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最佳”

另一个“世界最佳”

一、另一种"世界之最"(论文文献综述)

苏彦霏[1](2021)在《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孙嘉祥[2](2021)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文中研究表明

李子涵[3](2021)在《交际翻译视阈下《食物修复》(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王连柱[4](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认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李云飞[5](2020)在《国内外建筑史教材教参资源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郭丽环[6](2020)在《本地偏好对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及融资效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线交易场景中,本地偏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指投资者行为呈现地理位置上的趋同性,而不是扩散到广泛的距离范围,换句话说,投资者行为很难打破地理位置限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结构分析、政策制定以及社会福利提供等方面,都应该考虑投资者行为的本地偏好特征。贸易的本地偏好并被认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六大谜团之一。在众筹平台中,所有资金流都是通过在线转账实现的,不涉及地理位置隔阂;同时,信息流对所有投资者来说都是可见的,亦不存在地理位置的差异。互联网发展打破了线下交易的空间壁垒,理应不会呈现显着的本地偏好现象。但鲜有研究专注于在线众筹市场中的本地偏好,更没有研究试图讨论在线众筹中本地偏好的经济影响;更没有相关研究试图比较不同国家间投资者的本地偏好差异。本文引入数据挖掘和计量模型,搭建投资者本地偏好行为与众筹项目融资效果的桥梁。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组、分层、分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投资者多层次本地偏好行为模型。采用来自全球最大的基于回报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的数据,采用爬虫技术抓取了136234个众筹项目,以及这些众筹项目的地理位置数据,爬虫还采集了所有投资者的地理位置信息。而为了横向比较中美两国投资者在本地偏好上的差异,采用了来自点名时间(Demohour)上的347个中文众筹项目,及其详细的投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实证分析方法,本文得到的了以下关键的研究结论:(1)打破了地理位置局限的在线众筹模式,表现出了显着的本地偏好。在线金融市场中,本地偏好是投资者的典型行为模式,即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距离自身较近的众筹项目,而不愿意投资距离较远的众筹项目。(2)证实了投资者在不同项目类别中的本地偏好呈现不同的趋势。已有的研究中,都是把投资者行为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而没有对本地偏好对象进行细分。本文把项目按照类别进行细分,证明了在不同的项目类别下,投资者行为呈现不同模式的本地偏好。一些项目类别中,本地偏好显着存在并影响融资绩效;而在另外一些项目类别中则没有这种效果。(3)本地偏好在众筹投资行为中的存在具有层次性,动态扩散性并对融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采用的数据具有时间变量,便于以动态视角考察本地偏好的变化,有助于深刻理解投资者行为模式的变化。在融资初期,投资者与融资者的距离较近,随着融资的进行,投融双方的平均距离从3605公里逐渐增加到4229公里。本地偏好的扩散在不同项目类别中呈现完全相异的走势,通过预测模型发现,在考虑本地偏好的扩散下,对项目融资结果的预测准确率从63%上升到70%以上。(4)对中美两国投资者的本地偏好趋势进行比较,实际投资数据表明:美国的投资者更加开放,他们投资外国项目的比例更大;而中国投资者的本地偏好则更加强烈,即中国投资者投资本国的项目更加积极。从中美两国的内部上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本地偏好,展示了地区差异。理论上,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对投资者的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存在影响,在海洋贸易背景下,投资者更加具有开放的精神,因此对本地资源的偏好较小。而在中国的农耕背景,投资者受到农耕文化、乡土情结、血缘、姻缘、乡缘、地缘、人缘等因素更大,对本地资源的依赖也更大。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投资者行为差异,有助于扩展乡土情结对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的应用和解释。本文丰富了对投资者行为模式的理解,提升了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营销渠道,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照。本研究有助于以本地偏好行为模式作为指导,设计新一代的互联网众筹模式:依据投资者行为模式的特点,指导设计新一代的互联网众筹模式,充分考虑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投资特点,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融资能力和友好性。

黄福[7](2020)在《基于遗传继承视角的研究前沿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研究前沿具有先导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以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发展迅猛,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席卷全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实施好。面对科技研究前沿不断拓展、新兴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我国需要在准确把握世界科技研究前沿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占领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1)研究前沿界定与识别方法研究,研究前沿遗传继承理论模型构建;(2)研究前沿演化路径以及演化模式研究;(3)研究前沿特征指标构建及其演化趋势分析;(4)系统设计与实证分析。首先,对研究前沿概念以及识别方法与指标进行分析与确定,并利用改进的共被引分析方法通过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前沿的识别。其次,利用遗传继承指标对连续时间窗中研究前沿的遗传继承关系进行判定,构建研究前沿的遗传继承理论模型。基于此理论模型,对研究前沿的演化路径以及演化模式进行判定。接下来,通过研究前沿的新颖性、关注度、活跃度、成长性、潜力值等基本属性指标构建研究前沿的前沿性综合指标和成熟度综合指标,并辅以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和主题相似性指标,对研究前沿演化的特征分布及其演化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对尚处于发展中的研究前沿的生命周期进行预测。最后,对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两个热门高科技领域中的研究前沿演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个领域研究前沿的演化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前沿的更新换代都非常迅速,其中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更迭比纳米技术更迅速。另外,我们还发现两个领域非线性演化模式的占比都明显高于线性演化模式,这一点与作为会聚技术代表的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的交叉学科属性是相契合的。在演化特征上,我们发现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存在各自的特点,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前沿性、成熟度与相邻主题相似性特征的在不同长度路径之间分布均相对平稳,但首尾主题差异性在长度越长的路径中差异性越大。在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布上,两个领域也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度中心势与接近中心势在不同长度路径之间分布都较为平稳。通过演化趋势的比较,我们发现在演化过程中两个领域多数路径随着研究前沿的演化其前沿性均逐渐减弱、成熟度均逐渐增强。在演化强度上,两个领域短期演化模式与线性演化模式下的研究前沿特征的变化更为剧烈。通过对两个领域发展中的研究前沿进行预测,我们发现非线性演化模式下的研究前沿未来可能的演化时间更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政策倾斜。

