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进行 CRT 校准

使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进行 CRT 校准

一、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标定CRT(论文文献综述)

邹存博[1](2021)在《基于Kinect的手势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领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不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手势识别之所以作为自然交互的热点课题,是因为其直观、灵活、表达丰富等特点更加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使用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方法,通过对手势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最终输出理想的结果。使用Kinect二代传感器作为采集设备,不仅可以采集彩色信息,还可以获取深度信息及骨骼信息,文中分别对静态手势识别和动态手势识别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与改进,将改进的算法应用于Unity3D平台上开发的体感游戏中,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Kinect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在传统中值滤波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提取图像中无法获取到的深度像素点(0值点)的判断,从而在原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效率。对常见的手势分割算法,如基于深度图像的邻域分割法、基于肤色模板匹配的分割法进行实验,分析出各自算法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深度信息邻域法与YCb’Cr’肤色模板匹配法相结合的算法将目标手势从图像中分割。(2)对Border-Following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将其应用于手势图像边缘轮廓的提取过程中。在K-curvature算法和凸包算法的基础上针对手指靠拢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指宽对比法”同时使用基于掌心指尖检测法来辅助提高手指检测的准确度,并根据手指个数、有效凸缺陷数、有效凸缺陷特征夹角、轮廓面积与其外接圆面积比四个特征参数作为分类节点,建立静态手势分类决策树完成手势识别实验。(3)在动态手势识别方法中,使用上肢部分关节点夹角特征作为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识别。应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Dynamic Time Warping,DTW),并提出两种改进方法,一是将DTW算法规整路径的斜率范围限制在四边形范围内的基础上,用查找表的方法来取代每次都要重复的边缘计算,提高了效率;二是在传统DTW算法基础上优化参数的方式使两个模板规整的路径更逼近对角线,从而提高准确度。(4)基于Unity3D开发平台在键入式跑酷游戏的基础上,将改进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应用在游戏中,增加了体感交互模块,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有较理想的准确度,同时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

王坚[2](2018)在《新型宽色域低功耗显示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在化工材料、电子电路、机械加工等领域的突破,显示器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互终端开始了技术的高速进步与革新。未来显示器正向着高时空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宽色域、低功耗等多维度目标全面发展,以满足观众对视觉体验日益严苛的需求,尤其是后两点已经成为了业内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诉求。然而,尽管新型显示技术成长势头迅猛,但其不成熟性往往会引入许多兼容性与视觉伪像等有待优化的负面效应,严重阻碍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围绕新型宽色域低功耗显示技术在功耗优化、色域管理、视觉伪像、主观画质评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与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1.论文中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显示器动态响应测试系统。通过自主编程的控制软件,测试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完成自动测量,极大地提高了显示器测试效率。基于动态响应测试系统的测量数据,针对有源矩阵式液晶显示器,论文仿真了其自然图像的运动模糊伪像,同时也完成了过驱动查找表的制备功能,提高了显示器的动态画质;针对快门眼镜式立体显示器,论文通过双通道的测量方案,利用亮度补偿的方法抑制了串扰伪像,优化了立体显示效果。2.利用人眼视觉系统的同色异谱现象,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液晶显示系统背光光谱分布及滤色片透过率谱线分布的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以不损失显示系统色域为前提,计算了背光单元的最大理论光效。其仿真结果为未来低功耗显示器的光源器件提供了设计参考与特征参数标准。3.论文基于离散点法实现了自然图像在不同色域之间的映射算法仿真功能,并集成在了自主研发的色域管理工具中。在该工具的帮助下,通过主观实验的方式,论文对比评估了四种经典映射算法的实际图像转换效果。基于色域映射原理,论文提出了一种红绿蓝白四通道显示系统的灰阶转换算法,改善了传统算法的色彩饱和度衰减效应,特别是在低彩度图像场景中失真很小。4.论文采用主观评测方式对多种新型显示设备的画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了当前大尺寸屏幕中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OLED)、背光分区调制技术(Local Dimming)、量子点技术(QD)、高动态范围(HDR)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新型设备的画质特征与优缺点,为将来的显示技术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5.作为低功耗、宽色域显示系统的典型代表,论文对场序显示器的成像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完成了对系统中色彩分裂伪像的仿真与精确复现。论文结合人眼视觉感知特征建模,通过设计主观阈值搜索实验,对时序合色中人眼的视觉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人眼对色彩分裂伪像的感知不对称性。该结论在场序显示器设计、LED照明系统构建、视觉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补偿的色彩分裂优化算法,大幅度抑制了色彩分裂伪像,显着改进了场序显示系统的动态图像画质。

孙钰珊[3](2018)在《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需地面控制信息的卫星影像精准对地定位是获取全球地理和资源环境信息,监测全球资源环境变化等的先决条件。在进行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的高精度定位时,如果缺少控制点的约束,直接将影像初始RPC参数作为区域网平差参数会造成法方程矩阵的病态不收敛,精度分布的不稳定及误差的过度累积也会导致区域网的扭曲变形。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的高精度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为在无地面控制情况下,引入特定约束(距离、角度等)的卫星影像联合区域网平差处理。理论上有控制定位与无控制定位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控制定位中使用的是外业实测控制点,精度高且一致性好;而大多数无控制定位中使用的是一种虚拟控制点,这些虚拟控制点的精度较低(含有不同程度的系统误差)且精度在测区中是不一致的,所以无控制定位是不等精度控制下的区域网平差定位,其误差传播规律更加复杂,粗差检测与定位难度较大。同时大量试验表明,在不同的点位上系统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覆盖同一区域的不同时相、较长时间间隔内成像的不同轨道影像中这些系统误差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甚至可部分相互抵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Google Earth影像、Landsat/ETM参考影像、SRTM数字高程数据、国家基础测绘数据等精度己知/精度可验证的参考地理数据的基础上,以我国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资源三号、高分系列卫星等)为主要数据源,基于超多核计算机(云服务器)、高性能GPU/CPU集群计算机系统、高速存储传输网络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分析和研究不依赖于外业控制信息的高效、高精度、智能化的几何定位方法,实现多源国产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提取及立体和弱交会混合模式下大范围联合区域网平差处理,可以为快速生成高精度影像底图提供高精度的定向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GISIBA将有理函数模型(RFM)作为区域网平差的基础方程,以“交替趋近法”和基于RFM的最小二乘平差为基础,提出一种易于并行化、高效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GISIBA(GCP-Independent Satellite Imagery Block Adjustment)。一方面解决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中不收敛导致的“秩亏”问题,改善区域网平差系统的法方程状态从而有利于区域网的稳定和快速收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覆盖同一成像区域的长时间序列立体卫星影像残余系统误差所表现出的随机性,可以进行完全不依赖于第三方地理空间数据和地面控制点的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便于从理论上分析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结果与数据的覆盖次数及时相之间的关系。