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

一、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探寻(论文文献综述)

靳发亮[1](2020)在《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在起着规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作用的同时,也承担着保障食品安全之职。在国际食品进出口贸易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在享受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也面临着食品流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WTO框架下的《TBT协定》与《SPS协定》作为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法律文件,发挥主要的调整、规制作用。但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文章尝试通过分析TBT协定和SPS协定所构建的规则、原则和制度从而找到缺陷之所在,并就相关缺陷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文章拟定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食品安全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基础性概念进行描述,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内涵与特征,并给出个人观点。第二部分对TBT协定与SPS协定相关条款构成的各种原则与制度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结合上文的分析,指出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存在的缺陷。第四部分对如何弥补缺陷提出个人建议。

杨欣[2](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提出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叶萌[3](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梁惠[4](201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以我国纺织产品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之后,纺织品产业使我国成为全球纺织业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随着国家和国家之间商贸往来的日趋频繁,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当今使用最普遍且影响很大的一种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诸如欧美等国对我国的纺织品实施的复杂苛刻的技术规范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纺织品输出。世界贸易组织为约束主体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合理使用,制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国际条约。①对我国纺织业而言,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作为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主要阻碍。因而,我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与探究WTO中关于国际贸易特别是纺织品贸易的相关规则与条款,逐步深入研究影响我国纺织品发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品产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有更好的发展。在当今国际贸易局势下,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要做到认真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进程,并且妥善解决国际间的各种贸易摩擦,同时注意合理有效地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保障我国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布局以达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张丽虹[5](2015)在《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标准在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80%的国际贸易受技术标准的影响。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差异等原因,在当前贸易保护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国际间技术标准竞争乃至产业竞争、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已成为影响和决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和重要手段。但当前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中,80%以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全世界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我国主导制定的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那么,技术标准究竟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影响的机制怎样?影响的程度如何?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障技术标准成为贸易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如何依照我国具体国情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抑制其阻碍作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提高技术标准对我国外贸的贡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未能将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二是关注发达国家的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少;三是关注发达国家借助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关注发达国家将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标准垄断的少;四是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已有的定量研究未能展开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五是未将技术标准上升至政策层面研究,事实上,技术标准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乃至竞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业发展、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前述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二是从实证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三是从政策层面分析国外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以我国自由贸易区为切入点,提出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其中: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第二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理论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技术标准的形成与经济特性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等。第三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一)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技术公开、推广)——再创新、再推广”技术发展链,及“技术标准——产品生产——产业化发展——新技术标准”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二)由于技术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以“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垄断化”为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垄断或技术标准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证明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即具有积极影响、会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也具有消极影响、会造成贸易竞争劣势;并提出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与商品结构等影响的一些假设。在实证分析层面,主要针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几个核心假说,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入手展开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分析不同类型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及不同商品类别的影响。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是:(一)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中美日德等国贸易的进出口,及国际贸易中不同商品的进出口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标准每增加1%,可带动商品12%的进出口增长;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比对初级农产品的影响更大。(二)中国国家标准,从长期来看,与技术创新同样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正向影响,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对外贸易额分别增加4.114185%,0.913544%;从短期来看,标准、专利与外贸存在负相关关系,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中日对外贸易分别减少1.993008%,0.058131%;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技术标准都较专利对贸易的影响更大。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农产品的影响不显着。(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对与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及对双边贸易中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影响都要大于中国标准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发达国家标准较中国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中国标准无论是标准的国际化,还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仍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在政策分析层面,第七章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第八章在之前理论、实证、政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盟、北美、东盟等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经验及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定位,研究提出:(一)要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强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质量的紧密联系,提高技术标准水平,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形成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二)要抑制技术标准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研究、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完善标准实施监督,加强相关竞争政策制定,规制技术标准垄断,加强标准信息传递,改变我国贸易竞争劣势;(三)要着重加强技术标准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技术保障政策、建立综合保障机制、统筹协调保障组织、支持企业成为主体等,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一体现在研究论题和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视角研究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技术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同时,开展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技术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对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不同类型标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将技术标准上升到政策层面,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二体现在研究内容的创新。