李沛津[8](2019)在《国乒退赛事件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和信息技术变革,导致舆论生态和舆论格局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体育事业发展还是我国的舆情舆论,都发展到了重要阶段;在WEB2.0时代,大数据算法成为了各平台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也深化了舆论格局和生态变革的加剧,从时效度着力,加强信息公开,利用互联网采集民意、汇聚民智、监督和引导舆论已成为当今舆论格局下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乒乓球运动发展稳健且优势明显,备受社会关注,同时社会舆论生态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变化,对网络舆情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力求在此背景下对单一突发事件即“国乒退赛事件”进行全面的解剖和研究,力求在舆情理论和舆论引导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本文以国乒退赛事件中,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对国乒退赛个案进行舆论演变、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舆论引导策略。研究发现,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态度缺乏诚意,容易引起网民的不满;(2)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是事件发生的根源之一;(3)政府部门处理舆情舆论时借势不足,单靠主流媒体发声过于刻板单一;(4)对于舆情舆论的跟进不够,缺乏主动引导。研究据此提出政府舆论引导的如下策略:(1)政府声明应认真诚恳,正确对待舆论;(2)重视日常的信息公开,避免网友因信息不足而猜测;(3)充分联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广泛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宣传引导;(4)及时引导抢占舆论高低,对舆论的变化及时跟进、调整。

洪莹莹[9](2019)在《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女子学院的考察(1848-1921)》文中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实行女子高等教育,延续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了。回首其发展历史,满是不易与艰苦。本文选择英国女子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女子高等教育目前是世界范围内的重点研究课题,同时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女子教育、女子高等教育和女子学院的基本概念;采用历史研究法分析1848-1921年间英国社会和当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史实;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1848-1921年间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同时期的男性教育以及与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总结其特点。论文首先分析了英国女子高等教育源起于三个因素:蒸汽时代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教育的推动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引导。其次,将女子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女王学院、贝德福德学院、北伦敦学院与切滕汉姆女子学院四所女子学院的初建和隶属传统大学的女子学院的建立。初建的女子学院在课程设置、学院管理模式、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即保守又创新,还获得了大学地方考试的资格;女子学院接轨传统大学后,更是突破性的在传统大学获得了学位资格。然后,通过对史实的研究分析,总结出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六个特点:办学理念从创建独立空间发展为追求两性平等、价值取向由服务婚姻家庭向彰显个体独立发展、教育内容从关注职业实用发展到注重理性培养、中产阶级女子始终是中坚力量、学位斗争循序渐进以及女教师的杰出贡献。最后,分析了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英国女性的教育和就业的影响,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关注高校女教师的发展、注重引导高校女子理性选择专业、关注高校女子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丰富女子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吴红云[10](2018)在《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往往是各国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从人才培养这一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来看,目前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当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现有的关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献来看,基于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理论、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三螺旋理论及源自生态学领域的创业生态系统等理论,均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尚不足以支撑研究型大学实现其创业教育的本然使命。本研究系统地对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将创业教育中零散的人本主义实践上升为理论自觉。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其实现依赖于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的成长,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而且有助于研究型大学统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联。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能让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至于迷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误区。本选题的意义首先是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案例调研,剖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为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其次,本研究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相关成果可以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战略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第三,从学科建设层面而言,本研究得出的人本主义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文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主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作为案例,通过访谈、文献查阅、参加会议、现场考察等方式,围绕中外四所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学习者、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和关键环节,探寻不同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异同,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深度剖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优化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创业教育模式,有助于避免创业教育的功利性,矫正创业教育“唯利是图”倾向而导致人的异化,从而实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本然使命。二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此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三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可调性、亲和性的特征,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系统,适应当前复杂多元的创业教育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实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的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的创业教育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另一种"世界之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另一种"世界之最"(论文提纲范文)

