策略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设计
        6.5.2 生态格局构建
        6.5.3 功能区划分
        6.5.4 景观结构
    6.6 分区设计
        6.6.1 综合管理服务区
        6.6.2 自然游憩区
        6.6.3 湿地体验区
        6.6.4 核心湿地区
        6.6.5 田园休闲区
    6.7 专项设计
        6.7.1 湿地系统构建
        6.7.2 海绵系统规划
        6.7.3 种植设计
        6.7.4 道路设计
        6.7.5 水体设计
        6.7.6 栖息地设计
        6.7.7 游览线路规划
        6.7.8 园区游憩活动规划
        6.7.9 服务设施规划
        6.7.10 建筑规划
        6.7.11 照明规划
    6.8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8)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与导则编制及使用研究 ——以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规划工具下绿地系统缺陷
        1.1.2 国内城市设计编制实施困境
    1.2 研究基础
        1.2.1 理论基础
        1.2.2 实践基础
    1.3 研究命题与对象
        1.3.1 研究命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绿色开敞空间理论研究
    2.1 绿色开敞空间的概念及发展
        2.1.1 绿色开敞空间的概念与功能
        2.1.2 绿色开敞空间的发展及转变
    2.2 绿色开敞空间的管制原则
        2.2.1 绿色开敞空间的二维属性
        2.2.2 绿色开敞空间代码工具及其梯度原则
    2.3 国内绿色开敞空间研究综述
        2.3.1 绿色开敞空间的规划研究
        2.3.2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理念及方法
        2.3.3 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管理研究
        2.3.4 国外绿色开敞空间发展及经验介绍
    2.4 国内绿色开敞空间设计导则编制实践
        2.4.1 国内存在的具体设计问题
        2.4.2 国内绿色开敞空间设计导则编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管理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案例选择及分析框架
        3.1.1 案例选择
        3.1.2 分析框架
    3.2 波特兰《2035综合规划——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指导》
        3.2.1 规划背景
        3.2.2 绿色开敞空间的目标
        3.2.3 绿色开敞空间要素代码体系
        3.2.4 管理内容及管理途径
        3.2.5 借鉴点
    3.3 旧金山《总体规划——游憩与开敞空间》
        3.3.1 规划背景
        3.3.2 绿色开敞空间目标
        3.3.3 绿色开敞空间要素体系
        3.3.4 管理内容及管理途径
        3.3.5 借鉴点
    3.4 西雅图《2017公园与开敞空间规划》
        3.4.1 规划背景
        3.4.2 绿色开敞空间目标
        3.4.3 绿色开敞空间要素代码体系
        3.4.4 管理内容及管理途径
        3.4.5 借鉴点
    3.5 休谟《开敞空间与景观指南》
        3.5.1 专项规划编制目的
        3.5.2 绿色开敞空间目标
        3.5.3 绿色开敞空间要素代码体系
        3.5.4 管理内容及管理途径
        3.5.5 实施使用
        3.5.6 借鉴点
    3.6 各城市案例对比及启示
        3.6.1 各城市案例对比总结
        3.6.2 国内实践启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实践
    4.1 城市背景及现状特征
        4.1.1 城市背景与发展条件
        4.1.2 城市特征及问题
    4.2 总体城市设计思路及成果内容
        4.2.1 项目思路
        4.2.2 项目成果内容
        4.2.3 绿色开敞空间专项思路
    4.3 绿色开敞空间指南与导则框架及成果
        4.3.1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
        4.3.2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导则
        4.3.3 绿色开敞空间技术说明与维护指引
    4.4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管制工具成果优势
        4.4.1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管制工具梳理
        4.4.2 优势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管制工具的实施使用
    5.1 管制工具作用及方法
        5.1.1 转化为控规编制内容
        5.1.2 引导项目投资建设
        5.1.3 直接指导设计工作
        5.1.4 作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
    5.2 工作流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发展中优先考虑的要素
        6.1.2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与导则的编制要点
        6.1.3 绿色开敞空间设计管制工具的实施使用
    6.2 研究局限性与提升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
附录2 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绿色开敞空间设计导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水问题
        1.1.2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建设
        1.1.3 居住区雨洪管理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居住区雨洪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雨洪管理基本内涵及主要理论体系
        2.1.1 雨洪管理的基本内涵
        2.1.2 雨洪管理的主要目标
        2.1.3 国际代表性雨洪管理体系和理论
    2.2 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概述
        2.2.1 相关概念
        2.2.2 居住区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趋势
        2.2.3 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系统构建的意义
        2.2.4 居住区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内容
    2.3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3.1 汉诺威康斯伯格社区
        2.3.2 第八街哈斯洛住宅社区开放空间设计
        2.3.3 天福和园A区住宅景观设计
        2.3.4 设计案例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3.1 居住区雨洪管理目标与设计原则
        3.1.1 管理目标
        3.1.2 设计原则
    3.2 居住区雨洪管理设施分析
        3.2.1 渗透收集设施
        3.2.2 传输净化设施
        3.2.3 调蓄利用设施
    3.3 居住区雨洪管理网络构建
        3.3.1 雨洪管理网络工作流程
        3.3.2 设施布局规划
        3.3.3 设施规模设计
    3.4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实现途径
        3.4.1 建筑雨洪景观设计
        3.4.2 雨洪景观铺装设计
        3.4.3 雨洪景观竖向设计
        3.4.4 雨洪景观与水景
        3.4.5 雨洪景观植物选择
        3.4.6 雨洪景观小品设计
    3.5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相关非物质性要素
        3.5.1 生态社区与相关技术措施
        3.5.2 人文美学与科普教育
        3.5.3 相关政策法规制定
        3.5.4 其他相关要素
    3.6 小结
第四章 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应用与景观化现状调研