在理论分析方面,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技术标准链、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垄断造成贸易竞争劣势二个方面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丰富了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系统开展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并着重对比分析了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差异,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在政策分析方面,对比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及我国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尤其分析了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丰富了技术标准与贸易方面的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三体现在方法的创新。技术、经济、法律有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贸易发展,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技术标准,结合技术标准的经济特性分析技术标准对贸易竞争优势与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国内外及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体现了以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创新之四体现在结论创新。一是技术标准对贸易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具有消极阻碍作用;其中,与技术创新、质量相结合,促进贸易竞争优势;与专利相结合,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二是技术标准比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重视技术创新,但也更应重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三是国际标准比一国国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充分重视国际标准的作用,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保持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衔接,促进本国贸易的增长;四是发达国家发展技术、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其垄断的过程,要规制技术标准垄断,维护国际贸易的平衡;五是充分重视与加强技术标准政策的制定,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抑制其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本文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实证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政策层面分析了国际、发达国家、我国及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希望此研究能为我国尤其是自贸区建设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魏东[6](2011)在《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弹指一挥间,“入世”已经十年。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的一员,即可以享受WTO成员的权利,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渐取消,进口商品将越来越多的涌入我国,冲击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使得形势日益严峻,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技术壁垒使得走出去面临诸多难题。我们通常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由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 Agreement)来规范的,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本文所指的TBT,当我们称其为壁垒时,显然是从其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的角度说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构建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时,笔者倾向于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Measures to Trade)"这一中性的名词。我们有必要充分研究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熟悉其规则和惯例,并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在遵守WTO规则的基础上,探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实现《TBT协定》所认同的合法目标:即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以及保护国家安全。此外,我们研究TBT,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规则,按中国国情“量身定制”非歧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不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商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阻挡在国门之外,维护我国的正常经济和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们的产业界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管部门一道共同配合,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尝试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即体现中国自身特色,又不违背世贸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第一章介绍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形式、特点、地位和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还包括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而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及绿色环境壁垒和专利壁垒等形形色色的贸易措施。文章分析了其最新变化,提示其既有合理正面的作用,又有对贸易阻碍的负面作用。第二章则通过介绍以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为代表的典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情况,着重从其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合格评定制度等方面逐一探讨分析其构成和运行特点,,并总结分析了欧美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经验。第三章以《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0)》为基础,分析了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四章是实例剖析,着重介绍了美国应对欧盟化学品新法规(REACH)、日本对食品农产品建立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尝试从法律和实务层面探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合格评定体系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我国自己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技术壁垒,关注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使其完善并全方位地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接轨,从而使我国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充分享受加入世贸带来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张昆[7](2010)在《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到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其对欧美贸易顺差也越来越大。在各国平衡贸易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利用其所占有的技术优势,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维护环境安全等名义,不断地推出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筑起了越来越高的新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刚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外贸易提出了严峻考验。有数据显示,“入世以后技术性贸易措施每年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约为450—5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25%以上。仅2006年中国就有15.22%的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高达758亿美元。”欧盟作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第一大伙伴,其采取的技术贸易性措施时间之早、标准之严格、体系之严密,对我国输欧贸易构成了严格的非关税壁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欧盟颁布了大量技术法规和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产生前所未有的杀伤力。”为了应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视角,针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基本理论到贸易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客观检省我国法律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梳理。辨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种类、特征及影响;分析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二部分,首先,客观地评估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出贸易的影响,认真总结并分析了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法律对策上存在的五个问题,即法律预警机制迟钝、现有技术法规落后、法定技术标准偏低、内外法定认证认可体系不一致和利用WTO协议相关机制不充分等问题。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建议: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法律预警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尽快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法定技术标准、建立内外一致的认证认可法律体系、充分利用WTO协议相关机制的有利方面。