(2)多源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引入参考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几何约束,实现立体/单景覆盖影像的超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并进行粗差自动检测与剔除,完成大规模法方程的解算,获得满足高精度影像产品生产制作需求的高精度的定向参数,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相邻区域平差结果接边等问题。(3)多源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高精度自动提取采用基于影像显着边缘的整体匹配策略,实现初始定位异常影像系统误差的快速消除,以基于物方的自适应高精度相关匹配算法(Image-Reshaping过程)为基础,采用由粗到精的多层金字塔逐级影像匹配策略,并在匹配策略中引入定向质量控制,动态改正由地形起伏引起的影像几何畸变,实现影像连接点和参考控制点的自动提取。(4)多核CPU/GPU集群分布式架构下的影像精确定位算法并行计算为保证连接点与参考控制点自动提取及区域网平差的效率,使用基于OMP并行的方式实现以点特征提取和匹配为“并行粒度”的多进程并行化,实现高速局域网络的多核CPU/GPU集群分布式架构下的影像精确定位算法并行计算。最后以已有的分布式并行构架及作者及所在团队研发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测图软件系统—PixelGrid-GlobalMapping为基础,选择典型实验区,开展资源三号、高分一号等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大规模区域网平差实验,对本研究方法的平差精度进行分析,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与普适性。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困难地区和境外地区大区域卫星影像高精度无控制几何定位。软件系统在2016、2017全球测图试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和改进,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国产光学卫星影像高精度影像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方竞宇[4](2016)在《高动态范围彩色图像捕获与显示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像技术在向更高分辨率发展的同时,也在向更高的动态范围(HDR, high dynamic range)发展。但是硬件设备的发展滞后于人们对HDR图像捕获与显示的需求,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往往低于HDR场景的动态范围,主流显示设备的动态范围也无法如实再现真实的HDR场景。本文围绕HDR图像捕获与显示环节中颜色信息的准确传递这个中心,分别对课题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各个关键技术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讨论如何使用商用的数码相机准确捕获高动态范围场景的亮度和色度信息,并以HDR图像格式存储。为在低动态范围(LDR, low dynamic range)显示器上展现HDR图像,系统地研究了将HDR图像压缩成LDR图像的阶调映射算法。若能获得HDR场景照明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则有助于HDR图像颜色信息的准确捕获,故探讨了光源光谱重构技术,并针对荧光灯和多通道LED分别提出光谱重构算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有机结合应用了HDR彩色图像捕获与显示的主要方法,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为了使用现有的商用成像设备捕获HDR场景信息,本文采取的是多次曝光融合的软件合成技术。跟已有的融合技术相比,本文重点研究了HDR场景颜色信息的准确捕获。基于数码相机成像模型,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相机拍摄参数可变的色度特征化模型,一种是基于齐次多项式的模型,另一种是基于搜索缩放的模型。在两种不同的灯箱环境中,使用三款不同级别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相机设置、不同模型参数对精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相机参数可变的色度特征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在设备无关空间(CIEXYZ空间)上的HDR图像融合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由于HDR图像的位深超过了主流的LDR显示器,因此不能直接显示在这些显示器上。需要通过阶调映射算法将HDR图像压缩成LDR图像才能正常显示。通过比较几种典型的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模型,选用增益-偏置-伽马(GOG)模型来标定实验中需要使用的EIZO显示器。设计心理物理学实验,对比几种典型阶调映射算法的性能。针对表现优秀的图貌模型iCAM06(image color appearance model),探讨了其中最大亮度参数的优化设置问题。由于iCAM06仍然存在色调偏移的问题且计算过程复杂,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貌模型(iCAM)框架的模块化阶调映射算法,并采用成对比较实验与iCAM06对比验证其有效性。HDR图像捕获技术中的相机色度特征化方法存在光源泛化能力不强的问题,即某一光源下训练得到的模型在其他光源下不一定适用。因此从成像式光谱重构技术着手,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体色光谱恢复方法并将之转换成光源光谱重构的形式。简单使用RGB三通道相机拍摄光源并以此重构其光谱存在同色异谱的现象,因此提出了使用光谱反射比已知的标准色卡作“监督”,拍摄不同的色块在数学上等效于使用多光谱技术记录光源信息。荧光灯是应用最广的照明光源,因此提出了基于分类和通道选择的改进算法,而多通道光谱可调LED光源是目前最热门的光源,本文亦提出了一种矩阵分解的算法重构其光谱功率分布。为进一步论证本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提出了综合使用HDR捕获技术、HDR显示技术和光源光谱恢复技术的方法流程。以道路照明的成像式捕获和显示为应用实例,选择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处道路作为HDR应用场景,实施基于相机色度特征化方法的HDR图像融合、基于iCAM的阶调映射显示和路灯光源的光谱重构,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现实可行性。另外,分析讨论了在实际使用时影响成像式亮度测量的两个因素即成像非均匀性和对焦距离对像素输出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最后,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取得的重要创新点概括总结,并展望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唐苏明[5](2015)在《三维曲面测量的编码结构光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精度高、速度快、低成本、大工作距离、适用范围广以及易于实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工业检测、逆向工程、物体识别、虚拟现实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尽管许多研究者对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中的单幅图像三维测量法和多幅图像三维测量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众多不同的测量系统,但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许多复杂影响因素,如:物体表面颜色、阴影、遮挡、纹理、陡坡、互反射效应、离焦效应、子表面散射效应、光源的不稳定性、亮度噪声和环境光等,测量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以结构光系统参数标定、单幅图像三维测量法中的彩色编码结构光、多幅图像三维测量法中的聚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和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为研究对象,力图进一步提高结构光系统参数的标定精度和在复杂因素影响下彩色编码结构光的解码精度、聚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和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的解卷绕精度。系统参数标定是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标定精度直接影响三维测量的精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精度的系统参数标定算法。该算法通过投影采用伪随机编码原理生成彩色编码图案结合射影变换原理建立摄像机图像和投影仪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此对应关系,将棋盘格角点在摄像机图像上的坐标转换至投影仪图像上,从而实现摄像机和投影仪的同时标定,再利用彩色编码图案的桥梁作用对系统的外参数进行了整体优化,进而完成系统标定。此算法简单、有效、适宜于现场标定,且标定精度可达0.3像素。彩色编码结构光在拍摄图像成像过程中受到物体表面颜色、阴影、遮挡、纹理、陡坡和颜色串扰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解码精度下降。本文针对彩色高斯条纹和彩色带状条纹提出了两种解码方法以提高解码精度,即:硬值解码方法和软值解码方法,具体分为三步:首先采用相应的特征检测方法获取特征点的具体位置信息;然后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和颜色分辨能力较强的颜色特征识别特征点的颜色;最后利用分步窗口匹配方法确立特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两种解码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硬值解码方法是利用特征点的实际码字进行特征匹配,而软值解码方法是利用特征点的模糊码字进行特征匹配。