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我省农村实际,培育跨世纪新农民——我省实施“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适应我省农村实际,培育跨世纪新农民——我省实施“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一、适应我省农村实际 培养跨世纪新农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我省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徐粉粉[1](2017)在《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三农”问题。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而言,“三农”问题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壁垒。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成为各国瞩目的生产力量。我国也只有高度重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顽疾。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尽如人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量农业技术人员从农村逃离,农村生产力越来越落后于人民的需求增长,迫切需要整合资源,疏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链条,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民。福建南平市首创科技特派员以来农业发展成绩突出,逐步获得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示范。浙江省根据自己的情况,首先在欠发达乡镇贯彻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在浙江实施十多年的时间里,对欠发达乡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本文首先通过制度变迁理论、科技扶贫理论和科技成果转化理论角度对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进行了理论基础分析;通过对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的试点和推广以及各地典型模式的梳理来对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的实践进行论述。接下来讨论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实施的背景、“科技扶贫”战略的必然性、总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特征,突出论述政策支持和人员选派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运行中遇到的机构设置不完善、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平均主义和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待提高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作者采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实地访问浙江省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相关责任人和多次派遣的科技特派员等研究方法认真分析当前我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时的可行性做法,从完善政策、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主体来源多元化,增加项目投资力度,提高科技特派员准入门槛、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阐述了个人观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运行提供参考。

潘巧燕[2](2014)在《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对农民进行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民教育的价值和供给作用体现在促进农民个人的发展,提高农民群体的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继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福建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农民素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等方面对农民教育做出了规划安排,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等农民教育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目前农民教育需求数量众多、需求结构多元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农民教育的价值和供给作用,这实际上涉及了效率问题。有鉴于此,开展有关农民教育的供给效率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选取了福建省的农民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以“认识效率、分析效率、改进提升效率”的逻辑为线索,采用供求关系的分析视角展开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研究。通过对农民教育供给效率内涵的认识,本文借此想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效率是衡量农民教育供给行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供给-需求处于均衡的状态”是农民教育最大的供给效率,也就是说本文实际上是以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问题为着力点来进行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考察评估。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概括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第四章为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一方面通过供求分析中发现,福建省农民教育的供给状况近年来虽比以往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即农民教育的供给效率总体上来说还是偏低的,表现为供给总量性的不足和结构性的失衡;另一方面,从供给和需求、宏观和微观的双维度,全面、深刻地剖析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由此,第五章提出了提升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基本思路是:(1)加强农民教育供给能力的建设;(2)实现农民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3)完善农民教育供给的监督管理。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尝试构建了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评价模型。

李韦拉[3](2013)在《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范围持续拓展、规模持续壮大、形式日渐多样、质量不断提升的特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标准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对莆田市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进行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特点、类型、作用、存在问题和影响发展的内外制约因素,在借鉴国外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推动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旨在通过有效调动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本文具体架设的内容框架为: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叙述了国内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的相关研究状况,说明在农民专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政府行为举足轻重。第二部分阐述了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省、市级示范社负责人等,分析出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在基本情况分析基础上,综合各层面因素,指出组织规模偏小,规模实力不强、合作内容层次较低、政府部门意识不强,扶持力度不大及面临人才短缺和技术瓶颈制约等问题是影响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介绍国外先进合作社经验和国内合作社法律法规完善情况,分析和探讨运用先进经验借鉴发展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试着提出涵江区合作社今后建设要点。第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概括了文章脉络,说明了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王月婷[4](2012)在《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更是当务之急。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成本低、见效快、辐射面广、不受时空限制,成为解决山东省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面向“三农”远程教育的各工程内部和外部之间都没有有效的利用和共享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这无形中降低了“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削减了“三农”远程教育的整体社会效益。面对这种问题,如何促进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成为解决山东省农村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了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理论分析法,主要在这四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界定了“三农”、“三农”远程教育、“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等相关概念,阐述了“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类型和实现“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基础。(2)阐述了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所用的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按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大类进行分析,分析各自开展的基本情况、硬件资源建设的情况、软件资源建设的情况、人力资源建设的情况、资源的共享情况等。(3)分析了阻碍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资金因素、资源因素和共享因素。(4)提出了促进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宏观上,要加强立法、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整合涉农机构、通过网格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采用多元化的共享模式;中观上,提出了软件资源共享的策略、硬件资源共享的策略和人力资源共享的策略;微观上,提出了资金策略、软件资源建设策略、硬件资源建设策略和人力资源建设策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一,界定了“三农”远程教育、“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概念。第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了影响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第三,针对制约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因素,提出了促进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策略。

