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火炮外弹道特性仿真

坦克火炮外弹道特性仿真

一、坦克火炮的外弹道特性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马浩[1](2021)在《车载火炮弹药全自动装填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车载火炮因其重量轻、维护成本低、性价比高且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等优点逐渐成为现代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国内车载火炮的弹药装填方式大多采用的是人工装填和半自动装填,导致火炮射击速度低且不利于作战人员安全等问题。本文以某中口径车载火炮为研究对象,根据火炮自动装填系统的需求和车载火炮自身的结构特点,对自动装填技术在车载火炮上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车载火炮自动装填系统的结构设计、动力学仿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车载火炮弹药全自动装填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全自动装填系统的组成。针对车载火炮自身结构特点,确定自动装填系统的总体布局。最后,通过分析自动装填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出自动装填系统的工作时序,提出自动装填系统的总体方案。(2)参照现有的中口径榴弹炮弹道特性对模块化装药方法进行设计,根据模块化装药的特点和弹药储存、转运、输送入膛及补充的方式,对弹药仓、弹药选取机构、弹药协调器、输弹输药机以及各机构之间的衔接部分进行详细的设计计算,完成自动装填系统的结构设计。(3)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自动装填系统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其各个分系统在进行自动装填工作时的动态特性和在火炮发射过程中的稳定性。(4)对自动装填系统中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并以弹仓为例采用经典PID控制方法设计弹仓电机的伺服控制系统。建立该三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该电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电流曲线、转速曲线和转动角度曲线。研究表明,该弹药全自动装填系统在车载火炮上能够顺利完成该车载火炮的弹药自动装填动作并在火炮发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将来车载火炮自动装填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未来发展无人化车载火炮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

李荣辉[2](2021)在《二维弹道修正控制方法与弹道解算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化作战、精确制导打击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趋势,精确制导打击不仅提高了作战效率,还减少了对非敌方目标的伤亡。与导弹和传统弹药相比,二维修正技术不但提高了火炮的打击精度,还大大降低了制导弹药的成本,因此世界各国对二维修正技术越来越重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对国内外弹道修正技术的发展现状的了解,并根据二维修正技术原理,制定了二维修正的控制策略,并按功能将修正装置分为控制执行机构和修正控制系统两部分。采用十字固定鸭舵作为修正机构,实现对弹丸的修正。设计了控制固定鸭舵转动的修正永磁电机。通过对弹丸和舵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力及力矩的分析,推导出弹丸的弹道方程,根据弹丸位姿信息实时解算出实际弹道与偏差参数,由弹道方程解算出理论弹道,实现弹丸的运动轨迹始终在理论弹道附近扰动。设计并搭建了二维修正控制系统。分析了地磁检测弹丸转速的方法,采用地磁加光电编码器组合方式实现对弹丸姿态的测量,编制了基于PWM的电机控制方法,完成对DSP各驱动模块的配置,成功搭建出修正样机。针对半实物仿真测试实验提出了详细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码盘测试实验、定角度修停实验、电机扭矩测试实验、不同条件下PWM值变化测试实验,最后对修正样机进行修正测试实验,通过实验对修正系统进行改进、优化。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二维修正装置具有一定的修正效果,舵机修停角误差基本控制在5°范围内,满足预期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岳通[3](2020)在《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无人机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出现的频率及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由于“低小慢”无人机易于提带,操作难度小、价格低廉、不易发现等特点,使得无人机成为了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或恐怖袭击者优先选择的武器,对大型会场的安保,重点目标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为应对“低小慢”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和反恐领域带来的威胁,提出了利用近程高射速防空武器系统发射定距弹,空炸形成自然破片来硬毁伤无人机的反无人机技术,以提高对无人机的毁伤效能。文中运用基于对空空炸射击条件下的坐标毁伤定律计算模型,计算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该计算模型考虑到了弹目相遇点、弹目相遇速度、相遇角度、破片动态飞散角、武器射弹散布误差、随动误差、火控误差等因素。为解算得到弹目相遇点、弹目相遇速度、相遇角度;文中通过对比分析了龙格-库塔法及麦克劳林级数解析法在解算外弹道诸元方面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麦克劳林级数解析法在解算弹丸各飞行参数值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最大为误差6%,并用麦克劳林级数法解算得到目标各提前点坐标、弹丸落角、落速、飞行时间等弹道飞行参数。为解决进行弹道计算时,所需的气动参数,文中运用CFD软件对定距弹在不同马赫数(Ma=0.8-3.0)、不同攻角(?=0?-9?)、不同转速(0-80000r/min)下,动静态的气动参数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给出了气动参数随弹丸不同转速、不同马赫数及不同攻角的变化规律。为考虑破片的动态飞散特性,文中分析计算出定距弹在静爆状态下的破片的初速,破片飞散角及其破片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破片动态飞散角度及动态速度需考虑弹丸在提前点出的落速。用该毁伤概率计算模型计算给出,同一航路下,目标在不同飞行速度及武器在不同射速、不同点射长度下的毁伤无人机的概率,武器系统射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计算得到的武器的射角及方向角随打击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为随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朱乐乐[4](2020)在《某单兵无后坐炮榴弹及其引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某新型中口径单兵无后坐炮榴弹及其引信的研制提供参考,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该无后坐炮榴弹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外弹道特性、质量非对称情况下榴弹极阻尼力矩随偏心距和动不平衡角的变化规律、榴弹外弹道自转角速度衰减规律以及引信输出威力对榴弹威力的影响规律。为了给弹丸和引信的设计提供参考,通过FLUENT和MATLAB软件研究了榴弹空气动力学特性和外弹道特性。得到了榴弹阻力系数随马赫数、攻角的变化规律。该弹丸阻力系数随马赫数的变化规律与标准弹阻力定律趋势一致,且随着攻角的增大而增大。将经典外弹道质心运动方程进行适当变换,得到不需计算弹道系数,直接通过弹丸阻力系数计算弹丸外弹道诸元的质心外弹道方程。并通过此弹道方程得到了不同射角下榴弹外弹道诸元,计算结果与靶场试验结果相差较小。