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长江主堤破断修复工程设计

九江长江主堤破断修复工程设计

一、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工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18)在《沦陷时期的汉口水利堤防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地势低洼,洪水频繁。历史上受洪灾威胁较大,堤防修筑历来在市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初期,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形成了初步的堤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口逐渐成为武汉地区发展的中心,汉口地区的堤防修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民国政府集中在1931年与1935年,对汉口地区堤防进行了重点修筑。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随后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统治体系,对武汉实行殖民统治。由于战乱不断,这一时期汉口地区的市政建设遭到破坏,日军为了保持伪政权的运作以及稳定沦陷区的统治秩序,强化武汉的战略支点作用,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限度的市政建设。其中堤防建设受到特别重视。沦陷时期,日伪政府通过设立堤防管理局(后称工务局)对全市堤防修筑进行管理,通过招标等手段来确立堤防建设的施工单位,维持了汉口堤防体系的正常运转。但是伪政府薄弱的财政,日军的暴虐统治又制约着堤防建设的进行。防水也是城市水利堤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遇汛期,在汉口日军警备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下,伪政府组织防水委员会来应对汛期的防水要求。日军通过掌握防水材料的供应及参与防水政令的制定等方式来控制城市防水。但是沦陷时期经济破坏,社会凋敝,伪政权无法征集足够的防水民工,防水工作的运转也不顺畅。日军对于沦陷社会的绝对统治要求,使得伪政府进行的堤防建设和城市防水工作都必须在满足日军的要求后才能进行。这一时期实施的堤防建设工程和城市防水计划,保障了汉口的城市安全,维持了社会的运转。但是规模较小的堤防建设和带有强制的防水工作远远无法抵消日军残暴和野蛮统治给汉口带来的破坏。

郭常顺[2](2018)在《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武汉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经济中心,国民党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是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区域,其战略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尤其是武汉,成为中日两军浴血奋战、重兵对峙的区域,历时7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展开对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分区受降。依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北省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与重建。抗战期间,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国统区日渐萎缩。湖北省政府最终退守恩施,鄂西国统区开始形成,肩负起拱卫陪都、屏障西南的重任。在省主席陈诚的坚强领导与努力推动下,以“增加生产”、“征购实物”、“物物交换”和“凭证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新湖北建设运动”在鄂西全面展开,当地的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闻名全国,鄂西国统区逐渐得以巩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在沦陷区站稳脚跟,开辟了鄂豫边区,成为鄂省境内与鄂西后方相比肩的两大抗日力量。在此期间,湖北沦陷区被战火覆盖,民众的生命与财产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鄂省经济元气大伤,已有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百废待兴”成为这一危局的真实写照。1944年后,随着抗战局势的日趋明朗化,国、共、日三方都开始积极布局,日军发动老河口、芷江战役,被国军所击败,中共则派出南下支队经略华中与华南。三方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变化,这对于国民政府而言,鄂省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蒋介石出于阻止中共方面接收的目的,积极笼络鄂省境内的伪军头目。在其有力配合下,国军第五与第六战区的部队迅即向湖北沦陷区开进,相继挺进武汉、沙市、宜昌等地,很快便与各地日伪军完成换防。与此同时,湖北省党政军等机构陆续“还治”武汉,隆重举行受降仪式,各县市政府纷纷返回各自辖区,中统、军统也在鄂省积极扩张势力,国民政府在湖北的统治地位得以重新确立。随着“还治”过程接近尾声,湖北省政府开办日军官兵与侨民管理处,对在鄂日俘与日侨展开集中收容与教育,妥善安排其日常生活,并在中央政府与武汉行营的配合下,积极组织运力,顺利将在鄂日俘与日侨遣返回国。面对数量庞大的日伪财产与公产,第六战区相继成立接管日方物资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力求消解战后初期“四大金刚”等无序接收的乱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鄂省境内多数日伪财产与公产被省府所掌握,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在此之后,省府对其进行了相关处理,分别予以标卖、发还和充实教育基金,总体过程还算顺利。但是,接收过程中弊案迭出、贪腐横行,财产损失不少,对政府形象与民众观感产生了较大影响。沦陷区经过敌伪7年的蹂躏,各种社会关系亟待调整。大批军民在战时迁往后方,许多日本战犯与汉奸在战后被捕,如何对上述迁返的军民加以妥善安置并给予优抚,对上述战犯与汉奸加以惩治与审判,就成为摆在省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省府通过修祠、立碑等方式,对阵亡将士予以褒扬;积极筹措物资,开展优抚活动,给予军烈属物资关怀;办理青年军等退伍军人的复员转业事宜,力求使其各得其所;对过境的外省军民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顺利还乡;积极改善公教人员的待遇,意在使其安心工作。囿于财力短缺,上述行动未能持续下去。武汉行营设置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以治其罪,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干扰下,许多战犯得以逃避审判与惩处。与此同时,战时西迁的学校与企业纷纷返回原址,谋求复校与复业,这一过程较为顺利,但因财力与物力所限,难以正常运作。出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控制的目的,省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并发展一系列社团组织。面对战后社会风气的颓势,省府积极开展卫生与防疫工作,以安定人心,消除不稳定因素。在接收开展的同时,收复区的战后重建也陆续步入实施阶段。省府主要着眼于如下领域:(一)通过推进土地陈报复查工作、田赋与营业税划归地方、禁止摊派并举办捐献、合并机构与裁减冗员、市价征粮与禁征民夫、减购军粮与清发粮款等方式,谋求财粮问题的解决(二)积极推进工厂复工与农村复耕,聚焦重点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于水利工程与水陆交通的恢复与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三)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邮政与通信网络,沟通各地的联系,以适应战后重建的客观需要(四)在万耀煌“教而后富”思想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举办运动会及童子军运动,为鄂省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出台“大武汉”建设等一批市政规划,积极开展市政建设,谋求鄂省城市的复兴。