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总目录索引,卷。 2003 年 19 月 19 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总目录索引,卷。 2003 年 19 月 19 日

一、《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第19卷总目录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宁唤唤[2](2021)在《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批准使用的结核病疫苗,但对成人结核病的保护效果不完善,可能与BCG在减毒传代过程中丢失了一些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序列有关,例如:差异编码区1(region difference,RD1)。因此,新型疫苗的研发有助于更好地防控结核病。6k Da早期分泌靶抗原(6 k Da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ESAT-6)是Mtb与BCG的差异抗原。研究发现,ESAT-6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Mtb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被广泛用于结核病疫苗研究。目前,包含ESAT-6及其他抗原的四种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此外,ESAT-6作为毒力因子与Mtb的致病性有关,且参与调控Mtb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因此,ESAT-6是结核病疫苗研究中有潜能的候选抗原之一。然而,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ESAT-6抗原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水平不高。研究发现,细菌信号分子环二腺苷酸(c-di-AMP)不仅调控细菌生理功能,还能诱导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且作为黏膜佐剂能够增强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ESAT-6的免疫学特性,评价ESAT-6亚单位疫苗及以c-di-AMP为佐剂黏膜接种对Mtb感染的保护作用,为ESAT-6用于结核病黏膜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目的探究Mtb ESAT-6同系物Ms ESAT-6在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调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探究Mtb的重组ESAT-6蛋白对巨噬细胞固有免疫的调控作用;明确基于Mtb ESAT-6的亚单位疫苗以c-di-AMP为佐剂经黏膜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特点,评价ESAT-6为基础的亚单位疫苗抗Mtb感染的保护效率。方法与结果(1)耻垢分枝杆菌ESAT-6敲除株的免疫学特性1)Ms ESAT-6是Mtb ESAT-6在Ms中的同系物,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2%。采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Ms ESAT-6敲除株MsΔE6(ΔE6),并构建了互补菌株ΔE6 C。生长及染色特性结果显示,敲除ESAT-6对细菌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细菌抗酸染色特性。2)建立Ms体外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发现ESAT-6在Ms感染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诱导炎症小体活化以及自噬中发挥作用,但影响水平有限。3)细菌胞内存活结果显示,敲除ESAT-6的菌株在巨噬细胞内复制减少,说明ESAT-6与Ms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有关。(2)ESAT-6在调节巨噬细胞固有免疫中的作用1)建立巨噬细胞体外刺激模型,发现c-di-AMP促进了Mtb ESAT-6重组蛋白诱导的I型IFN应答;ESAT-6和c-di-AMP在处理早期可诱导巨噬细胞自噬起始,二者长时间处理主要表现为抑制自噬降解,该过程受m TOR调控但不依赖于IL-17。2)ESAT-6可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应答,且c-di-AMP促进了ESAT-6诱导的炎症因子应答。3)Mtb胞内存活结果显示,在感染早期ESAT-6和c-di-AMP以协同的方式限制了Mtb的复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抑制Mtb生长的作用逐渐不明显。(3)ESAT-6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学特性1)以ESAT-6、ESAT-6+c-di-AMP经鼻黏膜接种小鼠,体液免疫应答检测结果显示,ESAT-6可诱导机体系统性和黏膜局部特异性抗体产生,c-di-AMP为黏膜佐剂增强了ESAT-6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检测结果显示,c-di-AMP为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系统性Th1/Th2/Th17型以及炎症因子应答;同时促进了黏膜局部的Th17型和炎症因子应答。3)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ESAT-6、ESAT-6+c-di-AMP接种导致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减少;同时,c-di-AMP为黏膜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固有淋巴样细胞ILC1和NK细胞的分化。(4)ESAT-6亚单位疫苗对Mtb感染的免疫保护效率1)ESAT-6免疫小鼠Mtb感染后黏膜免疫应答增强,且c-di-AMP促进了ESAT-6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2)ESAT-6、ESAT-6+c-di-AMP免疫小鼠Mtb感染后,Th1型(IFN-γ)、Th2(IL-10)、Th17(IL-17)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产生均减少。3)ESAT-6、ESAT-6+c-di-AMP经黏膜接种小鼠提供了抗Mtb感染的保护作用,且c-di-AMP为佐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ESAT-6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论Ms ESAT-6在Ms感染诱导的宿主固有免疫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细菌胞内存活,整体上作用有限。Mtb ESAT-6与免疫调节子c-di-AMP协同激活I型IFN,调控细胞自噬,诱导炎症应答,促进了巨噬细胞清除Mtb感染。ESAT-6经黏膜接种,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c-di-AMP为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以及Th1/Th2/Th17型细胞免疫应答。ESAT-6经黏膜免疫可提供对Mtb感染的保护力,且c-di-AMP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ESAT-6的免疫保护效率。

刘文涛[3](2020)在《纳米抗体虚拟库的构建与喹乙醇代谢物3-甲基喹喔啉-2-羧酸纳米抗体虚拟筛选的实现》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结合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依旧存在的情况,借助超级计算机构建了骆驼源纳米抗体的虚拟库,一方面,骆驼体内天然存在的纳米抗体拥有结构简单,功能完整,稳定性及可溶性好、耐受强度高等特点,另一方面,在虚拟筛选过程中使用了计算生物学的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和尽可能的反应出抗体的实际情况,骆驼源纳米抗体库的构建对于未来针对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药物设计和临床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意义。方法本研究以骆驼源纳米抗体为基础,通过从成年骆驼的颈静脉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高通量测序获得抗体序列,并利用在线同源建模网站Swiss-model建立纳米抗体三维模型,初步构建纳米抗体虚拟库,选取喹乙醇代谢物3-甲基喹喔啉-2-羧酸为靶标小分子进行虚拟筛选,利用Python脚本和Autodock Vina实现批量分子对接和分数提取,计算资源为天河一号国家超级计算机,对对接结果进行Gromacs分子动力学模拟,相互作用分析采用Pymol、Lig Plot+和Discovery Studio等分析软件。对所构建的纳米抗体三维模型一致性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构建库容量达105株纳米抗体虚拟库,并完成了以喹乙醇代谢物3-甲基喹喔啉-2-羧酸为靶标小分子的虚拟筛选,筛选出3株结合自由能较高的纳米抗体。通过对三株抗体复合物的互作分析,结合位点的作用力多为疏水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通过对纳米抗体三维模型一致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回归=100.209,p<0.001,序列的相似性(similarity)和整体质量评估(GMQE)均对模型一致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应用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建立了骆驼源纳米抗体虚拟库,并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在超级计算机上完成了实现了小分子配体与抗体的快速虚拟筛选,对小分子与抗体的复合物进行了相互作用的分析,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借助超算和虚拟筛选实现对特异性抗体的设计,大大提高抗体制备速度和可靠性。

