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刘伟[2](2021)在《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基新材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品,具有绿色、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近些年由于国际原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受到国家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扶持。蚌埠市多年来一直将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依托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探索发挥各级政府的产业促进作用,并出台了众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学研各方主体创新,为该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蚌埠市加入国家长三角城市群、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批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划全局性不强,总体规模有待提升;要素资源供给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需求市场培育措施不足,载体平台搭建不宽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问题。对此,本研究以政府扶持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现场调研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脉络,对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展开研究,找出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表现为:一、加强产业战略谋划;二、优化要素资源供给;三、培育产业需求市场;四、创新产学研机制体制;五、完善政府政策体系。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以期能够为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王天晓[3](2020)在《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民众物质水平大幅提升,可用于健康的消费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疾病防治,疫苗产业领域空前繁荣。疫苗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健康”理论的提出更让疫苗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政策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疫苗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尤其是国家多次提出“健康中国”构想后,公民身体健康指数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公民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置于突出位置,因此加大疫苗产业扶植力度,鼓励疫苗产业经济发展,制定并出台行之有效的疫苗产业科技政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之于疫苗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疫苗技术研发政策为疫苗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并出台的技术研发政策,能够使疫苗产业更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与全球化接轨;其二,疫苗技术产业政策有利于疫苗产业技术革新。疫苗技术研发政策从实质角度规划并指出了疫苗技术技术更新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疫苗产业良性发展;其三,疫苗技术政策研究是新形势下疫苗产业能够突破瓶颈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之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经济体制,疫苗行业发展受制于国家统一监管,于国外完全自主经营的模式不同,国内疫苗产业发展继续国家政策的方向指引和支撑。因此,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发展在疫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收集当前疫苗产业的政策性法律法规,以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为主题,以《疫苗法》等法律法规为实际切入点,以疫苗产业市场分析为手段,系统地阐释了研发技术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了疫苗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疫苗产业政策诞生、发展及转变的全过程,阐明了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并且结合新形势下疫苗产业技术政策新方向,根据现状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对策建议,并最终阐释得出结论。

周启微[4](2020)在《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1世纪将生物医药产业视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省将其规划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生物医药成为云南医药产业“十三五”最具活力、成长性的产业。云南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天然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先天优势,因此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鉴于国内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利好的政策不断出台,且云南省作为生物资源丰富的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省份。本课题旨在了解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概况,通过对比,得出云南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经验,推进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创新式发展,意义重大。[方 法]本文对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文献,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概述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得出云南省发展滞后的原因。其次结合云南省自身的优势和政策来分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影响要素和发展态势进行研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设置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和影响要素的问卷调查,请从事云南省生物医药企业、医药研究所、高校和医院药学相关工作的个人对其填写问卷。最后深入调研,对资料整理归纳,运用SWOT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法,统计分析。[结 果]根据发展态势和影响要素的调查结果,综合得出,优势(S)排列前三为中药材种植规模、成本优势、产业体系,劣势(W)为研发能力、人才、融资困难分别排列前三,机遇(0)占据前三分别为区位与气候、自然和社会资源、政策,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排列威胁(T)的前三位。针对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高低排序,影响要素重要性排序为技术进步>综合创新>产业政策>人力资源>融资渠道>自然资源>产业生态圈>产业园区。[结 论]探索性地从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创新支撑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保护生物资源、建立产业转化机制、加强对云药市场推广和品牌培育力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信用和后补助机制、加强产业创新协作、促进云南省传统民族医药大品种的创新与二次开发等方面着手提出对策建议,为我省生物医药发展带来一些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力争打造“云药”品牌,壮大其产业规模,让“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云南走向世界。

张海龙[5](2019)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实现建立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目标。目前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学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诱导;市场集中度;产业集聚;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等方面,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创新体系等关键问题,尚未在理论上找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阐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在重视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机制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督,医疗机构作为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阅读中外文献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及保障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主要内容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在理论上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西方供给理论的发展,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理论;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问题;在创新理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中,主要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政府政策、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四个方面,总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分析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制度、药品定价、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医疗机构的角度,从临床试验资源有限性、数据造假、机构定位不明确三个方面,分析医药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的角度,从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度和原始创新、产学研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第四,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影响因素出发,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主要选取利税、科研活动经费筹措额中政府投入资金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税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分析变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显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个方面的投入,得出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较大,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阶段,有效专利数量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案例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对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选取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和印度百康三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探寻三家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前期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纷纷推出了“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帮助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通过海内外并购等手段获取新产品的专利权,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了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百康前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开始转向对创新药品的研发。