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路——引领和推动两岸四地亚洲单一货币进步的分析

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路——引领和推动两岸四地亚洲单一货币进步的分析

一、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新思路——关于主导推动两岸四地和亚洲逐步实现单一货币的考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玲[1](2021)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类应走向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世界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客观现实,科学审视了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走向,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国共生共存与全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普遍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下,对“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议题作出了及时的解答,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快世界秩序变革,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现实有机结合的再一次伟大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视角聚焦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的发展与全人类发展统一起来的宽广视野、博大胸襟与人类关怀。跟随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着重指向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为世界解决政治冲突、化解经济摩擦、加速文化融合、推进安全合作、破除生态困境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前提与现实基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厚重的思想底蕴。纵观古今,无数思想家、理论家都曾经将人类的共同命运问题视为探讨的重点,尽管这些思想家并未作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表述,但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思,对人类共同体概念的考察,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思考,直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从《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到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都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智慧源泉,都对共同体精神进行了深刻揭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再次诠释,彰显了人文关怀与科学建构的有力统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人类发展观、世界秩序观与共同价值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涵的人类发展观,是对资本主义唯利益论的超越,在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价值前提下建立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世界秩序观,是对传统全球秩序的变革,在开放、包容、公正、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长久和平与安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因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通的,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认识。包括和平、发展、自由、民主、正义等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主张。全文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全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出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三个小节。第三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话语体系等多维视域进行考察。第五部分是从理论价值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科学的评价,努力彰显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的延续、发展、创新等价值意蕴。第六部分阐明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作出的努力,这其中包含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交往行为,旨在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交往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与共荣,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的新型外交理念,必然会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世界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完善作出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在全人类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是中国向世界许诺的光明未来。

赵佳[2](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李雄师[3](2020)在《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各国逐步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全球汇率变动由此不断加大,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变量。汇率问题也因此逐渐成为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和各国经济决策部门的重要关切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汇率作为开放市场条件下的重要价格,是影响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和连接国际市场的纽带,其变动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及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的转变,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化解我国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并为优势产能寻找出口。东盟国家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和重要通道,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地缘关系、紧密的经济联系和较强的产业互补性,自然成为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当在国内区域间进行产能合作时,产能合作企业不会面临汇率不确定问题;而当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时,汇率不确定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受到汇率不确定怎么样的影响,成为未来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亟需回答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最新发展的基础上,依据“问题提出—现实考察—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启示”的逻辑层层递进,对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汇率不确定变化确实会对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汇率不确定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对外商品输出及产业转移合作的产能生产率阈值,表明汇率不确定的变动会导致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时的难度变化,进而对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沉没成本所导致的“实际刚性”具有关键作用。第二,汇率不确定变化的方向来源对汇率不确定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由本国货币波动引起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与由外国货币波动引起的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不同。本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上升或外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下降所导致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会使得本国企业所有类型的产能生产率阈值提升,本国企业对外产能合作的利润将减少、难度增加,本国生产企业需要有更高的产能生产率才会愿意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而外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上升或本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下降所导致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会使得本国企业所有类型的产能生产率阈值都下降,本国企业对外产能合作的利润将增加、难度减少,本国生产企业需要较低的产能生产率就会愿意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因此,在研究汇率不确定与产能合作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汇率不确定变化的幅度大小,同时还要关注汇率不确定变化的方向来源。