刘丹丹[4](2019)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重心正逐步从小分子化学药转向生物药,生物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比例已接近20%,并有逐步扩大之势。在生物药研发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无疑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已成为生物药中最重要的一大品类,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单克隆抗体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于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风险高、耗费时间长、投入资金巨大的工程。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制药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创新药研发风险估计不足,承担新药研究风险的能力弱。所以,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对我国制药企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特点,结合我国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现状,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①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包括:靶点的选取研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获取研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构建研究、细胞培养与工艺研究、制剂处方与工艺设计研究、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准确识别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包括3个目标层指标、19个因素层指标、83个指标层指标;细胞培养和工艺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6个因素层指标、58个指标层指标;制剂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5个因素层指标、21个指标层指标;动物试验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3个因素层指标、16个指标层指标。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和赋值,运用风险矩阵法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进行评价:靶点的选取研究风险RR值为2.74,是较高风险;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获取研究风险RR值为2.08,是一般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构建研究风险RR值为2.56,是较高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培养与工艺研究风险RR值为2.32,是一般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制剂研究风险RR值为2.63,是较高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动物试验研究风险RR值为2.93,是较高风险。④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风险控制的措施。通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为降低企业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提升我国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水平提供多角度的参考依据。

夏梅君[5](2019)在《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我国新医改对单抗药物在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简称综合医院)可及性的影响程度与阻碍医院单抗类药物可及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我国单抗药物患者可及性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运用WHO/HAI药品可及性标准调查法,分析比较了新医改前后中国上市的单抗药物在湖北省综合医院的可获得性和居民的可负担性差异和可及性障碍因素。结果:在药品的可获得性方面,2016年我国上市的13种单抗药物在湖北省28家综合医院中平均可获得率为10.16%;2018年我国上市的22种单抗药物在50家综合医院的平均可获得率为10.33%,增长0.17%。但是,新医改前后单抗类药物的可获得性仍处于极低水平。在药品价格方面,2016年可获得的11种单抗药物的医院平均零售价格为6975.66元,2018年可获得的15种单抗药物的医院平均零售价格为4274.33元,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8.72%。在药品可负担性方面,2016年11种单抗药物的平均花费相当于一般居民日均可支配收入的744.45天,所有的单抗药物均表现为不可负担(>1);2018年15种单抗药物的平均花费相当于一般居民日均可支配收入的297.20天,所有的单抗药物仍表现为不可负担(>1),但是相较2016年,单抗药物的居民负担天数减少了447.25天。专家咨询的结果表明,2018年影响湖北省综合医院单抗药物可及性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价格太高、临床用药需求小、医院没有药品采购目录、患者收入低、医疗科室的用药限制,单抗药物供应商少和医保报销单抗药物范围局限与报销比例低。结论:新医改政策实施后,中国上市的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水平均有提高,可见,新医改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湖北省目前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水平仍然很低且总体表现为不可负担。为缓解患者单抗类药物“用药难,用药贵”问题,政府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张勇刚[6](2018)在《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争,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制裁,使得国人深知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都曾探究了对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钱学森院士也提出了有名的“钱学森之问”。科学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它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国力发展。以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切入点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再深刻分析产生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可以总结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经验,从而为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和国家科技政策改革提供借鉴。本文整体分为四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科学期刊的发展概况以及科学期刊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分别以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杂志、英国《Nature》杂志与中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与中国《科学中国人》杂志、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技导报》杂志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与《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为六组比较案例,运用了大数据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六组案例进行载文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文献来源等方面的比较,还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期刊发展历程等特点对比研究,然后深刻地分析了中西科学期刊之间的巨大差异。文章认为国人偏爱“拿来主义”,沉溺于模仿别人而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因而没能学到科学的精髓,从而导致了中国科学期刊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文章,这是造成中西科学期刊之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造成差异的其它原因还有中国科研管理体制呆板,科学期刊管理制度过于行政化以及中西科学体制发展历程差异等等。最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科学期刊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若干条针对性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作为参考。比如,坚持走科学自主原创之路,实行科学期刊的期刊内容创新,改革我们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不能过于迷信西方的科学研究评价制度等等。文章创新之处表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在研究内容上,选取了六组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案例,进行了中西科学期刊的深入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先对中西科学期刊做了宏观概况研究,再对六组中西科学期刊进行微观案例研究。