隋冰玉[5](2012)在《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内容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止目前,13.7亿中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建设中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现在社会早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三农”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作为“三农”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三农”现代远程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并保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笔者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参与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CSHJ0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三农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研究”(项目编号:09XJC880002)的部分调查研究工作,本论文是基于笔者在两个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形成的。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自开展“三农”远程教育以来国家制定的政策、开展的各项工程以及学者在“三农”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阐明了现代远程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的意义,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和研究的创新点。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第二章界定了相关概念,指出本论文是围绕“三农”远程教育资源方面展开的调查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为完成此次研究所做的工作,包括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步骤以及对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得出“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内容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建设的制约因素。第四章分别从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建设的需求和农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建设的需求。第五章实现了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两方面实现了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内容的体系建设。

黄翠美[6](2011)在《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优化。在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发展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既有理论依据又切合实际的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有效应用,促进农民培训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该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概括。第三部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包括福建省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机遇、威胁和挑战。第四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概括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应用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以衢州市利用“农技1lO”网络开展农民培训为案例,分析其在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成功经验。第六部分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地方经验的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的对策。

徐贵水[7](2010)在《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已集中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集聚和使用。农村人才作为一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民富国强的现代化愿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而农村人才在这一关键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人才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当下中国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将着力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农村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镇海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市的重点发展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也相应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分析表明,当前镇海区的农村人才还存在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人才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市场配置人才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对农村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到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镇海区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制定农村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宁波市镇海区为特定的研究区域,紧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当前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农村人才、农村领军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使用人才等概念作了界定和解读;第三部分对镇海区建设农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审视;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镇海区开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已有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提出了加强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万飞[8](2008)在《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研究 ——以湖南“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为例》文中指出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稳定、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推广的发展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已不适应新农业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急需科技成果,但却找不到所需;二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积压不能满足实践生产。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推广模式,来解决这种情况。因此,进行农业推广模式的研究,提出促进农村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农业推广的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及实践动态为基础,在总结吸取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和委托代理理论,结合目前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与特点,并以“高校蚕业”农业推广模式为个案,深入分析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的基本特点、制度优势与运行机制,并对我国发展研究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现分述如下:1、导论。该部分阐明了本文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动态。2、农业科技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农业推广的概念、性质及功能定位,并介绍了农业科技推广基本理论,包括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和委托代理理论。3、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和特点。本章介绍了目前农业推广模式的主要类型,并对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模式的决策效率进行了比较。4.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现状及优势。本章详细介绍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模式的实践,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模式的现状并对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5、“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个案研究。本章以“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为例,对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形成背景、运行机制以及工作成效进行了个案分析。6、发展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章对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适宜的实施范围、实施阶段、实施地区进行了总结,并对发展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提出了九项具体对策建议。