第三,就汇率不确定对国际产能合作规模的影响来看,虽然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商品输出和产业转移合作产能生产率阈值影响的方向相同,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致。在汇率不确定条件下,商品输出与产业转移合作间存在的替代效应,使得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商品输出及产业转移合作规模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结果,从而导致了汇率不确定与国际产能合作规模关系的复杂性。第四,从汇率不确定条件下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实证分析看,其结果表明:汇率不确定与中国对东盟的商品输出是负相关关系,汇率不确定与东盟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也是负相关关系;而汇率不确定与中国对东盟产业转移合作的关系不显着,汇率不确定与东盟对中国产业转移合作是正相关关系。这一实证结果与本文理论模型所预测的当汇率不确定变化的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的结果相一致。这一实证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适用于解释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最后,在政策建议方面。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具体到我国对东盟的产能合作中,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外汇市场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汇率及货币政策沟通协调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提升的建议;从中观层面提出:进一步为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提供便利化和做好相关转移产业布局及规划的建议;从微观层面提出:提高国际产能合作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产能合作企业对汇率风险评估及预警的能力并充分利用各类汇率风险规避及防范手段的建议。

贾天浩[4](2019)在《探究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秦朝的货币制度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阶段的货币制度变革比较频繁。秦国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方面,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经济法度,颁布了货币改革政策,统一货币的形制,将半两钱推行到各地。本文首先介绍秦朝使用的货币,其次对秦朝统一货币形制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分析秦朝统一货币的历史背景,并探究秦朝统一货币形制的历史意义。

钟晓雅[5](2019)在《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启程以来,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受世情与国情两个“具体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际环境因素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内外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应对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环境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弄清国际环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环境既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又是一个动态影响过程,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双重性、多变性特征;既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诸多构成要素。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规范、思想意识、发展方略、对外战略等方面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中国化,这有助于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践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中国对优化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知、践行和创新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中萌发的,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开始反思历史与现实,试图通过走“西学”之路,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种种道路都因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留学经历、中外社会思潮的论战、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育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推动中国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和成长。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接触、学习、信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苏维埃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国际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攻与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战与和、苏共方面对中国革命的亲与疏、“第三世界”力量的增与减、世界权力结构重组和两极格局形成等外部环境变量相互交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环境准确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上走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犯了一些“左”倾和右倾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些失败与挫折。然而,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又反作用于国际环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对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初步呈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初见端倪,苏东国家发生剧变,这成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世界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在全党全社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其他国家寻找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国际环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学发展观,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面,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之后,世情、国情、党情再次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前提;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基础;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崭新视野;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继续践行。

黄金宇[6](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王卓[7](2018)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以CPTPP、AIIB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在经历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与G7、G20等模式之后,全球经济治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与全球经济治理有何种关系?国际开发性金融与全球经济治理及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新成立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运作过程和项目分析,为以亚投行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治理路径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是本文目的之所在。本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和最新前沿分析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CPTPP、AIIB。第一章导论引出了标题的问题,文献综述厘清了相关定义,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首次整理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经典和最新前沿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论述,对新成立的CPTPP、AIIB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虽有波折,不会停滞,更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加速,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而已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以WTO、IMF等多边机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直至引发“逆全球化”一时暗流涌动。