此外,在采用时空分析法获得基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了采用与传感器和物体表面反射率相关度较大,而与照射光的波长、方向和强度、以及物体表面方向等因素相关度较小的颜色特征进行颜色识别时能获得很好的颜色识别效果;软值解码方法的解码精度高于硬值解码方法;硬值解码方法的解码速度优于软值解码方法。聚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互反射效应、离焦效应和子表面散射效应等因素,导致解卷绕精度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与微相移方法相比具有更小卷绕相位误差的微相位测量轮廓术以减小复杂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解卷绕精度。该方法将投影光栅图像的频率限制在一个高频窄带内。此外,利用健壮中国剩余定理与多步相移的卷绕相位标准差,结合微相移的定义,提出了微相位测量轮廓术的选频准则,然后采用封闭式健壮中国剩余定理算法对微相位测量轮廓术进行精确地解卷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提出的微相位测量轮廓术在选择符合选频准则的频率时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小三维测量过程中由复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且具有精度高、效率高、鲁棒性强等特点。与聚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相似,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在测量过程中同样存在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在介绍各种一维离焦投影条纹法和二维离焦投影条纹法后,利用蛇形扫描法改进二维离焦投影条纹法中的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以生成更理想的正弦光栅条纹,然后从理论角度分别全面地比较研究一维离焦投影条纹法和二维离焦投影条纹法,仿真证明了在一维投影离焦条纹生成法中最优脉宽调制方法在相移步数和条纹周期一定,而离焦度不同的情形下,其卷绕相位误差小于二值方波条纹方法、正弦脉宽调制方法和三值正弦脉宽调制方法;在二维投影离焦条纹生成法中,改进的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的卷绕相位误差小于Bayer有序抖动算法、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Stucki误差扩散抖动算法。然后,提出了一种混合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以减小复杂因素对解卷绕精度的影响。该方法利用最优脉宽调制方法和改进的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分别离焦投影生成高频光栅条纹和低频光栅条纹,结合四步相移算法和多频相位解卷绕法获得对应性。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提出的混合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小由复杂因素产生的影响,而且解卷绕精度远远高于单独采用基于最优脉宽调制方法的相位测量轮廓术和基于改进的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的相位测量轮廓术。最后,本文开发了一套以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为核心的三维面形测量系统,并以航空发动机叶片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探索性三维测量,测量效果良好。

赵磊[6](2014)在《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已经影响到媒体内容传输的各个方面,数字图像作为重要的媒体内容类型之一,其复制效果与色彩再现的真实程度息息相关。色彩作为图像的基本要素,在图像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复制过程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色彩设备原理、结构、制造工艺和驱动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同一数字图像在不同色彩设备上呈现色彩各异。色彩管理系统(CMS)以此需要为基础,通过色彩设备校正、特征化和色彩转换精确再现色彩信息。随着最优化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提高,色彩管理中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色彩转换模型的建立也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在新近出现的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建立了设备点集色域,对最优化理论在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若干种设备正向和反向特征化模型以及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和比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结合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建立了显示设备和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并通过实验将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当前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采用点集色域方法也可以非常有效的表示设备的色域。(2)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在对学习样本进行色相角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并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初步解决了BP神经网络难以直接用于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的问题。(3)将径向基神经网络引入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的建立,并以径向基网络的共同参数SPREAD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经验范围内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确定最优SPERAD值的方法,建立了基于3种径向基函数的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并与成熟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相比,速度和精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4)基于设备点集色域和GBD色域描述超细化(Ultra-Fine)分区方法,提出了两种基于超细化GBD色域匹配方法,分别命名为UFGBD1和UFGBD2;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方法(BPNNGM)、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GAGM)和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PSOGM),并设计实验将所提出的色域匹配方法与CARISMA色域匹配方法进行了主观和客观的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五种色域匹配算法,与成熟的色域匹配算法相比,达到了基本一致的性能。(5)针对色彩管理与印刷工艺关系密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块处理理论的印刷油墨估算方法,并针对胶印和凹印典型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设计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油墨估算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估算精度,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印刷油墨用量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最后,在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探讨研究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和想法。

邓意成[7](2013)在《彩色显示器颜色复现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显示器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颜色显示质量一直是各显示器厂商和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然而现今流行的显示器:如CRT、LCD、LED大屏幕、OLED等,由于其显示颜色的机理不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图像跨媒体颜色复制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显示器颜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显示器的色度特性化。首先介绍了显示器的四个显示特性。然后针对显示器的显示特性,给出了三种常用的基于目标色的显示器色度特性化的方法:查找表法、多项式法和神经网络法。针对CRT和LCD显示器的特性化,本文给出了特性化数学模型,然后利用PR655色度计对一台LCD显示器在暗室条件下进行特性化实验,并给出特性化数据和曲线拟合结果。针对LED大屏幕,本文首先介绍了LED的发光特性和光谱漂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目前大多数LED显示屏都采用PWM调光的方式实现LED的灰阶驱动。本文通过分析PWM的驱动原理建立了LED显示屏的特性化模型,并对一款户内LED箱体进行特性化实验,并给出实验数据和拟合结果。针对色域映射过程中快速并精确地计算出任意映射线与色域边界交点坐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CORDIC算法的迭代逼近求解方法。该方法利用CIE LUV颜色空间的特性可沿映射线逼近边缘交点。无需边界搜索和插值计算过程,可大量节省存储器资源和计算时间,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广泛的适用性。文章详细分析了算法的计算原理、精度和速度,并以LED显示屏为例,在D65标准光源下进行边界拟合并做出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2次迭代运算后,拟合边界非常光滑,最大色差值仅为0.16,计算500个映射线交点的总计算时间约为1s。与插值类计算方法相比,最大色差值降低了2.15,计算时间从10s降低到1s,速度提高了近10倍。针对设备到设备色域映射算法无法充分保留复现图像局部细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RF-MAP模型的图像到设备的色域映射算法。该算法将所求得的最终复现图像分成两部分共同约束:图像的条件概率,采用设备到设备的色域映射算法来约束最终复现图像的整体色域的变化;图像的先验概率,采用MRF模型提取原始图像的局部细节。最后利用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算法进行最优化求解最终复现图像。本文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考虑图像的先验信息和局部细节,并保证最终求得的复现图像始终存在并唯一。本文将复现图像映射到LCD显示器上,利用数码相机采集后,将本文算法和CIE推荐色域映射算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并采用色域映射评价标准———z分数来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局部细节和色彩复现方面均比CIE推荐的色域映射算法效果要好。