徐睿霞[8](2008)在《中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和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缺的差异,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地位,也使得各国长期以来一直对本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实施各种保护政策与高度关注,诸如设置传统的关税壁垒防止本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伤害。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在WTO的推动下,各国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加以保护。所谓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为由,对农产品强制或非强制性地采取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手段,并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造成非必要的或非正当的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保障国民健康与安全,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对国民经济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如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增加贸易成本,造成贸易障碍,引发贸易争端。而且往往是积极的效应赋予发达国家,消极效应赋予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农产品又是传统的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56.2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的310.3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了300亿大关,而且自2000年至2006年农产品出口实现了连续7年快速增长。但是,我国仅仅是农产品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击。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和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设置了各种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如何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我国农产品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如何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我国的农产品技术性保护屏障,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本论文写作的基点。本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除引言、结论外,正文部分分五章对中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论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几种学术观点和对定义的重新界定,分析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征,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影响。目前,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内外有多种学术观点,通过分析每一种学术观点,阐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对之重新界定。本章还深入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理论、经济、社会、环保、法律、消费等六大原因,并通过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揭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隐蔽性、广泛性和差异性,进而分析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出口国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为我国合理利用和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寻找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现状,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剖析我国农产品在三个主要出口市场——美、欧、日的受阻原因及我国出口的蔬菜、肉类、水产品、茶叶等四类优势农产品受阻的原因。通过正视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严重受阻现实,分析各种受阻状况,旨在探求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客观原因。第三章“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制”,本章全面介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防范规则与救济措施,重点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及《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即SPS协议的产生背景、基本原则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剖析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第四章“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通过从管理机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及应对机制等方面,详细总结美、欧、日三个发达国家(地区)在利用和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主要做法,进一步深入剖析美、欧、日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而构建的完善的促进机制,借鉴其成功经验,从中得到启示。第五章“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本章首先分析总结了我国在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一: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架构不健全;其二: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未建立;其三: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不完善。基于此,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我国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标,并从适应壁垒、协调壁垒、制衡壁垒三个方面确定我国的战略对策,进一步全方位、系统地提出我国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在合理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健全以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为主的法律架构;在积极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构建以预警体系、争端解决应对机制为主要内容,以企业和农产品行业中介组织为应对主体的法律体系:在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措施方面,完善以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促进机制。

谢源光[9](2008)在《哈萨克斯坦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原则上已不能通过限制数量和高关税为国内产品提供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品的新手段。目前,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挑战,若不及时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性防范措施体系,国内许多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如何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当前外贸出口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已加入WTO,其他四国也在积极磋商之中,但其市场准入规则正逐渐向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靠拢,尤其是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因此,我国应积极研究、积极应对,尽可能使企业规避风险少受损失。本文拟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介绍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发,通过了解哈萨克斯坦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则,掌握哈萨克斯坦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哈萨克斯坦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规定,并提出我国应对哈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和其他建议。

山丽杰[10](2008)在《基于绿色壁垒制度框架下的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1995年至2005年,出口量由213.49万吨增加到680.19万吨,增加了2.19倍,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蔬菜产业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为数不多的优势产品之一。然而,随着我国蔬菜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蔬菜贸易发展遭遇的重要贸易壁垒之一。特别是2006年5月29日,我国蔬菜的主要进口国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的蔬菜特别是蔬菜初级加工产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日蔬菜出口量为166.76万吨,首次出现—2.24%的负增长。因此,如何量化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对策建议,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研究课题。本研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和研究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具体的逻辑思路如下: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盛行的原因,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其次,本文界定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较为深刻的剖析;阐述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游戏规则。《TBT协议》、《SPS协议》、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法规与指令是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主要表现为污染物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包装与标签的要求以及对生物技术产品的规定和其他环保法规。其中,日本新近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是最为严格的绿色标准法规之一。其次,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入手,研究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的相关效应。对出口商而言,绿色贸易壁垒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导致额外的“符合成本”或被迫退出出口市场承担的“市场价值”。本研究在局部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量化分析。再次,研究我国目前的蔬菜生产和贸易现状,特别针对《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其负面影响分别为导致我国蔬菜出口量下降、受到检查的案例增多、出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就蔬菜类别而言,干制蔬菜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于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菜。但现有数据表明,干制蔬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大葱对日出口的影响。目前,量化分析方法大概分为调查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局部均衡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四大类。由于,本研究针对一类具体的产品——大葱对日出口进行分析,采用局部均衡模型的价格差值法较为适宜。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2007年,tGBT均高于200%,2006年的tGBT比2005年增长了60%以上。随σ值的增大,tGBT逐渐变小;当α值为0.5,t R为43.193日元/公斤时,无论σ取何值,我国的净福利皆为负值,即我国福利始终会有所损失。随着σ值的不断增大,我国的净福利损失呈现下降趋势。我国2006年的福利损失比2005年大幅上涨,2007年又略有下降。因此,《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大葱出口形成较为严重的贸易壁垒。最后,通过成功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通过HACCP体系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是出口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我国应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绿色化和产业化为发展途径,以提升蔬菜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为核心,加速蔬菜产业的产业升级,尽快提高我国蔬菜产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探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概述