上述这些领域受限于人、财、物力的短缺,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对后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是最终都没能完全实现,着实令人扼腕。总而言之,经过战后四年的努力,湖北收复区的接收大体顺利完成,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统治得以重新确立,此后的战后重建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其成效很不明显,逐渐无疾而终,未获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民政府而言,主观方面,一系列短板束缚其手脚,包括胜利突降,准备不足,手忙脚乱;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时紧而事繁,短期内难以完成重建等原因;客观方面,则在于国共内战的持续扩大,与战后重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换言之,即内战与重建矛盾重重,难以兼顾。就在国民政府举步维艰之际,中共实现了对湖北收复区的成功接管。

陈建波[3](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蒋勇军[4](20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灾民出工投劳,参加公共工程的兴建而获得赈济的一种自救方式。其内容囊括清除淤积、疏濬河流、开凿水渠、打造水井、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诸项;其类型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覆盖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房屋工赈、市政工赈、农林工赈、实业工赈等方面。它既可赈济灾民,亦可举办工程,奠定了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不失为“授人以渔”、祛灾除荒之至善良策。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论述了这一时期工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举办的工赈事业进行了总体评价。本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系统地回顾了工赈的研究现状,对工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地界定,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相关史料的搜集情况。最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以前的工赈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工赈的萌生与成长、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三个部分,基本上勾勒出国民政府以前工赈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阐明了工赈作为传统的赈灾救荒举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章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国际因素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考察。并详细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前期工赈事业全面勃兴的表现,包括施行科层制管理体制工赈救灾组织的建立、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举办的工赈事业作了简要地评价。第三章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时期、复员时期这两个时期我国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首先,运用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从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国工赈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一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在曲折中前行。最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对抗战后我国工赈事业走向全面兴盛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介。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大致流程,其程序虽琐碎繁杂,但有规律可循、有迹可觅。其运作流程具体包括准备、施工、验收三个阶段。其中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囊括成立工赈管理机构、审批工赈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征地拆迁制度、拟定工赈计划和开展招标承包业务;工赈的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前准备和工赈计划的实施;工赈的验收阶段包括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进行工程验收及整理工赈档案资料三个方面。第五章从“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层面详细地论述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的大致情况,并分门别类地对这两个层面的管理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的管理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进行了探究,从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次,从“物”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从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物料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第六章综合运用各种史观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特点;其次,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制约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余论部分在综合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历史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人事管理、关系处理、依托条件四个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后人提供殷鉴。