吕玮阁[8](2012)在《基于色貌的感知对比度评价方法及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显示设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其颜色特性的评价已成为各种显示技术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其中,对比度更是显示设备性能评价的指标性参数。但是,传统的对比度评价方法大多侧重于亮度的物理测量,往往不能反映人眼视觉系统(HVS)的真实感知,也不适应于变化的观察条件。因此,本研究利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获取简单图样的视觉亮度阈值以及亮度感知对比度评估数据,基于色貌模型建立了相应的亮度感知对比度模型。进而,通过对亮暗及彩色条纹对比灵敏度函数(CSF)的视觉测量,分析了空间频率及颜色特性对感知对比度的影响。最后,基于色貌模型和CSF,提出了复杂图像的感知对比度模型,并利用图像颜色外貌感知实验的视觉数据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在视觉实验之前,首先对显示器的颜色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测量与分析。对于不完全满足色品恒定性和通道相加性假设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LCD),采用局域三维查找法实现其颜色特征化,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实时搜索算法以提高其变换效率,特征化精度优于0.5△E*ab。对于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采用色品坐标变化的分段线性插值(PLVC)方法并结合抖动技术进行颜色特征化,特征化精度高达0.31AE*ab。对于近似满足两个假设条件的专业级Eizo LCD,采用了色品坐标不变的分段线性插值(PLCC)方法,特征化精度达到0.98AE*ab。通过恒常刺激视觉评价实验方法并采用数据处理的概率分析法,分别获得9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均匀中性色背景下不同亮度水平的19个目标刺激的视觉亮度阈值,并采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属性量进行表征,即以cd/m2为单位的亮度L、CIELAB的明度L*、CIECAM02的明度J和视明度Q。由变异系数CV对其相应的阈值对比度表征方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色貌属性量的表征方程在不同观察条件下与视觉数据有更好的一致性,为建立感知对比度模型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支持。基于幅值估计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分别实施了参考色样与测试色样观察条件相同(实验一)和参考色样观察条件固定(实验二)的感知对比度视觉评价实验,并通过视觉数据的拟合建立了亮度的感知对比度模型。建模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感知属性量特别是色貌属性量的对比度表征,另一类是基于恰可察觉亮度阶数的对比度表征。通过标准化残差平方和(STRESS)及F-test对不同模型预测性能的检验和比较可知,基于CIECAM02视明度Q的对比度模型CQ相比其他模型更加符合人眼视觉系统的非线性感知特性,并且对不同观察条件的适应性较好,因此可以推荐为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感知对比度模型,以取代传统的亮度对比率公式。为了方便地应用CQ模型于LCD对比度性能的评价,设计了圆斑测试图样,并提出了结合LCD色度预测模型的感知对比度评价流程,最后经视觉数据的实际测试,验证了其预测过程的可行性和预测性能的有效性。利用交叉阶梯法在CRT显示器上分别测得灰色中心及有彩颜色中心在0.5-11.7cpd空间频率范围内的亮度/明度及彩色对比度阈值,并拟合得到不同颜色中心的CSF以及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彩色对比度阈值色度椭圆,分析了空间频率及颜色特性对对比度感知的影响。其间,提出了基于色差定义的统一量度的明度CSF和彩度CSF,并基于Barten模型建立了不同明度水平的明度CSF数学模型。采用类别判断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对包含空间频率信息和颜色信息的复杂图像的颜色外貌属性进行了视觉评估,包括图像质量、对比度、色彩度、锐度、自然性以及全局对比度和局部对比度。在对图像感知对比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SF空间频率适应和色貌模型的图像感知对比度模型S-PBCDR-Ⅰ和S-PBCDR-Ⅱ并与相对单图像感知对比度模型△SIPk和基于像素色差比的PBCDR模型进行了比较。经过视觉数据的检验,S-PBCDR-Ⅰ模型表现出相对最优的图像感知对比度预测性能,更加简便实用。最后,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予以概括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许宝卉[9](2010)在《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实现开放式印刷系统、电子出版及网络出版系统中精确地色彩传递和再现,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简称ICC)制定了ICC色彩管理标准。彩色显示器是印刷领域印前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呈色性能、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精度直接影响彩色图像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为了将显示屏幕用于印刷系统的软打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就要对显示器色彩特性以及色彩空间转换模型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论文在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原理、方法、流程、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显示器色彩测试系统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从改善采样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的角度,来表征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关系,以提高特征化变换精度的思想,设计了两端细分中间均匀和基于LOG函数变换的测试色靶。通过实验对显示器的色域、通道独立性、空间均匀性、时间均匀性、磷粉恒常性、液晶屏幕的视角、“黑点”对色彩校正的影响以及显示与印刷效果的对比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极差理论分析了伽玛值、亮度、色温对输出效果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自适应动态伽玛改善图像效果的思想,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流程。建立了增加多项式项数、常数项和扩展项的显示器色彩非线性回归转换模型,以解决转换精度问题、误差局部极大或极小问题以及高阶回归出现的精度调节能力下降的问题;并通过改变模型的输出色彩空间分别实现了多项式RGB到XYZ和Lab的转换,转换精度明显提高。在实现显示器三维查找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设计了三棱柱和四面体的插值算法,比较了四种几何体插值算法的转换精度,结果表明:随着立方体不断细分,模型转换精度越来越高,色差都小于3,在人的视觉不敏感范围内。研究了数字驱动值与显示器亮度参数的关系,改变传统阶调为指数曲线的的描述方法,使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建立了基于阶调/矩阵的显示器特征化模型;在转换误差较大的情况下,将求解特征矩阵的特征点由最大点转变为中间点,使最终得到的阶调/矩阵模型转换色差大幅度降低,转换精度得以提高。建立了RGB到Lab和Lab到RGB的正反变换BP神经网络模型,探索了反变换过程中色差的估算办法;通过多重训练比较,研究了正反转换网络的最佳层及单元数目,采用结构分解减小了网络规模,提高了训练速度;合理选择基于LOG函数的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均匀训练样本进行比较,最终使BP神经网络实现显示器色彩空间正反转换模型的精度达到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正向变换和查表方案相结合的Lab到RGB的反向变换方法,使正向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的研究,使用这些方法实现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可以满足不同的色彩复制精度要求。其中,三维查找表和神经网络模型所得到的转换色差属于小色差范围,是几种方法中比较理想的方法。这些方法为实现屏幕软打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等全面的色彩管理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研究经验。

