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空间和图形布局技巧

纸张空间和图形布局技巧

一、图纸空间及图形布局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即墨花边艺术研究及其创新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即墨花边”也称作“即墨镶边大套”,在青岛市即墨区民间传承了有上百年,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归属于鲁绣,2020年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墨花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型的艺术特征,曾经是即墨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在几代人的记忆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非遗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在多次田野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法、田野调查法和实物分析法,分析了即墨花边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传承保护以及即墨花边新的应用形式和应用领域;并通过传承人口述以及走访即墨花边博物馆、即墨花边兴盛地温泉镇,充分了解即墨花边的渊源、发展现状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大量作品以及与民间手工艺人的交流、传授、指导,对即墨花边的构成原则、编织方法、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从即墨花边的应用角度以及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索出了创新的方法,进行了创新设计实践,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进而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途径。

谢泽学[2](2021)在《AutoCAD的图形布局与打印输出》文中提出图形输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绘图仪上打印输出图形后,整个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工作才算基本完成。本文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在图形打印输出时如何配置绘图设备与出图参数、规划图形打印输出方案、设置打印比例等基本操作的方法、步骤与技巧,以实现标准与规范、高效且精确、高质量的图形打印输出。

施鑫煜[3](2020)在《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处于开放环境下的大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囿于自身社会阅历浅薄、认知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在面对大量的思想文化信息时,很难进行是非分辨并做出正确的取舍,在面临社会困境时,甚至放弃政治原则。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突破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跨学科壁垒,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建立国家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当前高等教育最为迫切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对比法。从文献研究基础理论、理念和方法开始创新思考,构建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为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甬舟两地高职院校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运用OBE理念反向设计原则,按照反向顺序依次确定课程目标和能力指标点,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项目与内容;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机械制图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实施,并制定体现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评价方案,实现机械制图课程思政;运用实验对比法,整理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相关数据,显示本研究教学改革对实现价值引领,提高专业成绩有一定效果。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研究本体,运用OBE理念的反向设计,将思政元素和知识技能元素相互渗透,形成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推动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方面同时养成,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能够为其他课程的同类改革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倡源[4](2020)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文中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进行了多次教学方面的改革,在教案、教材、教法等各个方向都有所突破,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显着提高,但同时也有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教材内容缺乏职教特色,教学案例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等。从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来看,由于近几年教学设备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图样和视图变得可视化和立体化。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尺规制图教学相比,忽略了做图的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使用的多是陈旧的,与当下生产相脱离的教学案例。通过研读职业教育内涵,调研和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需求,梳理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差距,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提出“任务引入阶段、任务分析-完成阶段、任务指导阶段和任务评价阶段”的四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机械制图课程四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设计。将机械制图课程四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1902班,1901班应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发现1901班课堂参与率为46%,1902班课堂参与率为96%,期中考试及格率分别为64%和90%,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分别为74%和92%。通过对机械制图课程四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开发与产业贴合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谢冠一[5](2019)在《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说建筑是庇护身体的场所,那么内部空间显然就是建造行为的原始动机。然而建设程序的割裂现象表明两个领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对话,从专业教育方面看,两者的方法和体系更是呈现明显分离的发展轨迹。作为专门化的职业,室内设计从诞生伊始就流露出与建筑专业在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上的普遍分立。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和服务对象是两者之间观念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和各自的设计取向,成为干扰建筑整体性的客观矛盾。这是本文有关设计方法研究的主要着眼点。科学系统论将整体性作为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供了实现整体性的两种可能。如果将建筑比作一个复杂系统,那么建筑的整体性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反向的实施路径。这就意味着现实分立的建筑本体和建筑内部,可以从各自立场出发“自外而内”或“自内而外”地走向整体。而哲学、绘画、建筑领域的多元空间概念为“男性-女性、学术-工匠、公共-日常”这些相对关系提供了消解矛盾的方法启示。这是本文研究中有关设计方法对接的重要结合点。室内设计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从具体方法上走向建筑整体:从空间概念出发走向具象体验;从材质工艺出发走向空间操作;从内部设施出发走向整体思维。它们以室内设行业内的三个主要内容为切入点,对照矛盾双方的逻辑与立场,利用建筑空间的抽象-具象、视觉-感知、实体-虚体等相对关系的可转换性,通过视角转换、要素转换和图底转换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步骤,达到消解矛盾和统一秩序的意图,逐步走向对方立场并实现有机统一。在快速建设或建筑更新的语境中,上述方法对于两个专业的一线从业者来说,具有实践和借鉴的价值。