毛礼和[9](2008)在《培养新型农民的新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对培养新型农民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建议。

严江[10](2005)在《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与反贫困这一世界性、全局性的重大历史问题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贫困地区决策者、组织者、建设者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大难题。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历史上形成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社会成员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究其原因,还在于在贫困地区这一“问题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比一般区域更大的难度。贫困地区不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且自然条件也非常恶劣,生态脆弱,环境破坏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川贫困地区地处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大小凉山彝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多为民族聚集区和革命老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呈点状分布。在这样一个复杂区域、特殊区域进行扶贫开发,继

二、适应我省农村实际 培养跨世纪新农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我省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我省农村实际 培养跨世纪新农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我省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制度变迁理论
        1.3.2 农业科技扶贫理论
        1.3.3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现状
    2.1 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概述
        2.1.1 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1.2 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征
        2.1.3 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2.2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情况
        2.2.1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背景
        2.2.2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本做法
        2.2.2.1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本土适应性
        2.2.2.2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支持
        2.2.2.3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人员选派
    2.3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成效及经验
        2.3.1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成效
        2.3.2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经验借鉴
3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3.1.1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运行机制问题
        3.1.1.1 政府引导机制
        3.1.1.2 市场主导机制
        3.1.2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费保障
        3.1.3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人才素质
    3.2 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运行机制
        3.2.1.1 制度机制
        3.2.1.2 市场机制
        3.2.2 财政支持
        3.2.3 人才派送
4 完善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4.1 深化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认识
    4.2 完善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4.2.1 完善政府引导机制
        4.2.2 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4.3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4.3.1 吸引其他市场主体参与,拓宽资金来源
        4.3.2 项目经费因地制宜,破除平均主义
        4.3.3 减免税收,鼓励企业法人科技特派员创业
    4.4 保障科技特派员人才质量
        4.4.1 科技特派员应清晰定位
        4.4.1.1 角色定位
        4.4.1.2 能力和方法定位
        4.4.2 提高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
        4.4.3 强化考核和激励机制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新型农民
        1.1.2 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依托农民教育
    1.2 研究意义
        1.2.1 对丰富成人教育经济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1.2.2 对提升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问题和启示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概述
        2.1.1 农民及农民教育
        2.1.2 教育供给及农民教育供给
        2.1.3 农民教育供给效率
    2.2 农民教育供给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有效供给理论
        2.2.3 供需均衡理论
    2.3 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分析框架
        2.3.1 农民教育供给的宏观效率:制度效率分析
        2.3.2 农民教育供给的中观效率:均衡效率分析
        2.3.3 农民教育供给的微观效率:满意度分析
3 基于供求关系的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分析
    3.1 关于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调查的准备
    3.2 福建省农民教育的需求分析
    3.3 福建省农民教育的供给分析
    3.4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需均衡分析
        3.4.1 数量不足
        3.4.2 结构错位
        3.4.3 质量不高
    3.5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总体上偏低
4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供给过程影响效率的宏观因素
        4.1.1 制度因素
        4.1.2 技术因素
        4.1.3 经济实力
    4.2 供给过程影响效率的微观因素
        4.2.1 政府介入的意愿
        4.2.2 政府内部的管理
        4.2.3 农民教育成本
    4.3 需求过程影响效率的宏观因素
        4.3.1 需求变动规律
        4.3.2 农民收入水平
    4.4 需求过程影响效率的微观因素
        4.4.1 需求表达渠道
        4.4.2 教育信息不对称
5 提升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的政策建议
    5.1 加强农民教育供给能力的建设是效率提升的有力后盾
        5.1.1 加强农民教育的制度建设能力
        5.1.2 加强农民教育的资源投入能力
    5.2 实现农民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是效率提升的本质要求
        5.2.1 构建农民教育供需双方的协调机制
        5.2.2 实现农民教育供给结构的平衡
    5.3 完善农民教育供给的监督管理是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5.3.1 改进农民教育供给的组织安排
        5.3.2 改革农民教育供给的评价体系
        5.3.3 完善农民教育供给的监督机制
6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6.1 构建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指导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可操作性原则
        6.1.3 全面性原则
        6.1.4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6.2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6.2.1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评价指标的确定
        6.2.2 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3)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2.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况
    2.1 涵江区基本概况
    2.2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概况
3.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现状分析
    3.1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类型
    3.2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服务
    3.3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3.4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经营效果
4.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组织规模偏小,规模实力不强
    4.2 合作社内部机制运行不畅
    4.3 合作内容层次较低
    4.4 政府部门意识不强,扶持力度不大
    4.5 融资渠道不畅
    4.6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人才短缺