房利[5](2014)在《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干流江段,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它流经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皖江堤防工程主要由江堤、河湖堤坝、圩田圩埂等部分构成,其中江流干堤属主体工程,它的兴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盛衰。因此,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成为皖江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水利举措。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皖江堤防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基本奠定了当今江堤堤防的雏形。皖江堤防工程的形成及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皖江地区处于沿江平原地带,地势低下,土壤肥沃,水系密集、湖泊众多。且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夏之交雨量集中,梅雨显着,容易成灾。这种自然环境,一方面给皖江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汛期来临,江水、河水、湖泊同时溢涨,皖江地区的农业和民众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筑堤挡水、保护家园,就成为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皖江两岸地势低下,每当梅雨来临之际,江潮泛溢时,频临长江的圩田往往有江水内灌的危险,群圩岌岌可危,皖江两岸江坝的修筑尤为重要。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面临着洪水灾害加剧,水灾率次增多;江沙淤积速度加快,江中沙洲增多;江堤退建次数增多,筑堤空间缩小等问题。江堤修建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皖江地方政府和民间始终把江堤修防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各种政策、经济以及技术措施,完成若干重要筑堤工程。同马大堤于晚清时期逐步建成,安庆广济圩江堤在清代修筑而成,无为江堤也是在清代“鼎修全堤”的基础上,奠定了今日大堤的雏形。民国时期,沿江的江堤建设也取得不少成就。经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修筑、治理,皖江两岸的一线江堤基本形成,其中主要有同马大堤、广济圩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芜当江堤等。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在筑堤过程中,皖江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要求,使当时的堤防工程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无论是具体的施工技术还是防护技术以及工程材料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皖江江堤建设所用物料类型多样,主要物料是土料和薪木材料。为保障工程的质量,当时对物料来源、质量和填充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特别是水泥、刚才等新型材料的引进和水泥灌浆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堤防工程建设坚固度,为皖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保障发挥了水利效益。堤防建设过程中的役夫和经费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所以历来受到人民重视。皖江沿江堤坝工程有“官坝”和“民坝”之别,江堤修防过程中也出现了官府承办、民办官助、官督民修、民力民办等多种江堤工程实施形式。江堤修防中的役夫派征和经费筹措方式同样多样化。其役夫派征经历了圩夫制、粮佚制和雇募制等形式,受益夫与义务夫的范围在民国时期开始扩大。其经费来源和筹措方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拨款,政府对民间的水利贷款,政府实施的各类捐输等。二是民间各种形式的水利集资,其办法有“按亩摊捐”、“按力捐输”、“州境户捐”以及“绅士捐办”等多种形式。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皖江堤防建设的重要保障。清代,皖江江坝堤防的管理机构分属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朝廷委派督察职官;二是府、州、县的基层地方政府机构;三是专门的沿江的江防机构;四是民间管理组织。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国家与地方水政变动较大且变化无端,但是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进步较大,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较为细致合理,职责较为明确。与水利管理机构的发展相关,清至民国时期关于皖江江堤的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为推进堤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清代皖江江坝的规章制度,既有官府的规定,也有乡规民约。同治年间的《《示禁江坝积弊碑文》是无为江坝历史上最早的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成文规章,对于当地的江坝修防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水利文化影响,中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呈现出一些新面貌,近代水利法制建设也开始起步。堤防水利工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堤防兴建和演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保护及促进作用,但也往往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变当地的水系格局和江河湖泊的地貌结构,甚至会破坏水系环境的自然生态,引发相应的自然灾害。皖江堤防建设对水系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开浚工程、闸坝工程和江坝工程三方面。皖江地区襟江带湖,河湖水系丰富,水域宽广,航运条件优良。内河航运通道的自然形态受自然水系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清至民国时期,为使内河航运通道顺利,皖江人多次通过堤防兴修,改变长江水系格局,使长江更加符合水运要求,但由此造成的支流淤塞、水系混乱、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另外,众多的江堤工程加大了人类对江河自然水的控制力,引起小气候、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沿江周围的动植物群落衰退,某些物种数量减少或消亡,其中鱼类生物受到的影响尤为显着。堤防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生态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皖江堤防工程作为防洪屏障,它一方面保护了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为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水利效益。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给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堤防工程阻隔洪水灾害,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安定,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但是堤防工程也常因改变水系格局,引起利益群体的水利纠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堤坝工程的溃决会引起更大的水灾,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决堤洪水冲毁民众的房屋、耕地、粮食,造成人畜伤亡,灾民大量外迁,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衰退;堤防工程崩坍或决口,使大片田地被淹没,沿江圩田被沙压或涝渍,土壤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溃堤还往往使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耕地坍入江河或沉于水,造成耕地损失。