研究了弹尾形状对亚音速弹丸阻力系数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弹尾形状改进方案,通过计算该方案可将弹丸射程提高12%以上。通过理论计算,该弹丸同时满足陀螺稳定性、追随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该弹丸具有飞行稳定性。为了研究偏心距和动不平衡角对弹丸极阻尼力矩的影响。首先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思想,通过MATLAB编程模拟出了榴弹偏心距和质量的分布规律。经过二十万次抽样,榴弹偏心距分布范围为0~0.2 mm,大致符合期望值为0.04966的瑞利分布或期望值为0.05574的威布尔分布,但未通过置信水平0.05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然后基于但不限于该无后坐炮榴弹,将榴弹偏心距范围推广到1 mm,通过FLUENT软件研究了偏心距和动不平衡角对静不平衡弹丸和动不平衡弹丸极阻尼力矩的影响。对于静不平衡弹丸,在偏心距为1 mm范围内,榴弹极阻尼力矩系数和极阻尼力矩随着弹丸偏心距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动不平衡弹丸,动不平衡角一定时,极阻尼力矩系数随偏心距的增大而增大;偏心距一定时,极阻尼力矩系数随着弹丸动不平衡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为了得到椭球形头部弹丸的转速衰减规律给榴弹定距试验提供参考。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推导出了椭球形头部弹丸外弹道自转角速度衰减规律数学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到榴弹外弹道转速衰减曲线和包含转数的外弹道诸元;通过FLUENT仿真得到了弹丸极阻尼力矩系数随弹丸速度和转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速一定时,弹丸极阻尼力矩系数随着弹丸速度的减小而增大;弹丸速度一定时,弹丸极阻尼力矩系数随着弹丸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将拟合出的弹丸极阻尼力矩系数与速度和转速关系式,代入外弹道质心运动方程同样可以得到出弹丸外弹道转速衰减规律曲线。通过与靶场试验数据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弹丸转速衰减规律都与实际相符合,但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准确性更高。通过的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研究弹丸偏心距对转速衰减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榴弹在最大偏心距0.2 mm情况与不偏心时的转速衰减曲线差距很小。说明偏心距的存在对弹丸的转速衰减规律有一定影响,但由于该榴弹偏心距最大值仅为0.2 mm,偏心距对该榴弹转速衰减规律的影响并不明显。为了给该无后坐炮引信的设计提供参考,使用AUTODYN软件研究了传爆药品种和引信内药型罩的材料、壁厚、锥角对榴弹威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信输出威力对榴弹产生破片的大小、数量和速度都有影响。增加原设计引信的输出威力可增大榴弹威力。增加引信输出威力的方法可以是将传爆药由聚黑-14换成聚奥-9;将引信内的药型罩材料由高导无氧铜换成钨合金;使药型罩壁厚为0.8 mm、锥角为100°左右。

常韶飞[5](2020)在《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防空武器系统论证及研制阶段,数字化仿真平台以数字化形式模拟武器装备模型、武器控制策略和算法模型等,可验证给定场景下的武器系统能力和效能,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指标论证和系统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效率。本论文以某通用型小口径防空高炮组件化仿真系统研制为背景,研究了优化的命中解算方法、航后命中可行性问题以及行进间的命中问题,并基于仿真系统完成相关验证。针对火控解算存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的矛盾,以及弹道方程解算射击诸元速度较慢的问题,分析了上述算法的解算速度和解算精度的差异;提出了固定步长和变步长龙格库塔法相结合的分段外弹道递推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弹目距离微分判据的弹道方程诸元解算方法,同时提高了解算速度和解算精度。针对当前较少进行航后射击的现状,从分析侵彻目标所需的相对存速验证了航后射击的可行性,并验证了随着弹丸初速的增加其航后可射击区域和可射击时机均同步增加。为航后射击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加了对目标全航路的射击机会。针对可能影响行进间射击解命中问题的因素,分析了不同等级路面谱噪声、身管随动牵连速度和行进间牵连速度,并通过实例验证了上述因素对行进间射击解命中问题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分析,为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提供借鉴。基于XSim仿真平台的功能划分和软件架构,设计了小口径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模型,规范了各个组件模型之间接口,实现了系统各模块的调度及协同业务过程。通过实例证明其满足实际要求。

肖剑[6](2020)在《仿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坐炮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84 mm口径无后坐炮武器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对无后坐炮内弹道解算与优化设计、无后坐炮动不平衡问题以及无后坐炮击发系统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内弹道设计问题,以经典无后坐炮内弹道学数学模型为基础,采用MATLAB软件编制内弹道解算程序对无后坐炮内弹道进行解算,并利用遗传算法对绝热指数、燃速指数、次要功系数、火药力和流量修正系数等参数进行优化修正,优化得到的最大膛压和初速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高,提高了内弹道程序的精确性及预见性。并从发射药药量、药室容积、弹重、火药力和喷喉面积等设计参数研究其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上述设计参数所对应的内弹道膛压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发射药药量、药室容积、火药力和喷喉面积对膛内最大压力的影响比对弹丸初速的影响大,而弹重对初速的影响比对膛内最大压力的影响大,故进行无后坐炮内弹道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战技要求并利用以上结果调整设计参数。针对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内弹道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将Pareto遗传算法与无后坐炮内弹道学数学模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基于Pareto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Pareto遗传算法的无后坐炮内弹道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得到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内弹道设计参数的组合,且所设计的无后坐炮在最大膛压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炮口初速可提高3.8%,故设计人员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无后坐炮内弹道的最优方案,且设计人员也可利用该方法提高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针对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动不平衡问题,介绍了其气动力模型,并建立了无后坐炮发射时的动不平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将其与内弹道学数学模型耦合交叉解算,分析并研究了主要设计参数对无后坐炮动不平衡的影响,得到了各轴向力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喷喉面积增加使得喷管轴向作用力、坡膛轴向作用力和炮身轴向作用力减小,表现为减小后坐。