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时代的女人的故事

避孕时代的女人的故事

一、避孕时代女人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胡玥菡[1](2021)在《论布劳提根小说中的二元女性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垮掉派边缘作家理查德·布劳提根(Richard Gray Brautigan,1935-1984),是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与垮掉派其他小说家相比,布劳提根的女性书写显得别具一格。他是个自相矛盾的写作者,他的价值观左右摇摆,彼此相抵触。在小说作品中,布劳提根笔下的女性人物既有家庭特质,又呈现出社会性;她们既被塑造为男性凝视中的女性客体,又呈现出女性身体主权意识。布劳提根以矛盾的女性书写,绘制了一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性生存状态的略缩图,表达了他对女性生存境况冷静而深刻的思考。本论文以布劳提根的八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立足于布劳提根的女性书写,辅以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等研究导向与手段,从女性主义的维度分析论证布劳提根二元的女性书写,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本论文共五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一到四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介绍布劳提根生平与创作,梳理国内外布劳提根研究现状,引出论文研究主题。论文第一、二章以布劳提根笔下的女性形象为主要分析内容。第一章围绕“家庭女性”与“社会女性”展开讨论,分别以女性的家庭特质及社会特质切入点,考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气质如何在布劳提根的写作中共生。第二章以“男性凝视”与“女性身体主权”为主要探讨对象,围绕被幻想与支配的女性身体及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身体展开论述,分析布劳提根小说中表现出的对女性身体的两种相反态度。论文第三章以外部研究为主,结合布劳提根生平经历与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现实,探讨布劳提根二元女性书写的形成原因及其所暗含的性别政治问题。此外,本论文还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与女性主人公的命运,进一步思考布劳提根的女性书写对当下两性关系的启示,探究女性独立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邢业凯[2](2021)在《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巨大变革,后现代主义哲学领域中的本体论崩塌,二元论受到广泛质疑。资本主义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和多元价值取向逐渐造成了混乱的社会局面,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提出来的。唐娜·哈拉维指出,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而产生了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即人与动物的界限、有机体与机器的界限、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的破裂。正是这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秩序的重新划定。以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为基础,唐娜·哈拉维提出了将科技与人类身体紧密结合的“后现代身体”——赛博格,形成了独特的赛博格理论。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的全面梳理,探究其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并在对这一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中,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提出的背景、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渊源、赛博格思想在唐娜·哈拉维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三个角度赛博格理论展开理论溯源。第二章从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和身份断裂、集成电路女性等重要概念入手,对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内涵进行解读,将伴侣物种视为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后期发展的方向。第三章从情境化知识实现了对科学客观性问题的重建入手,探讨情境化知识与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说明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女性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女性主义的瓦解。第四章从后人类的角度展望后人类时代的赛博格,从身体学与伦理学的角度对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

顾盼[3](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钟佳敏[4](2021)在《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考察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着力挖掘作家深藏于文字背后书写态度。自晚清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技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不仅给中国人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中国人对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生育观念也由此发生了转变。“五四”过后,文学作品中有关生育书写的文字逐渐增多。对生育不同的描写方式,实际上展现的是作家的生命观,甚至是人生观。不仅如此,对生育的书写,也体现着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从现代文学作品中书写生育的文字中透视出不同的生育态度。绪论部分整体梳理了从古代到清朝国门洞开后,生育观念发生的转变,点明对生育书写展开研究的意义。正文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在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清朝,知识分子是怎样一步步将女性的生育意义提升到关乎民族国家命运的高度的。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着作和晚清科幻小说为重点分析文本。同时对女性在面临革命和生育的两难选择时的自我分裂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以“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大力倡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背景,从生育对女性的束缚展开论述,分析新时期女性生育观念发生的细微变化。第三部分以现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生育陋习和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给女性生育带来的影响为出发点,揭露出女性在传统生育观念规训下的无权状态。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所论述的生育现象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再次点明了核心观点,并对现代文学中生育书写的后续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或建议。