韦恒[7](2016)在《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运用情报工具开展学科情报分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也体现了情报学服务其它学科的能力。本文结合大数据思维与情报分析流程,从学科数据采集、学科数据处理筛选、学科情报分析、学科情报利用、情报用户的反馈五个方面构建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并从学科产出力、学科影响力、研究主题、学科环境四个方面搭建学科情报分析指标体系,为图情人员有效开展学科情报服务和相关机构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进行学科评估与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流程。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兴学科,对于研究人类健康、治疗疾病与生物进化具有重大价值,但国内进入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全球前1%的高校还很少。本文以江苏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为案例进行学科情报分析。文章主要内容:首先,对国内外学科评估理论方法与ESI评估机理进行综述,其次,通过基于ESI的计量评估与专家评审的相关性以及中国大陆高校ESI学科数与一级博士点数的相关性对本文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论证运用ESI进行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再次,构建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学科情报分析模型,从研究绩效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ESI评估学科水平与专家评审具有高度相关性,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江苏省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论文产出力和论文影响力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基金论文比高于全球样本高校;研究主题侧重遗传学方向,研究特色明显,学科交叉研究占比较少。建议江苏高校继续加大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相关学科投入,制定ESI学科定标比超策略,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关注国际研究热点与前沿,同时应重视新方法、技术研究,以全面提升该学科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李静珊[8](2016)在《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肿瘤细胞BEL-7404耐药及其逆转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人肝癌细胞BEL-7404经多柔比星诱导建立的人肝癌BEL-7404多柔比星耐药细胞,观察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对人肝癌耐药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逆转肿瘤BEL-7404耐药机制。方法:1.耐药细胞系的建立诱导建立人肝癌BEL-7404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时应用大剂量冲击和浓度梯度递增间隙作用结合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该耐药细胞株与其冻存3个月后的耐药指数以检测该耐药细胞株的耐药稳定性;RT-PCR法检测亲本细胞与耐药细胞的ABCB1/Pg-p、ABCC1/MRP1、GST-π mRNA的表达。2.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肿瘤细胞BEL-7404耐药机制的研究(1)采用MTT法测定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维拉帕米与ADM联合应用时的药物浓度。并计算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协同多柔比星对耐药细胞的逆转倍数。(2)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法观察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与ADM联合应用下BEL-7404/ADM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3)应用RT-PCR法检测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下、N—二(2一氯乙基)—芥酸酰胺与ADM联合应用下BEL-7404/ADM细胞的ABCB1/Pg-p、ABCC1/MRP1、GST-π mRNA的表达,以初步探讨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BEL-7404/ADM细胞耐药的机制。(4) Western blot法检测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后耐药细胞GST-π的表达。结果:1.成功建立了人肝癌BEL-7404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BEL-7404/ADM, BEL-7404/ADM细胞的耐药指数(砌)为15.4091;冻存3个月复苏后,多柔比星对BEL-7404/ADM的IC50为(28.3103±0.67) μg/ml,RI值为12.54,该耐药细胞株具有相对稳定的耐药性(P>0.05); BEL-7404/ADM细胞中ABCB1/Pg-p、ABCC1/MRP1、GST-π基因的表达均显着高于亲本BEL-7404细胞(P<0.05)。2.(1)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对BEL-7404耐药细胞的无毒剂量为250μg/ml, ADM对BEL-7404/ADM的ICso为(34.7880±3.83)μg/ml;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联合ADM后对ADM的IC50为(10.8238 ±0.27) 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3.214。(2)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可下调BEL-7404/ADM中GST-π的表达(P<0.05),与亲本细胞对照组、耐药细胞对照组相比给以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GST-π蛋白的表达低于耐药细胞对照组但是高于亲本细胞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GST-α、ABCC1/MRP1蛋白表达无影响(P>0.05)。(3) RT-PCR结果显示: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可下调BEL-7404/ADM中GST-π mRNA的表达,与亲本细胞对照组、耐药细胞对照组相比给以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GST-π mRNA的表达低于耐药细胞对照组但是高于亲本细胞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单用ADM组相比,联用组ABCC1/MRP1、ABCB1/Pg-p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可下调BEL-7404/ADM中GST-π蛋白的表达(P<0.05),与亲本细胞对照组、耐药细胞对照组相比给以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组GST-π蛋白的表达低于耐药细胞对照组但是高于亲本细胞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浓度梯度递增间隙作用与大剂量冲击结合方法诱导建立人肝癌BEL-7404细胞ADM耐药细胞株,该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机制与ABCB1/Pg-p、ABCC1/MRP1过量表达有关,使用二者结合方法建立的耐药细胞株耐药性相对比较稳定。2.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抑制BEL-7404/ADM细胞增殖的作用不够显着,无细胞毒作用的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与ADM联合应用可显着增加BEL-7404/ADM对ADM的敏感性,表明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具有逆转BEL-7404/ADM细胞耐药的作用;其逆转耐药的机制与提高肿瘤细胞中药物蓄积程度无关,可能与下调GST-π mRNA与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所使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这些实验结果为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BEL-7404多药耐药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罗国轩[9](2013)在《胶质瘤中Pokémon对NF-κB/p65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胶质瘤具有侵袭性和无控性增殖的特性,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模糊不清,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目前的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疗效不佳,病患生存率低,恶性胶质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到两年,严重危害人们生活质量。