(4)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及物性
        2.2.1 句法及物性
        2.2.2 语义及物性
    2.3 及物性系统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3.3 研究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4.1 引言
    4.2 丰富性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3 层次性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4 张力性
        4.4.1 何谓张力性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5 隐喻性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6 抽象性
        4.6.1 何谓抽象性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5.1 引言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3.1 关于感叹语气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1 关于“环境”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5.5.1 关于省略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6.1 引言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6)本地偏好对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及融资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在众筹融资中的环节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心理偏好理论
        2.1.2 本地偏好理论
        2.1.3 本地偏好的解释理论
        2.1.4 众筹理论
    2.2 本地偏好的经济和政策影响研究
        2.2.1 本地偏好的经济影响
        2.2.2 本地偏好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2.3 在线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研究
    2.4 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本地偏好研究
        2.4.1 在线投资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2.4.2 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中的本地偏好
        2.4.3 本地偏好对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的影响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框架和研究数据
    3.1 研究定义
    3.2 研究框架说明
    3.3 研究数据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汇总
        3.3.3 距离计算说明
    3.4 统计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的静态本地偏好及对融资效果的影响
    4.1 静态本地偏好研究问题和假设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假设
    4.2 静态本地偏好模型
        4.2.1 静态本地偏好度量模型
        4.2.2 国家层次的静态本地偏好分析
        4.2.3 区域市场的静态本地偏好叠加效应
    4.3 静态本地偏好对融资效果的影响
        4.3.1 模型因变量
        4.3.2 距离分析以及经济效用
        4.3.3 二阶分析模型以及检测结果
    4.4 静态本地偏好的讨论
        4.4.1 静态本地偏好的机理分析及影响
        4.4.2 基于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的静态本地偏好的解释
        4.4.3 静态本地偏好对管理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的动态本地偏好及对融资效果的影响
    5.1 动态本地偏好研究差距和研究问题定义
        5.1.1 研究差距
        5.1.2 研究问题定义
    5.2 动态本地偏好距离扩散模型
        5.2.1 动态数据处理
        5.2.2 动态距离扩散模型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本地偏好的扩散
        5.3.2 国家级本地偏好扩散模型与融资效果
        5.3.3 州(省)级本地偏好扩散模型与融资效果
        5.3.4 城市级本地偏好扩散模型与融资效果
        5.3.5 跨项目类别的距离扩散模型比较
        5.3.6 动态本地偏好对融资效果的影响
        5.3.7 预测模型
    5.4 动态本地偏好的讨论
        5.4.1 基于心理距离的动态本地偏好的讨论
        5.4.2 动态本地偏好的管理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本地偏好的比较性研究:中美差异以及基于文化背景的解释
    6.1 本地偏好的比较性研究差距以及研究问题定义
        6.1.1 研究差距
        6.1.2 研究问题定义
        6.1.3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美本地偏好比较模型
    6.2 中国投资者投资数据
        6.2.1 中国投资者的数据来源
        6.2.2 中国投资者的数据概述
    6.3 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本地偏好的比较性差异
        6.3.1 本地偏好的国家级差异
        6.3.2 中国投资者的本地偏好内部特征
        6.3.3 美国投资者的本地偏好内部特征
    6.4 基于文化背景的中美本地偏好比较的讨论
        6.4.1 中美文化情景差异与投资行为分析
        6.4.2 文化情景下中美两国投资者本地偏好异同讨论
        6.4.3 历史渊源下中美两国投资者本地偏好异同讨论
        6.4.4 基于乡土情结的中国投资者的本地偏好分析:社会学视角
        6.4.5 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偏好内部不均衡的影响讨论:经济学视角
        6.4.6 情感纽带下的的中美本地偏好差异分析:行为学视角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本地偏好应用实验:个性化偏好建模
    7.1 研究内容
    7.2 距离惩罚因子
    7.3 个性化推荐数据以及实验设置
        7.3.1 个性化推荐研究数据
        7.3.2 实验设置
        7.3.3 个性化推荐的评价标准
    7.4 基于本地偏好的个性化推荐结果与讨论
        7.4.1 距离惩罚系数的确定
        7.4.2 算法的综合比较
        7.4.3 基于本地偏好的个性化推荐的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遗传继承视角的研究前沿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研究前沿识别方法与指标综述
        1.3.2 研究前沿演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前沿的识别及其遗传继承模型构建
    2.1 研究前沿界定
    2.2 研究前沿的识别方法的比较与改进
    2.3 研究前沿遗传继承指标及模型构建
        2.3.1 研究前沿遗传继承关系构建
        2.3.2 研究前沿遗传继承指标构建
        2.3.3 研究前沿遗传继承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前沿演化路径判定及演化模式划分