李哲[6](2017)在《程阳八寨杨家匠的风雨桥营造技艺》文中提出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早已闻名遐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它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以及造物技术思想、丰富的民族特性和精神寄托。尤其是作为侗族建筑艺术“三大瑰宝”之一的风雨桥,是侗族建筑技术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在历史、艺术、科学三方面的价值都是兼备的,而且在民俗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1)。程阳八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最多,级别最高的村寨,尤以居住在程阳八寨的杨善仁一家为典型代表。杨善仁被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誉为“中国文化老人——民族传统工艺营造大师”;其四儿子杨似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五儿子杨玉吉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孙杨念康被授予“青年鲁班”,广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家工匠世代沿袭,技艺高超,被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授予“侗族木匠世家”称号,媒体誉其为“杨家匠”。本文将“杨家匠”及其风雨桥的营造技艺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叙事与动态的思维方式探讨侗族大木匠师的家业传承,学获技艺的途径,以及营造技艺的智慧,更加丰富诠释侗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程阳八寨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以及风雨桥的分布、类型和构成。第二章介绍杨家工匠的基本情况,包括:家业传承、技艺学获、营造经验及所取得成就。第三章概括风雨桥的整个设计系统,并用案例讲解廊桥构架的设计过程。第四章仍以案例作为对象,详细叙述在实际营造中,匠师是如何把图面上的设计转换为具体的施工操作。第五章对杨家匠营造廊桥的审美取向进行总结。

张长锐[7](2016)在《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初现代建筑学的学科概念与教学模式传入中国,几代建筑学人一直在探索建筑师的培养方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着手建立规范化的建筑师实践、管理制度以及建筑教育的评估体系,从而使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发展之间有了更为明晰的对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体现出了发展上的逻辑共生关系,但基于我国自身的国情,两者之间尚未建立成熟的互动机制,尤其在职业教育中关于学习路径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在国际社会对建筑教育成果互认以及学科发展互融的背景下,探索建筑教育在建筑师职业适应性层面的理论与方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紧密围绕建筑教育与其职业适应性而展开,基于对国内外建筑教育走向职业化的历程和建筑师职业群体特点的梳理,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面对不同的教育体系与教学实践方法进行论述。其一,从宏观角度的教育学本体入手,特别是对以唐纳德·舍恩和大卫·科尔布等人为代表的注重“过程式”和“反映式”的学习理论加以分析与总结,并根据上述思想对建筑教育中“教”与“学”的行为主体进行辩证的对比研究。其二,中观视野则聚焦在以“鲍扎”、“综合工科学院”、包豪斯、“德州骑警”、AA建筑联盟为代表的教学体系或模式上,从探寻建筑师职业教育本源的角度对“教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并对英美等国在建筑师职业框架与学科互动机制的建立方面也做了回顾。其三,在建筑教育与职业适应性的微观层面关注了课程形式的研究与创新。论文对“情景项目”、“建筑设计教学模型(MADE)”、“乡村工作室”等具备职业实践特点的设计课程进行研究,通过成果汇总以及对各自评价标准的描述,阐明了课程的特点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教育评估”、“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针对建筑教育职业化途径的论述,尝试提出关于建立建筑教育职业化生态环境的论题,即在建筑教学和文化普及层面渗透职业文化,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探讨适应本地区职业特点的实践课程模式,从而形成教育与职业的良性互动,希望为我国建筑教育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车思漫[8](2015)在《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如何在一本立体书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符合形式美感的构架组合,并且使之与阅读功能完美的结合。当翻开立体书页面时所呈现的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给读者提供了多角度观察的可能。对读者来说拥有着视觉上极强大的吸引力,不同风格的精美插画,搭配着丰富多彩的场景,全部都会在读者的眼前流畅的弹跳出来。另外在附加上技巧的吸引力, 让读者享受视觉上的惊喜盛宴,感叹着怎么会有如此巧妙的机关, 精美的插图玩赏,材质朴实的立体书也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心灵饕餮盛宴。那么立体书到底有哪些不同于普通书籍的特色呢? (1)它和普通书籍本质的区别就是,普通书籍仅仅呈现的是二维的视觉感受,而立体书不但有一个二维的视觉感受同时还有三维的触觉感受,让读者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如今它反而更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并且多用于收藏,而不是以前所认定的儿童读物的玩具书。 (2)在一本立体书中,有一个好的故事,配合故事的精美插画,以及通过纸艺设计师精美设计的弹出立体结构,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书本阅读的趣味性。 (3)平面的图画和文字以外的空间延伸和加强,对读者在阅读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4)运用拉、动、掀开、旋转、折叠等方式,来达到与读者互动性以及一个良好的体验性的能力。本论文针对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研究,也就是立体书设计中的几个要素——主题分类、版式、色彩、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且以弹出结构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市面上所能搜集到的立体书进行结构的拆分,用文字方式表达,给立体书制作爱好者一个理论的参考。同时在本论文的第五章进行一个实践创新,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皮影艺术与立体书结合并且实践制作,结合到前段分析过的结构做一个完美展现,内容则是腾冲当地皮影文化的推广和宣扬,这种中外结合,二维与三维结合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创新点。