孙娅妮[10](2009)在《液晶显示器特性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图像设备的精确特性化是色彩管理的基础。彩色显示设备作为计算机重要的输出设备,对其显色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因此高效、精确的特性化方法研究愈显重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外对传统的CRT显示器的特性化研究逐渐成熟,其在颜色科学与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LCD以其轻量、低功耗、环保、显示信息量大等优点逐渐取代CRT显示器,成为主流显示设备。为使颜色信息在复制传递过程中达到“所见即所得”,对LCD的颜色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以ICC标准对其进行精确特性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研究LCD的呈色原理及显色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对LCD的时间稳定性、通道独立性、色品恒常性等物理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LCD在开机2.5小时以后基本达到稳定,图像稳定时间为5秒。通道独立性差,通道之间干扰较为严重。色品恒定性测试显示,即使是经黑点校正之后,色品也发生变化。空间均匀性在中间调和亮调部分较差。这些实验结果,与国内外学者归纳总结的LCD显色特点相符。对GOG模型、S-CurveⅡ模型、TPC模型和PP模型四种LCD特性化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出样本的CIE XYZ三刺激值。选择合适的样本作为各模型的训练样本,拟合得到各模型;模型的评价采用CIELAB色差公式和CIEDE2000色差公式,分别计算了各模型的512个检验样本的色差,得到平均色差、最小、最大色差,并比较了各模型的色差精度。另外又研究了检验色差随明度、彩度和色相角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PP模型平均色差达到了2.8135△Eab*和1.2660△E00,是四个模型中精度最高的,TPC模型的平均色差只比PP模型略大,精度较高。PP模型和TPC模型可以用于颜色复制要求较高的场合。GOG模型和S-CurveⅡ模型的平均色差都较大,只能满足一般的颜色复制要求。

二、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标定CR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标定CR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Kinect的手势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基于视觉手势识别的关键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深度信息的获取与预处理
    2.1 Kinect设备介绍
        2.1.1 Kinect深度摄像机
        2.1.2 Kinect信息获取原理
    2.2 Kinect信息的获取
        2.2.1 深度信息获取
        2.2.2 骨骼信息的获取
    2.3 深度图像向三维空间坐标转换
    2.4 深度图像和RGB图像的配准
    2.5 对深度图像预处理
        2.5.1 深度图像滤波
        2.5.2 形态学操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特征参数的静态手势识别
    3.1 手势分割
        3.1.1 深度图像邻域法
        3.1.2 基于YCb'Cr'的肤色模板分割法
        3.1.3 肤色模板与深度图像相结合的手势分割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指尖检测算法的研究
        3.2.1 手掌轮廓提取
        3.2.2 掌心检测
        3.2.3 基于凸包的检测算法
        3.2.4 基于K曲率算法的指尖检测
        3.2.5 结合凸包的K-curvature算法的指尖检测
        3.2.6 改进的指尖靠拢检测算法
        3.2.7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数字手势的识别
        3.3.1 特征参数计算
        3.3.2 静态手势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手势识别
    4.1 动态手势识别方法
        4.1.1 基于语法的方法
        4.1.2 基于统计的方法
        4.1.3 基于模板的方法
    4.2 手势特征提取和手势模版建立
        4.2.1 手势运动特征提取
        4.2.2 手势样本库的建立
    4.3 DTW算法原理及改进
        4.3.1 DTW算法原理
        4.3.2 DTW算法改进
    4.4 动态手势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手势识别在游戏中的应用
    5.1 基于键入式跑酷游戏的体感设计
        5.1.1 游戏功能需求分析
        5.1.2 游戏的交互逻辑
        5.1.3 游戏角色控制
        5.1.4 体感游戏中功能设定
        5.1.5 游戏的触发方式
    5.2 基于动态手势识别的体感交互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型宽色域低功耗显示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型显示器发展现状
    1.2 人眼视觉系统
    1.3 显示系统中的色度学
    1.4 显示器视觉伪像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宽色域低功耗显示器动态响应测试系统
    2.1 测试系统软硬件构建
    2.2 运动伪像的测量与仿真
    2.3 LCD过驱动查找表
    2.4 立体显示器串扰测量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功耗LCD背光单元分析与优化
    3.1 透射式显示结构
    3.2 同色异谱现象
    3.3 背光光谱优化模型
    3.4 背光优化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色域显示系统色彩管理优化设计与应用
    4.1 显示器色彩管理工具开发
    4.2 色域映射算法
    4.3 色域映射算法效果对比
    4.4 RGBW显示系统灰阶转换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色域低功耗显示技术画质主观评测
    5.1 大尺寸电视画质主观对比评估
    5.2 高动态范围技术表现力评测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场序显示系统色彩分裂仿真与优化
    6.1 基于视觉系统模型的色彩分裂仿真
    6.2 色彩分裂的抑制与消除
    6.3 色彩分裂阈值检测与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主要国产高分光学卫星研究现状
        1.2.3 影像定位模型及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1.2.4 影像匹配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1.2.5 CPU/GPU集群分布式影像数据处理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5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学卫星影像几何定位与区域网平差模型
    2.1 坐标系统的定义与转换
        2.1.1 像方坐标系
        2.1.2 物方坐标系
        2.1.3 辅助空间直角坐标系
    2.2 严密成像模型几何定位
        2.2.1 影像严密定位模型
        2.2.2 影像严密定向方法
    2.3 严密成像模型几何定位误差影响
        2.3.1 卫星影像严密定位影响因素
        2.3.2 各类误差对卫星影像严密定位误差的影响
    2.4 基于有RFM的区域网平差模型
        2.4.1 有理函数模型(RFM)
        2.4.2 基于RFM模型的区域网平差模型
第三章 多源光学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获取
    3.1 影像预处理
        3.1.1 数据源自动识别及异常数据检测
        3.1.2 影像纹理增强
        3.1.3 基于影像显着边缘的初值匹配
    3.2 顾及地形约束的光学卫星影像匹配方法
        3.2.1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基元确定
        3.2.2 引入约束条件的高精度相关匹配算法
        3.2.3 基于影像金字塔的匹配策略
        3.2.4 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影像自动匹配
    3.3 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获取
        3.3.1 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获取流程
        3.3.2 数据实验结果
    3.4 大规模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匹配并行实现
        3.4.1 高性能硬件架构
        3.4.2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布式处理系统
        3.4.3 影像连接点匹配并行实现
第四章 多源光学卫星影像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
    4.1 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
        4.1.1 立体影像区域网平差方法
        4.1.2 单景覆盖影像(弱交会条件)区域网平差方法
        4.1.3 选权迭代法剔除粗差
    4.2 GISIBA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模型及分析
        4.2.1 无控区域网平差误差源分析
        4.2.2 交替趋近法区域网平差
        4.2.3 GISIBA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
        4.2.4 GISIBA平差方法的特点及精度分析
        4.2.5 数据实验结果
    4.3 GISIBA平差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4.3.1 卫星影像在轨几何标定