Pokémon (POK erythroid myeloidontogenic factor,红细胞髓性致癌因子)是POK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由ZBTB7A基因所编码的参与不同信号通路调控的转录因子,它位于许多肿瘤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上游,且在癌基因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鉴于其蛋白结构的特殊性,它对NF-κB蛋白的激活作用通过Pokémon特殊的N末端的POZ结构域与NF-κB/p65的N末端的RHD结构域的直接结合。核因子NF-κB/p65是联系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它调控下游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凋亡等许多生物过程的多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抗凋亡基因等。本研究主要探讨原癌基因Pokémon与核因子NF-κB/p6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阐明Pokémon在胶质瘤细胞中对NF-κB/p65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目的:观察原癌基因Pokémon与核因子NF-κB/p6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分析它们与胶质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Pokémon在胶质瘤细胞中对NF-κB/p65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32例胶质瘤组织与6例正常脑组织中,原癌基因Pokémon与核因子NF-κB/p65的蛋白表达。接着,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将si-PokémonRNA,Pokémon表达质粒分别导入常用的细胞模型人胶质瘤A172细胞后,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F-κB/p65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ChIP实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进行机理研究和功能性验证。结果:1.32例胶质瘤组织标本中Pokémon阳性表达率为81.25%,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组阳性表达率为60.0%、细胞阳性率为14±7.89%;星形细胞瘤Ⅱ级组阳性表达率为72.7%、细胞阳性率为25.6±13.2%;星形细胞瘤Ⅲ级组阳性率为83.3%、细胞阳性率为38.5±7.7%;胶质母细胞瘤Ⅳ级组阳性率为100.0%,细胞阳性率为55.8±15.5%,6例非肿瘤脑组织(神经元细胞)中阳性率为16.6%(1/6),细胞阳性率为2.8±2.58%,肿瘤组细胞阳性率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F=15.644,p=0.000)。接着,检测NF-κB/p65蛋白在32例胶质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4.3%,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组阳性表达率为60.0%、细胞阳性率为21.88±19.1%;星形细胞瘤Ⅱ级阳性表达率为81.8%、细胞阳性率为26.5±22.9%;星形细胞瘤Ⅲ级组阳性率为83.3%、细胞阳性率为42.2±28.0%;胶质母细胞瘤Ⅳ级组阳性率为100.0%,细胞阳性率为63.7±20.4%,而非肿瘤脑组织(神经元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0%(0/6),细胞阳性表达率为2.96±1.4%,组间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F=14.9264,p=0.0013)。NF-κB/p65与Pokémon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协同增高(p<0.05)。Spearman秩系数等级相关表明肿瘤分级NF-κB/p65与Pokémon的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显示,Pokémon在人胶质瘤A172细胞中对NF-κB/p65有正向调控作用,差异有显着性(p<0.05);双荧光素酶检测和ChIP实验提示Pokémon在人胶质瘤A172细胞可以激活NF-κB/p65启动子活性。ChIP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Pokémon可以直接结合在NF-κB/p65启动子的-618—-369bp元件,从而上调启动子的活性。并且,Pokémon对NF-κB/p65启动子的上调作用呈现剂量-效应。结论:我们研究表明,Pokémon与NF-κB/p65在胶质瘤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探讨Pokémon在胶质瘤细胞中对NF-κB/p65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提出了NF-κB/p65信号通路这一新的调控机制,这为探索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和生物学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路永照[10](2013)在《道教气论学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道教都有一定体现。道教以追求人的长生为特色,积极进行围绕人的生命存在为中心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以气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道教以道立教,成仙得道是其修道实践的终极追求,然而对其实质内容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它的道论的阐发是经由气论展开的。道与气的关系,在道教中被巧妙地处理为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异语同指。在整个道教的理论系统中,气论居于最核心的位置。道教的世界观、人生论、修行论及解脱观等等均是以对气的认识和操作为中心展开的。因此无论是从道教本身的信仰、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气论都是其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道教的气论与哲学、医学等气论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区别,其特色在于,它重视气的现实应用性、重视人身之气的转化、重视在气的运动中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道教把玄理意义上的气与生理意义上气在对生命存在为中心认识上统一起来,它的气有道的意义,也有水谷精气的含义。道教气论的建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部有先秦哲学气论的元素、医学气论的元素,也更有道教实践中通过内求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总结的元素,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还自觉地实现着《老子》的形而上之道论向修炼实践的形而下之气论的转换。道教气论建立后,一方面继续受到哲学、医学气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整个气论文化体系注入了来自道教的信息。道教气论的基本内容是气一元论和气化论。气一元论是关于包括人身在内的自然的存在本质是一气流行而展现出不同特征的理论;气化论是道教对人的生理规律从气的变化层面的描述,同时,它也是道教养生实践的理论根据。道教义理本身是驳杂的,从气论上,它有总体的气论原则,在诸多道派的实践中也有独具特色的各家气论。包括了存想类、符篆类、服气类及内丹炼养等各种道法都建立了其相应的气论体系。它们以气为操作对象,以气化说明生命各层面的相应变化,并对理想的生命境界也给以了“气”的阐释。-道教本身的宗教特色非常淡薄,它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界限也十分模糊。道教的气论随其影响延伸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随着三教合一思潮的兴起,道教对气的认识进一步向心气不二靠拢;另一方面在以医学、武学等为代表文化形式里面,道教气论的种子都深深扎根了。道教气论关于事物统一、永恒运动及普遍联系的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统一场论等关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认识都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提示研究传统气论既可以和现代科学、哲学探索进行有机地结合,又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来自道教的思路。从这一点上看,道教的气论既是古老的,又是“崭新”的。道教气论是道教养生实践中最重要的理论,也应成为道教学术研究的重点。对道教气论的深入研究是打开道教“神秘”之门的钥匙,也会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补充营养。