    3.1 研究前沿有效聚类获取与遗传继承类型划分
    3.2 研究前沿演化路径判定
        3.2.1 演化关系确定
        3.2.2 研究前沿演化路径提取
        3.2.3 研究前沿演化路径类型判定
    3.3 研究前沿演化模式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前沿特征指标构建及其演化趋势分析
    4.1 研究前沿基本属性特征指标遴选与综合指标构建
        4.1.1 研究前沿基本属性特征指标的遴选
        4.1.2 综合指标构建流程
        4.1.3 前沿性综合指标构建
        4.1.4 成熟度综合指标构建
    4.2 研究前沿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指标构建
        4.2.1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指标构建
        4.2.2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布
    4.3 研究前沿主题相似性特征指标构建
        4.3.1 研究前沿主题提取方法
        4.3.2 主题相似性特征指标构建
    4.4 研究前沿演化趋势分析及演化周期预测
        4.4.1 研究前沿演化趋势分析
        4.4.2 研究前沿演化周期预测及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前沿演化实证研究——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的比较
    5.1 研究前沿演化分析系统设计
    5.2 领域的遴选与数据预处理
    5.3 研究前沿演化路径与演化模式的比较
    5.4 研究前沿遗传继承类型的比较
    5.5 研究前沿特征分布与演化趋势的比较
        5.5.1 研究前沿特征分布比较
        5.5.2 研究前沿演化趋势比较
        5.5.3 研究前沿演化周期预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验证数据集研究前沿聚类的遗传继承类型
附录B 验证数据集的演化关系图
附录C 验证数据集研究前沿聚类的原始指标
附录D 验证数据集研究前沿聚类的标准化指标
附录E 验证数据集研究前沿聚类的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附录F 验证数据集研究前沿聚类的标签主题
附录G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研究前沿聚类的遗传继承类型
附录H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的演化关系图
附录I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研究前沿演化路径
附录J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研究前沿特征指标
附录K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研究前沿聚类的标签主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乒退赛事件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舆论的研究
        2.1.1 舆论和网络舆论研究
        2.1.2 舆论生成机制的研究
        2.1.3 舆论引导与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2.1.4 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2.2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2.2.1 议程设置理论核心观点概述
        2.2.2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NAS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应用研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概念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国乒退赛事件始末
    4.2 国乒退赛事件的舆论演变
        4.2.1 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演进
        4.2.2 网络舆论演变中体现的网民情绪
        4.2.3 小结
    4.3 政府舆论引导行为分析
        4.3.1 政府的舆论引导行为
        4.3.2 政府引导前后舆论的发展变化
        4.3.3 有关政府部门两则声明的讨论
    4.4 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策略
        4.4.1 政府部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4.4.2 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策略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受众主导了国乒退赛事件的舆论演变
        5.1.2 政府部门发声前后舆论变化不明显
        5.1.3 政府舆论引导仍存在缺位问题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6月23日热门微博数据
    附录B 事件相关微博热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女子学院的考察(1848-192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女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2.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经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女子教育
        2.女子高等教育
        3.女子学院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
        2.关于英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3.关于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
        4.关于英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源起
    (一)蒸汽时代经济的发展
    (二)国家干预教育的推动
        1.教育法律的建立与完善
        2.教育机构的创新与推广
    (三)法国启蒙运动的引导
        1.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2.职业女子群体的出现
二、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之初的独立女子学院(1848-1868)
        1.独立女子学院的相继成立
        2.为独立谋生与求学而来
        3.兼顾家庭与公共生活的教育环境
        4.保证独立与团结同步的学院管理模式
        5.注重休闲与忙碌结合的日常生活安排
        6.地方大学考试资格的获得
    (二)隶属传统大学的女子学院(1869-1921)
        1.接轨传统大学继续发展
        2.谋求学术平等的办学目的
        3.打破传统束缚的课程设置
        4.旁听大学讲座的学习方法
        5.尊重女子个性的教育方法
        6.贯彻两性平等的考试制度
        7.争取平等学位资格的斗争
三、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
    (一)办学理念由创建独立空间到追求两性平等
    (二)价值取向由服务婚姻家庭到彰显个体独立
    (三)教育内容由关注职业实用到注重理性培养
    (四)中产阶级女子始终是中坚力量
    (五)争取学位斗争体现出温和的循序渐进
    (六)女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价
    (一)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不足
        1.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足
    (二)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1.1.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1.1.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本思想概述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背景
        2.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理论
        2.1.4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创业教育
        2.2.2 创业教育模式
        2.2.3 研究型大学
    2.3 文献综述