身管膛线缠角、弹丸惯性半径和弹炮间摩擦系数增大均使得弹丸对炮身轴向作用力增大,表现为增大前冲冲量。而药室前端横截面积增大使得作用于坡膛的轴向作用力增大,表现为增大前冲冲量。弹丸起动压力影响喷管轴向作用力、坡膛轴向作用力、炮身轴向作用力和炮身上不平衡力的变化趋势和一致性,表现为增大前冲冲量,但增加幅度较小,故进行无后坐炮动不平衡设计或试验时,可综合以上因素影响特点,有效提高无后坐炮动不平衡设计效率及性能。针对无后坐炮击发系统能否安全可靠地击发底火问题,应用软件ADAMS对无后坐炮武器系统的击发系统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并采用软件ANSYS/LS-DYNA对击锤撞击击针的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击发系统击锤运动特性及击锤撞击击针的动态特性,击发系统中击锤撞击击针前所具有的动能为1.41 J,当连接杆材料为7020铝合金时,击针撞击底火时动能为0.31 J,当连接杆材料为35Cr Mn Si A时,击针撞击底火时动能为0.25 J,将仿真结果与高速摄影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击发系统击发底火的可靠性,并对击发过程能量转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击发系统连接杆材料分别为7020铝合金和35Cr Mn Si A时,击锤撞击击针过程中的能量分别转换了21.99%和17.73%。

廖章俊[7](2020)在《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发射动力学与减后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研发中后坐力过大的突出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将前冲击发减后坐技术、膛口制退减后坐技术、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和导气式自动原理相结合的组合式减后坐方案,并基于ADAMS构建了该组合式减后坐方案武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组合式减后坐方案中各主要结构参数对武器系统发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组合式减后坐方案的自动榴弹发射器可以实现在低后坐高精度的前提下发射高初速榴弹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一种将前冲击发减后坐技术、膛口制退减后坐技术、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和导气式自动原理相结合的应用于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组合式减后坐方案,设计并构建采用该组合式减后坐方案的武器系统三维模型。(2)构建组合式减后坐方案武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包括热能损失及组合式减后坐方案各影响因素,计算膛内压力及导气室压力,得到相应的变化曲线。考虑发射高速榴弹过程中枪管和架座的柔性变形和各种边界条件的综合影响,构建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组合式减后坐方案对身管振动的影响规律,发现武器系统不会发生共振。获得了武器系统单发与10连发的射击性能,发现武器系统可以自动完成10连发射击过程,从第6发开始,各发运动特征量趋于一致,射击状态基本达到稳定。计算结果表明武器系统满足初速高、精度高、后坐力低的发射性能指标。(3)对该组合式减后坐方案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减后坐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组合式减后坐方案中各结构参数对武器系统发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各结构参数的合理调试范围,研究膛口制退器对制退效率的影响规律以及膛口制退器与前冲击发结构参数的匹配性能,优化了减后坐方案,获得了发射性能更佳的武器系统。为解决高初速榴弹发射器射击时后坐力过大且射击精度较差的难题并实现优化武器系统发射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东[8](2020)在《近距弹引信炸点精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距拦截弹对于装甲车辆的防护系统来说是最后的一道防线,提升拦截弹的拦截成功率已成为防护系统重要的研究方向。近距拦截机制,对拦截弹引信的炸点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针对近距拦截弹引信的计时精度,定距方式以及计时修正等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确定近距拦截弹引信炸点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引信炸点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对引信炸点精度的影响程度,为下文对炸点精度影响因素具体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弹丸实际的具体运动环境,选择合适的运动坐标系,分析弹丸受力情况,建立弹丸质心运动方程,并利用MATLAB对运动方程进行计算,找出不同条件下弹丸的速度和位移量之间的关系,为定距方式的选择以及计时修正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模型。对近距拦截弹引信的定距方式及定距精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引信不同的定距方式对于定距精度的影响,计算不同定距方式的位移偏差量,对初速跳动产生的时间偏差进行修正。并设计一种双时基频率校核电路来提高输入时钟信号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引信的定距精度。对近距拦截弹引信定距精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制作原理样机,并通过相关的原理样机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近距拦截弹引信定距精度控制系统的正确性。文中对近距拦截弹引信炸点精度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以及计算模型,为今后相关引信炸点精度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宇,杨国来,付羽翀,孙全兆[9](2019)在《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火炮非线性振动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非线性振动情况,基于动态协同仿真方法,建立了坦克行进间机械、电气与液压联合仿真模型。分别在机电一体化仿真软件Amesim中建立液压子系统模型,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中建立控制子系统模型,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RecurDyn中建立考虑身管柔性等多个非线性因素的坦克机械系统模型。运用谐波叠加法分别编写了考虑左右履带不平度相干性的D级、F级三维路面不平度计算程序。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身管柔性会造成炮口振动的振幅大于摇架处;当路面不平度较小且行驶速度较低时,炮口相对于摇架整体向下弯曲;随着路面不平度的增大和行驶速度的提高,车体及摇架稳定性急剧恶化,稳定器无法保证稳定精度,此时,身管柔性造成的炮口与摇架处高低角位移差异显着减小;身管柔性因素对于射击精度的影响难以通过简单的静态修正得以解决,还需综合考虑坦克的行驶工况。