二、《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第19卷总目录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第19卷总目录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2)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核病新疫苗研究进展
        1.1.1 进入临床试验的结核病疫苗
        1.1.2 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1.2 ESAT-6 蛋白研究进展
        1.2.1 ESAT-6 蛋白概述
        1.2.2 ESAT-6在Mtb致病性中的作用
        1.2.3 ESAT-6 调控宿主固有免疫应答
        1.2.4 ESAT-6 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
    1.3 亚单位疫苗的佐剂研究
    1.4 细菌信号分子c-di-AMP在感染与免疫中的作用
        1.4.1 c-di-AMP调节细菌的生理
        1.4.2 c-di-AMP调节宿主固有免疫应答
        1.4.3 c-di-AMP在疫苗佐剂中的应用
    1.5 黏膜免疫
        1.5.1 sIgA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5.2 黏膜局部的细胞免疫应答
    1.6 本研究设想
第二章 耻垢分枝杆菌ESAT-6 敲除株的免疫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细胞系
        2.1.3 培养基及缓冲液
        2.1.4 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sg RNA敲除质粒的构建
        2.2.2 Ms的培养、计数与感受态制备
        2.2.3 MsΔE6 敲除株的构建与鉴定
        2.2.4 MsΔE6 互补株的构建与鉴定
        2.2.5 r Ms生长及抗酸特性检测
        2.2.6 r Ms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建立
        2.2.7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2.2.8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9 r Ms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Ms ESAT-6与Mtb ESAT-6 氨基酸序列分析
        2.3.2 MsΔE6 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2.3.3 MsΔE6 互补株的构建与鉴定
        2.3.4 rMs的生长及抗酸特性
        2.3.5 rMs感染巨噬细胞诱导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
        2.3.6 rMs感染巨噬细胞诱导i NOS的转录水平
        2.3.7 rMs感染巨噬细胞激活炎症小体
        2.3.8 rMs感染诱导巨噬细胞自噬
        2.3.9 rMs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ESAT-6 在调节巨噬细胞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细胞系
        3.1.2 实验动物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ESAT-6 蛋白纯化
        3.2.2 BMDM的分离与诱导
        3.2.3 Mtb培养与计数
        3.2.4 巨噬细胞体外刺激
        3.2.5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3.2.6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2.7 免疫荧光分析
        3.2.8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3.2.9 Mtb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ESAT-6 蛋白的纯化
        3.3.2 ESAT-6 诱导巨噬细胞I型 IFN应答
        3.3.3 ESAT-6 调控巨噬细胞自噬
        3.3.4 m TOR在 ESAT-6 调控自噬中的作用
        3.3.5 IL-17在ESAT-6 通过m TOR调控自噬中的作用
        3.3.6 ESAT-6 促进MH-S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3.3.7 ESAT-6 抑制Mtb在 MH-S细胞内存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ESAT-6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学特性
    4.1 实验材料
        4.1.1 临床样本信息
        4.1.2 伦理声明
        4.1.3 实验动物
        4.1.4 细胞培养基
        4.1.5 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0 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4.2.1 动物免疫策略
        4.2.2 抗体水平检测
        4.2.3 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分析
        4.2.4 脾淋巴细胞分离
        4.2.5 脾淋巴细胞增殖检测
        4.2.6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4.2.7 组织总RNA提取
        4.2.8 呼吸道菌群分析
        4.2.9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结核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
        4.3.2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3.3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脾脏细胞免疫应答
        4.3.4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肺部细胞免疫应答
        4.3.5 亚单位疫苗黏膜免疫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ESAT-6 亚单位疫苗对Mtb感染的免疫保护效率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与实验动物
        5.1.2 培养基
        5.1.3 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Mtb感染模型的建立
        5.2.2 抗体水平检测
        5.2.3 脾淋巴细胞增殖检测
        5.2.4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5.2.5 脏器荷菌数
        5.2.6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
        5.3.2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脾淋巴细胞增殖
        5.3.3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诱导的脾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5.3.4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脏器荷菌数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展望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纳米抗体虚拟库的构建与喹乙醇代谢物3-甲基喹喔啉-2-羧酸纳米抗体虚拟筛选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骆驼源纳米抗体虚拟库的构建
    1.1 引言
    1.2 方法
    1.3 结果
第二部分 骆驼源纳米抗体的虚拟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第三部分 纳米抗体三维模型的统计学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虚拟筛选及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8 有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研究综述
    2.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2.1.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回顾
        2.1.2 风险管理标准研究回顾
        2.1.3 风险管理模型及方法研究回顾
    2.2 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 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1 国外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2 国内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4 生物制品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险管理方法设计
    3.1 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3.2 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3.3.1 数据筛查和整理
