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的研究

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的研究

一、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强亮,蔡美荣,周峰,刘维民[1](2020)在《油溶性有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摩擦学研究发展迅速,一些新型的润滑领域相继出现,伴随而生一些新型润滑技术和材料,使得机械运行稳定性和寿命逐渐增加。机械运转关键润滑部件(如轴承、齿轮、涡轮等)的稳定性对设备的长效和可靠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满足润滑部件长效运行的关键技术在于润滑油的品质和优良的润滑稳定性。全配方润滑油中基础油的质量是根本,润滑添加剂对润滑油综合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而减摩抗磨添加剂是润滑油中最重要的添加剂。综述了近10年润滑油常用的有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根据减摩抗磨添加剂的类别,详细综述了磷系减摩抗磨添加剂、硫系减摩抗磨添加剂、硼系减摩抗磨添加剂、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减摩抗磨添加剂、离子液体减摩抗磨添加剂,并对其发展状况和减摩抗磨机理进行了探究。最后对上述几类减摩抗磨添加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减摩抗磨添加剂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王声培[2](2020)在《基于水杨醛席夫碱的含硼润滑添加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硼酸酯由于具有抗磨、极压、减摩性能,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无毒无臭,成为多功能润滑添加剂的重点研究方向,但硼酸酯化合物“易水解”,因此围绕硼酸酯化合物抗水解性能和抗磨性能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多功能添加剂,如何实现抗水解性能、摩擦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三者的平衡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最新的润滑油ILSAC GF-6规格对润滑油的高温抗氧和抗磨减摩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具有更优异的抗氧化、抗磨以及水解稳定性的含硼多功能添加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论文利用N,O型配体结构将水杨醛席夫碱与硼原子结合,获得了一系列具有N,O配位硼六元环结构的新型有机硼酸酯化合物,在较好地解决了硼酸酯化合物“易水解”问题的同时,实现了抗氧化与摩擦学性能的有效统一。同时,本论文研究了结构与性能关系,探索了摩擦学、抗氧化作用与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设计并合成了四种基于水杨醛希夫碱的抗氧剂SSPDs,结果发现它们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复配可以显着地同时提高体系的抗氧化性、抗磨性和极压性能,但不会降低其耐腐蚀性能。扫描电镜(SEM)、3D激光共聚焦和X光电子能谱(XPS)的表征结果不仅验证了SSPDs与ZDDP参与了抗磨过程,还发现金属氧化物、金属磷酸盐、金属硫酸盐、金属硫化物、氮金属配合物和SSPDs的分解产物共同构成摩擦膜。最后,通过1H和31P NMR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下ZDDP与SSPDs之间的协同作用方式与机理,结果揭示了SSPDs通过席夫碱亚胺结构中的氮原子与锌原子发生配位作用,优先地分解ZDDP的笼状结构形成新的配合物的作用机理。(2)其次,利用水杨醛席夫碱抗氧剂的N,O型配体结构与硼原子配位,引入B元素,合成了一种无金属、无磷的新型多功能硼化水杨醛席夫碱添加剂BFSSb1。研究表明,BFSSb1具有优异的抗水解性能,在60℃和7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可以稳定1224小时。同时,与基础油、二苯胺(DPA)和ZDDP相比,BFSSb1的氧化诱导期(OIT)分别提高了2.25、1.33和4.76倍,表现出优异的抗氧能力。另外,BFSSb1可以将基础油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值提高57.6%。并且与ZDDP相比,BFSSb1润滑的钢球平均磨损体积(WV)降低了64.4%。SEM和XPS证实了BFSSb1是提高摩擦学性能的关键。总之,BFSSb1很好地实现了抗氧、抗磨以及抗水解性能的平衡,进一步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揭示了BFSSb1优异的抗磨性能归因于分子中的B和F原子,而BFSSb1分子中的二苯胺结构片段则是其抗氧性能的关键来源。(3)再次,利用不同的硼源结构,合成了四种无SAPS(硫酸盐灰分、磷和硫)的水杨醛席夫碱硼化产物BNSb、BFNSb、BSPD和BFSPD。结果显示,这四种添加剂表现出了卓越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解性能。另外,虽然硼氟化产物(BFNSb和BFSPD)的抗氧性能比硼化产物(BNSb和BSPD)弱,但是它们均获得了比DPA、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ZDDP更优异的抗氧效果。同时,BFNSb具有优异的抗磨性能,而BNSb在载荷大于392 N时,表现出拮抗作用,抗磨性能变差。通过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理清了B和F元素对抗氧、抗磨性能的影响机制:引入B可以提高抗氧性能,但是,F会削弱抗氧性能;对抗磨性能而言,BNSb添加剂由于苯硼酸官能团具有大的空间位阻,不利于吸附成膜,减弱了抗磨性能;而BFNSb添加剂的F原子提高了添加剂吸附并参与抗磨的概率,生成的B2O3和Fe F3增强了抗磨性能。(4)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水杨醛希夫碱的含硼添加剂的油溶性,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水杨醛希夫碱的硼化无灰分散剂PIBSI-BSb,并进行了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研究表明,PIBSI-BSb具有优异的抗磨性能,与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PIBSI)、商业硼化分散剂154B和ZDDP相比,PIBSI-BSb的WV分别降低了79.1%、61.8%和60.3%。进一步利用SEM、EDS和XPS对磨损表面的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表明摩擦膜由B2O3、Fe O、含氮有机物和氟化铁等共同组成。研究揭示了添加剂的竞争吸附,分级抗磨的抗磨机理。另外,PIBSI-BSb与DPA、PIBSI和154B相比,氧化诱导期至少提高了2.3倍,同时提出了硼化水杨醛席夫碱与PIBSI的协同抗氧化机理。最后,PIBSI-BSb具有与PIBSI相当的分散性能,且在50℃,9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可以稳定1050小时以上,抗水解性能优异。因此,PIBSI-BSb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硼化无灰分散剂,实现了分散、抗水解、抗氧与抗磨四种性能的平衡与高效结合,具有多功能润滑添加剂应用的潜力。

马玉琪[3](2020)在《含氮、硼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润滑油添加剂能有效改善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降低机械磨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传统润滑油添加剂通常含有硫、磷和氯等元素,对设备有严重腐蚀并且易造成巨大环境污染;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日趋严重,环境友好型润滑油添加剂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合成了含氮、含硼和含氮硼类润滑油添加剂,不含硫、磷和氯等元素,对环境友好。首先对苯并三唑进行修饰,引入烷基链和含羟基碳链,合成了六种润滑油添加剂,油溶性实验表明含羟基的添加剂在基础油中油溶性较差,烷基链修饰的添加剂油溶性较好,本文对四种烷基链修饰添加剂的热稳定性、铜片腐蚀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探究了添加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最佳添加浓度。其次合成了醇醚型硼酸酯添加剂,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带水剂为甲苯、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12 h,对添加剂水解稳定性、铜片腐蚀和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探究了添加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最佳添加浓度。最后合成了两种以苯并三唑衍生物为阳离子、硼酸酯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添加剂,对添加剂油溶性、热稳定性、铜片腐蚀和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探究了添加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最佳添加浓度。