陈宇[10](2019)在《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形式的逐渐改变使得新一代坦克的射击精度、炮口动能、机动能力和使用条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弹丸穿甲威力的提高,发射载荷、炮口动能和炮口动量均显着增大,火炮的振动特性更加凸显;另外为了适应高机动性的要求,减轻坦克重量并提高坦克的行驶速度,尤其是行进间射击时的行驶速度使得路面对坦克的激励急剧增大。这些都使坦克及火炮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越趋复杂,加剧了坦克机动性与行进间射击精度的矛盾。现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已难以破解这种矛盾,迫切需要开展高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规律及总体性能优化研究。本文以此为背景,以提高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为目标,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有限元方法、智能控制方法、接触碰撞理论及现代优化算法等对坦克行进间射击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高速机动条件下非线性因素影响规律及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的坦克炮结构优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某坦克多体系统的拓扑结构,基于一定简化和假设,结合射击时的实际受力和运动情况,建立了某坦克行进间射击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柔性体技术描述身管的弹性变形;分别通过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和间隙旋转铰模型表征身管与前后衬瓦间及耳轴与轴承间的接触碰撞关系;参照我国路面不平度分级标准,采用谐波叠加法重构了不同等级的考虑左右履带不平度相干性的三维路面不平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规律,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验证。基于多学科协同仿真方法建立了垂向稳定控制系统与坦克机械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机电一体化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垂向稳定器的液压子系统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垂向稳定器的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子系统模型,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Recur Dyn建立了坦克机械系统模型,有效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射击过程的数值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引入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设计了新的坦克垂向稳定器控制器,通过与传统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相比较,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优越性。此外,研究发现坦克行进间耳轴中心角位移与炮口中心角位移并不相同,提出将炮口中心角位移作为误差补偿信号,大幅提高了传统以摇架为稳定目标的坦克垂向稳定器的综合稳定效果。分析了弹丸膛内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间隙圆柱副模型的弹炮刚柔耦合建模方法,引入对微小间隙更具有适应性的基于L-N模型改进的含非线性刚度系数的法向接触力模型,以描述弹炮间接触力的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坦克行进间射击弹丸膛内运动时期身管的动态弯曲及弹炮耦合作用对火炮振动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系统非线性现象尤为严重时,坦克行进间车体振动、身管动态弯曲、炮口响应及弹丸运动规律,为新一代高机动、高精度坦克总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弹丸出炮口时扰动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高维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坦克行进间发射弹炮耦合动力学模型、分片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及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振动的代理模型。基于代理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潜在最优加点准则,对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振动问题进行序列近似优化,在可接受的计算成本范围内,得到了满足实际需要的兼顾各优化目标的优化解,提高了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射击精度。

二、坦克火炮的外弹道特性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坦克火炮的外弹道特性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火炮弹药全自动装填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装填系统总体方案
    2.1 自动装填系统组成
        2.1.1 自动供弹系统
        2.1.2 自动供药系统
    2.2 自动装填系统工作过程
    2.3 自动装填系统时序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装填系统结构设计
    3.1 弹仓
        3.1.1 弹仓方案
        3.1.2 弹仓链轮的设计计算
        3.1.3 电机的机械特性与调节特性分析
        3.1.4 弹仓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2 链式推弹机
        3.2.1 单向链条设计
        3.2.2 推弹板
        3.2.3 链式推弹机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3 弹协调器
        3.3.1 弹协调器的组成
        3.3.2 弹协调器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3.3 弹协调器架有限元分析
    3.4 输弹机
        3.4.1 输弹机的组成
        3.4.2 输弹机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5 药仓
        3.5.1 发射药分析
        3.5.2 药仓方案
        3.5.3 取药原理
        3.5.4 选药原理
        3.5.5 药仓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5.6 连接环有限元分析
    3.6 药协调器
        3.6.1 挡药板
        3.6.2 药协调器动力与传动系统计算分析
    3.7 输药机
    3.8 本章小结
4 自动装填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虚拟样机技术
        4.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4.1.2 碰撞力模型
    4.2 弹仓动力学仿真分析
    4.3 取弹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4.4 药仓动力学仿真分析
        4.4.1 连接杆柔性化处理
        4.4.2 药仓及选药机构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药协调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4.6 输弹输药机动力学仿真分析
    4.7 自动装填系统在发射过程中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4.7.1 炮膛合力计算
        4.7.2 后坐运动计算
        4.7.3 自动装填系统在发射过程中的虚拟样机建模
        4.7.4 自动装填系统在发射过程中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自动装填系统控制方案
    5.1 自动装填控制系统方案
    5.2 电机的控制方案及仿真分析
        5.2.1 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5.2.2 PWM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5.2.3 PID控制器工作原理
        5.2.4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转速环设计