林胜[9](2013)在《基于AutoCAD软件打印图形的方法与技巧》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在AutoCAD软件中利用模型空间与布局空间对图形进行打印的方法,同时针对一图进行多种比例打印时遇到的问题作详细说明,解决软件在绘图与打印之间存在绘图参数关联性与打印外观统一性两难全的问题,大大提高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与打印图纸的质量与效率。

彭文利,褚连娣,张文妮[10](2012)在《计算机绘图教学法探析》文中提出从计算机绘图在工科类专业中的地位及计算机绘图的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工程图学课程中计算机绘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以工程图学课程中机械制图内容为主线,研究探索了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创新性实践的新思路。旨在探索教学中如何使在校生有目的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服务于后续课程和社会。

二、图纸空间及图形布局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纸空间及图形布局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即墨花边艺术研究及其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即墨花边概述
    1.1 即墨花边简介
    1.2 即墨花边的历史渊源
        1.2.1 即墨花边的起源
        1.2.2 即墨花边的发展
        1.2.3 即墨花边的现状
第二章 即墨花边的艺术特征及手工技艺
    2.1 即墨花边的艺术特征
        2.1.1 即墨花边的构图形式
        2.1.2 即墨花边的纹样特征
        2.1.3 即墨花边的材质组成
    2.2 即墨花边的手工技艺简介
        2.2.1 即墨花边手工技艺的工具及工艺流程
        2.2.2 即墨花边手工技艺的主要针法
        2.2.3 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工艺特点
第三章 即墨花边的创新设计应用
    3.1 创作构思
    3.2 在造型上的创新表现
    3.3 在材料上的创新表现
    3.4 在色彩上的创新表现
    3.5 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创新表现
    3.6 即墨花边创新设计应用
        3.6.1 灵感来源
        3.6.2 设计成品
第四章 即墨花边创新设计的发展前景及传承保护
    4.1 即墨花边创新设计的发展前景
        4.1.1 对现代装饰设计的启示
        4.1.2 即墨花边在装饰设计中的发展
    4.2 即墨花边创新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4.3 从即墨花边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2)AutoCAD的图形布局与打印输出(论文提纲范文)

1 图形绘制与图形输出时应关注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 图形样板的定制与图形对象的管理
3 图形打印输出前的设置
    3.1 绘图打印设备配置与出图参数设置
    3.2 模型空间、图纸空间与图形(图样)布局
4 图形输出的方法与步骤
    4.1 模型空间中图形打印输出
    4.2 图纸空间中打印输出图形