顺应全球化大势,避免全球化问题,必须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这是本论文第二章探讨的主要内容。从多边体制到区域框架,是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向。大国在此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也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和诉求最大化,从而引发了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与中国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战略博弈。这是本论文第三章探讨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分析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美国的历史与现实、欧盟的传统与变革、日本的跟进与进取,以及中国的贡献与超越。而有关大国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战略博弈,则以TPP/CPTPP和AIIB为案例,在第四和第五章中展开。中国与美国、日本关于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博弈,主要是围绕TPP/CPTPP展开的。或者说,围绕TPP/CPTPP的战略进退,集中体现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全球治理变革路径选择层面的战略博弈。美国奥巴马政府全力推进TPP,很大程度上是在其以往依靠两大多边机制(WTO、IMF)越来越难以维持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操控甚至霸权之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包括TPP在内的“两洋战略”上。为此,也要求日本跟进,从而促使日本在全球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上,最初采取了在国内利益集团强烈反对的背景下,被动跟进美国参与TPP的战略。但在特朗普上台第一天,即宣布美国退出了以往由其全力主导的TPP,并在其他全球治理机制中,也开始推行“退出”战略。在此背景下,日本又一改以往跟随美国的战略,联合其他10个TPP成员,全力推进没有美国的TPP11,即所谓CPTPP。对于美国和日本的这种战略态势,中国如何应对?显然成为重要战略议题。这也是本论文第四章探讨的核心议题。面对全球治理变革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中国的最重要抉择是提出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倡议的大框架下,迄今取得的最大进展,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的成功启动和平稳运转。一带一路的主体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的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AIIB显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更加重要的是,目前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核心领域在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变革,AIIB显然直指核心。而美国、日本与欧洲大国在对待中国全力推进AIIB,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应对。欧洲大国宣布作为发起国参加,成为AIIB启动过程的重要转折,而美国和日本迄今仍未明确表示加入甚至抵制的态势。AIIB仍将是中国与美日在变革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上展开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本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这一领域展开。上述探讨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将在第六章“结语”中予以简要概括总结。

王家明[8](2018)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两岸融合发展得到两岸关系学界较多关注,也是当前和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面向。在一个中国政治体系下,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层次上看,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双方各个阶层的团体和个人经由多业态、多形式、多渠道地交流互动、消除障碍、彼此融合,使得双方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相适应、相融洽、相贯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伴的经济文化共同体,为两岸政治融合创设充足条件,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解析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若干有关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此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岸高度融合格局,造福两岸人民,达臻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体而言,本文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中心,围绕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怎样的政治变迁以及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包括正文六章、加上绪论和结语一共八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关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回顾、文章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介绍。第一章是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包括两岸融合发展的定义及其特征,主要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相关要素,主要回答两岸融合发展是在什么样的结构环境中进行和谁在进行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主要回答两岸怎样融合发展的问题。第二章是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蕴,并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启示。第三章是为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寻求理论准备,阐述与两岸经济、社会、政治融合发展相关的复合理论模型。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关系;民间社会理论及其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关系;政治整合理论及其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关系。总的思路是,从层次角度出发,在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交往的增加和利益融合的深化,两岸逐步形成以文化共同体为特征的两岸间市民社会,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冀以进一步实现两岸政治整合。第四章关注进一步推进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每一领域都分析论述了若干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第五章关注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的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进一步升华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及它们分别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两岸融合发展可能面对的挑战及其因应等内容。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概括性总结。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结合新时代特征,紧紧依靠两岸人民,不断增强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两岸融合发展正当其时;两岸同胞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共创美好生活,祖国完全统一也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得以实现。本文紧贴两岸关系发展现实,尝试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路径问题,希冀有助于添加和充实两岸关系理论思想库,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的现实推进。