    4.7 自身运作不规范
    4.8 农户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4.9 税收扶持力度不强
5.国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进经验
    5.1 加大立法支持
    5.2 设立专门负责机构
    5.3 强化财税支持
    5.4 提供组织保障
6.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发展基础
    6.2 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环境
    6.3 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概念和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一) 远程教育的概念
        (二) “三农”远程教育的涵义
        (三)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
        (四)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涵义
    二、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基础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 国家对“三农”远程教育的支持
        (三) “三农”远程教育在全国广泛开展
        (四) “三农”远程教育存在共建共享的可能性
        (五) 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方式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
第三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共享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三)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二、 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问卷分析
        (二) 针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问卷分析
第四章 影响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一、 客观因素
        (一) 基础教育方面
        (二) 成人教育方面
    二、 主观因素
        (一) 基础教育方面
        (二) 成人教育方面
    三、 资金因素
    四、 资源因素
        (一) 硬件资源因素
        (二) 软件资源因素
        (三) 人力资源因素
    五、 共享因素
        (一) 工程内部之间共享不足
        (二) 各工程之间共享不足
第五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策略
    一、 宏观策略
        (一) 加强立法
        (二) 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
        (三) 完善评价体系
        (四) 整合涉农机构
        (五) 通过网格实现资源全面共享
        (六) 采用多元化的共享模式
    二、 中观策略
        (一) 软件资源共享的策略
        (二) 硬件资源共享的策略
        (三) 人力资源共享的策略
    三、 微观策略
        (一) 资金策略
        (二) 软件资源建设策略
        (三) 硬件资源建设策略
        (四) 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 研究总结
        (一) 取得成就
        (二)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附件七
    附件八
    附件九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内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远程教育
    2.2 “三农”远程教育
    2.3 资源
    2.4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
    2.5 “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
第三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共享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方法与步骤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调查步骤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3.2.2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第四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建设的需求分析
    4.1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硬件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4.2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软件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4.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软件资源共享内容建设需求分析
        4.2.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软件资源共享内容建设需求分析
    4.3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人力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4.4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五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共享资源体系建设
    5.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建设
        5.1.1 共享硬件资源的建设
        5.1.2 共享软件资源的建设
        5.1.3 共享人力资源的建设
    5.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资源的建设
        5.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硬件资源建设
        5.2.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软件资源的建设
        5.2.3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人力资源的建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成果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概念的界定
        1.4.2 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劳动力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3 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
2. 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2.1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2.1.1 现代教育技术在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情况
        2.1.2 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情况
        2.1.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情况
    2.2 福建省农民培训的现状
    2.3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发展现状
    2.4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2.4.1 培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效果评价分析、教师需求分析
        2.4.2 参训农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效果评价分析、农民需求分析
3.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SWOT 分析
    3.1 福建省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3.1.1 互联网的建设在福建省发展迅速
        3.1.2 福建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较为完善
        3.1.3 政策环境良好
    3.2 福建省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遇
        3.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2 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等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3.2.3 社会文明更加进步
        3.2.4 学习观念发生改变
    3.3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的挑战
        3.3.1 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教育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3.3.2 思想认识相对滞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有可无
    3.4 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的劣势
        3.4.1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条件普遍较差
        3.4.2 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
4、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思想认识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效低
    4.2 整合渠道不畅,无法形成合力
    4.3 农民网络培训资源分散、不足
    4.4 参训农民的信息素养较低
5. 案例分析——衢州市利用农技 1lO 网络开展农民培训的经验 借鉴
    5.1 基本情况
    5.2 主要做法
    5.3 经验启示
        5.3.1 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网络,明确组织职责
        5.3.2 重视农民所需的各类培训资源的建设
        5.3.3 农村劳动力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协作
        5.3.4 多种培训方式辅助农民网络培训
        5.3.5 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管理到位
6、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发展的对策
    6.1 加强农民培训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制度化建设
    6.2 加大农民培训中现代教育技术经费的投入
    6.3 加强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提升
    6.4 重视农民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