(3)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课程思政国外现状:德育形式多样和德育内容渗透性
        1.2.2 课程思政国内现状: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1.2.3 启示与借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及概念间的学理关系
        1.4.1 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的元素
        1.4.2 机械制图: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4.3 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1.4.4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
        1.4.5 OBE理念:以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
第二章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的依据和基本策略
    2.1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的依据
        2.1.1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学习设定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
        2.1.2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实践设定依据: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1.3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目标设定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的基本策略:OBE反向设计思想
        2.2.1 OBE反向设计思想
        2.2.2 OBE反向设计步骤
    2.3 OBE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原则和目标
        2.3.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原则
        2.3.2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三章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
    3.1 甬舟两地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教学现状调查
        3.1.1 甬舟两地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编制
        3.1.2 甬舟两地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3.2.1 课程思政概念不清,教学目标不明确
        3.2.2 课程研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
        3.2.3 专业师资缺少,教学方法单一
        3.2.4 管理保障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
    3.3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3.1 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3.3.2 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3.3.3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不深入
第四章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施
    4.1 OBE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设计
        4.1.1 明确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
        4.1.2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4.2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项目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4.2.1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项目教学设计
        4.2.2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项目教学实施
        4.2.3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项目教学评价
第五章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效果分析
    5.1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验
    5.2 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验前数据分析
        5.2.1 实验前调查问卷数据与分析
        5.2.2 实验前机械制图摸底测试成绩与分析
    5.3 思政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验后数据分析
        5.3.1 实验后调查问卷数据与分析
        5.3.2 实验后机械制图测试成绩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甬舟两地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学习状态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机械制图课程学习体会调查问卷
    附录4:机械制图摸底测试
    附录5:机械制图测试(部分)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1.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现状
        2.机械制图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实地研究法
        3.调查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特征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四)任务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
        2.设计合理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4.注重教学情境创设
三、中职学校情况调查分析
    (一)机械制图教学现状
        1.教学高耗低效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3.课程脱离实际
    (二)企业人才需求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优势
        1.树立岗位意识
        2.让知识简单易学
        3.向专业课程自然过渡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了解不全面
        2.任务设计受限
        3.任务跨度大
        4.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策略
        1.课前充分准备
        2.任务理论联系实际
        3.任务设置合理
        4.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一)授课对象介绍
    (二)对照组授课模式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实现条件
        5.教学评价
        6.专家意见
    (四)教学案例实施
        1.教学准备
        2.教学过程
        3.教学总结
    (五)教学实施对比分析
        1.师生对教改看法
        2.期中考试成绩
        3.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4.期末考试成绩
        5.教学效果对比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机械制图授课教师及企业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中职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运用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5)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室内设计的困惑
        1.1.2 割裂的整体
        1.1.3 图像时代的空间觉醒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整体观念在设计领域的研究
        1.2.2 空间概念在设计领域的研究:
        1.2.3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对象:室内设计方法
        1.3.2 研究目标:建筑内外整体性
        1.3.3 研究内容:空间概念与方法对接
        1.3.4 研究价值:理论、实践与教学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总体框架
        1.4.3 重点和难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室内设计的空间觉醒
    2.1 室内设计的诞生与演化
        2.1.1 早期室内装饰行业的非专业化倾向
        2.1.2 现代室内设计的演化特征
        2.1.3 方法与体系的思辩
    2.2 空间观念的多元辨析