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印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提高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第六,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保障体系。强调构建产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搭建了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从监管体系方面,研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现状和主要缺陷,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第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构想,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体系具体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从医、产、学、研四个着眼点出发,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三条路径,以融资、研发、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为四个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张雨薇[6](2019)在《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也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财政政策方面的扶持。政府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政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以市场失灵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政府的扶持之下,近年来广西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总体绩效进行评价,并运用spss软件对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广西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实施的财政政策还存在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率较低、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财政政策对企业R&D人员的激励效果不显着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美国纽约州、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发达国家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所实施的财政政策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按照广西生物医药产业所处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其他省市的相关政策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逸靖[7](2019)在《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研究 ——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之一。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新网络可以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创新网络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已出现很多研究成果。随着多维邻近性理论的出现,地理学者不再单一地从地理维度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而是逐步从认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以及多维邻近性的结合方向分析创新联系、创新绩效,多维邻近性成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目前对于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在不同阶段的形态与创新能力如何?其创新网络是怎样演化的?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等多个维度的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程度如何?多维邻近性下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既是创新地理学中创新主体、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理论焦点,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文章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从中发现当前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多维邻近性视角下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案例,探究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创新联系的特征以及网络结构、创新绩效的演变过程。剖析多维邻近性对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影响及其作用下的演化机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充实多维邻近性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广州本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带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从集群创新网络的特征与结构、机制与演化、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研究差异三方面综述创新网络的研究脉络及最新成果;从集群、集群创新、集群创新网络层层递进地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研究现状;围绕本文的研究主题,对邻近性与集群创新、多维邻近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在我国创新网络演化研究中,影响因素分析尚不深入;缺乏对协作动因的动态过程分析等研究不足。其次,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生物医药合作创新网络要素组成的基础上,构建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框架。将合作创新网络划分为核心网络、辅助网络、环境网络三个层次,确定其中创新主体的邻近性属性,识别邻近性作用对创新联系的影响。以网络结构、创新绩效作为创新网络发展水平的表征,探究结构与绩效在不同演化时期的特征,以及邻近性对其产生的作用。最后,推导网络演化的机制。第三,现状分析与网络构建。结合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与统计数据,对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合作环境、创新成果进行梳理。并根据其发展历程对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萌芽阶段,稳步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多维邻近性下的创新合作现状。分析结果表明:过高或过低的地理邻近性均不利于创新联系形成;在经济组织中的具有市场供需关系的企业更有合作意愿;企业间的学科、专业相同,创新能力水平相等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合作。当认知邻近性水平高,地理邻近性水平偏低,组织邻近性适度时,大部分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创新绩效。第四,实证研究。基于合作专利、合作论文、上市企业年报、访谈等基础资料,分析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变化特征。构建结构模型,通过SmartPLS 3软件,进行多维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结构、绩效的作用效应计算。对典型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定性分析,探究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网络演化情况。结果表明:认知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发展具有连续的正向效应;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直接作用程度不高,但通过影响认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对网络产生中介效应;组织邻近性在网络成长阶段的正向作用最为显着,其作用效应的变化幅度较大。各阶段4个典型企业受多维邻近性作用的程度基本一致。第五,演化机制分析。各个维度的邻近性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显现的性质不同,对创新网络的推动作用程度也有差异。地理邻近性在网络结构形成阶段的动力作用显着,认知邻近性更能推动网络密度的提高以及个体网络数量的增加。认知邻近性水平高,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组织邻近性水平较高时,企业创新成果产量更大。多维邻近性在对网络结构、创新绩效的变化产生影响时,其作用水平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马银洁[8](2018)在《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生物技术是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近年来,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但还面临一些困难,这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目前,国内外文献还未见对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整体的研究。本文针对南京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总结分析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对今后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南京市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营主体的变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等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农业。