    6.5 加强农民网络培训资源的个性化学习及互动性学习功能
    6.6 加强建立多种网络辅助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作者简介

(7)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阐述
    2.1 农村人才的内涵
    2.2 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领军人才的内涵解析
        2.2.1 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界定
        2.2.2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概念界定
        2.2.3 农村领军人才的概念界定
        2.2.4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2.3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
        2.3.1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2.3.2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3.3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路径
第3章 镇海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考量
    3.1 镇海区的区域特点及现代农业概况
        3.1.1 镇海区的区域主要特点
        3.1.2 镇海区现代农业建设概况
    3.2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总体情况
        3.2.1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第4章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评价分析
    4.1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成因探析
        4.1.1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剖析
        4.1.2 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成因探析
    4.2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镇海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4.2.1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4.2.2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4.2.3 突破农村人才短缺的瓶颈是镇海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5章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5.1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
        5.1.1 统一思想意识
        5.1.2 健全组织机构
        5.1.3 制定规划措施
    5.2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
        5.2.1 建立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5.2.2 建立农村人才评价机制
        5.2.3 建立农村人才选拔机制
        5.2.4 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5.2.5 建立农村人才跟踪服务机制
    5.3 镇海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5.3.1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5.3.2 培育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5.3.3 培育农村领军人才
    5.4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5.4.1 创造一个宽松优惠、充满活力的政策环境
        5.4.2 创造一个重才爱才、褒先树优的人文环境
        5.4.3 创造一个施展所长、成就事业的创业环境
    5.5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5.5.1 拓展培训渠道,开展基地培训
        5.5.2 实施多种形式、多渠道实用技术培训
        5.5.3 夯实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5.5.4 完善培训制度,保证培训质量
    5.6 镇海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保证
        5.6.1 建立健全各级农村人才市场
        5.6.2 建立和发展农村人才智力信息网络
        5.6.3 构筑农村人才回流平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研究 ——以湖南“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农业推广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4.1 农业推广机构的建立和农业推广体系的形成
        4.1.1 农业推广机构的建立和农业推广体系的形成
        4.1.2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4.2 农业推广模式及其发展
        4.3 农业推广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3.1 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3.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农业推广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农业推广的相关概念
        1.1 农业推广
        1.1.1 狭义的农业推广
        1.1.2 广义的农业推广
        1.1.3 现代农业推广
        1.2 农业推广模式
        1.2.1 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2.2 科研机构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2.3 协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2.4 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 农业推广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2.1 农业推广的性质
        2.2 农业推广的职能
    3 农业推广理论基础
        3.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3.2 委托代理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2 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3.2.3 委托代理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第三章 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1 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
        1.1 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
        1.2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
        1.3 协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
        1.4 企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
    2 农业推广模式的特点比较
    3 农业推广模式的效率比较
第四章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现状与优势
    1 国外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现状
    2 中国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现状
        2.1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总体概况
        2.2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主要工作成效
        2.2.1 教育培训成效
        2.2.2 科技创新成效
        2.2.3 成果转化成效
        2.2.4 信息服务成效
    3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优势分析
        3.1 科研机构是农业推广的“教育培训源”
        3.2 科研机构是农业推广的“科技创新源”
        3.3 科研机构是农业推广的“科技成果源”
        3.4 科研机构是农业推广的“信息服务源”
    4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4.1 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4.2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4.3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4.4 激励机制存在着欠缺
第五章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个案研究
    1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概述
    2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运行机制
        2.1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技术来源与推广队伍状况
        2.2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推广方式与推广渠道
        2.3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保障措施
        2.3.1 强化服务,形成氛围
        2.3.2 政策扶持,资金到位
        2.3.3 理顺体制,科技兴蚕
    3 “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成效
        3.1 健全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
        3.2 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
        3.3 积极的技术示范,提高成果转化
        3.4 注重示范园建设,形成推广产业
第六章 发展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
    1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适用范围
        1.1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适宜的实施范围
        1.2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适宜的实施阶段
        1.3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适宜的实施地区
    2 发展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农业科技人员下派工作机制
        2.2 促进多元互补推广组织体系的建立