郝学颖[4](2020)在《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成为两大重要的课题,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能量损耗占整个能源损耗的30%50%以上。机械设备运作相互面的接触带来摩擦和磨损是设备丧失工作性能的主要原因。据估计,消耗的总燃料能量的近三分之一是用来克服发动机、变速器、轮胎和制动器的摩擦及其他机械和水动力损失。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能源的消耗是当务之急,制备新型润滑油添加剂是时代的需要。离子液体的化学稳定性和高热稳定性符合润滑油添加剂的需求。本文合成了四丁基胺-磷酸酯、四甲基胍-磷酸酯、三乙基苄基-十二烷二酸、四甲基胺-十二烷二酸、四丁基胺-十二烷二酸、1-乙酸甲酯-3-甲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1-乙基-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1-丁基咪唑-3-乙基羟基-水杨酸硼酸酯、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甲基水杨酸硼酸酯十种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并添加到GTL430和500N两种润滑油中应用,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黏度和铜片腐蚀进行了测试。按照GB/T 3142-1982标准,四球摩擦机在测试条件为75±2℃、压力为147 N、长磨时间为3600 s,主轴转速为1200r/min测试了摩擦学性能,以此结果来衡量添加剂的减摩性和抗磨性;测定了离子液体添加剂在40℃和100℃条件下的运动粘度,从而得到其黏度指数来衡量样品的粘温性;在温度为120℃,时间为3h条件下测定了添加剂的腐蚀性实验,来衡量添加剂对摩擦副的腐蚀程度。合成的离子液体添加剂在GTL430基础油中形成的磨斑最大相较于基础油来说降低47.90%,在500N基础油中磨斑降低49.20%;摩擦系数在GTL430基础油中最多相较于基础油来说降低了42.73%,在500N基础油中降低42.73%;添加剂的铜片腐蚀程度最小和最严重的的为1b和3b,但是相对于含卤素和硫的添加剂仍相对较小。

王丽霞[5](2019)在《硼系润滑添加剂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来,以有机硼酸酯、无机硼酸盐和六方氮化硼(h-BN)为代表的含硼化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抗氧化性以及生物降解性,作为环保型添加剂应用在摩擦学领域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首先,论文以改善硼酸酯的水解稳定性为目的,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将含氮化合物和苯环引入到硼酸酯结构中,合成了8种无灰低磷或无磷的含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和6种无灰无磷的含氮硼酸酯类添加剂,考察了它们在液体石蜡中的减摩抗磨性能。其次,论文以提高氮化硼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相容性为目的,制备了一系列表面功能化的氮化硼纳米材料,并对复合功能材料在液体石蜡和150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评价。第三,合成了系列羧基碳球/双乙二酸硼酸钠复合物,研究了它们在液体石蜡中的减摩抗磨性能,讨论了无机硼酸盐修饰的碳球复合物的摩擦学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8种低磷或无磷的含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它们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它们在液体石蜡中的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8种含氮苯硼酸酯化合物在液体石蜡中表现出良好的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可显着提高减摩和抗磨性能,且含磷氮苯硼酸酯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性能优于不含磷的苯硼酸酯添加剂。与商品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T202)相比,含磷氮苯硼酸酯添加剂表现出更好的减摩和抗磨效果。钢球磨损表面的SEM和EDS测试结果表明,含磷氮苯硼酸酯添加剂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含有硼、氮、磷元素的保护膜。2.利用N→B分子内配位键,设计、合成了6种无硫无磷的含氮硼酸酯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在液体石蜡中的油溶性、水解稳定性以及摩擦学性能,考察了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摩擦磨损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规律。结果表明,6种含氮硼酸酯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液体石蜡中,表现出良好的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作为液体石蜡的添加剂可显着减小磨斑直径,而且添加剂分子结构中的烷基链越长,抗磨效果越好。6种含氮硼酸酯化合物在液体石蜡中均未呈现出减摩性能。3.以草酸、硼酸、氢氧化钠和羧基碳球(HTC-COOH)为原料,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系列双乙二酸硼酸钠修饰的羧基碳球(HTC/NaBOB)复合物。考察了所合成的HTC/NaBOB复合物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HTC/NaBOB复合物都可以提高液体石蜡的摩擦学性能。在相同试验条件下,HTC/NaBOB复合物的减摩和抗磨性能优于HTC-COOH或NaBOB,说明HTC/NaBOB复合物中各组分存在一定的协同润滑效应。此外,HTC/NaBOB复合物的溶液离子电导率测试研究表明,HTC/NaBOB复合物在电池常用的有机溶剂和碳酸盐溶剂中的溶解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室温离子导电性,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钠离子电池电解质候选材料。4.采用超声辅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熔融热剥离方法处理商品h-BN,获得氮化硼纳米片(h-BNNSs)。以硅烷偶联剂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KH570)为修饰剂,对h-BNNSs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得到表面修饰的h-BNNSs(m-BNNSs),对所得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并评价它们在液体石蜡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显示,KH570通过共价键连接在h-BNNSs的表面上,形成表面修饰的氮化硼m-BNNSs,与商品块状h-BN相比,h-BNNSs和m-BNNSs在液体石蜡中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且明显改善液体石蜡的减摩和抗磨性能,m-BNNSs的摩擦学性能优于h-BNNSs。5.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为修饰剂,对纳米片状氮化硼h-BNNSs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合成了表面功能化修饰的氮化硼APTS-BNNSs。基于碳二亚胺反应,将4-羧基苯基硼酸(CPBA)共价连接在APTS-BNNSs表面,得到表面带苯基硼酸的氮化硼产品CPBA-BNNSs。对h-BNNSs、APTS-BNNSs和CPBA-BNNSs进行了分析表征,并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h-BNNSs、APTS-BNNSs和CPBA-BNNSs都具有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CPBA-BNNSs对150N基础油的减摩抗磨性能的改善最为显着。添加0.075 wt%CPBA-BNNSs的基础油,摩擦系数减小了32.3%,磨痕直径和摩擦面的平均磨损体积分别降低了42.9%和88.4%。对摩擦后钢球表面磨斑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了SEM、EDS和MicroXAM-3D的分析,结果发现,CPBA-BNNSs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含硼和氮元素的保护膜,从而减少摩擦,保护摩擦表面不受磨损。