        4.3.2 几何接边问题处理方法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公众地理信息数据精度分析
    5.3 应用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数据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贡献与创新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高动态范围彩色图像捕获与显示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DR图像捕获技术
        1.2.2 HDR图像显示技术
        1.2.3 光谱重构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颜色科学相关理论基础
    2.1 辐射度学与光度学基本概念
    2.2 CIE标准色度系统与均匀颜色空间
        2.2.1 CIE1931与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
        2.2.2 CIELAB均匀颜色空间
    2.3 颜色视觉与数字成像原理
        2.3.1 人眼视觉系统
        2.3.2 数码相机成像模型
    2.4 颜色差异和光谱差异的评估
        2.4.1 典型色差公式
        2.4.2 光谱差异评价指数
    2.5 色貌现象与图像色貌模型
        2.5.1 色貌现象
        2.5.2 图像色貌模型
    2.6 心理物理学基本实验方法
        2.6.1 阈限技术
        2.6.2 量表技术
        2.6.3 对比判断法则和分类判断法则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DR图像的捕获
    3.1 基于多次曝光的HDR合成原理
    3.2 拍摄参数可变的相机特征化模型
        3.2.1 传统的多项式特征化模型
        3.2.2 基于齐次多项式的拍摄参数可变的特征化模型
        3.2.3 基于搜索缩放法的拍摄参数可变的特征化模型
    3.3 参数可变特征化方法的评价与比较
        3.3.1 仪器设备
        3.3.2 实验设置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在CIEXYZ空间上基于参数可变特征化模型的HDR图像融合
        3.4.1 基于色度特征化的HDR融合模型
        3.4.2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DR图像的显示
    4.1 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方法
        4.1.1 显示器特征化方法和模型
        4.1.2 仪器设置及操作流程
        4.1.3 显示器特征化精度比较
    4.2 阶调映射算法比较研究
        4.2.1 典型的阶调映射算法
        4.2.2 实验设置与过程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iCAM06用于阶调映射的亮度参数优化
        4.3.1 iCAM06中的亮度参数
        4.3.2 实验设置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一种基于图貌模型的阶调映射算法
        4.4.1 算法的提出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像式光谱恢复技术
    5.1 基于相机成像的光谱重构原理
    5.2 荧光灯光谱重构方法
        5.2.1 提出的改进方法
        5.2.2 实验设置
        5.2.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2.4 实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光谱可调的多通道LED光源光谱重构技术
        5.3.1 基于矩阵分解的重构算法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DR成像式道路照明测量应用实例
    6.1 HDR场景成像式测量与显示流程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影响相机成像式测量辐射度的其他因素
        6.3.1 成像非均匀性校正
        6.3.2 相机对焦距离与亮度测量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三维曲面测量的编码结构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自由曲面的三维测量方法
        1.2.1 接触式测量方法
        1.2.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1.3 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状况
        1.3.1 单幅图像三维测量
        1.3.2 多幅图像三维测量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光的编码基础
    2.1 引言
    2.2 空间编码方法
        2.2.1 基于De Bruijn序列的编码方法
        2.2.2 基于M-array的编码方法
        2.2.3 非正式编码方法
    2.3 时间编码方法
        2.3.1 二值编码法
        2.3.2 Gray编码法
    2.4 直接编码方法
        2.4.1 直接灰度编码法
        2.4.2 直接彩色编码法
    2.5 相移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光系统标定
    3.1 引言
    3.2 系统标定模型
        3.2.1 系统模型
        3.2.2 镜头畸变模型
    3.3 伪随机编码结构光的系统标定
        3.3.1 投影图像的生成
        3.3.2 标定图像的获取
        3.3.3 角点的自动提取
        3.3.4 基于射影变换的结构光系统标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色编码结构光的解码方法
    4.1 引言
    4.2 码字检测
        4.2.1 条纹中心提取
        4.2.2 彩色边缘检测
    4.3 码字识别
        4.3.1 颜色特征简介
        4.3.2 条纹颜色识别
    4.4 码字匹配
        4.4.1 硬值匹配法
        4.4.2 软值匹配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解码评价指标
        4.5.2 颜色识别结果与分析
        4.5.3 特征匹配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投影仪聚焦的相位测量轮廓术
    5.1 引言
    5.2 微相移原理与噪声敏感性分析
        5.2.1 微相移方法的原理
        5.2.2 微相移方法中亮度噪声对卷绕相位的影响
        5.2.3 微相位测量轮廓术的原理
        5.2.4 微相位测量轮廓术中亮度噪声对卷绕相位的影响
        5.2.5 噪声敏感性比较分析
    5.3 选频准则与解卷绕方法
        5.3.1 RCRT
        5.3.2 基于RCRT的选频准则
        5.3.3 基于RCRT的解卷绕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频率的选择
        5.4.2 比较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投影仪离焦的相位测量轮廓术
    6.1 引言
    6.2 一维离焦投影条纹法
        6.2.1 SBM方法
        6.2.2 SPWM方法
        6.2.3 OPWM方法
        6.2.4 TSPWM方法
        6.2.5 一维离焦投影条纹法的仿真比较
    6.3 二维离焦投影条纹法
        6.3.1 Bayer有序抖动算法
        6.3.2 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抖动算法
        6.3.3 二维离焦投影条纹法的仿真比较
    6.4 混合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
        6.4.1 四步相移方法
        6.4.2 多频相位解卷绕方法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1 离焦度的比较实验
        6.5.2 混合离焦投影相位测量轮廓术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叶片面形测量初探
    7.1 引言
    7.2 测量系统的构成
        7.2.1 系统硬件
        7.2.2 系统软件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6)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1.2.2 色彩设备的色域匹配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色彩管理及色域描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2.1 色彩管理系统的构成
        2.1.1 色彩管理的基本流程
        2.1.2 色彩管理涉及的色彩空间
        2.1.3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2.1.4 色彩管理中的色域匹配
        2.1.5 色彩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2.2 色域描述
        2.2.1 色域描述的目的
        2.2.2 色域描述原则
        2.2.3 色域描述采用色彩空间的选择
    2.3 几何色域模型及其构造
        2.3.1 空间平面方程的建立
        2.3.2 线段与平面的相交情况
        2.3.3 三角形面片和色相角平面的交线计算
        2.3.4 一种典型的几何色域描述方法
    2.4 色彩设备的点集色域表示
        2.4.1 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4.2 显示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5 点集色域与传统色域的比较