        2.2.1 空间概念的刍议
        2.2.2 哲学与科学领域的空间概念
        2.2.3 艺术领域的空间概念
        2.2.4 建筑领域的空间概念
    2.3 整体观思想的导入
        2.3.1 整体观与系统论
        2.3.2 系统论下的两种建筑整体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空间概念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3.1 空间的抽象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
        3.1.1 空间作为实体
        3.1.2 空间作为虚体:
        3.1.3 空间概念与室内设计的距离
    3.2 从三个图式看建筑空间的抽象性
        3.2.1 多米诺体系的形式抽象
        3.2.2 空间构成图式的物质抽象
        3.2.3 九宫格问题的视角抽象
    3.3 立体主义绘画的启示
        3.3.1 观察角度
        3.3.2 具象感知
    3.4 视角转换:自内而外的观察角度
        3.4.1 从上帝视角回到蠕虫视角
        3.4.2 从一点透视走向多点透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材质工艺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4.1 工匠性与抽象性的矛盾
        4.1.1 材质工艺作为技术内容
        4.1.2 材质工艺作为形式内容
        4.1.3 工匠性与抽象性的矛盾
    4.2 从三类界面看材质工艺的局限性
        4.2.1 结构理性的局限性
        4.2.2 饰面技术的分裂性
        4.2.3 材质消隐的非物质性
    4.3 装配部件法的启示
        4.3.1 要素的区分与抽象
        4.3.2 要素的组织与操作
    4.4 要素转换:从材质工艺走向空间操作
        4.4.1 从功能要素走向抽象要素
        4.4.2 从界面设计走向界面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内部设施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5.1 日常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5.1.1 内部设施作为生活日常
        5.1.2 内部设施作为系统部件
        5.1.3 日常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5.2 从内部设施看建筑日常的复杂性
        5.2.1 卫生设备的技术复杂性
        5.2.2 日用家具的形式多样性
    5.3 透明性的启示
        5.3.1 透明的区分
        5.3.2 透明的延伸
    5.4 图底转换:从局部问题走向整体思维
        5.4.1 从形体构图走向空间构图
        5.4.2 从局部空间走向整体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正反思辨
    二、设计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展望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6)程阳八寨杨家匠的风雨桥营造技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研究背景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第1章 风雨桥的形成背景及建造常识
    1.1 风雨桥的形成背景
        1.1.1 气候与地理
        1.1.2 林业与交通
        1.1.3 聚落风水观
        1.1.4 侗民族特性
    1.2 风雨桥的建造常识
        1.2.1 风雨桥的分布
        1.2.2 风雨桥的命名
        1.2.3 风雨桥的选址
        1.2.4 风雨桥的类型
        1.2.5 风雨桥的组成
        1.2.6 造桥的仪式
第2章 侗族木匠世家——杨家匠
    2.1 杨家工匠
    2.2 家业传承
    2.3 营造大师的养成
    2.4 杨似玉的经验
第3章 桥廊亭的设计技艺
    3.1 设计系统
        3.1.1 图纸
        3.1.2 小样
        3.1.3 丈杆
        3.1.4 尺法
    3.2 构架设计环节
        3.2.1 廊桥规划
        3.2.2 廊亭设计
        3.2.3 起水与升山
        3.2.4 攒尖亭阁的构架衔接
第4章 营造案例的记录与分析
    4.1 匠师的职责
    4.2 南宁高新区龙门水都景区的旱桥营造过程
        4.2.1 选址与勘测
        4.2.2 设计与定料
        4.2.3 选材与备料
        4.2.4 方案调整
        4.2.5 绘制丈杆
        4.2.6 料单与丈杆的信息
        4.2.7 构件细部与榫卯交接
        4.2.8 柱料弹线与竹签讨退
    4.3 永济桥的立架及安装
    4.4 匠师的用料经验
        4.4.1 砍树与剥皮
        4.4.2 放水与去脂
        4.4.3 杉木用材
        4.4.4 用料搭配
        4.4.5 选料顺序与尾径要求
        4.4.6 常用的卯口尺寸与构件尺寸
第5章 杨家匠营造风雨桥的审美取向
    5.1 审美来源
    5.2 古朴自然
    5.3 民族特色
    5.4 均称和谐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1.1 建筑市场的变化
        1.1.1.2 社会发展导向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1.1.1.3 国际社会对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的定位
        1.1.2 研究背景
        1.1.2.1 当代建筑师职业适应性的提出
        1.1.2.2 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
        1.1.2.3 我国建筑师职业化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发展背景的研究
        1.2.1.1 关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阶段研究
        1.2.1.2 关于国内建筑院校早期教学思想的研究
        1.2.1.3 关于建筑教育与职业伦理的研究
        1.2.2 关于建筑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解读
        1.2.2.1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化培养的思考
        1.2.2.2 中国建筑师的代际研究
        1.2.3 关于国外建筑教育与职业化发展的研究
        1.2.3.1 关于国际建筑教育动态及现状的研究
        1.2.3.2 关于经典教学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1.2.4.1 教育思想与教学特色的探索
        1.2.4.2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1.2.5 国外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的研究
        1.2.5.1 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
        1.2.5.2 关于理性主义研究策略的研究
        1.2.5.3 关于建筑设计职业化实践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1.1 建筑师的职业定义
        1.3.1.2 建筑教育的方法论
        1.3.1.3 基于研究型的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发展的融合—以20世纪美国的职业教育探索为例
        1.3.1.4 职业化教育的实践课程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的创新点阐释
        1.4.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4.1 研究方法
        1.4.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师职业与建筑教育
    2.1 建筑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师职业的起源与发展
        2.1.1.1 建筑师职业的原始形态
        2.1.1.2 建筑师职业属性的成熟与现代化
        2.1.2 建筑师注册制度的产生(以英国为例)
        2.1.2.1 注册制度的酝酿
        2.1.2.2 注册制度的完善
        2.1.3 近代欧美建筑师的培养模式
    2.2 建筑教育体系(模式)与建筑师职业的互动
        2.2.1. 巴黎美术学院(鲍扎)体系
        2.2.1.1 巴黎美术学院的起源与学制
        2.2.1.2 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特点
        2.2.1.3 鲍扎教学体系与建筑师职业教育的关系
        2.2.2 综合工科学院教育模式
        2.2.2.1 法国综合工科学院的起源与学制
        2.2.2.2 综合工科学院的教学特点
        2.2.2.3 综合工科学院教学模式对建筑师职业化的推动
        2.2.3 包豪斯教学体系
        2.2.3.1 包豪斯学校的成立
        2.2.3.2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与学制
        2.2.3.3 包豪斯教学对设计职业化的推动
        2.2.4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
        2.2.4.1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的产生
        2.2.4.2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的特点