    第一节 食品安全的内涵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二、食品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
    第三节 国际食品贸易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国际食品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二、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三、以我国为例——当下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规制
        一、《TBT协定》的产生背景
        二、《TBT协定》对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规制
        三、《TBT协定》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制
        四、《TBT协定》对合格评定程序的限制
    第二节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规制
        一、《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产生背景
        二、《TBT协定》与《SPS协定》之适用范围区分
        三、《SPS协定》中的协调一致
        四、《SPS协定》中的等效
        五、《SPS协定》中的“风险评估”与“科学举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的缺陷
    第一节 国际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第二节 相关条款中术语、概念模糊
    第三节 部分条款具体规定不甚明确,缺乏细化规定
    第四节 部分条款的规定过于理想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国际标准体系
    第二节 对重要条款出台细化规定、解释说明
    第三节 加强等效认可制度的实施效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2)《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一、贸易安全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以我国纺织产品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概述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与特征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特征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1. 根据《TBT协议》的分类
        2. 根据其实践表现的分类
    (三) 《TBT协议》与《GATT》中的相关规定
        1. 《TBT协议》的核心内容及基本原则
        2. 《GATT1994》第20条(b)款的规定
二、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与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 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
    (二) 世界主要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1. 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 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 日本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1.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积极影响
        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 纺织品贸易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外部原因
        1.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差异
        2. 贸易壁垒的转换效应作为各国向我国实施TBT的前提条件
        3.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差异
        4. 消费者环保和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
    (二) 我国纺织品贸易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
        1. 从我国政府角度分析其内部原因
        2. 从我国纺织品自身角度分析其内部原因
四、我国纺织品贸易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采取的策略
    (一)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策略
        1. 重视对TBT的法律研究,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
        2. 促进信息交流,建立健全我国纺织业的预警机制
        3. 适应WTO规则,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制
    (二) 我国纺织品行业应采取的策略
        1. 完善行业协会的设置,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2.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标准规范体系的制定与完善
        3.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三) 我国纺织品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纺织品的抗风险能力
        2. 充分利用WTO/TBT规则、规定维护自身利益
        3.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缓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内容
        二、研究思路、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技术标准的概念
        二、技术标准的分类
        三、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技术差距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
        三、内生增长贸易理论
        四、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技术标准的由来、演变及动因
        一、技术标准的由来及演变
        二、技术标准的形成与动因
        三、技术标准的经济性质
        四、技术标准的经济影响
    第四节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
        二、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技术是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链
        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实用的关键环节
        四、案例分析:华为崛起与其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之发展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贸易竞争优势和生产力优势的关系
        二、质量是实现技术与生产力转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技术标准、产品质量阶梯与产业发展
        四、案例分析:德国制造,质量为本、创新为基、标准为先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及其对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成因、危害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性贸易垄断的关系
        三、技术性贸易垄断及其成因、危害
        四、案例分析:高通公司的专利、标准、产业垄断之路
    第四节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四章 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基于美、日、德国家标准的分析
        二、基于美、日、德技术创新的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国不同商品结构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减少和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采用国际标准
        三、政府有限干预
        四、非歧视
        五、WTO第一案——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评析
    第二节 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技术标准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二、标准战略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标准体制适应贸易发展需要
        四、标准、创新、质量同步推进
        五、技术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完善
    第三节 中国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法制为“计划经济型”
        二、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
        三、积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
        四、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型”
    第四节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差异
        一、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与市场关联弱
        二、重采用国际标准、轻国际标准制定
        三、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未有效衔接
        四、技术标准保障体系不完备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中国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之构建
        一、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特点
        二、世界三大自贸区政策特征及启示
        三、中国自贸区现有政策之不足
        四、政策构建之目标、架构、原则
    第二节 发挥技术标准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相结合
        三、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第三节 抑制技术标准的消极阻碍作用
        一、完善标准实施监督
        二、加快竞争政策制定
        三、规制技术标准垄断
        四、加强标准信息传递
    第四节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一、制定技术保障政策
        二、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三、统筹协调保障组织
        四、支持企业成为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及最新变化
        一、技术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变化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一、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所达到的合理目的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作用