关恒[9](2014)在《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稍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过程中,美国多次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来刺激低迷的经济,缓解双赤字压力,弥补低增长和失业高企的困境。而美元的波动也为其它主要贸易国的货币稳定和贸易结算以及外汇储备带来了持续的冲击。回顾历史,正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迅猛发展,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单极货币体系得以成形。但同时单极货币体系带来的全球经济、贸易、消费、储蓄的失衡是直接导致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对国际货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而几乎同时,欧洲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的掣肘,除英国(未纳入欧元体系)之外的欧洲主要经济体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经济增长不一致所引发的对欧洲统一货币政策的肢解已危及欧元的稳定性,甚至存在性。进而引发欧盟经济体债务违约的风险,欧元因此在短期内难以胜任替代美元成为全球结算货币和储备资产的重任。基于多种因素考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元作为全球储备“硬通货”的地位仍难以被撼动,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短期内国际货币体系的单极格局依然难以改变。单极货币体系具有权利义务不对称、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等内在缺陷,从单极向多极货币体系的演进和改革必然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和欧盟经济体的消费急剧下降、流动性枯竭、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美元和欧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多极货币的一极奠定了现实基础。当前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有限的交易量和储藏量,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使得渐进开放的中国面临诸多掣肘和制约。由此凸显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当前中国处于高速经济增长向次高速经济增长过渡的阶段,即从年均经济增长8%-9%向8%-7%演变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节能减排、平衡和协调区域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拓展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改革力度,都是当前中国经济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上述政策目标无疑即具有推动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扰动作用。如何权衡利弊,特别是在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调整、加速中西部发展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缩小工业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无疑具有了充分的现实意义。既要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又要呼应中国经济改革,深化结构调整力度,这是摆在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前最为紧迫和关键的问题。本文认为,从单极到多元是国际货币改革的基本方向,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区域化进程。

刘玉人[10](2013)在《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货币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对货币合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特里芬提出的单一国际货币的理论构想,此后在蒙代尔等学者的不断完善下,形成了现代一系列货币合作研究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CA)。该理论认为,货币合作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货币一体化”过程,其最高形态是在区域内达成单一货币流动的货币同盟。该理论还认为,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来源于货币合作伙伴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同时区域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更高层次融合,也会带来区域整体的均衡和稳定发展。货币合作也是一个现实概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就加强国际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理念逐渐转变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理念,1999年欧元的诞生、“泛美元化”在拉美等国的掀起、东亚地区的经济和货币整合都对此作出了实践的诠释。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提升各经济体对区域货币合作必要性的重视,研究货币合作问题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陆和台湾同处东亚地区,在区域合作范畴上,海峡两岸货币合作属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子区域,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在具体研究中两岸货币合作往往被简化处理或直接忽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对两岸货币合作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的论着,也无法形成有力的理论武器指导两岸货币合作实践。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在和平发展主旋律下,两岸初步形成了政经互动局面,商品贸易、人员和资金呈现频繁而热络的互动现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和货币清算协议签署后,学术界、实业界和广大民众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期待日益强烈。在上述背景下,分析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对两岸货币合作的研究,本文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衡量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实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探讨了两岸向更高阶段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指出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因素,并在对比分析全球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岸货币合作进程中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清货币合作的概念、内容和进程,初步分析两岸货币合作的现状和进展。第三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四章建立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分析现阶段两岸货币合作向更高阶段进行的可能性,并甄别了影响货币合作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欧洲单一货币和东亚货币合作三种实践,总结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提出两岸货币合作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全文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进展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文章得到如下观点:一、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分析表明,目前两岸处于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若向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发展,需要克服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外部因素和内部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因素增加了货币合作的复杂性;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强政治”突破货币合作中经济障碍的经验;两岸之间政治关系决定了货币合作的走向。二、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本文构建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研究层次,分别是静态单一指标衡量、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和动态内生性约束检验。其中,静态单一指标衡量和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两者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当前两岸基本不具备向货币合作较高阶段进行的经济基础和前提。对“内生性”动态模型的检验表明,宏观经济趋同性和以双边贸易联系为指标的经济合作日趋密切状况,两者存在明显正向关系,满足“内生性”假说约束,两岸具备货币合作的长期动态约束条件,这意味着,现阶段货币合作的成本将由建立货币区之后的收益弥补,两岸构建最优货币区从一个较长时期而言仍是最佳选择。三、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考察,本文甄别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的影响因素。其中,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较大和双边贸易联系紧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更进一步,前者导致了货币合作的成本,后者为货币合作带来了收益。静态分析的结果说明,经济规模差异较大造成的成本超过了贸易紧密带来的收益,从而两岸不具备货币合作向高阶段进行的条件。动态分析结果则说明,静态状态的净成本将由货币区建立后的收益弥补。四、在货币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方面,本文认为人民币可以作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一方面人民币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使其成为了准国际货币,满足核心货币的要求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两岸货币合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选择人民币作为核心货币会进一步丰富两岸货币合作内容,使其进展进行更顺畅。在货币合作路径选择上,笔者认为短期内,两岸应该在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基础上,继续加强全面的经济联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建统一的机构用于协商和讨论金融监控问题,加快建立落实两岸货币互换机制,加大支持两岸经贸往来中使用本币的力度;在中长期,则是推动实现两岸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的统一,从而达成两岸货币一体化。最后,本文认为贸易领域以人民币结算和在台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两岸近期货币合作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新思路——关于主导推动两岸四地和亚洲逐步实现单一货币的考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新思路——关于主导推动两岸四地和亚洲逐步实现单一货币的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难点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