2、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辖区内拥有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农业科研院所,为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生物种业、生物制品、生物食品、生物质能源四个产业都已具备一定规模。3、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迅速,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人才集聚优势逐渐显现。生物技术农业“一谷四园”(中国(南京)白马生物技术农业谷,并分别建设了江宁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浦口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六合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高淳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建设已初见成效。4、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创新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等。5、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需要瞄准世界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前沿,积极发挥南京资源优势,促进本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点发展生物种业、生物食品、生物制品和生物质能源四个产业,进一步推进中国(南京)白马生物技术农业谷建设,并分别建设好江宁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浦口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六合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高淳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完善生物技术农业“一谷四园”格局,并结合各园区特色错位发展自身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6、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还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均衡发展,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杨廷威[9](2018)在《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纯利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显然是行不通的。任何新兴产业,背后要有国家的全力扶持。那么如何培育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促进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东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对于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对从科学技术与社会角度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明确了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以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理论等作为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标、特征及外延进行了解析;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从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及外部机制。对其发展逻辑、基本特点、驱动能力以及驱动模式作了分析,从理论上来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规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是我们分别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为鲜明的属性、特征。战略性产业,呈现长远性、全局性、导向性以及动态性这四大基本的特征。基于此,论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以及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等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因素,分析了其动力机制、内在动力、形成路径及演化规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指出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之后,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得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构成等问题,指出当前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利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其现状,提出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对国内外部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利用内在机理理论从整体思路、合理布局、核心技术选择三个角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提出保障其发展的一系列外部机制,如政府、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策略、产业政策多个方面;并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

廖凌云[10](2018)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统筹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世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已由消极保护走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然而,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部分试点区仍采用核心区生态移民的消极保护方式来简单化处理社区问题。试点区的社区政策多为通则式、均质化条款,缺乏对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现状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综合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以武夷山试点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分析了社区问题的空间布局特征、时空变化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反馈与完善了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首次建构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运用耦合空间和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试点区和社区三个尺度深入解析武夷山试点区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并从意识、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归纳了社区问题的根源,基于对社区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人地关系优化和社区能力提升”为优化目标,并从空间和机制两方面提出社区规划的优化策略。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和优化社区分类调控。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研究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案例展开系统研究,初步探索了实现中国东部地区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和谐的社区规划途径,从社区规划的视角为中国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体制建设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二、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物基新材料相关概念
        一、生物基新材料的含义和特征
        二、政府扶持相关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绿色发展理论
        五、钻石模型
第三章 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一、蚌埠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
        三、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及产品
        四、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机遇
    第二节 蚌埠市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
        二、出台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三、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五、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六、充分利用自贸区发展机遇
第四章 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扶持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产业规划前瞻性不强
        一、产业结构规划不全面
        二、生物基产业战略研究不足
    第二节 政府引导的要素资源供给不足
        一、资金扶持不全面
        二、土地资源供给力度不强
        三、人才吸引力不大
    第三节 产业需求市场培育措施不足
        一、绿色需求市场开发力度不大
        二、政府载体平台的搭建不宽泛
    第四节 产学研机制不健全制约创新能力
        一、产学研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现行产学研机制制约创新能力
    第五节 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性与连贯性较弱
        二、政策应对市场与社会变化的灵活性不强
第五章 蚌埠市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作用发挥
        一、加强产业结构整体规划
        二、强化产业战略研究与执行保障
    第二节 优化政府引导的产业要素资源供给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扶持政策
        三、强化土地资源扶持力度
    第三节 加强需求市场培育力度
        一、积极推动“禁塑令”形成新市场
        二、引导探索生物基新材料产品的应用场景
    第四节 打造良好的产学研体制机制和创新环境
        一、强化产学研体系建设
        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第五节 完善政府政策体系建设
        一、整合各级政府在政策体系中的合力作用
        二、强化政策体系的连续性与适应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现状的相关文献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现状的文献
        (三)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我国的疫苗产业和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一、疫苗产业相关基本概念
        (一)疫苗和疫苗产业
        (二)疫苗产业的特点
    二、我国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疫苗产业发展的成就