        5.2.5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电流环设计
        5.2.6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位置环设计
        5.2.7 直流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二维弹道修正控制方法与弹道解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二维修正方案设计
    2.1 修正弹弹道修正原理
        2.1.1 修正弹一维修正原理
        2.1.2 修正弹二维修正原理
    2.2 二维修正总体设计
        2.2.1 二维修正控制策略
        2.2.2 二维修正机构设计
    2.3 修正执行机构
        2.3.1 固定鸭舵修正原理及转动惯量分析
        2.3.2 修正永磁电机设计
    2.4 章末小结
第3章 二维修正弹道方程解算
    3.1 建立弹道解算方程
        3.1.1 常用的坐标系及坐标系间转换
        3.1.2 弹丸的气动力及力矩分析
        3.1.3 弹丸六自由度方程的建立
    3.2 固定鸭舵受力对修正弹的影响
        3.2.1 舵片所受力及力矩
        3.2.2 修正弹的弹道方程
    3.3 构建弹道解算方案
        3.3.1 落点预测法
        3.3.2 弹道跟踪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修正控制系统
    4.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硬件系统的总体方案
        4.1.2 主控制器
        4.1.3 GPS模块
        4.1.4 光电编码器
        4.1.5 地磁测量模块
        4.1.6 电机驱动控制模块
    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2.1 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
        4.2.2 弹丸位置解算
        4.2.3 固定鸭舵的姿态解算
        4.2.4 弹丸的滚转角解算
        4.2.5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4.2.6 数据缓存与读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实物转台仿真实验及分析
    5.1 半实物仿真平台
    5.2 测试实验
        5.2.1 光电码盘角度测量实验
        5.2.2 舵片修停测试实验
        5.2.3 修正电机转矩测量与分析
        5.2.4 修正力矩测试实验
    5.3 模拟仿真修正控制实验
    5.4 实验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反无人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反无人机技术
        1.2.2 国内的反无人机技术
    1.3 本文研究的反无人机技术
        1.3.1 定距弹毁伤无人机的工作原理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气动参数计算
    2.1 弹丸受力分析
    2.2 静态空气动力和力矩
        2.2.1 旋转弹的诱导阻力和升力
        2.2.2 静力矩
    2.3 动态空气动力与力矩
        2.3.1 赤道阻尼力矩
        2.3.2 极阻尼力矩
        2.3.3 马格努斯力
        2.3.4 马格努斯力矩
    2.4 定距弹模型及参数
    2.5 数值计算气动参数
        2.5.1 数值计算方法
        2.5.2 湍流模型
        2.5.3 网格划分
        2.5.4 湍流边界设置
        2.5.5 求解条件
        2.5.6 静态气动参数计算结果
        2.5.7 动态气动参数计算
        2.5.8 极阻尼力矩系数导数计算
        2.5.9 弹丸压力云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弹道计算
    3.1 标准气象条件
        3.1.1 气象诸元地面标准值
        3.1.2 大气温度
        3.1.3 大气压力
        3.1.4 大气密度
    3.2 建立地面坐标系
    3.3 质点外弹道方程组
    3.4 麦克劳林级数法解算外弹道
    3.5 龙格-库塔法与级数法计算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距弹空炸毁伤无人机概率计算
    4.1 建立空炸射击坐标系
        4.1.1 建立地面坐标系
        4.1.2 对空空炸射击z坐标系
        4.1.3 对空空炸射击x坐标系
    4.2 误差分析
        4.2.1 射弹散布误差
        4.2.2 随动系统误差
        4.2.3 火控系统误差
    4.3 射击误差与z坐标轴的方向余弦
    4.4 射击误差的密度函数
    4.5 坐标毁伤定律
        4.5.1 等效铝板方法
    4.6 弹丸破片的静态飞散特性
        4.6.1 破片数目及质量分布
        4.6.2 破片初速
        4.6.3 破片数量随飞散方向的分布规律
        4.6.4 破片数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4.7 弹丸破片的动态飞散特性
        4.7.1 破片动态飞散速度及飞散角
        4.7.2 破片的飞行特性
        4.7.3 弹丸破片对目标的相对速度
    4.8 对空空炸射击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4.8.1 单发毁伤概率精确公式
        4.8.2 坐标毁伤定律变化参数计算
        4.8.3 简化坐标毁伤定律变换函数计算
        4.8.4 简化坐标毁伤定律的单发毁伤概率计算
    4.9 提前点坐标及其弹道诸元
        4.9.1 目标提交点坐标
        4.9.2 提前点处弹道诸元
        4.9.3 提前点坐标及弹道诸元解算
    4.10 全航路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4.11 算例
        4.11.1 旋翼无人机的特性
        4.11.2 计算条件
        4.11.3 求解射击误差密度函数
        4.11.4 坐标毁伤概率计算
        4.11.5 计算单发毁伤概率
    4.12 全航路下毁伤概率计算结果
    4.13 全航路下射击诸元计算结果
    4.1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某单兵无后坐炮榴弹及其引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无后坐炮炮弹发展及现状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弹丸气动力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2 弹丸外弹道解算与分析研究现状
        1.3.3 弹丸飞行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现状
        1.3.4 弹丸外弹道转速衰减规律研究现状
        1.3.5 引信输出威力对弹药威力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榴弹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外弹道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外弹道知识
        2.2.1 阻力系数
        2.2.2 阻力定律与弹形系数
        2.2.3 弹丸飞行稳定性
    2.3 榴弹外流场空气动力学特性仿真
        2.3.1 Fluent仿真软件与流体动力学介绍
        2.3.2 榴弹空气动力学参数仿真思路
        2.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2.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5 仿真结果分析
    2.4 攻角对弹丸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2.5 榴弹外弹道诸元计算
        2.5.1 弹丸质点外弹道微分方程