        2.3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
        2.4 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5 建立推广人员的多渠道补充机制
        2.6 推进农科教在更高基础上的结合
        2.7 强化地方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
        2.8 鼓励非政府推广机构进入农业推广领域
        2.9 完善农业推广机构技术服务的供给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培养新型农民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艰巨的任务
2 可贵的探索
    2.1 体制的创新
    2.2 办学思路的创新
    2.3 办学切入点的创新
    2.4 培训内容的创新
    2.5 办学方式的创新
3 良好的开局
4 建议

(10)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框架结构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论述
    第一节 贫困相关范畴界定
        一、贫困
        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致贫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际上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一、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举足轻重
        二、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外部环境营造
        三、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自身能力建设
第二章 四川贫困地区基本状况和扶贫开发
    第一节 四川贫困标准和贫困区域分布
        一、扶贫攻坚以前的贫困标准和区域分布
        二、扶贫攻坚时期的贫困标准和区域分布
        三、新世纪以来的贫困标准和区域分布
    第二节 四川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文化特征
        四、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特征
    第三节 四川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四川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历程
        二、2001-2004年巩固、扩大扶贫攻坚成果阶段
    第四节 四川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一、科学发展观及其对扶贫开发的指导意义
        二、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三、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想
第三章 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
    第一节 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战略理论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基本点理论
        二、平衡开发战略
        三、不平衡开发战略
        四、协调-倾斜开发战略
        五、资源转换型开发战略
        六、市场导向型开发战略
        七、技术导向型开发战略
    第二节 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艰难选择
        一、四川贫困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国家宏观需要与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特色生态产业选择
    第三节 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产业
        一、生态农牧业
        二、生态能源水电工业
        三、生态旅游业
    第四节 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面和环节
        三、贫困地区发展循环经济
        四、大力发展四川沼气等农业循环经济
第四章 点轴开发培育贫困地区增长极
    第一节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开发模式
        二、贫困地区“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开发模式
    第二节 四川贫困地区与区域结构特征
        一、川西北高寒藏羌区
        二、攀西大小凉山彝区
        三、川北秦巴山区
        四、川南乌蒙山区
        五、川中丘陵区
    第三节 贫困地区的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一、贫困地区城镇建设
        二、四川小城镇及试点建设
        三、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联系
        一、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工程
        二、加强土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三、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四、按时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农村信息扶贫工程的任务
第五章 智力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育
    第一节 搞好计划生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一、贫困地区计划生育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二节 完善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培训
        一、教育扶贫的相关理论阐述
        二、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第三节 加强技术推广,促进技术进步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资源,规范科技兴农体系
        二、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
第六章 在扶贫开发中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第一节 贫困地区“环境与发展”的特殊矛盾和双重任务
        一、贫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贫困
        二、政府在贫困地区生态和发展中的角色
        三、四川贫困地区“环境与发展”矛盾处理
    第二节 四川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工程措施
        一、天保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农田污染治理
        四、易地(生态)移民
    第三节 四川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工作
        二、构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保障机制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
        五、继续深化“四荒”承包改革,稳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
        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七、建立绿色 GDP绩效考核体系
第七章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创新财政扶贫制度
        二、整合各种政府资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三、充分发展扶贫主体作用,增强扶贫开发成效
    第二节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二、贫困地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三、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第三节 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和使用
    第四节 改革贫困地区投融资体制
        一、完善农业和扶贫政策性金融,完善农业银行功能
        二、加大政策和法律引导,发挥商业金融的支农和扶贫作用
        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
        四、组织和引导各种民间资金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五、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通过股票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第五节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法治化进程
        一、尽快制定《反贫困法》
        二、加快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法》
        三、加紧出台《合作金融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适应我省农村实际 培养跨世纪新农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我省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D]. 徐粉粉.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2]福建省农民教育供给效率研究[D]. 潘巧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2)
  • [3]涵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D]. 李韦拉.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4]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 王月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5]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内容建设研究[D]. 隋冰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现代教育技术在福建省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D]. 黄翠美.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7]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徐贵水.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8]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研究 ——以湖南“高效蚕业”农业推广模式为例[D]. 万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9]培养新型农民的新探索[J]. 毛礼和. 安徽农学通报, 2008(01)
  • [10]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严江. 四川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适应我省农村实际,培育跨世纪新农民——我省实施“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