        (二)我国疫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一)国际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成立研究所负责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实施计划免疫,鼓励新疫苗研发
        (三)当前时期:对标国外疫苗技术研发先进经验,加强顶层立法设计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现状
        (一)多价、联合疫苗研发
        (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疫苗研发
        (三)应急性疫苗研发
    三、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特点
        (一)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大力扶持基础疫苗研发,鼓励新型疫苗的研发
        (三)一部分政策具有应急性
        (四)严格审批监管以确保疫苗安全稳定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提升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疫苗研发能力相对落后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三)疫苗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企业研发难度大
    二、解决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观念创新,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二)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推动制度创新,保证疫苗产业发展
        (四)加强管理创新,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三、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疫苗产业
        (一)国内外疫苗应用情况对比
        (二)与国际接轨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背景
第一部分
    1 生物医药产业
        1.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1.1.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1.1.2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1.3 国内外生物技术的进展
        1.2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3.1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3.2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3.3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3.4 贵州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
    2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2.1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与现状
        2.2 云南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定位和优势
        2.3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要素
        2.3.1 自然资源
        2.3.2 融资渠道
        2.3.3 人力资源
        2.3.4 综合创新
        2.3.5 技术进步
        2.3.6 产业政策
        2.3.7 产业生态圈
        2.3.8 产业园区
        2.3.9 其它因素
第三部分
    3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查问卷情况
        3.1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1 企业内部发展优势(S)情况分析
        3.1.2 企业内部发展劣势(W)情况分析
        3.1.3 企业发展获得的外部机遇(0)情况分析
        3.1.4 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威胁(T)情况分析
        3.2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3.2.1 要素对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影响程度高低分析
        3.2.2 各个要素的重要性的程度分析
        3.3 结论
第四部分
    4 云南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制度建设
        4.1.1 完善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4.1.2 政府扶持加快审评审批进程
        4.1.3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4.2 建立创新支撑体系
        4.2.1 培养、引进和稳定人才,集聚全球生物高端人才
        4.2.2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4.2.3 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4.2.4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4.2.5 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4.3 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4.3.1 政府主导成立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
        4.3.2 加快生物产业专业园区设施建设
        4.3.3 鼓励企业并购或重组,培育龙头企业
        4.3.4 加速特色领域企业的集聚,布局专业化园区
        4.4 保护生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4.1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4.4.2 加强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
        4.4.3 加强扶贫攻坚规划中药材基地的GAP认证
        4.4.4 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4.5 建立良好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产业转化机制
        4.6 加强对云药市场推广和品牌培育力度
        4.7 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信用和后补助机制
        4.8 加强产业创新协作
        4.9 促进云南省传统民族医药大品种的创新与二次开发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2.1.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2.2.3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3 创新理论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制度创新理论
        2.3.3 创新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第3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生物医药产业及特征分析
        3.1.1 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
        3.1.2 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特征
        3.1.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3.2.2 生物医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3.2.3 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对比分析
        3.2.4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3.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3.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3.3.2 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试验资源紧缺
        3.3.3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竞争力不强
        3.3.4 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制度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1.1 政府监管制度
        4.1.2 药品定价监管机制
        4.1.3 伦理审查监管
        4.1.4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4.2 医疗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2.1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
        4.2.2 临床试验数据
        4.2.3 临床试验机构
    4.3 企业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3.1 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
        4.3.2 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4.4 高校和科研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4.1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4.4.2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4.4.3 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政府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1.2 实证研究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医疗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2.2 实证研究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企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3.2 实证研究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科研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4.2 实证研究
        5.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1.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1.2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6.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2.1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2.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药有限公司
    6.3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3.1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3.2 印度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百康公司
    6.4 美、日、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4.1 政策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6.4.2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制度