        2.3.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及总体情况研究综述
        2.3.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2.3.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
第3章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3.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及其创业教育
        3.1.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
        3.1.2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
    3.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3.2.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创业教育目标
        3.2.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学习者
        3.2.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与方法
        3.2.4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资源与环境
第4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4.2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4.2.1 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背景
        4.2.2 创业教育目标
        4.2.3 创业教育学习者
        4.2.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4.2.5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4.2.6 哈佛大学案例总结
    4.3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4.3.1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4.3.2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4.3.3 创业教育学习者
        4.3.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4.3.5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4.3.6 马里兰大学案例总结
第5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5.1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5.2.1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2.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5.2.3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5.2.4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5.2.5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5.2.6 清华大学案例总结
    5.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5.3.1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3.2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5.3.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5.3.4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5.3.5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5.3.6 复旦大学案例总结
第6章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中美大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
    6.1 中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背景比较分析
    6.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分析
        6.2.1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比较
        6.2.2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比较
        6.2.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比较
        6.2.4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比较
    6.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差异原因分析
        6.3.1 创业文化背景差异
        6.3.2 创业历史生态氛围差异
        6.3.3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差异
        6.3.4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主导推动因素差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性
    7.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7.3 政策建议
        7.3.1 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7.3.2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氛围
        7.3.3 促进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
        7.3.4 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创业教育有关文本信息词频分析
    附录3: 马里兰大学“生活与学习”创业教育项目(Living and LearningPrograms)访谈
    附录4: 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访谈提纲
    附录5: 马里兰大学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观察记录
    附录6: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7: 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教育基金运维方案
    附录8: 马里兰大学、哈佛大学创业教育邮件调研情况节选
        (1) 马里兰大学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2) 哈佛大学商学院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四、另一种"世界之最"(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D]. 苏彦霏. 延边大学, 2021
  • [2]《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D]. 孙嘉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交际翻译视阈下《食物修复》(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李子涵. 辽宁大学, 2021
  • [4]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国内外建筑史教材教参资源比较研究[D]. 李云飞. 东南大学, 2020
  • [6]本地偏好对在线众筹项目投资行为及融资效果影响研究[D]. 郭丽环. 华侨大学, 2020(01)
  • [7]基于遗传继承视角的研究前沿演化研究[D]. 黄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国乒退赛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 李沛津.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9]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女子学院的考察(1848-1921)[D]. 洪莹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 吴红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另一个“世界最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