        3.3.2 统计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
    4.1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概述
    4.2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
        4.2.1 第一阶段: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
        4.2.2 第二阶段:细胞培养与工艺研发阶段
        4.2.3 第三阶段:制剂研发阶段
        4.2.4 第四阶段:动物试验研发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5.1 风险识别
    5.2 风险分析
    5.3 风险评价
    5.4 风险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培养与工艺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6.1 风险识别
    6.2 风险分析
    6.3 风险评价
    6.4 风险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制剂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7.1 风险识别
    7.2 风险分析
    7.3 风险评价
    7.4 风险控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动物试验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8.1 风险识别
    8.2 风险分析
    8.3 风险评价
    8.4 风险控制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件

(5)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单抗药物的含义和发展
    1.2 单抗药物的分类
    1.3 单抗药物的优势
    1.4 单抗类药物的临床价值
        1.4.1 抗肿瘤作用
        1.4.2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1.4.3 血液病和心血管病领域
    1.5 我国新医改背景下与单抗药物相关的保障政策
        1.5.1 药品“零加成”政策
        1.5.2 医疗保险特殊用药谈判制度
        1.5.3 “两票制”
        1.5.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1.5.5 加快新药评审审批政策
        1.5.6 降低药占比政策
2.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水平的变化情况
    2.1 方法学
        2.1.1 机构选择
        2.1.2 药物选择
        2.1.3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2.1.4 可获得性标准和评估
        2.1.5 价格标准和评估
        2.1.6 患者的负担能力评估
    2.2 调查数据结果
        2.2.1 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水平和差异比较
        2.2.2 新医改前后的单抗药物的价格水平和差异比较
        2.2.3 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的可负担性水平和差异比较
3.医改后我国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障碍因素分析
        3.1.1 价格太高
        3.1.2 临床用药需求小
        3.1.3 没有纳入医院药品采购目录
        3.1.4 患者收入低
        3.1.5 医疗科室的用药限制
        3.1.6 单抗药物的供应商少
    3.2 单抗药物的可负担性障碍因素分析
4.讨论与建议
    4.1 加强我国单抗药物谈判力度
        4.1.1 根据临床需求扩大单抗药物纳入范围
        4.1.2 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辅助药品遴选
        4.1.3 运用市场机制为医保机构谈判增加优势
    4.2 提高单抗药物的医疗补偿水平
    4.3 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4.3.1 对医保基金进行风险控制
        4.3.2 地方药品谈判管理
    4.4 激励我国单抗仿制药的研发生产
    4.5 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单抗药物的认知水平
5.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单抗类药品的市场价值及其国外保障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湖北省各个州市的经济水平
附录二 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 调查问卷

(6)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1.2.1 中西科学期刊发展研究综述
        1.2.2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总体研究框架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科学期刊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1 科学期刊产生的社会背景
        2.1.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2.1.2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智力支持
    2.2 科学期刊的渊源及发展
        2.2.1 法国学术期刊《学者杂志》
        2.2.2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2.3 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壮大
    2.4 科学对科学期刊的影响
        2.4.1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诞生
        2.4.2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发展
    2.5 科学期刊推动科学事业发展
        2.5.1 成为科学群体的交流工具
        2.5.2 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
        2.5.3 成为科学知识转化的桥梁
        2.5.4 成为科学知识保存的场所
    2.6 科学期刊促进了科学体制化
        2.6.1 发现和培养科学研究人才
        2.6.2 消除科学优先发现权之争
        2.6.3 促进同行评议制度的形成
        2.6.4 促进期刊评价制度的形成
第3章 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概览
    3.1 中国科学期刊的源流
        3.1.1 中国古代报纸和丛书
        3.1.2 传教士引入科学期刊
    3.2 中国科学期刊的发展
        3.2.1 辛亥革命前夕初步萌芽(1898~1910)
        3.2.2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发展( 1911~1915)
        3.2.3 “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发展(1919~1936)
        3.2.4 抗战期间的艰难发展(1937~1948)
        3.2.5 建国以后的曲折发展(1949~)
    3.3 西方科学期刊对中国科学期刊的影响
        3.3.1 西方科学期刊成为中国科学期刊榜样
        3.3.2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克隆西方科学期刊
        3.3.3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逐渐走向自主创办
        3.3.4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检索数据库的形成
    3.4 中国科学期刊与中国科学体制化
        3.4.1 形成了科学价值观念
        3.4.2 形成了科学行为规范
        3.4.3 完善了科学组织系统
第4章 中国科学期刊对西方的模仿及其问题
    4.1 中国《科学》杂志和美国《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4.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1.3 小结
    4.2 中国《自然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比较研究
        4.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2.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2.3 小结
    4.3 《科学中国人》杂志和《科学美国人》杂志比较研究
        4.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3.3 期刊特色比较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从简单模仿走向自主发展
    5.1 《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1.3 小结
    5.2 《科技导报》杂志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2.2 小结
    5.3 《中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科学院院刊》比较研究