        6.4.3 生物仿制技术产业化带动技术创新
        6.4.4 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信息化网络平台
第7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保障体系
    7.1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
        7.1.1 我国药品监督制度
        7.1.2 我国药品监督体系的缺陷
        7.1.3 生物医药监管体系构建
    7.2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体系
        7.2.1 国内外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7.2.2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7.2.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8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8.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框架
    8.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8.2.1 创立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8.2.2 打造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8.2.3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
        8.2.4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
    8.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
        8.3.1 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8.3.2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平台
        8.3.3 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8.3.4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8.3.5 打破传统的产业集群壁垒
    8.4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
        8.4.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8.4.2 促进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化
        8.4.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激励机制
        8.4.4 重点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6)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2.1.1 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
        2.1.2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财政政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2.3.1 财政支出政策
        2.3.2 财政收入政策
第三章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3.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1.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3.1.2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3.2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3.2.1 财政支出政策
        3.2.2 税收优惠政策
    3.3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3.3.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整体评价
        3.3.2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定量分析
        3.3.2.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
        3.3.2.2 变量选取
        3.3.2.3 数据来源
        3.3.2.4 相关性分析
        3.3.3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评价与分析
第四章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4.1.1 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4.1.2 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率较低
        4.1.3 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
        4.1.4 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4.1.5 现有财政政策对企业R&D人员的激励效果不显着
    4.2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投入受到自身财力的影响
        4.2.2 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不够
        4.2.3 财政投入资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4.2.4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第五章 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5.1 美国纽约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5.2 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5.3 日本东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5.4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5.4.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5.4.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5.4.3 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5.4.4 发挥政府采购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5.4.5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5.4.6 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
第六章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生命周期的财政政策优化策略
    6.1 成长期政策
        6.1.1 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的财政投入
        6.1.2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6.1.3 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税收优惠
        6.1.4 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6.1.5 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
        6.1.6 利用税收优惠性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6.1.7 重视间接税收优惠方式,完善税收的优惠结构
    6.2 成熟期政策
        6.2.1 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6.2.2 完善资金的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6.2.3 加大出口优惠力度
    6.3 衰退期政策
        6.3.1 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帮助企业转产或复苏
        6.3.2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技术更新改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研究 ——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对象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特色
        1.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2.1.1 创新网络的特征与结构
        2.1.2 创新网络的机制与演化
        2.1.3 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绩效
        2.1.4 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差异
    2.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2.2.1 集群研究现状
        2.2.2 集群创新研究
        2.2.3 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2.3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研究
        2.3.1 邻近性的内涵与分类
        2.3.2 邻近性与集群创新
        2.3.3 多维邻近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3.1 创新网络的构建
        3.1.1 构成要素
        3.1.2 联系要素
    3.2 网络演化分析框架
        3.2.1 演化过程
        3.2.2 演化机理
        3.2.3 分析框架
    3.3 实证研究设计
        3.3.1 案例区概况
        3.3.2 研究思路
        3.3.3 调研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现状与创新网络构建
    4.1 产业创新发展概况
        4.1.1 集群创新发展现状
        4.1.2 集群合作环境与支撑
        4.1.3 集群创新产品与项目
        4.1.4 样本企业创新概况
    4.2 集群创新网络构成
        4.2.1 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4.2.2 创新网络的分层结构
    4.3 多维邻近性下的创新合作
        4.3.1 企业的合作选择现状
        4.3.2 企业的创新绩效现状
        4.3.3 企业的创新合作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维邻近性与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演化
    5.1 集群合作创新成果
        5.1.1 合作专利成果
        5.1.2 合作论文成果
    5.2 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
        5.2.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5.2.2 初级萌芽阶段的结构特征
        5.2.3 稳步成长阶段的结构特征
        5.2.4 快速发展阶段的结构特征
        5.2.5 网络结构的总体演化特征
    5.3 多维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化
        5.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3.2 初级萌芽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5.3.3 稳步成长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5.3.4 快速发展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5.3.5 多维邻近性对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维邻近性与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变化