另外,堤防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贪腐舞弊、陋规恶习,则严重影响堤防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效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埋下隐患。从水利史实出发,考察清代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本身之利弊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于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为当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启示。其一,皖江堤防工程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经济作用和社会意义首先值得肯定;其二,皖江堤防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区域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三,不论是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堤防建设都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全面规划、标本兼治,蓄洪并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焦双娜[6](2013)在《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我国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处的鄱阳湖区,是江西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历来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频繁的洪涝灾害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其吐纳河川、削减洪峰的潜力更应该重视,做好鄱阳湖的防洪工作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鄱阳湖区人类防洪史入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防洪方略、措施、机构、立法和主要治水人物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将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思考,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提出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减灾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理论贡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就国内外关于洪灾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区概况,包括鄱阳湖区的演化发展和湖区历史洪灾演变及成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划分出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历史时段进行防洪治水方略、措施等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其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四部分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就鄱阳湖区人类防洪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思考,同时为今后湖区防洪减灾提出建设性意见,即:①加快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②防治水土流失,建设防洪安全体系的生态屏障;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同时就论文的局限性作出阐述。

杨蕊[7](2012)在《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设立的水利管理机关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及其前身,一直是长江流域水利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文通过对这一水利机关组织机构及其水利管理职能的论述,力图对民国时期长江流域水利建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力求对国民政府的水利政策及水利事业建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1922年,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前身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成立,经过改组历经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时期,最终于1947年成立长江水利工程总局,该机构虽几经隶属更迭,但终究是政府主导长江水利事业的开端,负责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是民国时期建立的新式水利行政机构,其组织机构随改组变迁逐渐实现了机构管理的科学化。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也相应建立了规范的会议规程制度和日常事务管理制度,为其机构实现有效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机构组织领导的长江水利事业,主要对长江河道地形、水文、水准进行了详细观测,并根据具体观测结果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计划,同时在财力、物力、人力均能保证的条件下完成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此外,该机构针对长江丰富的水资源进行多方面的开发利用,除传统的航运外,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在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及水力发电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使长江水资源能够充分为人所用。从整体来看,经过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的不懈努力,民国时期的长江水利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回顾长江水利工程总局领导下的长江水利事业以及该机构在当时所进行的积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形,实能为当今水利事业发展及水利行政建设提供借鉴,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周建春[8](2005)在《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安庆江堤及广济圩江堤工程实例,对堤防存在的问题、安全状况以及加固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安全角度确定了堤防的相应等级,并研究分析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了堤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堤防在汛期发生险情基本情况及特点,提出将堤防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去研究和定位的思想,由此确定其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了对每个堤防工程在防洪安全上有一个定性的评价。 (2)论述了工程安全复核资料的收集的方法,提出了堤防安全复核的主要内容,结合安广江堤的工程,研究了该堤防勘察范围内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堤防的地质分段评价方法,分析了安广江堤整体工程在安全性上存在的问题。 (3)从安广江堤安全复核所依据的条件出发,分别对相应的安全进行分析,通过对堤身、堤基安全、河势稳定、穿堤建筑物和管理现状等的分析,得到安广江堤工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足以防御相应设计标准的洪水,安全等级应确定为三级以上,必须予以除险加固。 (4)针对安广江堤的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工程加固措施,提出了堤身、堤基以及建筑物等不同部位的加固方案及措施,并根据安广江堤河势控制治导线原则,按重点、一般护岸工程进行布置,确定重点防护段;同时从非工程措施方面也提出了按堤防实行统一管理的新体制。

叶志华[9](2005)在《九江城区堤防加固防渗措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江城区堤防堤基条件比较复杂,在堤防加固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相应的防渗要求,在堤基处理工程中首次采用了深层搅拌桩、振孔高喷灌浆、人工挖孔桩等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对这些工程实践进行了总结。

吴昌灿[10](2004)在《风浪作用下防护堤坝渗流与冲刷的可靠性及岸滩侵蚀数值模拟问题的分析方法》文中认为在防浪堤坝的设计中,传统的安全性能分析方法采用综合的安全系数概念,但洪水、风浪、河道冲刷、土力学特性等因子都是随机性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传统的方法常给结构的安全、经济、可靠性带来质疑。本文根据598084号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G59901号国家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要求应用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在随机风浪荷载作用下和筑堤材料随机性影响下防护堤坝抗渗流、抗冲刷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模型;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浪潮能量作用下岸滩侵蚀造成海岸演变问题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渗流有限元和渗流可靠性分析论证了1998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中九江市防护大堤发生的严重溃口破坏的渗流破坏机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堤防下游坡脚的出逸比降接近和超过临界比降,在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洪水条件下九江大堤溃口断面的抗渗可靠性仅在55%左右的非常低水平。论证了该堤坝在1998年汛期的洪水条件下被冲溃口的必然性。研究表明,对防护堤坝的抗渗稳定性和抗冲刷稳定性进行可靠性的概率分析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堤坝安全性分析方法。大多数堤坝都是在岸滩上建造的,岸滩的冲刷、侵蚀、变形会直接影响堤坝及其基础的安全与功能。因此“保堤必须护滩”,岸滩和堤坝的防护问题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的环境安全问题。影响防护堤坝失效的因素很多,而且非常复杂,全面判定防护堤坝失效问题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工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沦陷时期的汉口水利堤防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四) 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 沦陷前之汉口水利堤防建设
    (一) 武汉的自然概况
    (二) 晚清时期汉口水利堤防建设
    (三) 民国时期(1912-1938)的汉口水利堤防
    (四) 水利堤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 沦陷时期汉口水利堤防工事修筑与管理
    (一) 水利堤防工事之修筑
    (二) 水利堤防之管理
    (三) 水利堤防修筑及管理中的人事动员与社会反应
第三章 沦陷时期汉口水利堤防之特征与“功效”
    (一) 水利堤防之特征:与沦陷前之比较
    (二) 水利堤防之“功效”:殖民战争与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2)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的湖北概况
    一、鄂西国统区的形成与巩固
    二、湖北境内中共力量的增长
    三、沦陷区的百废待兴
    四、胜利前夕的湖北军事态势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
    一、国军挺进沦陷区与日伪军换防
    二、湖北党政军等机构的陆续“还治”
    三、对日俘与日侨的遣返与处置
    四、对日伪财产与公产的接收与处理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上)
    一、对敌后迁回军民的安置与优抚
    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惩处
    三、西迁学校及企业的复校与复业
    四、一系列社团组织的恢复
    五、卫生与防疫工作的开展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下)
    一、财政与粮政问题的解决
    二、工农业、水利与交通的恢复与发展
    三、邮政与通信网络的构建
    四、教育领域的恢复工作
    五、新市政规划的出台与实施
    小结
第五章 湖北收复区接收与重建之评估
    一、接收与重建之成效评估
    二、成效不显着之肇因所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4)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文献资料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赈的萌芽与成长
        一、清代以前工赈的出现与推行
        二、清代前中期工赈事业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
        一、近代新型工赈观的形成
        二、工赈管理趋向近代化
        三、工赈筹资渠道趋向多元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
        一、工赈管理体系日益近代化
        二、工赈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三、民间工赈事业蓬勃发展
        四、官办工赈事业缓慢推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上)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思想因素
        五、国际因素
    第二节 抗战前工赈事业的蓬勃兴起(1927-1937)
        一、设立科层制工赈管理组织
        二、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