因此,CPBA-BNNSs可能被推荐作为一种潜在的润滑油添加剂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蒋正权[6](2019)在《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温、重载等苛刻工况下的润滑更加普遍,这就要求润滑油抗磨减摩剂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高效的润滑性能。而基于环保和燃油经济性的刚性需求,同样对高性能抗磨减摩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抗磨减摩添加剂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润滑工业发展的需求。二硫化钨(WS2)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在润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高温液相热分解法、温和液相法和喷雾干燥-固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油溶性氧化镍/二硫化钨(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和可分散还原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钨(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并研究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宽温域、乏油工况下的摩擦学使役行为,揭示了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高温液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以油胺作为表面修饰剂,利用二硫代钨酸铵前驱体在350℃下的液相热分解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避免了传统油溶性WS2纳米微粒制备过程中剧毒H2S气体的排放。考察了油溶性WS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和在基础油聚α烯烃(PA06)中的分散稳定性,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产物在PA06中从室温~2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油胺修饰WS2纳米片可显着提高PA06的抗磨减摩性能,其在200℃下可使摩擦系数降低52.2%、磨损减小99.8%。这是因为油溶性WS2纳米片可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两种润滑膜共同作用,从而提高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相关研究可望为解决宽温域(室温~200℃)尤其是高温苛刻工况下持续润滑的技术难题提供借鉴。2)针对因润滑系统故障造成的乏油苛刻工况下的宽温域持续润滑技术难题,提出利用纳米抗磨减摩剂在摩擦副表面产生高耐磨润滑膜的方法,以解决乏油苛刻工况下持续润滑问题。以二硫代钨酸铵和甲酸镍作为原料,利用高温(350℃)液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和NiO/WS2复合纳米微粒。研究了油溶性WS2纳米片、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在油润滑以及乏油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深入分析了纳米添加剂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不同于ZDDP,油溶性WS2纳米片和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乏油润滑工况下仍能保持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且油溶性NiO/WS2复合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优于WS2纳米片。这可能是因为油溶性NiO/WS2复合纳米微粒所含的少量的NiO具有“铆钉”作用,可以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致密、抗磨的润滑膜,从而在苛刻的乏油工况下有效避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使得机械设备即使在润滑系统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3)针对高温液相热分解法制备油溶性WS2纳米片中反应温度过高的缺陷,以六氯化钨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在较温和条件下(200℃)利用液相法制备了油胺修饰油溶性WS2纳米片,解决了温和条件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2纳米片的技术难题。研究了产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室温~3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分析了其润滑机制。四球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油胺修饰WS2纳米片可以显着提高基础油PA06在高温下的抗磨减摩性能。活塞环-缸套摩擦测试结果表明,油溶性WS2纳米片在室温~300℃的宽温度范围内的抗磨性能优于ZDDP。这是因为油胺修饰WS2纳米片能够有效地吸附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以WS2为主要成分的低剪切力物理吸附润滑膜;与此同时,部分WS2纳米片在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副接触表面生成由W03、FeSO4、FeS和Fe3O4组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共同作用,使得油溶性WS2纳米片从室温~300℃范围表现出比ZDDP更优异的抗磨性能,有望作为ZDDP的替代品用于开发高性能耐高温发动机润滑油。4)为了进一步提高油溶性WS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利用纸团状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自分散性,经喷雾干燥-固相热分解制备了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考察了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并利用活塞环-钢板摩擦副接触模式研究了其在PA06中从室温~3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原位表面修饰法制备的油溶性WS2纳米微粒相比,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能,在800℃下的热失重率仅为2.2%。与此同时,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室温~300℃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抗磨减摩性能优于RGO,且与发动机油复合剂中的抗磨减摩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原因在于,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可以在摩擦副的表面形成一层以RGO和WS2为主要成分的物理吸附润滑膜,同时复合纳米微粒也会在摩擦副的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一层由WO3、FeSO4和氧化铁组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共同作用,使得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宽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孙紫薇[7](2019)在《酸性磷酸酯胺盐的合成及复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用极压抗磨剂来提高机械效率以及使用寿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在此背景下对磷氮型极压抗磨剂在合成路径以及使用方法上进行研究。用P2O5、异癸醇反应合成酸性磷酸酯,后通过胺化反应合成酸性磷酸酯胺盐。合成方法以往合成方法相比,改变了醇的种类、未使用溶剂,合成过程绿色环保。同时合成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并分别对两种产物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最后考察两种添加剂的复配使用效果。通过红外、VPO数均分子量、热重以及核磁共振等分析表征手段证明合成物为目标产物。通过控制不同的变量考察生成物的产率和pH寻找最佳合成条件,其最佳合成条件:n(P2O5):n(异癸醇):n(油胺)=1:3:0.9,反应温度85110℃,反应时间12.5 h。此条件下,合成产物酸性磷酸酯胺盐的pH在5.5左右,收率可达92.76%。通过四球试验、抗腐蚀性测试、及油溶性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此添加剂不仅有良好的油溶性,抗腐蚀性,在极压抗磨性能上也有很大的提高。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最佳合成条件:质量比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硼酸=16:1,溶剂摩尔比正丁醇:甲苯=1:2,反应温度95℃,抽滤温度110120℃,反应时间6 h,抽滤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合成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收率为89.6%。考察了两种添加剂的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单独使用,酸性磷酸酯胺盐添加量为2 wt%、硼氮型加剂量为3 wt%时极压抗磨性最佳。当酸性磷酸酯胺盐与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质量比为2:1时复配效果最佳,比单独使用酸性磷酸酯胺盐及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PB值分别提高了17.5%和38.8%,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2.67%和18.1%。在抗腐蚀性和低温油溶性方面,复配使用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