        2.5.2 计算结果分析
        2.5.3 榴弹外弹道实弹射击试验
        2.5.4 改变弹尾形状提高弹丸射程
    2.6 榴弹飞行稳定性验算
    2.7 本章小结
3 质量非对称现象对弹丸极阻尼力矩的影响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蒙特卡罗法介绍
    3.3 榴弹偏心距及质量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
        3.3.1 基本假设
        3.3.2 计算思路与方法
        3.3.3 榴弹径向偏心距与质量分布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3.4 质量非对称现象对旋转弹丸极阻尼力矩的影响
        3.4.1 仿真思路与方法
        3.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椭球形头部弹丸转速衰减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旋转弹丸外弹道自转角速度衰减经验公式
    4.3 椭球形头部弹丸转速衰减规律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
        4.3.1 榴弹外形分析
        4.3.2 应用空气动力学公式计算榴弹极阻尼力矩
        4.3.3 榴弹外弹道自转角速度衰减规律数学模型
        4.3.4 榴弹外弹道自转角速度衰减规律数值计算结果
    4.4 偏心距对弹丸转速衰减规律影响仿真研究
        4.4.1 通过拟合极阻尼力矩系数公式得到榴弹外弹道转速衰减规律
        4.4.2 偏心距对榴弹外弹道转速衰减规律的影响
    4.5 榴弹外弹道计转数定距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引信输出威力对榴弹威力的影响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榴弹及其引信结构和原理介绍
    5.3 传爆药种类对榴弹威力的影响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材料本构模型和参数选取
        5.3.3 仿真结果分析
    5.4 药型罩材料对榴弹威力的影响
    5.5 药型罩壁厚对榴弹威力的影响
    5.6 药型罩锥角对榴弹威力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本文创新点
    6.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1.2.2 命中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系统功能需求和总体设计
    2.1 功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开发平台及环境
        2.2.2 系统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高炮火控命中解算优化研究
    3.1 概述
    3.2 坐标系定义与变换
    3.3 解命中问题描述
    3.4 命中方程求解
        3.4.1 射击诸元求解
        3.4.2 射表法
        3.4.3 弹道方程法
        3.4.4 求解方法选择
    3.5 航后射击分析
        3.5.1 高炮对目标毁伤分析
        3.5.2 未来命中点分析
        3.5.3 射击区域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行进间射击命中问题研究
    4.1 概述
    4.2 路面谱分析
        4.2.1 路面谱重构
        4.2.2 仿真分析
    4.3 路面谱激励下载体俯仰姿态模型
        4.3.1 轮式高炮简化力学模型
        4.3.2 路面谱激励下车体振动仿真
    4.4 行进间射击分析
    4.5 行进间射击命中问题
    4.6 炮口牵连速度
        4.6.1 炮口牵连速度分析
        4.6.2 算例分析
    4.7 实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仿真系统组件化软件设计
    5.1 概述
    5.2 软件设计
        5.2.1 软件总体设计
        5.2.2 组件模型接口设计
        5.2.3 实体模型接口设计
    5.3 仿真案例
        5.3.1 模型装配
        5.3.2 想定编辑
    5.4 案例分析与调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仿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坐炮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后坐炮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无后坐炮内弹道研究现状
        1.3.2 内弹道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1.3.3 无后坐炮动不平衡研究现状
        1.3.4 枪炮击发机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内弹道学数学模型及数值解算
    2.1 引言
    2.2 无后坐炮系统内弹道学数学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数学模型
        2.2.3 内弹道模型数值解算方法
        2.2.4 内弹道模型的初值条件
        2.2.5 内弹道学数学模型解算程序框图
    2.3 无后坐炮系统内弹道学数值解算
        2.3.1 内弹道学数学模型参数
        2.3.2 数值解算结果
    2.4 无后坐炮系统内弹道试验研究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装置与器材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数值解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内弹道学数学模型参数修正及其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遗传算法及其特点
        3.2.1 遗传算法基本要素
        3.2.2 遗传算法实现流程
    3.3 内弹道模型参数修正研究
        3.3.1 内弹道模型参数优化修正模型
        3.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3.4 设计参数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1 发射药药量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2 药室容积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3 弹重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4 火药力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5 喷喉面积对无后坐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areto遗传算法的无后坐炮内弹道多目标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传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4.2.1 目标加权法
        4.2.2 约束法
        4.2.3 分层序列法
    4.3 Pareto多目标优化算法
        4.3.1 Pareto最优解定义
        4.3.2 Pareto直接竞争选择算子
        4.3.3 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
    4.4 内弹道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4.4.1 内弹道优化问题数学模型建立
        4.4.2 内弹道优化问题数学模型求解
    4.5 优化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无后坐炮武器系统动不平衡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无后坐炮系统发射过程气动力模型
        5.2.1 基本假设
        5.2.2 气动力模型
        5.2.3 动不平衡冲量数学模型