徐唯萌[5](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避孕涉及的生育问题与性病传播防止既涉及个人隐私,也是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公平意识的觉醒,避孕中的风险与责任的两性平等问题也在不断演化。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避孕广告的风险与责任诉求呈现。避孕广告主要采用什么框架呈现避孕与性的风险责任?有何特征?透过风险与责任呈现,避孕广告中的社会性别媒介再现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失衡是如何造成的?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09年-2019年的中国大陆地区的避孕套广告视频,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或网络媒体渠道发布的杜蕾斯、杰士邦、冈本避孕套视频广告,总共178篇避孕产品视频广告;利用SPSS软件进行编码统计,从风险、责任角度进行媒介内容分析,结合相关书籍文献,讨论研究问题,得出最终结论:避孕套广告主要使用享乐收益框架与个人责任归因框架。在风险与责任呈现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形象与叙事结构的偏差,倾向于男性视角。这种社会性别偏差是由男性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由男性视角的媒介再现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中的不平等被创造、强化与隐藏。

黄天骄[6](2020)在《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身体史”概念日趋常态化,随着西方汉学热潮、大陆社会史的振兴以及新史学的蓬勃发展,许多“身体史”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对女性身体的关注。生育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重要职责,本研究从房中求子、妊娠之验与安胎、分娩技术与稳婆群体、哺乳行为及乳母的历史境遇等几个方面,探讨生育行为中蕴含的女性身体认识与古代医学发展的关系。从现存史料来看,中国的房中术从先秦到明清一脉相承,最基本的原则、技巧和诉求始终不变。房中书籍对身体的描述总是详于女而略于男,尤其对女性的动作、声音、表情、甚至分泌物,描绘细致,保存了大量女性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史料,为正统医书所不及。天道观的思想渗透在整个医学领域也渗透在房中书中,生命始于怀孕,季节、天气、方位等因素决定交合的时机。近世医学对于无子成因、种子时日与生男生女等问题多有创见,“暗经”与“五不女”构成了求子的两个极端。前者一生无月经却能受孕生子,对照现代医学理论,很可能是古代早婚与不节制生育留下的身体记忆,今己罕见;后者的提出使无子病因从道德问题进一步走向医学化。诊断妊娠以“手少阴脉动甚”“阴搏阳别”“身有病而无邪脉”“浮沉等正”四种脉法为代表,此外有一些辅助验胎法。尽管书面语言无法反映脉诊的实际原理,但许多医案确实记录了妊娠误诊的存在,这些医案发生的时代正是脉诊理论成熟、妇人脉法己产生的明清时期。养胎方面,从张仲景、王叔和,到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完成了从零散的实践经验到系统理论的转化,而禁食兔肉与忌见优伶等习俗则反映了“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方式。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宋代开始流行“入月预备药物”,以备不虞。尝试还原这些器物与药物的用处,可以重构分娩的历史场景。医家提出多种分娩姿势,与其视为对生产体位的要求,不如视为针对不同体位建议最佳姿势。产科在宋代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产科医生。杨子建《十产论》提出处理横产、倒产、偏产等十种胎位异常及脐带缠绕的外治手法,使许多产妇摆脱困厄。稳婆,是产妇分娩不可或缺的参与者,通常指以接生为业的妇女。宋代以来的医书虽屡言及稳婆,但对她们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医家认为,女性分娩属于自然过程,稳婆不当的助产方式是她们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贪财好利。大多数医家建议,择稳婆应首选年老稳重、经验丰富者。采取“但要我用他,不可他用我”的态度。另外一些记载展示出男性医家与稳婆互相配合,共同探索助产技艺的情形。医家对于民间稳婆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世产科的发展趋势,即产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脱节。医家一味排斥刀割之用,是在生产应顺其自然的理论指导下对具体实践技术有效性的否定。性别因素、医学发展的内部争论、文学形象与历史实际的差异是我们重新评价稳婆时须考虑的因素。为初生婴儿拭口去毒,是哺乳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古代医家认为,胎儿妊娠过程当自母体承得一种热毒,为未来染病之源。断脐时间、工具方法、所留长度及断脐后护理,均有一定法度可循。脐带联结母婴双方,对于难产、血运、气脱、胞衣不下等危急情况的救治,如何断脐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乳养方式代表每个社会育婴文化中最基本、最普遍,也最核心的一环。乳汁的成分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哺乳期母亲的营养健康,近世医者认为乳汁还可以反映母亲细微的心理活动与性情好恶,影响并传递给乳儿。故其主张对乳母进行严格的约束,以求保养幼婴。婴儿娇弱,不便服药,古代医家即让母亲或乳母代为服用,再以吸收了药物的乳汁哺育婴儿,是为酿乳,酿乳药的服用方法大约分为乳母服与母子同服两类。一般家庭无力雇佣乳母,只能依靠亲友协助。乳母以她们的乳汁与温婉的母性关怀谋求生计,因服务对象不同,生存境遇差别明显。育婴堂的史料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物质条件,牵动着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反省传统中国如何认识女性,对待女性,及中国人的医疗救济、身体观念。