王颖[8](2019)在《液体苯三唑胺盐4071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要求使用无硫、无磷的润滑剂,国内外有很多专利及文献做了关于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报道,特别是含氮杂环化合物是优秀的多官能团润滑油添加剂。不添加硫和磷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还具有很好的极压减摩抗磨性能,能够满足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论文介绍了两种含氮添加剂液体苯三唑胺盐和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合成及应用,均采用Mannich反应原理,液体苯三唑胺盐以油胺、固态甲醛、酸性苯三唑为原料,先加入油胺和固态甲醛进行胺甲基化反应,再加入酸性苯三唑。而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以油胺、固态甲醛和甲基苯三唑为原料,采用“一锅法”,也就是将三个原料一起加入使反应同时进行。用红外光谱和VPO分子量、核磁共振H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铜片腐蚀等方法检测其抗腐蚀性能及低温油溶性,用热重分析检测添加剂的热稳定性能,用四球摩擦机测定磨斑直径、摩擦系数、PB值及PD值来检测其抗磨减摩性和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本方法合成的液体苯三唑胺盐收率可达到93.57%,并且比固态苯三唑胺盐有更好的低温油溶性和抗腐蚀性能,加入量为1%时磨斑直径最小为0.39mm,比基础油减少了30.36%。添加量为1.5%时PB值比基础油高出一倍。所合成的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收率可达到93.62%,加入量为2.0%时磨斑直径最小为0.42mm,比基础油减小了32.25%,添加量为2.0%时PB值比基础油高出一倍。表明该方法合成的液体苯三唑胺盐和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都有很好的极压抗磨性能。液体苯三唑胺盐的第一分解温度为209.43℃,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第一分解温度为206.92℃,说明两种添加剂均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苏文亮[9](2019)在《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硫化异丁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润滑油含硫极压剂,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作用,但其传统的生产过程不环保,产生工业三废多,最终产品臭味大,限制了其在润滑油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针对硫化异丁烯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于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替代物的研究。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了含硫极压剂的主要合成工艺,以不饱和烯烃与单质硫和硫化氢为原料,采用更为环保的工艺路线,合成了两种环保型含硫极压剂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不饱和烯烃与硫化氢和单质硫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和二烷基五硫化物两种含硫极压剂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气相质谱,热重量分析仪,硫元素分析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验证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2)在对合成的两种含硫极压剂进行性能研究过程中,首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润滑油及添加剂气味测试的方法,发现两种含硫极压剂都具有低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对两种含硫极压剂进行了油溶性,活性硫含量,铜腐蚀,四球摩擦等性能的系统评价,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四球烧结负荷为250 kg,总硫含量22%,活性硫含量2.5%,为低活性高极压含硫剂,符合齿轮油和润滑脂应用特点;而二烷基五硫化物四球烧结负荷为250 kg,总硫含量达40%,活性硫含量35%,为典型的高活性高极压含硫剂,性能符合金属加工液产品应用特点;两种含硫极压剂可以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应用于润滑油产品中。(3)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含磷抗磨剂复配研究其极压抗磨性能,进一步配合其他功能添加剂得到工业齿轮油全配方,研究结果显示其符合L-CKD级别工业齿轮油各项标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适合作为齿轮油的极压剂使用。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抗磨剂配合应用于润滑脂中,发现复配后可以使四球极压值提高96-98%,使润滑脂氧化压力降下降68%,其适合在润滑脂中作为极压剂使用。将二烷基五硫化物在金属加工液中进行应用性能研究,发现其与超碱值磺酸钙复配使用,可以使烧结负荷提升275%,磨斑直径下降24%,明显地提高极压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与不饱和聚酯复配使用,使烧结负荷提升212%,明显提高了极压承载能力,因此二烷基五硫化物适合作为极压剂应用到金属加工液中。

范丰奇,王将兵,周旭光[10](2018)在《不同极压抗磨剂的研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不同种类的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对其抗磨机理和在润滑油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种类的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溶性有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溶性有机减摩抗磨添加剂
    1.1 磷系减摩抗磨添加剂
        1.1.1 磷酸酯
        1.1.2 含磷硼酸酯
    1.2 硫系减摩抗磨添加剂
        1.2.1 含硫氮杂环化合物
        1.2.2 ZDDP
        1.2.3 Mo DTC
        1.2.4 有机硫金属减摩抗磨添加剂
        1.2.5 硫化异丁烯
    1.3 含氮杂环类减摩抗磨添加剂
    1.4 硼酸酯及其衍生物
    1.5 离子液体减摩抗磨添加剂
2 对于油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建议及展望
    2.1 低硫、低磷型添加剂
    2.2 含硼环境友好添加剂
    2.3 含氮杂环型减摩抗磨添加剂
    2.4 离子液体减摩抗磨添加剂
3 结束语

(2)基于水杨醛席夫碱的含硼润滑添加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添加剂概述
        1.2.1 润滑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
        1.2.2 润滑添加剂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1.3 含硼添加剂
        1.3.1 有机硼酸酯添加剂
        1.3.2 有机硼酸酯的摩擦学作用机理
        1.3.3 有机硼酸酯化合物存在的问题