        5.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3.3 小结
第6章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分析
    6.1 通过比较而揭示出来的问题
        6.1.1 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论文
        6.1.2 处于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
    6.2 对中国科学期刊问题的若干思考
        6.2.1 是继续模仿还是坚持自主原创
        6.2.2 科研体制是维持现状还是改革
        6.2.3 西方科学体制是否能成功模仿
        6.2.4 科学期刊是否专为职称学位服务
        6.2.5 科学发展是否与国家发展相关
第7章 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7.1 坚持走期刊自主创新之路
    7.2 坚持走期刊集团发展之路
    7.3 鼓励社会资本来参与办刊
    7.4 重新定位科学期刊之功能
    7.5 提高编辑和作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2 学科评估理论与方法
        1.2.1 学科及其分类
        1.2.2 学科评估相关理论
        1.2.3 学科评估主要方法
    1.3 利用ESI开展学科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述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3 论文创新点
2 运用ESI进行学科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2.1 基于ESI的计量评估与专家评审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2.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2 结果与分析
    2.2 中国大陆高校ESI学科数与一级博士点数的相关性分析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与指标构建
    3.1 模型前期准备
    3.2 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的整体框架
    3.3 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解释
        3.3.1 ESI、InCites数据库的应用
        3.3.2 大数据思维
        3.3.3 学科数据采集
        3.3.4 学科数据处理筛选
        3.3.5 学科情报分析
        3.3.6 学科情报利用
        3.3.7 情报用户的反馈
    3.4 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指标体系
        3.4.1 学科产出力指标
        3.4.2 学科影响力指标
        3.4.3 研究主题指标
        3.4.4 学科环境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ESI的江苏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绩效比较
    4.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 全球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排名前三高校的分析
        4.2.1 全球Top3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统计
        4.2.2 全球Top3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年度分布
        4.2.3 全球Top3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发文期刊分析
        4.2.4 全球Top3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基金论文分布
    4.3 中国大陆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论文计量分析
        4.3.1 中国大陆进入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高校论文统计
        4.3.2 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年度统计
        4.3.3 中国大陆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文期刊分析
        4.3.4 中国大陆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基金论文分布
    4.4 江苏省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论文计量分析
        4.4.1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统计
        4.4.2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年度发展统计
        4.4.3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主要发文期刊分析
        4.4.4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基金支持分析
    4.5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展省内外比较
        4.5.1 中国大陆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展情况
        4.5.2 江苏省内外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产出力与影响力比较
        4.5.3 江苏省内外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文期刊比较
        4.5.4 江苏省内外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基金支持比较
        4.5.5 江苏省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主要合作高校分析
        4.5.6 江苏省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主要发文作者分析
    4.6 江苏省内外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高水平论文分析
        4.6.1 论文被引百分比与高被引论文分析
        4.6.2 江苏高校国际合作论文分析对比
    4.7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未来发展预测
        4.7.1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数预测
        4.7.2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未来可能进入高校预测
    4.8 本章小结
5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前沿比较分析
    5.1 全球TOP3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主题与特色
    5.2 中国大陆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主题与特色
    5.3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研究主题与特色
    5.4 江苏省内外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特色对比分析
        5.4.1 江苏省内外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WOS学科类别比较
        5.4.2 江苏省内外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主题比较
        5.4.3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江苏省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江苏省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6.2 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不足
    6.3 江苏省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发展建议
        6.3.1 继续加大相关学科投入与支持,扩大学科规模与影响力
        6.3.2 制定江苏高校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定标比超策略
        6.3.3 关注国际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热点与前沿,提高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6.3.4 促进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加强与先进机构、专家交流合作
        6.3.5 扩大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交叉研究,向国际高水平期刊投稿
        6.3.6 改进基金成果管理办法,增加国际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研究主要涉及期刊介绍