吕明洁[7](2020)在《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着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高静[8](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岩[9](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认为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刘冰[10](2020)在《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文中指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探讨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演变,是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之一。战后日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七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单元的家庭,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含义都发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涉及家庭的社会问题的显性化和深刻化,日本的家庭逐渐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家庭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个人所处的初始集团,家庭也通过对个人的影响,进而对整个国家国民性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家庭为切入点,考察战后日本家庭的变迁,可以宏观地把握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动向,加深对日本国民性的理解,而且对未雨绸缪地处理好我国在未来有可能同样面临的家庭社会问题,亦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本文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入手,以反映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家庭观念为焦点,结合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战后经济恢复期、增长期和低迷期三个阶段分别考察战后日本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及亲子观念的变迁历程。通过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婚姻观念方面,以个人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婚姻观取代了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姻观,在实现“夫妻同权”的基础上向着“夫妻平权”的方向发展,“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经历了从形成走向衰落的过程,且家庭中的个体化倾向越发明显。在生育观念方面,主客观因素持续削弱人们的生育意愿,生育先后经历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和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在亲子观念方面,家庭中父权主导地位日益下降,育儿方面父亲角色缺失,母亲的丧偶式育儿现象延续,养老方面传统的父权子责的孝道观日渐式微,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纽带日渐松散。整体上看,战后日本家庭先后经历了战后家庭模式的探索期、战后“标准”家庭的形成期,以及战后“标准”家庭的崩溃期,即来到新一轮的家庭模式探索期。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标准”家庭模式中,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传统家族制度的残留使其带有保守的一面,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又为其带来激进的一面,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既保守又激进的两重性特征。这对矛盾决定了战后日本家庭的演变进程,同时也是导致当下阶段日本家庭矛盾凸显的根本原因。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葛中向前演进,对家庭、社会和国民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日本家庭的未来,可以说家庭的亲情融合要素依然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体价值观愈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家庭也将呈现出愈发多样的形式。在新一轮的家庭模式探索期,“标准”家庭模式中现代性的因素必将战胜封建性的因素,平等协商的现代婚姻观念终将取代夫权主导的传统婚姻观念,随着人们对社会、对关系、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庭观念的各个要素也必将不断完善并跃进到更为高级的形态。

二、避孕时代女人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孕时代女人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论布劳提根小说中的二元女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理查德·布劳提根及其创作
    二、理查德·布劳提根研究综述
    三、选题缘由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 二元的女性身份:家庭女性与社会女性的对立
    第一节 女性居家特质的构建
    第二节 女性社会身份的书写
第二章 二元的女性身体:客体对象与主体自我之冲突
    第一节 凝视理论下的女性身体
    第二节 身体主权与女性流产
第三章 布劳提根二元女性书写的成因与启示
    第一节 布劳提根二元女性书写的成因:变动的时代风景与跌宕的个人际遇
    第二节 布劳提根二元女性书写的深层表征:性别政治的矛盾文本
    第三节 布劳提根二元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对婚姻关系的再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理查德·布劳提根作品年表
致谢

(2)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溯源
    第一节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人机关系的探索
        二、女性主义发展陷入困境
        三、科幻作品为赛博格提供想象性认知
    第二节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渊源
        一、库恩“范式”理论
        二、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第三节 赛博格理论在唐娜·哈拉维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一、赛博格理论的萌芽——对“隐喻”的继承
        二、赛博格理论发展成熟——《赛博格宣言》的发表
        三、赛博格理论发展后期——转基因食品与伴侣物种
第二章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思想内涵
    第一节 以三个关键界限破裂为起始
        一、人与动物之间界限的破裂
        二、有机体与机器之间的界限的破裂