        (一)“仁者爱人”的和平情怀
        (二)“德法相行”的治理之道
        (三)“见利思义”的价值判断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
        (五)“天下大同”的世界理念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二)“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嬗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经验
        (三)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演进
    注释
第三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二)世界格局演进呈现复杂之势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当代中国开放发展模式的路径探索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实现海峡两岸互惠融同的“命运共同体”
        (二)形成阶段: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深化阶段:全面推动构建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视域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
        (二)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经济共同体
        (三)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
        (四)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
        (五)构建绿色发展观,迈向生态共同体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构建世界发展整体性的战略布局
        (二)完善全球治理法制性的正义弘扬
        (三)推动人类社会应然性的实然选择
        (四)彰显协同发展公共性的价值共享
        (五)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性的文明场域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体系
        (一)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深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
    注释
第五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一脉相承的理论延续
        (一)对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
        (二)对人类命运主题的传承
        (三)对共同体形式的时代创新
        (四)对改变世界的功能性认知
    二、继往开来的理论发展
        (一)概念构成凸显综合性
        (二)思考方式凸显包容性
        (三)发展样态凸显过渡性
        (四)演变动力凸显时代性
        (五)实践方略凸显具体性
    三、立足时代的现实创新
        (一)在总体规划上,实现了从理想追求到现实方案的转变
        (二)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了从西方思维到中国智慧的转变
        (三)在价值选择上,实现了从对抗博弈到命运与共的转变
        (四)在领导主体上,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政党引领的转变
        (五)在构建路径上,实现了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的转变
    注释
第六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合作关系
        (一)准确定位外交关系关键环节
        (二)不断扩大筑牢伙伴关系网络
        (三)积极参与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科学评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二)在推进全球治理上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三)统筹处理好全球治理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新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际产能合作
        1.2.2 汇率不确定性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难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研究难点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文献综述
        2.1.1 国际产能合作理论溯源
        2.1.2 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研究成果综述
        2.1.3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有关汇率不确定对商品输出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有关汇率不确定对产业转移合作影响的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关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2.5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2.6 相关文献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与汇率不确定性的现实考察
    3.1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
        3.1.1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商品输出视角
        3.1.2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产业转移合作视角
        3.1.3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分析
    3.2 中国—东盟国家汇率不确定性的演变考察
        3.2.1 中国—东盟汇率制度考察
        3.2.2 中国—东盟汇率变动考察
        3.2.3 中国—东盟汇率不确定性的衡量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不确定条件下产能合作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4.1.2 生产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
        4.1.3 产能生产率和企业生产决策的关系
        4.1.4 产能生产率阈值的求解
    4.2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分析
        4.2.1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非初次产业转移合作生产企业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
        4.2.2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初次产业转移合作生产企业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
    4.3 汇率不确定性对商品输出和产业转移合作规模的影响
        4.3.1 产业转移合作视角
        4.3.2 商品输出视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的场景分析
        5.1.1 场景1: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
        5.1.2 场景2: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大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
        5.1.3 场景3:当汇率不确定变动的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东盟国家货币时
        5.1.4 场景4: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大且主要来源于东盟国家货币时
    5.2 基于商品输出视角的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分析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3 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5.3 基于产业转移合作视角的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分析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3.3 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5.4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6.2.1 宏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6.2.2 中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6.2.3 微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探究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秦初货币———秦半两
二、秦国统一货币形制
三、秦国统一货币形制的历史意义
    (一)统一币制有利于巩固秦国的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二)统一货币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三)统一货币对后世钱币体制发展起重要作用
四、结语

(5)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