        2.2.4.3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与建筑师职业发展
        2.2.5 AA建筑联盟的教学模式
        2.2.5.1 AA建筑联盟的产生与学制
        2.2.5.2 AA建筑联盟的教学特点
        2.2.5.3 AA建筑联盟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师职业适应性的思考
    2.3 关于建筑师实践概念的辨析
        2.3.1 当代建筑师的职业特征
        2.3.2 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2.3.3 建筑师的职业属性
        2.3.3.1 经济属性
        2.3.3.2 技术属性
        2.3.3.3 信托(trustee)属性
    2.4 建筑教育中的实践训练
        2.4.1 实践训练的定义与分类
        2.4.1.1 概念辨析
        2.4.1.2 实践的模式分类
        2.4.2 职业实践训练的特点
        2.4.3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职业实践训练
        2.4.3.1 实习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2.4.3.2 学制与训练方式对实习的影响
    2.5 建筑教育的评估策略
        2.5.1 当代评估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5.2 职业化教育思想的提出
        2.5.2.1 建筑教育职业化的立足点
        2.5.2.2 职业演化与建筑教育的应对
        2.5.3 建筑教育评估概述
        2.5.3.1 国外建筑教育与评估的发展
        2.5.3.2 我国建筑教育评估的建立与发展
        2.5.3.3 建筑教育评估的现实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重过程"的设计学习理论研究
    3.1. 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3.1.1 "教"与"学"的定义
        3.1.2 学习的途径与学习主体的责任
        3.1.3 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路径
        3.1.3.1 表层路径
        3.1.3.2 深层路径
        3.1.4 学习行为的特点
    3.2. 从体验中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的方法论研究
        3.2.1 体验式学习理论
        3.2.1.1 行为研究与实验
        3.2.1.2 高等教育的体验式学习理论
        3.2.1.3 学习与认知理论的发展
        3.2.1.4 大卫·科尔布对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批判
        3.2.2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3.3. 关于体验—反映的研究
        3.3.1 体验—反映学习模式的定义
        3.3.2 关于反映行为方式的研究
        3.3.2.1 反映的类别
        3.3.2.2 反映行为的特点
    3.4. 关于设计行为的研究
        3.4.1 "设计"的隐性与显性
        3.4.1.1 黑盒子理论
        3.4.1.2 玻璃盒子理论
        3.4.2 关于设计模型的分类
        3.4.2.1 分析与综合
        3.4.2.2 演绎与分析
        3.4.3 关于设计路径的分类与描述
        3.4.3.1 设计路径的分类
        3.4.3.2 对设计路径的描述
        3.4.4 关于设计的泛文化元素
        3.4.4.1 设计引擎
        3.4.4.2 设计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5. 建筑设计在职业范畴内的知识架构
        3.5.1 专业(职业)知识架构的种类
        3.5.1.1 知识的类别
        3.5.1.2 记忆的分类
        3.5.2 建筑师的专业(职业)知识类型
        3.5.3 设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3.6.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建筑教育中的体现
        3.6.1 建筑设计研究的路径
        3.6.1.1 创建实践的环境与过程
        3.6.1.2 设计的成果(产品)
        3.6.2 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型
        3.6.3 关于职业实践的技能
        3.6.3.1 复制型的职业技能
        3.6.3.2 反映型的职业技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职业与教育研究的发展策略—以20世纪的美国为例
    4.1 美国的建筑教育制度
        4.1.1 AIA的成立与发展
        4.1.2 美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
        4.1.2.1 建筑教育与职业意识的建立
        4.1.2.2 美国当代的建筑教育学制
        4.1.2.3 美国建筑教育的工作室模式
        4.1.2.4 综合实践与综合项目
    4.2 美国建筑(工程)教育的评估认证体系
        4.2.1 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对建筑师职业的定位
        4.2.2 美国对建筑教育的评估管理
        4.2.3 NAAB关于职业能力的要求
    4.3 建立建筑教育与研究的机构
        4.3.1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与基础研究
        4.3.2 建筑师与临床医生的职业特征对比
        4.3.3 AIA职业研究的策略
    4.4 职业适应性教学在"研究"策略中的体现
        4.4.1 对建造的研究(Building Research)
        4.4.2 从建筑物研究(research for architecture)到建筑学研究(architectural research)
    4.5 建筑师职业的现代化
        4.5.1 研究与职业化的再定义
        4.5.2 对职业伦理的研究
    4.6 建筑学研究
        4.6.1 建筑学基础研究的思想体系
        4.6.2 职业适应性教学在社会与环境问题上的研究
        4.6.3 从"建筑学研究"到"环境设计研究"
        4.6.4 高等教育中的环境设计研究
        4.6.5 设计即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职业适应性教学的课程研究
    5.1 注重创建职业实践环境的设计课程—情景项目课程(live project)
        5.1.1 "情景项目"课程的产生与目标定位
        5.1.1.1 谢菲尔德大学创设的情景项目课程
        5.1.1.2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
        5.1.2 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特点
        5.1.2.1 对建筑行业与建筑师职业属性的认知
        5.1.2.2 训练学生的职业管理技能
        5.1.2.3 训练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以及创造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
        5.1.2.4 拓展未来建筑师的职业概念
        5.1.3 实施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基础
        5.1.3.1 情境项目课程题目的设置原则与组织形式
        5.1.3.2 制定项目实施的纲领与项目管理
        5.1.4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设置的路径分类
        5.1.5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的评价
        5.1.5.1 教学成果评价
        5.1.5.2 情景项目课程自身的局限性思考
        5.1.6 情景项目课程对于建筑教育的意义
        5.1.6.1 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意义
        5.1.6.2 情景项目课程的社会意义
    5.2 注重职业工作范式的设计课程—建筑设计教学模型(MADE)
        5.2.1 MADE(The Model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的提出
        5.2.1.1 德国的职业化教育背景
        5.2.1.2 拉尔夫·约翰尼斯与MADE
        5.2.2 MADE对建筑教育的批判
        5.2.2.1 建筑与房屋的概念
        5.2.2.2 设计与教学
        5.2.2.3 关于设计路径的分析
        5.2.2.4 "方案模式"教学法与设计构思
        5.2.2.5 MADE的教学观
        5.2.3 MADE的阶段式教学目标
        5.2.3.1 MADE对职业化教育的定位
        5.2.3.2 MADE的教学适应性
        5.2.4 MADE的教学内容
        5.2.4.1 MADE的教学阶段设定
        5.2.4.2 MADE对教学结果的评定
        5.2.5 MADE对课程任务的数据整理
        5.2.6 MADE的教学特点
        5.2.7 MADE的教学意义
        5.2.7.1 MADE的宏观教学意义
        5.2.7.2 MADE的微观教学意义
        5.2.8 关于MADE的局限性思考
    5.3 注重职业伦理创新的设计课程—乡村工作室(Rural Studio)
        5.3.1 乡村工作室的创立