    6.1 上市企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6.1.1 组织结构网络的阶段性特征
        6.1.2 创新投入与绩效的阶段性特征
    6.2 初级萌芽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6.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2.2 各维度邻近性的独立效应
        6.2.3 地理邻近性的中介效应
        6.2.4 多维邻近性交互的特征
    6.3 稳步成长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6.3.1 各维度邻近性的独立效应
        6.3.2 地理邻近性的中介效应
        6.3.3 多维邻近性交互的特征
    6.4 快速发展阶段的多维邻近性效应
        6.4.1 各维度邻近性的独立效应
        6.4.2 地理邻近性的中介效应
        6.4.3 多维邻近性交互的特征
    6.5 多维邻近性对网络创新绩效变化的影响
        6.5.1 与创新绩效的动态变化
        6.5.2 对各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州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案例分析
    7.1 香雪制药——本地药企龙头跨界生物医药领域
        7.1.1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概况
        7.1.2 企业的创新合作概况
        7.1.3 多维邻近性对合作变化的影响
    7.2 铭康生物——本地自主研发代表专注创新药研制
        7.2.1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概况
        7.2.2 企业的创新合作发展概况
        7.2.3 多维邻近性对企业合作变化的影响
    7.3 帝奇医药——本地初创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7.3.1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概况
        7.3.2 企业的创新合作发展概况
        7.3.3 多维邻近性对合作变化的影响
    7.4 广州纳泰——国外企业子公司承接中段研发
        7.4.1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概况
        7.4.2 企业的创新合作发展概况
        7.4.3 多维邻近性对合作变化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多维邻近性下生物医药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
    8.1 网络的结构演化机制
    8.2 网络的绩效变化机制
    8.3 多维邻近性的影响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讨论
        9.1.1 主要研究结论
        9.1.2 相关研究讨论
    9.2 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8)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展生物技术农业的必要性
    2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际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2.1.1 发展现状
        2.1.2 发展特点
        2.2 我国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2.2.1 总体发展现状
        2.2.2 各产业发展现状
        2.2.3 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特点
        2.2.3.1 台湾农业生技产业概况
        2.2.3.2 杭州、武汉、郑州三座城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特点
        2.2.3.3 无锡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特色
        2.2.3.4 沈阳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1 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总体成效
        1.1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产值
        1.2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建设
        1.3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服务能力
        1.4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2.1 生物技术农业产值
        2.2 生物技术农业企业数量
        2.3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专利数量
        2.4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专利转化新产品数量
    3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类型与规模
        3.1 生物种业产业
        3.2 生物制品产业
        3.3 生物食品产业
        3.4 生物质能源产业
    4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研发优势
    5 南京市各区产业园概况
        5.1 溧水区
        5.2 江宁区
        5.3 高淳区
        5.4 浦口区
        5.5 六合区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1 存在问题
        1.1 企业创新力不强
        1.2 产业发展不均衡
        1.3 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完善
        1.4 政策支持不到位
    2 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2.2 推动产业均衡发展
        2.3 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综述
        1.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厘定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概念解析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延
    2.2 科技创新驱动的基本阐释
        2.2.1 创新的基本概念
        2.2.2 科技创新的本质
        2.2.3 科技创新的特征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基本阐释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界定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理论阐释
        2.4.1 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
        2.4.2 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
        2.4.3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理论
第3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机理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3.1.1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行为主体的创新人才
        3.1.2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物质基础的新兴技术
        3.1.3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依托保障的创新环境
    3.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
        3.2.1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科学创新能力
        3.2.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科学创新能力
        3.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3.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
        3.3.1 以东北地区优势科技为核心进行科技创新
        3.3.2 以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3.3.3 以协同式的科技创新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量
        3.3.4 以系统式的科技创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第4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机制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因分析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机制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
        4.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规律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
        4.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设计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
        4.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4.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4.3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趋势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增强趋势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完善趋势
第5章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5.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5.1.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布
        5.1.2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
        5.1.3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构成
    5.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5.2.1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
        5.2.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
    5.3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成因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5.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不足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动力不够
        5.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社会支撑机制不完善