        三、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界限的破裂
    第二节 身份的断裂:对二元论的突破
        一、“对立意识”与“有色女性”——对建构主义的批判
        二、“集成电路中的家庭工作经济”——新的“网络建构”
    第三节 从赛博格走向伴侣物种
        一、“赛博格是我们的本体”
        二、对二元对立的突破
        三、走向伴侣物种
第三章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女性主义
    第一节 对科学客观性问题的重建
        一、对社会建构论的批判性继承
        二、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批判性超越
    第二节 情境化知识
        一、视觉隐喻
        二、情境化知识的特征
    第三节 对女性本质的瓦解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的瓦解
        二、对生产关系的改变
        三、帮助女性摆脱“生产机器”命运
第四章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的当代反思
    第一节 赛博格与后人类
        一、赛博格作为典型的后人类形象
        二、赛博格在后人类时代的发展前景
        三、后人类主义与超人类主义
    第二节 赛博格的身体观反思
        一、传统身体观的概述
        二、受梅洛-庞蒂身体观影响的唐娜·哈拉维赛博格身体观
        三、赛博格身体观对传统身体观的解构
    第三节 赛博格的伦理学反思
        一、机器与人体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
        二、赛博格加剧社会阶级分化
        三、赛博格技术导致人类同一化与隐私泄露
        四、赛博格能否获得公民身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何谓布克奖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四)选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一)布克奖的设立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三、轮回与重构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一、元叙事的终结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三)作者之死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二)自我边缘化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一)“欲望中的暴力”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一)人性的危机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三、美的哀悼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围绕优生节育观念展开的论述
        1.1.2 关于生育体验的研究
        1.1.3 关于“母性书写”的研究
    1.2 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及思路
        1.2.1 选题原因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2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生育
    2.1 生育:由“家”到“国”
    2.2 革命与母职的博弈
        2.2.1 革命对母职的遮蔽
        2.2.2 革命和母职的二项对立
    2.3 生育疼痛对革命意志的冲击
3 妇女解放思潮下的生育
    3.1 生育与女性个体独立
        3.1.1 生育对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剥夺
        3.1.2 对母性自决的追求
    3.2 生育与女性的“性”
        3.2.1 打破性禁忌的坚冰
        3.2.2 生育与性爱分离的可能性
    3.3 对生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4 社会习俗话语规约下的生育
    4.1 严重的性别偏好
    4.2 生育禁忌
    4.3 “异类者”的生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与研究选题
    1.2 文献综述与学理基础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2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量化内容分析
    2.1 避孕套广告整体资料分析
    2.2 生殖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3 享乐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4 健康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5 小结
3 避孕套广告的框架分析
    3.1 提供问题定义
    3.2 阐释事件原因
    3.3 提供道德评价
    3.4 示意解决方案
4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质化内容分析
    4.1 框架高层次分析:享乐至上,尽情尽兴
    4.2 框架中层次分析:男性中心视角为主
    4.3 框架低层次分析:充满性暗示符号
5 阐释与结论
    5.1 风险的媒介化
    5.2 责任归因的个人化
    5.3 社会性别偏差与性别权力
    5.4 总结与反思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绪论)
    一、“身体史”的确立
    二、“女性身体史”的开创与推进
        (一) 西方译着
        (二) 大陆社会史的振兴
        (三) 台湾新史学:从“疾病、医疗与文化”到“身体的历史”专号
        (四) “身体史”的层次与根植领域
    三、聚焦“生育”
    四、本文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房中求子
    第一节 文本流传与身体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求子之道
        一、择女
        二、时机
        三、技巧
    第三节 近世的反思
        一、性习俗与乏嗣成因的探讨
        二、关于种子时日
        三、关于胎儿性别
        四、生育的两极:“五不女”与“暗经”者
第二章: 神秘的妊娠
    第一节 妊娠的判断
        一、脉诊验胎史料钩沉
        二、脉法与性别
        三、妊娠本质的疑问
    第二节 经脉学说与分经养胎
        一、作为经典的经脉理论
        二、关于分经养胎的文献记载
    第三节 母体的神性
第三章 分娩与稳婆
    第一节 分娩习俗与医疗技术
        一、几个重要的习俗
        二、分娩体位
        三、外法救治难产的探讨
    第二节 稳婆群体
        一、稳婆的诸多职能
        二、对稳婆的评价
    第三节: 负面形象成因与稳婆的再评价
        一、拆胎: 暴行还是创举?
        二、批判: 性别还是技术?
        三、刻板形象: 艺术还是医学?