        2.5.1 基于实验测量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2 基于打印机特征模型计算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3 打印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的比较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彩设备特征化的研究
    3.1 最优化理论
        3.1.1 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1.2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3.1.3 最优化问题常用的数学符号
    3.2 人工神经网络
        3.2.1 神经元模型
        3.2.2 激活函数
        3.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类型
    3.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3.1 BP 神经网络
        3.3.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1 RBF 神经网络
        3.4.2 GRNN 神经网络
        3.4.3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设备特征化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方法的研究
    4.1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模型(BPNNGM)
        4.1.1 色域匹配流程
        4.1.2 显示器色域和打印机色域色样点色度值的测量
        4.1.3 显示器和打印机正向特征化模型和打印机反向特征化模型的建立
        4.1.4 色域匹配 BP 神经网络学习样本数据的获取
        4.1.5 BP 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4.2 基于超细化 GBD 方法的色域匹配模型(UFGBDGM)
        4.2.1 设备点集色域非测量色样点的获取
        4.2.2 标准色彩空间的超细化分区
        4.2.3 基于标准色彩空间超细化分区方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GAGM)
        4.3.1 遗传算法
        4.3.2 基于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3.3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用于色域匹配的基础分析
        4.3.4 基于准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PSOGM)
        4.4.1 粒子群算法
        4.4.2 基于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4.3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5 基于智能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模型的实验分析及评价
        4.5.1 色域匹配模型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4.5.2 色域匹配模型的主观分析和评价
        4.5.3 色域匹配模型的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色彩特性的油墨用量估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与方法
        5.1.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过程
        5.1.2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
    5.2 图像分块处理理论
    5.3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凹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3.1 凹印网点转移油墨模型的创建
        5.3.2 单通道凹印油墨转移模型的建立
        5.3.3 程序编制与数据处理流程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胶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总结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彩色显示器颜色复现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CIE 色度系统
    2.1 颜色的匹配
    2.2 CIE 1931 标准色度系统
    2.3 均匀颜色空间
    2.4 小结
第3章 彩色显示器的色度特性化
    3.1 彩色显示器的显示特性
    3.2 彩色显示器的特性化方法
    3.3 CRT 和 LCD 显示器的特性化
    3.4 LED 的显示器的特性化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 CORDIC 算法的显示器色域边界的描述
    4.1 色域边界描述中的问题
    4.2 常规 CORDIC 算法
    4.3 基于 CORDIC 算法的色域边界计算
    4.4 计算精度及计算过程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色域映射
    5.1 裁剪类算法
    5.2 顺序压缩算法
    5.3 同时压缩算法
    5.4 综合类压缩算法
    5.5 色域映射的评价方法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 MRF-MAP 模型的颜色复现
    6.1 最大后验概率估计(MAP)
    6.2 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
    6.3 基于 HUBER-MARKOV 模型的颜色复现
    6.4 基于分块自适应 MRF 模型的颜色复现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色貌的感知对比度评价方法及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显示设备颜色特征化方法
        1.2.2 视觉亮度阈值及其规律
        1.2.3 亮度对比度模型的发展
        1.2.4 对比灵敏度函数的测量与建模
        1.2.5 图像质量与图像对比度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颜色科学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础色度学
        2.1.1 CIE1931与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
        2.1.2 CIELAB均匀颜色空间
    2.2 色貌现象与色貌模型
        2.2.1 色貌现象
        2.2.2 色貌观察条件及参数
        2.2.3 色貌模型CIECAM02计算流程
    2.3 色差的评价
        2.3.1 色差的视觉判断
        2.3.2 基于CIELAB颜色空间的典型色差公式
        2.3.3 基于CIECAM02色貌模型的色差公式
    2.4 颜色视觉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2.4.1 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
        2.4.2 心理物理学法则
        2.4.3 基于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显示设备的颜色特性研究与观察条件的实现
    3.1 颜色测量设备
    3.2 显示设备特性测量
        3.2.1 基本参数及物理属性
        3.2.2 基本颜色特性评估测试
        3.2.3 其它特性
    3.3 显示设备颜色特征化
        3.3.1 颜色特征化的一般原理
        3.3.2 大尺寸LCD特征化方法
        3.3.3 CRT显示器特征化方法
        3.3.4 Eizo专业显示器特征化方法
    3.4 观察条件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视觉亮度阈值的测量与表征
    4.1 视觉亮度阈值测量实验方案
        4.1.1 实验设置
        4.1.2 实验刺激
        4.1.3 实验方法
    4.2 阈值水平的亮度及对比度感知特性
        4.2.1 视觉亮度阈值的影响因素
        4.2.2 阈值水平的韦伯对比度
    4.3 视觉亮度阈值的表征
    4.4 感知对比度模型的探讨
        4.4.1 基于感知亮度的感知对比度模型的探讨
        4.4.2 基于恰可察觉亮度阶数的感知对比度模型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亮度感知对比度的评价与建模
    5.1 亮度感知对比度的建模方法
        5.1.1 基于亮度感知属性量的模型
        5.1.2 基于恰可察觉亮度阶数的模型
    5.2 参考色样与测试色样观察条件相同的感知对比度实验(实验一)
        5.2.1 实验方案
        5.2.2 观察者精度
        5.2.3 观察条件对感知对比度的影响
        5.2.4 对比度模型的参数拟合及性能检验
        5.2.5 归一化模型及适用性讨论
    5.3 参考色样观察条件固定的感知对比度实验(实验二)
        5.3.1 实验方案
        5.3.2 观察者精度及观察条件的影响
        5.3.3 显示设备的传统对比率CR
        5.3.4 基于基本观察条件下测量数据的感知对比度建模及其性能评价
        5.3.5 基于对应观察条件下测量数据的感知对比度建模及其性能评价
    5.4 液晶显示器感知对比度模型的应用研究
        5.4.1 用于感知对比度评价的测试图样
        5.4.2 感知对比度评价的间接预测法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频率及颜色对对比度感知的影响
    6.1 对比灵敏度函数
        6.1.1 对比灵敏度函数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6.1.2 对比灵敏度函数的一般模型
    6.2 实验方案
        6.2.1 实验设备
        6.2.2 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法
        6.2.3 观察者精度
    6.3 灰色中心的对比灵敏度测量与分析
        6.3.1 实验条件
        6.3.2 亮度对比度阈值的实验数据分析