附录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8)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肿瘤细胞BEL-7404耐药及其逆转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人肝癌细胞BEL-7404耐ADM细胞株的建立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
        2.2 试剂
        2.3 实验器材
        2.4 相关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复苏
        3.2 细胞传代
        3.3 细胞冻存
        3.4 BEL-7404/ADM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3.5 BEL-7404/ADM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检测
        3.6 BEL-7404/ADM耐药细胞株的耐药稳定性检测
        3.7 RT-PCR法检测BEL-7404与BEL-7404/ADM细胞的ABCB1/Pg-p、ABCC1/MRP1、GST-π mRNA的表达
    4 结果
        4.1 BEL-7404/ADM耐药细胞株的建立、耐药性与耐药稳定性检测
    5 讨论
        5.1 BEL-7404/ADM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5.2 人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耐药机制
    6 小结
第二章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对人肝癌耐药细胞的作用及其逆转耐药的机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及细胞培养
        2.2 相关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供试样品配制
        3.2 MTT法测定化合物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与维拉帕米与ADM联用时作用浓度
        3.3 MTT法测定N,N—二(2一氯乙基)—芥酸酰胺与ADM联用对BEL-7404/ADM增殖的作用
        3.4 细胞免疫化学法观察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下BEL-7404/ADM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
        3.5 RT-PCR法检测ABCB1/Pg-p、ABCC1/MRP1、GST-πmRNA的表达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GST-π蛋白的表达
    4 结果
        4.1 维拉帕米、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与ADM联合应用时给药浓度的确定以及耐药逆转倍数的测定
        4.2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下BEL-7404/ADM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
        4.3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下ABCB1/Pg-p、ABCC1/MRP1、GST-πmRNA的表达
        4.4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作用下GST-π蛋白的表达
    5 讨论
        5.1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BEL-7404/ADM对ADM的多药耐药
        5.2 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入肝癌BEL-7404/ADM细胞耐药的机制
    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9)胶质瘤中Pokémon对NF-κB/p65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okémon 与 NF-κB/p65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部分 Pokémon 对胶质瘤细胞 NF-κB/p65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10)道教气论学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及价值
    二、本课题资料概况与本研究之框架
第一章 道教气论学说综论
    第一节 气论是道教的根本理论
        一、理论层面: 道论实质是气论
        二、信仰层面: 神只是气的人格化
        三、实践层面: 神气相合是道法的根本原则
        小结
    第二节 道教气论的基本特征
        一、重“生”
        二、重“化”
        三、重“神”
        小结
    第三节 玄理之气与长生之气
        一、自然之气、水谷之气、人体之炁
        二、时间之气、空间之气
        三、哲学气论与道教气论的交涉
        小结
第二章 对内求认识论的认识
    一、修此而知彼
    二、内求认识事物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道教气论学说探源
    第一节 《老子》与道教气论
        一、道论与气论
        二、修道与练气
        小结
    第二节 先秦诸子气论哲学
        一、本体说
        二、本原说
        三、本根说
        小结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气论学说
        一、气本生命观
        二、气脉结构观
        三、气化功能观
        小结
第四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宇宙论
        二、生成论
        三、人身论
        小结
    第二节 气化论
        一、生理论
        二、修行论
        三、境界论
        小结
第五章 道教各家气论学说
    第一节 存思意守类气论学说
        一、守一法的气论
        二、《黄庭经》的存思气论
        三、其他存思意守法的气论
        小结
    第二节 符箓雷法类气论学说
        一、符、箓、咒法的气论
        二、雷法的气论
        小结
    第三节 服气辟谷类气论学说
        一、辟谷法气论
        二、服气法气论
        三、胎息法气论
        小结
    第四节 内丹炼养类气论学说
        一、气论与内丹学的兴起
        二、气论与丹、性命、阴阳
        三、气论与内丹炼化程序
        四、气论与内丹药、炉、火
        小结
第六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嬗变与影响
    第一节 “三教合一”之气论
        一、儒道、佛道与仙道
        二、“玄关”论
        三、“玄关”气法
        小结
    第二节 “医道通仙道”之气论
        一、医道与仙道
        二、“心气不二”论
        三、医家气法
        小结
    第三节 “武道通仙道”之气论
        一、武道与仙道
        二、“气力合一”论
        三、武学气法
        小结
第七章 道教气论现代价值的思考
    第一节 道教气论与现代人体系统论
        一、“生,形与知处也”(整体观)
        二、“根于内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联系观)
        三、“人与天地相参”(恒动观)
        小结
    第二节 道教气论与统一场论
        一、传统气论在东西方的分野
        二、当代科学的统一场论
        三、道教气论的物质结构与运动模式
        小结
    第三节 道教气论与人学论
        一、人生命本质与终极归宿问题
        二、道教对人生命完善的认识
        三、道教气论与长生久视实践
        小结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第19卷总目录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D]. 宁唤唤. 西北大学, 2021(12)
  • [3]纳米抗体虚拟库的构建与喹乙醇代谢物3-甲基喹喔啉-2-羧酸纳米抗体虚拟筛选的实现[D]. 刘文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
  • [4]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D]. 刘丹丹. 沈阳药科大学, 2019(02)
  • [5]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夏梅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D]. 张勇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
  • [7]基于ESI的学科情报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 韦恒. 江苏大学, 2016(11)
  • [8]N,N-二(2-氯乙基)-芥酸酰胺逆转肿瘤细胞BEL-7404耐药及其逆转机制的研究[D]. 李静珊.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胶质瘤中Pokémon对NF-κB/p65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D]. 罗国轩. 南华大学, 2013(01)
  • [10]道教气论学说研究[D]. 路永照. 南京大学, 2013(04)

标签:;  ;  ;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总目录索引,卷。 2003 年 19 月 19 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