        (二)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环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
        (二)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国际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意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一)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第二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一、近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当时国际文化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在国际环境促动下育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一)国外留学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思想视野
        (二)思潮论战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辨明了理论信仰
        (三)世界革命运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行动借镜
    三、在国际革命力量帮扶下建立中国共产党
        (一) 共产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三)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
第三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影响
    三、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一)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事业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世界意义
第四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20 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一)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一)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中共执政基础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面
第五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新态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三)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契机
        (四)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世界文明交流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安邦兴国之魂
        (六)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国际交往新理念新举措
        (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决回击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
        (三)必须始终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二)任何时候都应以解决中国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
        (三)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
        (二)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四、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加强国际合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他国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和削弱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要经得起“外部环境考验”,增强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以CPTPP、AIIB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厘定
    五、研究框架
    六、若干难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
    一、经济全球化:动因与趋势
    二、全球经济治理:需求强化
    三、治理体系缺陷与供给不足
    四、治理问题恶化与逆全球化
    五、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
    六、变革全球经济治理势在必然
第三章 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路径博弈
    一、全球经济治理新趋向:从多边到区域
    二、大国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理论与实践
    三、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美国:自由与霸权
    四、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欧盟:区域与多边
    五、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日本:跟进与进取
    六、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贡献与超越
第四章 CPTPP:美国进退、日本进取与中国应对
    一、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美国主导
    二、多边治理框架的困境与两洋战略
    三、TPP:美国进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四、从TPP到CPTPP:日本的战略进取
    五、从TPP到CPTPP:中国的战略应对
第五章 AIIB对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金融体系与基础设施
    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方案与“一带一路”
    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AIIB:地位与影响
    四、AIIB引发的战略博弈:美日、欧洲及其他
    五、AIIB产生的战略影响:优化全球金融治理
    六、AIIB需要的战略应对:完善内部治理绩效
第六章 结论
    一、几点逻辑结论
    二、若干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答谢

(8)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概念
    第一节 融合发展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要素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
第二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和启示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启示
第三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复合理论模型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第二节 民间社会理论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政治整合理论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
第四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讨
    第一节 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二节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三节 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五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政治发展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
第六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
    第一节 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及其因应
结语 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中两岸同胞共创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9)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历史及人民币国际化回顾
    第一节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回顾
        一、 强权推动下的货币国际化
    第二节 浮动汇率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合作
第二章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的扩充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二、 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要求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第二节 亚当·斯密之前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合作的论述
        一、 重商主义引发了货币合作问题的开端
        二、 约翰·罗的货币合作思想
        三、 休谟的货币合作思想
        四、 富兰克林的货币合作思想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货币合作理论
        一、 亚当·斯密的货币合作思想产生于他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二、 亚当·斯密货币合作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 亚当·斯密货币合作的理论坚持的自由贸易原则
    第四节 马克思的货币合作观念