        6.3.3 彩色对比度阈值的实验数据分析
        6.3.4 基于色差定义的统一量度的明度/彩度CSF
    6.4 其它颜色中心的对比灵敏度测量与分析
        6.4.1 实验条件
        6.4.2 明度对比度阈值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建模
        6.4.3 彩色对比度阈值的实验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图像对比度及建模
    7.1 测量图像色貌感知的实验方案
        7.1.1 实验设备与测试图像
        7.1.2 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
        7.1.3 观察者精度
    7.2 图像感知对比度的影响因素
        7.2.1 图像内容的影响
        7.2.2 图像处理方法的影响
        7.2.3 感知对比度与其它图貌属性量之间的关系
    7.3 图像感知对比度的建模
        7.3.1 两种图像对比度模型及其经验公式
        7.3.2 基于CSF和色貌模型的图像感知对比度模型
        7.3.3 图像对比度模型的性能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色彩管理的原理及发展应用
    1.2 国内外色彩管理的研究状况
    1.3 显示器色彩管理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1.6 本章小结
2 显示器的呈色原理及颜色理论基础
    2.1 显示器的呈色原理
    2.2 显示器的校准
    2.3 显示器的呈色空间及其它色空间
    2.4 显示器的色域及其描述方式
    2.5 色差
    2.6 本章小结
3 显示器色彩测试系统的建立
    3.1 显示器观察环境的规范化
    3.2 显示器测试环境的建立
    3.3 显示器测量色靶的设计
        3.3.1 采样色靶的设计原则
        3.3.2 利用Adobe Photoshop制作的色块
        3.3.3 两端细分中间均匀的C++色靶程序
        3.3.4 基于LOG函数的非均匀采样点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显示器色彩特性研究
    4.1 伽玛值、白场色温及亮度对显示效果的的影响
        4.1.1 伽玛值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及自适应动态伽玛的提出
        4.1.2 基于极差理论的显示效果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4.2 显示器的色域分析
        4.2.1 CRT与LCD显示器色域比较
        4.2.2 显示器色域与sRGB色空间的比较
        4.2.3 影响显示器色域的其它因素
    4.3 显示器通道独立性研究
    4.4 "黑点"对色度特性的影响
    4.5 显示器空间均匀性分析
    4.6 显示器的时间稳定性分析
        4.6.1 显示器的预热时间
        4.6.2 显示器的时间均匀性分析
        4.6.3 屏幕保护对显示器的影响
    4.7 磷粉恒常性分析
    4.8 显示图像与印刷效果的比对分析
    4.9 观察角度对颜色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5 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及其模型建立
    5.1 基于多项式回归模型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5.1.1 多项式回归理论基础
        5.1.2 多项式回归算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1.3 增加扩展项或常数项改进多项式回归模型
        5.1.4 RGB到XYZ的多项式回归实验分析
        5.1.5 改变输出空间后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5.2 基于三维查找表插值算法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
        5.2.1 三维查找表的转换原理
        5.2.2 三维查找表插值算法的研究
        5.2.3 几种插值方法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阶调/矩阵模型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及其改进
    6.1 传统的阶调曲线及矩阵模型
        6.1.1 阶调曲线的描述
        6.1.2 矩阵模型的求解
        6.1.3 实验结果
    6.2 基于二次多项式的阶调曲线模型
        6.2.1 二次多项式阶调曲线模型的提出
        6.2.2 特征矩阵求解与模型建立
        6.2.3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神经网络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
    7.1 神经网络的简介
    7.2 基于网络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的正向转换模型的研究
        7.2.1 传统的正向转换模型的网络结构与学习规则
        7.2.2 色样空间优化
        7.2.3 最佳层元结构的探索与分析
        7.2.4 基于网络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的转换模型的提出
        7.2.5 均匀采样点与非均匀采样点转换精度比较
    7.3 Lab到RGB反向转换模型的研究
        7.3.1 反向转换网络结构
        7.3.2 反向变换色差计算
        7.3.3 反变换网络的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研究
    7.4 基于正向变换和查表方案的反向转换模型的建立
    7.5 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结果比较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用语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10)液晶显示器特性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显示器特性化的研究现状
        1.2.1 CRT显示器特性化发展回顾
        1.2.2 LCD特性化发展回顾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颜色及特性化相关理论
    2.1 颜色空间
        2.1.1 CIE 1931 XYZ颜色空间
        2.1.2 CIE 1976 L*a*b*颜色空间
        2.1.3 设备RGB颜色空间
    2.2 色差公式
        2.2.1 CIELAB色差公式
        2.2.2 CIEDE2000色差公式
    2.3 颜色特性化理论
        2.3.1 显示器特性化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CD的呈色原理
    3.1 液晶的基本知识与物理性质
    3.2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3.3 TFT-LCD的呈色原理
    3.4 LCD的显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4.1 LCD的显示特点
        3.4.2 LCD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D的物理性能测试
    4.1 显示器稳定时间
    4.2 图像稳定时间
    4.3 通道独立性
    4.4 色品恒常性
    4.5 空间独立性
    4.6 空间均匀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CD颜色特性化
    5.1 LCD特性化实验
        5.1.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1.2 实验数据的设置
    5.2 模型的参数优化
        5.2.1 GOG模型的参数优化
        5.2.2 S-Curve Ⅱ模型的参数优化
        5.2.3 TPC模型的参数优化
        5.2.4 PP模型的参数优化
    5.3 各模型的精度分析及性能评价
        5.3.1 总体性能的评价
        5.3.2 以明度、彩度、色相角来观察色差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论文目录
致谢

四、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标定CR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Kinect的手势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D]. 邹存博.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新型宽色域低功耗显示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王坚. 东南大学, 2018(05)
  • [3]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D]. 孙钰珊. 武汉大学, 2018(06)
  • [4]高动态范围彩色图像捕获与显示方法及技术研究[D]. 方竞宇. 浙江大学, 2016(02)
  • [5]三维曲面测量的编码结构光技术研究[D]. 唐苏明. 上海大学, 2015(03)
  • [6]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D]. 赵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彩色显示器颜色复现关键技术的研究[D]. 邓意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02)
  • [8]基于色貌的感知对比度评价方法及建模研究[D]. 吕玮阁. 浙江大学, 2012(08)
  • [9]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D]. 许宝卉.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 [10]液晶显示器特性化方法研究[D]. 孙娅妮.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使用查找表搜索匹配方法进行 CRT 校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