        三、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下)
    第三节 抗战中工赈事业的曲折发展(1937-1945)
        一、科学设置工赈管理机构
        二、继续大力举办各类工赈
        三、工赈活动开展有所掣肘
    第四节 抗战后工赈事业的迅猛发展(1945-1949)
        一、兴修水利工赈工程
        二、实施交通工赈工程
        三、推行房屋工赈工程
        四、举办市政工赈工程
        五、推广农林工赈工程
        六、兴办复业工赈工程
    第二、三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工赈工程的准备
        一、成立工赈管理机构
        二、审批工赈项目
        三、进行实地勘察
        四、制订征地拆迁制度
        五、制定工赈计划
        六、开展招标承包业务
    第二节、工赈工程的施工
        一、施工前的准备
        二、工赈工程的施工
    第三节 工赈工程的验收
        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
        二、进行工程验收
        三、整理工赈档案资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人”的管理
        一、工作管理
        二、生活管理
        三、卫生管理
        四、教育管理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物”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资金管理
        三、物料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分布不平衡
        二、类型多样
        三、以政府主导为主
        四、合办色彩浓厚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绩效分析
        一、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的主要成效
        二、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民政府时期影响工赈成效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
        一、政治影响
        二、经济影响
        三、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余论: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时空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
        一、皖江地区的地貌、气候
        二、皖江地区的水资源环境
        三、皖江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社会背景
        一、清以前皖江堤防史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地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修筑历程及技术进步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兴修历程
        一、皖江江堤的江防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技术
        一、清代之前堤防修筑技术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的施工技术
        三、清至民国时期联圩并扞技术的发展
        四、清至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材料的改进
    第三节 皖江江堤治理技术——以清代无为江坝治理为例
        一、清代无为江堤治理理论
        二、清代无为治理江堤的实践
第三章 堤防建设过程中役夫与经费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役夫派征
        一、徭役制向田佚、粮佚制的过渡
        二、募雇役夫方式的出现
        三、受益夫与义务夫的变化
    第二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筹措
        一、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
        二、民间诸种形式的水利集资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清代皖江的堤防管理机构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管理机构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法规
        一、清代的堤律章则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典章制度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运行模式的变迁
        一、水利行政趋向统一化
        二、管理模式趋向法制化
        三、堤防修护趋向近代化
第五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对水系生态的影响
        一、河道开浚工程的影响
        二、闸坝工程的影响
        三、江坝工程的影响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皖江干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皖江支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鱼类生物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第六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社会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效益
        一、保护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堤防溃决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土壤环境和耕地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2 我国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区的演化与发展
        2.1.1 鄱阳湖区的地域范围和地理概况
        2.1.2 鄱阳湖的演变与现状
        2.1.3 鄱阳湖区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及其成因
        2.2.1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
        2.2.2 鄱阳湖区洪灾原因分析
3.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
    3.1 先秦至南北朝----防洪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1.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1.2 防洪措施
        3.1.3 主要治水人物
    3.2 隋唐宋元时期----防洪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32.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2.2 防洪措施
        3.2.3 主要治水人物
    3.3 明清时期----防洪思想的繁荣时期
        3.3.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3.2 防洪措施
        3.3.3 城市防洪