        5.3.1.1 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的建筑教育
        5.3.1.2 教学基地—黑尔县的概况
        5.3.1.3 乡村工作室概况
        5.3.2 乡村工作室的职业育人观
        5.3.2.1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目的
        5.3.2.2 乡村工作室的主持人
        5.3.3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内容
        5.3.3.1 设计训练课程
        5.3.3.2 手工训练课程
        5.3.4 乡村工作室的科研项目—2万美元住宅(20K House)
        5.3.4.1 20K项目的背景
        5.3.4.2 20K项目的执行
        5.3.4.3 20K项目的过程记录
        5.3.5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特点
        5.3.5.1 对低技术策略的研究
        5.3.5.2 对地域文化的坚守
        5.3.5.3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
        5.3.6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意义
        5.3.7 乡村工作室模式在"职业伦理"教学中的局限性思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的总结与思考
    6.1 关于西方职业化教育观的启示
        6.1.1 建立针对职业适应性的教育生态系统
        6.1.2 当代建筑师职业内涵与教育的应对
        6.1.3 中国建筑师与欧美建筑师执业状态的差异化比较
    6.2 关于建筑教育的职业适应性定位
        6.2.1 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6.2.2 基于"过程"教学的课程设置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6.3 关于建筑师职业的基础教育及启示
        6.3.1 关于基础职业观的培养
        6.3.2 英国的"建筑师与住宅"项目
        6.3.3 美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框架》与"建筑+教育"项目
        6.3.4 关于建筑师职业基础教育的启示
    6.4 关于高校建筑教育中设计(实践)课程的思考
        6.4.1 对实践课程的概念界定
        6.4.2 当前建筑设计实践课程的不足
        6.4.2.1 实践课程的连贯性欠缺
        6.4.2.2 实践课程的体验性欠缺
        6.4.2.3 实践课程的开放性欠缺
        6.4.3 树立职业适应性的教学思想
        6.4.3.1 建立创新型的学习环境
        6.4.3.2 研究高效率的教学模型
        6.4.3.3 推广自助式的成果评价模式
        6.4.4 调整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学思路
        6.4.4.1 塑造职业化的实习课程
        6.4.4.2 对教学角色的转换
        6.4.4.3 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
    6.5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
        6.5.1 评估的针对性与目的性
        6.5.2 对建筑教育评估的思考
    6.6 对未来建筑教育的展望
总结
附录
    附录一 情景项目课程的设计成果
    附录二 关于MADE的案例研究
    附录三 乡村工作室的设计成果(2011—2015)
    附录四 乡村工作室及其成果所获奖项
    附录五 各国执业建筑师管理机构汇总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部分
        1.5.2 实践部分
        1.5.3 研究流程
    1.6 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二章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理论探讨
    2.1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概念
    2.2 立体书的起源及发展史
    2.3 立体书的种类与功能
        2.3.1 立体书的种类
        2.3.2 立体书的功能
    2.4 立体书的构成原理及制作方法
        2.4.1 立体书的构成原理
        2.4.2 立体书的制作方法
        2.4.3 立体书形态造型结构
    2.5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原则
        2.5.1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安全性
        2.5.2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互动性
        2.5.3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趣味性
        2.5.4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文化性
    2.6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综合体验
        2.6.1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视觉体验
        2.6.2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听觉体验
        2.6.3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触觉体验
        2.6.4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嗅觉体验
        2.6.5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味觉体验
第三章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1 以故事题材为主的分类
        3.1.1 历史教材
        3.1.2 自然科学题材
        3.1.3 人文艺术
        3.1.4 记录性名人名事
        3.1.5 美好的童话世界
        3.1.6 电影周边
    3.2 以结构空间为主的分类
        3.2.1 平面变化形
        3.2.2 立体变化型
        3.2.3 视觉变化型
    3.3 以式样为主的分类
        3.3.1 翻
        3.3.2 折叠插页
        3.3.3 拉
        3.3.4 旋转木马
        3.3.5 扇折
        3.3.6 隧道书
        3.3.7 投影剧场立体书
    3.4 以机关设计为主的分类
        3.4.1 机关部件术语表
        3.4.2 基础机关结构
        3.4.3 平行折线结构
        3.4.4 相交折线结构
        3.4.5 转轮结构
        3.4.6 拉条控制结构
    3.5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3.5.1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心理学意义
        3.5.2 读者欲望性的认知结构
        3.5.3 通过立体书造型语言和联想进入认知活动
        3.5.4 翻阅中情感概念的构成
第四章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整体研究及价值
    4.1 主题的把握
    4.2 版式分析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可视性原则
        4.2.3 美感原则
        4.2.4 可读性原则
        4.2.5 案例分析——《汉堡》《履进趣》
    4.3 色彩分析
        4.3.1 色彩的表现性
        4.3.2 色彩体现造型
        4.3.3 案例分析——《Colour Surprises》《Pop-Up Op-Art》
    4.4 材料与印刷工艺分析
        4.4.1 特种纸的概念
        4.4.2 适用立体书造型设计的纸张特性
        4.4.3 其它材质的应用
        4.4.4 案例分析——《布艺立体书》
    4.5 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的价值研究
        4.5.1 学术价值
        4.5.2 应用价值
        4.5.3 创新性
第五章 中国立体书设计出版、发展与创新
    5.1 中国立体书出版概况分析
    5.2 中国立体书样本分析——《车仔档》
        5.2.1 主题分析
        5.2.2 色彩分析
        5.2.3 结构与版式分析
        5.2.4 影响与意义
    5.3 中国立体书生产基地分析
    5.4 立体书设计创新——平面与立体结合实践分享
        5.4.1 平面——云南腾冲皮影的概念及造型认知
        5.4.2 立体——立体书与皮影在视觉造型中的相似性
        5.4.3 平面立体结合——作品创作过程与成果展现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后续研究
        6.2.1 当代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分析
        6.2.2 以旅游伴手礼形式将作品产品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AutoCAD软件打印图形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准备工作
2 不同空间的打印方法与技巧
    2.1 模型空间中的打印
    2.2 布局空间中的打印
        (1) 创建布局空间
        (2) 在布局中创建图幅
        (3) 创建视口
        (4) 调整视口比例
        (5) 保存和调用布局模板
        (6) 打印布局
3 结束语