第二章 欧美典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第一节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二、美国的标准体系
        三、美国的合格评定体系
        四、美国破解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二节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和相关机构
        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三、新方法(New Approach)指令
        四、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评析
第三章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分析
    第一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概述
    第二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影响情况调查
        一、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行业分析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国别分析
        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的企业分析
    第三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评析
        一、日益增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加剧摩擦与争端
        二、调控进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产生的双重作用
第四章 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实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案例分析
        一、REACH法规介绍
        二、REACH法规对各国出口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REACH法规的措施
        四、美国应对REACH法规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应对分析
        一、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介绍
        二、"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法国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
        一、法国格诺布勒尔市海关技术执法案例
        二、欧盟海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执行现状
        三、该案例对我国现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状况分析
    第一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一、与《TBT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与《SPS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第二节 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技术法规
        二、标准化工作
        三、合格评定工作
        四、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
    第三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设想
    第一节 构建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法律思考
        一、WTO/TBT协议框架下的技术法规看我国的技术法规
        二、构建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完善标准化体系
        一、确立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标准化法制建设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四、改革标准制(修)订模式,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五、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
        六、加强标准化研究和科技基地建设
        七、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订
        八、加强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
    第四节 完善合格评定体系
        一、加快完善合格评定法规建设,尽早出台《合格评定法》
        二、积极参与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活动
        三、合理地处理好认证认可与质检检验等执法活动的关系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保证
        五、培育和规范我国的中介检验市场
    第五节 完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一、加强实施SPS措施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使SPS措施科学化
        四、加强研究,提高市场准入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打破国外对我农产品的技术壁垒
        五、加强实施SPS措施的国际交流
        六、加强与SPS措施有关的信息化建设
        七、加强实施SPS措施的技术保障
        八、努力提高公民的检疫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探析
        1.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1.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
        1.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1.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1.2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况
        1.2.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
        1.2.2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
        1.2.3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第2章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现行法律对策分析
    2.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输欧贸易影响分析
        2.1.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欧盟贸易的影响
        2.1.2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口欧盟贸易的影响
    2.2 我国现行法律对策存在问题分析
        2.2.1 法律预警机制迟钝
        2.2.2 现有技术法规落后
        2.2.3 现有技术法规体系不健全
        2.2.4 内外法定认证认可体系不一致
        2.2.5 利用WTO协议相关机制不充分
第3章 完善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之建议
    3.1 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预警机制
    3.2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3.3 尽快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法定技术标准
    3.4 建立内外一致的认证认可法律体系
    3.5 充分利用WTO协议相关机制的有利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界定的学说分析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征
        一、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二、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第三节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
        一、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原因
        二、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影响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国的积极影响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国的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第一节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况
        一、 农产品出口现状
        二、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受阻现状
        三、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受阻原因
    第二节 主要出口市场受阻现状分析
        一、 美国市场
        二、 欧盟市场
        三、 日本市场
    第三节 主要受阻农产品现状分析
        一、 蔬菜
        二、 肉类产品
        三、 水产品
        四、 茶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制
    第一节 防范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一、 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的国际规则
        二、 《技术性贸易性壁垒协议》即TBT协议
        三、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即SPS协议
    第二节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处理机制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性规定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
        三、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四、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及其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第一节 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做法
        一、 美国的主要做法
        二、 欧盟的主要做法
        三、 日本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一、 美国的应对机制
        二、 欧盟的应对机制
        三、 日本的应对机制
    第三节 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
        一、 美国的促进机制
        二、 欧盟的促进机制
        三、 日本的促进机制
    第四节 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一、 主要成功经验
        二、 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第一节 我国农产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
        一、 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架构不健全
        二、 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未建立
        三、 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战略对策
        一、 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目标
        二、 跨越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对策
    第三节 对策措施
        一、 健全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架构
        二、 构建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
        三、 完善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哈萨克斯坦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和特征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背景和历程