    1.4 含氮有机硼酸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构筑BN配位键
        1.4.2 构筑BN环结构
        1.4.3 利用苯硼酸结构
        1.4.4 硼化水杨醛席夫碱类化合物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杨醛席夫碱抗氧剂的合成、与ZDDP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测试方法与仪器
        2.2.3 水杨醛席夫碱抗氧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抗腐蚀性能结果与讨论
        2.3.2 抗氧化性能结果与讨论
        2.3.3 极压性能结果与讨论
        2.3.4 抗磨性能结果与讨论
        2.3.5 磨损表面分析
        2.3.6 水杨醛席夫碱抗氧剂与ZDDP的协同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硼化水杨醛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方法与仪器
        3.2.3 硼化水杨醛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解性实验与基础油选择
        3.3.2 水解稳定性结果与讨论
        3.3.3 抗氧化性能结果与讨论
        3.3.4 极压性能结果与讨论
        3.3.5 抗磨性能结果与讨论
        3.3.6 磨损表面分析
        3.3.7 机理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硼化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硼源设计及其性能与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测试方法与仪器
        4.2.3 硼化水杨醛席夫碱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稳定性结果与讨论
        4.3.2 抗氧化性能结果与讨论
        4.3.3 抗磨性能结果与讨论
        4.3.4 磨损表面分析
        4.3.5 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4.3.6 水解稳定性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硼化水杨醛席夫碱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测试方法与仪器
        5.2.3 新型硼化水杨醛席夫碱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磨性能结果与讨论
        5.3.2 磨损表面分析
        5.3.3 抗磨机理假设
        5.3.4 抗氧化性能结果与讨论
        5.3.5 抗氧机理研究
        5.3.6 分散性结果与讨论
        5.3.7 水解稳定性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与价值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含氮、硼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添加剂的发展现状
    1.3 润滑油添加剂的分类
        1.3.1 有机润滑油添加剂
        1.3.1.1 含氯有机化合物添加剂
        1.3.1.2 含磷有机化合物添加剂
        1.3.1.3 含硫有机化合物添加剂
        1.3.1.4 含氮有机化合物添加剂
        1.3.1.5 有机硼酸酯添加剂
        1.3.1.6 有机金属添加剂
        1.3.2 离子液体添加剂
        1.3.3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BTE-1和BTE-2 有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
        2.3.2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BTD-1和BTD-2 有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
        2.3.3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BTM-1和BTM-2 有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核磁图谱分析
        2.4.2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油溶性测试
        2.4.3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热稳定性测试
        2.4.4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2.4.4.1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添加剂在500N基础油摩擦学性能测试
        2.4.4.2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添加剂在GTL430基础油摩擦学性能测试
        2.4.5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粘度测试
        2.4.6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润滑油添加剂的铜片腐蚀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合成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有机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TEB的合成
        3.3.2 带水剂对添加剂TEB产率的影响
        3.3.3 温度对添加剂TEB产率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添加剂TEB产率和颜色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核磁图谱分析
        3.4.2 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油溶性测试
        3.4.3 硼酸酯水解稳定性性测试
        3.4.4 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TEB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3.5 硼酸酯添加剂的铜片腐蚀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离子液体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药品与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DEB离子液体添加剂的制备
        4.3.2 苯并三唑衍生物类DBB离子液体添加剂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苯并三唑离子液体的核磁图谱分析
        4.4.2 苯并三唑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油溶性测试
        4.4.3 苯并三唑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热稳定性测试
        4.4.4 苯并三唑类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4.4.4.1 苯并三唑类离子液体添加剂在500N基础油摩擦学性能测试
        4.4.4.2 苯并三唑类离子液体添加剂在GTL430基础油摩擦学性能测试
        4.4.5 苯并三唑类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粘度测试
        4.4.6 苯并三唑类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铜片腐蚀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课题背景
        1.1.1 润滑油对环境的污染
        1.1.2 摩擦的机理
        1.1.3 磨损
    1.2 国内外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润滑油行业中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磷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摩擦学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四丁基胺-磷酸酯的制备
        2.3.2 四甲基胍-磷酸酯的制备
    2.4 磷酸酯离子液体的表征
    2.5 磷酸酯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2.6 磷酸酯离子液体的粘度测试
    2.7 磷酸酯离子液体的腐蚀性研究
    2.8 结果与讨论