        一、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述是在人们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 货币合作扩大了需求扩大了世界市场
        三、 货币合作对贸易的影响
    第五节 凯恩斯的货币合作理论
        一、 凯恩斯与美元霸权的抗争
        二、 凯恩斯对国际货币合作的设想
        三、 凯恩斯的自由贸易思想
第三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内容与约束条件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及制度变革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契机
        一、 全球金融变革背景下,世界经济局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 全球金融变革下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开路先锋
        三、 全球金融变革中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容和约束条件
        一、 人民币国际化内容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分析
第四章 人民币国际区域化的收益风险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带来的收益
        一、 人民币国际区域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善贸易结构,避汇率风险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第五章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节 人民币与美元的纷争与合作
        一、 美元和人民币之争是中美之间的重要博弈
        二、 美国在货币领域的冷战思维
        三、 人民币与美元博弈应该做出的选择
    第二节 人民币与欧元的协调与合作
        一、 欧洲的金融合作的可借鉴之处
        二、 人民币与欧元的合作符合中欧共同利益
        三、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 人民币与日元及亚洲其它国家货币的合作
        一、 中日之间特殊的国家关系
        二、 日本建立了独特的不合作的金融体制
        三、 人民币与日元合作艰难的选择
第六章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货币合作的探索与对美元霸权的反制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建立区域货币同盟的趋势
    第二节 中国与日本建立反对美元标准的区域货币合作问题
    第三节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需要中印之间深化合作
    第四节 人民币与港币、台币及澳门元的合作
        一、 人民币与港币、台币和澳门元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 人民币与港币的具体合作
        三、 人民币与台币的合作
第七章 人民币区域化合作的基本构想以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人民币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基本构想
        一、 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基本现状
        二、 人民币主导的亚洲地域货币合作的基本框架
        三、 依靠人民币主导亚洲的货币合作是可行的
    第二节 中国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进程中的离岸金融市场作用
        一、 香港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的作用
        二、 香港构建人民币货币区是无可争议的选择
        三、 香港与大陆货币一体化对香港货币体制造成的潜在影响
    第三节 人民币与台币合作的政治考验与路径选择
        一、 当前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金融环境及政策协调取向
        二、 ECFA 对两岸金融及经贸合作的推动
        三、 中国大陆和台湾未来金融合作的拓展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货币金融合作解读
        2.1.1 货币金融合作概念解析
        2.1.2 货币合作的内容和进程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状和进展
        2.2.1 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2.2.2 签署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
        2.2.3 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2.2.4 拟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制度(SWAP)
    第三节 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非经济因素
        2.3.1 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3.2 制度条件落后于经济联系程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合作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
        3.1.1 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指标衡量
        3.1.2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3.1.3 最优货币区理论新进展
        3.1.4 最优货币区理论简评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单一指标衡量
        4.1.1 宏观经济特征指标分析
        4.1.2 三级产业和贸易结构指标分析
        4.1.3 金融体制和汇率制度指标分析
        4.1.4 本节结论
    第二节 海峡两岸OCA指数模型分析
        4.2.1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构建
        4.2.2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回归
        4.2.3 海峡两岸OCA指数
        4.2.4 本节结论
    第三节 一体化与趋同的动态分析—基于“内生性”假设
        4.3.1 动态分析的基本框架
        4.3.2 一体化和趋同关系测度模型
        4.3.3 两岸一体化和趋同关系的估计
        4.3.4 本节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分析
    第一节 拉美国家“美元化”
        5.1.1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背景和基础
        5.1.2 拉美国家“美元化”过程
        5.1.3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单一货币
        5.2.1 欧元诞生的背景和经济基础
        5.2.2 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与特征
        5.2.3 欧洲政治合作的探索与推动
        5.2.4 欧洲货币一体化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亚洲多重货币合作
        5.3.1 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基础
        5.3.2 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特点
        5.3.3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与前提
        6.1.1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6.1.2 两岸货币合作的前提与假设
    第二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选择
        6.2.1 人民币国际化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
        6.2.2 构建“华元”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
        6.2.3 关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选择的初步结论
    第三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两岸贸易结算本币化
        6.4.2 台湾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新思路——关于主导推动两岸四地和亚洲逐步实现单一货币的考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D]. 刘春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D]. 李雄师. 广西大学, 2020(06)
  • [4]探究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J]. 贾天浩. 祖国, 2019(13)
  • [5]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D]. 钟晓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7]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以CPTPP、AIIB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 王卓. 外交学院, 2018(12)
  • [8]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D]. 王家明. 厦门大学, 2018(07)
  • [9]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D]. 关恒.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D]. 刘玉人.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单一货币: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路——引领和推动两岸四地亚洲单一货币进步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