    5.3 无后坐炮系统发射过程动不平衡冲量解算及试验研究
        5.3.1 动不平衡冲量解算框图
        5.3.2 动不平衡冲量解算结果
        5.3.3 试验研究及解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分析
    5.4 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4.1 喷喉面积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4.2 药室前端面面积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4.3 身管膛线缠角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4.4 弹丸惯性半径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4.5 弹丸起动压力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4.6 弹带对无后坐炮系统动不平衡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无后坐炮击发系统运动过程仿真及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击发系统击锤ADAMS运动仿真及试验研究
        6.2.1 ADAMS仿真模型
        6.2.2 ADAMS中击发系统的约束与运动副条件
        6.2.3 击发系统运动学仿真过程及结果
        6.2.4 击发系统击锤及击针运动过程试验
    6.3 击发机构动态过程仿真
        6.3.1 有限元模型
        6.3.2 材料模型和参数设定
        6.3.3 击发机构仿真结果
        6.3.4 击发机构底火击发试验
        6.3.5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结论
    7.3 本文创新点
    7.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发射动力学与减后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榴弹发射器发展情况
        1.2.2 枪炮减后坐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发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武器系统减后坐机理研究与内弹道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减后坐方案
        2.2.1 枪械自动原理
        2.2.2 前冲击发减后坐原理与膛口制退减后坐原理
        2.2.3 组合式减后坐武器系统方案设计
        2.2.4 组合式减后坐方案武器系统基本结构
    2.3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内弹道模型
        2.3.1 内弹道过程及基本假设
        2.3.2 数学模型
    2.4 内弹道计算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载荷计算与边界条件处理
    3.1 引言
    3.2 自动榴弹发射器载荷施加
        3.2.1 膛口制退力计算
        3.2.2 抽壳阻力计算
        3.2.3 拨弹阻力计算
    3.3 自动榴弹发射器特殊边界条件处理
        3.3.1 土壤边界条件处理
        3.3.2 射手边界条件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动力学建模分析
    4.1 引言
    4.2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
        4.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
        4.2.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
    4.3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4.3.1 系统拓扑结构与简化假设
        4.3.2 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4.4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发射动力学分析
        4.4.1 系统模态分析
        4.4.2 系统发射动力学模型分析
        4.4.3 系统发射动力学仿真结果
        4.4.4 系统射击密集度计算方法
        4.4.5 系统发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组合式减后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减后坐研究
    5.1 引言
    5.2 前冲击发结构参数对武器系统的影响
        5.2.1 前冲击发结构参数对运动特征量的影响
        5.2.2 前冲击发结构参数对发射性能的影响
    5.3 膛口制退器与前冲击发结构减后坐分析
        5.3.1 膛口制退器结构参数对制退效率的影响规律
        5.3.2 膛口制退器与前冲击发结构的参数匹配研究
        5.3.3 组合式减后坐方案改进前后武器系统发射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近距弹引信炸点精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近程主动防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程主动防护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近程主动防护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子计时引信研究现状
        1.3.1 电子时间引信组成及特点
        1.3.2 电子时间引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引信炸点精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行文安排
2 近距拦截弹引信炸点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2.1 拦截系统原理介绍
    2.2 拦截弹炸点精度的影响因素
        2.2.1 炸点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2.2.2 炸点密集度的影响因素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各影响因素的精度分配
        2.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3.2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2.3.3 模型计算分析
        2.3.4 影响因素权重分配
    2.4 本章小结
3 近距拦截弹运动受力及计算模型
    3.1 拦截弹受力分析及建模方法
    3.2 拦截弹运动受力分析
        3.2.1 弹丸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3.2.2 拦截弹的作用力分析
        3.2.3 拦截弹的作用力矩分析
    3.3 拦截弹运动计算模型建立
        3.3.1 弹丸质心运动数学模型
        3.3.2 拦截弹绕质心运动的数学模型
        3.3.3 各运动参数确定
    3.4 拦截弹运动模型仿真分析
        3.4.1 仿真流程及算法实现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近距拦截弹引信定距精度控制技术
    4.1 引信定距方案分析
        4.1.1 计时定距法
        4.1.2 加速度积分定距法
        4.1.2.1 加速度积分定距法的优化算法
        4.1.2.2 加速度积分定距法的误差分析
        4.1.3 定距方案误差对比
    4.2 基于计时修正法的定距精度控制技术
        4.2.1 计时修正方法介绍
        4.2.2 计时修正方程求解及误差计算
        4.2.2.1 修正方程计算求解
        4.2.2.2 修正后的误差计算
    4.3 基于双时基频率校准法的定距精度控制技术
        4.3.1 双时基校准法原理