        2.8.1 磷酸酯离子液体的表征
        2.8.2 磷酸酯离子液体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2.8.3 磷酸酯离子运动粘度测试结果分析
        2.8.4 磷酸酯铜片腐蚀测试结果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三乙基苄基-十二烷二酸的合成
        3.3.2 四甲基-十二烷二酸的合成
        3.3.3 四丁基-十二烷二酸的合成
    3.4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3.5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3.6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的粘度测试
    3.7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的腐蚀性研究
    3.8 结果与讨论
        3.8.1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3.8.2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8.2.1 三乙基苄基胺-十二烷二酸的测试结果
        3.8.2.2 四甲基胺-十二烷二酸的测试结果
        3.8.2.3 四丁基胺-十二烷二酸的测试结果
        3.8.3 胺-十二烷二酸离子液体运动粘度测试结果分析
        3.8.4 胺-十二烷二酸铜片腐蚀结果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硼离子液体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药品与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1-乙酸甲酯3甲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合成
        4.3.2 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合成
        4.3.3 1-乙基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合成
        4.3.4 1-丁基咪唑3乙基羟基-水杨酸硼酸酯的合成
        4.3.5 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甲基水杨酸硼酸酯的合成
    4.4 硼酸酯离子液体的表征
    4.5 硼酸酯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4.6 硼酸酯离子液体的粘度测试
    4.7 硼酸酯离子液体的腐蚀性研究
    4.8 结果与讨论
        4.8.1 硼酸酯离子液体的表征
        4.8.2 硼酸酯离子液体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4.8.2.1 1-乙酸甲酯3甲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测试结果
        4.8.2.2 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测试结果
        4.8.2.3 1-乙基3丁基咪唑-水杨酸硼酸酯的测试结果
        4.8.2.4 1-丁基咪唑3乙基羟基-水杨酸硼酸酯的测试结果
        4.8.2.5 1-乙酸甲酯3丁基咪唑-甲基水杨酸硼酸酯的测试结果
        4.8.3 硼酸酯离子液体运动粘度测试结果分析
        4.8.4 硼酸酯离子液体铜片腐蚀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申请专利
    三、参加的横向课题

(5)硼系润滑添加剂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摩擦学性能研究概述
        1.2.1 摩擦、磨损及润滑
        1.2.2 基础油和添加剂
    1.3 含硼润滑添加剂
        1.3.1 硼酸酯类添加剂
        1.3.2 无机硼化合物
        1.3.3 含硼离子液体润滑添加剂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2章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合成
    2.4 分析表征与测试
        2.4.1 红外光谱
        2.4.2 核磁共振氢谱
        2.4.3 高分辨率质谱
        2.4.4 热稳定性测试
        2.4.5 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测试
        2.4.6 摩擦磨损测试
        2.4.7 磨斑表面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结构表征
        2.5.2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2.5.3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分析
        2.5.4 含磷、氮苯硼酸酯类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合成
    3.4 分析表征与测试
        3.4.1 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测试
        3.4.2 摩擦磨损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结构表征
        3.5.2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3.5.3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油溶性和水解稳定性分析
        3.5.4 含N→B键硼酸酯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乙二酸硼酸钠功能化羧基碳球(HTC/NaBOB)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HTC/NaBOB复合物的制备
        4.3.1 HTC-COOH的制备
        4.3.2 NaBOB和 HTC/NaBOB复合物的制备
    4.4 分析表征与测试
        4.4.1 X-射线粉末衍射
        4.4.2 元素分析
        4.4.3 原子力显微镜
        4.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4.4.5 摩擦磨损测试
        4.4.6 电化学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HTC-COOH、NaBOB和 HTC/NaBOB复合物的热分析及结构表征
        4.5.2 摩擦学性能
        4.5.3 电化学性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BNNSs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h-BNNSs和 m-BNNSs的制备
        5.3.1 h-BNNSs的制备
        5.3.2 OH-BNNSs的制备
        5.3.3 m-BNNSs的制备
    5.4 表征与测试
        5.4.1 分散稳定性测试
        5.4.2 摩擦磨损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h-BN、h-BNNSs、OH-BNNSs和 m-BNNSs的表征
        5.5.2 分散稳定性分析
        5.5.3 摩擦学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CPBA-BNNSs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h-BNNSs、APTS-BNNSs和CPBA-BNNSs的制备
        6.3.1 h-BNNSs和OH-BNNSs的制备
        6.3.2 APTS-BNNSs的制备
        6.3.3 CPBA-BNNSs的制备
    6.4 表征与测试
        6.4.1 分散稳定性测试
        6.4.2 摩擦磨损测试
        6.4.3 磨斑表面测试
    6.5 结果与讨论
        6.5.1 h-BN、h-BNNSs、OH-BNNSs、APTS-BNNSs和CPBA-BNNSs的表征
        6.5.2 分散稳定性分析
        6.5.3 摩擦学性能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FT-IR谱图
附录B ~1H-NMR谱图
附录C HRMS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宽温域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2.1 宽温域润滑油抗磨减摩剂的分类
        1.2.2 宽温域润滑油抗磨减摩剂的发展现状
    1.3 WS_2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
        1.3.1 WS_2纳米微粒的摩擦学研究