        3.3.4 主要治水人物
    3.4 民国时期----防洪思想承前启后的过渡期
        3.4.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4.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4.3 防洪措施
    3.5 建国以后----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时期
        3.5.1 防洪思想与水利方针
        3.5.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5.3 防洪措施
        3.5.4 城市防洪
4.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2.1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4.2.2 加强湖区水土保持工作,为湖区防洪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3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二、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的成立及组织管理
    (一) 长江水利工程局成立缘起
    (二)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的机构沿革
    (三)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管理机制
三、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与基础水利工程建设
    (一) 水利测量与查勘
    (二) 水利工程计划
    (三) 水利工程实施
四、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与水资源利用
    (一)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与防洪减灾
    (二)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与堤垸地农田水利
    (三) 长江水利工程总局与长江上游水力发电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安徽省长江堤防历史演变与现状
    1.3 堤防工程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堤防工程在汛期发生险情基本情况及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安广江堤的安全复核内容及地质评价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评价
    2.3 堤防工程安全复核基本资料的收集
    2.4 堤防工程安全复核的内容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安广江堤工程安全状况分析
    3.1 工程安全分析的依据和条件
    3.2 堤身安全分析
    3.3 堤基稳定安全状况
    3.4 堤防相应河段的河势稳定情况
    3.5 穿堤建筑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 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7 小结
第四章 堤防加固措施
    4.1 堤身隐患处理及浅基防渗措施
    4.2 防护工程措施
    4.3 防汛交通公路
    4.4 堤基加固方案选择
    4.5 排水及水系统恢复措施
    4.6 护岸工程布置及设计
    4.7 穿堤建筑物安全加固措施
    4.8 管理机构及设施改善
    4.9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章
致谢

(10)风浪作用下防护堤坝渗流与冲刷的可靠性及岸滩侵蚀数值模拟问题的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护堤坝渗流与冲刷的可靠性问题的研究状况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堤坝渗流分析基础
    2.1 渗流问题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基础
    2.2 渗流计算的基本微分方程
    2.3 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
    2.4 堤坝渗流问题的水力学解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堤坝抗渗流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渗流稳定性分析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概述
    3.2 渗流稳定性问题的基础及分析方法
    3.3 堤坝及坝基的水力比降分析计算
    3.4 堤坝土体抵抗渗透破坏的能力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堤坝渗流稳定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可靠性问题的概率分析方法基础
    4.3 可靠性分析问题中的约束优化方法
    4.4 结构可靠性分析程序的算例验证
    4.5 可靠性分析方法对防浪堤在风浪作用下渗流稳定性分析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岸滩堤坝侵蚀与冲刷的分析计算
    5.1 引言
    5.2 岸滩介质的侵蚀损伤模型
    5.3 海浪冲刷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5.4 岸滩地貌在海浪作用下的演化模型
    5.5 岸滩地貌在海浪作用下的侵蚀与演化的数值模拟
    5.6 防浪堤坝的抗冲刷计算
    5.7 防浪堤坝的抗冲蚀的可靠性分析计算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
    6.1 概述
    6.2 九江大堤溃坝的渗流稳定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果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工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沦陷时期的汉口水利堤防建设[D]. 陈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2]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D]. 郭常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3]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4]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D]. 蒋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5]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 房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6]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 焦双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研究[D]. 杨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D]. 周建春. 河海大学, 2005(06)
  • [9]九江城区堤防加固防渗措施的研究[J]. 叶志华. 水利水电快报, 2005(05)
  • [10]风浪作用下防护堤坝渗流与冲刷的可靠性及岸滩侵蚀数值模拟问题的分析方法[D]. 吴昌灿.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九江长江主堤破断修复工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