第6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6.1 国内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6.1.1 国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2 国内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3 对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
    6.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
        6.2.1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思路
        6.2.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
        6.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选择
    6.3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保障
        6.3.1 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政府管理创新策略
        6.3.2 培育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导向机制
        6.3.3 完善增强持续创新动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6.3.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策略
        6.3.5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
    6.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6.4.1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稳定提升
        6.4.2 产学研用合力作用下的产业协调
        6.4.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第7章 结论
    7.1 培育与发展适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7.2 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7.3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情况

(10)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1.1.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
        1.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研究切入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论方法
        1.5.2 社会调查方法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2章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及社区规划评述
    2.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的现状特征
        2.1.1 人口社会:农村社区为主,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2.1.2 资源权属:集体土地比例高,资源使用权有争议
        2.1.3 产业经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2.1 以集体林为主的非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
        2.2.2 多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多重矛盾叠加
    2.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评述
        2.3.1 试点区相关社区规划政策概述
        2.3.2 问题一:周边社区合作保护策略缺乏保障制度的设计
        2.3.3 问题二:分区管理与社区搬迁策略忽略社区发展权益
        2.3.4 问题三:同质化的社区发展策略忽略社区内部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研究进展
        3.1.2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问题研究综述
        3.1.3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4 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5 小结
    3.2 框架建构思路与理论基础
        3.2.1 思路:以社区问题的多尺度系统分析为切入点
        3.2.2 系统论
        3.2.3 冲突理论
    3.3 框架建构的目标与意义
        3.3.1 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3.2 意义:提升认识和提供指导
    3.4 框架的内容与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步骤与内容
        3.4.3 研究方法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概况及研究框架概述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文化资源概况
    4.2 社区概况
        4.2.1 区内社区概况
        4.2.2 周边社区概况
        4.2.3 社区管理现状
    4.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典型性分析
    4.4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概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夷山试点区周边社区的问题研究
    5.1 问题识别:周边社区对试点区的影响与威胁
        5.1.1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与孤岛化保护
        5.1.2 壮年晚期、老年期丹霞地貌局部地区受损
        5.1.3 九曲溪流域的水质、水量面临潜在威胁
        5.1.4 影响与威胁因素的空间分布现状
    5.2 试点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1992-2014 年武夷山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分析
        5.2.3 1992-2014 年九曲溪东南支流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 周边社区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诉求大
        5.3.2 区域联合保护政策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
    6.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6.1.1 山上:茶林之争
        6.1.2 山下:人地矛盾
    6.2 试点区茶园建设管理的古今变化分析
        6.2.1 选址布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密植
        6.2.2 环境营造:从茶林相生到全垦除杂
        6.2.3 耕种管理:从精耕细作到粗耕药作
    6.3 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意识:传统生态理念转变,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6.3.2 技术:茶园建设技术改变,茶产业发展不充分
        6.3.3 制度:产权制度不完善,被动式社区参与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
        7.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7.1.2 贫富收入差距大
        7.1.3 产业发展不充分
    7.2 典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脉络
        7.2.1 自然保护区社区产业发展脉络——以桐木村为例
        7.2.2 武夷山地区社区茶产业发展脉络——以黄柏村为例
    7.3 试点区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区基础条件差异
        7.3.2 社区能力建设不足
        7.3.3 社区发展政策不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8.1 武夷山试点区多尺度问题分析小结
    8.2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相关政策评述
        8.2.1 区域协调相关政策未明确空间和保障机制的设计
        8.2.2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或将加剧试点区与社区的矛盾
        8.2.3 社区发展相关政策忽略社区的差异性和能力提升
    8.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的目标及内容框架
        8.3.1 社区规划的优化目标
        8.3.2 社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8.4 区域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4.1 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
        8.4.2 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8.5 试点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5.1 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
        8.5.2 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
    8.6 社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6.1 优化社区分类调控
        8.6.2 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特征及社区问题的复杂性
        9.1.2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9.1.3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及形成机制
        9.1.4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9.2 讨论
        9.2.1 创新点
        9.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冲突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B 访谈情况汇总表及部分访谈摘录
附录C 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D 黄柏村口述史访谈大纲及部分访谈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刘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D]. 王天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D]. 周启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6]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政策有效性及其优化研究[D]. 张雨薇. 广西大学, 2019(01)
  • [7]广州生物医药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研究 ——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D]. 赵逸靖. 广州大学, 2019(01)
  • [8]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马银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D]. 杨廷威. 东北大学, 2018(12)
  • [10]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D]. 廖凌云.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