        1.3.2 WS_2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前驱体二硫代钨酸铵的合成
        2.2.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制备
        2.2.4 二硫代钨酸铵前驱体和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表征方法
        2.2.5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06中的分散稳定性、抗氧化性及润滑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前驱体二硫代钨酸铵的制备过程和物相组成
        2.3.2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合成过程、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2.3.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06中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能
        2.3.4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2.3.5 WS_2纳米片与市售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摩擦学性能对比
        2.3.6 WS_2纳米片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乏油工况下WS_2纳米片及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制备
        3.2.3 油溶性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
        3.2.4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表征方法
        3.2.5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3.3.2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3.3.3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3.3.4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和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使役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温和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
        4.2.3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表征方法
        4.2.4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分散性和摩擦学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4.3.2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4.3.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4.3.4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润滑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设计制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合成
        5.2.3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表征
        5.2.4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评价
        5.2.5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和发动机油复合剂在PAO6中的协同作用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间体[WOS_2]/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结构
        5.3.2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5.3.3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5.3.4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5.3.5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制
        5.3.6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和发动机油复合剂的协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酸性磷酸酯胺盐的合成及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润滑油简介
        1.1.1 润滑油的组成与作用
        1.1.2 传统炼油工艺
        1.1.3 加氢生产工艺
        1.1.4 异构脱蜡工艺
    1.2 润滑油添加剂近况
        1.2.1 国内外润滑油添加剂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润滑油添加剂面临的问题
    1.3 润滑油添加剂的介绍
        1.3.1 无灰分散剂
        1.3.2 清净剂
        1.3.3 分散剂与清净剂的区别
        1.3.4 黏度指数改进剂
        1.3.5 极压抗磨剂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两种添加剂的合成方法、表征方法以及性能测试
    2.1 试剂与仪器
    2.2 添加剂的制备
        2.2.1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制备
        2.2.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性能考察
3 酸性磷酸酯胺盐合成条件考察、表征与性能分析
    3.1 酸性磷酸酯胺盐合成条件考察
        3.1.1 磷氮摩尔比对生成酸性磷酸脂胺盐的收率及p H的影响
        3.1.2 反应总时间对产物收率及pH的影响
        3.1.3 成酯温度对酸性磷酸酯的收率及pH的影响
        3.1.4 胺化温度对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收率及pH的影响
    3.2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结构鉴定
        3.2.1 红外分析
        3.2.2 核磁共振分析
        3.2.3 产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3.3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抗腐蚀性以及油溶性测试
        3.3.1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抗腐蚀性
        3.3.2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油溶性能
    3.4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摩擦性能
        3.4.1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最佳添加量
        3.4.2 酸性磷酸酯胺盐的使用温度
        3.4.3 合成酸性磷酸酯胺盐与市售磷氮型添加剂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酸性磷酸酯胺盐与含硼添加剂的复配特性研究
    4.1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合成条件考察
        4.1.1 反应温度产物收率与pH的影响
        4.1.2 溶剂比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4.2 合成样品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表征
        4.2.1 红外分析
        4.2.2 热重分析
    4.3 复配使用对润滑油使用性能的影响
        4.3.1 含硼添加剂对润滑油极压抗磨性的影响
        4.3.2 复配比例对润滑油极压抗磨性的影响
        4.3.3 单剂和复配添加剂对润滑油腐蚀程度的影响
        4.3.4 添加剂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低温油溶性能考察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液体苯三唑胺盐4071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