        1、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
        2、技术性贸易壁垒演变的过程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及趋势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立的初衷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作用
二、国际法规制——WTO 框架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产生的背景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主要内容
        1、协议的宗旨和目标
        2、技术法规的制定、通过与实施
        3、与技术条例和标准规定的一致性问题
        4、技术信息通报与技术援助
        5、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待遇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基本原则
        1、贸易限制最小原则
        2、非歧视原则
        3、协调原则
        4、等效和相互承认原则
        5、透明度原则
    (四)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评价
        1、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三、哈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立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 哈国的卫生措施和商品特别检测分析
        1、哈国的动植物卫生措施
        2、哈国对进口商品的特别检测规定
    (二) 哈国的标准化和商品预检规定
        1、哈国新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
        2、哈国标准化的新动向
        3、哈国关于进口商品预检的规定
    (三) 哈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提高了我国产品进入哈国市场的门槛
        2、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在哈国市场竞争力下降
        3、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
四、我国应对哈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和其他建议
    (一)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1、健全我国技术法规体系
        2、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3、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二) 加强中哈双方合作,消除壁垒
        1、建立双边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
        2、加强双方技术法规与标准的交流
        3、推动双边检验检疫领域的合作
        4、推进双边合作协议的签订
    (三)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
        2、增强认证意识,加快认证步伐
        3、国内企业直接到哈国投资,跨越壁垒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基于绿色壁垒制度框架下的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
    1.5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绿色贸易壁垒基本情况的考察
    2.1 贸易保护主义与绿色贸易壁垒
        2.1.1 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渊源
        2.1.2 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理论分析
        2.1.3 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背景分析
    2.2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界定
        2.2.1 概念界定
        2.2.3 表现形式
        2.2.4 主要特征
    2.3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3 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协议与法规
    3.1 绿色贸易壁垒与WTO
        3.1.1 序言中的规定
        3.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绿色条款
        3.1.3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的绿色条款
        3.1.4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3.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绿色法规与指令
        3.2.1 与残留限量有关的法规与指令
        3.2.2 与包装与标签要求有关的法规与指令
        3.2.3 其他与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规定与制度
    3.3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概述
        3.3.1 肯定列表制度的出台背景
        3.3.2 《肯定列表制度》的主要内容
        3.3.3 肯定列表制度的基本特征
    3.4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4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及效应分析
    4.1 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
        4.1.1 环境标准法规的影响分析
        4.1.2 绿色贸易壁垒的博弈分析
        4.1.3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4.2 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产生的效应分析
        4.2.1 正面效应
        4.2.2 负面效应
    4.3 "符合成本"及"市场价值"分析
        4.3.1 导致出口商损失的关键影响因素
        4.3.2 额外"符合成本"分析
        4.3.3 "市场价值"分析
    4.4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5 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蔬菜的出口贸易
    5.1 中国蔬菜产业现状分析
        5.1.1 蔬菜产业的生产概况
        5.1.2 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总量及布局、结构分析
    5.2 《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
        5.2.1 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及食品贸易影响
        5.2.2 《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蔬菜贸易的影响
        5.2.3 干制蔬菜贸易量变化分析
    5.3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分析
        5.3.1 竞争优势
        5.3.2 劣势分析
        5.3.3 原因分析
    5.4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6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大葱对日出口影响的量化分析
    6.1 量化分析的国外研究综述
        6.1.1 调查法
        6.1.2 经济学研究方法
        6.1.3 局部均衡分析
        6.1.4 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
    6.2 量化分析《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大葱出口的影响
        6.2.1 量化分析框架
        6.2.2 以大葱为例的实证分析
        6.2.3 基于分析框架的思考
    6.3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7 基于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企业实证研究
    7.1 出口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功经验
        7.1.1 建立"环境友好型"种植基地,规模化管理
        7.1.2 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硬件水平
        7.1.3 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实行标准化管理
        7.1.4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劳动者素质
    7.2 蔬菜基地的良好农业规范管理
        7.2.1 GAP的概念
        7.2.2 GAP的基本原理
        7.2.3 GAP生产的关键控制点
    7.3 蔬菜加工的HACCP体系质量控制
        7.3.1 干制蔬菜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CCPs)的分析确定
        7.3.2 干制青葱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7.3.3 关键控制点(CCPs)的临界值及其他加工步骤监控程序及纠偏措施
        7.3.4 实施HACCP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7.4 应对绿色壁垒的企业策略选择
        7.4.1 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
        7.4.2 从源头抓起,实现绿色规模生产
        7.4.3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7.4.4 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7.4.5 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7.5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8 应对蔬菜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8.1 基本战略思路的构建
        8.1.1 发展战略思想
        8.1.2 绿色化战略
        8.1.3 规模化战略
        8.1.4 标准化战略
    8.2 扩大中国蔬菜出口的具体对策
        8.2.1 健全完善技术标准法规
        8.2.2 规范完善认证制度
        8.2.3 创新农民经济组织
        8.2.4 加大科技投入
        8.2.5 实现蔬菜产业精深化
        8.2.6 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8.2.7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8.3 简要评述与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探寻(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研究[D]. 靳发亮.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2]《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以我国纺织产品为视角[D]. 梁惠.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5]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D]. 张丽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6]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D]. 魏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7]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研究[D]. 张昆.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9)
  • [8]中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 徐睿霞. 西南政法大学, 2008(03)
  • [9]哈萨克斯坦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的法律对策研究[D]. 谢源光. 新疆大学, 2008(03)
  • [10]基于绿色壁垒制度框架下的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研究[D]. 山丽杰. 江南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其法律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