(10)计算机绘图教学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计算机绘图教学方法
    2.1 计算机绘图教学的现状
    2.2 传统教学方法
    2.3 现行的教学方法
        2.3.1 基本概念讲解
        2.3.2 Auto CAD通用绘图技能
        2.3.3 专业必需的Auto CAD图形处理技能
        2.3.4 Auto CAD绘图技巧相关的操作技能
    2.4 现行的教学手段
    2.5 三维CAD技术
3. 计算机绘图教学及考试改革
    3.1 通过案例教学掌握常用命令
    3.2 实践教学
    3.3 教学要求
    3.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5 充分发挥计算机绘图对制图教学的辅助作用
    3.6 改革计算机绘图考试形式
        3.6.1 采用竞赛式考试方式
        3.6.2 采用发散式命题方法
4. 结语

四、图纸空间及图形布局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即墨花边艺术研究及其创新应用[D]. 王旭. 青岛大学, 2021
  • [2]AutoCAD的图形布局与打印输出[J]. 谢泽学. 内江科技, 2021(01)
  • [3]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D]. 施鑫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设计[D]. 毕倡源.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D]. 谢冠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程阳八寨杨家匠的风雨桥营造技艺[D]. 李哲. 深圳大学, 2017(07)
  • [7]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D]. 张长锐. 天津大学, 2016(07)
  • [8]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研究[D]. 车思漫.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2)
  • [9]基于AutoCAD软件打印图形的方法与技巧[J]. 林胜. 轻工科技, 2013(09)
  • [10]计算机绘图教学法探析[A]. 彭文利,褚连娣,张文妮. Proceedings of 2012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2 V5), 2012

标签:;  ;  ;  

纸张空间和图形布局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