        4.3.2 时序逻辑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引信炸点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验证
    5.1 引信炸点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1.1 电源电路设计
        5.1.2 主控芯片选择
        5.1.3 装定电路设计
        5.1.4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5.1.5 解除保险电路设计
    5.2 引信炸点控制系统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5.3 引信炸点控制系统原理样机及相关试验
        5.3.1 引信炸点控制系统原理样机
        5.3.2 样机静态精度试验
        5.3.3 上电信号检测试验
        5.3.4 样机动态精度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火炮非线性振动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坦克行进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1.1 坦克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
    1.2 三维路面不平度模型
2 坦克行进间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
    2.1 高低稳定器控制模型
    2.2 高低稳定器液压系统模型
    2.3 坦克行进间机电液耦合系统模型
3 车体振动影响分析
4 高速机动条件下火炮振动分析
5 结论

(10)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坦克稳定器
        1.2.2 弹炮耦合模型
        1.2.3 火炮发射动力学
        1.2.4 火炮结构动力学优化
    1.3 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的技术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建模与数值计算
    2.1 某坦克结构拓扑分析
        2.1.1 坦克结构组成
        2.1.2 坦克多体系统建模基本假设
        2.1.3 坦克多体系统结构拓扑分析
    2.2 坦克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2.2.1 构件建模
        2.2.2 约束建模
        2.2.3 载荷建模
    2.3 路面不平度建模
    2.4 数值计算与初步验证
        2.4.1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2.4.2 数值计算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坦克垂向稳定器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1 坦克垂向稳定器的工作原理
    3.2 坦克行进间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2.1 液压子系统建模
        3.2.2 控制子系统建模
        3.2.3 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
        3.2.4 数值计算与分析
    3.3 坦克垂向稳定器自适应鲁棒控制建模与分析
        3.3.1 自适应鲁棒控制原理
        3.3.2 坦克垂向稳定器控制结构改进
        3.3.3 坦克垂向稳定器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
        3.3.4 数值计算与分析
    3.4 控制器炮口误差信号补偿建模与分析
        3.4.1 坦克行进间炮口振动分析
        3.4.2 炮口误差信号补偿建模
        3.4.3 数值计算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坦克行进间射击弹炮刚柔耦合影响分析
    4.1 弹丸膛内运动的受力分析
        4.1.1 重力和重力矩
        4.1.2 燃气作用力
        4.1.3 弹丸前定心部和炮膛间的作用力
        4.1.4 弹带和炮膛间的作用力
        4.1.5 弹丸受到的和外力及力矩
    4.2 弹炮刚柔耦合非线性建模
        4.2.1 接触碰撞的判断
        4.2.2 法向接触力计算模型
        4.2.3 接触摩擦模型
        4.2.4 含间隙弹炮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4.3 数值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
    5.1 高速机动条件下的激励源分析
        5.1.1 路面不平度激励
        5.1.2 液压缸控制力
        5.1.3 射击载荷
        5.1.4 其它激励源
    5.2 坦克车体振动分析
        5.2.1 车体线振动
        5.2.2 车体角振动
    5.3 坦克垂向稳定器稳定效果分析
        5.3.1 PID控制器
        5.3.2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
    5.4 弹丸膛内运动身管动态弯曲分析
    5.5 弹丸膛内运动时期弹丸及炮口扰动特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
    6.1 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方法
        6.1.1 代理模型方法
        6.1.2 试验设计方法
        6.1.3 序列近似优化
    6.2 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问题描述
        6.2.1 优化目标数学模型
        6.2.2 设计变量及约束
        6.2.3 优化数学模型
    6.3 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序列近似优化流程
        6.3.1 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训练样本库构建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建模
        6.3.3 模型验证和评估
        6.3.4 优化解及实际响应计算
        6.3.5 样本点更新
    6.4 优化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坦克火炮的外弹道特性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火炮弹药全自动装填系统设计[D]. 马浩. 中北大学, 2021(09)
  • [2]二维弹道修正控制方法与弹道解算研究[D]. 李荣辉.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D]. 岳通. 中北大学, 2020(10)
  • [4]某单兵无后坐炮榴弹及其引信关键技术研究[D]. 朱乐乐.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D]. 常韶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仿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坐炮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肖剑.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发射动力学与减后坐技术研究[D]. 廖章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近距弹引信炸点精度控制技术研究[D]. 徐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火炮非线性振动动力学研究[J]. 陈宇,杨国来,付羽翀,孙全兆. 兵工学报, 2019(07)
  • [10]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D]. 陈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坦克火炮外弹道特性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