第四章 哺乳之道
    第一节 哺乳前准备及传统乳儿法
        一、两项重要准备工作
        二、传统乳儿法
    第二节 乳母
        一、择乳母标准
        二、酿乳法
        三、不同社会层级之乳母实例
    断乳: 生育之职暂告段落
第五章 结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
    2.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2.1.1 女权主义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2.1.2 男权制的压迫和统治
        2.1.3 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2.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2.2.1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2.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第3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
    3.1 丧失主体地位的“他者”
        3.1.1 “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3.1.3 “他者”困境的摆脱方式
    3.2 与后现代“他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3.2.1 与列维纳斯他者观的比较
        3.2.2 与德里达他者观的比较
        3.2.3 与拉康他者观的比较
    3.3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3.3.1 “女性气质”的基本含义
        3.3.2 “女性气质”的生成机制
        3.3.3 “女性气质”的道德束缚
第4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
    4.1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1.1 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4.1.2 对“女人神话”的批判
        4.1.3 对女性处境的分析
        4.1.4 对性关系的解读
    4.2 从文学作品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2.1 “三人之恋”—《女宾》
        4.2.2 实现我的存在—《他人的血》
        4.2.3 上流社会的爱情—《名士风流》
    4.3 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评析
        4.3.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异同
        4.3.2 与露西·伊利格瑞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4.3.3 与朱迪斯·巴特勒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第5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藕合联姻
    5.1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问题成因
        5.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5.1.3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提基础
    5.2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结合
        5.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5.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和阐发
        5.2.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5.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
        5.3.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3.2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
    6.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
        6.1.1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
        6.1.2 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建构
        6.1.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构建妇女解放的维度
    6.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6.2.1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6.2.2 对补充和拓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
        6.2.3 对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启思
    6.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
        6.3.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10)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家族”与“家庭”
        (二)“家庭观念”、“家庭伦理”与“家庭价值观”
        (三)“家庭观念”、“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难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恢复期的家庭观念(1945年~1955年)
    第一节 经济恢复期的社会背景
        一、战后民主改革
        (一)政治改革
        (二)经济改革
        (三)文化改革
        二、“家”制度的解体
        (一)新民法的修订
        (二)“家”制度的瓦解
    第二节 经济恢复期的婚姻观念
        一、择偶观:摆脱家长束缚
        二、角色观:实现夫妻同权
        三、经济观:保障妻子财产权
        四、离婚观:离婚原因合理化
    第三节 经济恢复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经济困难降低生育动机
        二、生育行为:国家政策引导优生少生
    第四节 经济恢复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父权崩塌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亲权子责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增长期的家庭观念(1955年~1991年)
    第一节 经济增长期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1955~1973年:高速增长期
        (二)1973~1991年:低速增长期和泡沫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1955~1973年:制度扩充期
        (二)1973~1991年:制度调整期
        三、女性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期的婚姻观念
        一、婚恋观:爱情至上·晚婚显现
        (一)自由恋爱
        (二)择偶标准
        (三)晚婚显现
        二、角色观:“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由固化向松动
        (一)50~70年代:“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强化
        (二)70~90年代:“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松动
        三、经济观:“三千万家总中流”
        四、离婚观:婚姻由稳定向动荡
    第三节 经济增长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功利意愿消退接近情感需求
        二、生育行为:生养成本增加抑制生育行为
    第四节 战后增长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父权失坠·幼者本位
        (一)“父亲丧失的一代”
        (二)“以孩子为中心”
        (三)“教育妈妈”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子女实质平等·父母自食其力
        (一)继承观
        (二)先祖观
        (三)赡养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低迷期的家庭观念(1991年~2019年)
    第一节 经济低迷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经济低迷期的婚姻观念
        一、婚恋观:“三低”“三手”·晚婚不婚
        (一)择偶观念
        (二)晚婚不婚
        二、角色观:夫权弱化·女性维权
        (一)家务观念
        (二)女性维权
        1.再婚禁止期制度
        2.选择性夫妇别氏制度
        三、经济观:实用主义家庭消费
        四、离婚观:家庭动荡·离婚剧增
        (一)女性独立导致离婚增加
        (二)出轨家暴加剧家庭动荡
    第三节 经济低迷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生育成本、生育理念降低生育动机
        二、生育行为:晚婚不婚、女性就业削弱生育基础
    第四节 经济低迷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母亲的丧偶式育儿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子女赡养意识淡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特征
    第二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家庭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二、家庭功能的专门化
    第三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少子社会
        二、无缘社会
        (一)老年人的无缘化
        (二)青年人的无缘化
        三、隐性贫困
        (一)女性贫困
        (二)老年贫困
    第四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的动摇
        二、等级秩序的动摇
结语
    第一节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特点概述
    第二节 日本家庭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避孕时代女人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布劳提根小说中的二元女性书写[D]. 胡玥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D]. 邢业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研究[D]. 钟佳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D]. 徐唯萌. 暨南大学, 2020(04)
  • [6]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D]. 黄天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吕明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8]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9]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10]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D]. 刘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避孕时代的女人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