        1.2.1 粘度指数改进剂
        1.2.2 清净分散剂
        1.2.3 抗氧化剂
        1.2.4 油性剂
        1.2.5 降凝剂
        1.2.6 极压抗磨剂
    1.3 含氮杂环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1.3.1 含氮杂环添加剂的发展
        1.3.2 含氮杂环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1.4 苯三唑脂肪胺盐合成方法发展
        1.4.1 以甲醇为溶剂的合成方法
        1.4.2 以水为溶剂
    1.5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相关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2.1 液体苯三唑胺盐和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反应原理
        2.2.2 液态苯三唑胺盐的合成
        2.2.3 液态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合成
        2.2.4 反应物产率的计算方法
    2.3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2.3.1 温度对液体苯三唑胺盐收率的影响
        2.3.2 温度对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收率的影响
    2.4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4.1 时间对液体苯三唑胺盐收率的影响
        2.4.2 反应时间对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收率的影响
    2.5 反应原料比对产物的影响
        2.5.1 原料比对液体苯三唑胺盐的影响
        2.5.2 原料比对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影响
3 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
    3.1 傅里叶红外谱图
        3.1.1 液态苯三唑胺盐红外谱图
        3.1.2 液态甲基苯三唑胺盐红外谱图
    3.2 VPO分子量
        3.2.1 液体苯三唑胺盐的分子量
        3.2.2 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分子量
    3.3 元素分析
        3.3.1 液体苯三唑胺盐的元素分析
        3.3.2 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元素分析
    3.4 核磁共振H谱
        3.4.1 液体苯三唑胺盐核磁共振H谱
        3.4.2 液体甲基苯三唑胺核磁共振H谱
4 合成产物的性能测试
    4.1 油溶性
        4.1.1 不同添加量在常温下的油溶性
        4.1.2 三种添加剂在不同温度时的油溶性
    4.2 抗腐蚀性
        4.2.1 液体苯三唑胺盐的抗腐蚀性
        4.2.2 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抗腐蚀性
    4.3 热稳定性
        4.3.1 液体苯三唑胺盐的热稳定性结果
        4.3.2 液体甲基苯三唑胺盐的热稳定性结果
    4.4 摩擦学性能测试
        4.4.1 抗磨性能
        4.4.2 添加量对PB、PD值的影响
        4.4.3 添加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5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油及添加剂
    1.2 极压抗磨剂
    1.3 含硫极压剂
    1.4 硫化异丁烯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环保型含硫极压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含硫极压剂的制备
        2.3.1 实验原理
        2.3.2 二烷基五硫化物的制备
        2.3.3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的制备
    2.4 含硫极压剂的表征
        2.4.1 含硫极压剂的硫含量分析
        2.4.2 含硫极压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含硫极压剂的气相质谱分析
        2.4.4 含硫极压剂的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硫极压剂性能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实验方案
        3.2.1 油溶性测试
        3.2.2 气味测试
        3.2.3 活性硫含量测试
        3.2.4 铜腐蚀性
        3.2.5 四球摩擦磨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溶性
        3.3.2 气味测试
        3.3.3 活性硫
        3.3.4 铜腐蚀
        3.3.5 四球摩擦磨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硫极压剂的复配性能研究
    4.1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齿轮油中的应用
        4.1.1 齿轮油中极压抗磨剂的复配
        4.1.2 含磷抗磨剂
        4.1.3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含磷抗磨剂复配性能研究
        4.1.4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齿轮油配方中的应用
    4.2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润滑脂中的应用
        4.2.1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ZDDP复配的极压抗磨性能研究
        4.2.2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ZDDP复配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3 二烷基五硫化物在金属加工液中的应用
        4.3.1 二烷基五硫化物与高碱值磺酸钙的复配性能研究
        4.3.2 二烷基五硫化物与聚酯的复配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极压抗磨剂的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各类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磷系极压抗磨剂
    1.2 含氮杂环极压抗磨剂
    1.3 含硼极压抗磨剂
    1.4 有机金属盐类极压抗磨剂
    1.5 纳米抗磨添加剂
2 总结与展望

四、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溶性有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 于强亮,蔡美荣,周峰,刘维民. 表面技术, 2020(09)
  • [2]基于水杨醛席夫碱的含硼润滑添加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D]. 王声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
  • [3]含氮、硼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 马玉琪. 辽宁大学, 2020(01)
  • [4]离子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测试研究[D]. 郝学颖. 辽宁大学, 2020(01)
  • [5]硼系润滑添加剂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 王丽霞. 辽宁大学, 2019(10)
  • [6]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D]. 蒋正权. 河南大学, 2019(05)
  • [7]酸性磷酸酯胺盐的合成及复配研究[D]. 孙紫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液体苯三唑胺盐4071的合成及应用[D]. 王颖.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9]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D]. 苏文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不同极压抗磨剂的研究发展[J]. 范丰奇,王将兵,周旭光. 润滑油, 2018(04)

标签:;  ;  ;  ;  ;  

油溶性含硼抗磨添加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