    4.1 调研背景
        4.1.1 杭州市自然条件
        4.1.2 杭州市雨水问题
        4.1.3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4.1.4 调研对象概览
    4.2 居住区实地调研
        4.2.1 山水人家
        4.2.2 仓基新村
        4.2.3 安吉路小区
        4.2.4 美政花苑
        4.2.5 德信早城
    4.3 调研结果与分析
        4.3.1 调研居住区用水供水分析
        4.3.2 调研居住区雨洪设施与景观化现状分析
        4.3.3 调研居住区问题分析
    4.4 优化对策
        4.4.1 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注重功能平衡
        4.4.2 加强系统建设,注重生态效益
        4.4.3 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提升环境品质
        4.4.4 增加公众认识度,提升认同感和参与感
    4.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概况
        5.1.2 场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5.1.3 场地设计优势
    5.2 设计策略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理念
        5.2.3 设计流程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设计总平面
        5.3.2 功能分区
        5.3.3 设施选择
        5.3.4 雨洪管理网络建立
    5.4 雨洪景观更新设计
        5.4.1 建筑景观设计
        5.4.2 景观铺装设计
        5.4.3 景观竖向设计
        5.4.4 景观水体设计
        5.4.5 分区植物设计
    5.5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5.5.1 慢行系统
        5.5.2 游憩设施
        5.5.3 科普导视系统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出现的水问题
        1.1.2 郑州市面临的水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灰色基础设施
        1.2.2 绿色基础设施(GI)
        1.2.3 海绵城市
        1.2.4 SWMM水文模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居住区雨水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雨水管理相关研究及实践
        2.1.1 美国最佳雨水管理措施(BMPs)
        2.1.2 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2.1.3 美国低影响开发系统(LIDs)
    2.2 国外住宅区雨水管理实践案例
    2.3 国内雨水管理相关研究及政策
        2.3.1 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过程
        2.3.2 海绵城市理论在居住区设计中的发展与实践
    2.4 居住区水文模型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雨水管理现状及海绵城市实践
    3.1 居住区室外环境影响因素
        3.1.1 气候气象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土质
    3.2 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雨水管理现状调研
        3.2.1 不透水区域占比高
        3.2.2 雨水收集设施单一
        3.2.3 雨水渗蓄设施种类较少
        3.2.4 雨水排放设施能力不足
        3.2.5 现状雨水管理的局限性
    3.3 海绵城市理论在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适用性
        3.3.1 海绵城市理论在郑州市居住区设计中的优势
        3.3.2 郑州市居住区引入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3.4 郑州市居住区海绵城市相关规定
    3.5 郑州市海绵城市居住区实践案例分析
        3.4.1 郑州市大都会璟悦苑
        3.4.2 郑州市绿地泓景花园
        3.4.3 郑州市郑煤集团新密小区二期
    3.6 小结
4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4.1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优先原则
        4.1.2 因地制宜原则
        4.1.3 灰绿结合原则
        4.1.4 分级布置和相对分散原则
        4.1.5 经济性原则
    4.2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居住区道路设计
        4.2.1 道路路网布局形式设计
        4.2.2 道路竖向设计
        4.2.3 道路路面铺装优化
    4.3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4.3.1 绿地布局形式设计
        4.3.2 下沉式绿地设计
        4.3.3 雨水花园设计
        4.3.4 生态植草沟设计
        4.3.5 生态树池设计
    4.4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居住区广场、停车场设计
        4.4.1 广场优化设计
        4.4.2 停车场雨水管理模式优化
    4.5 SWMM水文模型情景模拟
        4.5.1 居住区管网概化
        4.5.2 划分子汇水分区
        4.5.3 SWMM水文模型参数的确定
        4.5.4 水文模型情景模拟的优势
    4.6 小结
5 河南省医药创新转化基地高端人才楼小区水文模型情景分析及海绵城市指标计算
    5.1 河南省医药创新转化基地高端人才楼小区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开发场地影响因素分析
        5.1.3 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的应用
    5.2 SWMM水文模型的搭建与情景模拟
        5.2.1 雨水管网概化
        5.2.2 区域降雨参数计算
        5.2.3 设置子汇水分区参数
        5.2.4 SWMM水文模型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5 SWMM水文模型评估及方案筛选
    5.3 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计算
        5.3.1 透水铺装指标计算
        5.3.2 下沉式绿地指标计算
        5.3.3 居住区雨水调蓄指标计算
    5.4 项目分析与评价
    5.5 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郑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评价指标表-河南省医药转化基地高端人才楼项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小型花园设计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泰山广场海绵化改造耦合设计研究[D]. 付靖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雪婷.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绿色网络分析的生物友好型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薛梦楚.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5]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翠微湖中央公园设计为例[D]. 陈姝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D]. 陈泓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D]. 贾一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绿色开敞空间设计指南与导则编制及使用研究 ——以三山—东沙总体城市设计为例[D]. 贾镜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徐雅妮.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 乔方煜.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小花园设计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